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證疏廣解

明 凌弘憲點釋10卷CBETA X0288大于一万字 25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三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
如來藏之二
如来藏的第二部分
〔疏〕此從六入至十八界總有三科夫三科之門攝盡萬法故一切經無不說此俱舍云入亦名根根依增上立名入以來門為義又法界無差別論云不空如來藏有過恒沙佛法是故經標陰入處界所以即相而談性言妙真如者所以即性而融相也勝鬘云依如來藏有生死依如來藏有涅槃此則歸根指體所以示迷悟之源也。
(疏)这里从六入到十八界总共分为三部分,这三部分的门类包含了万法,因此所有经文都会讲述这些内容。俱舍论中提到,入也称为根,根依赖于增上而建立名字,入以进入门的意义为义。法界无差别论中说,不空如来藏包含了超过恒河沙数的佛法,因此经文以阴、入、处、界为标志,从相的角度来讨论性,称之为妙真如,从性的角度来融合相。胜鬘经中说,依赖如来藏有生死,依赖如来藏有涅槃,这表明了归根结底指向本体,因此展示了迷惑与觉悟的根源。
復次阿難。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再次,阿难,为什么说六入本质上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呢?
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明暗)。名為見性。
阿难,就像眼睛直视虚空时产生的疲劳感,眼睛和疲劳感都是菩提的一部分,这种疲劳相是因为明暗两种妄尘的刺激而产生的。在这两种尘象中,吸收这些尘象(明暗),被称为见性。
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若從根(目)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若於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是故當知眼入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这种视觉,离开了光明和黑暗这两种微细物质,终究没有实质。因此,阿难,你应当知道这种视觉,不是来自光明或黑暗,也不是从感官本身产生,更不是从虚空中产生。为什么呢?如果视觉来自光明,那么在黑暗中视觉就会消失,就不应该能看到黑暗。如果视觉来自黑暗,那么在光明中视觉就会消失,就不应该能看到光明。如果视觉是从感官(眼睛)产生的,那么它必然不受光明和黑暗的影响,这样的视觉本质上是没有自性的。如果视觉是从虚空中产生的,那么向前看时,所见的微细物质应该归属于感官,而虚空自身观察,与你的视觉又有何关联。因此,你应当知道,眼的视觉是虚妄的,它既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存在的本性。
〔疏〕即彼目睛者指前勞目之事以菩提性中本無眼等塵勞名相故以瞪勞為喻溫陵由塵發見因根吸塵故名眼入然有三科即彼目睛下依真起妄因於明暗下辨妄無實是故當知下明妄即真。
(疏)“即彼目睛”指的是之前因疲劳而过度使用眼睛的情况,因为在菩提本性中原本没有眼睛等由烦恼引起的名相,所以用瞪眼劳累作为比喻。温陵通过微细物质引发视觉,因为感官吸引微细物质,所以称之为眼入。然而,这里有三个部分:首先是“即彼目睛”,依真性起妄念;其次是“因于明暗”,辨别妄念无实体;最后是“是故当知”,说明妄念即是真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動靜)。名聽聞性。
阿难,比如有人用两个手指迅速堵住自己的耳朵。由于耳根过度劳累,头部中会产生声音。同时,耳朵和劳累都是由于对菩提的误解而产生的劳累现象。因为动静两种虚妄的尘埃,引发了听觉的产生。吸收这些尘埃(动静),被称为听觉的本性。
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若從根(耳)生。必無動靜。如是聞體。本無自性。若於空出。有聞成性。即非虗空。又空自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耳入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这个听觉,离开了动静两种微细物质,终究没有实质。如此,阿难,应当知道这个听觉,不是由动静而来,不是从感官(耳)产生,也不是从虚空中生出。为什么呢?如果从静中来,动时就会随之消失,就不应该能听到动的声音。如果从动中来,静时就会随之消失,就不应该能感知静的状态。如果从感官(耳)产生,必然不涉及动静,这样的听觉本身没有自性。如果从虚空中产生,有听觉成为特性,那就不是虚空了。再者,虚空自己有听觉,与你有何关联?因此,应当知道耳入是虚妄的,本来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本性。
〔疏〕耳聞動靜猶目見明暗也言非動靜來者破計情也故超日明經云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身心及地水火風空皆無所從來無所至去緣合則有緣離則滅如幻如化故下經云當處發生隨處滅盡即斯旨也。
耳根听到动与静,就像眼睛看到明与暗一样,说它们不是由动静所引起的,是为了破除妄念。因此,《超日明经》说,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身、心以及地、水、火、风、空,都没有固定的来处和去处,因缘和合则存在,因缘离散则消失,如同幻象和变化。所以,接下来的经文说,事物在产生的地方随即消失,正是这个意思。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於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虗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通塞)。名齅聞性。
阿难,比如有人急促地呼吸,呼吸久了就会感到疲劳,于是在鼻中感受到冷的触觉。因为这种触觉,人们分辨出通畅和堵塞、虚无和实在,甚至各种香气和臭气,连同鼻子和疲劳,都是由于菩提心的妄动而产生的疲劳现象。由于通畅和堵塞两种妄尘的刺激,产生了居中的听觉,吸入这些尘象(通畅和堵塞),被称为嗅觉。
