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治定疏科
宋 智圓撰10卷CBETA X0657大于一万字 12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涅槃經治定疏科卷第五
錢塘沙門釋 智圓 撰
○二聖行品明聖行
二
初題目
二
初列章
二正示
四
初次第
二
初破古
二
初敘
二義皆下破
二明今
二釋名
二
初歷名釋義
二
初釋五名
二
初正釋聖義
二
初標示
二通稱下簡顯
二
初簡通顯別
二
初明來意
二何者下正簡顯
二
初簡通
二若復下顯別
二經文下斥他結意
二梵者下兼解餘名
二
初解次第名
二如來下解不次第名
二釋行字
二文列下結意顯題
三枝本
二
初正明枝本
二
初敘古
二是義下明今
二
初斥古非
二顯今是
二
初引經
二言下示義
二有師下兼示餘義
二
初單約五行
二
初約次第釋
二
初古明佛無病行
二是義下今釋病行唯佛
二若五下約互具釋
三
初結前生後
二迦葉下正示互具
三若判下結顯誡勸
二有師下五一對明
二
初明五一因行無殊
二
初敘古
二斥顯
二明五一圓漸有異
二
初敘古以束散釋義不分圓漸
二其理下明今以圓漸釋義斥古束散
二
初約理行以縱奪
二諸佛下約漸不知圓以斥古
四此品下說不說
二
初章安正解現文
三
初標示
二何者下釋意
二
初釋不說天行意
二
初疏主約可見釋
二治者約指應釋
二
初正述意
二初住下兼解名
二病行不釋不說病行意
三故說下總結
二荊溪研詳前品
二本文○
○二本文
二
初分科
二標中下隨釋
三
初雙標五一
二
初釋文
二
初標次第行
四
初標人
二標法
三列名
四結勸
二標不次第行
三
初標名
二標人
三標法
二問下簡示
二雙釋五一
二
初分科
二初人下隨釋
三
初聖行
二
初雙釋次不次行
三
初雙釋戒行
三
初雙釋戒行
二
初釋次第
二
初建心
二
初遇人緣
二遇法緣
二立行
二
初分科
二受文下隨釋
二
初受戒
三
初處
二師
三受
二持戒
二
初分科
二初譬下隨釋
二
初法
二譬
二
初譬
二合
二釋不次第
二
初分科
二初根下隨釋
四
初具枝本
二具事理
三具輕重
四具誓願
二
初分科
二初一下隨釋
二
初自誓
三
初內不起破戒心
二不受外施
三不為根塵所破
二願他
三
初簡通別
二清淨下對三聚
三不退下隨難釋
二雙釋戒果
二
初懸示次位
二
初簡示
二舊下釋義
二
初敘古解
二明今釋
三
初例因示意
二言同下約位正釋
二
初合辨證同
二若單下開論果異
二
初約別
二約就下約圓
三文意下結顯合辨
二釋文下正釋經文
二
初分科
二初標下隨釋
四
初標
二譬
三釋
三
初約三諦
二約三障
三約四德
四結
三雙釋行名
二
初分科
二釋中下隨釋
三
初標
二釋
三
初舉偏圓兩人
二舉定慧二法
三總舉七財七覺
三結
二雙釋定行○
三雙釋慧行○
二歎經○
二梵行○
三嬰兒行○
三單結五行
○二雙釋定聖行
二
初分科
二開善下隨釋
二
初明次第定
二
初明行
二
初懸示定體
二
初敘古非
二
初敘古
二此義下斥非
二此中下明今釋
二
初正明定體
二諸師下顯古迷文
二初文下正釋經文
二
初分科
二初言下隨釋
二
初特勝
二
初明修
二明證
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隨釋
二
初正明證相
二明此證法與解俱發
二背捨
二
初分科
二初云下隨釋
二
初明修
二明證
二
初分科
二即得下隨釋
二
初正是證相
二證中之解
二明果
二
初敘意分科
