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文疏
隋 智顗撰28卷CBETA X0338大于一万字 52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二(從如是訖菴羅樹園)
第五明入經文今釋通別序者即為二意一釋通序如是等六義二釋別序如現瑞先釋通序六義者六義通為眾經之序復須為兩義分別一總釋二別釋一總釋如是我聞者是佛教阿難等諸大弟子說入佛法相大智論云佛將入涅槃阿難親屬愛結未除心沒憂海阿泥樓駄語阿難言汝是守護佛法人若於未來事有疑者及時諮決何為在憂海如世凡人阿難得念道力悶心得醒即以四事請問一佛涅槃後我等云何修道二問誰當作師三問惡口車匿云何共住四問佛經初首作何等語告阿難若今現在若去世後依四念處修道解脫戒經是汝大師身業口業應如是行惡口車匿依梵法治若其心輭復教那陀迦旃延經即得入道是我三大阿僧祇劫所集法寶藏是初應作是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國土某處所樹林中非獨我法初安如是語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經初首亦安是語知如是我聞六義即是通序一切眾經悉安初首此之義亦名遺囑序如來遺言所囑以此標經首也亦名經前序三世諸佛經前皆須安此語也問何故經初安如是等語惡口車匿教梵法治比丘依波羅提木叉住佛法無量皆得入道何故但令修四念處也答曰經安如是等語者為斷疑勸信故亦為印定佛說非弟子及十六種所說故亦為成行人深信故亦為破外人經初以阿漚二字標其教首故阿漚者是謂吉相邪僻之過事如百論之所具破為如是等種種因緣佛教之初安如是六義也惡口車匿教梵法治者車匿自恃王種出家佛在世時輕諸比丘不遵眾法僧法事時輕笑言如似落葉旋風所吹聚在一處何所平論佛去世後猶自不改佛令作梵壇擯謂黜擯也亦云梵壇法治者梵天治罪法別立一壇其剋犯法者令入此壇諸梵不得共語若心調伏為說那陀迦旃延經者令離有無中道為說即入初果也一家明三藏教立非有非無門異於三門意在此也教諸比丘依波羅提木叉住者波羅提木叉此翻保解脫亦云報解脫亦云處處解脫也問曰毗尼明時食時衣等多非正義那得云保解脫答曰大智論云佛說毗尼為令佛法久住不應求實求實即生邪見也今時僧眾不以戒律在心者恐佛法不得久住也如所問言佛道入道教門無量何得但令依念處修道也答曰若離四念處布施但得大富持戒得生人天頭陀淨戒淨行坐得定隨禪生梵天多聞說法但是世智辯聰後生還得聰明果報也若與念處相應即能破四倒以無瞋心修諸善法無非道也問曰聲聞經說必須依四念處修道摩訶衍教觀無生入道豈須四念處有所得觀耶答曰大乘有無生四念處何處別有摩訶衍無生正觀入道也但佛教雖復無量不出半滿聲聞經說生滅四念處即是半字摩訶衍說無生無量無作三種念處即是滿字半字即是四枯滿字即是四榮如此枯榮雙樹間得見佛性住大涅槃名諸佛法界當知出念處外更有何大小乘入道之勝法也故佛遺囑令諸弟子依四念處修道也第二別釋通序如是等六義舊解多用五義今用六義六義者第一如是第二我聞第三一時第四佛住第五方所第六同聞如是者勸信之端也我聞者是親承音也一時者感教之時也佛者的出化主也方所者聞經之處也同聞者證非已謬傳也此六義相次者正為獎 成佛去世後見聞之徒息疑增信自利利人功成道就也如是謂勸信之端者如是意在勸信而六義皆為勸信如是居初故云勸信之端也。
第五部分解释经文的通序和别序,分为两个意图:一是解释通序的六义,二是解释别序的现瑞。首先解释通序的六义,这六义是所有经文的共同序言,还需进一步分为两个部分:总体解释和个别解释。总体解释中,“如是我闻”是佛教阿难等大弟子所说的进入佛法的相状和大智慧的论述。在佛即将入涅槃时,阿难因亲属的爱结未除,心陷于忧海,阿泥楼駄告诉阿难,作为守护佛法的人,若对未来的事情有疑惑,应及时咨询解决,不必像普通人一样陷于忧海。阿难得到道力,从闷绝中觉醒,以四事请问:佛涅槃后我们如何修道,谁将成为我们的导师,恶口车匿如何共住,佛经开头应说什么。佛告诉阿难,现在或去世后,依四念处修道,解脱戒经是你们的大师,身业口业应如是行,恶口车匿依梵法治,若心软再教那陀迦旃延经,即可入道。这是我三大阿僧祇劫所集的法宝,初应作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某处树林中,非独我法初安如是语,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经初首也安是语。