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闕文)當知是聞。非通塞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通來。塞則聞滅。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則無聞。云何發明香臭等觸。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是聞機。本無自性。若從空出。是聞自當迴齅汝鼻。空自有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鼻入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这种听觉,离开了通畅和堵塞两种尘境,终究是没有实体的。应当知道这种听觉,不是由通畅和堵塞产生的,也不是从鼻根产生的,也不是从空中产生的。为什么呢?如果听觉是由通畅产生的,那么在堵塞时听觉应该消失,又怎能知道堵塞呢?如果是因为堵塞而有的,那么在通畅时就不应该能闻到香气和臭气等触觉。如果听觉是从鼻根产生的,那么必然没有通畅和堵塞的区分,这样的听觉机制,本来就没有自性。如果听觉是从空中产生的,那么这种听觉自然应该能回嗅你的鼻子,如果空中自有听觉,又与你何干?因此,应当知道鼻入是虚妄的,本来就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存在的。
〔疏〕畜縮氣也冷因畜有不畜本無然鼻聞通塞亦猶耳聞動靜也而覺知以塵為相故離彼無有則非唯緣彼而生而亦即彼為體也故知明暗動靜乃至離合生滅之塵與今見聞覺知之性混而為一本如來藏中妙真如性矣。
〔疏〕畜生缩气也冷,因为畜生有不畜生本无。然而鼻子闻通塞,也像耳朵闻动静一样。而觉知以尘为相,所以离开尘就没有,不仅因为尘而产生,也即尘为体。因此,明暗动静乃至离合生灭的尘与现在的见闻觉知之性混为一体,如同如来藏中的妙真如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吻。熟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由甜與苦。
阿难,比如有人用舌头舔嘴唇。反复舔使嘴唇疲劳。如果这人有病,就会感到苦味。健康的人,会微微感到甜味。由于甜与苦的不同。
(明)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甜苦甛)。名知味性。
显示当舌根不动时,淡性常在。同时舌与劳都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入这些尘象(甜苦),名为知味性。
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甜苦來。淡則知滅。云何知淡。若從淡出。甜即知亡。復云何知甜苦二相。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斯知味(甜苦淡)根。本無自性。若於空出。虗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舌入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疏〕以舌取味也熟令勞甚言取著之狀。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於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於離知。涉勢若成。因於勞觸(皆因觸致)。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離合)。名知覺性。
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於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時來。離當已滅。云何覺離。違順二相。亦復如是。若從根(身)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知。元無自性。必於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身入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疏〕身入之覺由觸所顯葢以離觸之時覺知此身無合之覺是以合覺顯於離知也。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為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踰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生滅)。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
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於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為(知)寤。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若從根(意)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於空華。畢竟無性。若從空生。自是空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意入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疏〕意以生滅為性而其體不出憶忘眠寤之境由四相妄遷名曰顛倒吸撮內塵即見聞逆流也塵流逆內無間即滅即不相違越名不及地此言意根之處葢如斯而已故曰畢竟無體則虗妄可知矣按婆沙云歸趨是意業謂五根各別所行意則總領受彼所行及彼境界能歸趣彼作諸事業故名意根。
〔資中〕莊周云其寤也形開其寐也魂交寤寐二相自是形之開合而覺知之性離斯二者故如空華。
復次阿難。云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汝且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於意云何。此等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阿難。若復眼根生色相者。見空非色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既無。誰明(顯)空質。空亦如是。若復色塵生眼見者觀空非色。見即銷亡。亡則都無。誰明空色。