二舊云下隨文釋義
二
初標
二釋
二明圓定
二
初懸談義旨
二
初敘古異解
二此義下明今正釋
二
初斥古明今
二問此下問答釋妨
二
初問答
二
初徵文說戒非定疑
二約圓即戒而定答
二問答
二
初因果不次疑
二圓融不定答
二文為下正釋經文
三
初略
二
初問
二合
二廣
二
初問
二合
三文殊述事
二
初問
二合
○三雙釋慧聖行
二
初分科
二他云下隨釋
二
初明慧行
二
初釋慧行
二
初釋次第慧
二
初敘意
二
初他師單約開合釋
二今明下今家兼約三教釋
二
初斥他不曉對緣
二今一下今師正約三教
二舊或下隨釋
三
初釋四諦慧
二
初懸判文旨
二
初引他解
二
初舊人以境智為諦
二興皇以佛性為諦
二若依下明今釋
二
初斥他不曉文旨
二今約四教分經
二就初下隨經釋義
四
初有作四諦
二
初分科
二初如下隨釋
三
初略
六
初標列
二釋名
三釋用
四釋體
五釋制立
六更廣體
二廣
二
初分科
二初生下隨釋
四
初苦諦
三
初略八苦
二
初正釋經文
八
初生苦
二老苦
三病苦
四死苦
二
初釋前三句死義
二
初疏主正釋
二
初疏主明二句是死
二引古明三句俱死
二治者助釋
二放逸下釋後三句死義
五愛別離苦
六冤憎會苦
七求不得苦
八五盛陰苦
二夫八下示別體有無
二廣八苦
二
初分科
二初下隨釋
八
初生苦
三
初明生為苦本
二明生死相關
二
初分科
二法說下隨釋
二
初法
二
初凡夫貪著
二菩薩厭離
二譬
二
初分科
二初往下隨釋
二
初譬
二
初作厭離譬
四
初生可忻
二死可惡
三生死相關
四菩薩俱捨
三
初俱捨
二俱去
三喜處
二作貪著譬
四
初俱越凡夫
二凡夫貪愛
三生境檢讓
四凡心應境
二合
二
初合菩薩厭
二合凡夫貪
三明生多過患
二
初分科
二婆羅下隨釋
五
初譬
二
初譬
四
初淺行求生天果
二深行呵責
三淺行懷愧
四菩薩勸捨
二合
二
初合懷愧
二合勸捨
二譬
三譬
四譬
五譬
二老苦
疏總釋
二
初標可解
二然生下示前後
二
初正示前後
二明病下兼釋病文
三病苦
疏總釋
二
初標可解
二然生下示前後
二
初正示前後
二明病下兼釋病文
四死苦
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隨釋
二
初正覲死
二
初定苦
二
初示難知
二
初正示
二例如下引例
二今只下正出體
二至論下正消文
三
初消唯除菩薩
三
初他釋
二今明下今破
三被除下心解
二
初約圓示義
二如此下結顯文旨
二消金剛暴雨
二
初立難
二
初徵文總問
二若不下據義雙難
二死傷下答釋
二
初明金剛喻同
二當知下明金碎體別
三消蛇星
二傷痛
五愛別離苦
六冤憎會苦
七求不得苦
八五盛陰苦
三會通○
二集諦○
三滅諦○
四道諦○
三結○
二無生四諦○
即有作四諦中第三料簡文
三無量四諦○
四無作四諦○
二釋二諦慧○
在無量四諦科中
三釋一諦慧○
二釋圓慧○
二釋慧行名○
二明慧果○
○三會通
二
初述意敘古
二
初述經來意
二敘古分章
二今先下分科隨解
二
初分科
二就初下隨解
二
初問
三
初總非
二作五難
二
初標示
二初據下隨釋
三
初第一第四問同據樂緣
二
初難
疏
總釋
四難
琉總釋
二第二問別據樂體
一
二難
琉總釋
三第三第五問同據樂因
二
三難
琉總釋
五難
二
初對前辨異
二就五下心釋經文
四
初明聲聞善為樂因
二明菩薩善為樂因
三重結小乘
四重結大乘
三結
二答
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隨釋
二
初歎其所問
二正答
二
初總答
