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懸示
清 通理述1卷CBETA X0307大于一万字 3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楞嚴經指掌疏懸示
京都拈華寺賢宗後學達天通理敬述
嗣法門人(興宗祖旺騰清懷仁祖毓較字)
原夫覺場初證圓音乍宣類旭日先照高山。如洪霈不芽敗種。迨乎治輪轉曜。黑山暫明。方等挫其小心。般若充於大志。將事遺囑。須迪妙堪。欲湛定心。乃闡斯教。就祇桓精舍。集應法上賢。緣以戒為定因。示發起於自恣。婬礙禪境。解愛纏以頂呪。墮假阿難。驗多聞禦邪無力。救遣妙德。顯大智進道堪成。一經大旨。敘分括矣。屆乎正宗。從古異判。摸象惟得象似。說乳誰辯乳真。今疏竊比清涼。裂本經為四分。第一開示奢摩成信分。第二開示三摩成解分。第三開示禪那成修分。第四開示楞嚴成證分。第一分中。阿難歸自婬室。悲請妙定。如來為闢道元。
原本在觉悟的领域初获证悟,佛陀的声音刚刚被宣扬,就像朝阳首先照亮了高山。如同大雨无法滋润败种,随着治理轮回的光辉,黑山暂时明亮。方等教义挫败了小心谨慎的人,而般若智慧则充实了那些有大志向的人。在即将留下遗教之际,必须引导妙堪。想要深入定心,于是阐述这些教义。在祇桓精舍,聚集了应法的贤者。以戒律为定心的因,显示发起于自恣。婬欲阻碍了禅修的境界,解开爱欲的纠缠以顶咒。堕落的阿难,验证了多闻抵御邪恶的无力,救援派遣了妙德,显现了大智进道的成就。一部经的主要宗旨,已经概述完毕。至于正宗,自古就有不同判断。摸象只能得到象的相似,说乳谁能辨别乳的真假。现在的疏解,私下与清涼相媲美,将本经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开示奢摩他,成就信分。第二部分,开示三摩钵底,成就解分。第三部分,开示禅那,成就修分。第四部分,开示楞严,成就证分。在第一部分中,阿难从婬室归来,悲切地请求妙定。如来为他开辟了道元。
詢問始心。據阿難發心。由於見相思惟。心生愛樂。而如來示儆。斥以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於是七番破其無處。覿面訶為非心。離塵推其無體。由是阿難重復悲淚。自歎身雖出家。心不入道。則已向執為自心。用為定體者。乃恍然自失也。因而進求寂常心性。別祈發妙明心。如來為示寂常心性。即在六根。妙明元心。不離四性。故以卍字流光。引令現前。金拳對耀。指以親領。歷十番妙示。決多般狐疑。既領見性即是真心。自信本明無容外覔。第以真見晦於妄見。妙明蔽以無明。類鑛金尚用銷融。若璞玉猶應剖析。為欲披銷見妄。特取妙例發明。
询问最初的心念。根据阿难发起誓愿,是因为见到相状后进行思考推度,心中生起对善法的信仰与欣赏。然而佛陀警示他,斥责他使用各种虚妄不实的思想,这些想法不是真实的。于是佛陀七次驳斥其错误,当面斥责这不是真正的心。离开微尘推究其缺乏实质的本质,因此阿难重复流泪,感叹自己虽然身体出家,但心并未真正入道。他曾执着地认为这是自己的心,用作定心的实体,现在却突然感到失落。因此,他进一步寻求涅槃的本质,特别祈求发起无漏的真智。佛陀为了显示涅槃的本质,指出它就在六根之中。无漏的真智,元初的心,不离开四性。因此用卍字流光引导他们直接呈现在眼前,用金色的拳头相对照耀,用手指直接指引他们亲自领会。经过十次奇妙的指示,解决了众多的疑惑。既然已经领悟到见性即是真心,自信本觉的光明无需外求。只是因为真实的见解被虚妄的见解所遮蔽,无漏的真智被无明所覆盖,就像矿石中的金子仍需消融,未经雕琢的玉石仍需分析。为了揭露虚妄的见解,特意选取奇妙的例子来阐明。
例別業舉赤眚之見燈輪。例同分指惡緣之覩災象。二妄既銷。一真宛在。尚餘和合等疑。仍復展轉為破。見性是心。自茲信矣。恐執性局六根。不了體通萬法。為擴信力。進示會融。會四科明諸法元真。融七大顯一性本徧。至觀阿難說偈讚佛。發願報恩等語。真如鳳子初生。便欲凌雲。彼雛燕鷽鳩者。烏足以語此哉。其如倒想既銷。細惑未審。希更審除。阿難不及詳問。善事接拍。滿慈乃爾發端。徵萬法生緒之因。詰五大圓融之故。如來答以生續非別。覺明為尤。圓融無他。契真足致。若知三如來藏。本自交徹。則生續與不生續。圓融與不圓融。皆為以所知心。
比如个别业力,举出红眼病看见的灯光轮转。比如共同业力,指出恶缘导致的灾难现象。两种妄念既然消除,唯一真实就在眼前。还剩下和合等疑惑,继续展开来破除。见性即是心,从此深信不疑。恐怕执着于六根的局限,不能理解其体性通达万法。为了扩展信心的力量,进一步展示会融。会四科表明诸法原本真实,融七大显示一性普遍存在。直到阿难说偈赞颂佛陀,发愿报恩等话。真如凤凰之子初生,便欲凌云。那些雏燕和鹌鹑,怎能与此相比。既然颠倒的妄想已经消除,细微的迷惑还未审查。希望进一步审查去除。阿难没有详细询问,善事接连不断。满慈于是发起端倪,询问万法生起的因缘。追问五大圆融的原因。如来回答说生起和不生起并无分别,觉明是关键。圆融没有其他,契合真实即可达到。如果知道三如来藏,本自交相透彻,那么生起与不生起,圆融与不圆融,都是以所知心。
測度無上菩提。用世語言。擬入正覺知見。故如來斥以由不勤求無上菩提等。亦深激之意也。至滿慈疑妄有因。而如來教以頓悟。阿難執真成自。而如來誡以漸修。是葢為彼著事迷理。滯理遺事者。示病緣。處方藥耳。是故阿難等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齊此已前為開示奢摩成信分。即正脈判為說奢摩他者。然正信雖成。依聖言為定量。妙悟難發。須理觀以磨礱。當機喻華屋而請入門。如來愍會眾以開修路。分門以定二義。蓋為以因同果。乃澄濁入涅槃之良規。從根解結。為脫纏入圓通之妙道也。驗證以釋二疑。葢為即動靜寤寐。
衡量无上菩提,用世俗语言,试图进入正觉的知见。因此如来斥责他们,由于不勤求无上菩提等,也是深刻激励的意思。至于满慈疑惑妄有因,如来教导他顿悟;阿难执着于真实,如来告诫他渐修。这大概是为了那些执着于事相而迷惑于法理,或停滞于法理而忽略事相的人,指出他们的病根,给予对症的药方。因此阿难等人的疑惑消除,心悟实相,身心轻安,得到前所未有的体验。至此之前为开示奢摩他,建立信分,即正脉判为说奢摩他的人。然而,正信虽已建立,但依据圣言作为标准,妙悟难以发起,需要理性观察来磨练。当机以华屋喻请入门,如来怜悯会众,开启修行之路,分门以确定二义,因为因同果,是澄清五浊入涅槃的良好规则。从根解结,是解脱缠缚入圆通的妙道。验证以释二疑,大概是即动静寤寐。
本具聞性之不斷。離見覺聞知。別無結元之可解也。綰巾以示倫次。蓋為從真起妄。返妄歸真。順生逆滅。各有倫次之不容紊也。冥授以選本根。蓋為觀音耳門。具三真實。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也。緣茲會眾身心了然。各識歸家道路。阿難心迹。圓明。頓悟成佛法門。願度末劫沉淪。重請道場儀範。如來示以四種明誨。誡其要先嚴持。是故以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魔事無能擾。道場得以成也。設或習氣難除。仍須結壇誦呪。行道如法。佛必現身。顯密加持。自成妙悟。然場界雖係事相。而借相表真。尤當加意嚴潔。施設建立。俱遵佛旨。傳示末法。
