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約論

清 彭際清述1卷CBETA X0433少于一万字 27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彌陀經約論
菩薩戒弟子 彭際清 述
釋此經時。略開四分。一明經中要領。二明往生利益。三別申問答。四說偈迴向。
在解释这部经文时,大致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明确经文中的核心要义,其次阐述往生的利益,再次分别提出问答,最后以偈颂的形式进行迴向。
是經以一心為宗。以持名為行。以信願為導。以不退為程。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究竟。云何以一心為宗。唯此一心。諸佛之本原。眾生之慧命。迷之故流浪三涂。悟之故直登彼岸。然迷悟雖殊。而本來不動。但離前塵虗妄相想。光明洞然。徧周沙界。盡未來際無有閒歇。故號之曰無量光。亦號之曰無量壽。是知無量光壽。不離眾生一切時中。擬議不到處。摸索不著處。特患諸人當面錯過耳。我釋迦尊。慈悲方便。指西方極樂。普勸往生。開闡念佛法門。而以一心不亂為的。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念極情空。本光自發。云何以持名為行。觀經云。稱佛名故。
这部经以一心为核心宗旨,以持名念佛为修行方法,以信仰和愿望为引导,以不退转为修行进程,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为最终目标。为什么说以一心为核心宗旨呢?因为只有这一心,是所有佛陀的根本源头,也是众生的智慧生命。迷失了这一心就会在三界中流浪,觉悟了这一心就能直接达到涅槃的彼岸。虽然迷失和觉悟有所不同,但这一心本身是不动不摇的。只要离开那些虚幻的妄想,光明就会自然显现,遍照整个宇宙,穷尽未来世而永不停息。因此,这一心也被称为无量光,也被称为无量寿。由此可知,无量光寿是众生时时刻刻不离的,是难以用言语表达、难以用触觉感知的,只是担心人们当面错过。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以慈悲和方便,指向西方极乐世界,普遍劝导众生往生。开启并阐释念佛法门,以一心不乱为目标。这就是说,将心制于一处,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当念到极致,情感空灵,本有的光明自然显现。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是修行方法呢?《观经》中说,因为称念佛的名号,所以……
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以名召德。法報化三。攝無不盡。故文殊般若經。專以持名為一行三昧。但此眾生無始情塵。如油入。若非發勇猛心。起精進行。怠玩因循。安能得入。所以尅期取效。自一日以至七日。必至于一心而後已。得此一心。佛不異心。心不異佛。坐臥經行。了無餘念。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轉娑婆。成極樂。只在當人。非為分外。云何以信願為導。經云。
持续不断的意念中消除八十億劫的生死罪业。通过念佛之名来召唤德性,法身、报身、化身三者,无不包含。因此,《文殊般若经》专门以持名念佛作为一行三昧的修行方式。但是这些众生从无始以来,情感与六尘的结合如同油入面,难以分离。若非发起勇猛心,进行精进修行,而是怠慢和拖延,怎能达到修行的境界?所以限定时间以求效果,从一日到七日,必须达到一心不乱的境地才停止。得到这样的一心,佛与心无异,心与佛无别。无论坐卧或行走,心中没有其他杂念。随着心灵的净化,佛土也变得清净。转变娑婆世界,成就极乐世界,全在于个人,并非外在因素。如何以信愿为引导,经文说。
