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治定疏科
宋 智圓撰10卷CBETA X0657大于一万字 12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涅槃經治定疏科卷第四
錢塘沙門釋 智圓 撰
○九如來性品答善業見性二問
二
初題目
三
初正解題目
二
初通總釋
二
初約如來單釋
二又如下對性字雙釋
四
初約人理成世界釋
二約因果成為人釋
三約隱顯成對治釋
四約勝劣成第一義釋
二又如下簡顯釋
二
初簡如來名通
二今文下顯今品所辨
二
初正立
二二十下釋義
二
初略釋品題
二諸師下廣明藏義
二
初古今解釋
二
初明藏性不即離
二
初敘古逐破
二
初敘三師
二
初敘
二義皆下破
二敘地人
二
初略斥明離
二
初章安敘斥
二荊溪與奪
二彼以下廣破顯即
二
初疏主引經正顯
二治者徵經助釋
二又論下判古明今
二
初判古偏據之失
二顯今圓普之得
二又人下明藏性非四句
二
初引他據經執有
二是義下顯今通約四門
二
初斥他顯今
二
初約性體俱非以斥專執
二雖非下約隨機說四以斥專執
二今明下結示今義
二問答料簡
二
初問
二答
二
初答問
二若欲下答異
二有師下懸談五譬
三然此下顯示答問
三
初正示答問
二此兩下釋答問意
三論人下解善業義
二
初古釋
二
初論人約妄事釋業
四
初正立作業義
二中論師難
三論人自答
四即竝下中論師竝破
二地人約真理釋業
二
初約理用釋業
二若下約業是事用破
二今明下今解
二
初簡顯
二若約下判位
二
初約六即正判
二約四句重示
二本文○
○二本文
二
初答善業作
二
初分科
二初業下隨釋
二
初佛性為善業作緣
二
初業緣
二
初問
二答
二
初分科
二法下隨釋
二
初本有不可見
三
初法
二
初本有
二不可見
二譬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四
初譬本有
二譬不可見
三譬緣感
四譬顯說
三合
二
初合
二帖合
二不即得說以釋疑
二
初分科對顯
二舊下隨文釋義
二
初譬
四
初起有我病
二說無我藥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三
初佛智觀機
二得機設化
三斷邪我
三邪我病息
四真我教興
四
初為說
二違情
三重說
四受行
二合
二
初敘意指同
二問下隨文釋義
二
初合說無我藥
二合真我教興
二
初以因難果
二以昔難今
二論義
二
初分科
二初問下隨釋
二
初問
二
初總唱無
二別作難
三
初總分科
二初為下隨文釋義
四
初四難約果
二
初始生終沒雙
二差別勝負雙
二兩難約因
二
初約惡因
二約惡緣
三四難又約果
四
初據苦果
二據苦緣
三據忘失
四據憶念
四兩難難處
二
初難別在何中
二難徧在身中
三或可下示義通
二答
二
初分科
二所言下隨釋
二
初兩譬答覓現用
二
初敘意分科
二初文下隨文釋義
二
初譬
三
初譬
四
初本有性理
二遇緣起惑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起惑
二失理
三根緣扣召
四聖應破惑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譬偏說
二譬圓說
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隨釋
四
初為說
二不受
三重說
四即受
二合
二
初標示
二初合下正釋
三
初合遇緣起惑
二合招苦感召
三合聖應說法
二
初分科
二先合下正釋
二
初合偏說
二
初合作觀
二合不知
二合圓說
二
初分科
二正合下隨釋
二
初合重說
二合即受
二
初正合
二
初有惑時不信
二除惑時信受
二舉譬帖
三結
二譬
二
初敘意分科
二初文下隨文釋義
二
初譬