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即色與見。二處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疏〕顯宗論云處謂生門心心所法於中生長故名為處是能生長彼作用義故然前談六入則以塵對辨今十二處則以根對揚由根塵同源法不孤立也汝且下以能生破所生謂若眼生色相則眼為能生色為所生然見空之時既無所生之色則色性應銷色銷則誰明空質乎謂無色則不能顯空也若復下謂若色生眼見則色為能生眼為所生然觀空之時既無所生之眼則見性應銷見銷則以誰明空色乎此明眼色二處俱無生也。
阿難。汝更聽此祇陀園中。食辦擊鼓。眾集撞鐘。鐘鼓音聲。前後相續。於意云何。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阿難。若復此聲。來於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城。在祇陀林。則無有我。此聲必來阿難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鐘聲。同來食處。若復汝耳往彼聲邊。如我歸住祇陀林中。在室羅城。則無有我。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鐘聲齊出應不俱聞。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若無來往。亦復無聞。
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即聽與聲。二處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溫陵〕我入城祇林無我喻聲來耳則餘處無聲然千眾皆聞則聲非來耳。
〔疏〕聲非來耳以明聲處無生也無聞者聞無聞性也聞尚無聞安有往來之事。
阿難。汝又齅此鑪中旃檀。此香。若復然於一銖。室羅筏城四十里內同時聞氣於意云何。此香為復生旃檀木。生於汝鼻。為生於空。阿難。若復此香。生於汝鼻。稱(既云)鼻所生。當從鼻出。鼻非旃檀。云何鼻中有旃檀氣。稱(既云)汝聞香。當於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若生於空。
空性常恒(不變)。香應常在。何藉鑪中爇此枯木(旃檀)。若生於木。則此香(木)質。因爇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遠。四十里內。云何已聞。
是故當知香鼻與聞。俱無處所。即齅與香。二處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溫陵〕鼻非旃檀非鼻生也藉爇而有非空生也香質是木煙非其木離木離煙而能遠聞豈鼻生哉。
〔疏〕鼻根聞香但由境有勝劣故使聞有遠近苟香有百里之氣即百里能聞此則根無優劣境有遠近明矣。
阿難。汝常二時眾中持鉢。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為上味。於意云何。此味。為復生於空中。生於舌中。為生食中。阿難。若復此味。生於汝舌。在汝口中。秪有一舌。其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若不變移。不名知味。若變移者。舌非多體。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於食。食非有識。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預於汝。名味之知。若生於空。汝噉虗空。當作何味。必其虗空。若作鹹味。既鹹汝舌。亦鹹汝面則此界人。同於海魚。既常受鹹。了不知淡。若不識淡。亦不覺鹹。必無所知。云何名味。
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即嘗與味。二俱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溫陵〕舌無定味又非多體則味不生舌矣石蜜沙糖也此若生食食不自知因舌知味非生食矣。
阿難。汝常晨朝以手摩頭。於意云何。此摩所知。誰為能觸。能為在手。為復在頭。若在於手。頭則無知。云何成觸。若在於頭。手則無用。云何名觸。若各各有。則汝阿難。應有二身。若頭與手。一觸所生。則手與頭。當為一體。若一體者。觸則無成。若二體者。觸誰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應虗空。與汝成觸。是故當知覺觸與身。俱無處所。即身與觸。二俱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疏〕觸因境有然以手觸頭則能所皆身無定趣矣謂觸有能所方名為觸今頭足一體豈名為觸耶。
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此法。為復即心所生。為當離心。別有方所。阿難。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云何成處。若離於心。別有方所。則法自性。為知非知。知則名心。異汝非塵。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於汝。若非知者。此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虗空相。當於何在。今於色空。都無表示。不應人間更有空外。心非所緣。處從誰立。
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則意與法。二俱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溫陵〕法若即心則不屬塵既非所緣何成意處若離於心則法塵因意知顯故問為知非知。
〔疏〕法若非知則非色聲若是色聲自應可知今既無知豈應藏於色空之外既心無所緣處從何立釋曰此十二處者是心體根本而諸根緣此以生故外論謂之勃路挐勃路挐者是根本義故及作用義故又毗婆沙云若欲觀察諸法性相當依如是十二處教便生十二處影像明鏡故經謂之如來藏性。
