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正眼
明 大韻筆記1卷CBETA X0477少于一万字 28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No. 477-A 金剛正眼序
釋迦老子通身吐露。徹底掀翻。直指現前。意在顯示。眾生日用。與佛平等。令其徹見自心。了悟般若。親見法身本有。全身是鏡。全體是心。非色非心。即心即色。頭頭盡玅。事事皆真。而其究歸之於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此卷舒無定。隱顯莫知。吐耀含虗。廓然常寂。無不向胸中流出。故能縱橫自在。殺活臨時。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到。擬疑則膽落魂驚。思惟則塵勞先起。隨機應用。順物無心。絕六驥之神通。極玄樞之微奧。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神矣哉。我執之粗皆遣。法執之細盡鎔。無佛可成。無法可說。無菩提可得。無生可度。無土可嚴。
释迦牟尼佛全身心地展现出来,彻底颠覆了传统观念,直接指向眼前的现象,目的是为了明确展示众生的日常行为与佛性平等,使他们能够彻底看清自己的心,领悟般若智慧,亲证法身本有。全身如同明镜,全体即是心。既非色也非心,即是心也是色。处处都是妙法,事事都是真实。然而,最终归结为实际上无法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卷舒没有定规,隐显无法预知,吐露光辉而包含虚空,广阔而恒常寂静,无一不是从心中流出。因此能够纵横自如,随机应变,不受思量分别所能及。一旦怀疑则胆战心惊,一旦思考则烦恼先起。随顺机缘而应用,顺应万物而无心。超越六种神通,达到玄奥之极。如同香象渡河,截断水流而过。神奇啊。遣除了粗重的我执,熔化了细微的法执。无佛可成,无法可说,无菩提可得,无生可度,无土可严。
如是方見自心之真佛矣。乃知胎卵濕化。皆諸佛之全身。鱗甲羽毛。盡是毗盧之法界。孕于形而不昧。齊萬有於太虗。但心之不能清淨。當絕意識之紛飛。斬疑情之窠臼。不住於聲香味觸。寂如虗空四維。朗然獨露。照萬法之幽微。廓徹靈明。識三心之無異。如擊石火。如閃電光。即凡心而見佛心。即世諦而明真諦。即世法是佛法。即佛法為世法。誰非諸佛。誰是眾生。識諸佛於戴角披毛。轉聖凡於鑊湯鑪炭。與三世諸佛同一鼻孔。方知無佛可成。無生可度。無土可嚴。即佛即生。即生即佛。染即非染。即莊嚴而非莊嚴。然而不難於證悟。而難於空心。行解功圓。玄來無滯。則竿頭進步。悟後精研。方知釋迦老子四十九年。未嘗曾說一字。
这样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心中的真佛。才明白胎生、卵生、湿生、化生都是所有佛陀的完整体现。鳞甲羽毛都是毗卢舍那佛的法界。在形态中孕育而不迷失,将万物与太虚相齐。但心若不能清净,就应当断绝意识的纷扰,斩断疑惑的根源,不执着于声、香、味、触。寂静如同虚空四维,清晰地独自显露,照亮万法的微妙,彻底明了灵明。认识到三心无异,如同击石火,如同闪电光。即凡心而见佛心,即世间真理而明真实真理。即世间法即是佛法,即佛法为世间法。谁不是佛,谁是众生。在戴角披毛中认识诸佛,在鑊汤炉炭中转化圣凡。与三世诸佛共呼吸,才知无佛可成,无生可度,无土可庄严。即佛即生,即生即佛。染即非染,即庄严而非庄严。然而,证悟不难,难在空心。修行与知解功圆,玄妙无滞,竿头更进一步。悟后精研,才知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未曾说过一字。
崇禎庚午秋八月書於弁山千松禪院
崇祯庚午年秋季八月,在弁山千松禅院书写。
金剛正眼
明 千松 筆記
夫談般若之法。諸佛之真體。乃法性之真因。一切眾生之慧命。故世尊先以真體示於眾生。要與日用韜鈐之間。時時提惺。法身無異。蠢動皆然。以明真相不別聖凡。故如來與世間人。談說此法。如醯雞坎蛙。不復知有向上事在。故世尊直指人人自己足跟下本地風光。曾無滲漏處。與佛平等。活潑潑地。轉漉漉地。那時一朝看透。方知真俗一體。蠕動皆具。便在日用韜鈴境緣上。自覷看這是甚麼道理。甚麼境界。甚麼人底作用。甚麼人底鼻孔。得恁麼純熟。得轉轆漉活潑潑地。放去收來。自由自在。不費纖毫之力。全體作用。現無不如。露無不是。以如是故。
讨论般若之法,是所有佛陀的真实本体,也是法性的真实正因,一切众生的智慧生命。因此,世尊首先向众生展示真实本体,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警醒,认识到法身无异,所有生物都是如此。这表明真相不分圣凡。所以如来与世间人讨论此法,就像醯鸡和坎蛙,不再知道有更高的追求。世尊直接指出每个人自己脚下的本地风光,没有任何渗漏之处,与佛平等,活泼泼地,流转不息。那时一旦彻底看穿,就会知道真俗一体,蠕动都具备。便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观察这是什么道理,什么境界,什么人的作用,什么人的鼻孔,如何能如此熟练,如何能流转活泼。放任自如,不费吹灰之力,全体作用,无所不在,无所不是。因此。
而彰諸佛全體。以如是故。而顯諸佛大智。諸法如故。故名如是。以如是故。世尊即便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洗足敷座。示之。此人人現用。可作箇樣子。提醒於人。脚跟下自覷看。須要識透世尊用法。便以識得自己用法。世尊無甚奇特。便能識得這箇無始劫來不能爛壞底。謂之金剛不壞身。無生無滅底真相。世界壞時。這個不壞。如金故。而無變色。如剛故。煅而不壞。故以金剛喻其真性。不離眾生日用之間故。世尊於日用中。提醒諸人。為之發起序也。