知“如是我闻”六义即是通序,一切众经都安在初首,这个意义也称为遗嘱序,如来遗言所托,以此标经首。也称为经前序,三世诸佛经前都需安此语。问为何经初安“如是”等语,恶口车匿教梵法治比丘依波罗提木叉住,佛法无量皆得入道,为何只令修四念处?答曰,经安“如是”等语者为断疑劝信故,也为印定佛说非弟子及十六种所说故,也为成行人深信故,也为破外人经初以阿难二字标其教首故。阿难者是谓吉相邪僻之过事,如百论之所具破。为如是等种种因缘,佛教之初安如是六义。恶口车匿教梵法治者,车匿自恃王种出家,佛在世时轻诸比丘,不遵众法僧法事,时轻笑言如似落叶旋风所吹聚在一处,何所平论。佛去世后犹不改,佛令作梵壇擯谓黜擯也,亦云梵壇法治者梵天治罪法,别立一壇,其剋犯法者令入此壇,诸梵不得共语。若心调伏,为说那陀迦旃延经,令离有无中道,为说即入初果也。一家明三藏教立非有非无门,异于三门意在此也。教诸比丘依波罗提木叉住者,波罗提木叉此翻保解脱,亦云报��脱,亦云处处解脱也。问曰,毗尼明时食时衣等多非正义,那得云保解脱?答曰,大智论云佛说毗尼为令佛法久住,不应求实求实即生邪见也。今时僧众不以戒律在心者,恐佛法不得久住也。如所问言,佛道入道教门无量,何得但令依念处修道?答曰,若离四念处布施但得大富,持戒得生人天,头陀净戒净行坐得定,随禅生梵天,多闻说法但是世智辩聪,后生还得聪明果报也。若与念处相应即能破四倒,以无瞋心修诸善法,无非道也。问曰,声闻经说必须依四念处修道,摩诃衍教观无生入道,岂须四念处有所得观耶?答曰,大乘有无生四念处,何处别有摩诃衍无生正观入道也。但佛教虽复无量,不出半满,声闻经说生灭四念处即是半字,摩诃衍说无生无量无作三种念处即是满字。半字即是四枯,满字即是四荣。如此枯荣双树间得见佛性,住大涅槃名诸佛法界。当知出念处外,更
如是。
案此即為三意一總明如是意在勸信者如來如法相解如法相說所說誠諦必可信從也大智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相又如是是善信之辭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有信之人入佛法能得四沙門果其無信者雖復出家剪落著染衣讀種種經能難能答於佛法中空無無所獲又大智論云如是者示人無諍之法佛以無猗心說弟子以無著心受故能得解脫故言如是非如外道說者以執見心說聽者以取著心受現世鬪諍死入地獄豈名如是故智度論偈云自法愛念故毀呰他人法雖持戒行人不脫地獄苦也又古來法師多云如是者文如理是文以巧詮為如理以無非曰是也第二約教明如是者今明四不可說赴機而有四教約四教即有四種如是也一因緣生滅如是二因緣即空如是三因緣假名如是四因緣即中如是一因緣生滅如是者佛昔於波羅奈說五陰生滅俱隣等聞如是之說即得悟道此經復土求聲聞人知有為法無常得羅漢果及得法眼淨是為不空出家著染衣能得四沙門果也二明因緣即空如是者如說大品三乘同見第一義無言說道斷煩惱此經破迦旃延明五義二百比丘聞如是說心得解脫即是示人無諍之法也三因緣假名如是者如無量義經云摩訶般若華嚴海空宣說菩薩歷劫修行此經亦云以無所受而受諸受若菩薩聞如是說得道種智入菩薩位知眾生根也四因緣中道如是者如大品說佛以諸法實相故出現於世化佛亦以諸法實相故出現於世法華經云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此經諸菩薩各說入不二相門若菩薩聞如是說即見佛性開佛知見住不思議解脫也佛法有此四種如是義故一切眾經之初皆安如是若華嚴經頓教有因緣假名中道二種如是若三藏教聲聞經但有一因緣生滅如是若諸方等大乘具有四種如是若摩訶般若除生滅如是具有三種如是法華經但因緣中道實相一種如是若大涅槃明諸佛法界亦具足四種如是此經猶是方等大乘生蘇不定之說具有四種如是如上所引經文此經既具四如是經初標如是之言也問曰理無二是何得有四如是答曰諸法畢竟不可說非權非實尚無一如是何況有四而權而實者權故說三如是實故說一如是權實備明則有四如是也第三觀心明如是義者即是三觀明四如是也如前引華嚴經云欲知如來心但觀眾生心若見如來心即見眾生心如破一微塵出三千大千世界經卷也眾生一念無明因緣所生之心即具四種如是之理若觀心因緣生滅生從假入空即是生滅如是若觀心因緣即空體假入空即是空真諦如是若觀心因緣知空非空入假無滯即假名如是若觀心因緣即一實諦佛性即是中道如是也是為約觀心具四種如是義也問曰若觀心即具四如是者應即是佛菩薩也答曰當用六即分別進不叨濫生增上慢退免貧人數寶無分之失也。
