涅槃經會疏

隋 灌頂撰 唐 湛然再治 日本 本純分會36卷CBETA X0659大于一万字 104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二十九
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之五(卷第二十九)
《大般涅槃经》中的《师子吼菩萨品》第五部分(第二十九卷)
北凉 天竺三藏 曇無讖 譯
北凉时期,来自天竺的三藏法师曇无讖翻译了这部经文。
晉 沙門 慧嚴 慧觀 謝靈運 重治
晋代的沙门慧严、慧观以及学者谢灵运对这部经文进行了重新修订。
師子吼品之五
这是《涅槃经会疏》中“师子吼品”的第五部分。
起卷是第二明定慧相資亦是相即亦應言捨但是略耳又捨無別法定慧均平即名為捨文中先問後答。
经文开始时提到了“第二明”,即天眼通,它与定慧相互依存,也可以说是相即,即事物与道理的完美融合。这里也提到了“捨”,但只是简单提及。实际上,“捨”并没有独立的定义,当定慧达到平衡时,就称之为“捨”。文中先是提问,然后给出答案。
師子吼言世尊如經中說若毗婆舍那能破煩惱何故復修奢摩他耶。
师子吼问佛陀说,世尊,如经中所说,如果毗婆舍那,即智慧,能够破除烦恼,那为什么还要修行奢摩他,即止息杂念的修行方法呢?
問意云慧能斷惑何須用定舉偏別之難以祈圓融之說初師子吼引佛經為難果知不破外人亦非破問者只是破佛為緣之經佛經不出四教觀此義意正用圓破別別既被破餘例可知。
次佛答中初文為兩初總破次別破。
接下来佛陀的回答分为两部分,首先是总体反驳,然后是分别反驳。
佛言善男子汝言毗婆舍那破煩惱者是義不然。
佛陀说,善男子,你所说的毗婆舍那能够破除烦恼,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初總中總唱是義不然何所不該若邪執若小教若共教若漸次皆墮不然之中但是治內之流滯非破外之閑邪。
在总体反驳中,首先提出“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然后指出它不适用于任何情况,无论是邪见、小乘教义、共通教义还是逐步修行,都被认为是不正确的。这主要是针对内在的障碍,而不是外在的邪见。
次別破為二先以法料簡後示圓融無方定慧於初文中為七一約無異二約無有三約無所四約無缺五約無動六約無能七約無作初約無異破者文為二一論體同次舉譬譬體同也。
接下来分别破斥,首先用法则进行料简,然后展示圆融无方的定慧。在初文部分分为七个方面:一、关于无异的约;二、关于无有的约;三、关于无所的约;四、关于无缺的约;五、关于无动的约;六、关于无能的约;七、关于无作的约。首先关于无异的破斥,文本分为两部分:一是论体相同,二是举例说明,例子的体也相同。
何以故有智慧時則無煩惱有煩惱時則無智慧云何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煩惱。
为什么当有智慧时就没有烦恼,有烦恼时就没有智慧,又怎能说毗婆舍那能破除烦恼呢?
善男子譬如明時無闇闇時無明若有說言明能破闇無有是處。
善男子,就像光明时没有黑暗,黑暗时没有光明,如果有人说光明能破除黑暗,那是不可能的。
何者惑者咸謂煩惱與智慧其猶水火怨賊須修智慧故破煩惱自別教已還莫不如此故師子吼挾此設難祈於異聞佛以圓破別何者智慧何者煩惱葢是法界之解惑解惑同體無二無別若惑時舉體是惑惑外無智若解時舉體是解解外無惑經言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又經言出法性外更無有法出外有法即非法界若然有煩惱時則無智慧何所論破若有智慧無復煩惱復何所破而言智慧能破煩惱故舉明時無闇闇時無明喻此圓法斯理斯文彰炳灼然不應餘解。
什么是迷惑?人们通常认为烦恼与智慧就像水火一样不相容,像怨贼一样需要用智慧来破除。在别教中,从已还的境界到凡夫,都是这样认为的。因此,佛陀以圆满的教法来破除别教的难题,问什么是智慧,什么是烦恼。这实际上是法界中解惑的问题,解惑与迷惑本质上是一体的,没有二元对立。如果处于迷惑状态,整个存在就是迷惑,迷惑之外没有智慧;如果处于解惑状态,整个存在就是解惑,解惑之外没有迷惑。经文说烦恼即是菩提,菩提即是烦恼。又经文说,除了法性之外,没有其他法;如果有法在法性之外,那它就不是法界。如果这样,有烦恼时就没有智慧,那么破除什么?如果有智慧,就没有烦恼,那么破除什么?所以说智慧能破除烦恼。就像用光明时没有黑暗,黑暗时没有光明的比喻来说明这个圆满的法门,这样的道理和文义是显而易见的,不应该有其他的解释。
從誰有智慧下第二約無有以破文為二先責人法次結無破初文者。
善男子誰有智慧誰有煩惱而言智慧能破煩惱。
自三藏已上別教已還不能法界圓融虗己忘物二乘猶存我衣我鉢菩薩則嚴土化人彼我雙存智斷俱證此則有誰不得無誰佛以圓法責之只此智慧是煩惱誰以煩惱斷於煩惱只此煩惱是智慧誰以智慧斷於智慧。
如其無者則無所破。
尚無煩惱斷於煩惱何得智慧斷於智慧是故結云如其無者則無所破。
從善男子若言智慧下第三約無所以破文為二先雙明不到到次雙結無破。
善男子若言智慧能破煩惱為到故破不到故破若不到破者凡夫眾生則應能破若到故破者初念應破若初念不破後亦不破若初到便破是則不到云何說言智慧能破。
若言到與不到而能破者是義不然。
何者智慧是法界縱令出法界外有煩惱用法界內智慧破外煩惱為不到彼所能破為到彼所能破若不到彼所能破凡夫不到亦應能破若到彼所即能破者為初念能破後念能破若初念不能後亦不能是故結云到與不到而能破者是義不然法界之外更無復法是故無所。
從復次毗婆下第四約無缺以破文為二先約法正破次舉譬。
