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觀心定解科
清 靈耀述1卷CBETA X0304大于一万字 2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觀心定解科
天台比丘 靈耀全彰 述
○經文分
三
第一卷
一序
二
一通序
六
一信成就
二聞成就
三時成就
四主成就
五處成就
六眾成就
三
一聲聞眾
五
一明類
與
二示數
千
三顯位
皆
四歎德
佛
五列名
其
二緣覺眾
復
三菩薩眾
屬
二別序
二
一王臣營齋
二
一佛應王宮
時
二僧應臣舍
城
二阿難被攝
二
一獨行無供
二
一阿難他行
惟
二獨還無供
既
二乞食遭攝
二
一乞食運懷
三
一俯運等慈
即
二仰遵呵誡
阿
三肅儀如法
經
二經歷遭攝
二
一攝入婬席
爾
二如來慈救
二
一在宮密知
如
二歸園演法
齋
三文殊護歸
勅
二正宗○
三流通○
△一序分竟
○二正宗
二
一正觀總無明心以明修證
二
一正明修證
三
一約破顯以開圓解
二
一對阿難雙約次不次明三止觀
三
一阿難悔請
阿
二大眾願聞
於
三如來演說
二
一酬請開示
三
一寄從假入空酬奢摩以助圓理
二
一審問心見
二
一審問發心
二
一問
佛
二答
阿
二詳審心見
三
一直示常心
佛
二勸進直心
汝
三正審心見
二
一審心見
二
一問
阿
二答
阿
二審心目之處
二
一問
佛
二答
阿
二破妄顯真
二
一約三摩提觀假
七
一破在內
三
一以現事比例
三
一定內外
佛
二定先後
阿
三定因由
阿
二示最初方便
爾
三正破斥在內
二
一立例按定
佛
二循例正破
阿
二破在外
二
一立計
三
一因破轉計
阿
二立喻例顯
所
三結意請正
是
二正破
二
一立例按定
佛
二循例破執
佛
三破潛根
三
一立計
二
一因破計生
阿
二因徵敘計
佛
二逐破
二
一立例按定
佛
二循例破執
佛
三結破
是
四破內外
二
一立計
阿
二佛破
二
一雙約對不對破
二
一雙定
佛
二雙破
若
二單約內對破
二
一立內對
若
二破內對
二
一正破
合
二縱破
見
三結破
是
五破隨合
三
一立計
阿
二佛破
二
一牒執
佛
二正破
二
一直明無體
是
二委破有體
二
一約內外出入破
二
一破
若
二救
二
一救
阿
二破
佛
二約一多遍局破
二
一定
阿
二破
若
三結破
是
六破中間
三
一立計
阿
二佛破
二
一約身處破
二
一按定
佛
二推破
二
一破在身
若
二破在處
若
二約根塵破
二
一救
阿
二破
佛
三結破
是
七破無著
三
一立計
阿
二佛破
佛
三結破
是
二約奢摩他顯真○
二寄從空出假酬三摩以歸圓理○
三明中道了義酬禪那以顯圓理○
二聞法領悟○
二對滿慈更審除細惑明如來藏○
二示正助以修圓行○
三明迷悟以證圓位○
二結顯經名○
二約別能招報心以明修證○
○二約奢摩他顯真
二
一請奢摩他
爾
二演奢摩他
二
一現瑞
爾
二聲益
二
一示二種根本
二
一標示
佛
二正明
云
二明奢摩他路
二
一雙徵心目
阿
二斥妄辨真
二
一斥妄心
三
一咄破
佛
二驚問
阿
三顯示
佛
二辨真心
二
一疑問
阿
二開示
三
一番圓別進否
二
第二卷
一略示圓心
二
一略示惟心
二
一顯惟心
爾
二舉物況
阿
二明妄無體
二
一斥妄
二
一正斥
二
一明無體
若
二勅揣摩
我
二默領
即
二結過
佛
二別顯見性
二
一哀請
阿
二開示
二
一現瑞許說
二
一現瑞
即
二許說
佛
二正辨見性
三
一見性是心
三
一徵定拳見
二
一問
阿
二答
阿
二復例拳見
三
一問
佛
二答
阿
三破
佛
三會見歸心
四
一計諸盲立難
阿
二以二黑相較
佛
三復順問而答
如
四正破根顯見
阿
二見性不變
二
一默請
阿
二正示
三
一徵名騐悟
三
一問
爾
二答
時
三印可
佛
二現相證成
二
一以客塵義令見性脫塵
即
二以客塵義令見性脫根
如
三結會責失
於
三見性常住
二
一請
二
一慶喜密請
爾
二匿王顯問
時
二答
二
