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釋義

明 謝觀光釋1卷CBETA X0540少于一万字 50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No. 540-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序
唐翻經沙門賢首大師 法藏 著
夫以真源素範。沖漠隔於筌[(ㄇ@(企-止))/弟]。玅覺玄猷。奧賾超於言象。雖真俗雙泯。二諦恒存。空有兩亡。一味常顯。良以真空未嘗不有。即有以辨於空。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於有。有空有。故不有。空有空。故不空。不空之空。空而非斷。不有之有。有而非常。四執既亡。百非俱遣。般若玄旨。斯之謂歟。若歷事備陳。言過二十萬頌。若撮其樞要。理盡一十四行。是知詮真之教。乍廣略而隨緣。超言之宗。性圓通而俱顯。般若心經者。實謂曜昏衢之高炬。濟苦海之迅航。拯物導迷。莫斯為最。然則般若以神鑑為體。波羅蜜多以到彼岸為功。心顯要玅所歸。經乃貫穿言教。從法就喻。詮旨為目。故云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真正的本源和最初的规范,与世间的渔网和竹篓相隔离,难以捕捉。玄妙的觉悟和深远的计划,超越了言语和形象的范畴。虽然真实的和世俗的都消失了,但俗諦和真諦永远存在。空和有两者都不存在,但唯一的味道总是显现。因为真空从未不有,通过有来区分空;幻有从未不空,通过空来明确有。有空有,所以不有;空有空,所以不空。不空的空,空而非断;不有的有,有而非常。四种执着已经消失,各种错误都被排除。这就是般若的深奥意义。如果详细陈述每一件事,言语会超过二十万颂。如果抓住关键点,道理就在十四行中。因此,解释真理的教导,时而广泛时而简略,随着因缘而变化。超越言语的宗派,其性质是圆融通达,同时显现。般若心经,实际上是照亮昏暗道路的高火炬,拯救苦海的快速船,拯救事物和引导迷惑,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般若以神的洞察为本体,波罗蜜多以到达彼岸为功能。心显现出要妙的归宿,经文贯穿了言教。从法到喻,解释主旨为目的。因此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此序文約義豐。辭無枝葉。玩其真空。未甞不有。即有以辨於空。(云云)十二轉語。撥出一個真空實相親切嚴密。非具雙眼者。莫能言也。愚每誦斯文。爽酥毛骨。得其印券者多矣。固不可掩師之善。亦不敢自私於心。敬錄卷端。以公天下為後來同志者的。
这篇序言内容精约而意义丰富。言辞简洁,没有多余的修饰。它探讨了真空的境界,这种境界始终存在,并且通过存在来辨识空性。(等等)十二个转语,揭示了一个真空实相,既亲切又严密,非具有慧眼之人不能言说。每当我诵读这篇文章,都会感到精神振奋,如同酥油般滋润,毛骨悚然。得到这种印证的人很多。我不能掩盖师父的善行,也不敢私自保留在心中。恭敬地记录在卷首,公开于天下,为后来志同道合的人。
觀光
观光
No. 540-B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義序
佛說心經。首尾五十三言。能了一十二部大藏經中之玅義。非他經可比。故謂之了義心經。經謂之心者。心所以至宰乎一身。而運用乎百骸者也。夫心之時義大矣哉。何後之註解者。與經文無所發明。惟唐高僧賢首。諱法藏者。所註心經略疏。及真覺諱文才者。註慧燈集。盡略疏之詳。此二家之註。不離本文。義理切實。但言淡意清。科條繁細。初機學者。神流氣矂。一時觀之。無入頭處。其次如潛溪宋先生。會賢首宗泐孤山古雲等諸師之解。而為解者。其義雖明。不無闕略。噫。甚矣此經之不可以漫然註解。而註解者之難也。且佛經三藏。曰經曰律曰論。