復次毗婆舍那破煩惱者為獨能破為伴故破若獨能破菩薩何故修八聖道若伴故破當知獨則不能破也若獨不能伴亦不能。
如一盲人不能見色雖伴眾盲亦不能見毗婆舍那亦復如是。
初法意者智慧是法界圓滿具足無有缺減智慧即是戒定等而無有異那忽法界外而猶有伴共破法界外之煩惱既無伴破獨亦不能故舉盲譬若獨若伴俱不見色若獨若伴是缺減義。
從善男子如地堅性下第五約無動以破文為二先舉類破次結破。
善男子如地堅性火熱性水溼性風動性而地堅性乃至風動性非因緣作其性自爾如四大性煩惱亦爾性自是斷若是斷者云何而言智慧能斷。
如四大性不可動轉更無一物改動四大令失本性煩惱亦爾與智同性智性自斷煩惱之性亦自是斷云何以斷能斷於斷。
次結文云毗婆舍那決定不能破諸煩惱。
以是義故毗婆舍那決定不能破諸煩惱。
從善男子如鹽性鹹下第六約無能以破文為四前奪次縱三更奪四復縱。
善男子如鹽性鹹令異物鹹蜜本性甘令異物甘水本性濕令異物濕智慧性滅令法滅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法無滅云何智慧強令能滅。
初舉鹽蜜轉他同己即奪智慧不能如鹽蜜不滅之法智慧不能強令其滅此奪智慧無斷惑之功。
次若言下。
若言鹽鹹令異物鹹慧滅亦爾令異法滅者是亦不然何以故智慧之性念念滅故若念念滅云何而言能滅他法以是義故智慧之性不破煩惱。
引鹽能鹹者縱於智慧能滅他者智慧自念念滅豈令他滅如溺人自沈何得浮他。
三善男子有二種下更奪。
善男子一切諸法有二種滅一性滅二畢竟滅若性滅者云何而言智慧能滅。
正以性滅奪之智是性滅不能令煩惱滅。
四若言智慧能滅下復重縱之。
若言智慧能滅煩惱如火燒物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火燒物則有遺燼智慧若爾應有餘燼如斧伐樹破處可見智慧若爾有何可見慧若能令煩惱離者如是煩惱應餘處現如諸外道離六大城拘尸城現若是煩惱不餘處現則知智慧不能令離。
舉火燼斧伐求其滅處不可得也前一縱奪明無常苦空及緣修等智慧自是無常何能斷惑歷然可見後一縱奪責不見能斷所斷方所此破法界外別有於惑為智所斷何以不見處所如火燼如斧痕既無燼痕則無惑可破既其無惑智慧破誰用圓破別文義明矣。
從善男子一切下第七約無作以破亦呼此為總結於前。
善男子一切諸法性若自空誰能令生誰能令滅生異滅異無造作者。
此中明一切諸法性自空者誰令生滅無造作者那得智慧破於煩惱。
若修習定下第二示圓融無方定慧皆是法界非但慧能斷惑定亦斷惑文為四一明定慧相具亦具一切法二明定慧相即即寂能斷即斷能寂三明定慧名相四明自在適時開此四科即四悉意定慧具足三菩提即第一義即寂能斷即對治定慧名相即是世界適時利益即是為人就初定慧相具文為三一即定具慧謂正智見也。
善男子若修習定則得如是正智正見。
二定具世間生滅無常等法引證是也。
以是義故我經中說若有比丘修習定者能見五陰出滅之相善男子若不修定世間之事尚不能了況於出世若無定者平處顛墜心緣異法口宣異言耳聞異聲心解異義欲造異字手書異文欲行異路身涉異徑。
三具三菩提是也。
若有修習三昧定者則大利益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定為法界包含既爾慧捨亦然。
次菩薩具足二法下明定慧相即若言相資此義則疎又為二初即定而慧次即慧而定初文中凡舉八譬即定而慧妙能斷惑次復調攝五根去明即慧而定在危而安處損能益(云云)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二法能大利益一定二智。
善男子如刈菅草執急則斷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如拔堅木先以手動後則易出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善男子如澣垢衣先以汁後以清水衣則鮮潔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如先讀誦後則解義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勇人先以鎧仗牢自莊嚴然後禦陣能壞怨賊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工匠鉗盛金自在隨意撓攬融消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明鏡照了面像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如先平地然後下種先從師受後思惟義菩薩定慧亦復如是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能大利益。
初譬如刈葌草者正字應如此姧音詩云白茅菅兮傳云無棄菅爾雅云白華野菅郭注茅屬也甘鍋戈音字應鬲邊安戈方言云關西人謂釜為鍋如南方鈷[金*(莽-廾+卉)]之類近人以甘為之包盛金也。
次文又二先正明次善男子下明功能竝如文。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調攝五根堪忍眾苦所謂飢渴寒熱打擲罵辱惡獸所齧蟁蝱所螫常攝其心不令放逸不為利養行於非法客塵煩惱所不能汙不為諸邪異見所惑常能遠離諸惡覺觀不久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成就利益眾生故。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四倒暴風不能吹動如須彌山雖為四風之所吹鼓不能令動不為外道邪師所拔如帝釋不可移轉眾邪異術不能誑惑常受微妙第一安樂能解如來深祕密義受樂不欣逢苦不慼諸天世人恭敬讚歎明見生死及非生死善能了知法界法性身有常樂我淨之法是則名為大涅槃樂。
