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如說

明 鍾惺撰10卷CBETA X0286大于一万字 30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七卷
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氷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生。
阿难,你询问如何摄心,我先告诉你要进入三摩地,修学微妙法门,追求菩萨道,首先要持守这四种戒律。如同冰霜一样清净,自己不会产生一切烦恼。心的三种恶行和口的四种恶行,若无因,自然不会发生。阿难,如果这四件事不丢失,心尚且不攀缘色、香、味、触等,所有魔障又怎能发生呢?
四種為根本。餘為枝葉。身口意三。意乃其主。今心與口同名枝葉者。論生起。則內起意業。外發身口。論罪垢。則四種為根本。而餘悉輕耳。四種律儀。已戒妄語。此小妄語也。色香味觸。舉四該六。塵依念住。念絕而塵何依。魔托塵入。塵忘而魔何托。
四种戒律是根本,其他的是枝节。身、口、意三业中,意是主导。现在心与口同称为枝节,是因为从生起的角度来看,内在产生意业,外在表现为身口业。从罪垢的角度来看,四种戒律是根本,其他的都较轻。四种戒律中已戒除妄语,这是小妄语。色、香、味、触四尘涵盖了六尘,尘依念而住,念绝尘无所依。魔依托尘而入,尘忘魔无所依托。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囉。無上神呪。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心呪。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歷劫因緣。恩愛習氣。非是一生。及與一劫。我一宣揚。愛心永脫。成阿羅漢。彼尚婬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證無學。云何汝等在會聲聞。求最上乘。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
如果有人有过去的习气,不能消除,你应当教导这些人,一心背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的神咒。这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上发出光辉,坐在宝莲花上,所说的心咒。而且你在过去世与摩登伽,经历了无数劫数的因缘,恩爱情欲的习气,不是一生一世,也不是一劫。我一旦宣扬,爱心永远解脱,成为阿罗汉。她虽然是妓女,无心修行,但凭借神力的冥助,迅速证得无学。你们这些在会的声闻,追求最上乘,决心成佛,就像把灰尘扬在顺风中,有什么困难呢。
現業易制。自行可違。宿習難除。必假神力。行人好正而固邪。欲潔而偏染。隱然有馳策而不能已。宿習之使也。德隆而福鄙。行善而身凶。多障多冤。數病數惱。若有機緘而不能自釋。宿習之召也。摩訶。此云大。薩怛多。般怛囉。此云白傘葢。即如來藏心。量廓沙界曰大。體絕妄染曰白。用覆一切曰傘葢。神呪從此流演。故名心呪。亦名呪心。無見頂相者。華嚴九地知識。為佛乳母。初生親捧持。諦觀不見頂。示頂法不可見見也。學人不同婬女。發無上心。不同無心修行。塵喻宿習。風喻神呪。
当下的业力容易控制,自行可以避免。但过去的习气难以消除,必须借助神力。修行的人追求正道却固执于邪念,想要洁净却偏偏染污,隐然有奔驰之心却无法停止,这是宿习的驱使。德行崇高却福分低微,行善却遭遇不幸,障碍重重,冤仇众多,疾病和烦恼频发。如果有机会却无法自我解脱,这是宿习的召唤。摩诃,意为大,萨怛多般怛罗,意为白伞盖,即如来藏心。心量广大如沙界称为大,本体绝无妄染称为白,作用覆盖一切称为伞盖。神咒从此流传演变,因此称为心咒,也称为咒心。无见顶相,是华严九地的智者,作为佛的乳母,初生时亲自抱持,谛观不见顶,显示顶法不可见。修行的人不同于妓女,发起无上心,不同于无心修行。尘土比喻宿习,风比喻神咒。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先持比丘清淨禁戒。要當選擇戒清淨者。第一沙門。以為其師。若其不遇真清淨僧。汝戒律儀。必不成就。戒成已後。著新淨衣。然香閒居。誦此心佛所說神呪一百八徧。然後結界建立道場。求於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阿難。如是末世清淨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滅貪婬。