本身具有的听闻之性是持续不断的。离开了视觉、听觉和认知,就没有可以解开的束缚之根源。通过打结手巾来展示秩序,这是因为从真实中生起虚妄,再从虚妄返回真实,顺应生死、逆生死灭,各自都有不可混乱的顺序。在冥冥之中授予选择根本的法门,这是因为观音的耳门具备三种真实境界,足以教导阿难以及末法时期的沉沦众生。因此,这次集会的众生身心明了,各自认识到回家的道路。阿难的心灵轨迹,圆满光明,顿时领悟成佛的法门,愿意度化末法时期的沉沦众生。再次请求道场的规范,如来指示了四种明确的教诲,告诫他们首先要严格持守。因此,以收敛心神为戒律,因戒律而生定力,因定力而启发智慧,恶魔之事无法干扰,道场得以成就。如果还有难以消除的习气,仍然需要建立坛场念诵咒语,按照法则行道,佛必定会现身,明显和秘密的加持,自然成就妙悟。然而,道场的界限虽然是具体的事物,但通过这些事物来表达真实,更应该加以注意和保持洁净。建立和发起,都遵循佛的旨意,传承并指示末法时期。
永為典型。阿難回思蒙救。全賴總持不思議力。重請演說。如來再放頂光。爰憑化佛無障礙心。特為宣揚。又復讚其宏功。嘉其大益。諸佛從此出生。眾罪緣斯銷滅。無難不解。無魔不摧。無障不離。無行不就。宜乎其眾聖侍衛百靈呵護也。齊此已前為開示三摩成解分。即正脈判為說三摩提者。然妙悟既成。真修當勵。於是阿難請位。略分四等。一曰云何名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二曰至何漸次得修行目。三曰詣何方所名入地中。四曰云何名為等覺菩薩。如來與之對辨緣起。明升墜之元由。詳分迷悟。指聖凡之樞要。蓋以性明圓故。本無凡聖之與升墜。
永远成为典范。阿难回想起自己得到救赎,全依赖于不可思议的总持之力,于是再次请求佛陀演说。如来再次放出顶光,凭借化佛无障碍心,特别为众生宣扬佛法。又赞扬其宏大的功德,赞赏其巨大的益处。所有佛陀由此产生,众多罪孽因此消除。没有难题不能解决,没有魔障不能摧毁,没有障碍不能离开,没有修行不能成就。因此,众多圣者侍卫和百灵呵护是理所当然的。至此之前为开示三摩地成解分,即正脉判为说三摩提者。然而,妙悟既已成就,真修应当勉励。于是阿难请求位次,大致分为四等。第一,如何称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第二,如何逐步获得修行目标。第三,前往何处称为入地中。第四,如何称为等觉菩萨。如来与他对应辨析缘起,明确升降的根源。详细区分迷悟,指出圣凡的关键。因为本性明圆,本来没有凡圣和升降。
特以因明發性。乃有世界及諸眾生。虗妄亂想。歷三漸而除滅。此答至何漸次得修行目也。欲愛乾枯。純是智慧。信住行向。四加圓成。此答云何名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也。自歡喜而至遠行。由不動而至法雲。此答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也。覺際入交。名為等覺。此答云何名為等覺菩薩也。然末後牢關。不離最初一步。故曰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又云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故知圓頓修證。惟重初心。細詳其旨。前二漸次。即前四種明誨。第三漸次即前道場加行。加行無別。即依耳門三昧。解六結而越三空也。乾慧以後。五十五位。
特别因为因明启发了本性,才有了世界和所有众生。虚妄的乱想,经过三个渐进阶段被消除。这是回答在哪个渐进阶段能够修行的目标。欲爱枯竭,纯粹是智慧。信住行向,四加圆满成就。这是回答如何称之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从欢喜地到远行地,从不动地到法云地。这是回答前往何处才能称为进入地中。觉际相交,称为等觉。这是回答如何称为等觉菩萨。然而最后的牢关,不离最初的一步。因此说这是觉的开始获得金刚心中的初乾慧地。又说这样都是因为三增进的缘故,能够成就五十五位。因此知道圆顿的修证,只重视初心。仔细审视其意义。前两个渐进阶段,就是前面四种明确的教诲。第三个渐进阶段就是前面道场的加行。加行没有别的,就是依据耳门三昧,解开六结而超越三空。乾慧之后,五十五位。
皆是悟後之修。修即無修。悟後之證。證即無證。蓋圓融中略示行布意耳。答問既畢。攝義略周。如是文殊請名。如來結示五種而誡以奉持焉。齊此已前為開示禪那成修分。即正脈判為說禪那者。按阿難所請三名。如來逐一委示。況已出名勸持。餘應無說。今乃不爾者。緣以如來密因。久淪七趣。設不達七趣本空。縱乍信亦非決定。如是阿難示問。重扶奢摩。而言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徧圓。則一切無非佛體。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如來示以內分愛染為情。外分渴仰為想。若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想多情少。輕舉飛遠。則為飛仙。
这些都是在开悟之后的修行。修行即是无修。开悟之后的证悟,证悟即是无证。这在圆融之中只是稍微展示了修行的次第。问答结束后,意义大致完整。就像文殊所请求的命名一样,如来总结并指示五种修行并告诫要奉行。至此之前为开示禅那修行的部分。按照正脉的判断,这是讲述禅那的。根据阿难所请求的三个名字,如来逐一详细指示。既然已经命名并鼓励持守,其他的应该没有讲述。但现在并非如此,因为如来的秘密原因,长久沉沦在七趣之中。如果不通达七趣本质上是空的,即使突然相信也不是坚定的。因此阿难提出问题,再次支持奢摩他,并说如果这个妙明真净的妙心,本来遍满圆满,那么一切无非是佛的法身。佛的法身真实,为何还会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如来指出内在的爱染是情感,外在的渴仰是想象。如果纯粹是想象就能飞翔,必定生于天上。如果想象多而情感少,轻举飞翔,就成为飞仙。
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若情想均等。生於人間。若情多想少。流入橫生。若七情三想。沉下水輪。身為餓鬼。若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輕生有間。重生無間。若純情即沉。入阿鼻獄。次明造十習因。受六交報。即純情即沉。及九情一想者。後還罪畢。受諸鬼形。即七情三想。沉下水輪者。怨對相值。為畜酬債。即情多想少。流入橫生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十類。即情想均等。生於人間者。存想固形。有十種仙。即情少想多。輕舉非遠者。六欲四禪。及諸四空。即純想即飛。徑生天上者。至修羅既分四趣。其情想多少。亦隨四趣可知。
强大的鬼王、能在空中飞行的夜叉神、在地面上活动的羅剎鬼,如果情感和思维相等,就会投生在人间。如果情感多而思维少,就会转生为横生。如果七种情感和三种思维,就会沉没到水輪之下,成为餓鬼。如果九种情感和一种思维,就会堕入火輪之中,轻微的生于有间地狱,严重的生于无间地狱。如果完全是情感就会沉没,进入阿鼻地狱。接下来说明由于造作十習因而受到六种交报,即完全是情感沉没的和九种情感一种思维的,之后罪业完毕,会承受各种鬼的形象。即七种情感三种思维沉没于水輪之下的,冤家相遇,成为畜生偿还债务。即情感多思维少流入横生的,偿还足够后恢复形态,投生在人道之中,参与十类生灵。即情感和思维均等生于人间的,保持思维固定形态,有十种仙人。即情感少思维多,轻轻举起不远的,是六欲天和四禅天,以及各种无色界。即纯粹思维即刻飞翔,直接生于天界。至于修羅则分为四趣,其情感和思维的多少,也随四趣而可知。
