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阿彌陀經衷論
或問。般舟三昧。及大集經。或刻期七晝夜。或刻期七七日。現生見佛。其說當與小彌陀經文同。今獨謂小彌陀之七日。乃實定之期。非念佛之期。何歟。
答曰。般舟之文。所重先在一心念。大集之文。所重先在專念。閉關專修三昧者。如果能一心念佛。專心念佛。自然妄念易息。一心易證。無論七七日可以見佛。即七晝夜之短期。亦未嘗不可見佛。此心淨土淨之實義實事。非妄說也。無如見思諸惑。乃眾生妄念之本。亦眾生分段生死之基。眾生方以見思妄念。為現在之真我。舍此幾無栖泊之處。此妄念之所以不易盡。念佛實定之所以不易成也。此非格物致知。真修實證之君子。決不能闚其是非奧賾。而世俗方且以念佛為易修易證之一事。其荒謬幾不可以理喻。可哂也。故般舟諸經。雖有刻期七晝夜諸文。實非大地眾生所能集事。學道之倫。既願實事求是。實證三昧。不可執此等遺文以自欺也。若小彌陀經文。則實以七日為在定之期。非念佛之期。詳繹原文。本無疑義。前說已審。不必執般舟之文。強發難端。致誤眾生定慧之實效也。
或問。念佛一心不亂有三解。厥義安在。
答曰。不亂為一解。一心為一解。念佛一心不亂為一解也。止觀家專修禪定。祛除業惑。乃不亂之說。參究家專持話頭。別無雜念。乃一心之說。淨土家專念阿彌陀佛。馴至惟存佛號。淨無餘念。是為一心不亂之說。此三解也。體弱之人。專修念佛三昧。有以氣虗為慮者。當依六妙門禪。先習數隨二法。而以阿彌陀佛四字。代一二三四數目等字。其法坐定後。當入息時。心中先默念一阿字。第二息再念彌字。第三息再念陀字。第四息再念佛字。一息一字。周而復始。口不出聲。即無氣虗之患。亦仍不失念佛法門。修習既久。既能不傷中氣。且能漸致氣旺。寢祛妄念。精進不懈。然後閉關出聲專念。則三昧易成。與冒昧入關者迥別。此先修不亂。後修一心之養氣真訣。亦新法也。長期念佛。高聲持誦。頗傷中氣。亦不能
或問。念佛入門之要。厥義安在。
答曰。信願二輪。無不真切。是為念佛入門之要。若信願非真。決不肯認真念佛。非入門第一要務歟。紅蠡醒大師曰。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況輪回未出。離免墮落。豬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鑽。驢皮袋。馬皮袋。何所不取。此箇人身。最為難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七佛以來。猶為螘子。八萬劫後。未脫鴿身。畜道時長已極。鬼獄時長尤倍。久經長劫。何了何休。萬苦交煎。無歸無救。每一言之。衣毛卓豎。時一念及。五內如梵。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也。然我有生死。我求出離。而一切眾生。皆在生死。皆應出離。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念普度。惟求自利。則於理有所虧。心有未安。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羣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怨愆。何以解釋。積劫罪業。難以懺除。積劫善根。難以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然大心既發。應修大行。而於一切行門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極穩當。至極圓頓者。則無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矣。所謂深信者。釋迦如來梵音聲相。決無誑語。彌陀世尊大慈悲心。決無虗願。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響必應聲。影必隨形。因不虗棄。果無浪得。