佛陀讲述的心经,全文仅五十三句话,却能深刻揭示十二部大藏经中的精妙义理,其他经典难以比拟。因此,它被称为了义心经。所谓心经,是指心作为主宰全身并运用于四肢百骸的核心。心的意义重大啊。然而,后来的注解者并没有对经文进行深入阐释。只有唐代高僧賢首,讳名法藏,所著的《心经略疏》,以及真覺讳名文才所著的《慧燈集》,详细解释了略疏的内容。这两位的注解,紧扣原文,义理切实,但语言简淡,条理繁细,对于初学佛法的人来说,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一时难以把握。再比如潛溪宋先生,汇集了賢首宗泐孤山古雲等诸位法师的解释,虽然义理明了,但仍有遗漏。唉,这部经文不可随意注解,注解者面临的困难真是巨大。而且,佛经三藏包括经、律、论三部分。
凡謂之經與律者。皆世尊金口宣揚。一入阿難尊者之耳。始終不訛一字。佛至雙林。勅阿難。將四十九年所說之法。彚集成經。凡諸經首。必用如是我聞四字。蓋示以述而不作之意也。又佛住世時。在會菩薩。如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為十方無量菩薩之首。俱未見其說法。縱有所說。非佛之言。阿難安敢收攝入藏。以水參乳乎。爰是而知。心經為世尊所說無疑矣。不然。何略疏謂此一十四行之經。其文雖簡。而義悉備。即能統攝六百卷中之要妙。則此即諸經之總持也。略疏又以觀自在至度一切苦厄。目為略標綱要分。舍利子已下。目為廣陳實義分。
所有被称为经和律的教法,都是佛陀亲口宣扬的。一旦传入阿难尊者的耳中,从始至终没有一字的差错。当佛陀到达双林时,他命令阿难将四十九年所说的法汇集成经。所有经文的开头,必定使用“如是我闻”四字,这表明了述而不作的意图。另外,在佛陀住世时,与会的菩萨,如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作为十方无量菩萨的领袖,都未曾见他们说法。即使有所说,如果不是佛陀的话,阿难怎敢将其收录入藏经之中,与佛法混淆呢?因此可以知道,《心经》无疑是佛陀所说的。否则,为何略疏称这部只有十四行的经文,虽然文字简练,但意义完备,能够总摄六百卷中的要妙,这就是所有经文的总持。略疏又将“观自在”至“度一切苦厄”的部分,称为略标纲要分;“舍利子”以下的部分,称为广陈实义分。
據此條目綱領而詳之。始知心經之脉絡。所謂開萬古之群蒙者此耳。蓋心經之旨。在於般若。三世諸佛依之。即得菩提。十地菩薩依之。即證涅槃。明般若者。四諦等法。皆不足憶也。故曰。千日學法。不如一日學般若。出世之流。可踰般若而慕他法乎。愚以淺見薄識。豈敢好異與老宿強辯。亦不敢妄為註解。以愚後來。惟據賢首文才二師之解而衍說之。間有竊附己意。補其闕略。亦乃一得之愚。庶使初機學者。不至如矮人觀場。未必無小補云。
根据这个条目纲要详细解释。才明白心经的脉络。所谓开启万古群蒙的正是这个。心经的宗旨,在于般若。三世诸佛依靠它,就能得到菩提。十地菩萨依靠它,就能证得涅槃。明了般若的人,四谛等法,都不值得记忆。所以说,千日学法,不如一日学般若。出世的修行者,可以超越般若而追求其他法门吗?我以浅见薄识,怎敢与资深修行者强辩,也不敢妄自注解,因为我是后来者,只是根据賢首文才二师的解释来阐述。偶尔私下加入自己的见解,补充他们的不足,也是一点愚见,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不至于像矮人看戏,或许有些小的帮助。
旹萬曆丁亥春福建延乎嘿壺謝觀光書于錢塘紫陽洞天深處
