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科註
明 受汰集4卷CBETA X0362大于一万字 10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金光明經科註卷第二
明 鹽官安國寺比丘 受汰 集
金光明經卷第二
《金光明经》第二卷
北涼三藏法師曇無讖 譯
北凉时期精通三藏的法师曇無讖所译
金光明經四天王品第六
《金光明经》中的四天王品,为第六品
四天王者。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須彌。東黃金埵。王名提頭賴吒。此翻持國。領乾闥婆。富單那。南琉璃埵。王名毗留勒叉。此翻增長。領鳩槃茶。薜茘多。西白銀埵。王名毗留博叉。此翻雜語。領毗舍闇毒龍。北水精埵。王名毗沙門。此翻多聞。領夜叉。羅剎。此四王聞經。歡喜各領五百眷屬。發誓弘經。從此標章。故稱四天王品。觀心釋者。四諦理。是四天。觀四諦智。為四王。照事即理。護四諦境名護國。了縛為脫。護心數。名護眾生。世者。他也。為他說心數。名護他眾生。八部者。苦諦下有利鈍見思。法華指此為鬼神。乃至滅諦下亦有見思。是為八部。若不照四諦理。則見思侵害心王。毀損境界。境智俱為鬼。神所惱。能觀苦集。控御見思。則國安民寧。自護護他。莫不如是。
四天王是天界的最高首领,人间世界的最初一层天,居住在须弥山的半山腰。东方由黄金构成的城池,国王名为提頭賴吒,意为持国,统领乾闥婆和富單那。南方由琉璃构成的城池,国王名为毗留勒叉,意为增长,统领鳩槃茶和薜茘多。西方由白银构成的城池,国王名为毗留博叉,意为杂语,统领毗舍闇和毒龙。北方由水精构成的城池,国王名为毗沙門,意为多闻,统领夜叉和羅剎。这四位天王听闻经文后,心生欢喜,各自带领五百眷属,发誓要广泛传播此经。因此,这一章节被标记为四天王品。从心法的角度解释,四圣谛的理是四天王,观察四圣谛的智慧是四王,理解事物即是理,保护四圣谛的境界称为护国,明了束缚即是解脱,保护心数称为护众生。世指他人,为他人说心数,称为护他众生。八部指苦圣谛下有利根和钝根的见思,法华经中提到这些为鬼神,乃至灭圣谛下也有见思,这就是八部。如果不洞察四圣谛的理,那么见思将侵害心王,破坏境界,境智都将成为鬼神所恼。能够观察苦集,控制见思,那么国家安宁,人民安定,自护护他,都是这样。
爾時毗沙門天王(至) 胡跪合掌白佛言。
那时毗沙门天王(至)胡跪合掌对佛说。
先標北方天王者。西土以北方為上也。偏袒者。西方之禮。弟子詣師。必須偏袒。表有執役。
先指出北方天王。西方以北方为尊。偏袒是西方的礼仪。弟子拜见师父时,必须偏袒,表示愿意服侍。
世尊是金光明(至) 眾經之王諸佛世尊之所護念。
世尊是金光明经(至)众经之王,是所有佛陀世尊所护念的。
法性之理。佛所護念。文詮此理。故言經王。既稱經王。知是歎體。
法性的真实本质是佛陀所保持和记忆的。经文解释这一真理,因此被称为经中之王。既然称之为经王,可知这是对法性本体的赞叹。
莊嚴菩薩深妙功德(至) 亦為護世之所讚歎。
菩萨的深奥微妙功德(至)也受到护世者的赞叹。
約體修行。能令菩薩。具二莊嚴。成于極果。既言莊嚴。知是歎宗。世天。生天。淨天。義天。皆宗仰極地。施三業供養。恭敬是身。歡喜是意。讚歎是口。
从本体修行出发,能使菩萨具备两种莊嚴,成就至极的果位。既然提到莊嚴,可知这是对宗的赞叹。世俗的天、生天、淨天、義天,都对至极的地位表示敬仰,通过身、口、意三业进行供养,恭敬体现在身体行为上,歡喜体现在心意上,讚歎体现在言语上。
此經能照諸天宮殿(至) 無量無邊百千苦惱。