定相下第三明名相者。
善男子定相者名空三昧慧相者名無願三昧捨相者名無相三昧。
無名而名緣一實相而言三相約三相立三名名相皆是法界具一切法定無定相故名空慧達清淨法故無願求捨無能所故有無相。
若有菩薩下第四自在適時巧用文為二先唱時非時後更問答。
善男子若有菩薩摩訶薩善知定時慧時捨時及知非時是名菩薩行菩提道。
師子吼言世尊云何菩薩知時非時。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因於受樂生大憍慢或因說法而生憍慢或因精勤而生憍慢或因解義善問答時而生憍慢或因親近惡知識故而生憍慢或因布施所重之物而生憍慢或因世間善法功德而生憍慢或因世間豪貴之人所恭敬故而生憍慢當知爾時不宜修智宜應修定是名菩薩知時非時若有菩薩勤修精進未得利益涅槃之樂以不得故生於悔心以鈍根故不能調伏五情諸根諸垢煩惱勢力盛故自疑戒律有羸損故當知爾時不宜修定宜應修智是名菩薩知時非時善男子若有菩薩定慧二法不平等者當知爾時不宜修捨二法若等則宜修之是名菩薩知時非時善男子若有菩薩修習定慧起煩惱者當知爾時不宜修捨宜應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捨是名修捨。
答中明三法時非時即是自行四悉受樂等生慢宜修定者此巧用為人精進等起悔心宜修慧者此巧修對治二法平等宜修捨者此巧修第一義起煩惱宜讀誦六念者此巧修世界經云修集三相以是因緣成無相涅槃既言因緣即是巧修悉檀以為因緣成大涅槃又宜修於定即是有門宜修於慧即是空門宜修於捨即非空非有門宜修十二部六念等即亦空亦有門從四門因緣成大涅槃復應巧作化他四悉不能煩文修者須具(云云)
善男子若有菩薩修習下第三修道力用文為二初明感樂得涅槃後明離苦轉障初文又二初明得涅槃。
善男子若有菩薩修習如是三法相者以是因緣得無相涅槃。
次論義論義有兩番問答初問。
師子吼言世尊無十相故名大涅槃為無相者復以何緣名為無生無出無作屋宅洲歸安隱滅度涅槃寂靜無諸病苦無所有耶。
躡修三法能得涅槃故問其相文為二初牒無十相名大涅槃佛因答竟此旨已領未解其餘更以十法為問。
佛言善男子無因緣故故名無生以無為故故名無出無造業故故名無作不入五見故名屋宅離四暴水故名為洲調眾生故故名歸依壞結賊故故名安隱諸結火滅故名滅度離覺觀故故名涅槃遠憒閙故名為寂靜永斷必死故名無病一切無故名無所有善男子若菩薩作是觀時即得明了見於佛性。
開善取此諸結火滅名為滅度以翻涅槃莊嚴取離諸覺觀名為涅槃以彈開善云子縛盡名滅度果縛盡名涅槃云何取子縛之文翻涅槃之果開善救云具存外國子果縛盡俱名解脫有餘無餘二滅俱名滅度而出經者巧互其辭以子縛盡存此音為滅度果縛盡存彼音為解脫然此中十答皆答涅槃之圓德兩師各執一句而起於諍此是因於解義而起煩惱又同觸象(云云)
師子吼下師子吼重問。
師子吼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成就幾法能見如是無相涅槃至無所有。
已聞十義未知修者為修幾法得涅槃耶。
次佛言下佛答答意者向之十法但是涅槃果果之異耳若欲修行復具十法於中三標釋結。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十法則能明見涅槃無相至無所有。
何等為十一信心具足云何名為信心具足深信佛法眾僧是常十方諸佛方便示現一切眾生及一闡提悉有佛性不信如來生老病死及修苦行提婆達多真實破僧出佛身血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正法滅盡是名菩薩信心具足二淨戒具足云何名為淨戒具足善男子若有菩薩自言戒淨雖不與彼女人和合見女人時或共嘲調言語戲笑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復有菩薩自言戒淨雖不與彼女人身合嘲調戲笑於壁障外遙聞女人瓔珞環釧種種諸聲心生愛著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復有菩薩自言戒淨雖復不與女人和合言語嘲調聽其音聲然見男子隨逐女時或見女人隨逐男時便生貪著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復有菩薩自言戒淨雖復不與女人和合言語嘲調聽其音聲見男女相隨然為生天受五欲樂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善男子若有菩薩清淨持戒而不為戒不為尸波羅蜜不為眾生不為利養不為菩提不為涅槃不為聲聞辟支佛唯為最上第一義故護持禁戒善男子是名菩薩淨戒具足三者親近諸善知識善知識者若有能說信戒多聞布施智慧令人受行是名菩薩善知識也四者樂於寂靜寂靜者所謂身心寂靜觀察諸法甚深法界是名寂靜五者精進精進者所謂繫心觀四聖諦設頭火然終不放捨是名精進六者念具足念具足者所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捨是名念具足七者耎語耎語者所謂實語妙語先意問訊時語真語是名耎語八者護法護法者所謂愛樂正法常樂演說讀誦書寫思惟其義廣宣敷揚令其流布若見有人書寫解說讀誦讚歎思惟義者為求資生而供養之所謂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為護法故不惜身命是名護法九者菩薩見有同學同戒有所乏少轉從他乞熏鉢染衣瞻病所須衣服飲食臥具房舍而供給之十者具足智慧智慧者所謂觀於如來常樂我淨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觀法二相所謂空不空常無常樂無樂我無我淨不淨異法可斷異法不可斷異法從緣生異法從緣見異法從緣果異法非緣果是名具足智慧。