二
初正答
二論義
二
初分科
二謬難下隨釋
二
初正難
二
初問
三
初謬領難
二顛倒難
三據事難
二答
二
初分科
二正答
二
初然其問
二正答
二領解
二
初分科
二或謂下隨釋
二
初領
二
初約難釋
二此下約領釋
二述
二別答
二
初分科
二此初下隨釋
三
初答第二樂體問
三
初兩教
二點三受
三結虗實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結昔說妄樂
二結今說實苦
二答第三第五樂因問
二
初分科
二此初下隨釋
二
初牒問
二佛答
三答第一第四樂緣問
二
初分科
二先明下隨釋
二
初正答
二
初為樂緣
二為苦緣
二舉解惑結
二
初結菩薩解
二結二乘不解
三重舉菩薩
○二集諦
二
初分科
二集因下隨釋
三
初明集諦
三
初標名
二
初牒章門
二解釋
二釋體
三
初對昔簡示
二華嚴下引經證成
三此中下隨文釋義
七
初約陰身
二約我我所
三約欲得
已
得
四約三界
五約三道
六約四事
七約五陰
三明是非
二
初正明是非
二三番料簡
二
初聖對凡簡
二大對小簡
三諦非諦簡
二會通
二
初敘意分科
二先引下隨文釋義
二
初問
二
初引四經
二正結難
二答
二
初分科
二初如下隨釋
二
初歎問
二正答
二
初敘意分科
二凡三下隨文釋義
二
初愛根本
二
初法
二譬
二愛過患
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隨釋
二
初列章
二廣釋
二
初債主為二乘作譬
二
初譬
二合
二下八為凡夫作譬
八
初第二譬
二
初譬
二合
二第三譬
二
初譬
二合
三第四譬
二
初譬
二合
四第五譬
二
初譬
二合
五第六譬
二
初譬
二合
六第七譬
二
初譬
二合
七第八譬
二
初譬
二合
八第九譬
二
初譬
二合
三料簡○
○三料簡
二
初敘意懸示
二
初敘來意總標
二所以下歷三番正示
二
初示簡無生
二
初正示無生
四
初苦諦
三
初正釋
二大品下引證
三若能下結示
二夫下集諦
三苦下滅諦
四道下道諦
二又寄下重示文
二若欲下示簡後二
二
初指經
二就實下釋義
二還就下正釋經文
二
初標科
二初問下隨釋
四
初簡苦
二
初辨異示義
二引舊釋文
二簡集
三簡滅
疏總釋
四簡道
疏總釋
○三滅諦
二
初來意
二次釋下正釋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三
初唱兩章門
二釋
二
初釋見滅章門
二釋見滅諦章門
二
初分科
二初用下隨釋
二
初用
二體
三結
○四道諦
二
初分科
二初譬下隨釋
二
初明道諦
三
初章門
二解釋
二
初譬
二合
三結
二會通
二
初敘意分科
二初如下隨文釋義
二
初問
二
初問
三
初唱不相應
二釋不相應
三結不相應
二歎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三
初以今難昔
二以昔難今
三結過
二答
二
初分科
二法說下隨釋
二
初歎問
二正答
二
初法
二譬
二
初分科
二良下隨釋
六
初良醫
二
初譬
二合
二飲水
二
初譬
二合
三金師
二
初譬
二合
二
初正釋經文
二數人下二家異解
四然火
二
初譬
二合
五一識
二
初譬
二合
六一色
二
初譬
二合
○三明無量四諦慧
三
初標章分科
二他謂下古今判義
三問中下依今正解
三
初明無量無量
二
初問
二答
二結為四無量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問