四
初失
二
初理性
二辨失
二得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少分得
二具足得
三重失
四重得
二合
二
初標示
二此初下隨釋
二
初合第一明失
二合第三重明失
二利钁答覓處○
二佛性正起善業○
二答能見難見性○
○二利钁答覓處
二
初敘意分科
二初正下隨文釋義
二
初正說
三
初牒不可壞
二廣辨
三總結
二論義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問
二答
二
初分科
二一云下隨釋
二
初法
四
初一云下可殺成業
二
初斥古解
二今用下明今釋
二釋疑
三簡外道
四明正我相
二譬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譬
二
初為五陰可毀作譬
二為佛性不可毀作譬
二合
○二佛性能起善業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明作業
二論義
二
初分科
二初雙下隨釋
二
初雙問
二佛答
二
初分科敘意
二初約下隨文釋義
三
初明愚智二人
三
初佛更徵問
二迦葉答
三佛為釋
二
初分科
二古來下隨釋
二
初雙辨愚智
二
初譬
二
初服甘有夭壽
疏總釋
二
初古解
二今釋
二服毒有死生
疏總釋
二
初古解
二今釋
二合
二偏明智者
二一體三寶人
二
初對前述意
二初文下依科正釋
三
初勸
二
初科分
二初如下隨釋
二
初勸
二釋勸
二論義
二
初分科
二初總下隨釋
二
初番併不受
二
初問
四
初唱不知
二
初總不知
二別不知
二問昔別體
二
初分科
二此半下隨釋
三
初問佛
二問法
三問僧
三問今一體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四
初法
二譬
三合譬
四難佛
四結問請答
二
初明不知結請
二明佛知請答
二答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四
初詶其請答
二詶問一體
三詶問別體
二
初正示
二問下釋妨
四詶唱不知
二番併歸依
二
初敘問意
二隨文釋
二
初問
三
初欲依昔別
二欲依自隱
三欲依他顯
二答
二
初分科
二初別下隨釋
三
初昔別體有依不依
二
初今不須依
二
初昔緣故不依
二釋不依意
二昔則須依
二
初為化須依
二釋須依意
二顯時一體有依不依
二
初不依
二
初分科
二初明下隨釋
二
初明不依
二釋意
二須依
二
初科分
二隨釋
二
初正明
二解釋
三隱時一體正是所勸
二
初分科
二初別下隨釋
三
初法
五
初分別自身一體
二
初示文
二問下釋疑
二
初釋佛寶在果疑
二釋三乘作竝疑
二
初竝立
二論下答釋
二為他作一體
三結別體
四結一體
五雙結
二譬
二
初屬配三法
二大將下顯示各三
三合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正合
二結勸
二
初分科
二昔別下隨釋
二
初勸捨昔別體
二
初出昔三寶
二勸捨
二勸取今一體
三領解
二
初分科
二一發下隨釋
四
初領解
三
初發迹
二自領解
三誓化他
二勸持
三稱歎
四述成
三明中道圓觀○
○三中道圓觀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三
初許說
二正說
二
初分科
二初標下隨釋
二
初略
三
初標中道
二乖中惑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明惑
二
初正釋經文
二若下敘古被呵
二結惑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三
初法
二譬
三合
三破惑觀
二
初分科
二亦下隨釋
二
初正明