根据这段文本,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总体上表明“如是”的意义在于鼓励信仰,如来依法相解释,依法相说法,所说的都是真实可信的。《大智论》中提到,佛法如大海,信仰是进入的途径,智慧是度脱的工具。“如是”就是信仰的标志,信仰的人认为事情就是这样,而不信的人则不这么认为。有信仰的人能深入佛法,获得四沙门果,而无信仰的人即使出家、剃发、穿染衣、读各种经文,也无法在佛法中获得任何收获。《大智论》还提到,“如是”是展示无争论的方法,佛以无执着心说法,弟子以无执着心接受,因此能获得解脱。与外道不同,他们以执着心说听,导致现世争论,死后堕入地狱,这不能称为“如是”。《智度论》的偈语说,因为对自己的法有爱念,所以诋毁他人的法,即使持戒修行,也难以摆脱地狱之苦。历代的法师们大多认为,“如是”的文本如果合理,就是合理的文本,没有错误就是“是”。第二层面,根据教义,“如是”有四种含义,对应四种教义,即因緣生滅如是、因緣即空如是、因緣假名如是、因緣即中如是。佛陀曾在波羅奈讲述五陰生滅,听闻者因此悟道,这就是因緣生滅如是。《大品般若经》中提到三乘同见第一义,无言说道,断烦恼,这就是因緣即空如是。《无量义经》中提到菩萨历经劫数修行,这就是因緣假名如是。《法华经》中提到诸法实相,这就是因緣即中如是。佛法包含这四种“如是”的含义,因此所有经典都以“如是”开头。《华严经》中,頓教包含因緣假名和中道两种“如是”,三藏教的声闻经只有因緣生滅如是,方等大乘包含全部四种“如是”,《摩诃般若》除了生滅如是,包含其他三种,而《法华经》只有因緣中道实相一种“如是”。《大涅槃经》表明诸佛法界也包含全部四种“如是”。本经作为方等大乘,包含全部四种“如是”。第三层面,从观心的角度解释“如是”的含义,即通过三觀来明确四种“如是”。如《华严经》所说,要了解如来心,只需观察众生心。如果看到如来心,就是看到众生心。众生一念无明因緣所生的心,就包含四种“如是”之理。如果观心因緣生滅,从假入空,就是生滅如是;如果观心因緣即空,体假入空,就是空真諦如是;如果观心因緣知空��空,入假无滞,就是假名如是;如果观心因緣即一实諦佛性,就是中道如是。这就是通过观心包含四种“如是”的含义。如果观心就包含四种“如是”,那么应该就是佛菩萨了。应当使用六即来分别,以免产生增上慢和退步,避免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拥有宝物。
我聞。
我听闻。
此即是阿難等諸弟子親所聞法故謂我聞今解亦為三意一總釋二別約教釋三約觀心第一總釋者阿難親承音旨故言我聞所以然者若傳從佗聞多致偽謬師心自說何必定合道理今既親聞佛說是則可信群情承受無所致疑也大智度論云隨俗故說我和合故稱聞隨俗故說我者諸無學人及見道學人無傳持佛法利益眾生故順俗說我外宜順俗無諍內不乖實法故得傳經利物譬如用金錢買銅錢賣買法爾人無恠也和合故稱聞者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意欲聞情塵和合耳識即生意識能分別種種所聞是則和合故稱聞也阿難等內則耳根聰利外則對佛八音清辯領納無遺故稱我聞也問曰大智論云阿難是佛得道夜生涅槃明佛成道後過二十年阿難方為給使自爾之前佛說經阿難不聞如來將入涅槃阿難為魔所蔽亦不得聞云何皆稱如是我聞答曰大智論云阿難將欲結集法藏合掌向佛涅槃處而說偈言佛初說法時爾時我不見如是展轉聞乃至波羅奈展轉聞者解有二意一舍利弗問經云阿難修不忘禪得佛覺三昧以三昧力自能尋佛言說展轉至波羅奈悉皆聞持故言我聞也二解云阿難所未聞經佛次第為說乃至波羅奈故云我聞也何以得知然阿難本願為佛侍者聞持佛經如賢愚經所明阿難宿世本為長者因施食故發願為聞持弟子又報恩經說阿難從佛求乞四願三願如大涅槃說第四願者佛所說經未聞之者更請為說佛可其願有所不聞重為說也阿難所傳有八億四千萬卷皆言我聞復次大智論明結集法藏優波離等各登高座皆稱如是我聞未必竝是阿難也問曰阿難但結集小乘經稱我聞亦結集大乘經稱我聞耶答曰解者不同有言阿難但結集小乘稱我聞諸大乘經是文殊師利彌勒等諸大菩薩所共結集稱我聞也又解言阿難非但止結集小乘亦結集共二乘說大乘經故大品付屬阿難此經亦爾其不共二乘說者大菩薩結集也又云阿難亦結集不共二乘說大乘經如正法念經云阿難有三稱一阿難賢阿難持三阿難海今謂若阿難賢者聞持三藏教阿難持者聞持共二乘說大乘法阿難海者聞持不共二乘說大乘經也故法華云阿難聞佛授記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