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理性解

清 續法述1卷CBETA X0560少于一万字 44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No. 560-A 序
觀音即我人。我人即觀音。不二法也。心經即自性。自性即心經。實一道也。般若心。蜜多心。該因徹果。五蘊空。諸法空。越聖超凡。空不異色。相作之用隨緣。色即是空。一真之體不變。不滅不生。騰今耀古。離夢離想。麗日明星。無眼識界。無意識界。泯自他之根相。是大神呪。是大明呪。絕生佛之假名。除一切苦。揭諦密力難思。得三菩提。薩訶神功叵測。如斯會取。真看心經。向外馳求。非心經矣。葢由菩薩心內眾生。墮自藏識風浪海中。昧却良心。忘念本經。枉受苦惱。都無解脫。故勞眾生心內菩薩。坐我肉團蓮花峰頂。提起真性。大轉法輪。度一切苦。成二果樂。心佛眾生。既無別體。佛經語心。豈有二致。故今釋經。並稱理解。觀音。表心王。舍利。表心所。五蘊。宗法相。界處。宗法性。依教觀心。窮理盡性。心性解名。良有以也。欲明心者。請究斯文。不求見性。自負心矣。悲夫。
观音即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即是观音,这是不二的法门。心经即是自性,自性即是心经,这是真实的一道路。般若心,蜜多心,涵盖了因和果,五蕴皆空,一切法空,超越了圣凡。空与色无异,相互依存,色即是空,真实的本体不变,不生不灭,超越古今。离开梦境和妄想,如明亮的晨星,没有眼识界,没有意识界,消除了自他的区别,这是大神咒,是大明咒,超越了生佛的假名,消除一切苦,揭示了难以想象的密力,得到三菩提。萨诃的神功深不可测。如果这样理解心经,向外寻求,那就不是心经了。这是因为菩萨心内众生,堕入自藏识的风浪海中,迷失了良心,忘记了本经,白白受苦,无法解脱。因此,众生心内的菩萨,坐在我的肉身莲花峰顶,提起真性,大转法轮,度一切苦,成就二果之乐。心佛众生,本无别体,佛经即是心,岂有二致。所以现在解释经文,并且理解,观音,代表心王,舍利,代表心所,五蕴,是宗法相,界处,是宗法性。依教观心,穷尽理,尽性。心性解名,确实有其道理。想要明了心的人,请深入研究这篇文章。不寻求见性,自负于心。悲哀啊。
時康熈癸未年十月十一成誕慈雲教觀沙門續法題
在康熙癸未年十月十一日,慈雲教觀沙門續法完成了这部作品的题写。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理性解卷下
清浙水慈雲寺顯密教觀沙門續法述
△先經題。
△经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梵語般若。此云智慧。本來靈知照了也。因中慧心所。果上擇滅無為無漏智也。
梵语中的“般若”在汉语中称为“智慧”,指的是本来具有的灵明知觉和明了的能力。在修行的过程中,这种智慧心所指的是心所具备的各种思想现象,而在证悟的境界上,它指的是达到涅槃状态的无为法和无漏智慧。
梵語波羅蜜多。此云到彼岸。究竟事理底源也。因中定心所。果上非擇□無為。一真法界也。
梵语波罗蜜多,汉语意为“到彼岸”,指的是彻底理解事物和理论的根源。在修行的过程中,心的专注是定心所,而在证悟的境界上,不通过选择而自然达到无为的状态,这就是一真法界。
梵語阿賴耶。此云藏心。亦云紇哩陀耶。此云肉團心。起信論云。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黎耶識心。此心人人本具。心背般若。迷智慧性居生死岸。稱曰愚迷人天凡夫。心向般若。悟智慧性。到涅槃岸。號曰覺悟三乘聖人。
梵语阿赖耶,汉语意为“藏心”,也称为紇哩陀耶,即“肉团心”。《起信论》中提到,依据如来藏,存在生灭心,即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既非一也非异,称为阿黎耶识心。这种心是每个人天生具备的。如果心背离般若,迷失智慧本性而停留在生死的边缘,就被称为愚昧的凡人。如果心向般若,觉悟智慧本性,达到涅槃的彼岸,则被称为觉悟的三乘圣人。
經者。法也。常也。十方同軌謂之法。三世不易謂之常。說此經者。欲令眾生。斷妄想心。依斯文字。起深觀照。證實相空。覺本心源。同佛菩薩。真常法樂也(如是本經自心常轉)
经,指的是法则,也是恒常。十方世界共同遵循的称为法,三世不易的称为常。讲述这部经文的目的是希望众生能够断除虚妄的心,依据这些文字,深入观照,证悟到实相的空性,觉醒本心的源头,与佛菩萨一样,享受真常的法乐(正如本经所述,自心恒常转动)。
△次文呪。
下面是经文的咒语部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音菩萨在深入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洞察到五蕴都是空的,从而超越了一切苦厄。
事理普觀。救苦自在。稱觀自在。菩薩。翻覺士。開士。揀眾生不覺。不開悟也。當人心中。第八主人公。註。靈知之心。棲止肉團心內。
洞察事理,普遍观察,救度苦难,自在无碍,因此称赞为观自在。菩萨,意为觉悟之士,开悟之士,意在指出众生未能觉悟,未能开悟。在每个人的心中,第八意识是主人公,智慧之光,灵知之心,栖息于肉团心内。