善男子是名菩薩具足十法則能明見涅槃無相。
師子吼言如佛先告下第二明離苦轉障又二先明所轉之業障次明能轉之治道有二番問答初番明業不定故鄣可轉次明業不定故道可修初問答為二先問善業次問惡業初問善業為五一明無窮二明必定三重無窮四重必定五舉況結問初又三一語端二領旨三結問。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先告純陀汝今已得見於佛性得大涅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義云何。
初告純陀者此欲設問之由漸。
如佛下領旨。
世尊如佛經中說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一闡提得千倍報施持戒者百千倍報若施外道斷煩惱者得無量報施四道向及以四果至辟支佛得無量報施不退菩薩及最後身諸大菩薩如來世尊所得福報無量無邊不可稱計不可思議。
施畜生百倍闡提千倍者畜前因惡今報卑闡提取前因善今報勝故有百千之殊上文殺畜生得下罪殺闡提無罪此復云何答畜無斷善謗法之諐闡提有此之失。
純陀大士下結問。
純陀大士若受如是無量報者是報無盡何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世尊經中復說下問必定又二先領。
世尊經中復說若人重心造善惡業必得果報若現世受若次生受若後世受。
次正問。
純陀善業重心作故當知是業必定受報若定受報云何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復得見於佛性。
純陀心重而因勝此業決定何得成佛。
三世尊經中復說下重明無窮。
世尊經中復說施三種人果報無盡一病人二父母三如來。
四世尊經中說下重明必定。
世尊經中復說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如其無有欲界業者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色無色業亦復如是世尊如法句偈。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聞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業
五又阿尼樓駄下舉況結問。
又阿尼樓駄言世尊我憶往昔以一食施八萬劫中不墮三惡世尊一食之施尚得是報何況純陀信心施佛具足成就檀波羅蜜。
次世尊若善果下第二舉四人惡業無窮云何能得菩提。
世尊若善果報不可盡者謗方等經犯五逆罪毀四重禁一闡提罪云何可盡若不可盡云何能得見於佛性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下答又為二一讚問二答。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唯有二人能得無量無邊功德不可稱計不可宣說能竭生死漂流暴河降伏怨敵摧魔勝能轉如來無上法輪一者善問二者善答。
答又二初緣起次正答初歎業力深是答問緣起。
善男子佛十力中業力最深。
然佛十力亦無優降特是宜爾又業輕重定不定等難知餘人不解故稱為大。
有諸眾生下正答又四一開權二顯實三釋權四釋實初開權者。
善男子有諸眾生於業緣中心輕不信為度彼故作如是說。
為不信人唱言決定。
一切作業下第二顯實。
善男子一切作業有輕有重輕重二業復各有二一決定二不決定。
業法不同有輕有重有定有不定安得一向決定。
或有人下釋權。
善男子或有人言惡業無果若言惡業定有果者云何氣噓旃陀羅而得生天鴦崛魔羅得解脫果以是義故當知作業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我為除斷如是邪見故於經中說如是語一切作業無不得果。
只緣邪者不信為其定說。
或重業下釋實又二先出愚智二人。
善男子或有重業可得作輕或有輕業可得作重非一切人唯有愚智是故當知非一切業悉定得果雖不定得亦非不得。
從一切眾生下二雙出二轉。
善男子一切眾生凡有二種一智人二愚人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獄極重之業現世輕受愚癡之人現世輕業地獄重受。
智轉重為輕定為不定愚轉輕為重不定為定。
若如是下第二番問答明業不定可得修道。
師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則不應求清淨梵行及解脫果。
問意有兩一以惡業不定何用梵行求於涅槃二以善業不定故亦何用梵行求於涅槃。
佛答此問其文以廣所破疑惑處多故不可不委若不曉此一行不成是故此文文相稍長文為四一正明業不定故修道二明業定有多過三雙明業定不定四結不定故修道初又二先明不定次善惡相奪初又二先若定者不勞修道。
佛言善男子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梵行解脫。
二以不定可得修道。
以不定故則修梵行及解脫果。
若能遠離下明善惡相奪。
善男子若能遠離一切惡業則得善果若遠善業則得惡果。
以惡不定故可得為善善不定故可得為惡。
若一切業定得果下二明定則多過又二初明定則無修道次明定故則有多過就初又二前略次廣略中二初明若定則不須修道。