二結解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法
二譬
二廣
二
初分科示義
二初法下隨文正解
二
初約有無顯中
二
初法
二譬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譬
二合
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隨釋
二
初總合
二別合
二
初舉有無合
二
初別破有無
二總結為誡
二舉常無常例合
二約不二顯中
二
初分科
二初十下隨釋
二
初法
三
初約因緣明不二
二
初分文略示
二舊下敘古遵經
二約觀行明不二
三總結明不二
二
初分科
二如我下隨釋
三
初結歎
二
初結佛所歎
二結說
已
二結勸
二
初勸持不二法
二勸持不二經
三結會
二譬
二
初敘意分科
二初列下隨文釋義
三
初列五味
二廣破自他
二
初分科
二初章下隨釋
二
初立章門
二
初酪從乳生章門
二
初是門
二非門
二例四味
二解釋
二
初釋非門
二
初釋不他生
二釋不自生
二釋是門
三結因緣義
二
初分科
二初譬下隨釋
二
初譬
二合
二
初分科
二不二下隨釋
二
初合
二
初合二
二合不二
二論義
二
初分科
二一正下隨釋
二
初難
二
初定
二難
二
初難定有
三
初正難
二釋難
三竝難
二難定無
二答
二
初分科
二三門下隨釋
三
初研譬
三
初非定執
二
初作三門
二次第釋破
三
初定有
二定無
三他生
二以理解
二
初分科
二眾生下隨釋
二
初乳從草生還是因緣假說
二
初從緣生
二結因緣
二酪從乳生亦是因緣假說
二
初分科
二醪下隨釋
二
初從緣生
二結因緣
三結非定執
二重為合
三結譬意
三歎教
二
初分科
二歎理下隨釋
二
初歎佛性理
二
初舉忍草
二牒兩譬
二
初牒譬
二總合
二歎教
二
初科分
二虗空下隨釋
二
初歎經
二
初譬
二合
二勸信
○二答能見難見性
二
初分科
二初番下隨釋
二
初辨深行證見
二
初番問答
二
初問
二答
二番問答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問
二答
十
初治目譬
二
初譬
二合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正答
二況聲聞
二遠觀譬
三見道譬
四渴人譬
五遠望譬
六王子譬
七臣吏譬
八觀蟲譬
九見兒譬
十見畫譬
二明淺行聞見
二
初標科
二初番下隨釋
二
初番問答
二
初問
二答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四
初譬
二合
三勸
四褒貶
二番問答
二
初標科
二初問下隨釋
二
初問
二答
二
初分科
二共 下隨釋
三
初譬
三
初菩薩施化
四
初說教
二稟受
三捨應
四起惑
二聲聞施化
三如來施化
二合
三
初合菩薩施化
二合聲聞施化
三合如來施化
二
初明無我教
二明真我教
三結成
○十文字品答解滿字問
二
初題目
二
初標
二一次下釋
四
初次第
二答上下答問
三前品下論教
四開密
二
初敘古解
二
初興皇彈古
二興皇正解
二今明下明今釋
二
初反斥興皇
二今依下正示今義
二
初約三諦明滿
二
初標
二文云下釋
三
初約真諦釋
二約俗諦釋
三約中諦釋
二雖有下示三諦互融
二
初約法
二譬顯
三開一下合結
二本文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三
初略標字本
二
初古師異解
二若如下今家會通
二廣明字義
二
初科文
二初問下隨釋
二
初問答
二
初問
二答
四
初明文理之本
二別明字本
三明學半得悟滿法
二問答
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隨釋
二
初問