一開示
二
一身有變遷
佛
二性無生滅
二
一審問真性
佛
二如來開示
佛
二領悟
王
二番圓別進否
二
一進圓
二
一暢明圓理
二
一攝前致問
阿
二正為開示
三
一喻顯倒正
即
二被問茫然
隨
三正示圓理
二
一正示色心不二
佛
二兼示依正不二
晦
二當機不悟
二
一呈疑
阿
二佛斥
二
一遣所緣之教
佛
二破能緣之心
二否別
二
一見性無還
二
一承責咨請
阿
二示以無還
三
一揀示許說
佛
二正辨境見
二
一明境可還
二
一示八境
二
一示境
阿
二明還
阿
二明該攝
則
二明見無還
汝
三指心責迷
則
二見性非物
二
一問
阿
二答
二
一正明真見非物
二
一示見量
佛
二示非物
二
一勸檢自他
阿
二正檢自他
二
一明他
阿
二明自
阿
二展轉破見是物
三
一示見非物
若
二約物我結過
又
三結責當機
阿
三番圓別進否
二
一明圓證
三
一圓證超觀大觀小
二
一問
阿
二答
二
一正破疑
二
一正破
佛
二反破
若
二明圓理
一
二圓證出是見非見
二
一問
阿
二答
二
一破執
三
一如來破執
二
一總破見在我前
佛
二別破是見非見
二
一物無是見
佛
二物無非見
佛
二大眾茫然
於
三如來安慰
如
二會通
二
一騰疑咨請
是
二正為會通
二
一正明絕待
佛
二引例釋成
二
一指人引例
二
一指人問
文
二會意答
如
二說法釋成
二
一離是非
佛
二明得失
是
三圓證離因緣自然
四
一見性離自然
二
一疑自然
阿
二破自然
二
一斥趣總責
佛
二歷境別破
阿
二見性離因緣
二
一疑因緣
二破因緣
三明正體
當
四總結責
汝
二明別理
三
一辨真俗二諦
二
一問
二答
二
一判二諦
佛
二明二諦
三
一先破世諦
阿
二明第一義諦
是
三然斥勸進
汝
二破同別妄見
二
一牒前說疑請
阿
二約二見開示
二
一呵誡許宣
爾
二推因正說
二
一示輪迴由妄
阿
二約二見廣釋
二
一正明
二
一別業妄見
三
一指人
云
二正破
二
一破即
於
二破離
復
三結顯
是
二同分妄見
云
二例合
二
一總標
阿
二別示
三
一別中法喻
三
一喻
阿
二法
例
三結
是
二進退合明
阿
三同分合法
二
一以起妄正合
例
二以歸真顯示
若
三破和合非合
二
一責迷
阿
二徵破
二
一破和合疑
二
一標責
阿
二正破
二
一破和
二
一定
則
二破
二
一正破明
若
二例餘境
彼
二破合
二
一定
復
二破
二
一正破明
二
一正破
若
二轉破
若
二例餘境
彼
二破非和合
二
一轉計
阿
二佛破
二
一責疑
佛
二正破
二
一破非和
二
一定吾
二破
二
一正破非明
二
一約邊畔指問
若
二顯不和非畔
阿
二例破餘境
彼
二破非合
二
一定
又
二破
二
一正破非合
若
二例破餘境
彼
○二寄從空出假酬三摩以歸圓理
二
一總示本真
二
一略示
阿
二廣示
如
二別會諸境
四
一會五陰
二
第三卷
一總徵
阿
二別示
五
一色陰
二
一立喻顯法
二寄喻破執
二
一喻陰相無生
二
一正示
二反破
二
一破空來
只初陰
二破根出
二結虗妄離計
二受陰
二
一立喻顯法
二寄喻破執
二
一喻陰相無生
二
一正示
二反破
二
一破空來
只初陰
二破根出
二結虗妄離計
三想陰
二
一立喻顯法
二寄喻破執
二
一喻陰相無生
二
一正示
二反破
二
一破空來
只初陰
二破根出
二結虗妄離計
四行陰
二
一立喻顯法
二寄喻破執
二
一喻陰相無生
二
一正示
二反破
二
一破空來
只初陰
二破根出
二結虗妄離計
五識陰
二
一立喻顯法
二寄喻破執
二
一喻陰相無生
二
一正示
二反破
二
一破空來
只初陰
二破根出
二結虗妄離計
二會六入
二
一總徵
二別示
六
一眼
三
一從真起妄
二辨妄無實
二
一約世諦假立
二約真諦無生
三了妄即真
二耳
三
一從真起妄
二辨妄無實
二
一約世諦假立
二約真諦無生
三了妄即真
三鼻
三
一從真起妄
二辨妄無實
二
一約世諦假立
二約真諦無生
三了妄即真
四舌
三
一從真起妄
二辨妄無實
二
一約世諦假立
二約真諦無生