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修習聖道。
次明若不修道則無解脫。
若不修道則無解脫一切聖人所以修道為壞定業得輕報故不定之業無果報故。
若一切業下二明廣說亦二先廣明定則不須修。
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修習聖道。
次若人遠離下廣明若不修則無解脫期。
若人遠離修習聖道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不得解脫得涅槃者亦無是處。
善男子一切業定下是第二明業定多有過又二初明業定過次明人時定過前文又二初正明有過。
善男子若一切業定得果者一世所作純善之業應當永已常受安樂一世所作極重惡業亦應永已受大苦惱。
則應一作善惡業永受善惡永無息期。
次業果若爾下結無修道。
業果若爾則無修道解脫涅槃。
人作人受下第二明人時定過又二初正明過次結不須修道前又二初明人定之過。
人作人受婆羅門作婆羅門受若如是者則不應有下姓下有人應常人婆羅門應常婆羅門。
業若定者人天六道貴賤好醜永應常爾不可改動。
小時作業下二明時定之過。
小時作業應小時受不應中秊及老時受老時作惡生地獄中地獄初身不應便受應待老時然後乃受若老時不殺不應壯秊得壽若無壯壽云何至老業無失故。
小時作業還小時受壯老亦爾。
次業若無失下結無修道。
業若無失云何而有修道涅槃。
善男子業有二種下第三廣明業有定不定又二初唱定不定兩章次解釋。
善男子業有二種定以不定。
然業有四句一報定時不定二時定報不定三俱定四俱不定今合為兩章報定時不定時報俱定同入定章門時定報不定時報俱不定同入不定章門所以然者正意皆據報定為正。
定業有二下第二釋章門又二初釋定章門甚多次釋不定章門極少止十二字初釋定門更為兩章一報定時定二報定時不定。
定業有二一報定二時定或有報定而時不定。
緣合則受下即釋先釋報定時不定。
緣合則受或三時受所謂現受生受後受。
時不定者於現生後三時應受而不受者此永不受必時不定報定者善惡報具唯待緣合緣合即受無有毫差。
若定心作下第二釋俱定又三一釋報定二釋時定三雙結初文又三一明定業二還復不定三釋疑證轉此初正明定。
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惡等業作已深生信心歡喜若發誓願供養三寶是名定業。
復有四事莊嚴一信心二歡喜三發願四供養此據善業四事飾之惡亦例爾一信惡二歡喜三發願四供養惡黨以此嚴於惡。
智者善根下第二明此業復遇緣回轉還復不定又三一智人轉重為輕。
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難動是故能令重業為輕。
二愚人轉輕為重。
愚癡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輕業而作重報。
三結是不定。
以是義故一切諸業不名決定。
菩薩無地獄業下第三釋疑證轉。
菩薩摩訶薩無地獄業為眾生故發大誓願生地獄中。
恐物情疑見諸聖人而生地獄豈非業定故今釋之實無彼業但是願力而生其中為度眾生故結云非現生後受是果報。
所言證轉者前文雖言愚智轉業未見其證今明聖人入惡化物若業不轉則在彼無益既其有益當知可轉其中又二初略次廣。
善男子往昔眾生壽百秊時恒沙眾生受地獄報我見是已即發大願受地獄身菩薩爾時實無是業為眾生故受地獄果我於爾時在地獄中經無量歲為諸罪人廣開分別十二部經諸人聞已壞惡果報令地獄空除一闡提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復次善男子是賢劫中無量眾生墮畜生中受惡業果我見是已復發誓願為欲說法度眾生故或作麞鹿羆鴿獼猴龍蛇金翅魚鼈狐兔牛馬之身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如是畜生惡業以大願力為眾生故現受是身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復次善男子是賢劫中復有無量無邊眾生生餓鬼中或食吐汁脂肉膿血屎尿涕唾壽命無量百千萬歲初不曾聞漿水之名況復眼見而得飲耶設遙見水生意往趣到則變成猛火濃血或時不變則有多人手執矛矟遮護捉持不令得前或夏降雨至身成火是名惡業果報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如是諸惡業果為化眾生令得解脫故發誓願受如是身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善男子我於賢劫生屠儈家畜養雞豬牛羊獵羅網魚捕旃陀羅舍作賊劫盜菩薩實無如是惡業為度眾生令得解脫以大願力受如是身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善男子是賢劫中復生邊地多作貪欲瞋恚愚癡習行非法不信三寶後世果報不能恭敬父母親老耆舊長宿善男子菩薩爾時實無是業為令眾生得解脫故以大願力而生其中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善男子是賢劫中復受女身惡身貪身瞋身癡身妒身慳身幻身誑身纏蓋之身。