復次阿難。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為緣生於眼識。此識為復因眼所生。以眼為界。因色所生。以色為界。阿難。若因眼生既無色空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汝見又非青黃赤白。無所表示。從何立界。若因色生。空無色時。汝識應滅。云何識知是虗空性。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界從何立。從變則變界相自無不變則恒。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虗空所在。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合則中離。離則兩合。體性雜亂。云何成界。
是故當知眼色為緣。生眼識界。三處都無。則眼與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疏〕毗婆沙云以四事故立十八界一由自性故建立色界乃至法界二由作用故建立眼識界乃至意識界三由能作故建立眼界乃至意界四由差別故建立十八界顯宗論云界者因義種族義謂由一身或一相續中有十八類諸種族故名十八界由根等展轉相望種族不同故名為界釋曰按雜集論十八界總有五義謂一切種子義因義持自相義持因果性義持一切法差別義故知種族者即種子義也以有十八種子差別名十八界。
〔溫陵〕若識因眼生則無塵可知故見非青等若識因色生則當隨色滅即應不識空又色有遷變識應知變識若知變則色滅識存無與為界又若汝識亦變變則無體界相自無若不隨變則識應常一當不識空理又不然非色生矣若謂眼色共生則此識性應與根塵兩合合則其識中離亦不成界矣。
阿難。又汝所明。耳聲為緣。生於耳識。此識。為復因耳所生。以耳為界。因聲所生。以聲為界。阿難。若因耳生。動靜二相。既不現前。根不成知。必無所知。知尚無成。識何形貌。若取耳聞。無動靜故。聞無所成。云何耳形雜色觸塵。名為識界。則耳識界。復從誰立。若生於聲。識因聲有。則不關聞。無聞則亡聲相所在。識從聲生。許聲因聞而有聲相。聞應聞識。不聞非界。聞則同聲。識已被聞。誰知聞識。若無知者。終如草木。不應。聲聞雜成中界。界無中位。則內外相。復從何成。是故當知耳聲為緣。生耳識界。三處都無。則耳與聲。及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疏〕若識因耳生則無動靜可識既無所識界義不成若取耳根聞無動靜不藉聲塵者則耳根所依是形色觸法故耳識依聲不雜觸塵也此識不生根明矣又若識生於聲則不關聞不關聞即無聲相則無所識知縱謂識從聲有然許因聞有聲識若聲生聲應有識則聞聲時即是聞識不聞又非界聞則此識即同於聲理無是矣。
〔長水曰〕既能了之識作所聞之聲則誰為能知知此聞識也。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為緣。生於鼻識。此識。為復因鼻所生。以鼻為界。因香所生。以香為界。阿難。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為鼻。為取肉形雙爪之相。為取齅知動搖之性。若取肉形。肉質乃身。身知即觸。名身非鼻。名觸即塵。鼻尚無名。云何立界。若取齅知。又汝心中。以何為知。以肉為知。則肉之知。元觸非鼻。以空為知。空則自知。肉應非覺。如是。則應虗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難。應無所在。以香為知。知自屬香。何預於汝。若香臭氣。必生汝鼻。則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及旃檀木。二物不來汝自齅鼻。為香為臭。臭則非香。香應非臭。
若香臭二。俱能聞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對我問道有二阿難。誰為汝體。若鼻是一。香臭無二。臭既為香。香復成臭。二性不有界從誰立。若因香生。識因香有。如眼有見不能觀眼。因香有故。應不知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識。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既無中間。不成內外。彼諸聞性。畢竟虗妄。
是故當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三處都無。則鼻與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根有二相肉形雙爪浮塵根也覺知動搖勝義根也若肉形下破浮塵根。
〔溫陵〕名身則非鼻名觸則身根之塵故鼻尚無名也若取嗅知下破勝義根肉質之知屬身故元觸非鼻虗空之知屬境故肉應非覺。
〔疏〕若香臭氣下若從鼻生則香臭二種不生伊蘭及栴檀樹故曰二物不來汝自嗅鼻為香為臭伊蘭臭樹也臭則非香下以根從境破謂境既有二根應成兩故先定云臭則非香香則非臭意在俱聞墮兩鼻之失若鼻是一下以境從根破謂根既是一境應非二故臭亦非香復成臭也。
〔溫陵〕眼識因眼而有既不能見眼鼻識因香而有應不知香若曰能知即非香生若曰不知即不名識皆不可也香非知有者謂香不因根即不成香界識不知香即不成識界中間識也內外根境也。
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為緣。生於舌識。此識。為復因舌所生。以舌為界。因味所生。以味為界。阿難。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薑桂。都無有味。汝自嘗舌。為甜為苦。若舌性苦。誰來嘗舌。舌不自嘗。孰為知覺。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不自嘗。云何識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識應多體。識體若一。體必味生。鹹淡甘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同為一味。應無分別。分別既無。別不名識。云何復名舌味識界。不應虗空生汝心識。舌味和合。即於是中。元無自性云何界生。
是故。當知舌味為緣。生舌識界。三處都無。則舌與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溫陵〕味因舌嘗若舌本苦則無能嘗者孰為識體若舌本淡既不因境味無所生食自為味謂食即味也同於舌根舌不自嘗也。
阿難。又汝所明。身觸為緣。生於身識。此識。為復因身所生。以身為界。因觸所生。以觸為界。阿難。若因身生。必無合離二覺觀緣。身何所識。若因觸生。必無汝身。誰有非身知合離者。阿難。物不觸知。身知有觸。知身即觸。知觸即身。即觸非身。即身非觸。身觸二相。元無處所。合身即為身自體性。離身即是虗空等相。內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復立。內外性空。則汝識生。從誰立界。