三了妄即真
五身
三
一從真起妄
二辨妄無實
二
一約世諦假立
二約真諦無生
三了妄即真
六意
三
一從真起妄
二辨妄無實
二
一約世諦假立
二約真諦無生
三了妄即真
三會十二處
二
一總徵
二別示
六
一眼色處
三
一舉事徵起
二牒執推破
三了妄即真
二耳聲處
三
一舉事徵起
二牒執推破
三了妄即真
三鼻香處
三
一舉事徵起
二牒執推破
三了妄即真
四舌味處
三
一舉事徵起
二牒執推破
三了妄即真
五身觸處
三
一舉事徵起
二牒執推破
三了妄即真
六意法處
三
一舉事徵起
二牒執推破
三了妄即真
四會十八界
二
一總徵
二別示
六
一眼識界
三
一指解徵起
二牒執推破
三
一彼以根為界
二破以塵為界
三破根塵共生
三了妄即真
二耳識界
三
一指解徵起
二牒執推破
三
一彼以根為界
二破以塵為界
三破根塵共生
三了妄即真
三鼻識界
三
一指解徵起
二牒執推破
二
一破以鼻為界
二
一立徵
二推破
二
一約浮塵根破
二約勝義根破
二破以香為界
三了即真
四舌識界
三
一指解徵起
二牒執推破
四
一破從舌生
二破因味生
三破虗空生
四破和合生
三了即真
五身識界
三
一指解徵起
二牒執推破
三
一破以身為界
二破以觸為界
三破身處為界
三了即真
六意識界
三
一指解徵起
二牒執推破
二
一破以意為界
二
一約法有無破
二破識同異破
二破以法為界
三結顯藏性
○三明中道了義酬禪那以明圓理
二
一疑請
二開示
二
一呵誡
爾
二正說
二
一牒疑總示
二
一牒疑
阿
二總示
阿
二歷大別顯
七
一地大
四
一示地性無堅
二舉色空相成
三破和合之妄
四示非和不和之真
二火大
四
一略示
二舉事
三破和合
二
一例同
二正破
二
一徵
二破
四明非和不和之真
三水大
四
一略示
二舉事
三徵破
二
一徵
二破
四明非和不和之真
四風大
四
一略示
二舉事
三徵破
二
一徵
二破
四顯真
阿
五空大
四
一略示
二舉事
三徵破
二
一徵
二破
四顯真
三
一均前四大
二斥迷令悟
三不變隨緣
六見大
四
一略示
二舉事
三微破
二
一徵
二破
三
一破四句
二
一正牒破
四
一破一體
阿
二破異體
若
三破雙亦
明
四破雙非
分
二勸審觀
汝
二破和合
見
三破無因
不
四顯真
三
一均成六大
二斥迷令悟
三不變隨緣
七識大
四
一略示
阿
二舉事
汝
三徵破
二
一徵
二破
三
一破四處
二
一正牒破
阿
二勸詳審
汝
二破和合
識
三破無因
不
四顯真
三
一會成七大
若
二斥迷令悟
阿
三不變隨緣
汝
○二聞法領悟
二
一長行
二
一敘當機獲益
二
一略敘益
爾
二廣上文
二
一悟心徧
是
二獲常心
了
二敘內敬外悅
禮
二偈頌
五
一讚歎述益
妙
二誓願報恩
願
三請證大願
伏
四希更說法
大
五總結前偈
舜
○二對滿慈更審除細惑明如來藏
二
第四卷
一答富那問
四
一疑請
二
一述未達
爾
二呈二疑
二
一疑世界生起
世
二疑大性周遍
又
二許宣
爾
三佇聽
富
四正答
二
一答世界生起
二
一眾生迷真故起妄
二
一答忽生山河
二
一直拈正義
佛
二勘出忽生
二
一世界生起迷源
佛
二世界生起相狀
二
一能所細相
二
一立妄能所
性
二出能所相
無
二依正麤相
二
一煩惱因
如
二依正果
起
二答次第遷流
二
一別示之相
三
一世界相續
二
一釋相
二
一成四大
覺
二成諸相
火
二結示
以
二眾生相續
二
一釋相
二
一根器和合流轉四生
復
二受生形相升沉不定
二
一別示胎生
見
二總明四類
胎
二結示
以
三業果相續
二
一釋相
二
一別示
三
一欲貪果
富
二殺貪果
貪
三盜貪果
以
二總顯
汝
二結示
惟
三總結元由
富
二如來證真不起妄
二
一疑問
富
二喻釋
二
一妄因妄果其體本虗
二
一迷方喻妄因本空
二
一別喻
二
一喻迷因無本
佛
二喻覺不生迷
佛
二總合
富
二空華喻妄果非有
二
一妄果元空
亦
二印合結責
佛
二真智真斷不重起妄
又
二答大性周遍
二
一立譬喻顯法
二
一喻虗空
三
一立虗空譬
二
一明不拒諸相
二