二答
二
初示根辨智
二
初就人去取
二若就下就法示相
二
初結前生後
二正示無量
三
初敘意附文
二若委下歷法示相
三如此下結異起後
二正釋諦相
二
初分科
二初陰下隨釋
四
初苦諦
二
初約陰入界
三
初五陰
二
初牒經文徵起
二六道下約十界答釋
二
初從用釋
二又六下從體釋
二十二入
二
初牒經文徵起
二六道下約十界答釋
二
初從用釋
二又六下從體釋
三十八界
二
初牒經文徵起
二六道下約十界答釋
二
初從用釋
二又六下從體釋
二重廣約陰
五
初色
二
初牒經文總標
二六道下歷十界釋義
二受
二
初牒經文總標
二六道下歷十界釋義
三想
二
初牒經文總標
二六道下歷十界釋義
四行
二
初牒經文總標
二六道下歷十界釋義
五識
二
初牒經文總標
二六道下歷十界釋義
二集諦
二
初牒經文總標
二六道下歷十界釋義
三滅諦
二
初牒經文總標
二六道下歷十界釋義
四道諦
二
初牒經文總標
二六道下歷十界釋義
三結為二無量○
○三結為二無量
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隨釋
二
初明二諦
二
初示經文斥他
二
初顯示經文
二世間下並斥他義
二此中下對數論辨異
二
初對標
二數云下並示
二
初數論明義
二依淨下今師引證
二明二諦慧
二
初懸談義旨
四
初示二諦數
二
初第一師列數判教
二第二師意同名異
二舊釋下釋二諦名
二
初釋真俗義
二他問下釋諦字義
二
初舊師約二義解
三
初他問
二彼下四師解
三若爾下他人難
二興皇約一義釋
二
初興皇立義
二今問下今師歷難
二
初難興皇真俗異體
二
初舉智竝難
二若凡下縱計轉難
二
初難凡夫有俗
二
初明不應無真
二凡於下明不應有俗
二又聖下難聖人有真
二今言下示今解真俗同體
二
初約法顯同
二
初引經顯同
二有隨下事異理等
二約喻顯同
三舊解下出二諦體
二
初出異解
三
初舊師明一體
二龍光明二體
二
初明二體理同
二
初準諦立
二緣假下依義示
二又言下約五為體用
三開善明中體
二義皆下今師斥
二
初明歷破三家
三
初破龍光
二若其下破舊師
三若其下破開善
二若二下顯理無一異
二
初正破
二引證
二
初引仁王明即一而二
二引二經明即二而一
四舊云下對四開合
二
初諸師異解
二今明下示義指後
二就文下正釋經文
二
初分科
二一直下隨釋
二
初問答
二
初問
三
初直審
二雙定
三雙難
二答
二問答
二
初問
二答
二
初略明大意
二應說二諦
三
初依經文列數
二他亦下斥他解違經
二
初正破他解
二
初斥古違經
二今文下引文顯意
二一師下更出二師
三今明下依師義隨釋
三
初引義述意
二
初引智者立義
二
初明總有七番
二
初章安引義
二若依下荊溪會同
二就一下示各具三種
二今欲下明疏主述意
二初約下隨文解釋
八
初隨情智二諦
二生滅二諦
三無生二諦
四單俗複真二諦
五單俗單中二諦
六複俗單中二諦
七複俗複中二諦
八圓二諦
二
初分科
二真俗下隨釋
二
初譬
疏總釋
二合
疏總釋
三方便下結意斥古
○三一實諦慧
二
即無作四諦慧也
初懸示
二
初敘意釋疑
二
初敘意
二何不下釋疑
二
初疑
二非無下釋
二解者下引古示義
二
初引三家立義
二引興皇立義
二
初備破三家
二然一下正立自義
四
初理本無名
二為緣下隨機立稱
三故華下引經破執
四若隨下得意指文
二就初下文
二
初分科
二答中下隨釋
二
初標宗
二
初問
二答
二
初敘意
二一境下正釋
二
初約境
二約心
三約言說
四據人
五約教
六約因體
七約果體
二論義
二
初分科
二先領下正釋
七
初約境
二