是故當知身觸為緣。生身識界。三處都無。則身與觸。及身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溫陵〕覺觀即身識而以離合二境為緣若無緣則無識是則因境非因身也。
〔疏〕瑜伽云為身所證說名為觸觸因感物而生物無情不能知觸則知觸者身也今以手觸頭則身即觸觸即身身觸互奪元無處所又合身則無處位故即為身體離身則無觸因故即同虗空釋曰俱舍說五識有覺觀而唯識破之觀今經之義則唯識之破非也。
阿難。又汝所明意法為緣。生於意識。此識。為復因意所生。以意為界。因法所生。以法為界。阿難。若因意生。於汝意中。必有所思。發明汝意。若無前法。意無所生。離緣無形。識將何用。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為同為異。同意即意。云何所生。異意不同。應無所識。若無所識。云何意生。若有所識。云何識意。唯同與異。二性無成。界云何立。若因法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汝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相狀分明。以對五根。非意所攝。汝識決定依於法生。今汝諦觀。法法何狀。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越此諸相。終無所得。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所因既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相狀不有。界云何生。
是故當知意法為緣。生意識界。三處都無。則意與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疏〕所思即法塵也若無前法意無所生是則因境非因根也又汝下識心即意識思量即所思了別即意根經以根塵識兼舉也經問識與根塵為同為異故疊破云同意即意云何說是意所生耶異意則應無法塵故無所識云何識意者謂塵由意生今識既異意而復有所識則識塵時即同識意然識無識意之理也若因下破從法生擕李曰生滅即法塵也然生滅但是五塵通相離五無體故云生則諸法生也。
〔疏〕顯宗論云由六識身無間滅已皆名為意此於意識作所依根意識既唯依過去故云生則諸法生滅則諸法滅也所因即法塵所因之法自無因之生識復作何狀釋曰已上略釋心意識竟今更總釋者復有多義毗婆沙云過去名意現在名識未來名心又界中施設心處中施設意蘊中施設識又心是種族義意是生門義識是積聚義又遠行是心業前行是意業續生是識業又彩畫是心業歸趣是意業分別是識業此心意識又有二種分別脇尊者說云滋長是有漏心分割是無漏心思量是有漏意思惟是無漏意分別是有漏識解了是無漏識如是等廣如論說。
如來藏之三(七大)
七大者俱舍云地水火風於諸世間能作大事故名為大蓋真空性火以妙萬物而為言隨處發生顯徧周而為性良以空不空如來藏中有過恒沙德用故理事交徹所以融乎真俗體用相即所以俱乎空假此如來藏性為圓明攝德之門性海全收而萬法交歸矣故經云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則真空理體也又云應所知量隨業發現則俗諦中相用也又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則交徹融涉所以圓明法界也夫聖性非遠體之即神是故析塵鑽火拂鏡披衣乃至鑿井指眾繁興交作皆明即事而真之理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惟垂哀愍。開示眾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諦。如何復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為真可憐愍。汝今諦聽。我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阿難默然。承佛聖旨。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
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虗空。不和諸色。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阿難(例文)。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孤山〕阿難執昔所談疑今第一義諦將恐眾生聞昔和合則滯於有聞今排擯則溺於空不達中道動成戲論故請開示。
〔吳興〕若彼大性下意謂四大之性不和四大之相斯則性居相外此約真如隨緣不同頑空之性也若和合下既破非和恐計和合故復破之此約真如不變不同變化等相也。
〔疏〕按超日月三昧經云天人菩薩聲聞緣覺斯之所行有合有散不得成於無上正道皆由不知道本於是廣談色心二法乃至如來法身方得無合無散甚與今經互相發明今復略引者經云謂地水火風有色無見未有三界是四色者而常自然無有作者自然動起唯道能名釋曰謂四大動起皆道體而然也經又曰乃至補處能名斯道無象之象亦曰心色阿惟越致見心色阿惟顏見四色心如來見四色心之本也釋曰色心之本唯如來始見經又曰於三界而不然者是為心色名曰心本釋曰謂不如三界見於三界之色者則為心色是為心本經又曰故曰非不然於菩薩法故曰為然釋曰菩薩有度生之情故起四大之色經又曰無心色志三界自然自然如空乃名曰道釋曰如聲聞滅色可謂有志於心菩薩不滯空可謂有心於色皆合散之道也經又曰於是諸佛無合無散所以者何假使合者則人本也假使散者則生死也釋曰即所謂若和合者同於變化乃至生生死死如旋火輪也經又曰見生死苦泥洹之樂則名聲聞處在中間無益一切名曰緣覺無合無散名曰法身法身無形普入一切亦無所入無所不入釋曰下經阿難領解不立僧祇獲法身者領解此義也故密藏經云如來法身住一切眾生身中光影外現猶如淨縷褁牟尼珠無所障礙即無合無散之身也又經阿難二字當在氷還成水之下汝觀地性之上蓋文倒耳。
汝觀地性麤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虗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虗。即實空性。阿難。若此鄰虗。析成虗空。當知虗空。出生色相。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虗塵。用幾虗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虗合成鄰虗。又鄰虗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虗空。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云何合。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疏〕言微塵者十地論云唯不動地菩薩得自在行觀地水火風諸微塵性皆如實知然今云析色者皆為破計汝觀下以色空義破和合計由性色即是真空故合無所合性空而是真色故非合而合性即空也空即性也真色亦然由色空之體皆即真性故相融而無礙又經明析色者由諸瑜伽師依聖教量以假想力析色為空遂為虗空由析而有因而計彼世界亦由合而成故金剛般若云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