然此皆是諸有為相。妄想受生。於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有。知此義者。則如來密因。常自現前。正信決定而奢摩得成矣。又以聖性互通。雖順逆皆為方便。而觀音獨步。惟耳根最極圓通。第慮夫六結欲解。正念與妄念交興。五陰將開。內魔兼外魔競起。如是如來將罷法座。回紫金山。重起真慈。再來凭倚。示致魔之緣由。扶了義之修證。詳辨其相。教以預知。當彼陰境現前。切忌妄為聖證。一一透過。歷歷圓明。設或得少居盈。認賊為子。固無論天魔鬼神。邪宗外道。足以殘害法身。即如彼定性聲聞。獨覺緣覺。亦為斷滅佛種。
这些现象都是有为法的特征,由妄想驱动生命诞生。在真实圆满的光明中,无为的本心就像空中之花,原本就不存在。理解这些道理的人,如来的秘密因行就会常现在眼前,坚定的信仰和决心将使奢摩他得以成就。同时,由于圣性相互贯通,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成为方便之法。而观音菩萨独步其中,只有耳根达到了最极致的圆通。但要警惕六根的结缚想要解开时,正念与妄念交替出现,五阴即将解开,内在的魔障和外在的魔障竞相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来将结束法座,返回紫金山,再次展现真正的慈悲,依靠这个机会,展示导致魔障的原因,支持究竟义的修行与证悟,详细辨别其相,教导如何预知。当那些阴境直接呈现在眼前时,切忌错误地将妄念当作圣证。要一一穿透,清晰而圆满地明了。如果有人稍微满足就自满,将盗贼当作自己的孩子,那么无论是天魔、鬼神、邪宗还是外道,都足以破坏法身。即使是那些定性的声闻、独觉、缘觉,也会断绝佛种。
所謂隳汝寶覺全身者以此。要知陰破即在結解之中。如前云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不生。即破色陰。如是漸增。聞所聞盡。則破受陰。盡聞不住。覺所覺空。則破想陰。空覺經圓。空所空滅。則破行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則破識陰。識陰既破。正解圓滿。而三摩得成矣。又以理雖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若執理廢事。必遺深住淺。遺深住淺。禪那之諸位不成。執理廢事。菩薩之萬行安竟。此阿難所以重請微細開示。而如來所以盡示五陰邊際。將使行人於耳根圓通後。歷事漸修。期證真果。切不可自謂無事。甘墮增上慢也。
所谓摧毁你宝贵的觉悟之身,正是通过这个方式。要知道,破除五阴就在解开烦恼束缚的过程中。如前所说,最初在听闻中,进入法流而忘失自我,所进入的境界既已寂静,动静不再产生,这就是破除了色阴。这样逐渐增进,听闻和所听闻的都穷尽了,就破除了受阴。穷尽听闻不住于任何境界,觉悟和所觉悟的都空了,就破除了想阴。空性觉悟经历完整,空和所空都灭除了,就破除了行阴。生灭既然灭尽,寂灭境界直接呈现,就破除了识阴。识阴一旦破除,正确的理解就圆满了,三摩地的修行也就成就了。另外,虽然理上可以顿悟,但乘着悟性同时消除,事上却不是顿然去除的,需要依次第来穷尽。如果执着于理而废弃事,必然会遗漏深的而只停留在浅的。遗漏深的而只停留在浅的,禅那的各种境界就无法成就。执着于理而废弃事,菩萨的万行又怎能完成呢?这就是阿难再次请求详细开示微细之处的原因,也是如来详细指示五阴边际的原因。目的是让修行人在耳根圆通之后,通过具体的事相逐渐修行,期望证得真正的果位。切不可自认为无事,而甘于陷入增上慢的境地。
但悟後之修。無勞肯綮。如前識陰盡時。諸根互用。便云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是乃超信住行向。加地等覺。入於如來妙莊嚴海。是知觀音獲二殊勝。發三妙用。如是皆以圓明精心。於中發化。依斯歷位。有何艱險。知此義者。則不廢事修。而禪那得成矣。齊此已前為開示楞嚴成證分。即正脈判為初心緊要者。夫正宗既備。流通須人。為法求賢。特申校量。校化他之殊勳。纔起一念開示。滿方空七寶布施。福尚莫及。量自修之勝益。果具兼慧誦持。盡如來窮劫妙辨。德猶難稱。故誡以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但开悟后的修行,无需费力劳心。就像之前心识层面完全穷尽时,各种感官互相作用,便说从互相作用中,能进入菩萨的金刚般若智慧,圆满明晰的精进心。在其中发起教化,这样就能超越信心、住、行、向等阶段,加上地等觉,进入如来的妙庄严海。由此可知观音获得两大殊胜境界,发挥三种妙用,这些都是以圆满明晰的精进心,在其中发起教化。依据这个历程,经历各个位阶,有什么艰难险阻呢?了解这个道理的人,就不会荒废事修,而禅定得以成就。至此之前为开示楞严经的成证部分,即正脉判为初心紧要的。正宗既已具备,流通需要人来承担。为了法教寻求贤者,特别提出校量。校量教化他人的特殊功勋,才起一念开示,就满方空七宝布施,福尚且无法比拟。衡量自修的胜益,果真具备兼慧诵持,尽如来穷劫妙辨,德还是难以称赞。因此告诫要依我的教言,如教行道,直接成就菩提,不再有魔业。
自是玄音方罷。時眾咸欣。自應展轉流通。燈分燄 列於無盡也。(通理) 顧多天幸。早入釋門。愧無百城煙水之緣。幸有一室茗香之福。玩味眾典。獲受斯經。不量材蕪。輙思手疏。尋要義於古註。求真量於自心。將欲條分縷析。法彼曲成。仍復仰叩三尊。祈求加被。
稽首本師釋迦文 頂光化佛不思議
圓通秘密首楞嚴 資發玄猷兩乘眾
加被凡愚契聖心 條分縷析同指掌
流通遐爾徧含靈 自他利益無窮盡
將釋此經。通啟十門。一教起因緣。二藏乘分攝。三能被教義。四所被機宜。五體性淺深。六宗趣通別。七說時前後。八傳譯註釋。九總釋名題。十別解文義。
第一教起因緣者。謂教不自起。有因方興。因不自持。須待緣扶。故首示教起因緣。有總有別。
總因緣者。謂統論如來一代聖教。惟為一事。如法華經云。諸佛世尊。惟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據此則如來出世。始終惟為一佛知佛見。說惟說此。除此無餘可說。縱有所說。亦惟為此。且不惟一佛。佛佛皆然。故為總因緣也。
別因緣者。別就當經。有十所為。一為警策狂慧故。夫行人以定郭失守。必至慧浪偏騰。慧浪偏騰。以善辨為能事。定郭失守。執多聞為騰場。豈知說食不飽。數貨常貧。終落邪思。難出愛網。為說此經。警茲狂慧。如阿難自婬室歸來。啟請妙定。先自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又揀選圓通後云。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等。皆警策狂慧意也。
○第二勉修真定故。夫慧本不惡。要以定力相扶。欲豈能纏。惟在真修有據。若徒慕真修而不捨妄緣。縱強制識心而終非真定。為說此經。用茲勉勵。如經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又云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等。皆勉修真定意也。