持佛淨戒。於道場中。發菩薩願。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三七日。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如果在末世时期,有人想要修行成佛,首先必须持守比丘的清净戒律。应当选择戒律清净的人,作为第一沙门,作为自己的导师。如果没有遇到真正清净的僧人,你的戒律和仪式就无法成就。戒律成就后,穿上新的清洁衣物,点燃香,在安静的地方居住,背诵心佛所说的神咒一百零八遍。然后划定界限,建立道场。祈求十方现在居住的国土中,无上的如来,放射大悲之光,来灌顶。阿难,这样的末世清净比丘,无论是比丘尼、在家居士,只要心无贪欲和淫欲,持守佛的清净戒律,在道场中发起菩萨的愿望,出入时沐浴,六时修行,不睡觉,经过二十一天,我自然会显现,到那人面前,摩顶安慰,使他开悟。
道場。得道之場。即誦呪處也。坐是禪坐。意在壇中坐進此道。故云坐道場。以戒禁邪。故名禁戒。師者。人之模範。邪正所由出。故不遇真僧。律儀不得成就。誦呪百八。表滅百八煩惱也。求如來放光灌頂者。因戒求定也。問阿難見相發心。世尊斥之為妄。何故行人求如來灌頂。答阿難目見如來。不肯進修。故令其反觀。今行人既反觀。故欲求灌頂。晝夜十二時。六時行道。六時靜坐。行中坐中所習皆反聞自性。入流亡所而已。不寐有二意。一除昏睡不覺。二戒忘失反聞。前求佛灌頂。今佛現身。名為感應。既得感應。心必開悟。因定發慧也。諸佛法身平等。徧一切處。但依眾生之心。譬之鏡然。無垢則法象隨現。有垢則法象不現。
道场是修行得道的地方,也就是诵咒的地点。坐在这里指的是禅坐,意指在坛中坐禅修行此道,因此称为坐道场。以戒律来禁止邪恶,所以称为禁戒。导师是人的模范,邪与正都由此而出,所以如果没有遇到真正的僧人,戒律和仪式就无法成就。诵咒一百零八遍,表示消灭一百零八种烦恼。祈求如来放光灌顶,是因为戒律而求定力。问阿难见相发心,世尊斥责他为妄念。为什么修行的人求如来灌顶?回答是阿难目见如来,不肯进修,所以让他反观自性。现在修行的人既然已经反观,所以想要求灌顶。白天和夜晚十二个时辰,六个时辰修行,六个时辰静坐。在修行和静坐中所修的都是反观自性,入流而忘失所在。不睡觉有两个意义:一是除去昏睡和不觉的状态,二是防止忘记反观。之前求佛灌顶,现在佛显现,称为感应。既然得到感应,心必定开悟,因定力而发起智慧。诸佛的法身平等,遍及一切处,只是依据众生的心,比如镜子一样,无垢则法象随现,有垢则法象不现。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蒙如來無上悲誨。心已開悟。自知修證無學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場。云何結界。合佛世尊清淨軌則。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我承蒙如来无比的悲悯教诲,内心已经开悟,自己明白修行证悟达到了无学道的境界。在末法时期修行,如何建立道场,如何划定界限,以符合佛世尊清净的规则。
前說入道場。未說何如建立。故特請之。自知攝心遠魔。呪力冥資。可成無學。結壇軌則。代末法請耳。
之前提到进入道场,但没有说明如何建立道场,因此特别请教。自己知道通过收摄心神远离魔障,借助咒语的力量积累冥资,可以达到无学道。建立坛场的规则,是为了末法时期而请求的。
佛告阿難。若末世人。願立道場。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膩香草。此牛唯飲雪山清水。其糞微細。可取其糞。和合栴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穢。不堪塗地。別於平原穿去地皮。五尺以下。取其黃土。和上栴檀。沉水。蘇合。薰陸。金。白膠。青木。零陵。甘松。及鷄舌香。以此十種。細羅為粉。合土成泥。以塗場地。方圓丈六。為八角壇。壇心置一金銀銅木所造蓮華。華中安鉢。鉢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隨安所有華葉。取八圓鏡。各安其方。圍繞華鉢。鏡外建立十六蓮華。十六香罏。間華鋪設莊嚴。香罏鈍燒沉水。無令見火。
佛陀告诉阿难,如果末法时期的人们想要建立道场,首先应该选取喜马拉雅山中力大的白牛,这种牛食用山中的肥美香草。这些牛只饮用雪山的清水,它们的粪便非常细腻,可以取来粪便,与旃檀香混合,用来涂抹地面。如果不是喜马拉雅山的牛,其粪便臭秽,不适合用来涂抹地面。也可以选择在平原挖去地表五尺以下的黄土,与旃檀香、沉水香、苏合香、薰陆香、郁金香、白胶、青木、零陵香、甘松香以及鸡舌香混合,用这十种香料细磨成粉,与土混合成泥,用来涂抹场地。场地应为方圆一丈六尺的八角坛,坛中心放置一朵由金、银、铜、木制成的莲花,花中安置一个钵,钵中先盛满八月的露水,水中随意安置各种花叶。取八个圆镜,每个安置在相应的方位,围绕花钵。镜外建立十六朵莲花和十六个香炉,间隔莲花铺设庄严装饰。香炉中缓缓燃烧沉水香,不要让火光显露。