〔孤山曰〕既能析色為空亦可合空為色若空不可合色從何生然而不知皆即妄心分別故密嚴云地等和合微塵之聚若離於心即無所得。
阿難。火性無我。寄於諸緣。汝觀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阿難。名和合者。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為一眾。眾雖為一詰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羅門種。優樓頻螺迦葉波種。乃至阿難瞿曇種姓。阿難。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執鏡。於日求火。此火。為從鏡中而出。為從艾出。為於日來。阿難。若日來者。自能燒汝手中之艾。來處林木。皆應受焚。若鏡中出。自能於鏡。出然於艾。鏡何不鎔。
(屈)汝手執。尚無熱相。云何融泮。若生於艾。何藉日鏡。光明相接。然後火生。汝又諦觀。鏡因手執。日從天來。艾本地生。火從何方。遊歷於此。日鏡相遠。非和非合。不應火光無從自有。汝猶不知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當知世人。一處執鏡。一處火生徧法界執。滿世間起。起徧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疏〕按俱舍釋地水火風有三種義論云地水火風體寬廣故一切餘色所依止故又云能持自相及所造色故名為界又云以能增廣一切有色物生及於世間能作大事然由體大故能周徧法界然由用周故能循業發現此性火真空之義也。
〔溫陵〕火無自體寓物成形故曰無我眾名和合詰之各有根本非和合也。
〔疏〕陽燧取火珠也以銅為者則其形如鏡淮南云物類相動本標相應陽燧見日則然而為火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言日鏡相遠者顯非和之性無從自有者破自然之情佛地論云如鏡中火無別自體隨眾生心亦非和合。
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恒。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及鉢頭摩訶薩多等。諸大幻師。求太陰精。用和幻藥。是諸師等。於白月晝。手執方諸。承月中水。此水。為復從珠中出空中自有。為從月來。阿難。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令珠出水。所經林木。皆應吐流。流則何待方諸所出。不流。明水非從月降。若從珠出。則此珠中常應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晝。若從空生。空性無邊。水當無際。從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復有水陸空行。汝更諦觀。月從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盤。本人敷設。水從何方。流注於此。月珠相遠。非和非合。不應水精。無從自有。汝尚不知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一處執珠。一處水出。徧法界執。滿法界生。生滿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溫陵〕求則流否則息所謂流息無恒也太陰精即月中水方諸取水珠也。
〔疏〕方諸陰物月者羣陰之宗其氣類相感故水之從出若月上潮生亦其類也然川澤陂池流用不息而獨言方諸者取業用言之也。
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於大眾。僧伽梨角。動及旁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此風。為復出袈裟角。發於虗空。生彼人面。阿難。此風。若復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若生虗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虗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若有生滅。不名虗空。名為虗空。云何風出。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汝審諦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虗空寂然。不參流動。風自誰方。鼓動來此。
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無從自有。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徧法界拂。滿國土生。周徧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溫陵〕拂衣則動垂衣則靜故動靜不常。
〔疏〕被拂之面謂他人也風性動空性靜故不相參雜。
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剎利種。及婆羅門。毗舍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虗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虗空。虗空淺深。隨出多少。此空。為當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阿難。若復此空。無因自生。未鑿土前。何不無礙。唯見大地。逈無通達。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先出。無空入者。云何虗空。因土而出。若因出入。則應空土。元無異因。無異則同。則土出時。空何不出。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不應鑿出。鑿自出土。云何見空。