初問
二答
二
初分科
二初唱下隨釋
三
初唱兩章門
二
初分科敘古
二今此下依今正釋
二
初唱昔四諦
二唱今一實
二釋兩章門
四
初苦
二
初釋昔實諦
疏總釋
二釋今諦實
疏總釋
二集
二
初釋昔實諦
疏總釋
二釋今諦實
疏總釋
三滅
二
初釋昔實諦
疏總釋
二釋今諦實
疏總釋
四道
二
初釋昔實諦
疏總釋
二釋今諦實
疏總釋
三結兩章門
二
初分科
二所言下隨釋
二
初結三法與真實相即
二更結是非
二
初結三法異於四諦故是諦實
二
初正釋
二問下釋疑
二結三法異於有為有漏故是諦實
二約心
二
初分科
二初問下隨釋
二
初問
二答
三約言說
二
初問
二答
四就人
二
初問
二答
五就教
二
初問
二答
二
初正釋
二問外下料簡
二
初徵起
二今明下答釋
六約因體
二
初問
二答
二
初正釋
二問前下料簡
二
初重
二重
七約果體
二
初分科
二此初下隨釋
二
初問
三
初唱外道有四德
二釋
二
初分科
二此下隨釋
四
初計有常
八
初通以因果
二例殺生得惡果
三據能專念
四舉憶想據所念
五舉修習
六舉算數
七據讀誦
八據形相
二計有樂
五
初據因果
二據有求
三據樂因
四據樂緣
五據三品
三計有淨
三
初據淨因
二據淨緣
三據淨器
四計有我
八
初據造作
二據相貌
三據別味
四據作業
五據求乳
六據名字
七據有遮
八據伴類
三結
二答
二
初分科
二初如下隨釋
三
初略答
二
初非
二釋
二廣答
二
初分科
二文下隨釋
三
初廣破計常
三
初明外道理非
三
初明非
二舉過
三結非
二明其言謬
二
初分科
二初言下隨釋
三
初論其言謬
二破其所執
三舉是顯非
三正答所問
三
初分科
二舊云下破古
四
初舊用三聚分文
二是義下今破違義謬引
三彼救下舊師徵經作證救
四答數下今約義異文別斥
二
初明諍非今經
二
初明經敘數論
二我今下明今經無常
二又準下引現文結破
三若數下正釋
三
初雙辨色心
二偏明心無常
二
初分科
二初明下隨釋
四
初明無常
四
初攀緣異
二六識異
三六塵異
四相應異
二破常執
四
初識不應獨緣
二六識不應異
三所因不應異
四諸名不應異
三重明無常
二
初分科
二初如下隨釋
五
初三聖心異
二三凡夫心異
三三受心異
四三毒心異
五三外道心異
四重破執常
二
初章安對執懸示
二
初疏主正明
二私謂下治者助顯
二私謂下荊溪隨文點辨
二
初正點辨文相
八
初破第三專念
二破第四憶想
三破第七讀誦
四剩有
已
今當作
五剩有非怨非親
六剩有我物他物
七破第五修習
八生後
二名有下示佛意隨機
三偏明色無常
二
初結前生後
二正辨無常
二
初分科
二皆舉下隨釋
十
初初生異
疏總釋
二時異
疏總釋
三味異
疏總釋
四力異
疏總釋
五形狀異
疏總釋
六果報異
疏總釋
七名字異
疏總釋
八壞合異
疏總釋
九次第生異
疏總釋
十次第滅異
疏總釋
二略破樂淨
二
初分科
二若無下隨釋
二
初正答
二指上
已
答
三廣破計我
二
初分科
二初總下隨釋
二
初總明無我
二
初分科對辨
二色非下隨文釋義
二
初標
二釋
二
初釋色章
二釋非色章
二正破彼執
九
初剩有專念
二剩有憶想
三破第七有遮
四破第八伴類
五破第六名字
六破第五求乳
七剩有三法
八破第二相貌
九破第三別味
三結過
二
初分科
二如嬰下隨釋
二
初譬教非
二譬行非
○二明圓慧行
二
初敘舊分科
二
初敘舊
二
初敘
二是義下斥
二
初奪斥
二慧行下縱斥
二
初斥破修證俱壞
二當知下顯今正是立行
二文為下分科
二初發下隨文釋義
四
初發起
二正說
二
初分科
二云何下隨釋
二
初明不般示圓慧
三