空生見世尊所作伎倆。便云世尊希有。此非世間可得之法。亦非世間常住之相。故稱希有者。識得此非世間法也。然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世尊。此菩提心云何應住得他。云何降伏得他。是以護其念者。為應住。能識其念者。是降伏之矣。是故十類眾生。皆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須悟世尊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洗足敷座。如是涅槃真相。能悟此相。而得真入滅度。真得涅槃。真空四相。真為降伏。是一切眾生二六時中。不離自用。於日用中。能自荷擔如來者也。實證實悟。則四相空矣。實滅度矣。
然則類異隨人心造。心隨業轉。故無明為卵生。煩惱包褁為胎生。愛水潤為濕生。歘起煩惱為化生。自心未空。我人未淨。故十類之形。隨心業所現。形雖異而心無變。故而蠢動皆現涅槃真相。能自悟入故。智者自本際上度於未形。未形之心。念念俱空。名為度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實悟涅槃真體無生滅相。無古今相。無聖凡相。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亦無滅度相。皆具真體。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諸佛法身無二相故。彰玄根於事外。齊萬有於太虗。不可以形名得之而已矣。庖丁觀之。則不見全牛者矣。此明向上無餘涅槃。入滅度之法明矣。
般若真智與體用不同。故不可以混亂。發明般若。即諸佛之大智。眾生日用而不知者。即語言三昧。如金剛王劒。如大火聚。故曰無住布施。施則無定。語無諍故。三輪空寂。四相俱空。亦無定相。不住聲香味觸。如空四維。神變之發。電雷之奔。豈容擬議。有而法之取乎。賢聖之分乎。四果之級乎。有無之可諍乎。如筏在中流。豈能礙乎。不可隨文句以迷宗。逐言思而擬議。非如來之正說。豈般若之真宗乎。故以言說章句授之。唯能信此一念。曾於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而得如是無量福德。而成佛於剎那之頃。皆因能信自心為佛故。佛即語故。語即心故。
故心現則語疾。語流則佛見矣。則莊嚴而非莊嚴。即諸相而見非相。即眾生非眾生。故見如來於應無所住之清淨心乎。見如來於三十二相於無定語乎。是以或為恒河沙之寶施。或為三時身命之施故。或言三十二相而見如來故。或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或如須彌山王之身故。或以諸微塵非微塵故。或說世界非世界故。或以離一切諸相即名佛故。或以隨處受持讀誦皆為經故。種種化聲。種種神變。莫測其用。非語之化也。乃諸佛心現也。心即佛之所露也。露則佛無所住也。無住而現者。佛之真法身也。真般若之法也。故如電光石火金剛王劒。不可擬議也。不可思惟也。
住則思惟卜度也。則法性真體而被割截支解也。故諸佛之真體傷也。故不可以思唯妄起。起則生死流矣。而非忍辱之仙。如來唯表顯發明。法無實言。言無義理。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離相而言說者也。是以一即一非。隨說隨埽。法無義相。語無定義。古德云。若有實法與人。法堂前草深一丈。故見諸佛之性於真語實語。則先世罪業皆能滅盡。何以故。性體如虗空。虗空何處安鑊湯鑪炭.刀山劒樹乎。但人之不能悟自己之性。在於一語一動之間。認為自己之真性。不壞之真相乎。若人於未悟。自性未空。亦不可謂無罪業也。是以僧祗值佛之福。不能莊嚴虗空之性。
虗空不能空故。虗空不可莊嚴。唯以無住之語。可以莊嚴虗空。是以空生復問。疑未釋然。一無住之語。云何應住降伏。故如來以滅度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法已說而未悟。心欲悟而能空。人法兩忘。我人俱淨。心之所悟為難。悟後我人難淨。若心已悟。悟之已空。唯一無我之心應世。無我之語隨緣。不見有滅度之法。亦無滅度之心。是以如來於般若卷中。檢出諸佛法性。謂之能具法眼。即文字而非文字。謂之慧眼。能觀遍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之身。皆一語而全露真體。謂之天眼。能觀三世諸佛不入滅度。皆具涅槃真相。而現於色身三昧。謂之佛眼。
即佛即天。即法即慧。皆是一切眾生面門放出光明。照見各各流出無盡神通變化。真語實語如語。不誑不妄。謂之肉眼。以是故。無過去心。無未來心。各各現在。不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可以具足色身而見相。亦無法可說。皆提醒眾生慧命故。亦無眾生可度。不可以音聲色相而求。無菩薩之名可得。無福德可受。唯以無我得成於忍。不可以行住坐臥而見如來。微塵之相。亦非世界。亦不可得我人眾生壽者。皆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可作如是見。如是之相。雖云不動如如。亦是幻夢泡影。如電如露。佛亦名字。此經神變之語。為般若之真因。唯以五語。乃如來真實之法示之。觀者無下手處。乃如來之正法眼藏。是以正眼名之。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