○第三麤銷倒想故。良以妄識紛糺。見精失照。執諸法為心外。迷一真於有空。或固執因緣而繫墜權宗。或凝心自然而馳騁外計。皆為倒想。足障真修。佛為銷此。特說此經。如經中破妄識顯真見會四科融七大末復斥以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與自然。皆是識心分別計度等。蓋分別計度。即是見惑名麤。能障正信名倒。如阿難領信空藏偈云。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其為麤銷倒想可知。
○第四審除細惑故。良以麤想先落。細惑未除。雖信諸法惟心。究未徹惟心之宗源。固知五大圓融。實未了圓融之深故。起心動念。即乖法體。能障性定。惑以細名。佛為除此。因說是經。觀阿難於倒想銷後偈云。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等。是知滿慈雙陳二問。俱屬細惑。如來各答其由。即是審除。至滿慈疑妄有因。阿難執真成自。如來又復詳為委示。其為審除細惑可知。
○第五揀示圓觀故。夫一心三藏。即妙定全體。如上已明。而四科七大。依孰為觀門。其次當辨。雖聖性互通。順逆皆為方便。而時機各異。修證不無易難。若依根而修。固已超出餘門。而六處揀辨。獨讓聞根為最。為此說經。用茲揀示。如文殊揀選偈云。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乃至云但以耳根修。圓通超餘者。其揀示圓觀之意。已自顯然可見。
○第六詳明深修故。夫耳根為最圓最妙之門。承前已論。而深修有悟前悟後之道。其次應明。悟前須依境觀心。正助兼修。悟後則從性起修。定慧交進。觀阿難啟請安立道場。遠諸魔事。如來示以持戒誦呪。尅期反聞。正教以依境觀心。正助兼修也。又阿難以未到涅槃。請示聖位。如來答以類生亂想。三漸滅除。乾等諸位。歷事漸修。正教以從性起修。定慧交進也。其為詳明深修之意。已自歷然可思。
○第七重扶奢摩故。言如來密因。固為奢摩他體。而久淪七趣。正信難以遽成。若能了七趣本空。自信知密因宛在。故自阿難請談七趣。如來答以自業所招。非本來有。末復斥以汝妄自造。非菩提咎。皆重扶奢摩意也。
○第八嚴護墮落故。言妙三摩提。固為修證了義。而陰境現前。常是用心交互。或誤作聖解而致受羣邪。或情生莫禁而魔入心腹。或妄起貪求而使天魔得便。附人來惑。或別生異解而類先世邪宗。墜入彼論。故岐執而墮外侶。或易足而滯小道。總為迷佛菩提。同一違遠圓通。一朝墮落。塵劫難復。試看如來將罷法座。極口叮嚀。出致魔之緣由。辨陰開之境相。末復教以傳示末世。普令覺了。汝當恭欽。最後垂範。皆嚴護墮落意也。
○第九巧遮理障故。言魔事銷歇。圓通自獲妙悟。萬行未圓。禪那猶當進驅。恐纔覺陰開。便謂無障可斷。適現寂滅。便謂無佛可求。墮增上慢。成素法身。既失利樂眾生之大因。亦違莊嚴淨土之妙行。纏綿理障。迍邅悟門。忽爾陰習重生。依舊隨他境轉。故自阿難重請五陰。如來宣發大慈。既示之以妄想根元。又受之以五陰邊際。末復教以理由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正巧遮理障義也。
○第十利益今後故。謂解行在窮。現會已蒙深益。見聞為種。當來猶作勝緣。如雙標二見之初。如來即云。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七大圓融之前。如來又云。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如是語類。在文非一。良以末法障重。悲念猶深。故文殊選圓。則曰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如來辨魔。則曰汝等必須將如來語。傳示末法等。是知佛說此經。不獨為現在成益。而利及將來。其意猶偏重也。此依一經大義。別示十緣。微細分之。應有無盡。以一音說法。隨類各解故。教起因緣竟。
第二藏乘分攝者。謂如來一代聖教。約總相含攝。有三藏有二藏。約修證權實。有三乘有五乘。約品類詳分。有九分有十二分。應知此經。於諸彼彼法中。各何攝屬。故次第明之。
言三藏者。一修多羅。亦名修妬路。或名素怛纜。葢梵音楚夏不同。此云契經。或翻為線。按五印土。呼線席經井索聖教皆名修多羅。若爾應翻聖教。古德見此方聖教稱經。故分取席經經字。既順此方。亦不失彼聖教之義。不取席線索者。此方不貴故。非是聖教故。但借義助名。上加契字。謂契理契機之經。依主受稱也。又經有多義。如雜心五義等。見華嚴懸談。雖有多義。不出貫攝二義。如佛地論云。能貫能攝。故名為經。謂依佛聖教。貫穿攝持所應說義。所應度生故。正詮定學。兼通戒慧。
○二毗奈耶。亦名毗尼。葢梵音賖切耳。此云調伏。謂調練三業。制伏過非故。調練通於止作。制伏惟明止持。就所詮之行彰名。或翻為滅。謂滅業惑。得滅果故。亦名波羅提木叉。此翻別解脫。謂三業七支。各別防非。又揀異道共及定共戒。故名為別。此從因得名。亦可言果。以解脫即果也。亦翻隨順解脫。謂隨順有為無為二解脫果故。此從果得名。亦可言因。以隨順即因也。或名尸羅。具云翅怛羅。此翻清涼。謂離熱惱因。得清涼果故。此雙從因果得名。正詮戒學。亦詮定慧。
○三阿毗達磨。亦名阿毗曇。亦梵音賖切之異。此翻對法。法有二種。一勝義法。所謂涅槃。是善是常。故名為勝。二法相法。通四聖諦世出世異及因果異。故名為相。對亦有二。一對向涅槃。二對觀四諦。其能對者。皆無漏淨慧及相應心所。由對果對境。分二對名。舊譯為無比法。以無漏淨慧最為勝故。此則惟依能對立名。亦名優波提舍。此翻論議。謂問答辨論。議邪正故。亦名磨怛哩迦。此翻本母。以教與義為本為母。生解行故。正詮慧學。兼亦攝二。
○此三云何名藏。以含攝故。今經何所攝屬。正屬經藏。始終惟說定故。若以此攝彼。亦兼餘二。以四種明誨三重漸次皆重戒故。七處破識十番顯見等同論議故。言二藏者。一聲聞藏。二菩薩藏。即前三藏。詮示聲聞理行果故。名聲聞藏。詮示菩薩理行果故。名菩薩藏。不開辟支者。以辟支多不借教。出無佛世。佛在世時。攝屬聲聞。以與聲聞理果同故。若約教行別者。亦可開三乘為三藏。但古皆不開。今亦應爾。
○若明攝屬者。此經屬菩薩藏攝。以經中雖存二乘之名。不取聲聞理行果故。如經中七大之前。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諦。又四卷中第一決定義云。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又當審觀因心與果覺為同為異等。如是語類。皆欲廢小道唯取菩薩理行果也。
言三乘者。一聲聞乘。依四諦法。慇懃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法華云。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
○二辟支乘。依因緣法。慇懃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法華云。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
○三菩薩乘。依六度法。勤修精進。求一切智。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法華云。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然有權有實。若住相之行。因果歷別。則名為權。若從性起修。因果該徹。則名為實。
○若明攝屬者。此經屬菩薩乘攝。以經中三漸次後。有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義故。又惟實一分攝。以是悟後之修。修即無修故。不屬餘二。其意可知。若以此攝彼。亦可通收。以此經兼圓。包含無量乘故。