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信者。信有三世。信有西方淨土。信一念念佛。決定見佛。由見佛故。決定成佛。是謂依他起信。依他起信者。其力淺。信三世不離自心。自心具足西方淨土。信一念念佛。是念即佛。念念念佛。無念不佛。乃至離即離非。頓見真如寂滅場地。是名正信。亦名淨信。亦名具足信。經云。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願者。願我離苦得樂。願我舍穢得淨。此是聲聞緣覺之因。其願狹。唯發無上菩提之心。欲普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欲普令一切眾生舍穢取淨。是故雖生淨土。而不舍娑婆。雖處娑婆。而願與眾生同生極樂。
你们都应当信受我的话以及诸佛所说的。所谓信,是指相信三世的存在,相信有西方净土,相信念佛的一念,坚定地相信能见到佛。由于见到佛,就坚定地相信能成佛。这称为依他起信。依他起信的人,其力量浅薄。相信三世不离开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具备西方净土。相信念佛的一念,这一念即是佛,念念念佛,无念不是佛。以至于离开即是非,顿见真如寂灭的场地,这称为正信,也称为净信,也称为具足信。经文说,众生听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愿,是指愿我离苦得乐,愿我舍秽得净。这是声闻缘觉之因,其愿狭隘。只发无上菩提之心,希望普遍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希望普遍使一切众生舍秽取净。因此虽然生于净土,却不放弃娑婆,虽然处在娑婆,却愿与众生同生极乐世界。
是名正願。亦名宏願。亦名無上願。具如是信。如是願者。斯能一門深入妙莊嚴路。云何以不退為程。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致。
这就是正确的誓願,也称为宏大的誓願,也称为至高无上的誓願。具备这样的信仰和誓願的人,才能专一深入地走上妙莊嚴的道路。为什么以不退转为修行的进程呢?经文说,所有生出的眾生,都是阿鞞跋致。
致。此云不退。此土修行。多諸障難。菩薩聲聞。尚昧宿因。忘失本願。何況凡夫種少善根。報盡還墮。不依佛力。勝果難圓。大智度論云。菩薩作是念。我未得佛眼。如盲無異。若不為佛所導引。則無所趣。
阿鞞跋致,这里指的是不退转。在这个世界修行,有许多障碍和困难。菩萨和声闻尚且会忘记过去的因缘,失去本来的誓願,更何况是凡夫,他们种下微薄的善根,福报用尽后还会堕落。如果不依靠佛的力量,很难达到圆满的勝果。《大智度論》说,菩萨有这样的想法:我还没有得到佛眼,就像盲人一样。如果不被佛引导,就无处可去。
錯入餘道。設聞佛法。異處行者。未知教化時節。行法多少。菩薩見佛。或眼見。心清淨。若聞所說。心則樂法。得大智慧。隨法修行而得解脫。如是等值佛無量利益。豈不一心求欲見佛。又云。菩薩不貴轉輪聖王人天福樂。但念諸佛。常善修念佛三昧。故所生常值諸佛。是知諸發心人。欲決定成佛。須常不離佛。欲不離佛。莫先念佛。觀經云。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徧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是知佛光如鏡。眾生如影。對鏡之身。影無不現。故經云。
错误地走入其他道路,即使听到佛法,也不知道教化的时间和修行的方法。菩萨见到佛,可能是亲眼见到,心灵得到清淨,或者听到佛所说的法,心中喜爱佛法,获得大智慧,按照佛法修行而得到解脱。像这样遇见佛有无量的利益,怎能不一心一意地想要见到佛。又说,菩萨不重视转輪聖王和人天的福乐,只想念诸佛,经常修行念佛三昧。因此,他们所生的常常能遇见诸佛。由此可知,所有发心的人,想要决定成佛,必须常常不离开佛。想要不离开佛,首先要念佛。《观经》说,无量寿佛有八萬四千相,每一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每一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念佛的眾生,救度他们而不放弃。由此可知,佛光如同明镜,眾生如同影子。面对镜子的身体,影子无不显现。所以经文说。