此可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況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橫徧豎窮。當體無外。彌陀淨土。總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往生傳載臨終瑞相。班班列列。豈欺我哉。如此信已。願樂自切。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自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趨寶所。總之如渴思飲。如飢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懇切。一切境緣。莫能引轉矣。然後以此信願之心執持名號。持一聲。是一九蓮種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須心心相續。念念無差。惟專惟勤。無雜無間。愈久愈堅。轉持轉切。久之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亂矣。誠能如此。若不往生者。釋迦如來便為誑語。彌陀世尊便為虗願。有是理哉。其說之精切著明如此。學者可以深省矣。
或問。儒家之闢佛。厥義安在。
答曰。先佛開示。悉出世之至道也。出世之至道。其要雖在解脫生死。其緒餘猶足範圍天下之政教。弘深奧博。不可驟通也。如欲通其體用所在。必先知若何為生死。若何為解脫生死。若何無方量。若何為心量。若何為明心。若何為見性。若何為淨宗。若何為禪宗。若何為教宗。若何為律宗。若何為密宗。若何為顯密之別。若何為大乘。若何為中小二乘。若何為大小諸乘之別。若何為菩提大心。若何為六度萬行。若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何為念佛。若何為參禪。若何為戒。若何為定。若何為慧。若何為解悟。若何為證悟。若何為諸家三昧。若何為念佛三昧。若何為因果之實義。若何為儒釋之真詮。其子目雖更僕難窮。其弘綱鉅恉。大抵不過此數端。非博涉教典。不能融會。非至心親師取友。不能貫通。乃諸儒惟據門戶之私心。莫不以先入之鄙言為主。所以決不能知其精義所在也。然先儒所以不能知佛者。其過不止在門戶之私。轉在不知處世聖人格物致知之義。如能先通處世先聖格致之微。於先佛之弘綱鉅恉。必不肯不考其體用淵源。輒加誣謗之理。故凡諸儒之謗佛。非不知佛也。亦仍不知先聖儒術之精義而已。不足怪也。夫生死之故。天下第一大事也。解脫生死。天下第一至道也。今乃以不考其典籍。不親其師友之故。遂不能稍通其說。此非不解格致之精義而何。尤冐昧者。雖頗聞其生死之說。而仍以揮斥為名。誣罔為利。則不知六道之阽危。鬼神之禍福。分段生死之艱虞。果能與彼無涉與否。如猶有豪髮之相涉。恐決非門戶之私。冐昧之論。所能捍禦解免已。此心悅至道者所深悲也。諸儒之闢佛。唐以前猶粗糲無識。宋元後。乃彌近精微。然博辯如朱子。自稱悔悟如羅整庵。皆自謂至精至密。究與先佛遺教之得失。豪髮無與。適成其不克真通格物致知之過。此心悅至道者所深悲也。曰。然則諸儒之闢佛。亦有過歟。答曰。先佛為法界之大師。其說專在解脫生死。徧濟含靈。凡有血氣心性之倫。皆當歸仰。且純善無惡。純誠無偽。今乃挾一隅之見以闢之謗之。烏得為無過。諸儒苟能正誼明道。功德兼隆。上裨國家政教。下拯黎庶艱危。處為真儒。出為名臣循吏。即有謗佛之愆。亦當末減。若無道不學。絕無功德及人。外假儒術高名。內實逞其甘食悅色全軀保妻子之素。亦復踵襲謬妄。輒謗及純善無惡解脫生死之正覺。別天地神祇昭布森列。詎能免降鑒之嚴切哉。此尤心悅至道者所深悲也。
或問。流俗之闢佛。厥義安在。
答曰。流俗之闢佛。不過舉業之徒。文辭之彥。及無識之妄庸。此輩偶聞理學之名。猶切齒以道。況無上正覺哉。無道不學之尤。靡不具徙家忘妻之見。欲其心通出世之至道。冤苦甚矣。大率宿業深厚者。其性情無不躁妄。其識見無不凡陋。其行履無不邪僻。其心聲無不詐偽。其甚者。至以君父為外物。祖先為疣贅。蓋非如此。不足以增長宿業。淪落三途。亦不足致諸佛之悲憫太息。莫可如何焉。不足辯也。
或問。吾王氏入道始末。