言五乘者。一人天乘。二聲聞乘。三辟支乘。四菩薩乘。五佛乘。
○一人天乘者。依戒善禪定法。求下界五欲。及上界淨妙之樂。法華經喻以最小之車。
○二聲聞乘。三辟支乘。四菩薩乘。準上三乘可知。
○五佛乘者。依萬行因華。嚴一乘佛果。法華經喻以大白牛車。
○如經云。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虗妄。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是葢以最小之車喻人天。等與大車喻佛乘也。
○若明攝屬者。此經屬佛乘攝。知阿難請定。則曰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等。而禪那位終。亦云方盡妙覺成無上道。是則因為果設。果成因絕。尚不屬於菩薩。況夫餘乘。若以此攝彼。雖人天不遺。以精研七趣。悟妄即真。同佛體故。餘可例思。
言九分十二分者。通論聖教有十二分。若大小暫分。各局九分。
○十二分者。一修多羅。此云契經。(謂十一分及三藏中正文之外。餘有前後相承。貫穿契合等義。別為修多羅分) 二祇夜。此云重頌。三和伽羅那。此云授記。四伽陀。此云孤起頌。五優陀那。此云自說。六尼陀那。此云因緣。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八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九闍陀伽。此云本生。十毗佛略。此云方廣。十一阿浮陀達摩。此云未曾有。十二優波提舍。此云論議。孤山云。長行重頌并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俱成十二名。廣如大論三十三。
○九分者。準法華小乘唯九部。古德釋云。小乘談理狹隘。不言成佛。請問方說。故無方廣授記自說之三。按智論大乘亦唯九部。古德釋云。大乘多直顯。故無因緣譬喻論議之三。
○此約大旨局論。若以細義合會。亦可俱通。餘經俱通。非急不論。至論今經。如前後相承之處。經家敘置之語。則是契經。從互用中入乾慧地。即許超出諸位。入妙嚴海。則是授記。四科常住。七大徧周。則是方廣。放光動地。諸佛現證。則是未有。回紫金山。再來凭倚。普告大眾。則是自說。阿難誤墮婬室。歸來請求乃說。則是因緣。藥王自敘無始。為世良醫等。則是本事。須菩提自憶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等。則是本生。覺海性澄圓等。則是孤起。真性有為空等。則是重頌。徵破識心。推論見性。則是論議。綰華巾以示結。舉演若而明妄。則是譬喻。是知此經。能通諸分。
○若尅論攝屬者。此經屬方廣未有因緣三分所攝。以談理處多是方廣。現相處多是未有。開示處多因請問故。餘但少分。不得名攝。問。契經居多。何非彼攝。答。藏中契經。已全攝故。分中契經。此但少分。藏乘分攝竟。
第三能被教義者。謂教海沖深。法雲彌漫。智光無際。妙變莫窮。以無言之言。詮言絕之理。運無變之變。應變熊之機。機差教殊。義分多種。亦有不分。得少失多。今將有分。略為三章。一約宗分教。二約論辯義。三會通淺深。
○言約宗分教者。謂西竺東夏。弘闡之流。於一代聖言。或合為一教。或開為二三。再開之而至四五。人兼緇素。凡有一十八家。甲順乙違。難盡他宗。事精理備。無越賢首。因依賢宗諸祖。略述五教。
一小乘教。亦名愚法二乘教。異大乘故。逐機設故。隨他語故。說諸法數一向差別。以其揀邪正。辯聖凡。明因果。分欣厭。然其所說法數。唯七十五。但說人空。不明法空。縱說法空。少不明顯。惟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未盡法源。故多諍論。
二大乘始教。亦名分教。但名諸法皆空。未盡大乘法理。故名為始。但名一切法相。有成佛有不成佛。故名為分。廣談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一是相數。說有百法。決擇分明。故少諍論。
三終教。亦名實教。謂明緣起無性。一切皆如。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為終。以稱實理。故名為實。多談法性。少及法相。其所云相。亦會歸性盡大乘說。故無諍論。
四一乘頓教。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而說。如思益經云。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於一地。楞伽經云。初地即為八。乃至無所有何次等。既不同前漸次修行。又不同後圓融具德。故名為頓。總不說法相。唯辯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惟是絕言。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訶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無佛無不佛。無生無不生。如淨名默住等。別為一類離念機故。亦為對治空有俱存三種著相人故。
五圓教。謂統該前四圓滿具足。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等正覺。故名為圓。所說惟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如因陀羅網。重重無際。微細相容。主伴無盡。
已上略出名義。令知大端。若廣辯所詮。及斷證分齊。具如華嚴懸談。并賢首教儀等書。
言約論辯義者。謂佛教本乎一心。心有差別。則教有支異。故如來說教。說此心也。諸祖判教。判此心也。今即以起信論中。一心差別以明五重教義。准起信論初惟以一心為本源。(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即圓教分齊。二依一心開二門。一心真如門。
三依生滅門明二義。一者覺義。(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虗空界。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即始教空宗分齊。二者不覺義。(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 四依此義生三細。一依不覺故心動名業相。二依動故能見名轉相。三依能見故境界妄現名現相。即分教相宗分齊。
五依現相生六麤。一智相。(謂依境分別。即法執俱生) 二相續相。(謂依智起念不斷。即法執分別) 三執取相。
言會通淺深者。此經多談法性。少及法相。其所云相。亦會歸性。應正屬終教。如四科七大等可知。又此經所顯六根中性。即是阿賴耶識。體通如來藏性。正齊起性論中生滅門也。若就其狂心歇處。即是菩提。亦兼頓教。且三漸方終。即云獲無生忽。正起信論中真如門也。至於因該果海。果徹因緣。是又兼於圓教。而審除細惑。首言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正齊起信論中一心源也。是知此經教義。唯深非淺。所冀學賢首者。當體心會教。借教通經。則經可通而教可會矣。能被教義竟。
