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提綱

明 李贄撰1卷CBETA X0543少于一千字 8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心經提綱
明 李卓吾 撰
心經者。佛說心之徑要也。心本無有。而世人妄以為有。亦無無。而學者執以為無。有無分而能所立。是自罣礙也。自恐怖也。自顛倒也。安得自在。獨不觀於自在菩薩乎。彼其智慧行深。既到自在彼岸矣。斯時也。自然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本無生死可得。故能出離生死苦海。而度脫一切苦厄焉。此一經之總要也。下文重重說破皆以明此。故遂呼而告之曰。舍利子。勿謂吾說空便即著空也。如我說色不異於空也。如我說空不異於色也。然但言不異。猶是二物有對。雖復合而為一。猶存一也。其實我所說色。即是說空。色之外無空矣。我所說空。即是說色。
心经,是佛陀讲述心灵修行的核心要义。心灵本质上是空无一物的,但世人却错误地认为它存在;同样,它也不是绝对的无,但修行者却固执地认为它是无。当人们区分有和无,并在其中建立主体和客体时,就会产生自我障碍、自我恐惧和自我颠倒。这样怎能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呢?难道没有看到自在菩萨吗?他以深邃的智慧修行,已经达到了自在的彼岸。在那个时刻,他自然而然地洞察到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是空的,本质上没有生死的存在,因此能够超脱生死的苦海,解脱一切苦难。这是整部经文的核心要义。接下来的内容反复阐述和破除这些观点,都是为了阐明这一点。因此,佛陀呼唤并告诉舍利子:不要以为我说空,就执着于空。正如我说色与空无异,我说空与色无异。然而,仅仅说它们无异,似乎还是将它们视为两个不同的事物。即使将它们合而为一,仍然存在一个“一”的概念。实际上,我所说的色,就是空;我说的空,也就是色。在色之外,没有空的存在。
空之外無色矣。非但無色。而亦無空。此真空也。故又呼而告之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無空可名。何況更有生滅垢淨增減名相。是故。色本不生。空本不滅。說色非垢。說空非淨。在色不增。在空不減。非億之也。空中原無是耳。是故五蘊皆空。無色受想行識也。六根皆空。無眼耳鼻舌身意也。六塵皆空。無色聲香味觸法也。十八界皆空。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也。以至生老病死。明與無明。四諦智證等皆無所得。此自在菩薩智慧觀照到無所得之彼岸也如此。所得既無。自然無罣礙恐怖與夫顛倒夢想矣。現視生死。而究竟涅槃矣。豈惟菩薩。
除了空,没有其他色相。不仅没有色相,连空的概念也不存在,这就是真空。因此,又告诉舍利子说,所有法都是空相,没有空可以被命名,更何况有生灭、垢净、增减等名相。所以,色本质上不生,空本质上不灭。说色不是垢,说空不是净,在色中不增,在空里不减,并非亿数所能计量。空中原本就没有这些。因此,五蕴都是空的,没有色、受、想、行、识。六根都是空的,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尘都是空的,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都是空的,没有眼界乃至意识界。以至于生老病死、明与无明、四谛智证等都是无所得。这是自在菩萨通过智慧观照达到无所得的彼岸。既然无所得,自然也就没有挂碍、恐怖和颠倒梦想。现在看生死,最终达到涅槃。不仅仅是菩萨。
雖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亦以此智慧。得到彼岸。共成無上正等正覺焉耳。則信乎盡大地眾生。無有不是佛者。乃知此真空妙智。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能出離生死苦海。度脫一切苦厄。真實不虗也。然則空之難言也久矣。執色者泥色。說空者滯空。及至兩無所依。則又一切撥無因果。不信經中分明讚嘆。空即是色。更有何空。色即是空。更有何色。無空無色。尚何有有有無於我罣礙。而不得自在耶。然則觀者。但以自家智慧。時常觀照。則彼岸當自得之矣。菩薩豈異人哉。但能一觀照之焉耳。人人皆菩薩。而不自見也。故言菩薩。則人人一矣。無聖愚也。言三世諸佛。則古今一矣。無先後也。奈之何可使由而不可使知者眾也。可使知。則為菩薩。不可使知。則為凡民。為禽獸。為木石。卒歸於泯泯爾矣。
即使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佛陀,也是依靠这种智慧,达到了涅槃的彼岸,共同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因此,可以确信,整个大地上的众生,无一不是佛。于是我们明白,这真空妙智,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够让人超脱生死的苦海,解脱一切苦难。这是真实不虚的。然而,空的概念难以言说已久。执着于色相的人沉迷于色相,谈论空性的人陷入空性。当两者都无所依赖时,又会导致否定因果,不相信经文中明确赞颂的“空即是色”,还有什么空可言?“色即是空”,还有什么色可言?无空无色,哪里还有有无之分来困扰我,让我不能自在呢?因此,修行者只需用自身的智慧,时刻观照,彼岸自然会得到。菩萨并非他人,只要能观照,人人都是菩萨。每个人都是菩萨,只是自己看不见。所以提到菩萨,意味着每个人都是一体的,没有圣愚之分。提到三世诸佛,意味着古今是一体的,没有先后之分。为何要让众人只能遵循而不能知晓呢?能知晓的,就是菩萨;不能知晓的,就是凡人、禽兽、草木,最终都将归于无差别之中。
心經提綱(終)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