一總明不拒
富
二別喻七大
所
二明諸相虗妄
於
二即譬顯法
觀
三正合空喻
真
二喻俱現
二
一先喻
云
二正合
二
一正合隨染緣
富
二兼明隨淨緣
我
二明三如來藏
四
一空如來藏
而
二不空如來藏
二
一結前文
以
二明俱即
即
三中道了義
以
四斥凡小不知
三
一法
如
二喻
譬
三合
汝
二更釋餘疑
二
一滿慈重徵妄因
二
一疑問
富
二佛答
三
一以演若以失頭為喻
二
一牒惑
佛
二引喻
吾
二以妄本無因合喻
二
一合
三
一決明妄本無因
佛
二約得菩提況釋
得
三復宗明無得失
如
二結
富
三示頓乘不藉修證
二
一法
汝
二喻
譬
二阿難再執緣起
二
一疑請
三
一引所說立難
即
二引自他得悟
我
三結所說同邪
今
二佛答
二
一委辨因緣自然
二
一辨因緣自然
二
一總述
佛
二別破
三
一以因緣破自然
阿
二以自然破因緣
若
三破轉計自然
本
二明無戲論法
二
一明悟本俱非
若
二簡二種生死
菩
二發起行門方便
四
一佛果尚遠
菩
二須勤修證
非
三戱論無益
汝
四結勸進修
是
○二示正助以修圓行
二
一示觀理直入正行
二
一慶喜歎領述請
二
一經家敘相
阿
二慶喜陳詞
二
一歎領
無
二述請
三
一述前但解
世
二通喻解行
我
三正請行門
唯
二如來宣示行門
二
一經家敘
爾
二正宣示
二
一發覺初心
二
一正明二義
二
一總述
汝
二別明
二
一徵起
云
二正釋
二
一審因地發心
三
一略示因果同異
阿
二明生滅不生滅
以
三正示起濁除濁
二
一示濁妄
二
一明濁相
二
一法
則
二喻
二
一立喻
云
二略合
汝
二示五濁
阿
二除五濁
二
一擇真妄
阿
二明伏斷
二
一正明伏斷
以
二喻顯修證
如
二審煩惱根本
二
一總勸審詳
二
一勸審詳
第
二須審詳
阿
二正示審詳
二
一委示顛倒處所
二
一明六為賊媒
則
二釋眾生世界
二
一約眾生以明世界
二
一釋名辨體
二
一釋名
阿
二辨體
二
一指相示數
汝
二結歸眾生
一
二簡定流變
二
一簡三涉四
而
二流變增疊
三
二約世界以歷六根
二
一總標
阿
二別簡
六
一眼
二耳
三鼻
四舌
五身
六意
二正勸詳擇降伏
二
一簡勸略明
二
一勸簡根修行
三
一簡圓通
阿
二較優劣
若
三許發明
我
二示須簡所以
十
二因疑廣釋
二
一疑請
阿
二廣釋
三
一舉果比斥
佛
二理無一六
二
一法
二
一根非一六
三
一徵
今
二破
二
一破一
阿
二破六
若
三結
是
二一六義生
由
二喻
二
一喻
二
一喻一六義生
如
二喻理無一六
彼
二合
則
三一入六淨
二
一六根生起
二
一正明生起
二
一列六根
六
一眼根
二耳根
三鼻根
四舌根
五身根
六意根
二結
阿
二離塵無體
是
二一入六淨
二
一明脫根塵
二
一明一入六淨
二
一一入六淨
汝
二六根互用
不
二證明不循根
阿
二明消根塵
三
一正明消根塵
阿
二證暗不能昏
阿
三顯覺心圓妙
緣
二決通疑滯
二
一明因果竝常通初義
二
一慶喜疑
二
一疑因心不能克果
阿
二以念與見性再推
世
二世尊答
三
一斥迷許說
佛
二示聞性常
二
一就聞鐘顯迷倒
二
一詰聞聲
二
一詰聞
二
一詰有無
即
二詰所以
佛
二詰聲
二
一詰有無
如
二詰所以
佛
二斥矯亂
佛
二就聞性示因常
二
一就聞正示
三
一正破無聞
阿
二辨析聞塵
二
一斥謬
知
二正顯
是
三斥顯聞性
汝
二引夢明常
二
一引睡夢騐常
如
二結形銷不滅
縱
三結會通示
二
一迷常故無常
以
二棄無常即常
若
二明解結無二通次義○
二顯示修證○
二示帶事兼修助行○
○二明解結無二通次義
二
第五卷
一正明解結無二
二
一疑問
阿
二開示
二
一現瑞
爾
二正說
二
一諸佛同宣
於
二釋迦申釋
二
一疑問
阿
二答釋
二
一長行
三
一約十八界示
佛
二約十二入示
阿
三約六根示
是
二偈頌
二
一頌正說
二
一重頌
三
一頌十八界
爾
二頌十二入
言
三頌六根
結
二孤起
三
一起後文
解
二示陀那識
陀
三誡取自心
自
二讚美
是
二兼顯六解一亡
二