聞思修入曰行。起諸法空俱空無分別慧。揀非人空無分別慧故云深也。當人心中良知良能。
通过听闻、思考和修行来实践佛法。发起对所有事物及其空性的深刻理解,这种智慧超越了对个体空性的简单认识,因此被称为深邃。这是每个人内心固有的良知和能力。
照見。觀照般若也。即慧心所。皆空。實相般若也。虗空無為。五蘊。自他色心法也。根塵名色。是心所現影。領納名受。念慮名想。造作名行。是心所。分別名識。是心王。皆屬有為生滅之法。
苦厄。不相應行。度苦厄者。謂自他一切生死苦惱無不超脫。如氷鎔水。不受八寒厄也。三乘七趣。不能觀空。受諸蘊苦。如蠶作繭。似蛾赴火。自縛自燒。實為可傷。故瑜伽云。覺花蒙照脫苦惱。便同菩薩觀自在。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翻珠。母名。眼如珠故。是其所生。故稱子也。即解心所。施護譯云。世尊在靈鷲山。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摩地。舍利子。白觀自在菩薩言。若人欲修甚深般若法門。當云何學。時觀自在菩薩。即告尊者舍利弗言。若欲修學甚深般若。當觀五蘊自性皆空。佛即真如無為。
尊者疑云。色是有法。云何皆空。故答釋曰。色不異空。以色即是空故。謂四大幻色假相。不異般若真空無相。當知色無生性。即空無生性故。如冰不異水。冰即是水。相雖凝泮。性實一濕。
又疑問云。空是無法。云何有色。故又答釋。空不異色。以空即是色故。謂般若真空無相。不異四大幻色假相。當知空無生性。即色無生性故。如水不異冰。水即是冰。鎔結相別。濕性一同。
此四門觀。如大火聚。四面嬰之。物無不爛。如清凉池。四邊臨之。生無不樂。行者若能如是四句觀心。即轉八法。(色四空四)成四智(四門)矣。瑜伽云。菩薩思惟有情身。各具覺悟之蓮花。(心花)清淨法界無惑染。
八葉(心有八竅)各有一如來。(八識轉智)生迷真空。受幻色苦。水成冰也。佛悟幻色。得真空樂。冰化水也。
至於受。想行識。亦不異空。非比籠盒函葢。二物相逗者然。理實空即受。想。行識。猶如金具泥團。絕無二體可得。故云亦復如是。萬法唯心。心生萬法。誠哉言也。楞伽云。心(受想行識)亦是唯心。
(空)非心(色)亦心(空)起。種種諸色相。(九界心色)通達皆唯心(第一義空心)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諸法。五蘊也。當體即是真空無相。唯第一義。有何生滅垢淨增減。其猶冰還成水。求其融結明暗厚薄。不可得也。此即想受滅無為。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第一義空體相。本來不生不滅。云何於中。更容處界生滅諸法。故云空中無也。此即不動滅無為。
蘊空。如上。
結色成眼。黏湛發見。卷聲成耳。黏湛發聽。納香成鼻。黏湛發齅。絞味成舌。黏湛發嘗。搏觸成身。黏湛發覺。攬法成意。黏湛發知。此是內六根也。
無者。楞嚴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又云。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彼太虗空。何同不同。況一非一。
由明暗形。眼見奔色。由動靜形。耳聞奔聲。由通塞形。鼻齅奔香。由恬變形。舌甞奔味。由離合形。身覺奔觸。由生滅形。意知奔法。此是外六塵也。合前名十二處。
無者。楞嚴云。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塵也)(根也)無性。同於交蘆。又云。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色真空等。
眼識別色。耳識別聲。鼻識別香。舌識別味。身識別觸。意識別法。此是中六識也。眼色為緣。中生眼識等。合名為十八界。
無者。楞嚴云。識性虗妄。猶如空華。又云。內外性空。中云何立。則汝識生。從誰立界。是知蘊入處界。相盡幻妄。性實真空矣。
喻識六色冰盤彩鳥。日午乾一空汪水耳。智者悟歎。愚者驚笑而已。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因緣法有十二。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觀作二門。一生起門。謂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二滅盡門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盡。猶滅也。乃至者。超略中間十支。但舉初後二支也。
並云無者。應知有無明老死生。則有無明老死滅。既無無明老死生。實無無明老死滅矣。良以緣生性空。都無實義得也。楞嚴云。本覺妙明。性非因緣。
苦等。四諦法也。苦以逼迫為義。三有報也。集以招感為義。見思惑也。滅以空盡為義。偏真性也。道以趣向為義。覺支法也。
而云無者。若有苦集。則有滅道。苦且不生。滅道何立。故涅槃云。世諦者。即第一義諦。仁王偈云。法性。本無性第一義空如。
智得。二空法也。二無我攝。人無我觀。法無我觀。曰智。生空理境。法空理境。曰得。