二答
三
初通明諸字
四
初以音隨字即是明音
疏總釋
三
初引古釋十四音
二
經迦者去
初引觀師所破
二
初六師釋義
二觀師彈非
二又河下更引三師
二初半下解前文半滿
三河西約喻通示
二以字隨意即是明字
疏總釋
三
初引古釋十四音
二
經迦者去
初引觀師所破
二
初六師釋義
二觀師彈非
二又河下更引三師
二初半下解前文半滿
三河西約喻通示
三音字所因
四音字利益
二別釋半滿
三
初法
二譬
三合
三結得失
三領解述成
○十一鳥喻品答聖行問
二
初題目
三
初明三品相由
二
初河西約三品相由
二今更下今師約兩重生起
二
初約教行生起
二亦是下約教行理生起
二此品下示答前所問
三能喻下釋法喻名義
二
初總標
二舊解下別釋
二
初釋能喻二鳥
二
初敘古異解
二然漢下斥諍顯意
二問為下釋所喻共行
二
初徵問
二他下答釋
二
初敘古解
二
初約生死無常涅槃真常釋
二
初古人約法示義
二此不下今師斥乖喻旨
二又一下約生死涅槃各共二法釋
二
初古人約法示義
二
初立宗比斥
二夫雙下正出巳義
二今明下今師斥乖喻旨
二今言下明今釋
二
初正釋共行
二
初正釋雙遊
二
初橫約三諦解義
二事理下豎約六即結成
二橫竪下結成圓共
二此中下結酬前問
二本文
二
初分科
二初譬下隨釋
二
初總
二
初略
二
初譬
二合
二論義
二
初分科
二初法下隨釋
二
初問
二答
二
初法
二譬
二別
二
初分科
二初萌下隨釋
二
初別說
三
初就生死明無常
二
初正明二行
五
初萌芽譬
二
初譬
三
初譬
二論義
二
初問
二答
三領解
二
初領解
二述成
二合
二菴羅樹譬
二
初譬
二合
三金鑛譬
二
初譬
二合
四胡麻譬
二
初譬
二合
五歸海譬
二
初譬
二合
二結章
二就涅槃明無我
二
初分科
二正問下隨釋
二
初問
二
初正問
二結問
二答
二
初分科
二初云下隨釋
四
初釋問
二
初譬
三
初正作譬
二更為下為譬作譬
三還以譬合譬
二合
二歎理
二
初譬
二合
二
初正解
二今問下釋疑
三重釋問
二
初分科
二前為下隨釋
二
初舍住譬
二
初譬
二
初為法作譬
二為譬作譬
二合
二幻師譬
二
初譬
二合
四重歎理
二
初分科
二此即下隨釋
四
初法
二譬
三合
四結
三雙就生死涅槃次明苦樂
二
初分科
二此即下隨釋
二
初釋
三
初譬
二合
三結
二論義
二
初分科
二問可下隨釋
三
初番
二
初問
二答
二
初分科
二初偈下隨釋
四
初舉二偈為答
二
初明二果
二明二因
二長行解釋
三明下不知上明苦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譬
二合
四明上能知下明樂
二
初分科
二此初下隨釋
二
初兩偈正解
二
初偈明人
二偈明法
二長行通釋
二番
二
初分科
二難意下隨釋
二
初問
二
初非佛說
二難
二答
三番
二
初問
二答
二論義
○十二月喻品答三光問
二
初題目
五
初敘生起
二
初正明生起
二
初今師解
二斥河西
二示具答前問
三
初通示不同
二河西定句
三今師正釋
二然其下顯立題
二
初章安正明
二荊溪助釋
三梁武下釋三光
二
初俗教
二長阿下佛經
四此品下明答問
二
初示答前問
二既下再顯立題
五古來下分後文
二
初敘古異解
二今分下示今分文
二初約下本文
二
初分科
二先譬下隨釋
二
初答問
三
初舉月
六
初出沒
二
初譬
二合
二虧盈
二
初分科
二長阿下隨釋
二
初譬
二合
三大小
二
初分科
二初譬下隨釋
二
初譬
二合
四善惡
三
初制止
二
初譬
二合
二輕重
二
初譬
二合
三如來下教戒
二
初譬
二合
五長短
二
初分科
二文中下隨釋
二
初譬
二合
六樂厭
二
初分科
二文中下隨釋
二
初譬
二合
二舉日
二
初分科
二三時下隨釋
二
初譬
二合
二
初以如來壽命合
二以經教合
三舉星
二
初分科
二前二下隨釋
三
初舉眾星
二
初譬
二合
二舉陰暗
二
初譬
二合