一疑請
二
一經家敘事
於
二阿難陳詞
我
二開示
二
一明結成次第
三
一以六結總譬六根
即
二喻六根總名為結
佛
三喻六根體一用異
佛
二明六解一亡
三
一喻六一俱亡
二
一立喻
佛
二合法
佛
二喻結解由心
二
一正顯由心
阿
二釋明因緣
二
一釋疑
阿
二正明
如
三喻解當次第
二
一立喻
阿
一合法
佛
○二顯示修證
五
一阿難請問圓根
二
一述解陳疑
阿
二敘意陳疑
世
二如來詢諸聖眾
爾
三請聖各說圓通
五
一六塵
二
一敘悟緣起
二牒證結答
二五根
二
一敘悟緣起
二結答圓通
三六識
二
一敘悟緣起
二結答圓通
四七大
七
一火大
二
一敘悟緣起
三
一貪欲為因
烏
二值佛受教
有
三結成火光
我
二結答圓通
二地大
二
一值佛修福慧
持
二從毗舍獲悟
二
一開解
毗
二入證
二
一證阿羅漢
微
二開佛知見
迴
三水大
二
一值佛受教
二修觀入證
二
一證小
四
一未得忘身
二因觀值緣
三出觀知病
四審緣獲安
二證大
四風大
二
一值佛受教
二修觀入證
二
一修觀
二入證
五空大
三
一同佛所得
二備顯神用
三由觀獲證
六識大
三
一值佛受教
二依教離過
三觀成得道
七根大
二
一遇佛受教
二
一法
二喻
二
一相憶喻
二
一立喻
二
一不念之失
譬
二念佛之得
二
二合法
二
一帖合不念之失
十
二帖合念佛之得
二
一帖合
子
二正合
若
二染香喻
二自行化他
我
五耳根○
四放光現瑞印可
爾
五佛勅文殊揀選○
○五耳根
二
第六卷
一敘悟緣起
二
一值佛受教
爾
二備顯修證
二
一述修證
二
一入空
初
二入中
生
二顯圓通
三
一三十二應
三
一總明
二別列
三十二
三總結
是
二十四無畏
三
一總明
二別列
十四
三總結
三四不思議
二
一總標
二別列
四
二結答圓通
佛
○五佛勅文殊揀選
三
一佛勅文殊
二
一示圓融
於
二明須揀
二
一為阿難
二為未來
二奉命簡辨
二
一述敬儀
二正說偈
二
一通明所證理
二
一從真起妄
二返妄歸真
二別簡能入根
二
一總述意
歸
二別簡辨
二
一揀諸行非
四
一簡六塵
二簡五根
三簡六識
四簡七大
二顯觀音是
六
一明方便
我
二歎觀音
離
三顯圓通
三
一圓真實
二通真實
三常真實
四示迷悟
二
一明循聲故迷
今
二明入流則悟
二
一誡諦聽
二明入流
二
一標聞聞
欲
二釋聞聞
二
一明修證圓滿
二
一根脫則塵返
聞
二根除則塵消
二
一由假入空中
見
二從空中出假
卻
二譬一返六脫
二
一喻
二
一喻從真起妄
如
二喻返妄歸真
息
二合
二
一合起妄
六
二合歸真
三
一一返六脫
二辨分滿位
三結勸聞聞
五明圓證
此
六結宜終
二
一結酬以明去取
誠
二請加以益未來
頂
三時眾獲益
四
一阿難明道
於
二普會入位
普
三登伽證果
性
四眾生發心
無
○二示帶事兼修助行
三
一持根本大戒
二
一陳請
二
一經家敘
二正陳詞
二
一述自悟
大
二請利他
二
一稟佛教
甞
二述意請
二
一欲以正行益物
二更請助行益物
二宣說
二
一讚德誡聽
爾
二正為宣說
二
一舉戒為眾基
佛
二明持犯損益
二
一徵起
二解釋
四
一婬戒
二
一辨示持犯
二
一正明
二
一宣示損益
二
一持則不隨生死
二犯則必落魔道
二囑誡滅後
二
一魔令毀犯
二汝教堅持
二重示
二
一犯障修證
二持獲菩提
二結顯邪正
二殺戒
二
一辨示持犯
二
一正明
二
一宣示損益
二
一持絕生死
二犯落神道
二囑誡滅後
三
一鬼神誑世
二如來簡顯
二
一釋疑情
二斥邪計
三囑付阿難
二重示
二
一犯障修證
二持戒解脫
二結顯邪正
三盜戒
二
一辨示持犯
二
一正明
二
一宣示損益
二
一持出生死
二犯落邪道
二囑誡滅後
二
一邪徒亂正
二
一妖邪惑正
二如來簡顯
二
一顯正斥邪
二示滅罪法
二囑付阿難
二重示
二
一犯障正定
二持獲三昧
二結顯邪正
四妄戒
二
一辨示持犯
二
一正明
二
一宣示罪障
三
一標示
二顯相
三結過
二囑誡滅後
二
一顯正破邪
二囑付阿難
二重示
二
一立三喻
二正誡勸
二結顯邪正