善男子菩薩爾時亦無是業但為眾生得解脫故以大願力願生其中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善男子我於賢劫受黃門身無根二根及不定根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如是諸惡身業為令眾生得解脫故以大願力願生其中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善男子我於賢劫復習外道尼乾子法信受其法無施無祠無施祠報無善惡業無善惡報無現在世及未來世無此無彼無有聖人無變化身無道涅槃善男子菩薩實無如是惡業但為眾生令得解脫以大願力受是邪法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我念往昔與提婆下第二釋時定又二先釋現報次雙結生後現報又二前明為調達所弊是現事。
善男子我念往昔與提婆達多俱為商主各各自有五百賈人為利益故至大海中采取珍寶惡業緣故路遇暴風吹壞船舫伴黨死盡爾時我及提婆達多不殺果報長壽緣故為風所吹俱至陸地時提婆達多貪惜寶貨生大憂苦發聲啼哭我時語言提婆達多不須啼泣提婆達多語我言諦聽諦聽譬如有人貧窮困苦至[塚-豖+豕]墓間手捉死尸而作是言願汝今者施我死樂我當施汝貧窮壽命爾時死尸即便起坐語貧人言善男子貧窮壽命汝自受之我今甚樂如是死樂實不欣汝貧窮而生然我今日既無死樂兼復貧窮云何而得不啼哭耶我復慰喻汝且莫愁今有二珠價直無量當分一枚以相慧施我即分與復語之言有命之人能得此寶如其無命誰能得耶我時疲弊詣一樹下止息眠臥提婆達多貪心熾盛為餘一珠即生惡心刺壞我目劫奪我珠我時患瘡發聲呻號時有一女來至我所而問我言仁者何故呻號如是我即為其廣說本事女人聞已復重問我汝名字何我即答言名為實語女言云何知汝為實語耶我即立誓若我今於提婆達多有惡心者目當如是永為盲瞎如其無者當還得眼言已其目平復如故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說現世報。
次為迦羅富所弊。
善男子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富單那城婆羅門家是時有王名迦羅富其性暴惡憍慢自大秊壯色美耽著五欲我於爾時為度眾生在彼城外寂默禪思爾時彼王春木華荂與其眷屬宮人采女出城遊觀在樹林下五欲自娛其諸采女捨王遊戲遂至我所我時欲為斷彼貪故而為說法時王尋來即見我時便生惡心而問我言汝今已得阿羅漢果耶我言不得復言獲不還果耶我言不得復作是言汝今若未得是二果則為具足貪欲煩惱云何自恣觀我女人我即答言大王當知我今雖未斷貪欲結然其內心實無貪著王言癡人世有諸仙服氣食果見色猶貪況汝盛秊未斷貪欲云何見色而當不著我言大王見色不著實不因於服氣食果皆由繫心無常不淨王言若有輕他而生誹謗云何得名修治淨戒我言大王若有妒心則有誹謗我無妒心云何言謗王言大德云何名戒大王忍名為戒王言若忍是戒者當截汝耳若能忍者知汝持戒即截是耳時我被截顏容不變時王羣臣見是事已即諫王言如是大士不應加害王告諸臣汝等云何知是大士諸臣答言見受苦時容色不變王復語言我當更試知變不變即劓其鼻刖其手足爾時菩薩已於無量無邊世中修習慈悲憫苦眾生時四天王心懷瞋忿雨砂礫石王見是已心大怖畏復至我所長跪而言惟願哀憫聽我懺悔我言大王我心無瞋亦如無貪王言大德云何得知心無瞋恨我即立誓我若真實無瞋恨者令我此身平復如故發是願已身即平復是名菩薩摩訶薩說現世報。
小般若云歌利賢愚經云迦利釋論云迦棃同是一人梵音不同忍辱名戒者次第六度相攝皆不言忍是戒今云忍名為戒者何也此是戒忍更互相成若戒內明外淨於忍只是忍於殺盜婬妄戒只防此是故忍有成戒之力故言忍名為戒今明忍為法界具一切法不能具說且舉一端故言忍名為戒說文云劓者割鼻刖者斷足。
善業生報後報下第二雙結兩報。
善男子善業生報後報及不善業亦復如是。
菩薩得菩提下第三雙結報時兩定又二初雙結次偏結時初文者。
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諸業悉得現報不善惡業得現報者如王作惡天降惡雨亦如有人示獵師羆處及寶色鹿其手墮落是名惡業現受果報生報者如一闡提犯四重禁及五逆罪後報者如持戒人深發誓願願未來世常得如是淨戒之身若有眾生壽百秊時八十秊時於中當作轉輪聖王教化眾生。
闡提犯五逆惡業雖不可現報復不得受後報應生報此時報定文云得菩提時一切諸業悉得現報者此時菩薩斷一切惑無生後報唯一生在即得佛果故云得現報又解若以一生之言同於分段則不名現報以增一品智斷名為一生故雖一生仍名現報一云只法身佛有此現報二云是迹身佛有此現報即指應身。
若業定得現世報者下第二偏結時定。
善男子若業定得現世報者則不能得生報後報菩薩摩訶薩修三十二大人相業則不能得現世報也。
正為時定故只得現報不得生後又修三十二相業不得現報者以此業難成必為佛因故都無現報。
若業不得三種下十二字即釋不定章門。
若業不得三種報者是名不定。
對前可知故不應說。
若言諸業定得下第四結成不定故有修道又二初結定則為失。
善男子若言諸業定得報者則不得有修習梵行解脫涅槃當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屬若言諸業有定不定定者現報生報後報不定者緣合則受不合不受以是義故應有梵行解脫涅槃當知是人真我弟子非魔眷屬。
次一切眾生下結不定為得。
善男子一切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以是義故有修習道修翻道故決定重業可使輕受不定之業非生報受。
有二種人下第二明能轉障治道又三初轉障人次轉障行三明轉相初文又二先法說。
善男子有二種人一不定作定報現報作生報經報作重報應人中受在地獄受二定作不定應生受者回為現受重報作輕應地獄受人中輕受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為輕愚者令重。
次舉十二譬初後二譬有合中十無合。
善男子譬如二人於王有罪眷屬多者其罪則輕眷屬少者應輕更重。
愚智之人亦復如是智者善業多故重則輕受愚者善業少故輕則重受。