答曰。先曾王父椒園公訟過記曰。余家世業儒。篤奉六籍。自五祀以外無雜祭。墪之左。潔室一楹。妥先聖四配主。列祀神武關漢壽帝。司命文昌帝。配以斗魁。以禮官祭日。虔祀無怠。近百年矣。室中未嘗有二氏書。及像設。曾王父厚庵公官江南。廉名滿吳下。僦民居。鄰火及甍。朝服告天。火中見白鸚鵡反風滅火。又檄輓庫綱。渡黃河。中流暴飇裂帆。百口震號。俄覩金容炳煜。致分風斷流之異。乃手繪普陀大士妙相。報再生德。余童齔時。日從先妣炷香頂禮。及十歲過鄉墪。聞其師方授諸弟孟子書。訓曰。楊者何。今道家是也。墨者何。今佛家是也。能以言距道與佛。即聖人之徒也。聞之。大欣悅其言。歸則詫人曰。吾異日必且為聖賢。自是日尋諸老儒。互以能詆佛相褒詡。不復肯頂禮大士。顧實不知佛義云何也。年十七舉於鄉。旅謁座主少宗伯阿雨齋先生。先生顧余曰。賢英齡儁發。前路未可限。顧老夫一言相贈。他日得志。願勿闢異端。余愕問何謂也。先生哂曰。覩賢勇形於色。聊相規耳。賢誠欲距異端。試言異端何等。余以佛老對。先生曰。孔孟時。有楊墨。無佛老。以佛老為楊墨。乃儒者之言。非孔孟之言也。夫異端。異其端也。所謂端。即孟子惻隱羞惡四端是也。其言不仁不義。無禮無智。是楊墨之弊。其言為仁為義。為禮為智。則非楊墨之弊也。非徧觀其言。惡能別乎。今世士君子罕行孔孟之言。惟以闢佛老張門戶。以自鳴為儒。其下者。病天堂地獄之說不便於己所為。亦姑詆之。以紓其怖憚。徒為佛者所竊笑。此未必遂為聖人徒也。吾賢自審之而已。余聞之。意為憮然。歸而默察己所言論行事。其乖謬聖人者益眾。氣由是稍稍愧沮。然而前相與詆佛諸老儒。日相過從。互申曩說。余中雖欿歉。顧憚其譏病。聊復推波助瀾。
或問。佛僊家亦嘗闢佛。厥義安在。
答曰。神僊上果。惟在生天。而天道仍在六道之內。佛言生天之果。雖壽至八萬餘劫。如生死未了。壽盡仍當淪墜。不能超然於分段生死之外也。先佛所示大中小三乘遺教。靡非解脫生死良方。凡不能解脫生死。不得超然於六道輪回之外者。皆三乘所未有。夫勤苦生天。雖壽歷多劫。仍當淪墜。以視正修淨宗。徑得往生阿彌陀佛清泰世界。永無退墮之虞者。其得失實判若天淵。尚何闢佛之足云。余昔嘗受內丹真訣於先師梁先生。其後先生自謂年過八十。為家緣所累。結胎無望。且嘗感異夢。恐旁入鬼神道中。因使耕心詳論淨土之學。不三兩月。憮然自失。翻然改圖。徑為一勞永逸之計。遽發願念佛。朝夕無間。至臨終時。悉屏喧雜。志氣清明。合掌正念誦佛而逝。其獲往生淨土。具有徵驗。可謂豪傑之士矣。求僊綱要。在外積眾善。內修金丹。脫胎之後。尤在度廣有緣。徧拯諸苦。必馴致天僊而後已。惟知勤修內丹。不知積善感應之理。已不能決定成就。況瞢修瞎煉。不知兼濟為何事。亦何神僊之足云。學者苟跂淨土宗恉。當考大小彌陀諸經所陳。乃通解脫生死之正義。毋執神僊之說。昧解脫之原。以自誑也。又內丹結胎。必在獲定之後。念佛如獲實定。已證根本三昧。決定往生。其得失更不待辯。志在長生久視者。可以語矣。
或問。先儒闢佛。首以委棄倫理為大詬。厥義安在。
答曰。此謬說也。先佛教人。本有四眾之別。所謂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已。諸經之首。莫不具此四眾。不容不見也。比丘二眾。猶可以為委棄倫理。彼在家學道如優婆塞夷二眾。亦何委棄倫理之有。且觀經淨業三福。首以孝養父母為第一義。本統四眾言之。讀者不察。陽為不知。出家之徒。亦不得陽為不知也。先佛遺規。惟有辭親出家之說。無棄親出家。不顧奉養之義。如優婆二眾。則更不待言。佛法所希至遠至大。故不得不辭親出家。如果真修實證。不但上度一世之父母。且能徧度累劫之父母昆弟。及一切有緣。闢佛者縱不知此。四眾之說。亦未必無聞。其所以陽為不知者。蓋深恐妨我甘食悅色全軀保妻子之私。故託至高之人理以箝制其口。不知適啟心通至道者所深鄙。可惜也。
或問。僧家之得失。亦有說歟。
答曰。烏呼。僧家之得失。烏得為無說。蓋辭親出家。所以為解脫生死也。而此輩真通生死之故者。千中無一焉。嚴持戒律。天人所欽。眾所共仰也。而此輩嚴持戒律者。百中無一焉。惟真修乃獲實證也。而此輩由真修以抵實證者。萬中無一焉。其破壞戒律。啖名嗜利。奔走勢位。逸樂終身之屬。乃不知凡幾。此正諸佛諸天所深憾。亦詬佛諸儒之所深憾也。先儒所闢。正在此等。而不知此乃流俗之僧法。非正覺之佛法。持此以詬先佛之正法。雖僧家有以自取。亦流俗終身不解之大惑。不可不辯也。如僧家果能嚴持戒律。馴至清修梵行。深入佛海。即不知佛者。亦未必遽加謗議。惜多為惑業所錮。既不能會通教典。親師取友。以蘄真修實證。流弊所極。遂若無可救藥者。亦心悅至道者所深悲也。