三舉彗星
二
初譬
二合
二結歎經
二
初分科
二今用下隨釋
三
初歎
二
初歎滅惡
二歎義深
二勸信
二
初勸信
二勸學
三結
○二菩薩品答十二問
二
初題目
三
初示答前所問
二
初結前生後以顯答
二諸師下敘古明今以示數
二釋菩下正解經題目
二
初通簡前三
二四圓下約圓示義
三
初約六即示位
二所以下引問答顯意
二
初引問
二引答
三問答下指文義結歸
三然河下敘河西明答
二
初河西明答
二今明下今師縱奪
二本文
二
初分科
二興皇下隨釋
二
初自行答四問
二
初答未發心生善義
二
初牒譬歎經傍答
二
初傍答
二
初斥古解義
四
初興皇立義
二答爾下今難乖經
三興皇重救
四據經再斥
二涅槃下正釋經文
二料簡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問
三
初領旨
二仰非
三作難
三
初總分科
二隨文釋
三
初持犯等難
二賞罰不等難
三難易難
三今明下示難意
二答
二
初分科
二然發下隨釋
二
初正答
二
初去取
二
初簡闡提
二餘發心
二正答
二釋答
二正答上問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問
二答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正答
二
初因經致夢
二歎經
二簡闡提
二
初分科
二初譬下隨釋
二
初正釋
四
初雙簡
二別簡
三重雙簡
四
初譬
二譬
三譬
四譬
四重別簡
四
初譬
二譬
三譬
四譬
二開善下敘古
二答三問滅惡義
四
初總標
二但前下來意
三就滅下分科
四今舉下隨釋
三
初答大眾無畏問是滅業障
三
初分科
二即是下示義
三懺中下正釋
二
初明懺悔滅業
二
初分科
二初約下隨釋
二
初舉非
二
初舉偈問
二釋偈答
二顯是
二
初科分
二初番下隨釋
二
初舉偈問
二釋偈答
三
初通懺三世
二舉非
三舉是
二明護法滅業
二
初敘意分科
二隨文釋義
四
初舉非
二明是
三重舉非
四歎經
二
初歎滅惡
二歎生善
二答濁世不污問是滅報障
二
初敘意分科
二此釋下隨分釋義
二
初舉華喻正答
二舉風喻助答
三答煩惱不染問是滅煩惱障
二
初敘意分科
二初譬下隨文釋義
二
初十二譬譬所說教
二
初一譬昔教
二譬今教
十一
初第二譬
二第三譬
三第四譬
二
初科分
二隨釋
三
初正舉譬
二
初譬
二合
二更料簡
二
初問
二答
三重舉譬
二
初譬
二合
四第五譬
五第六譬
六第七譬
七第八譬
八第九譬
九第十譬
十第十一譬
十一第十二譬
二兩譬譬能說人
二
初分科例前
二初中下依科釋義
二
初譬昔教主
二譬今教主
二利他答八問○
○二利他答八問
八
初答第五大海船師問
二
初生起敘意
二就初下隨科釋經
二
初正答
二
初船譬
二船師及人譬
二歎經助答
二
初風譬
二風王譬
二答第六蛇脫故皮問
二
初敘意分科
二蛇譬下隨文釋義
二
初蛇譬
二金師譬
三答第七如天意樹問
四
初敘來意
二文為下明分科
三前三下明攝屬
四初佛下隨文釋
五
初明佛身
三
初譬
二合
三領解
二明密語
二
初分科
二莊下隨釋
四
初法
二
初莊嚴釋
二今寄下今師解
二譬
三合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合無常
二合常
四結
三明興衰
二
初分科
二夫藥下隨釋
三
初法衰
二僧衰
三深誡
二
初敘意分科
二譬者下隨文釋義
二
初譬
二
初敘他人解
二
初明加水數
二合譬下解譬喻意
二
初前四句譬添譯
二後三句譬受學者
二天台下述本師釋
二
初智者正解
二經文下章安釋妨
二合
四勸立志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毀呰女身
二定判男子
五論起沒
二
初分科
二惡世下隨釋
二
初沒相
二雙辨
二
初譬
二合