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大光明中。決無退緣故。云何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云無上正等正覺。一切聲聞緣覺。自謂已證涅槃。終不希求佛果。故華嚴會上。無量法音。無邊佛事。不聞不見。以不發菩提心故。亦不令他住菩提心故。佛說法四十九年。多方淘汰。至法華會上。方傾盡本懷。開權顯實。諸大弟子悉蒙授記。祇為此一乘法門。難言難解故。而善財童子已發大心。徧參知識。其卒也普賢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欲圓滿普賢行願故。究竟成佛故。今以念佛因緣。發心見佛。以見佛故。決定成佛。視諸聲聞緣覺滯迹化城者。日劫相倍。不足云喻。是知此經亦頓亦圓。直與華嚴法華互相顯發。只為究竟了無差別故。明乎究竟之指。方名受持是經。方名信受諸佛所說。方名供養十方如來。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本自非動。何退之有。
这些人都将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道路上不会退转。在大光明之中,决定没有退緣。为什么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视为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所有声闻緣覺,自认为已经证得涅槃,不再追求佛果。因此在华严会上,无量的法音和无边的佛事,他们听不见也看不见,因为他们没有发起菩提心,也不使他人安住于菩提心。佛陀说法四十九年,通过多种方式淘汰,直到法华会上,才完全倾吐本怀,开权显实。所有大弟子都得到了授记,只因为这个一乘法门难以言说和理解。而善财童子已经发起大心,遍访善知识。最终,普贤以十大愿王引导他回归极乐世界,为了圆满普贤的行愿,最终成佛。现在通过念佛的因缘,发起心来见佛,因为见佛的缘故,决定成佛。比起那些停留在化城的声闻緣覺,他们的进步速度是日劫相倍,无法比喻。因此,这部经也是顿悟也是圆满,直接与华严经和法华经相互显发,只因为究竟了无差别。明白了究竟的指向,才称得上是受持这部经。才称得上是信受诸佛所说的。才称得上是供养十方如来,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本自非动,何来退转。
右明此經要領竟。次往生利益今當說。彼佛國中無有眾苦者。略說有四事。一無胎獄苦。託質蓮華故。一無老病死衰苦。壽命無量故。一無鐵圍障礙苦。十方佛國隨意往來故。一不受輪迴苦。無三惡道故。次明但受諸樂者。略說有六事。一眼根清淨。眾寶光耀故。一耳根清淨。法皆宣流故。一舌根清淨。飽[(歹*又)/食]上味故。一鼻根清淨。香華帀地故。一身根清淨。八水澡身故。
以上阐述了这部经文的核心要点。接下来,我将讲述往生的利益。在那个佛国中,不存在各种苦难,简要来说有四个方面:一是没有胎狱之苦,因为众生依托莲花而生;二是没有老病死衰之苦,因为寿命无量;三是没有铁围山等障碍之苦,因为可以随意往来十方佛国;四是不受轮回之苦,因为没有三恶道。再说明只享受各种乐趣的情况,简要来说有六个方面:一是眼根清净,因为众多宝物光耀;二是耳根清净,因为法音宣流;三是舌根清净,因为能品尝上等美味;四是鼻根清净,因为遍地香花;五是身根清净,因为八水沐浴身体。
一意根清淨。常念三寶故。生彼國者。更有五事。勝餘佛國。一阿彌陀佛常在說法故。一阿彌陀佛化身無量故。一阿彌陀佛光明徧照故。一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故。一十方諸佛同心護念故。如是之法。得聞為難。聞而信者。難中之難。以五濁惡世中。但有眾苦。無一可樂故。又生值末法。不見諸佛。不聞說法故。遇斯經者。生珍重心。生難遭想。如說修行。一生取辦。斯為不負我佛說經之心。及十方諸佛護念之指。乃千生萬劫轉凡成聖一大機緣也。可不勉哉。
一是意根清净,因为常念三宝。生到那个佛国的人,还有五个方面胜过其他佛国:一是阿弥陀佛常在说法;二是阿弥陀佛化身无量;三是阿弥陀佛光明普照;四是众多善人聚集一处;五是十方诸佛共同护念。能听到这样的法门很难,听到后能信受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在五浊恶世中,只有众多苦难,没有一点乐趣。又因为生在末法时期,见不到诸佛,听不到说法。遇到这部经的人,要生起珍重之心,生起难遭遇之想,依教奉行,一生成就,这才是不辜负我佛说法的心意,以及十方诸佛护念的旨意,是千生万劫转凡成圣的一大机缘,怎能不努力呢?