善男子譬如二人一則肥壯一則羸劣俱沒深泥肥壯能出羸者則沒。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服毒一有呪力及阿伽陀一者無有有呪藥者毒不能傷無呪藥者服時即死。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多飲漿一火勢盛一則微弱火勢多者則能消化火勢弱者則為其患。
善男子譬如二人為王所繫一有智慧一則愚癡其有智者則能得脫愚癡之人無有脫期。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涉險路一則有目一則盲瞽有目之人直過無患盲者墜落墮深阬險。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飲酒一則多食一則少食其多食者飲則無苦其少食者飲則成患。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敵怨陣一則鎧仗具足莊嚴一則白身其有仗者能破怨敵其自身者不能自免。
復有二人糞穢汙衣一覺尋澣一覺不澣其尋澣者衣則淨潔其不澣者垢穢日增。
復有二人俱共乘車一有副軸一無副軸有副軸者隨意而去無副軸者則不移處。
中十譬中第九譬云無副軸者二說一云乘車遠行須儲軸為副擬備折傷如天子御車有副牛代倦二解云此字誤應是輻軸若欲乘車須此輻軸。
復有二人俱行曠路一有資糧一無資糧有資糧者則得度險其空往者則不能過。
復有二人為賊所劫一有寶藏一則無藏有寶藏者心無憂慼其無藏者心則愁惱。
愚智之人亦復如是有善藏者重業輕受無善藏者輕業重受。
師子吼言下第二明轉障之行有問有答初問中二先領旨次正問。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非一切業悉得定果亦非一切眾生定受。
世尊云何眾生令現輕報地獄重受地獄重報現世輕受。
問意何等輕業重受何等重業輕受。
佛答又三先出愚智二人輕重不定次舉六復次三以十四善男子譬說及多雜喻初文又二初出人次法說廣明其相。
佛言一切眾生凡有二種一有智二愚癡若能修習身戒心慧是名智者若不能修身戒心慧是名愚癡。
云身戒心慧者合束為言只是戒慧二事若然修此戒慧能令重業為輕無此二事令輕為重離而為語故云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身是七支戒防意地修心靜攝修慧者是般若。
云何名為不修身若不能攝五情諸根名不修身不能受持七種淨戒名不修戒不調心故名不修心不修聖行名不修慧。
七種淨戒者即七支戒不修心謂不修三種相即是入住出三相又不能觀生住滅三相無生無住無滅不修慧者謂不修梵行梵行中具三法以慧為正。
次六復次者。
復次不修身者不能具足清淨戒體不修戒者受畜八種不淨之物不修心者不能修習三種相故不修慧者不修梵行故復次不修身者不能觀身不能觀色及觀色相不觀身相不知身數不知是身從此到彼於非身中而生身相於非色中而作色相是故貪著我身身數名不修身不修戒者若受下戒不名修戒受持邊戒為自利戒為自調戒不能普為安樂眾生非為護持無上正法為生天上受五欲樂不名修戒不修心者若心散亂不能專一守自境界自境界者謂四念處他境界者謂五欲也若不能修四念處者名不修心於惡業中不善護心名不修慧復次不修身者不能深觀是身無常無住危脆念念滅壞是魔境界不修戒者不能具足尸波羅蜜不修心者不能具足禪波羅蜜不修慧者不能具足般若波羅蜜。
復次不修身者貪著我身及我所身我身常恒無有變易不修戒者為自身故作十善業不修心者於惡業中不能攝心不修慧者以不攝心不能分別善惡等法復次不修身者不斷我見不修戒者不斷戒取不修心者作貪瞋業趣向地獄不修慧者不斷癡心。
復次不修身者不能觀身雖無過咎而常是怨。
第一可見第二文中身數者五陰五根四大等數下戒者即雞豬牛雉等戒又言為天五欲而持戒者即是下戒邊戒者河西云外道五戒非佛法內內法名中故名曰邊或言窮惡欲邊持樂戒者即是窮於樂邊持苦戒者即窮於苦邊餘四如文。
善男子譬如男子有怨常逐伺求其便智者覺已繫心慎護若不慎護則為所害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常以飲食冷將養若不如是將護守慎即當散壞善男子如婆羅門奉事火天常以香華讚歎禮拜供養承事期滿百秊若一觸時尋燒人手是火雖得如是供養終無一念報事者恩一切眾生身亦如是雖於多秊以好香華瓔珞衣服飲食臥具病瘦醫藥而供給之若遇內外諸惡因緣即時滅壞都不憶念往日供養衣食之恩。
第二善男子中云火天者火是天口若供養之無燒魚肉烟氣至天天得此氣故是天口又外道事火以火為師又用此火供養於師以尊師故呼火為天口。
善男子譬如有王畜四毒蛇置之一篋以付一人仰令瞻養是四蛇中設一生瞋則能害人是人恐怖常求飲食隨時守護一切眾生四大毒蛇亦復如是若一大瞋則能壞身善男子如人久病應當至心求醫療治若不勤救必死不疑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常應攝心不令放逸若放逸者則便滅壞善男子譬如坏缾不耐風雨打擲堆壓一切眾生身亦如是不耐飢渴寒熱風雨打繫惡罵善男子如癰未熟常當善護不令人觸設有觸者則大苦痛一切眾生身亦如是。