这部经文能够照亮所有天界的宫殿(直到)无量无边的百千种苦恼。
文四。初天趣。次是經下。三惡趣。諸河。三趣沉沒。猶如大河。焦乾枯竭者。滅三惡苦也。三能除怖畏去。是人趣。初句是總。次別明破三障惡。怨賊。即刀兵他。并饑饉疾疫。名三災。是報障。惡星。是業障。業來責報。故惡星現。憂惱。是煩惱障。四舉要下。總指九界眾生。無明未盡通有熱惱。此經能除。如月清涼。知是歎用。
第四段。首先讨论天趣,其次是这部经文。第三是三恶趣,众多河流。三趣沉沦,如同大河。焦干枯竭的,是消除三恶道之苦。第三能消除恐惧和畏惧,这是人趣。第一句是总结,接下来分别说明破除三障恶。怨贼,即刀兵他人,以及饥荒疾疫,称为三灾。这是报障。恶星,是业障。业力来责报,所以恶星出现。忧恼,是烦恼障。第四,总结指出九界众生。无明未尽,通有热恼。这部经文能消除这些,如月亮般清凉。知道这是赞叹其用途。
世尊是金光明增(至) 益身力心進勇銳具諸威德。
世尊,这部金光明经能增强(至)益身力心进勇锐具足各种威德。
繇聞此經獲于四益。身益光明。力益勇猛。心益增進。德益尊嚴。理獲二益。謂法身慧命。皆得增長。繇國弘經。致斯法潤。寧得不護。
世尊我等四王能說正法(至) 為世法王以法治世。
此義正與觀心相應。以四諦智。護四諦境。即是修行正法。以四諦智。導諸心數。使之不行。故名行般若波羅蜜。即是能說正法。內有如此護國。所以名護世王。正治國土爾。
世尊我等四王及諸天(至) 遮諸惡鬼噉精氣者。
此亦與觀心相應。心王帥心數黨。降伏見思利鈍諸使。如諸天王共眷屬。遮諸惡鬼。如轉輪王與七寶千子有所至處。四方歸德。四王共五百。所臨之地。何惡不除邪。
世尊我等四王二十八部(至) 是故我等名護世王。
以報得天眼徹視。無幽不燭。防萌杜漸。何惡不除邪。
若此國土有諸衰耗(至) 衰耗之事悉皆滅盡。
一若王國多灾。我以智策 。勸法師往。或威神勸。或現形勸。或降夢勸。法師若往。廣宣此經。如日出朝陽。零霧自歇。此勸外緣。
世尊如諸國王(至) 為除衰患令得安隱。
次王心無智照。灾承闇入。若有明慧變怪不生。師既秉法來儀。王須專心聽受。王若勤聽。天亦勤護。所以加。于可加。護于可護。一人有慶。賴及萬方。王身興國。安隱無患。此內因也。若外雖有弘法。人王內心不殷重。則不和合。不能禳灾也。
世尊若有比丘比丘尼(至) 一切安隱具足無患。
二者王無惠施。則寡于福祿。如不勤田。倉廚少穀勸王傾財。供給四眾。福資于王。舉國眷屬。一切無患。
世尊若有四眾(至) 欽尚羨稱讚其善。
三者王身無先王之德。行。口無先王之法言。所以臣民不從。鄰國不詠。今勸王三業。供養恭敬是身業。尊重是意業。讚歎是口業。夫高以下為基。辯以訥為師。屈尊敬卑。功亦大矣。以天威力。使鄰國遙崇。羽檄稱讚。歌詠羨慕。三業顒顒。
爾時世尊讚歎護世(至) 無量百千萬億諸佛。
上四王所讚經體宗用。既合佛證三德妙理。故佛述而成之。言徧讚百千諸佛者。體宗用三。既是法性。豈有一佛。不從此生。故舉多讚成于一也。
於諸佛所種諸善根。
上明護國之繇。繇聞經獲益。佛述今益良繇先種。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是故敬禮初發心。此舉前以成後述後以顯前。
說于正法修行正法以法治世為人天王。
上云能說能行。所以名為護世。佛述成亦爾。
汝等今日長夜利益(至) 滅其苦惱與其安樂。
上云以淨天眼。過于人眼。佛述長夜利益天眼夜照。不假日光。故言長夜。
汝等四王及諸眷屬(至) 護持去來現在諸佛正法。
上直言護國。佛今加讚是護三世諸佛正法也。
汝等四王及餘天眾(至) 為除衰惱施與安樂。