或問。欲通佛法大義。當讀何書。欲通淨宗實義。當讀何書。其先後次第。亦有說歟。
答曰。欲通佛法。當自真通淨宗始。先儒以不解淨宗要領。因不能解佛法之大義。或不知方量心量之奧。輒以大小彌陀諸經所陳極樂莊嚴。及往生之說。為莊列寓言。不知先佛無寓言也。必先通淨宗。然後能探索教典。徧通諸宗。此願通諸宗之次第也。治教典者。當先讀論藏。次讀經律二藏。則得失易明。如先讀經藏。往往轉增煩惑。殊非善計。此願讀教典者之切實次第也。淨宗諸論。有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一卷。淨土十疑論一卷。西方要訣二卷。念佛三昧寶王論三卷。龍舒淨土文十卷。蓮宗寶鑑十卷。淨土或問一卷。念佛直指二卷。淨土指歸二卷。淨土生無生論一卷。續淨土生無生論一卷。淨土法語一卷。樂
或問。淨宗權輿。及闡教著書。始於何代。
答曰。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譯於後漢。是為淨宗入中國之始。有晉扶柳道安法師嘗著往生論六卷。是為淨宗闡教著書之始。及安公傳其學於廬山遠法師。乃集淨宗之成。如徵授受源流。安公實為淨宗之鼻祖。以所著往生論今佚不存。故議者惟推廬山為本宗初祖。而安公信解行證之詳。皆就湮沒。可惜也。
或問。獲證三昧。現生見佛。先佛所示詳矣。今世現證者。惟省公一人。不識尊宿先哲。亦有見佛如省公者比歟。
答曰。前世現生見佛者。晉有廬山遠法師。劉居士程之。劉宋有葛濟妻紀氏。唐有釋懷感。慧日。自覺。法照。大行。及尼淨真。宋有永明壽禪師。及遵式。顯超。孫居士忠。呂宏妻吳氏。姚母某氏。元有釋梵琦。明有唐居士時。近世有余母宗氏。皆見淨土聖賢錄。而臨終見佛。及旁見子史諸家典籍者。不與焉。稽其所獲。上足以證先佛遺經。下足以證省公今驗。及本論之說。亦學者所宜知也。
或問。入道之正軌。
答曰。志士仁人。入道之根柢。讀書求友。入道之階梯。此皆入道之正軌也。必先具志士仁人之資。乃能讀有用之書。交有益之友。必擴充志士仁人之分量。然後足為孝弟。足為忠貞。足以獨善一身。足以兼善天下。博通古今正變。折衷儒術異同。高據孔氏之四科。遂兼叔孫氏之三不朽。亦必擴充志士仁人之分量。然後能修淨業正因。足證念佛三昧。遂通教乘綱宗。肩任六度萬行。由是以漸希無上正等正覺。則處世出世之全已。釋家所謂佛性。即此志士仁人之性也。神僊家所謂僊骨。即此志士仁人之骨也。宋元後儒家講學。必有宗恉。余謂不必別立宗恉。惟以志士仁人為宗恉。已罄無不盡。無俟他求也。若無志不仁。力求下達。視方策如仇讐。以師友為弁髦。惟以甘食悅色全軀保妻子為至德要道。甚者且縱欲敗度。以惡為能。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馴至邪正不辨。向背乖宜。持此處家。必無不敗之家。持此處國。亦無不敗之國。持此以輔翼天下。必至顛倒是非。撓亂政教。惟恐天下不亂而後已。不能擴充志仁。其流弊遂至此極。此正誼明道之倫所由悽愴痛心也。其不足以上希至道。抑可知矣。蓋學者必先通人理。然後能上通天理。必真通天人之故。然後能企出世之正覺。若人理猶不能解。遽欲上通諸佛奧義。烏可得哉。方今盛世。雖決無此輩。而春秋之所責備者。正在此輩。前史之所譏彈者。亦正在此輩。三途之所招邀。鬼神之所切齒。諸佛之所悲憫者。亦正在此輩。此亦讀書君子。法界眾生。所宜留意也。昔龍舒居士著淨土文。惟知勸勉雜流。論及宰官。轉無深警之語。不知古昔宰官。雖因惑造業。至不可思議。而既秉輔翼政教之權。苟能深通因果。稍悟正覺。其兼濟天下。福被蒼生之功德。亦必不可思議。非方外諸公區區補苴罅漏者。所能竝論。故因此論之成。輙殿以志士仁人之說焉。烏呼。廣額屠兒放下屠刀。儼然千佛一數。聞道之君子。無忽此老生常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