二明誦呪除習○
三明結壇立行○
○二明誦呪除習
二
第七卷
一結前文
阿
二明今意
二
一略顯誦持利益
二
一勸誦持
然
二顯利益
阿
二略示道場方軌
二
一方便
若
二正修
二
一明修
二明證
○三明結壇立行
二
一廣示道場方軌
二
一問
阿
二答
二
一別示
二
一明壇法
二
一立壇方法
佛
二供養方法
二
一壇中供物
二
一晝夜常供
三
一壇心莊嚴
壇
二八方莊嚴
取
三分置供物
取
二二時別供
每
二壇外莊嚴
二
一列諸位
令
二懸八鏡
又
二示誦儀
二
一修
二
一行道
二
一明成就
二
一助行
於
二正行
即
二不成就
阿
二坐禪
從
二證
有
二總結
二重宣佛頂呪辭○
○二重宣佛頂呪辭
三
一阿難述請
二
一阿難請
阿
二大眾請
於
二如來宣說
二
一現化佛說呪
爾
二述功德勸持
二
一果人由此自行化他
二
一正示
三
一備列眾義
二
一總明出生功德
阿
二別示十種功德
十
一成正覺
二降魔外
三應塵土
四轉法輪
五蒙授記
六拔群苦
七事知識
八攝親因
九入涅槃
十付佛法
二指廣結名
若
三更說別名
亦
二勸持
汝
二因人以此滅惡生善
二
一廣明生善滅惡
二
一總勸受持
阿
二別明功德
二
一標
阿
二釋
十
一能除諸難
二能生諸智
三不墮惡趣
四具諸功德
五除諸垢罪
六宿業消除
七所求如願
八國界安寧
九年豐障消
十惡星不入
二總述佛意結勸
三述願加護
六
一金剛
二天王
三八部
四天神
五靈祗
六金剛藏王
二
一述意
爾
二敘護
世
○三明迷悟以證圓位
二
一阿難述請
二
一敘過述益
阿
二因行請位
世
二如來宣說
二
一標明
二
一理絕名言
佛
二對迷立悟
二
一迷真起妄
因
二滅妄名真
二別示
二
一迷真起妄顛倒類生
二
一總明二種顛倒
二
一敘意
阿
二正明
二
一眾生顛倒
二
一
並明能依所依
阿
二正示眾生顛倒
迷
二世界顛倒
二
一能所分成二種
十二
二依正合成一種
十二
二別明十二類生
三
一總列
乘
二別示
十二
一胎
二卵
三溼
四化
五有色
六無色
七有想
八無想
九非有色
十非無色
十一非有想
十二非無想
三總結
是
二返妄歸真淺深位立
三
第八卷
一總明漸次
二
一結前生後
二
一結顛倒因
阿
二生漸次法
汝
二標列正明
二
一標列
云
二正明
三
一修習除助因
三
一徵
云
二釋
二
一總明四食
阿
二明斷五辛
二
一述意
一切
二正斷
二
一約斷顯助開
是
二約人明過患
二
一說法人過
如
二坐禪人過
是
三結
阿
二真修刳正性
三
一徵
云
二釋
二
一以戒刳性
二
一持小乘
二
一正明
阿
二反顯
阿
二持大乘
先
二持戒利益
二
一明利益
禁
二得神通
是
三結
是
三增進違現業
三
一徵
云
二釋
三
一初相
阿
二中相
十
三後相
是
三結
是
二別明諸位
九
一乾慧
二十信
三十住
四十行
五十向
六四加行
七十地
八等覺
九妙覺
三總結諸位
三
一以止觀結
二以漸次結
三以邪正結
○二結顯經名
二
一問
二答
五
一定經體
二定經力用
三定經宗
四定經教相
五定經名
○二約別能招報心以明修證
二
一示現行能招報
二
一疑問
二
一敘聞得益
二起禮陳疑
二
一起禮述益
即
二對佛陳疑
二
一雙問能所
二別問所招
二開示
二
一讚許
佛
二正示
二
一雙答能所
二
第九卷
一總示能招所招因果
二
一能招報因
二
一約迷真雙標
一
二分內外別示
二
一內分
二外分
二所招報果
二
一牒二習因
阿
二所招五果
五
一純想
二情少想多
三均筭
四情多想少
五純情
二別詳能招所招因果
七
一地獄
三
一結前標起
循
二詳辨因果
二
一能招十習因
二
一總徵
二別示
十
一婬習
三
一順習
已
含逆習
二二習相交之狀
三聖賢呵棄
二貪習
三
一順習
已
含逆習
二二習相交之狀
三聖賢呵棄
三慢習
三
一順習
已
含逆習
二二習相交之狀
三聖賢呵棄
四瞋習
三
一順習
已
含逆習
二二習相交之狀
三聖賢呵棄
五詐習
三
一順習
已
含逆習
二二習相交之狀
三聖賢呵棄
六誑習
三
一順習