上云請法師入境攘惡。此功歸己。能却修羅之陣。汝勸王聽經。供給四眾。佛述其內智外福。實是消伏諸苦。能致安樂。
爾時四王復白佛言(至) 他方怨賊亦使退散。
一是經流布之處。其王自能頂受。又供給四眾者。我及眷屬。誓當隱形。令其顯益。言天律治世者。師古治民。則天行化。罰必當罪。賞必當功。名天律也。
若有人王聽是經時(至) 況復當能有所破壞。
二者惡鄰興兵。侵斥善國。我當隱形。起諸怖懅種種難起令其軍兵顯然退散。尚不擾邊。況復壞中。四兵。象馬車。步也。規往討伐者。規求也。討誅也。有鐘鼓曰伐。
爾時佛讚四天王等(至) 無諸凶衰鬬訟之事。
上隱形護國。欲使經弘。佛述隱形是護三寶。我是佛寶修習菩提是法寶。諸王無鬬訟是僧寶。述其護一而能成三也。
四王當知此閻浮提(至) 一切惡事悉皆消滅。
上以天威懅之。天力退之。似若憎惡愛善。佛勸慈心平等向之。為惡者自懅。為善者自豫。非薄惡而厚善。成其懅退之意也。又勸諸王。各守本業。住境自樂。勿起貪企。諸王和。則民生無夭。法興盛。則諸天被熏。佛告帝釋。鬬諍因緣。人天損減。善能慈和天下。非止供養于我。則是供養三世如來。非止安于一王。徧安諸王。非止安于一國。徧安一切。故以慈和。述成第二意也。楚撻者。楚一名荊。可以為杖。撻。擊也。沃。濕也。美也。亦柔也。壤土也。時不越序者。四時和也。心無貪悋者。無貪故不多求無悋故能惠施后妃采女者。天子一后。三夫人。九嬪妃。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女。風俗通云。采女者采擇其容色之女也。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至) 若有人王欲得護身。
及后妃采女諸王子等。
宮殿屋宅得第一護。
身所王領[宋-木+取] 為殊勝具不可思議王者功德。
欲得攝取無量福聚。
國土無有他方怨賊無諸憂惱及諸苦事。
世尊如是人王(至) 應生恭敬謙下之心。
應當莊嚴第一微妙(至) 無數微妙幢幡寶蓋。
當淨洗浴以香塗身(至) 謙下自卑除去驕慢。
正念聽受如是妙典(至) 采女眷屬生慈哀心。
和顏與語勸以種種供養之具供養法師。
是王爾時既勸化已(至) 于說法者倍生恭敬。
一一如數。對上六願。上欲安身。今示莫放逸。制心。則身安也。上欲安宮殿。今示嚴法堂。旛蓋映于上。香華麗于下。三寶受用。則栢梁無灾。上欲王領殊勝。今示洗沐香塗。敦恭去慢。一身敬于此。八紘休于彼。上欲攝取福聚。今示正念聽經。能致無量功德。天神竭其力覆。地神竭其力載。鬼神竭其力護。臣民竭其力愛。上欲安妻子。今示和顏與語。勸其興福內外修善。感益事多。上欲得國無憂苦。今示應自喜慶。自勵忘疲。倍作利益。一人既悅。則四海謐然。此之謂也。
爾時佛告四天大王(至) 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尊。
上直示心不放逸。今加示羽儀。出宮迎候。步步值那由他佛。方法既備。體亦彌安。躬出者。躬。親也。
復得超越如是等劫生死之難。
上止一世無憂苦。今則超爾許生死之難。蓋言劫數。如值佛之數也。
復于來世爾所劫中常得封受轉輪王位隨其步步。
輪王有玉女千子悉無怨對。爾許劫中妻子常安也。
亦得如是現世功德不可思議自在之力。
常得[宋-木+取] 勝極妙七寶人天宮殿。
在在生處增益壽命(至) 成就具足無量福聚。
汝等四王如是人王(至) 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已為得值百千萬億那由他佛(至) 離三惡道苦。
我今已種百千無量轉輪聖王釋梵之因。
已種無邊善根種子(至) 已集無量無邊福聚。