第四所被機宜者。夫教因機設。機以教成。上說教義。已知能被宏深。今示機宜。略彰所被廣大。復分兩門。以盡揀收。一遵古所判。二依經所明。
言遵古所判者。依古德開為二門。一料揀。二普收。
○料揀非機。則有五種。一謂樂著名相。以文為解者。二謂繫滯行位高推聖境者。三謂情尚於空觸言賓無者。四謂自恃天真輕厭進修者。五謂固執先聞擔麻 棄金者。如是皆名非機。反是皆機。
○若普收者。則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得聞之。無不獲益。宿機深者悟入。淺者信解。都無宿種者。結緣成種。食金剛喻。可為譬矣。
言依經所明者。亦有料揀普收二門。
○料揀者。按本經詳辯五魔中非機有五。別相則有五十。非機五者。一謂色陰將開誤為聖證者。二謂受陰將開情魔入心者。三謂想陰將開。妄起邪求者。四謂行陰將開。別生異計者。五謂識陰將開。謬立真果者。別相五十。經中俱載。至後自見。然此皆違逆正修。隨順魔外。或永沉惡見而成無間之因。或中止化城而隳菩提之種。諸佛不度。塵劫難升。雖已先沐金言。惜乎前功盡棄。若逢不逢。終非所被也。略明是機。亦有五種。一謂厭多聞而務真修者。二謂捨識心而用根性者。三謂不住淺而求深法者。四謂不貴信而重圓悟者。五謂不執理而兼事修者。此上五非五是。皆經中本具料揀。特超略錄之。設欲盡悉。更究全文。
○若以本經普收者。則蝡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凡有聞法。皆成所被。如阿難請定。於時復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則普收三乘矣。揀選圓通偈云。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則普收三世矣。阿難捨妄求真。佛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則普收十方矣。佛示富樓那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何借劬勞肯綮修證。後答阿難云。理由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則普收頓漸矣。
阿難請示奢摩他路。而云令諸闡提隳彌戾車。文殊代問是非是義。而云非是疇昔善根輕尠。則普收邪正矣。選圓通後。經家敘云。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則普收發心未發心矣。況夫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既法法皆為教體。而人人可入圓通。雖遲速不定。而終無唐捐。歷耳熏心。皆成智種。凡諸有識。幸勿錯過。所被機宜竟。
第五體性淺深者。夫聖言無定。大小通關。真教難評。淺深異體。今依本經大旨。通收古德所說。略為三章。一開為十種。二合為四門。三總與會通。
言開為十種者。依清涼有十門。一音聲語言體。二名句文身體。三通取四法體。四通攝所詮體。五諸法顯義體。六攝境惟心體。七會緣入實體。八理事無礙體。九事事無礙體。十海印炳現體。此之十種。前淺後深。事盡理圓。詳如彼疏。
言合為四門者。即前十種。圭峯束而為四。一隨相門。二唯識門。三歸性門。四無礙門。
○隨相門中。復有二種。一聲名句文體。謂大小乘教。或以聲為教體。攝假從實故。或以名等為教體。以體從用故。今通取之。以假實體用遞互交資而為教體。二通攝所詮體。以聲名句文。但屬能詮。若無所詮之義。不成教體。故必通攝所詮文義相隨而為教體。
○唯識門者。以上能詮所詮。皆唯識現故。唯識云。唯遮外境。識表內心。離識之外。更無別法。釋論亦云。十地經者。彼聖者金剛藏識所變影像為增上緣。聞者識上影現似彼法門。展轉傳來。說名為教。是知一切諸法。皆是識心所變影像。故以唯識為體。
○歸性門者。以上識心無體。唯是真如故。然有二義。一約生滅門。真如隨緣。變起識境諸法。從緣無性。會歸惟一真如。如起信論云。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華嚴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以歸性為體。二約真如門。不變名真。不壞名如。唯此可為教體。顯有變有壞者。非教體故。如起信論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維摩經文殊歎維摩詰曰。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故唯以歸性為體。此二義中。前約終教唯心義說。後約頓教唯心義說。合為一歸性門也。
○四無礙門。亦有二義。一理事無礙。二事事無礙。理事無礙。復有二義。一前後交徹。二說聽全收。前後交徹者。以上三門中。前二屬生滅門。是事法界。後一屬真如門。屬理法界。起信論云。依一心法有二種門。然既依於一心。則真如即是生滅。生滅即是真如。故統收前三理事無礙而為教體。說聽全收有四句。一佛全攝生。謂佛真心外無別眾生。則唯說無聽。二生全攝佛。謂眾生真心外無有別佛。故唯聽無說。三生佛互融。謂佛真心攝眾生時。不礙眾生真心攝佛。眾生真心攝佛時。不礙佛真心攝眾生。則說聽雙存。二教齊立。四生佛俱泯。謂佛真心攝眾生時。
生即同佛故非生。眾生真心攝佛時。佛即同生故非佛。則說聽互奪。二教齊泯。泯之絕迹。是真教體。事事無礙中亦有二義。一重重互攝。二說聽全収。重重互攝者。謂由上三門理與事無礙故。能令聲名句文等一一事法。皆悉稱理無礙。如法華意根清淨文云。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今識等稱性亦然。又云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偈一句。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今聲名等稱性亦然。說聽全收者。亦有四句。一由佛果稱性。攝法無遺。眾生尚在佛中。況所聞教。故佛果一一身分。一一毛端等。皆為所聞。二謂眾生稱性。攝法無遺。
佛尚在眾生中。況所說教。故眾生一一身分。一一毛端等。皆成所說。三由生佛互在。各不壞相。則隨一聲教。互說互聞。故眾生身中佛。為佛身中眾生說法。佛身中眾生。聽眾生身中佛說法。四由生全在佛。故同佛非生。佛全在生。故同生非佛。二位齊泯。說聽互無。故佛身中眾生無聽。眾生身中佛無說。則是一聞一切聞。一說一切說。生佛互在二俱存。說聽互無兩俱泯。究竟存亦不可說。泯亦不可說。以正互泯時即互存。正互存時即互泯。一切圓成。無障無礙。故以無礙為教體也。
言總與會通者。圭峯初門。即攝清涼前五。二分攝六。(以彼唯心義寬。本影四句。通於終頓二教。尅論唯識。止齊始分。故不俱攝) 三分攝六全攝彼七。
第六宗趣通別者。語之所尚曰宗。宗之所歸曰趣。然有通有別。
通謂通論一代佛教。諸部異計。各各不同。以義相從。更復合之。略為六宗。
○一隨相法執宗。謂於一切我法中起有無執故。即小乘諸師。依阿含緣生等經。造婆沙俱舍諸部論等。於中復有六宗。一我法俱有宗。謂犢子法上賢胄正量密林山部等。以立我故。諸部論師共推不受。呼為附佛法外道。二法有我無宗。謂薩婆多上座多聞部等。彼說諸法皆悉實有。但不立我。異外道計。又立正因緣。以破外道邪因及無因等。三法無去來宗。謂大眾部及雞胤制多西山北山法藏飲光部等。惟說現在有為及無為法。以過未之法。體用俱無。故所不說。四現通假實宗。謂說假部。就前現在有為法中。說五蘊為實。界處為假。