已
含逆習
二二習相交之狀
三聖賢呵棄
七冤習
三
一順習
已
含逆習
二二習相交之狀
三聖賢呵棄
八見習
三
一順習
已
含逆習
二二習相交之狀
三聖賢呵棄
九枉習
三
一順習
已
含逆習
二二習相交之狀
三聖賢呵棄
十訟習
三
一順習
已
含逆習
二二習相交之狀
三聖賢呵棄
二所招六交報
二
一總明
云
二別示
二
一徵
二示
六
一見報
二
一標
二釋
三
一臨終見相
二入獄初相
二
三入獄後相
二
一發二相
二歷六根
二聞報
二
一標
二釋
三
一臨終見相
二入獄初相
二
三入獄後相
二
一發二相
二歷六根
三嗅報
二
一標
二釋
三
一臨終見相
二入獄初相
二
三入獄後相
二
一發二相
二歷六根
四味報
二
一標
二釋
三
一臨終見相
二入獄初相
二
三入獄後相
二
一發二相
二歷六根
五觸報
二
一標
二釋
三
一臨終見相
二入獄初相
二
三入獄後相
二
一發二相
二歷六根
六思報
二
一標
二釋
三
一臨終見相
二入獄初相
二
三入獄後相
二
一發二相
二歷六根
三總結顯妄
二
一由妄所成
二
一總結由妄所成
阿
二別結能所因果
五
一阿鼻因果
二八無間因果
三十八獄因果
四三十六獄因果
五一百八獄因果
二非真本
有由
二鬼趣
三
一總明
二別顯
十
三總結
二
一正結虗妄
二引前重示
三畜生
三
一總明
二別顯
十
三總結
二
一正結虗妄
二引前重示
四人道
三
一總明
二
一反徵其剩
復
二酬償難息
阿
二別顯
十
三結示
是
五仙道
三
一總明
二
一反徵其剩
復
二酬償難息
阿
二別顯
十
三結示
是
六天道
二
一別示諸天
三
一欲界六天
二
一正釋
六天
二結示
二色界十八天
二
一別釋
四
一初禪三天
二
一正釋
二結示
二二禪三天
二
一正釋
二結示
三三禪三天
二
一正釋
二結示
四四禪分
二
一四根本
二
一正釋
二總示
二五不還
三
一總示
阿
二別明
五天
三結示
阿
二總結
三無色界四天
二
一正釋
二
一明感報
二
一簡回心不入
復
二明生天類殊
二
一別明四天
四
二總辨二類
此
二辨王民
阿
二結示
二總結虗妄
此
七修羅
復
二結示勸斷
二
一結示
二
一結能所本妄
二
一能招現行因妄
如
二所招七趣果妄
阿
二示悟無能所
二
一妙悟皆無
若
二妄生本無
不
二勸斷
二
一結勸得失
汝
二結顯邪正
作
二詳發得能招報○
○二詳發得能招報
二
一正明發相
二
一結前
二正詳
二
一詳明發得
二
一標示能所
三
一標示
二
一標
二示
二許宣
汝
三佇聽
阿
二詳明能所
二
一總明發得因由
三
一明發得因由
二
一生佛理同佛
二迷悟事異
二
一迷真起妄
由
二悟理魔發
二
一歸元妄滅
汝
二將歸魔發
二
一諸聖心通
汝
二魔凡驚慴
一
二明魔發本意
三明損益勸誡
二別解發得相狀
五
一色陰
三
一總示始終
三
一三昧所依
二正示始終
二
一不盡始相
二
已
盡終相
三結顯妄源
二正許發得
十
一身能出礙
二拾出蟯蛔
三內外通聞
四見佛依正
五空成寶色
六暗室見物
七燒斫無損
八徧見聖凡
九夜見遠方
十他變自說
三結過勸示
阿
二受陰
三
一總示始終
三
一三昧所依
二預示始終
二
一不盡始相
二
已
盡終相
三結顯妄源
二正詳發得
十
一見物生悲
二
一指相定名
二用心邪正
二
一正心
二邪心
二勇齊諸佛
二
一指相定名
二用心邪正
二
一正心
二邪心
三枯渴沉憶
二
一指相定名
二用心邪正
二
一正心
二邪心
四自疑舍那
二
一指相定名
二用心邪正
二
一正心
二邪心
五生無盡憂
二
一指相定名
二用心邪正
二
一正心
二邪心
六生無限勇
二
一指相定名
二用心邪正
二
一正心
二邪心
七起大我慢
二
一指相定名
二用心邪正
二
一正心
二邪心
八輕安自足
二
一指相定名
二用心邪正
二
一正心
二邪心
九撥無因果
二
一指相定名
二用心邪正
二
一正心
二邪心
十愛極發狂
二
一指相定名
二用心邪正
二
一正心
二邪心
三結過勸示
阿
三想陰
三
一總示始終
三
一結前受陰