後宮眷屬已得擁護宮殿諸衰悉已消滅。
國土無有怨賊棘刺他方怨敵不能侵陵。
棘。兵器也。與戟同。刺。殺也。
汝等四王如是人王(至) 能以正法摧伏諸惡。
此總結成。六法六願。皆今具足者。若能屈己迎候。至心聽法。即是六願六法。又廻利施天。亦即能令六願六法成就滿足也。
爾時四王白佛言世尊(至) 燒種種香供養是經。
是妙香氣於一念頃(至) 亦照一切諸天宮殿。
香作金光者。人王心存至典。則諦智兩冥。色心不二。故香隨智徧。一一皆金光明。廻施必得。是故天宮相現。香至天宮龍宮鬼神等宮。總至三法界爾。仍須了知解脫。所燒之香非法界者。何能周徧。三趣之體非法界者。何能承受。摩醯首羅。此云大自在。金剛密跡者。正法念經云。昔有國王。夫人生千子。欲試當來成佛次第。故拘留孫。探得第一籌。釋迦當第四籌。乃至樓至當千籌。第二夫人生二子。一願為梵王。請千兄轉法輪。次願為密跡金剛神。護千兄教法。世傳樓至化身。非也乃法意王子耳。摩尼跋 陀。此云威伏行。阿耨達。此云無熱惱。娑竭此云醎海。
佛告四王是香蓋光明(至) 金光普照亦復如是。
先述香光。非但至天宮等三法界。徧至百億諸宮。又至恒沙佛上。總之徧至十法界也。百億非非想天者。夫百億。即大千界也。但同一四禪。及四無色。三禪統中千界。以大千言之。則有一千三禪也。二禪統小千界。則有百萬二禪。唯四洲至初禪。則有百億。今非想亦言百億。以下望上言之耳。又恐番譯之訛也。
諸佛世尊聞是香氣(至)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十方無量無邊(至) 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人王運善奉施諸天。為諸佛所讚。上讚因成。此讚果滿。勤修下。明修苦行。善能下壞外道。降魔怨。是莊嚴道塲也。覺了下成正覺。善男子下。轉法輪。此並果上之事。如瑞應經廣明。
爾時四天王復白佛言(至) 所止宮殿講法之處。
大梵天王釋提桓因(至) 所止宮殿講法之處。
世尊我等四王及餘眷屬(至) 能為無上大法施主。
以甘露味充足我等(至) 諸惡灾患悉令消滅。
世尊若有人王於此經(至) 減損天眾增長惡趣。
世尊我等四王(至) 諸舊善神皆悉捨去。
我等諸王及諸鬼神(至) 其地無有可愛樂處。
流星者。星說曰。絕迹而去曰奔星。光迹相連曰流星。博蝕。案漢書天文志。作日月薄蝕。孟康注曰。日月無光曰薄。韋昭曰。氣往迫為薄。虧缺曰蝕。京房易傳云。日月赤黃為薄。釋名云。日月虧曰蝕。謂稍侵虧。如蟲食草木葉也。虹者。爾雅云。螮蝀。虹也。雙出鮮盛者為雄。雄曰虹。暗昧者為雌。雌曰霓。又虹。攻也。謂純陽攻陰義也。
世尊我等四王(至) 生如是等無量惡事。
統上王不弘經。故無法食。不聞法食。故天神捨離。天神捨離。故惡鬼亂行。鬼亂行。故灾起。然則灾起。繇鬼亂行。鬼亂行。繇諸天捨離。天離神捨。繇不聞法食。不聞法食。繇王不弘經。
世尊若有人王(至) 讀誦受持是經典者。
我等四王及無量鬼神(至) 至心聽受是經典故。
如諸梵天說出欲論(至) 是金光明於中[宋-木+取] 勝。
三論者。四韋陀論。說梵事。毗伽羅論。說十善事。僧佉衛世師勒沙婆論。說學通事。(云云) 。
所以者何如來說(至) 悉是如來正徧知說。
如來過於百千億那由他(至) 演說如是金光明經。
以大悲力故等者。用無緣大悲。普覆法界。故超梵王四等之心。以難思苦行。積劫利物。故超帝釋十善之因。
若閻浮提一切眾生(至) 尊重讚歎是經。