其成實論末經部師(對根本經部言) 亦是此說。五俗妄真實宗。即說出世部等。謂世俗是假。以虗妄故。出世反上。六諸法但名宗。即一說部等。謂一切我法。但有假名。無實體故。六中初唯執有。後唯執無。中通有無。故總唯一隨相法執宗。
○二惟識法相宗。謂一切法皆唯識現故。即無著天親依方廣深密等經。造瑜伽唯識論等。
○三真空無相宗。謂一切諸法皆空無相故。即提婆清辯。依妙智般若等經。造百門掌珍論等。
○四藏心緣起宗。謂一切諸法唯是真如隨緣具恒沙德故。即堅慧馬鳴。依勝鬘涅槃等經。造寶性起性論等。
○五真性寂滅宗。謂想相俱絕直顯性體故。即馬鳴龍樹。依楞伽般若等經。造真如三昧智度論等。
○六法界圓融宗。謂無盡法界。如因陀羅網主伴重重。圓融無礙故。即龍樹天親。依華嚴等經。造不思議十地論等。
○此之六宗。除第一宗中第一。有宗無趣。以佛教所不受故。其餘皆各為一類之機。啟揚悟門。資修行業。以證自類之果為趣。
若別就當經以明宗趣者。於中復有通別。通則此經唯以自心本具性修無礙三一圓融妙定為宗。令眾生生信發解起行以至究竟極果為趣。若就前通中。正當第四。五六亦可旁通。別則別就本經。次第淺深。依正脈例。略為六對。一破顯一對。謂識心分別。能障真定。故以盡破識心為宗。破非徒破。意在令其捨識用根。故以極顯見性為趣。二偏全一對。謂初心貴專。唯根可依。故以偏指根性為宗。偏不終偏。意在令其由偏入全。故以全彰三藏為趣。三信解一對。謂正解難生。唯信可憑。故以圓信藏性為宗。信不徒信。意在令其由信發解。故以選根成解為趣。
四體用一對。謂欲彰化他之用。須解圓通之體。故以頓解圓體為宗。體非永寂。意在令其從體起用。故以發用成行為趣。五行位一對。謂欲參聖位。須假行門。故以歷位修行為宗。行不虗行。意在令其漸次證入。故以歷位取證為趣。六分滿一對。謂果不頓圓。必有階降。故以分證諸位為宗。分不住分。意在令其從分入滿。故以圓滿菩提為趣。此則從前起後。依次相生。共為一經宗趣。曉了此者。則由淺入深。信解修證。不患其有躐等之弊矣宗趣通別竟。
第七說時前後者。夫心冥至道。渾一古今。忍證無生。本亡時分。但依道成化。由無生而現有生。以法投機。假時分而立言說。准教儀時分有二。一別二通。別中有三。
○一日出先照時。為圓頓大根眾生。轉無上根本法輪。名直顯教。令彼同教一乘人等。轉同成別。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即華嚴梵網會也。
○二日昇轉照時。為下中上三類眾生。轉依本起末法輪。令彼三類人等。轉三成一。如山地有高下。故轉照有先後。既有先後。必有中間。是故此一時中。復分為三。一初轉時。為下根眾生。轉小乘法輪。名隱實教。令彼凡夫外道。轉凡成聖。如日昇初轉。照於黑山。即提胃阿含會也。二中轉時。為中根眾生。轉三乘法輪。名引攝教。令彼二乘人等。轉小成大。如日中轉。照於高原。即方等深密會也。三後轉時。為上根眾生。轉大乘法輪。名融通教。令彼三乘人等。轉權成實。如日昇後轉。普照大地。即妙智般若會也。此上三時。如日昇漸轉漸照。故總為一時。
○三日沒還照時。為上上根眾生。轉攝末歸本法輪。名開會教。令彼偏教五乘人等。轉偏成圓。如日沒時。還照高山。即法華涅槃會也。
通開為十。避繁不引。今此經者。於別時中。應在後轉時說。然有二義可據。一約時。二約法。
約時者。因果經云。佛與波斯匿王。同日而生。今經波斯匿王。自敘生年六十二歲。則世尊亦六十二歲。當成道之三十二年。是阿含十二年已過。方等八年又過。般若二十二年正過其半。則楞嚴說定在後轉時中般若會之後半時也。
據阿難所請。乃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法。自應不屬阿含。以阿含屬小教故。又阿難云。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然既云曾於。乃追述往事。從古皆以楞伽判屬方等。則此經非方等時明矣。又如來於阿難喻屋求門之後。而經家敘以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然既曰於菩提心。未得自在。自應不堪授記成佛。則此經非法華時明矣。尚不至於法華。況涅槃說又在法華之後。自應不相屬也。
第八傳譯註釋者。謂自西而東。傳來必至命委身。翻梵成華。譯人皆乘願受囑。至於註疏解釋。代不乏人。而創始者難。因修者易。莫謂後後智勝前前。須知前前功倍後後。飲水思源。故茲標揚。傳譯留待下門。雖圖記僧史。傳聞異詞。而世遠人湮。有一可據則已耳。愈辨愈亂。既不能起古人而問之。似不必也。若言註釋者。依灌頂疏所載。由唐迄今。耳目可考稽者。略有六十餘家。
唐
崇
福寺
有本作興福
惟慤法師疏
慤公於至德初年。得房相家筆授經函。發願譔疏。勒成三卷。目為元贊。實此經疏解之祖也
。
魏北館陶沙門慧振
有本作震
科判
振公科此經為八段。初段顯如來藏心。次段明修行方便。三段辨。離魔業行。四段示地位階差。五段出聖教名殊。六段辨趣生異同。七段陳禪那境界。八段示禪境差別。資中以下諸師。多承用之。乃此經科判之祖也
。
蜀資中弘沇法師疏
繼崇福而作疏。義例則取諸館陶。其解奢摩他三法大意與一心三觀相應。乃孤山等用台觀解此經之祖也
。
長慶道巘禪師說文
巘師以趙州嗣孫。撰此經說文。於振沇二師之外。別標一宗。即溫陵等用宗門語解此經之祖也
。
宋
永明智覺壽禪師宗鏡引釋
禪師會三宗學者。撰宗鏡錄百卷。折衷法門。會歸心要。多取證於楞嚴。所引古釋。即慤振沇三家之說也
。
真際崇節法師刪補
疏。
擕李靈光洪敏法師證真鈔
二師疏鈔。未見全文。略見於義海諸錄
。
長水子璿法師義疏
師傳賢首教觀。尤精於楞嚴。悟心法於瑯琊。受扶宗之咐囑。依賢首五教。馬鳴五重。詳定館陶科判。採集慤沇敏節諸家之解。釋通此經。一家奉為準繩
。
蘇
臺元約法師疏鈔。
道歡法師手鑑釋要
二師皆稟承長水。手鑑釋要亦疏鈔類也
。
福唐沙門可度箋釋
此釋未見。名依灌頂疏錄
。
泐
潭曉月標指要義
月公與長水。同參琅琊得悟。晚居泐潭道濟庵。與其徒標指楞嚴要義。其科節一依長水。取其文之精要刪掇附註
。
孤山智圓法師疏并谷響
鈔
孤山圓師。思應肉身比丘之識。用三止三觀。貼釋此經。間有未明。又撰谷響鈔釋疏
。
吳興
淨覺法師仁岳集解并熏聞記
岳師力扶孤山。張皇台觀。集崇福已下諸解。而附以己說為私謂。又造熏聞記。釋自造集解
。
閩僧咸輝義海
咸輝書記。取長水義疏。泐潭標指。排合經文。附以吳興集解。目為義海
。
法界庵主神智諱可
觀補註。
雲間竹庵補遺
此二本。灌頂疏別開。按蒙鈔云。南渡已後。稟學台宗者。竹庵可觀。得法於車溪。大慧稱為教海老龍。據此則竹庵可觀。似是一人。而補註補遺。或亦一書
。
北
峯印法師釋題
觀之嗣為北峯印。總括一經大義。解釋名題
。
桐州法師
懷坦
近本譌為思坦
集註
印之後為桐州坦。收集神智補註。及北峯釋題等諸家。皆以敷演台觀。輔翼圓岳。開張本宗。顯揚祖父而已
。
圓明禪師
亦稱寂音尊者
洪覺範尊
頂法論
其意以此經說尊頂法。明見佛性。而傳註之家。從而汩之。乃疑為教乘。嘗深觀之。得世尊意於諸家箋釋之外。由是造論
。
東吳雷庵正受論補
稟承尊頂。如方山新論例。釐論入經。名曰楞嚴合論。而自附己見為論補
。
王文公介甫解亦名定林疏
解
文公罷相。歸老鍾山之定林。著首楞嚴疏解。略諸師之詳。而詳諸師之略。洪覺稱之。謂其非智者莫窺也
。
無盡居士張觀文補註
居士刪修楞嚴。改名楞嚴海眼經。兼採集諸家之解。及己說為補註
溫陵寶勝禪師戒環
要解
環師一生掩關。深悟玄理。所著法華楞嚴。同名要解。以其言約義豐。詞暢理詣。披文見經。如指諸掌。與一時封執台宗。謬纏諦觀者。迢然自遠。其識見有大過人者
。
元