万历丁亥年春天,福建延平的谢观光在钱塘紫阳洞天深处书写。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義
閩劍一笠道人嘿壺謝子 觀光 釋
武林有髮僧了幻前進士 胡孝 校
(佛謂世間一切男女。無分貴賤。但肯一念)(心。則其人)(性就)在。
佛陀告诉世间所有的男女,无论贵贱,只要愿意在一念之间观照自己的心,那么这个人的自性就会获得自在。
(不用擬議安排。何也。自性在窮。應物有主。則事不能擾。何安樂如之。此觀字法門。即萬行之樞也。清涼云。萬行束為六度。六度攝歸三學。戒定慧也。三學攝歸止觀。止觀本乎一心。止乃伏結之初門。觀乃斷惑之正要。苟脩止觀。萬事畢矣。人若一念不觀。則心已惑於物。心既溺物。諸惱兢臻。自在之樂。安可得乎。今學觀者。勿觀之目。宜觀之心。心觀其體。即得自在。忘體觀物。即生煩惱。觸目皆物。孰能不觀。惟觀不悖體。用即靈妙。如是觀心。立成佛道。經云。平等真法界。無行無能到。若能間觀心。能行亦能到。略疏以觀自在菩薩為句者。指觀心之人也。非實有一菩薩以承其名耳。儂謂觀自在一句。乃學佛之綱領也。行深般若者。乃脩菩薩之綱領也。今之欲脩)菩薩(之道者。其法頗繁。須要先)(法空)深般若(之智慧。得)波羅蜜多。
不需要刻意安排和计划,为什么呢?因为自性本就无穷尽,应对事物自有主张,那么外界事物就不能扰乱内心,还有什么比这更安乐的呢?这个“观”字法门,就是万行的关键。清涼说,万行可以归结为六度,六度又可以归纳为三学,即戒、定、慧。三学再归纳为止观,止观基于一心。止是降伏烦恼的初步,观是断除迷惑的要领。如果修行止观,那么万事都完成了。如果人一念不观,那么心就会被外物迷惑。心既然沉溺于物,各种烦恼就会纷至沓来,自在的快乐又怎能得到呢?现在学习观的人,不要只观其表面,应该观其内心。心观其本体,就能得到自在。忘记本体而只观外物,就会生出烦恼。目光所及都是物,谁能不观呢?只有不违背本体的观,才能灵妙。这样观心,立刻就能成就佛道。经文说,平等的真法界,无行无能到达。如果能够正确观心,那么能行也能到达。简略解释以观自在菩萨为句的人,是指观心的人,并非真有一个菩萨来承担这个名字。我认为观自在一句,是学佛的纲领。修行深般若的人,是修菩萨的纲领。现在想要修行菩萨道的人,方法颇为繁多,必须先修行法空深般若的智慧,得到波羅蜜多。
(到寂淨涅槃彼岸之)時。
(然後始能)照見五蘊(之陰翳原無體質。依人之性而生。今證涅槃。則彼諸蘊。隨照)(歸)(假。惟有涅槃獨露。蓋因先證涅槃。次破五蘊。然後始)(脫)一切(罣礙恐怖顛倒夢想之)苦厄。
(不是先度苦厄。故略疏云。證見真空。苦惱斯盡。始遠離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今之學者。下手即泥閉目靜坐。掃除妄想。希俟妄盡。而見真性。如是行者。大違佛旨。豈知妄若塵沙。以眾生知見。焉能出脫。儂謂欲除塵妄。須證涅槃。欲證涅槃。須行般若。般若不行。則涅槃不證。涅槃不證。則苦厄難除。所以心經。以般若為宗矣。此上二節。略疏目為略標綱要分。即學佛學菩薩之二綱領也。下文廣陳實義分。即其教中八條目也。心經義理。離諸禪律。純粹輕清。非上智莫能了。佛會上智。舍利子其人也。彼時佛將廣陳條目。特呼智慧第一之弟子)舍利子(曰夫。)(蘊)不異(乎真)空。
(真)(亦)不異(乎)(蘊。此一節。略疏目為空假無礙觀。佛又曰。)(蘊)即是(真)空。
(此節從假入空觀。真)空即是色(蘊。此節是從空入假觀。其餘四蘊。佛省文總括之曰。)受想行識(之四蘊。)亦復如是。