汝更審諦。諦審諦觀。鑿從人手。隨方運轉。土因地移。如是虗空。因何所出。鑿空虗實。不相為用。非和非合。不應虗空。無從自出。若此虗空。性圓周徧。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虗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虗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疏〕空因鑿土而出所謂因色顯發也未鑿土前地無通達則空非無因也若因鑿土而出則空居土外故土出時應見空入此則辨明空不因土也又若無異因則空土同體若同體者則土出時何不見空同土而出又非同體矣又鑿體堅實空體虗通故不相為用非和合矣釋曰按六大經說地水火風空識而不言見大故彼經名六大又彼以六大合內外而說則知此經之義是談外以該內也。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設居中宵。白月則光。黑月便暗。則明暗等。因見分析。此見為復與明暗相。并太虗空。為同一體。為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阿難。此見。若復與明與暗。及與虗空。元一體者。則明與暗。二體相亡。暗時無明。明時無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必一於明。暗時當滅。滅則云何見明見暗。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云何成。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虗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離明離暗。及離虗空。是見元同龜毛兔角。明暗虗空。三事俱異。從何立見。明暗相背。
云何或同。離三元無。云何或異。分空分見。本無邊畔。云何非同。見暗見明。性非遷改。云何非異。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諦審觀。明從太陽。暗隨黑月。通屬虗空。壅歸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見覺空頑。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若見聞知。性圓周徧。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虗空。并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性沈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徧周法界。圓滿十虗。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性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疏〕文中六問顯六種義所以破諸見計情也謂一非一同非同異非異為六第一以常易義破一見謂見性常住境性代易云何為一也第二以相因義破非一見謂根境相因而有離明暗空則無見相云何非一也第三以差別義破同見謂明暗有差別見性無差別云何或同也第四以相由義破異見謂根塵相由而有離三元無二何為異也第五以邊際義破非同見謂分空分見本無邊際云何非同也第六以常變義破非異見謂見無遷改境有變更云何非異也。
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汝今徧觀此會聖眾。用目循歷。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此識了知。為生於見。為生於相。為生虗空。為無所因。突然而出。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若汝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若生於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處此二非。空則同無。
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託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復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虗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麤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徧周法界。含吐十虗。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真際〕根但照境故如鏡中識具了別故能標指。
〔疏〕覺明者即本覺明心也前約真性離妄故云覺明為咎此以真妄融即故云覺明真識孤山若生空下謂空無相見不能發識也。
〔溫陵〕非是見則無所辨非是相則無所緣又若處此二非之間識體若有非同物象識體若空則同龜毛既無自體安能有用若無所因者如日中無月則無見月之識又非無因也又識有分別名動見無分別名澄見與識隔聞知亦然非和合矣。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罣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徧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徧圓。含褁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虗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禮佛合掌。得未曾有。於如來前。說偈讚佛。