右明往生利益竟。別申問答。約有四條。以釋羣疑。以堅眾信。問。清淨心中。本無一物。如是功德。如是莊嚴。何異揑目生華。畫地作餅。答。本無一物者。謂即相無相。非謂一切斷滅。六祖云。世界虗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原谿。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故知了得性空。則一切色像皆空。
以上阐述了往生的利益。接下来,特别提出问答形式,共有四条,用以解释大众的疑惑,增强大家的信心。问:在清净的心中,本来没有任何东西,那么这些功德和庄严,与捏目生花、画地作饼有何不同?答:所谓本来没有任何东西,是指即相无相,并不是说一切都不存在。六祖说:世界虚空,能包含万物的形象,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水溪流、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所有大海和须弥山等,都在虚空中。世人的性空也是如此。因此,明白了性空,那么一切形象都是空的。
功德莊嚴。與鏡華水月等。不了性空。厭喧求寂。縱能偏證涅槃。祇是鈍阿羅漢。問。苦樂兩忘。淨穢不二。方契真如。云何于中熾然取舍。答。水鳥樹林。寶池珠網。是諸佛淨願所成。丘陵阬坎。瓦礫荊棘。是眾生染業所感。智者了得性空。猶有無始客塵煩惱。須仗淨緣。對治餘習。見佛聞法。證無生忍。方堪隨類度生。在凡夫地。不求出離。妄希聖證。無有是處。問。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在其前。其分身普應邪。抑唯識所現邪。如云唯識。是幻非真。如曰分身。離心無佛。答。華嚴經云。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
功德和庄严,与镜中花、水中月一样,不了解性空的人,厌恶喧闹寻求寂静,即使能够片面证得涅槃,也只是迟钝的阿罗汉。问:忘记了苦乐,不区分净秽,才能契合真如,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做出激烈的选择?答:水鸟树林、宝池珠网,是诸佛净愿所成就的;丘陵坑坎、瓦砾荆棘,是众生染业所感应的。智者虽然明白了性空,但仍有无始以来的客尘烦恼,需要依靠净缘,对治余习,见佛闻法,证得无生忍,才能根据众生的种类来度化他们。作为凡夫,不寻求出离,却妄想证得圣果,这是不可能的。问:临终时,阿弥陀佛出现在面前,这是分身普遍应现的邪,还是唯识所现的邪?如果说是唯识,那么是幻不是真;如果说是分身,那么离开心就没有佛。答:《华严经》说:佛身充满法界,普遍出现在一切众生前,随着各种因缘去感应,没有不周全的。
而恒處此菩提座。以普現故。可說分身。以隨緣故。亦成唯識。故解脫長者云。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身亦不往詣于彼。不來不去。來去宛然。法性圓融。不可思議。問。六祖謂東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古德誠言。豈可不信。答。此乃一期掃蕩之談。未合圓指。謂西方人往生何國者。同居念佛。生方便土。方便念佛。生實報土。實報念佛。生寂光土。故知一念佛門。豎窮四土。達本之人。覓心尚不可得。豈可于幻化身中。別求淨土。若了此不可得心。徧一切處。乘願往生。如空印空。何礙之有。
而恒处于此菩提座。因为普遍显现的缘故,可以说分身。因为随缘的缘故,也成为唯识。因此解脱长者说。那些如来不来至此。我身也不前往彼处。不来不去,来去宛然。法性圆融,不可思议。问。六祖说东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解自性,不认识身中的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古德诚言,岂可不信。答。这是一期扫荡之谈。未合圆指。说西方人往生何国者。同居念佛,生方便土。方便念佛,生实报土。实报念佛,生寂光土。故知一念佛门。竖穷四土。达本的人,觅心尚不可得。岂可于幻化身中,别求净土。若了此不可得心。遍一切处。乘愿往生。如空印空。有何障碍。
右別申問答竟。繫以偈言。普與見聞。一心迴向。
善哉釋迦文 現身五濁世 說此難信法
橫截生死流 善哉無量壽 國土妙莊嚴
普放大光明 攝受無邊眾 聞名能受持
決定生彼國 自致不退轉 獲無上菩提
靈鷲及王宮 普勸生淨土 此在祇樹園
不問而自說 良由大慈悲 如救焚拯溺
云何聞是法 不生希有想 長劫受輪迴
何由得出離 我今依了義 開闡修多羅
十方婆伽婆 唯此一心作 念佛便成佛
何異影與形 普勸諸佛子 信此誠實言
如說勤修行 燈燈遞相續 金臺最上品
于中而受生 還來度有情 究竟成佛道
阿彌陀經約論(終)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