初直示
二
初止其云何
二正其真
二約不轉橫歷事示
七
初非果
疏總釋
二非因
疏總釋
三非轉
疏總釋
四非生
疏總釋
五非出
疏總釋
六非作
疏總釋
七非造
疏總釋
三約如來虗空豎示
二約不更示圓慧
二
初分科
二初轉下隨釋
二
初明異故不更
八
初語異
二眾異
三根異
四德異
五利益異
六請主異
七所說異
八聲徧異
二明同故不更
二
初分科
二初法下隨釋
三
初法
二譬
三
初生善滅惡
二偏滅惡
三偏生善
三結
三領解
四結章
○二釋慧行名
二
初對辨有無
二今文下隨文正釋
四
初迦葉問
二如來答
三迦葉更問
四如來開結
○二明慧行果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五
初唱地名
二
初破古解
二
初古分二地高下
二今謂下今以戒定竝難
三
初牒師立義
二云何下引前釋反質
三若其下以自在地竝
二今明下明今義
二釋地義
三明地體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三
初出體所入位
二出體所證
二
初疏主約義正釋
二
初正釋
二破古
二
初敘古
二今不下今破
二
初明別圓不齊羅漢
二
初明小無王稱
二文云下明經斥二乘
二又六下明六地但是通人
二釋二下治者引文助顯
三結
四明地用
二
初分科
二一依下隨釋
二
初明力用自在
三
初依正
二自他
三少多
二明生用自在
二
初總生
疏總釋
二別生
疏總釋
五結下況上
二
初略示
二問下釋疑
○二歎經
二
初述意分科
二初經下隨文釋義
四
初無垢歎教
二
初經家敘
二正歎教
二
初領佛旨
二歎上說
二如來述歎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三
初述
二釋
二
初破古釋
二
初敘
四
初開善
二
初約般若是法華異名釋
二又云下明般若指本部釋
二
初示般若通後
二若爾下再徵釋經義
二招提
三興皇
四觀師
二義皆下破
二
初正破
二諸師下結斥
二今但下明今解
二
初約一經釋義
二
初徵文敘意
二
初明前文藏王歎兩教
二佛助下明此段如來雙述成
二牛者下正釋譬義
二
初正釋
二
初約次第義釋
二若單下約不次第義釋
二作此下總結
二若望下約一期釋義
二
初約一期消文
二
初對經顯時
二若爾下徵文釋妨
二
初約不說立妨
二法華下約三義答釋
三
初明滅小義同故不說
二又迦下約極唱義同故不說
三又前下示般若通後故不說
二又歎下對今教合義
二
初約行對時
二一期下雙結義順
三結
三迦葉自誓
二
初分科
二誓下隨釋
三
初領旨
二愍他
三自誓
四
初誓以正報傳持
二誓以依報充足
三誓以智力折攝
四誓於同好宗事
四如來述誓
二
初分科
二此初下隨釋
三
初讚
二記
三
初記超越行
二記成道果
三記轉法輪
三證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引昔
三
初陳菩薩苦行
二諸天謀議
三逼試陳解
二
初譬三試
二合三試
二
初懸示三意
二半偈下隨文正釋
三
初試有智無智
二
初釋半偈名義
二有為下立問答解妨
二
初約偈文解妨
四
初問
二一解下答
三徵
四釋
二問三下約遷流解妨
三
初問
二答
三竝
二試有畏無畏
二
初舉文立妨
二舊解下二家答釋
三試能捨不捨
二
初釋寂滅
二
初據體反難
二答下舉義順答
二
初縱奪
二生起下正答
二釋超越
二證今
涅槃經治定疏科卷第五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