四答第八三乘無性問○
五答第九不壞眾問○
六答第十眼目導問○
七答第十一示多頭問
八答第十二如月初問
○四答第八三乘無性問
二
初分科
二然此下隨釋
二
初釋偈疑兼遣上問
五
初文殊騰純陀疑
四
初明文殊騰疑意
二
初徵起
二答釋
二純陀下示純陀生疑處
二
初徵起
二答釋
三辨兼答迦葉問意
二
初徵起
二答釋
四然純下約三根以結成
二如來許說 河西下前設下今舉下
三文殊出疑
四如來為釋
二
初通示出處
三
初指經
二此中下示義
三此立下結益
二成論下正釋偈文
五
初敘四師義
二
初敘
二斥
二敘地人義
二
初敘
二斥
三敘三藏義
二
初敘
二斥
四敘興皇義
二
初興皇釋義
二
諸師下若爾下作此下
初示自義
二彈他解
二
初敘他明義
二斥他顯自
三
初正明
二若得下結例
三又云下重示
二然興下斥古明今
二
初斥古釋
二今則下明今義
三
初約教觀正釋
二
初約教義釋
二
初約三諦正釋
二乃是下明遣難釋疑
二
初正遣迦葉難
二亦是下例釋純陀疑
二知悟下約觀解釋
二如是下結成四悉
二
初章安正釋四悉義
二荊溪示機隨二人
三本有下結成四門
五敘觀師義
五文殊領解
二迦葉論義正答上問
二
初分科
二長者下隨釋
四
初論無差別
二
初問
二答
二
初譬聞經信見
二
初譬
三
初同有佛性
二致疑
三解悟
二合
三
初同有佛性
二致疑
三解悟
二譬分明證見
二
初譬
二合
二論有差別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問答
二
初問
二答
二問答
二
初問
二答
三雙領二義
四重論有差
三
初問答
二
初問
二答
二問答
二
初問
二答
三問答
二
初問
二答
○五答第九不壞眾問
二
初問
二答
○六答第十眼目導問
二
初問
二答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答口爽
二答生盲
○三大眾問品答七問
二
初題目
二
初明二事立題
二今取下示今本立題
二
初徵起
二有二下釋義
三
初況示兩解
二明觀師釋
三今明下今家正示
二本文
二
初分科
二初中下隨釋
二
初次第答問
二
初分科敘答
二就初下隨文釋義
四
初答二問
二
初分科
二而以下隨釋
三
初明正答意
二隨科釋經
二
初大眾奉供
二
初緣起
五
初放光
二欲獻
三人天遮
四重放光
五奉供
二獻供
二
初分科
二初大下隨釋
二
初大眾供
二
初大眾供
二比丘持衣鉢
二純陀供
四
初辦供
二變土
三悲請
四稱歎
二如來受供
四
初受大眾供
二受純陀供
三興念相容
四大眾悲歎
三所以下示兼答意
二答一問
二
初分科
二初四下隨釋
二
初正答問
二
初答知法性問
二
初正明知法性
三
初止悲誡聽
二正辨法性
二
初分科
二初一下隨釋
二
初顯法性理
六
初雙
二雙
三雙
四雙
五雙
六雙
二總結止悲
三結勸修習
三
初敘古
二雙難
三今釋
二褒貶得失
二答受法樂
二
初受法樂
二申供養
二領瑞結成
二
初分科
二前迦下隨釋
二
初命迦葉領
四
初命
二領
三推功在佛
四推菩薩能知
二命純陀領
四
初命
二領
三佛重結
四迦葉隨喜
三答三問
三
初總標示數
二但有下徵文顯答
三文為下分科隨釋
二
初分科
二初中下分釋
二
初略問答
二
初問
二答
二廣出七偈
二
初標章懸示
二初一下隨文釋義
七
初純陀請問
二
初分科
二初舉下隨釋
六
初簡闡提
四
初番
二
初問
二答
二番
二
初問
二答
三番
二
初問
二答
四番
二
初問
二答
三
初約謗法
二約重逆
三約機無
二取三罪人
二
初分科
二初略下隨釋
三
初略出三相
二廣明三罪可滅
二
初問
二答
二
初分科
二初滅下隨釋
三
初明滅起惡法
二釋滅惡法
三
初譬
二合
三結
三正明惡滅
三別明誹謗因緣
無經
三釋取意
二
初分科
二初譬下隨釋
三
初法
二譬
四
初譬未生解
二譬
已
生解
三明護法
四得果報
三合
四釋簡意