一切眾生等者。世間。謂五戒十善十二門禪等。出世間者。四教法門。三乘修證也。國事者。禮樂征伐。治世育民之事也。造世論者。如上三論。及下正論等也。皆因此經者。乃教行理三種經也。故新本云。欲生人天。欲得四果支佛。欲得佛。皆依此經懺悔滅障。方得成就。若探取化意。即是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但以此經部在方等。教猶屬通。理就人分未免異趣。故欲令等言。隨其五乘而得安樂也。
爾時佛復告四王(至) 滅其衰患而與安樂。
而與安樂。是述成舉興勸。滅其衰患。是述成舉衰勸。
若有人能廣宣流布(至) 續復當得廣宣是經。
爾時四天王即從座起(至) 於世尊前以偈讚曰。
佛月清淨滿足莊嚴佛日輝曜放千光明。
夫三身有通別。依文是別。空是法身。以空無明暗。日月所依。別喻法身。體本周徧。日是報身。以日能破暗。別喻報身。三惑淨盡。月是應身。以月能盈昃。別喻應身。隨機勝劣。問。經無空字。何以取喻。答。下文云。佛真法身。猶若虗空。且日月必依於空。故以空日月三。別對三身耳。通意者。每喻各自具於三義。空是法身。日是報身。水日是應身。以日上必依空。下必現水。此之三義。則顯報智圓具三身。是就三般若論三身也。空是法身。月是報身。水月是應身。以月亦上必依空。下必現水。可顯應用圓具三身。是就三解脫論三身也。空是法身。
日中空是報身。水中空是應身。以太虗空。是日所依空。天日水日。當體含空。此之三空。則顯法體圓具三身。例之空是法身。月中空是報身。水中空是應身。以月所依空。天月水月。其中含空。亦顯法體圓具三身。空徧日月。兩說三身者。乃就雙照中道而示。此則三軌以論三身也。後結歎文。空是法身。月是報身。水月是應身。空是法身。日是報身。燄 是應身。化法是法身。化主是報身。化事是應身。各各具三。其義宛爾。故文云。無有障礙。即通意也。
如來面目[宋-木+取] 上明淨齒白無垢如蓮華根。
謂目與齒。
功德無量猶如大海(至) 百千三昧無有缺減。
初二句。總標。有喻有法。次四句。是別歎。二句是智。二句是斷。淵。海也。管子曰。水出於地而不流曰淵。
足下平滿千輻相現(至) 微妙清淨如鍊真金。
謂平與網。
所有福德不可思議。
佛功德山我今敬禮。
夫相好不獨在應身。報法亦通。莊嚴父母生身者。應相好也。莊嚴尊特身者。報相好也。莊嚴法門者。法身相好也。以身相是一。隨見成三。藏通人。但言偏空。所見佛相。謂繇正習搆造而成。相非奇特。但能少勝輪王而已。以不知心現。見從外來。取色分齊。故名生身。此乃如來曲順凡小。示現此身。故名為應。別教人。能信中道妙色妙心。隨緣變造。所見佛相。知從心現。無有分齊。或現大身十蓮華藏世界塵相。或現八萬四千相好。或時祇於丈六三十二相令其機緣無分齊見。不同藏通分齊之身。故名尊特。此乃如來修道所得。故名為報。圓教人。了大小身。
及多少相。皆性本具。修德無功。相雖是色。色即是心。故起信論云。色性即智。說名智身。智性即色。說名法身。今從即智名法門。故以八萬四千陀羅尼為髮。乃至定慧為足。以即色故。故得名為法身相好。今言歎智斷。即法身相好也。然須了知就機故論法報應三。淺深優劣。而前前者不知後後。後後者必見前前。據文云無有障礙。知非獨歎一身。良繇天王圓見三身。與妙三德。無二無別。欲彰此義。故發是歎。應是解脫。豈隔二德。報法準知。若達此意。方是深入金光明法門也。
佛真法身猶如虗空(至) 是故我今稽首佛月。
偈初標佛月。今結先佛月。為三身。次結三身通融。故言無有障礙。次結佛日。故言如燄 。次結佛化身。即是四身義。故言如化。皆具三身四身。則是無障礙也。結竟即禮。禮於佛月。亦是禮佛日佛化也。品初歎三章云。金光明微妙經典。顯不縱橫。今結三身。辭異義同。佛真法身即是體。佛月清淨即是宗。應現水月即是用。一三三一。亦非縱橫。以初以後。顯于中間。句句無非譚秘密藏。天王天辯。其妙若此。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此金光明諸經之王甚深[宋-木+取] 勝為無有上。