如今所聞亦識本願豈不能備持一佛之教也第二別釋我聞者即為二意一約四教明我二約四教明聞一約四教明我者亦有四種不同一約三藏教明我者依薩婆多五陰實無有我但有名若依曇無德說有假我犢子所明我在第五不可說藏如是等明我雖殊而悉破外人計神我及性我說假名等我義也二通教明我者如大品經云色性如我性我性如色性如我但有字色亦但有字我之與色皆如幻化也三別教明我者但以自在為我義也善於知見得無罣礙無罣礙者即是自在我義也又攝大乘論明自佗差別識亦名似我識即是別教明我義也四圓教明我者中道佛性即我義也中論云佛或時說於我或時說無我於佛正法中無我無非我此經云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真無我義大涅槃經云無我法中說真我義也又云我與無我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即是二十五有真我也前三教明我即是權我無我法中說真我者即是圓教明真實我也隨教辯我故言我聞問曰若爾何得大智論云隨俗故說我也答曰三教明我皆是隨情豈非隨俗故說我也圓教明我即是佛性佛性之我即第一義非隨俗也三教明我聞竝約耳根論聞圓教明我我即聞以點色性說真我離法性更無別能聞之耳也用四教約諸經具我多少類如是可知二約四教明聞義者如涅槃經明聞義自有四種一聞聞二不聞聞三聞不聞四不聞不聞今約此四種聞義恐是四教辯聞義不同也三藏教即是聞聞義以小生生大生故名為生生今亦得云小聞成聞故名為聞聞問曰大涅槃明生生即是十二因緣相續不斷故名生生今何得用小生生大生類解聞聞義耶答曰大涅槃釋生具有兩義今不取約行明生生但取約生滅之理明生生義者若約十二因緣相續以明生生即於聖人聞經義不便也所以者何三藏教諸道人十二因緣生生義已壞但有報身八相之根塵和合故稱聞也二通教即是不聞聞如夢幻之聞即是點空說聞名不聞聞也三別教即是聞不聞義於所聞法得自在名聞不聞所以者何世諦死時即聞聞死而生聞持陀羅尼隨有所聞自在能持也又攝大乘論說有塵者應受識即是別教大乘明聞也四圓教即是不聞不聞義佛性大般涅槃聞相盡也問曰若無聞相云何說聞答曰若聞相盡都不得聞者佛住大涅槃應都不聞一切十方法界音聲也如法華經明耳根功德初相似聞盡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為眾生說法悉聞能受持況法雲得分證真實聞相盡聞十方佛法而能如雲持兩耶妙覺聞相究竟盡一切法界所有音聲一時聞也故大涅槃云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則名為具足多聞此經亦云其聽法者無聞無得今用四教明聞義約眾經具聞多少類前可知問曰大智論明佛法無我但有名字順俗無諍今何得分別四教明我不同若爾便是有我也答曰若定有我何得四教分別不同若定無我何得經有此異說若不許作此分別者非但壞佛方便教門亦各自壞諸不信者義宗也若言五陰實無有我但有名者數人可得作此解曇無德既有假我何得用數人名字我聞不用假我聞犢子既云第五不可說藏有我何得不用此我聞而取名字我問也通教學既明幻化我何得不用幻化我聞而用數人名字我聞也如此互相望諍論互失也第三約觀心解我聞三觀分別四教我聞類如是細尋可知。
这就是阿难等众弟子亲自听闻的教法,因此称为“我听闻”。现在解释也分为三层意思:第一是总体解释,第二是分别按照教义解释,第三是按照观心解释。首先总体解释,阿难亲自领受佛陀的教诲,所以说“我听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如果传说是从他人那里听来的,容易导致错误和虚伪。而老师自己说的,就不必一定要符合道理。现在既然是亲自听闻佛陀所说,那么就可信,大家接受传承,没有任何疑惑。《大智度论》说,随顺世俗所以说“我”,和合所以说“闻”。随顺世俗说我,是因为无学者和见道的学人没有传承持佛法利益众生,所以随顺世俗说我。对外应该随顺世俗,无争论;对内不违背实际法,所以能够传承经典,利益众生。比如用金钱买铜钱,买卖是自然的事情,人们不会有异议。和合所以说“闻”,是指耳根没有损坏,声音在可听的地方,意识想要听,情尘和合,耳识就产生,意识能够分别种种所听,这就是和合所以说“闻”。阿难等人内在耳根聪明,外在面对佛陀的八音清晰辩才,领受没有遗漏,所以称为“我听闻”。问:《大智论》说,阿难是在佛陀得道之夜出生的,涅槃时佛陀成道后过了二十年,阿难才成为侍者。那么之前佛陀说的经典,阿难没有听闻。