二
初分科
二法中下隨釋
二
初問
二答
三
初法
二譬
三合
五結偈
六緣起
二佛自舉偈
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隨釋
三
初佛舉偈
二文殊反質
三如來解釋
三文殊重難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難
二佛答
四佛復舉偈
三
初佛舉偈
二文殊疑
三如來釋
五文殊舉偈
二
初分科
二貪愛下隨釋
二
初文殊說偈
三如來印成
六如來自舉偈
三
初如來舉偈
二文殊疑
三如來釋
七文殊自舉偈
二
初文殊舉偈
二如來違釋
四答一問○
二歡喜領解○
○四答一問
二
初標示
二答中下隨釋
二
初問
二佛還下答
二
初配問
二唯除下釋文
○二歡喜領解
三
初舉前重示
二文為下正分此章
三迦葉下隨文釋義
二
初正領解
二
初迦葉領解
二
初領解讚歎
二更問功德
二大眾領解
二
初分科
二初一下隨釋
三
初大眾稱歎勸請
三
初標請
二釋請
三結請
二如來止悲酬請
二
初分科
二但初下隨釋
二
初酬請
二止悲
三大眾供養發心
三
初供養
二發心
三進位
二現病結成
三
初分科
二舊云下隨釋
三
初授記
二付囑
三現疾
三合五品顯示涅槃行
二
初四品明修五行
五
初現病品明病行
二
初題目
三
初引古義總斥
二從此下舉大章別示
三然品下對文旨釋妨
二
初立妨
二由前下解
二
初明立題所據
二由現下示無病之由
二本文
二
初分科
二初有下隨釋
四
初推請
二
初分章點示
二
初分章明相間
二初約下點示無病意
二就推下隨文釋義
三
初推自行
二
初推自行
二
初分科
二偏言下隨釋
二
初明無病因
二明有無病因
二請說法
四
初請教弟子
二請大乘
三請教不退
四請治惡
二推化他
二
初推化他
二
初分科
二初釋下隨釋
二
初化他除三障
三
初標
二釋
三
初釋煩惱障
二
初簡示障體
二七慢下隨文釋義
二釋業障
二
初示業階差
二此中下徵文釋妨
三釋報障
三結
二化他及發願
二請息惡慢
二
初請除愚人惡
二請息外道慢
三推證果
二
初推證果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明身力
二明智力
二雙請二事
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隨釋
二
初略請
二廣請
三
初正請
二
初請起說法
二請除惡慢
二釋請
二
初釋息惡
二釋說法
三結請
二現無病相
三
初總分經文
二而此下懸談所表
三三章下隨科釋義
三
初光明利益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光明
二利益
二蓮華利益
二
初分科
二隨釋
二
初蓮華
二利益
三化佛利益
二
初化佛
二利益
三大眾供養
二
初敘意
二初文下隨釋
二
初供養
二勸請
二
初分科
二初文下隨釋
二
初正請
三
初標請
二釋請
五
初本誓故請
二墮惡故請
三下愚不知故請
四施甘露法故請
五療病故請
三結請
二經家敘事
二
初分科
二至淨下隨釋
二
初請
已
嘿止
二請聲所至
四廣明無病○
二聖行品明聖行○
三梵行品明梵行○
此於聖行品初重分當第二段
四指雜華經明天行○
梵行品末
五嬰兒行品明嬰兒行○
當第三段
二德王品明證十功德○
○四廣說無病相
二
初分科
二此初下隨釋
二
初明如來無病
三
初明無病
二舉往證今
三云現病是密語
二
初舉類
二合無病
二舉病行對辨
二
初敘意分科
二此中下隨文釋義
二
初明三種病人
二
初對前辨示
二合第下隨文釋義
三
初三種罪人
三
初法
二譬
三合
二二乘小道
二
初譬
二合
三聞經菩薩
初譬
二合
二明五種人
涅槃經治定疏科卷第四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