(色蘊四轉語一般而轉矣。此節因上文。五蘊皆空。及觀字法門而發也。略疏曰。觀色即空。以成止行。觀空即色以成觀行。空色無二。即止觀俱行。方為究竟也。夫色空二字。學者自須明白。切勿隨聲附和。此色不異空之空。不是沒有了。乃人人身中真性實有之名也。色者。非特眼見者是。聲香觸法。皆色也。乃身外一切事物之名也。所謂不異。又曰即是。乃教人和光同塵。混色融空之意。切忌避喧趨寂。此是醫那除妄想。求真性者之病也。學者若悟般若。以般若涉事。即事亦成般若。若明事即般若。應物亦無妄矣。慧燈云。事虗而理實。以實應虗。如水奪波。波相自盡。解斯法者。不動步。可疾證菩提。但此心境一如之空如來藏。障重福薄者難當。佛憫我等。不悟衣中之珠。重呼舍利子。形容此實相如來藏。佛告)舍利子(曰。)是諸(五蘊之)(塵若)(了之時定要顯出一個空了之)(狀出來。方契實際之理。不然即墮在那法空之空中去矣。此相非空非有。甚難形容。佛於下文。提出不生不滅等兩頭機。證出中間之奇貨。儂謂此節。乃是直指實相門。略疏就位釋不生不滅。謂在道前凡夫位。以諸凡夫。死此生彼。流轉長劫。是生滅位。真空離此。故云不生不滅。儂就性釋。謂諸聲聞小乘。迷時逐物妄起則為生。悟時離物妄息則為滅。因其未證空相。不生即滅。不滅即生。動靜只此兩頭忙。若具真空實相者。應物動時。見透物是有外緣虗假。不隨物往。以其有空相表之耳。雖曰念生。其實生亦)不生。
(應了念慮靜時。似乎寂滅。彼滅中。却有實相。故滅亦)不滅。
(略疏就位釋不垢不淨。謂在道中菩薩等位障染之垢。雖未消盡。而清淨之行已脩。名垢淨位。真空離此。故云不垢不淨。儂就性釋。以緣覺中乘之人。厭喧求寂。故其知見有垢有淨。惟悟空相之人。應物居塵之時。亦)(見其污)垢。
(應了心性恬靜之時。亦)(見其清)淨。
(略疏就位釋不增不減。謂在道後佛果位中。生死惑障。昔未盡而今盡。是減也。脩生萬德。昔未圓。而今圓。是增也。真空離此。故云不增不減。儂就性釋。謂上乘之人。悟則明生。似乎有增。迷即明失。似乎有減。若證真空實相之人。以實相非因聖有。故在聖位之時。)(見其有所)(長。性相本來具足。故在凡位。亦)(見其有所)(缺。夫證實相之相者。不淪空。不滯有。謂之清淨妙色身。佛謂惟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孰能信悟踐此真空實相之形者。五蘊不照而自空。六根不滌而自淨。六塵不掃而自清。六識不轉而自智。無量法門。皆為此真空實相之相。一法之所攝也)是故(此真)(實相之)中。
(諸)(蘊之障。亦)無受想行識(之障。有此實相之法。即不用餘法。故曰。亦)(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法。亦)(掃)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之法。亦)(轉十八界中)眼界(之小法。)乃至無(轉)意識(等十八)(之法。略疏目此節為法相開合門。夫空相門中。非特無此數法而已。亦)(十二因緣法中)無明(之可破。何也。夫無明一悟即是真空。真空一迷。復成無明。無明既因迷而右。因悟而無。雖無定體。心若一迷。無明即至。固不可言其絕盡無矣。故曰)亦無無明盡。
(夫此空相無明。原非兩物。永嘉曰。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此言甚覺有味。苦厄生於無明。故無明。乃是十二因緣之首惡。今悟空相。既已無之。則其餘黨。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亦皆無之。非但無此止矣。)乃至無(諸)老死。
(人既有身。必有老死。今說無之。佛就性言。以人真性。萬劫不壞。無死無生。故曰無老死。本性雖無老死。色身未免有老死。豈可謂其絕盡無矣。故曰)亦無老死盡。