如来将入涅槃,阿难被魔障蔽,也听不见,怎么能都说“如是我闻”呢?答:《大智论》说,阿难将要结集法藏,合掌向佛涅槃处说偈语:佛初说法时,那时我不在场,如此展转听闻,乃至波罗奈展转听闻。有两种解释:一是《舍利弗问经》说,阿难修习不忘禅,得到佛觉三昧,以三昧的力量自己能寻找佛陀言说,展转至波罗奈,全都听闻并持有,所以说“我听闻”。二是解释说,阿难所未闻的经典,佛陀依次为他解说,乃至波罗奈,所以说“我听闻”。怎么知道这样呢?阿难本愿为佛侍者,听闻并持有佛经,如《贤愚经》所说明的,阿难宿世本为长者,因施食的缘故发愿为听闻持弟子。又《报恩经》说,阿难从佛求乞四愿,三愿如《大涅槃经》所说,第四愿是佛陀所说的经典未闻的,再次请为解说,佛允许他的愿望。有所未闻的,重新为他解说。阿难所传有八亿四千万卷,都说“我听闻”。再次,《大智论》说明结集法藏,优波离等人各登高座,都说“如是我闻”,未必全是阿难。问:阿难只结集小乘经典,说我听闻,也结集大乘经典,说我听闻吗?答:解释的人不同。有人说阿难只结集小乘,说我听闻,诸大乘经典是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菩萨共同结集,说我听闻。又有人说阿难不仅结集小乘,也结集共二乘说大乘经典。所以《大品般若经》付嘱阿难,这部经也是这样。不共二乘说的,大菩萨结集。又说阿难也结集不共二乘说大乘经典,如《正法念经》说,阿难有三称:一阿难贤,二阿难持,三阿难海。现在说如果阿难贤者听闻持三藏教,阿难持者听闻持共二乘说大乘法,阿难海者听闻持不共二乘说大乘经。所以《法华经》说,阿难闻佛授记,即时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如今所闻,也认识本愿,怎能不完备持有一佛的教法呢?第二,别解我听闻,就是两种意思:一约四教明我,二约四教明闻。一约四教明我,也有四种不同。一约三藏教明我,依萨婆多五阴实无有我,但有名。若依昙无德说,有假我,犊子所明我在第五不可说藏。如此等明我,虽然不同,但都破除外人计神我及性我,说假名字我,我义也。
一時。
一时。
此即是四眾感教得道之時此亦助成如是之可信也故大智論云論時方皆為生信今釋一時亦為三意一總解二約教別解三約觀心第一總解者大智論云數時等實無陰持入所不攝故但隨世俗說一時無咎上標章言四眾感教得道之時名一時者此約多時少時故名一時也若通論四眾感一期教門始終久近皆名一時即是束多時少時共明一時也如戒序云春分四月日為時春分實有多時但總束為一時也約得道明一時者赴機說教聞教即入如苦忍一剎那此約少時明一時今約此多時少時總明一時謂總一期說法通是一時之事也就此分別略為五意一約眾生機發明一時二約佛說教明一時三約機教合明一時四約得道明一時五約阿難聞經明一時一機發明一時者若世善機發時即是多時出世善機發即是少時總此多少皆一時也二約佛說教明一時者方便用三悉檀起教即是多時實慧用第一義悉擅起教即是少時總此多少皆名一時也三約教與機合明一時者權教與世間善根合即是多時實教與出世善根合即是少時機教合故不在二時故名一時也四約四眾得道明一時者若得世間之道即是多時若得出世間之道即是少時總此多少皆名一時也五約阿難聞經明一時者佛說經多時少時即是阿難聞經時聞非異時故名一時又阿難得佛覺三昧所未聞經以三昧力悉皆得聞入三昧聞故名一時又解佛為阿難重說即是阿難聞經時名一時也第二約教明一時者即是約四教分別四種一義也一約三藏因緣生滅教明一時亦具前五種一時之義或用隨俗時或用因法假名時離法無別時以為一時也二約通教明一時亦具前五種一時之義如夢之一時也三別教明一時亦具前五種一時之義破一時顛倒能分別數一切法見三世事無滯礙也攝大乘論明數識攝阿僧祇明世識攝三世若約此一時即是別教一時亦具前五種一時義但圓教正約不思議法性明一時一切入一時如此經明住不思議解脫菩薩七日為一劫一劫為七日法華經明六十小劫謂如食頃華嚴明十一切等約此明一時即是圓教一時義也若用四教明一時約眾經具一時多少竝類如是可知第三約觀心一時義者觀心因緣生滅義心在定時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則一念中慧眼開發能見生滅之理名故一時若非定心少時豁然見理前思後覺憶想顛倒雖有解心生滅不能見理非一時也又約觀心明一時體假入空觀慧眼開一時從空入假觀法眼開一時中道正觀佛眼開一時皆是定心一念少時豁然開發即見真一實諦理名一時也。