二預示始終
二
一不盡始相
二
已
盡終相
三結顯妄源
二正詳發得
十
一貪求善巧
三
一明想動
二致魔邪
三勸先覺
二貪求經營
三
一明想動
二致魔邪
三勸先覺
三貪求契合
三
一明想動
二致魔邪
三勸先覺
四貪求元本
三
一明想動
二致魔邪
三勸先覺
五貪求冥感
三
一明想動
二致魔邪
三勸先覺
六貪求深入
三
一明想動
二致魔邪
三勸先覺
七貪求知見
三
一明想動
二致魔邪
三勸先覺
八貪求神力
三
一明想動
二致魔邪
三勸先覺
九貪求深空
三
一明想動
二致魔邪
三勸先覺
十貪求長壽
三
一明想動
二致魔邪
三勸先覺
三結過勸示
二
一約魔事結
二約想陰結
四行陰○
五識陰○
二結勸欽承○
二更斷餘疑○
○四行陰
三
第十卷
一總示始終
三
一結前想陰
二預示始終
二
一不盡始相
二
已
盡終相
三結顯妄源
二正詳發相
十
一二無因論
三
一總述
二別顯
二
一本無因
二
一正明
二結過
二末無因
二
一正明
二結過
三結示
二四徧常
二
一正心絕魔
二窮元發見
三
一總述
二別顯
二
一正明
二結過
三結示
三常無常
二
一正心絕魔
二窮元發見
三
一總述
二別顯
二
一正明
二結過
三結示
四四有邊
二
一正心絕魔
二窮元發見
三
一總述
二別顯
二
一正明
二結過
三結示
五四不死
二
一正心絕魔
二窮元發見
三
一總述
二別顯
二
一正明
二結過
三結示
六十六有相
二
一正心絕魔
二窮元發見
三
一總述
二別顯
二
一正明
二結過
三結示
七八無因
二
一正心絕魔
二窮元發見
三
一總述
二別顯
二
一正明
二結過
三結示
八八俱非
二
一正心絕魔
二窮元發見
三
一總述
二別顯
二
一正明
二結過
三結示
九七斷滅
二
一正心絕魔
二窮元發見
三
一總述
二別顯
二
一正明
二結過
三結示
十五現涅槃
二
一正心絕魔
二窮元發見
三
一總述
二別顯
二
一正明
二結過
三結示
三結顯妄源
○五識陰
三
一總示始終
三
一結前行盡
二預示始終
二
一不盡始相
二
已
盡終相
三結顯妄源
二正詳發相
十
一因所因執
二
一行盡識現
二因計成過
二
一正敘
二結斥
二能非能執
二
一行盡識現
二因計成過
二
一正敘
二結斥
三常非常執
二
一行盡識現
二因計成過
二
一正敘
二結斥
四知無知執
二
一行盡識現
二因計成過
二
一正敘
二結斥
五生無生執
二
一行盡識現
二因計成過
二
一正敘
二結斥
六歸無歸執
二
一行盡識現
二因計成過
二
一正敘
二結斥
七貪非貪執
二
一行盡識現
二因計成過
二
一正敘
二結斥
八嗔無嗔執
二
一行盡識現
二因計成過
二
一正敘
二結斥
九定性聲聞
二
一行盡識現
二因解起著
二
一正敘
二結斥
十定性緣覺
二
一行盡識現
二因解起著
二
一正敘
二結斥
三斥邪結正
二
一斥邪
二
一顯過
二
一結由識
阿
二具明過
二
一八境
眾
二二乘
聲
二勸示
汝
二結正
二
一示法門
如
二明超能
二
一能超至等覺
二能超至如來
○二結勸欽承
三
一總結示
此
二勸兩根
二
一利根宜精識
魔
二鈍根托秘呪
若
三令欽奉
汝
○二更斷除疑
二
一疑問
阿
二答釋
二
一正答所問
三
一答五陰妄想
二
一正答
二
一總答
二
一真如本淨妄生諸法
佛
二因緣自然二計虗妄
三
一立
妄
二破
二
一總破二計
彼
二別破二計
二
一破因緣
二破自然
三結
是
二別答
五
一堅固妄想
汝
二虗明妄想
即
三融通妄想
由
四幽隱妄想
化
五罔象妄想
二
一正辨識相
又
二更顯微細
阿
二結答
阿
二答請何為界
汝
三答併銷次第
三
一約生滅
此
二約事理
理
三喻巾結
我
二結勸傳
示
△二正宗分竟
○三流通
二
一結勸流通
二
一以施福較勸
二
一約施福較顯
二
一問
阿
二答
阿
二舉功德勸通
二
一滅罪功
佛
二生福德
得
二以成佛正勸
阿
二結益流通
佛
△三流通分竟
首楞嚴經觀心定解科(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