(此節。略疏目為緣起逆順門。非但已上諸法。不若實相省力。至於四諦之法。雖為大乘之法寶。真空亦能兼攝。故曰。實相門中。亦)無苦集滅道(四諦之法也。此節。略疏目為染淨因果門。詳解在釋疑中。下文無智亦無得一節。略疏目為境智能所門。外境。即所也。內智。即能也。學者由有般若內能之智。而見實相之理。因得此理。始無已上外境諸法之所。法所今既無之。猶存智理未去。此節甚難形容。為設一喻。實見之理喻藥方。諸法之擾喻疾病。般若之智喻藥石。法空何用般若。即病愈不可復藥。無病服藥。恐因藥致生他病。法今既空。般若須罄。即無智也。般若雖罄。實見之理猶存。如藥去而方尚在。今者若併其所得之方。亦俱無之。正如剝芭蕉。始剝到此無下手處。惟露出那無病無藥無方之奇貨。故曰)無智亦無得。
(學者學到這箇無所得之田地。邃寂孤危行人絕跡。實無問津處。自要抖擻精神。睜眼作個主張。不然即跌落那昏懵深坑去。萬劫不得出頭來。莫恨某甲今日不說破。要迯生死苦。須由這條路上過。躲閃不得。下文以無所得故一節。是牒前起後之句。略疏謂以者。由也。故者。所以也。謂了生死之學者。由前)以無所得(為因)(後所以能得涅槃菩提之果。此二果〔伏〕無所得而得也。學者若存少有得之心。即為其所礙。二果不可得矣。此經以無所得三個字結於法未。獨無旨乎。即瞿曇老婆心切處。圭峰云。般若以無所得為方便。圓覺以離相為方便者。是也。夫)菩提薩埵。
(造無所得地。由)依。
(那)般若波羅蜜多(時。)(其)(中。始)(一切名利嗜欲喜怒愛惡之)罣礙。
(因其)(諸)罣礙(了。)(纔)無有(患得患失)(懼)(畏之心矣。菩薩工夫到此。惑不礙心。境不礙智。外無魔怨之怖。即惡緣息也。由此始能)遠離(聲色)顛倒(醉)(之情)想。
(到此地□。內無惑障之倒。即惡因盡也。這其間。始)究竟。
(窮盡菩薩所證無死無生)涅槃(圓寂自在之斷果。夫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造無所得之地。亦由)(那)般若波羅蜜多(了。)(纔證)(本來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之智果。龍舒居士註。梵語阿。此云無也。耨多羅。上也。三。正也。藐。等也。菩提。覺也。詳言之曰無上正等正覺。略言之曰。覺也。以人人真性。無得而上之。故云無上。然上自十方諸佛。下至蠢動含靈。此性正相平等。故云正等。覺性圓明普照。無去無來。大周沙界。小入毫〔苦〕故云正覺。得此正覺之果者。所以為佛。即此三界。而離三界。不復輪迴矣。)
(已上之文。乃是有義理之顯般著。令人循文解義。依法脩持。篤信力行者。則魔網自裂。五蘊頓空。六根漸〔爭〕苦厄潛消。佛果必證)
(已下所說之呪。謂之密般若。密者。秘密也。謂不可解說。但令信心持誦。自然災業除。福慧長。有陰助行人進道之功。若貪嗔癡鈍。宿業染習深重未除者。不藉此神呪之力。而能得脫其韁鎻者。決無是理也。佛於下文。先讚密般若呪力之勝妙曰。)故知(此密)般若波羅蜜多。
(之神呪。不比尋常之呪。乃)(解宿世冤業有)大神(力之)呪。
(豁人心一切愚鈍之)大明呪。
(諸經皆有神呪。更無一呪高妙過於此呪者。故曰)是無(更有在此)(之)(也。)是無(更有與此般若呪平)(一般)(平之)(也。此呪)
能除(三界眾生)一切(煩惱災障)(厄之呪。我此讚呪勝妙之語。皆是)真實(之言。)(是)(誑之語也。世尊贊此呪已。)(即)(此密)般若波羅蜜多(之)呪。即說(其)呪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默老所釋心經。理直義貫。甚利初機。由茲始達本文二百六十字。獨闡般若。實諸佛菩薩成果之正因。雖辟支緣覺聲聞。尚未知有其要。凡夫闡提外道。豈能傾信其神。又非高遠。在人一念轉間顯密。果能併行不悖者。非佛口所生之子而何。
了幻僧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義(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