我庵本無重治集錄
元皇慶中。北峯孫我庵本無。依桐州集註。重為修治。附以私識。亦山家一家之書也
。
柏庭善月法師玄覽
柏庭嗣法月堂。竹庵常命分講。著玄覽二卷。疏通大意。謂一家借位。未始定論。亦山家之錚。錚者矣
。
天目中峯國師幻
住明本徵心辨見或問
幻住受高峯心要。坐斷死關。於金剛楞嚴圓覺。各有發明。嘗以楞嚴小本。付弟子天如曰。吾於徵心辨見。略示指點。汝當發明全經以終吾事。次下則師集會解以此
。
中吳師子林天如惟則會解
會解列唐宋九師。附己為十。而不錄幻住之解者。以為禪有禪解。經有經義。不欲混為一門。以長後人狂解。九師中刊落長慶說文。亦是此意
。
明
吳江融室法師淨行廣註
行師傳賢首教觀。洪武丙辰。住持中吳報恩寺。註楞嚴楞伽。並行於世
。
大興隆寺魯山講主普泰管見
泰師弘正間名僧也。習賢首教。又嘗分衛近郊。遇草菴媼翁。教習唯識。註楞嚴管見
。
槃陰沙門洪濶
冥樞會解。
擕李幻居真界纂註
蒙鈔謂其為會解枝流
。
燕
中講師如相合解
兼採合論管見。并前後所出。目為古今合解
。
曹溪憨
山海印大師德清懸鏡并通議
大師少依無極法師講筵。深探楞嚴教觀。後居東海那羅延窟。枯坐三年。一夕海湛空澄。發悟楞嚴觀境。遂信筆述懸鏡一卷。詞富理圓。包羅觀網。晚年結制南嶽。狥門人之請。復註通議十卷以釋全經。亦懸鏡之枝葉耳
。
紫柏尊者達觀
大師真可解
師每言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約文拈義。時有提唱。剪截葛藤。超然於箋註之表。片文隻字。學者珍之。此則偶見筆剳者也
。
雪浪三懷法師洪恩經解
科判
師與憨山同出無極之門。憨山入五臺。師承本師法席。擺落文字不欲著書。歿後世所流傳。附會失真。牧齋先生於亡友陸氏篋中。得故紙一束。題曰雪浪楞嚴解。枝經理解。要言不繁。科判一章。尤為孤逈
。
雲棲蓮池大師摸象記
大師專修淨業。不居禪講。因見時師註疏。辨駮太甚。故自製摸象記以諷之。意言彼此皆如盲摸象。不必定執己是。而他非也
。
內江中川法師
界澄新疏十卷
中川通解深密等經。廣搜阿毗達磨藏。鈎深索隱。釋通此經。殆亦所謂多說法相。少說法性者也
。
五臺空印法師鎮澄正觀疏并月川
別眼
法師諱鎮澄。字月川。號空印。此方法席最勝。博引大小乘經論。證明首楞嚴行位。不許天台借別明圓。故以正觀名疏。其意以為若他觀者。名為邪觀。其別眼者。或是於經中疏中。提出吃緊為人處。作眼目也
。
柴紫乘時講錄。
雲棲廣莫直解。
虞山
林大
寂文義
按蒙鈔。蓮池大師著摸象記。一時講師由雲棲而出者。柴紫乘時有講錄十卷。雲棲廣莫撰直解并索隱。虞山鶴 林大寂撰文義。消文貼義。咸有可採
。
金陵秋溟先生殷祭
酒邁質言并輯補。
太倉東溟先生管公質言并覺
迷鐵
按蒙鈔。殷公有榮木軒質言一卷。論楞嚴要義。管公復以質言五則。殷公別有溫陵要解輯補十卷。管公別有問辨覺迷諸錄
。
廬陵曾祠部金簡鳳儀楞嚴宗通
謁南岳天台寺。禮 智者大師拜經臺。發願書楞嚴於石室。以終大師之願。已而徧採宗語。配合經文。取宗通說通之義
。
交光法師真鑑正脈
師自敘從楞嚴發悟。病中見佛接引。請假註經。掃拂台觀。排抵會解。流傳幽朔。驚動江左。咸謂經入支那。未有此解
。
天台幽溪法師傳
燈玄義并圓通疏
玄義二卷。申釋其師楞嚴百問。圓通疏力扶台宗。專依會解。與正脈函矢相攻。未免傷於袒護
。
蕅益素華法師智旭玄義并文句
此師律儀清肅。心眼孤明。著作未見其止。其所著斯經玄義并文句。與彼長水吳江宗旨印合
。
鍾賀
二居士楞嚴如說
竟陵鍾惺伯敬。留心此經。希望信解。栖尋眾典。研討五年。復得永新賀居士中男。字可上者。幾番酬酢。再四講論。辨因果於茲經。析異同於諸教。復恐遺忘。勉為疏緝。取經中如所如說之義名之。竊佛五語之一也
。
湖南顓愚禪師觀衡四依解
師初依五臺空印法師。習賢首教。後歸憨山海印大師。悟向上宗。擔荷竹林一宗。兒孫徧於南北。所著有金剛楞嚴。皆以四依解名
。
二楞一雨法師通潤合轍
雪浪高足。分擅講註者。有巢口雨手之目。雨即二楞通潤撰合轍者是也。語句尖新。世多樂習。借禪門棒喝之談。資講筵排演之口。雜拈公案。多引機緣。接引宗徒。隨喜教海。於是經不無少補
。
傳如講師截流。
湛然
大師臆見。
王墨池指月。
汪靜峯依釋
按蒙鈔於蕅益本下附引。而云近代疏解。層見疊出。台家則有傳如截流。宗家則有湛然臆見等。宰官撰述。則有王墨池指月。汪靜峯依釋等。咸資採集非敢憨遺
。
乳峯德水大師摘脈
乳峯為灌頂疏主之所稟承。其摘脈亦唯略見於灌頂所引
。
錢謙益先生疏解蒙鈔
先生自稱蒙叟葢謂取諸家疏解而以蒙義鈔之。上取崇福已下諸師以長水為司南。仍復網羅多家。衷其得失。其搜剔之心良苦。但以其筆墨不慎。奉 旨撤出藏函。甚哉筆墨一事。不可以不慎也
。
海昌陳元端
巘正脈疏鈔
或取交光正脈疏而鈔其隱微之義也
。
會稽惠印解。
般若庵崇聖句解
此二皆直解類
。
丹霞天然禪師直指
師洞宗三十四世。冥坐丹霞。以三月成直指。其門人今釋敘云。微朕不留。是跡皆剗。言言本色。不借華詞。其不可思議之妙。實有與諸家逈絕者。又今辨敘云。入理深談。多提持向上。啟發悟門。真足為上根之助
。
天都
俞王言標指
標示關節。指明要妙
。
此上共六十二家。前崇福下五十五家。俱係蒙鈔所載。按蒙鈔有正書有附引。(謂正書下雙行附引) 今依灌頂疏。皆作正書。有蒙鈔各有評量。或抑或揚。亦自有據。至乳峯等七家。乃依灌頂續錄。但灌頂唯出其名。而不申其書中宗趣。姑存之以俟再考。
清
巴蜀居士非眼劉道開楞嚴貫攝
其序略曰。自解楞嚴以來。唯十家會解盛行。迨合轍出而生面別開。正脈作則奧義闡盡。其後鍾伯敬賀中男。又約正脈旨而著為如說。頗出新意。至居士乃滙諸家。而以儒教講章法編之。初名貫攝。後改名說通
。
浙水慈雲寺沙
門續法灌頂疏
師具無礙辨。乘大願輪。一生著述。無輟。方扶賢教。尤加意於楞嚴。廣引經論徹言。徧搜疏解妙義。直接乳峯。旁通正脈。經中呪語。懷迪師唯翻其後。而師則通為譯釋。此經自流傳震旦已來。解釋呪語者惟師為第一人也
。
雲南法界寺沙門溥畹寶鏡
師自敘云。聖教綱宗。理原一貫。尋羊覔跡。自惑多岐。由是二十年玩昧。午夜參究。徧搜諸註精英。直探本經的旨。務在仰體聖意以契合經文。委示大定而指明心性
。
衍法寺廣修法師通元
楞嚴大成
師稟承半字老人。住阜城門關衍法寺。康熙間法席最盛。雍正初自以年邁輟席。一時學者。景仰不已。攢金叩請。重開楞嚴講肆。時愚亦得親座筵。昔半字老人著法華。名大成。師著楞嚴亦名大成。惜未及梓行。而師以門風高峻。入室者希。其稿本亦莫知所之。然至寶難秘。神珠終光。姑存之以待後來
。
無動居士蔡珽會歸
居士幼歲躭禪。長年學佛。一見茲經。遂忘諸藝。積深年歲。愛徹心髓。爰以正脈為宗。亦兼他說弼佐。刪繁去謬。集腋探珠。參之己見。以闡聖言。名曰楞嚴會歸。一時士大夫學楞嚴者。皆宗習之
。
無量法師慧海修釋
法師幼習賢教。長慕禪宗。既已發明心要。仍復取證楞嚴。爰取正脈略加修釋。目今宗文因公。乃師之法門猶子。擬將付梓。愚聞而誌之
。
本朝自定鼎已來加恩 佛教。崇闡微言講肆。徧於南北。說通不限東西。著疏名家。豈僅如上所例。第以(理) 株守一方。無多遊歷。耳目所及聞見者。唯有此耳。所冀博覽高賢。廣學名哲。零星採集。前後續入。使法門不至寂寞。而後學知所稟承。則幸甚也。合前唐宋元明。總括六十八家。人兼緇素。著非一體。或科判。或疏釋。或標指要義。或懸示義門。或通論。或句解。或旁通禪理。或直註本經。良以佛法幽深。人根懸異。著書立言。各當一類之機。分燈傳化。不遮多方之曜。勿恣駮辨。徒增是非。無益於經。有損於己。慎之慎之。傳譯註釋竟。
楞嚴經指掌疏懸示(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