〔溫陵〕初自決擇心見終至陰入七大多方發明使悟器界萬法當體全真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是謂微密開示也。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疏〕以明領解獲益故說偈讚佛初中頌意略顯三德妙湛頌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總持頌圓滿十方寧有方所不動頌當業發生隨處滅盡言法身者總領根身等法身也法身之義略有十種一藏識法身如楞伽以根身器略為藏識境界法身故二在纏法身如究竟一乘寶性論云法身遍無差皆實有佛性是故說眾生皆有如來藏三本智法身即上論云依自身根本智故知眾生有清淨法身四在纏離染法身如法界無差別論云眾生界淨應知即是法身五功德法身謂戒定慧等五分法身六無為法身如佛性論云初無為相者顯如來法身七言說法身如寶性論云說法習氣為如來法身八具相法身即上論云如虗空無相而現色等相法身亦如是具足六根相又法華云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九應物法身如金光明云佛真法身猶若虗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十難思法身如密藏經云如來法身住一切眾生身中光影外現猶如淨縷裹牟尼珠無所障蔽此法身者為難思故願今下頌有四心謂度盡恒沙是大悲心以奉塵剎是報恩心惡世先入是忍苦心不取泥洹是無盡心。
鎮澄讚曰 三科七大藏性攸居總緣塵業事紛輿全體即真如理事雙袪信步駕長車。
傳如截流曰 所稱六入者。根為吸塵名入。從所得名。亦能入塵。破屬識故。今文雖則根塵對辯。而正破在根。十二處者。根塵互依。通名曰處。文雖根塵互破。正破在塵。十八界者。根塵識三。種族區別。故名曰界。文雖根塵識三。相對推破。而正破在識。連前色陰。名為四科。總由見相發心一句生來。如般若經中色心開合之義。大意無非破妄顯真。會相歸性。疊拂因緣自然諸計。明玅奢摩他微密觀照耳。自阿難示和合疑以究七大。禪那玅旨乃畢于是。疑意含二。一迷所開權教。發明世間之粗相。異乎今日所談之真空。故云如來常說和合因緣。
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由四大和合發明。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次謂真諦縱離乎諸相。而圓理豈容乎偏遣。葢偏遣偏立。總非究竟故曰唯垂哀愍。開示眾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佛約非和不和二節破之者。此也。言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者。上聞陰入處界。本如來藏。是即了義之法。迷此別請。故喻云。實相。即七大清淨之相。言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相雜和猶如虗空。不和諸色者。此破非和合。葢大性即相。一切圓融。不同空色之成敵。故不可計非和合也。言若和合。同于變化。至如旋火輪。無有休息者。此破和合。
葢大相即性。凝然常寂。焉同火輪之旋轉。故不可計為和合也。上約二義。難破。今將詳示。故復召告特啟氷水之喻。結上以起下焉。結上者。如水成氷。喻性即相也。如氷成水。喻相即性也。觀冰水原非二體。而氷水宛然。則和合非和之疑。真可謂之氷釋矣。起下者。循業發現。猶水之成氷。清淨本然。猶冰之成水。阿難但舉四大。今自地大至識有七者。明如來藏性。攝法無遺也。若論無始生起。則因識有見。因見有空。因空而世界始立。今將反末以歸本。自局而之徧。故先陳地火水風有障有為之色法。對無邊無動之虗空。逐一以性印之。通稱曰性。復示之曰。
若此虗空。性圓周徧。本無動搖。當知現前地火水風。均名五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此止色空對辯。意在因空之徧。以顯前四皆徧皆常也。上明依徧。未明正徧。故繼無情色空之外境。隨舉見聞覺知之內根。亦以性印之而示之曰。若見聞覺知。性圓周徧。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虗空。并其動搖地火水風。均名六大。(云云。)上融色以歸空。復融色空以歸見。通為根境合辯。又攝根塵以歸識心。因識之徧。
以顯根根塵塵。無非法界。互攝互徧也。然有識有知。固雖是妄。以藏性印之。更無別法。故曰性識明知。覺明真識。以例色是性色。空是性空。七大互顯。莫不爾爾。能以此性印諸萬法。全性泯色。曰性色真空。是為奢摩他。全色泯空。曰性空真色。是為三摩。空色互融。清淨常徧。是為禪那。如是玅色玅心。俱非擬議所及。故重重結曰。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阿難所請玅奢摩他三摩禪那。其義已竟。下唯領悟。讚謝發願耳。然上明七大萬法一一周徧。據今領悟。且明心徧。未涉色徧者。以在見道位中。務明本智故也。敘云。是諸天眾。各各自知心徧十方。
至心精徧圓。含褁十方。此領心徧也。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反觀父母所生之身。至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此未涉色徧也。法華約六根互用。即於父母所生常身。如淨琉璃。十界影現。比於此者。則知今言獲本玅心本覺常住。即觀行位中之獲耳。舊謂經文尚屬見道。及云且敘解悟者。卓哉見乎。偈云。玅湛等者。由悟三種微密觀照。乃即以佛法而讚佛法也。前未蒙開示。但云我見如來三十二相。葢有見則濁。有數則限。有相則生滅具焉。今聞藏體清淨。無復滯見。故曰玅湛。此讚如來般若之德。而身屬報功由奢摩也。聞藏體圓照。無復自限。
故曰總持。此讚如來解脫之德。而身屬應功由三摩。聞藏體性相一如。無復生滅。故曰不動。此讚如來法身之德。而身萬法。功由禪那。如來以德為身。如證而說。即人即法。俱無有上。故曰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也。顛倒想。即前所計因緣和合種種攀緣為自性者。此之妄想。本於無始。斷由聞法。故曰銷我億劫。此想既銷。正體隨悟。故曰不歷僧祇獲法身。希更審除微細惑者。如未知華屋之門。及根中積生無始虗習。無明分齊頭數皆是也。或謂阿難讚佛。既悟三身而未涉色徧。是義不爾。觀法華謂隨順此經。非己智分。不其然乎。更觀六卷阿難聞觀音圓通之後。尚云觀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明了其家。所歸道路。以此未屬證悟。復何所疑。
音釋

(迄及切)

(許救切)

(神爾切)

(武粉切)

(音殊)

(慈救切)

(音鬂)

(音竄)

(音遂)

(憶俱切)

(音判)

(竹力切)

(音洼)

(式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