善男子如騾懷妊自害其軀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內有風冷身則受害善男子譬如芭蕉生實則枯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善男子亦如芭蕉內無堅實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善男子如蛇鼠狼各各相於常生怨心眾生四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鵝王不樂塚墓菩薩亦爾於身塚墓亦不貪樂善男子如旃陀羅七世相繼不捨其業是故為人之所輕賤是身種子亦復如是種子精血究竟不淨以不淨故諸佛菩薩之所訶責善男子是身不如摩羅耶山生於栴檀亦不能生優鉢羅華芬陀利華瞻婆華摩利迦華婆師迦華九孔常漏膿血不淨生處臭穢醜陋可惡常與諸蟲共在一處善男子譬如世間雖有上妙清淨園林死尸至中則為不淨眾共捨之不生愛著色界亦爾雖復淨妙以有身故諸佛菩薩悉共捨之善男子若有不能作如是觀不名修身不修戒者善男子若不能觀戒是一切善法梯隥亦是一切善法根本如地悉是一切樹木所生之本是諸善根之最導首如彼商主導諸商人戒是一切善法勝如天帝釋所立勝戒能永斷一切惡業及三惡道能療惡病猶如藥樹戒是生死險道資糧戒是摧結惡賊鎧戒是滅結毒蛇良呪戒是度惡行業橋梁若有不能如是觀者名不修戒不修心者不能觀心輕躁動轉難捉難調馳騁奔逸如大惡象念念迅速如彼電光躁擾不住猶如獼猴如幻如燄乃是一切諸惡根本五欲難滿如火獲薪亦如大海吞受眾流如漫陀山草木滋多不能觀察生死虗妄耽惑致患如魚吞鉤常先引導諸業隨從猶如貝母引導諸子貪著五欲不樂涅槃如駝食蜜乃至於死不顧芻草深著現樂不觀後過如牛食苗不懼杖楚馳騁周徧二十五有猶如疾風吹兜羅茸所不應求求無厭足如無智人求無熱火常樂生死不樂解脫如絍婆蟲樂絍婆樹迷惑愛著生死臭穢猶如獄囚樂獄卒女亦如廁樂處不淨若有不能如是觀者名不修心不修慧者不觀智慧有大勢力如金翅鳥能壞惡業壞無明闇猶如日光能拔陰樹如水漂物焚燒邪見猶如猛火慧是一切善法根本佛菩薩母之種子也若有不能如是觀者不名修慧善男子第一義中若見身身相身因身果身聚身一身二此身彼身身滅身等身修修者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身善男子若見戒戒相戒因戒果戒上戒下戒聚戒一戒二此戒彼戒戒滅戒等戒修修者戒波羅蜜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戒若見心心相心因心果心聚及心數心一心二此心彼心心滅心等心修修者上中下心善心惡心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心善男子若見慧慧相慧因慧果慧聚慧一慧二此慧彼慧慧滅慧等上中下慧鈍慧利慧慧修修者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慧善男子若有不修身戒心慧如是之人於小惡業得大惡報以恐怖故常生是念我屬地獄作地獄行雖聞智者說地獄苦常作是念如鐵打鐵石還打石木自打木火蟲樂火地獄之身還似地獄若似地獄有何苦事譬如蒼蠅為唾所黏不能自出是人亦爾於小罪中不能自出心初無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玼雖有過去一切善業悉為是罪之所垢汙是人所有現受輕報轉為地獄極重惡果善男子如小器水置鹽一升其味鹹苦難可得飲是人罪業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負他一錢不能償故身被繫縛多受眾苦是人罪業亦復如是。
最後雜喻中云兜羅茸者楊華身者八尺相者五胞也因者飯食等也果者過去五戒感身為果聚者色陰聚也身一者總彼假實合成一身身二者四大和合所得此身自身他者彼身又此身者業力所得他身者即遺體身滅者念念不住身等者有人觀身與虗空等又言六道各有身故言等身修即所修之法修者能修之人還是人法後戒慧例應可解。
師子吼言是人下第三明業轉之相二番問答初問云何轉輕為重後問云何轉重為輕答如文。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是人何故令現輕報轉地獄受。
佛言善男子一切眾生若具五事令現輕報轉地獄受何等為五一愚癡故二善根微少故三惡業深重故四不懺悔故五不修本善業故復有五事一修習惡業故二無戒財故三遠離善根故四不修身戒心慧故五親近惡知識故善男子是故能令現世輕報地獄重受。
師子吼言世尊何等人能轉地獄報現世輕受。
善男子若有修習身戒心慧如上所說能觀諸法同如虗空不見智慧不見智者不見愚癡不見愚者不見修習及修習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則能修習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獄果報現世輕受是人設作極重惡業思惟觀察能令輕微作是念言我業雖重不如善業譬如疊華雖復百斤終不能敵真金一兩如恒河中投一升鹽水無鹹味飲者不覺如巨富者雖多負人千萬寶物無能繫縛令其受苦如大香象能壞鐵鎖自在而去智慧之人亦復如是常思惟言我善力多惡業羸弱我能發露懺悔除惡能修智慧智慧力多無明力少如是念已親近善友修習正見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見有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之者心生恭敬兼以衣食房舍臥具病藥華香而供養之讚歎尊重所至到處稱說其善不說其短供養三寶敬信方等大涅槃經如來常恒無有變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人能令地獄重報現世輕受善男子以是義故非一切業悉有定果亦非一切眾生定受。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九
日東 天台沙門本純 分會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