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小談
明 觀衡述1卷CBETA X0556少于一万字 13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心經小談
明 觀衡 述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此十字乃一經之題目。摩訶是梵語。唐言大。般若是梵語。唐言智慧。波羅蜜多是梵語。唐言彼岸到。即到彼岸。言眾生無智慧。迷淪生死苦海。諸佛菩薩有大智慧。照破無明。能超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故云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之一字。念在上即般若心。若念在下即此本經為六百卷之心也。經者梵語修多羅。此云契經。契理合機之教也。此方從略。故但云經。故云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此經多不讀摩訶。據文中云深般若。題中亦應云大般若) 。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十个字是整部经的题目。“摩诃”是梵语,汉语意思是“大”。“般若”也是梵语,汉语意思是“智慧”。“波罗蜜多”同样是梵语,汉语意思是“到彼岸”,即达到彼岸。这里表达的是众生因缺乏智慧而沉沦于生死的苦海,而诸佛菩萨拥有大智慧,能够照破无明,超越生死苦海,达到涅槃的彼岸。因此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这个字,如果念在上面,指的是般若心;如果念在下面,则表示这部经是六百卷经文的核心。“经”是梵语“修多罗”的汉语表达,意为契合真理和众生根机的教法。这里简化了表达,所以只称为“经”。因此,这部经被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部经通常不读作“摩诃”,但根据文中提到的“深般若”,题目中也应称为“大般若”)。
觀自在菩薩。即能行般若之人。舉是人以顯般若之法。觀自在三字。是此菩薩別名。菩薩二字是通號。何名觀自在。言此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故名觀自在。照見五蘊皆空。即觀。度一切苦厄。即自在也。上略破三字大意。下講明其義。舍利子。是尊者名。此尊者智慧第一。故呼其名而授之。謂上言照見五蘊皆空。如何照見。如何得空。舍利子當如是觀照。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觀照。即空也。此四句。上二句。先照色空體一。下二句。方照見色性本空。言不異。要成下一即字。
观自在菩萨,即是能够实践般若智慧的人。这里提到的人,是为了彰显般若法门。观自在三个字,是这位菩萨的别名,而菩萨两个字是通用的称号。为什么称为观自在呢?这是因为这位菩萨在深��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洞察到五蕴都是空的,超越了一切苦难。因此,被称为观自在。洞察到五蕴都是空的,即是观;超越一切苦难,即是自在。上面简要解释了“观自在”三个字的主要含义,下面将进一步阐明其意义。舍利子,是尊者的名号。这位尊者以智慧著称,因此呼唤他的名字来传授教义。上面说到洞察五蕴都是空的,那么如何洞察,如何达到空的境界呢?舍利子应当这样观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样的观照,即是空。这四句话,前两句先说明了色与空的本质是一致的,后两句则是进一步洞察到色的本性本来就是空的。说“不异”,是为了引出下一句的“即是”。
總之在色即是空一句為正。餘助成耳。色一法如是觀照。受想行識亦如是觀照。故云亦復如是。上講明五蘊皆空一句。下講度一切苦厄。謂五蘊諸法若有。即有生相。有滅相。有垢相。有淨相。有增相。有減相。皆苦相也。若諸法空相。既是空相。有何生。有何滅。有何垢。有何淨。有何增。有何減。既無生滅垢淨等。即涅槃真樂也。故復告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此一節。講明上度一切苦厄一句也。上既講明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之義。下廣為開演。是故空中一句。承上諸法空相之中。言此空中不唯五蘊皆空。十二處亦空。
总的来说,“色即是空”这句话是核心。其他部分都是辅助性的。对于色这一法,应当这样观照,对于受、想、行、识也同样这样观照,因此说“亦复如是”。上文已经阐明了五蕴皆空的道理,下文则讲述如何度脱一切苦厄。如果说五蕴等法存在,那么就会有生相、滅相、垢相、淨相、增相、減相,这些都是苦相。如果一切法都是空相,既然是空相,那么哪里还有生、滅、垢、淨、增、減呢?既然没有生滅垢淨等,那就是涅槃的真乐。因此,再次告诉舍利子,这些法的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这一段,进一步阐明了如何度脱一切苦厄。既然上文已经阐明了照见五蕴皆空、度脱一切苦厄的意义,下面将进一步展开讲解。所以,“是故空中”一句,承接上文提到的诸法空相,说明这空中不仅五蕴皆空,十二处也是空的。
十八界亦空。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此空十二處也。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此空十八界也。此空世間法。下空出世間法。無無明乃至無無明盡。無老死乃至無老死盡。此空緣覺法也。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此空聲聞法也。言此空中世間出世間皆空也。此開演上照見五蘊皆空一句。即一觀字也。以無所得故一句。承上起下之辭也。言世間法出世間法都無所得。以無所得故。諸佛菩薩。依之斷煩惱。證菩提。出生死。證涅槃。故云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此言菩薩依般若離苦得樂也。
十八界也是空的。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感官。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对象。这空指的是十二处。没有眼界,直到没有意识界,这空指的是十八界。这空涵盖了世间法。下面空指的是出世间法。没有无明,直到没有无明的尽头。没有老死,直到没有老死的尽头。这空指的是缘觉法。没有苦、集、灭、道。没有智慧,也没有得到。这空指的是声闻法。这里说,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空的。这开演了上面照见五蕴皆空的一句话,即一个观字。因为无所得,所以一句,是承上启下的辞。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无所得。因为无所得,所以诸佛菩萨,依靠它断除烦恼,证得菩提,出离生死,证得涅槃。因此说菩提萨埵。依靠般若波罗蜜多,心无挂碍。无挂碍,所以没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是说菩萨依靠般若离苦得乐。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言諸佛依般若離苦得樂也。自以無所得。至阿耨菩提。此一節。開演引證上度一切苦厄一句。即自在二字也。上既破解講明開演引證。明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實處。故下結成。有二。初結顯般若之功。故云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轉凡成聖神妙難測) 是大明呪。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佛陀,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获得了无上正等正觉。这表明所有佛陀依靠智慧,从而远离痛苦,获得快乐。从无所得的境界,达到最高的觉悟。这一段,开演并引证了上文提到的度脱一切苦厄的一句,也就是自在的含义。既然已经解释、开演并引证了,我们清楚地知道,洞察五蕴皆空,度脱一切苦厄是真实不虚的。因此,接下来总结有两个方面。首先,总结显示般若的功德,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具有转凡成圣的神奇和难以测度的力量;是大明咒。
慧日当空,破除无明的黑暗,这是无上的咒语。在无过之前,没有可以加之上的,这是无等等的咒语。不仅无上,也无与伦比。上文总结显示了般若的神奇功效。第二部分总结破题。因为上文提到洞察五蕴皆空,度脱一切苦厄,如何能见到呢?既然已经讲解、开演并引证,清楚明白,所以这里总结说,能消除一切痛苦,真实不虚。这就是自在。总的来说,整部经文可以用“观自在”三个字来概括。上文是明显的讲述,下文是秘密的讲述,所以讲述般若波罗蜜多的咒语,即说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娑訶
上顯說令人依義生慧。密說令人持誦生定。定慧均等。脩行備矣。
心經小談(終)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