亦云無者。非但能知空智不得。而所知空理亦亡。楞伽云。五法二無我。皆悉不可得。又云。遠離智所知。轉依即解脫。
以句結也。謂空中世出世法一一無者。以第一義諦空。本無性相有所得故。大品二十空中。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楞嚴空。藏心中。七大六根。六塵六識。緣諦智度。乃至十號四德。莫不皆非。楞伽云。一切法不生。是第一義性。
但觀十二雪山城中。四隣兩舍冰霜。朝存暮泯。求形迹也。何有(此即虛空無為)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菩薩依此般若真空。第一波羅蜜多心故。起觀照行。故得心無業障罣礙。如解戰袍。心無生死恐怖。如赦死刑。心無惑惱倒想。如覺柯夢。梵語摩訶般涅槃那。此云大滅度。大即法身德。轉生死成。滅即解脫。轉結業成。度即般若。轉迷惑成。此涅槃果。亦寂滅空。故圓覺云。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即非擇滅無為)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佛依者。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也。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唐言無上。正等。正覺。正覺。理智證真也。正等。事智了俗也。無上。無障礙智。直徹中道第一諦也。契合曰得。故圓覺云。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又云。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此即擇滅無為)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虗。
諸佛菩薩因果。依之修證了義。則般若是祕呪。波羅是密呪。故開五呪名也。猶彼兵符王命恩詔廕勑寶璽。各有離苦得樂利益。一變化極頂。曰大神。即文字般若。呪凡成聖。除色想。劫濁苦。度小教人。成所作智。真實法樂。二徧照無礙。曰大明。即觀照般若。呪小成大。除受想。見濁苦。度始教人。妙觀察智。不虗法樂。三人天高過。曰無上。即境界般若。呪權成實。除想想。煩惱濁苦。度終教人。平等性智。真實法樂。四凡聖共尊。曰無等等。即眷屬般若。呪漸成頓。除行想。眾生獨苦。度頓教人。大圓鏡智。不虗法樂。五徹法底源。曰般若波羅蜜多。即實相般若。呪偏成圓。除識想。命濁苦。度圓教人。法界清淨智。真如不誑不異大法樂也。如蒲盧等。豈虗教祝哉。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即說呪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前四名是別。此般若是總。兼成五也。名相在唯識。不相應行。名句文攝。體用在仁王。真如法性。長行如。重頌如。一切法皆如也。
於中先。略標。次正說。
揭諦。去度也。謂自去執障。度入三空。離去此岸。度至中流也。此即文字。大神呪語。
次復重言揭諦者。謂令他去執障。度彼三空。離生死岸。煩惱流也。此即觀照。大明呪語。
波羅。到彼岸也。謂自去二執三障。度入二空三空。不住中流。究竟到彼岸也。此即境界無上呪語。
僧者。普也。眾也。總也。謂普令自他。去盡二執三障。度入二空三空。九界眾生。總皆不住四流。直到涅槃岸也。此即眷屬。無等等呪。
菩提。正覺果也。謂到彼岸之處。得何等報。乃令法界怨親。盡成無上菩提果也。此即實相。般若波羅蜜多心呪。
薩婆訶。速疾圓成也。謂三覺成。五智圓也。楞嚴云。十方如來。誦此呪心。成無上覺。則知心經心呪功德。巍巍乎。民無能名焉。
閣筆頌曰。
般若呪經 百法唯心 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一眼觀去 大地歸真
般若心經理性解卷下(終)
慈雲伯亭法師楞嚴寺藏經直畫一(請法寶者如數訂定)
(二百七函)華嚴別行經圓談疏鈔記(共十二本)八錢零八厘直庶(二百八函 二百九函)楞嚴經序釋圓談灌頂疏(共廿五本)一兩七錢幾中(二百十函 二百十一函)賢首五教儀(六卷二本)一錢七分一厘五教儀科註(十四本)一兩四錢四分七厘賢宗十要(一本)九分八厘(二百十二函)起信論疏記會閱(十卷十本)五錢六分一厘(二百十三函)藥師疏鈔(六卷六本)四錢一分六厘觀音(八卷四本)二錢六分一厘(二百十四函)金剛直解(五卷二本)二錢零五厘四十二章經疏鈔(五卷二本)一錢七分五厘觀經直指疏(一本)八分二厘勢至疏鈔(一本)六分三厘(二百十五函)彌陀略註(一本)四分三厘心經二解(一本)二分二厘尊勝經疏仝本一錢一分大悲呪釋如意經疏(二般仝本)準提呪解(五般仝本)八分五厘八大人覺經疏像想章疏持念因果記念佛與徵記淨土咏九分佛祖綱宗(四卷一本)五分六厘繫念儀(四般仝本)西資歸戒儀一錢一分二厘瑜伽歸戒儀放生儀醒世善言(一本)二分七厘勅聆(二百十六函二百十七函)口儀疏(十本三般仝帙)口經文(二卷一本)八錢八分口摘釋(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