此答其法身。
十力世尊之所宣說汝等四王應當勤護。
此答其報身。
以是因緣是深妙典(至) 所有惡趣無量諸苦。
閻浮提內諸人王等(至) 及其國土欲令豐盛。
應當至心淨潔洗浴(至) 無量眾生安隱快樂。
譬如寶樹在人家中(至) 隨意能與諸王法寶。
是金光明微妙經典(至) 十方諸佛常念是經。
若有演說稱讚善哉(至) 增益天眾精氣身力。
統上歎經用。是答其應身。前天王所以讚佛者。以佛能說法也。今法王所以讚法者。亦以法能成佛故耳。
爾時四王聞是偈已(至) 隨逐是說法者而為守護。
悲喜者。悲昔不聞。喜今得聞。悲他不聞。喜自得聞。涕淚橫流者。涕即淚。橫謂交橫。文選悲舊鄉之擁隔兮。涕橫墜而未禁。怡解者。怡謂和悅。解謂舒散也。
金光明經大辯天品第七
辯有四種。小辯。無量辯。雙辯。大辯。無漏法名小辯。恒沙法名無量辯。備二種名雙辯。雙非雙照名大辯。此天住智慧莊嚴法門。自住大辯。以自在力。隨機而授悅宜對悟。若一若二若三若四。令得四悅。乃至四悟。故名大辯。對佛發願。以大辯加於說者。故以是標品。
爾時大辯天白佛言(至) 能與總持令不忘失。
初加法師以樂說辯才。謂於一字中說一切字。於一語中說一切語。於一法中說一切法。隨可度者而有所益也。莊嚴次第。是辭辯。種種莊嚴。言語善巧也。大智。是義辯。知諸法義。所歸趣處也。總持。是法辯。智慧通達諸法名字也。
若有眾生于百千佛所(至) 是妙經典令不斷絕。
流布不絕。加其能化之道。無人無所化。無道無能化。因緣和合。化道不絕也。
復令無量無邊眾生(至) 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聞經至不退轉。是加因益。必定得菩提。是加果益。文言雖略。誓願弘深。為益大矣。
金光明經功德天品第八
此天住福德莊嚴法門。攝一切法。而以功德為首。故言功德天。又能與說者所須。無所乏少。故名功德天。又令說者晝夜思惟是經深義。故名功德天。又令聽者速成菩提。具此眾義。故名功德天品。應知大辯與功德天。咸皆證入金光明法門。皆能徧攝一切法等。但引物偏好。為行不同。故彼以智為首。此福為首。
爾時功德天白佛言(至) 三惡道苦悉畢無餘。
及餘資產者。即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四。事之外。一切資具產生之物也。
世尊我已於過去寶華功德(至) 璧玉珂貝悉無所乏。
述過去世值佛。修證金光明法門。故能今日。隨弘經處。有求皆與。寶華等八字。別號也。如來等。通號也。無虗妄名如來。良福田名應供。知法界名正徧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還來名善逝。知眾生國土名世間解。無與等名無上士。調他心名調御丈夫。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知三聚名佛。具茲十號名世間尊。種諸善根者以照金光明微妙之智。為諸善之根也。璧。玉所琢器也。珂貝。螺屬也。
若有人能稱金光明(至) 多與資生所須之物。
世尊於此北方毗沙門(至) 此即是我常止住處。
阿尼曼陀。此云有財。
若有欲得財寶增長(至) 供施於我散灑諸方。
爾時當說如是章句。
波利富樓那遮利(一至) 阿[少/兔] 婆羅尼(十三)
是灌頂章句必定吉祥(至) 香華供養十方諸佛。