这就是四众感受到教义并得道的时刻,也是帮助形成这种可信性的原因。因此,《大智度论》说,讨论时刻和方位都是为了产生信仰。现在解释“一时”也是为了三个意义:一是总体解释,二是针对教义的特别解释,三是针对观心的特别解释。首先,总体解释是,《大智度论》说,时间等实际上并不包含在五阴或持入之中,所以只是随顺世俗的说法,称为“一时”并无不妥。上文提到四众感受到教义并得道的时刻,称为“一时”,这是针对多个时刻和少数时刻的总体称呼。如果从广义上讨论四众感受到一个时期的教义,从开始到结束,无论时间长短,都称为“一时”。就像戒序中说的,春分四月的日子被称为春分,实际上包含了多个时刻,但总体上被归结为“一时”。针对得道的“一时”解释,是指根据机缘说教,听到教义即刻领悟,如苦忍的一刹那,这是针对少数时刻解释“一时”。现在针对这多个时刻和少数时刻总体解释“一时”,是指整个时期说法都被视为“一时”的事。对此,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意义:一是针对众生机缘揭示“一时”,二是针对佛陀说教揭示“一时”,三是针对机缘和教义的结合揭示“一时”,四是针对四众得道揭示“一时”,五是针对阿难听到经文揭示“一时”。针对众生机缘揭示“一时”,是指如果世间善根机缘发生时就是多个时刻,出世间善根机缘发生时就是少数时刻,总体上这些多少时刻都称为“一时”。针对佛陀说教揭示“一时”,是指方便使用三悉檀起教就是多个时刻,实慧使用第一义悉檀起教就是少数时刻,总体上这些多少时刻都称为“一时”。针对教义与机缘结合揭示“一时”,是指权教与世间善根结合就是多个时刻,实教与出世间善根结合就是少数时刻,因为机缘和教义的结合不在两个时刻,所以称为“一时”。针对四众得道揭示“一时”,是指如果得到世间道就是多个时刻,如果得到出世间道就是少数时刻,总体上这些多少时刻都称为“一时”。针对阿难听到经文揭示“一时”,是指佛陀说经的多个时刻或少数时刻就是阿难听到经文的时刻,听到的并非不同时刻,所以称为“一时”。另外,阿难得到佛觉三昧,对于未曾听到的经文,凭借三昧的力量都能听到,因此在三昧中听到的被称为“一时”。还有解释说,佛陀为阿难重新说教,就是阿难听到经文的时刻,称为“一时”。第二,针对教义揭示“一时”,就是针对四教分别四种意义。一是针对三藏因缘生灭教揭示“一时”,也具备前五种“一时”的意义,或者使用随俗时,或者使用因法假名时,离开法没有别的时刻,作为“一时”。二是针对通教揭示“一时”,也具备前五种“一时”的意义,如梦的“一时”。三是针对别教揭示“一时”,也具备前五种“一时”的意义,破除“一时”的颠倒,能够分别所有法,看到三世的事没有障碍。《摄大乘论》中提到数识摄阿僧祇,明世识摄三世,如果针对这个“一时”就是别教的“一时”,也具备前五种“一时”的意义。但是圆教正是针对不可思议的法性揭示“一时”,一切都进入“一时”,如此经文提到的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七日为一劫,一劫为七日,《法华经》提到六十小劫如食顷,《华严经》提到十一切等,针对这个揭示“一时”就是圆教的“一时”意义。如果使用四教揭示“一时”,针对众经具备“一时”的多少,都类似这样可以理解。第三,针对观心的“一时”意义,观心因缘生灭的意义,心在定中能够知道世间生灭法相,那么在一念中慧眼开发,能够看到生灭的道理,称为“一时”。如果心不安定,少数时刻忽然看到道理,前思后觉,想颠倒,虽然有解心生灭,但不能看到道理,不是“一时”。另外,针对观心揭示“一时”,体假入空观慧眼开发“一时”,从空入假观法眼开发“一时”,中道正观佛眼开发“一时”,都是心定一念少数时刻忽然
佛在。
佛即能說如是之化主亦為助成傳聞之可信也所以者何若是九十六種所說邪見顛倒故自不足歸心若是三乘聖人所說既猶居不極之位所說又非究竟今明無師大覺朗然頓悟所言誠諦從是聞經物情欣愜也就此亦為三意一總明佛住二約教分別佛住不同三約觀心解釋第一總明佛住義者舊稱佛陀此言覺者自覺覺佗名之為佛若智度論明佛陀言知者知何等法智慧知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數有常無常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為佛十號具足亦名一切智人亦名頻伽婆佛德無量勝名亦復無量今不具釋所言在者在即住之異名耳大智論云四種身威儀坐臥行住是名為住住有四種一者天住二者梵住三者聖住四者佛住天住者