灌頂章句者。以法性水。灌十地頂。受法王職。今密譚此法。故名灌頂。必定是般若德。吉祥是解脫德。真實不虗是法身德。以此三德讚灌頂義。等行。謂具行諸行。中善根。謂行一行。八戒者。即在家人一日一夜也。於五戒上。更加不著華香。不觀聽伎樂。不止高牀。此八是戒。不過中食是齋。
常為己身及諸眾生(至) 令我所求皆得吉祥。
此乃奉供。及誦密言邀請意也若為自身受五欲樂。希望財寶。即輪迴業。眾聖所訶。尊天寧護。令為己他成菩提故。其所剋獲。非生死因。當依此文。修今行法。
自於所居房舍屋宅(至) 布散其地以待於我。
阿蘭若。此云無諍。以其所居。不與世諍。即離聚落五里處也。又有達摩阿蘭若謂說諸法本來清淨。因名其處為法阿蘭若。今經所指。該其二也。
我於爾時如一念頃(至) 即得具足悉受快樂。
若能以己所作善根(至) 隨其所求令得成就。
應當至心禮如是等(至) 法上菩薩亦應敬禮。
東方阿閦如來
南方寶相如來
西方無量壽佛
北方微妙聲佛
金光明經堅牢地神品第九
諸天或住善權方便道。為眾生法父。此天住善實智度道。為眾生法母。一義也。譬如陰陽。覆載卉木。智度養育。出生眾善。二義也。餘度各有所主。未亡未泯。實智照了。無相無名。三義也。餘度有等有上。智度無等無上。是究竟度。四義也。智度法門。常無改變。義曰堅牢。常也。能荷。樂也。能生。淨也。名之為地。德力自在。我也。稱之為神。從此等法門。故名堅牢地神品。
爾時地神堅牢白佛言(至) 得服甘露無上法味。
聚落者。落。居也。人之聚居。故名聚落。山澤者。下有水曰澤。宿衛。謂止宿衛護。
增益氣力。
而此大地深十六萬(至) 豐壤肥濃過於今日。
以是之故閻浮提內(至) 美色香味皆悉具足。
眾生食已增長壽命(至) 成就如是種種等已。
壽命。色。力。辯。安。謂之五果。繇食而致。
所作事業多得成辦(至) 應心適意隨其所樂。
是諸眾生得是威德(至) 持是經者四部之眾。
我於爾時當往其所(至) 廣令宣布如是妙典。
凡約八事。展轉增長。繇聞法故。法味增長。法味增長故。氣力增長。氣力增長故。翻地味增長。地味增長故。諸物增長。諸物增長故。眾生五果增長。五果增長故。修行增長。修行增長故。供養增長。供養增長故。弘通增長耳。
何以故世尊是金光明(至) 服甘露無上法味已。
閻浮提地縱廣七千由旬豐壤倍常。
南北曰縱。東西曰廣。
世尊如此大地眾生所依(至) 增長一切所須物已。
令諸眾生隨意所用受於快樂。
種種飲食衣服臥具(至) 依因於地悉皆具足。
凡約五事。展轉增長。以經力故。我眷屬增長。眷屬增長故。地味增長。地味增長故。諸物增長。諸物增長故。眾生快樂增長。快樂增長故。依報皆具足。具足亦名增長耳。
是故世尊是諸眾生(至) 往法會所聽受是經。
既聽受已還其所止(至) 常生天上人中受樂。
是諸眾生各於住處(至) 及稱是經首題名字。
世尊隨是眾生所住之處(至) 悉得增長滋茂廣大。
令諸眾生受於快樂多饒財寶。
好行惠施心常堅固深信三寶。
凡約六事。展轉增長。以知我恩故。專聽增長。專聽增長故。功德增長。功德增長故。教他增長。教他增長故。地味增長。地味增長故。受樂增長。受樂增長故。信施增長耳。
爾時佛告地神堅牢(至) 隨意往生三十三天。
地神所說。止是今世增長。如來述成。文雖略。意極長遠。準下可知。
地神若有眾生為欲供養(至) 不可思議微妙快樂。
供養等是在人世。是人下。往天世。日夜下。至出世也。雖受天樂。住樂法界。故無所受。是故名為不可思議微妙快樂。蓋從人世至天世。從天世至出世。長遠之義若此。
爾時地神白佛言世尊(至) 在法座下頂戴其足。
世尊若有眾生(至) 是妙經典令不斷絕。
是諸眾生聽是經已(至) 三惡道苦悉斷無餘。
金光明經卷第二
金光明經科註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