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故名天住梵住者住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也聖住者住空無相無作四諦十二因緣理也佛住者佛住首楞嚴等無量三昧十力等一切佛法也如佛所得法佛於中住憐愍眾生故在毗耶離住也第二別約教釋佛住義不同者即是約四教明不同也四教明佛義分別已略在玄疏但為化四種根性眾生現相亦有四種如初成道起轉法輪入般涅槃皆現四教身相不同初成現身相不同者如勝天王般若所明如來初坐道樹得成正覺或現坐草或現坐天衣或現處寶座或現在虗空中此即初正覺赴緣應化現相不同表四教所明明佛功德相不同也次明轉法輪現身相不同者若說華嚴圓滿頓教則現大相小相之身若鹿野轉生滅四諦法輪即脫瓔珞現老比丘之身若說大乘方等即門內尊特之身或門外塵土坋身之像若說摩訶般若亦現門內尊特之身及種種佛身之相以眾生疑故現常身放常光若說法華但現尊勝之相若說涅槃備現四種身相事同方等現身相此略明轉示現身相不同如是隨緣感種種之身何但現四種身相也今一往約四教不同大略而言四種現相耳次明入涅槃現四種身相不同者如像法決疑經云如來將入涅槃是時大眾或見佛如沙門之像或見佛威德相好端嚴或見佛坐寶蓮華說心地法門或現見身如虗空無有邊表此豈非表說四教之功已訖將入涅槃現此相也此經既是方等教攝住於毗耶離城說大乘方等所可現身亦應隨緣感現故此經長者子寶積說偈歎言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法各見者四教之機感佛身相不同也問曰四教善根隨緣所見定如前分別不答曰一往相對理在隨緣機感若就其鄣邊云可見劣身而說勝法如觀世音以種種形遊諸國土說大乘法豈況如來雖現劣身何妨說勝法也次用四教明住義者各隨教所辨佛地法門不同佛於中住憐愍眾生故住毗耶離也第三約觀心明佛住義者如華嚴經云欲見如來心但觀眾生見心即如來心所以者何一心三觀圓觀因緣三諦之理即是開佛知見雖有肉眼名為佛眼亦名種智若用三智以不住三諦三昧亦是如佛所得之法佛於中住憐愍眾生能不捨道法現凡夫事住一切世間法也此須善用六即分別入大乘之要門也。
毗耶離菴羅樹園。
此明聞經之方所即是的出說經之處助成勸進也今釋方所即為二意一明通方所見是毗耶離城二明別方所的據菴羅樹園第一通方所明毗耶離城者復為三意一約事解釋二對法門三約觀心第一約事者此土翻云廣博嚴淨其國寬平名為廣博城邑華麗無諸穢惡故名嚴淨也又前師翻為好稻此土出好粳粮勝於餘國故言好稻之國也又有言此是好道之國也此國有好道路平正砥直又言好(呼號反) 道其國人民好樂正道自敦仁義不須君主但有五百長者共行道法率土民庶莫不齊肅故云好道之國也第二對法門解釋者隨取前所翻即對法門所言廣博嚴淨者即是釋迦法身所居本土常寂光國其性廣博猶若處空功德智慧無諸穢惡故云嚴淨迹居人間亦託廣博嚴淨之土是知非本無以垂迹垂迹故居人間嚴淨之國非迹無以顯本寄毗耶離說諸佛國土永寂如虗空即顯毘廬遮那常寂之本國也所言好稻之國者即是釋迦本地所住大涅槃百句解脫之理也故法華經云百穀苗稼普皆增長因其增長穀實得成即是百句解脫之玅果為好稻也由本垂迹顯本類前可解次云譬如隘路不容二人竝行解脫不爾多所容受多所容受即真解脫今釋迦居不思議解脫之大道即是法界多所含容故名好道由本垂迹由迹顯本類前可知也所言好(呼號) 道之國思議之道作意而修不名好道不思議自行即真修任運理顯化佗如慈石吸鐵無緣無念自佗行化此是性好之道也由本垂迹垂迹故名好道因迹顯本故居人間好道之國說心淨佛土淨也第三約觀心明毗耶離者一心三觀能觀心性即知心性廣博猶如虗空即具福慧二種莊嚴無染無著畢竟清淨是則心淨佛土淨故約觀心明廣博嚴淨之國也次觀明好稻之國者若觀心性即是百句解脫之根本名為好稻如前引法華經譬百穀苗稼雨之所潤無不豐足也約觀好道路之國者若觀因緣中道則是行大直道無留難故也無有眾魔群盜之所得入此道最勝故名好道約觀明好(呼號) 道者若觀偏真之道盡苦涅槃則於一切道法無好樂心今觀圓真之道則好樂一切道法無厭足盡未來際故名好道也第二明別方所的據菴羅樹園者上明大城是通方所助為證信猶恐混漫今的舉所住則助成勸信義切也此亦為三意一約事翻釋二對法門三約觀心第一約事翻釋者肇師注云菴羅是菓樹之名以菓目樹故云菴羅樹也其菓似桃而非桃也故言柰樹定非柰樹矣在地經又翻云難分別樹其菓似桃非桃似柰非柰故云難分別也此與大涅槃經明意欲同經云如菴羅菓生熟難分具有四句此亦難分別也又師解云此樹開華華生一女國人歎異以園封之園既屬女女人守護故言菴羅園此女宿善冥熏見佛歡喜以園奉佛佛即受之而為住所第二對法門明義者佛住三十七品總持之法故言住菴羅樹園所以然者三十七品為道品道品為樹四念處為種子四正勤為生長四如意足為牙生五根如生根出莖五力如抽枝葉七覺為華八正為果實從七覺華起慈悲心為一切眾生興大誓願因緣勤行得發總持故說總持為園也大集經云三十七品大神通是名菩薩炬陀羅尼者此翻為總持園持樹果不致侵犯故表總持也今言華中生女者即是因七覺華生大慈悲之女也女用園奉佛者表因中總持一切善根迴向佛果佛受園而住者即是由成內因果佛住於果是為如佛所得佛於中住住於無漏法林樹總持之園苑也由本垂迹故居人間菴羅樹園用迹顯本佛住菴羅園說不思議無礙陀羅尼無漏法林樹總持之園苑也菴羅樹菓似桃非桃似柰非柰是則非桃非柰而似桃似柰名難分別樹者如來住菴羅園則表中道三十七品中道似有非有似無非無是則非有非無雖非有無而似有無此理難分別如來住此難分別之理成三十七品佛菩提果如此妙果所依之土七種方便一切下地之所莫測即表以難分別樹園也第三約觀心者若三觀觀心性不動而修三十七品因七覺起慈悲誓願善根牢固成諸總持即是住菴羅樹也故華嚴經說菩薩有十種園此即是三十七品園修若約觀心解難分別者如大涅槃經說菴羅菓生熟難知具有四句一內外俱生二外熟內生三內熟外生四內外俱熟今行人修於三觀觀不思議中道難分別之理即有四種一自有行人觀心都未有所以威儀麤獷如菴羅菓內外俱生二自有行人修三觀時外雖威儀齊整身口似如柔和內觀之心不證定慧都無所以如菴羅菓外熟內生三自有行人威儀不足可見身口不無麤獷之相而內心觀行能熟入諸法門定慧開發如菴羅菓外生內熟四自有行人修心三觀威儀齊肅身口柔和似得道相而內心三觀入諸法門定慧開發或成觀行入五品弟子位或成相似即得六根清淨如菴羅菓內外俱熟是故佛法行人難可分別如菴羅菓也問曰那忽處處對法門約觀心作如是等說佛意何必如是也答佛心如大海眾流皆入佛心如如意珠隨人心念即皆雨寶佛心淨鏡隨外有像對即是現種種色佛心如大地隨有種子即生長菓牙大涅槃經明摸象之譬得失之相各不能但博地凡夫各隨心解稱歎佛德何能普會執見之徒自謂一切如己所解諍論是非何必合於佛意若言經中無對法門解釋義者此經佛道品普現色身菩薩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等悉為是誰大士答言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此生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淨名既是在家菩薩何容無有父母妻子家宅而依事答悉約內行法門答者當知諸佛菩薩不起道法現凡夫事雖現凡夫事皆內表道法也如佛般涅槃處在雙樹四枯四榮豈可直作樹木之解且如來誠說皆表半滿枯榮今在毗耶菴羅樹園欲說不思議解脫法門不捨道法現迹同凡住毗耶離豈不遠表極地所住法門也華嚴經明十城十園豈止是世間城園也此經下文菩薩行品云諸佛威儀有所進止無非佛事何得但作事解都不尋思諸佛菩薩不思議教善根祕密表發之事又法華經云欲說是經應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然後於四眾中以無所畏心廣說此法華經若言不對法門明義欲講說時將不移佛像入佛大殿上佛高座披佛像衣處眾說法此豈得佛意耶法華經所明如來室者乃是大慈悲心如來衣者即是柔和忍辱如來座者則一切法空是豈得入佛殿坐著佛像衣耶問法華經中佛自解說對三法門其義可爾今毗耶離菴羅樹園佛不解釋何得師心對法門也答曰若謂佛不解釋不得厝意一切經文何甞併是佛自解釋若師心解豈非皆有失也問曰華嚴大乘可得約行明諸法門此方等經及小乘教何得亦約觀行明義答曰此經既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若不約觀行豈稱斯文若不以毗耶離菴羅樹園對法門則不得約觀心解釋何得於眾生心行中求諸佛解脫若不於心行中求解脫者云何得住不思議解脫若不住不思議解脫云何於一毛孔見諸佛土變現自在如不思議品所明也復云何得法華經明身根清淨一切十方國土皆於身中現又豈得如華嚴經說無量諸世界悉從心緣起無量諸佛國皆於毛孔現也如前問言小乘不得約觀心解釋者何故聲聞經中佛為牧牛人說十法皆一一內合比丘觀心如是等例豈非方等及三藏經教對諸法門觀心明義也問曰玄義明三觀四教懸釋此經三觀為前四教在後入文帖釋何得四教為前三觀在後答曰玄義論其玄旨教從觀出如破微塵出三千大千經卷入文帖釋從事入理故先須四教銷釋經文尋文入理必須觀行次略點三觀章門一品一偈一句無不皆入不二法門住不思議解脫也。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