此壇場清淨軌則。壇儀之設。取其藉境攝心。祈禱諸聖來格。務用嚴潔。法王法言。即事即理。法不孤起。事非唐設。山為高土。雪山。表純淨上信也。大力白牛。表純淨大根也。香草淨水。表妙善淨智也。茹退。表充實遺餘也。栴檀為十香之首。表十度之總。萬行之冠也。原為平土。表中信也。地皮未淨。故穿去。五。數之中。黃。色之中。取中中淨信也。十香。表十波羅蜜法香也。細羅為粉。表微妙萬行也。壇表寂滅坦實之體。體具八正。故為八角。能攝八邪。故方丈六。壇心蓮華。表中道妙行也。鉢為應器。表隨量應物也。水中華葉。表仁覆之行。隨澤所施也。圓鏡。表大圓鏡智也。各安八方。圍繞華鉢者。表智行相依。隨方圓應也。鏡外蓮華香罏。十六間設者。華表妙行。香表妙德。鏡外表正智之外。方便建立。使邪正相攝。德行相熏。久而俱化。兩忘邪正也。純燒沉水。無令見火者。表反德藏用。滅覺觀。契寂場也。
这个坛场是遵循清净规则设立的。坛场的布置,是为了借助环境来收敛心神,祈祷圣者降临,务必要庄严洁净。法王的教法和言语,既符合实际又符合真理。法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事也不是无端设立的。山作为高土,雪山象征着纯净的上等信仰。大力白牛象征着纯净的大乘根基。香草净水象征着妙善的清净智慧。茹退象征着充实而无余。栴檀作为众香之首,象征着十度的总和,万行的顶端。原本是平土,象征着中道的信仰。地皮未净,所以需要穿破。五是数的中间,黄色是色的中间,取其中间的清净信仰。十香象征着十波罗蜜的法香。细罗为粉,象征着微妙的万行。坛象征着寂灭坦实的本体,本体具备八正,因此是八角形。能摄八邪,所以方丈六。坛心莲花,象征着中道的妙行。钵作为应器,象征着随量应物。水中花叶,象征着仁慈覆盖的行为,随着恩泽的施予。圆镜,象征着大圆镜智。各自安置在八方,围绕花钵的,象征着智慧与修行相互依存,随方圆满响应。镜外莲花香炉,十六间隔设置的,花象征着妙行,香象征着妙德。镜外表现正智之外,方便建立,使邪正相互包含,德行相互熏陶,久而久之,邪正两忘。纯烧沉水,不让人看见火,象征着反德藏用,灭除觉观,契合寂场。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為煎餅。并諸砂糖。油餅。乳糜。蘇合。蜜薑。純酥。純蜜。於蓮華外。各各十六。圍繞華外。以奉諸佛。及大菩薩。每以食時。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壇前別安一小火罏。以兜樓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熾。投是酥蜜於炎罏內。燒令煙盡。享佛菩薩。
取纯净的白牛乳,分别放入十六个容器中。用牛乳制作煎饼,加上砂糖、油煎饼、乳粥、蘇合香、蜜姜、纯酥油和纯蜂蜜。将这些食物各自十六份,围绕摆放在莲花座外,供奉给所有的佛陀和大菩萨。每当进食时刻,或者在中夜时分,取半升蜂蜜,用三合酥油,在祭坛前另设一个小火炉,用兜樓婆香煎取香水,沐浴炭火,使其燃烧旺盛,然后将酥油和蜂蜜投入火炉中,直到烟尽火灭,以此供养佛陀和菩萨。
此亨獻清淨軌則。權教開許乳酪。實教遮禁。取以享佛者。白牛瑞物。雪山不恆有。意在融權實。同邪正。故八味各十六。圍繞華外者。表融權攝邪之法喜。隨行設施也。佛以日中受食。是謂食時。中夜例日中。蜜成於華。表和融法行也。酥成於乳。表和融法味也。小火罏。表方寸覺心也。以香浴炭。使無餘臭。表發覺之法也。然令猛熾。投酥蜜於炎罏。燒令煙盡。必有釜也。今文闕略。表行法既成。不可終滯。當於覺心勇猛煅煉。使習氣鑠絕。緣影銷亡。豁然如紅罏點雪。是名真法供養。然後為佛所享。
这是奉献清净的规则。权教允许使用乳酪,而实教则禁止。用白牛乳供奉佛陀,是因为白牛是吉祥的象征,雪山中不常有,意在融合权教和实教,统一邪正。因此,八种味道各取十六份,围绕花外摆放,象征着融合权教、吸收邪法的法喜,随着行为而设立的施舍。佛陀在日中接受食物,这就是所谓的食时。中夜相当于日中,蜂蜜在花中形成,象征着和谐融合的法行。酥油从乳中制成,象征着和谐融合的法味。小炉子象征着方寸之间的觉心。用香沐浴炭火,使其没有余臭,象征着启发觉心的法门。让火炉猛烈燃烧,投入酥油和蜂蜜,直到烟尽火灭,必有其深意。现在的文字简略,象征着行法一旦完成,不可永远停滞,应当在觉心中勇猛锻炼,使习气彻底断绝,缘影消失,豁然开朗,如同红炉点雪,这才是真正的法供养,然后才能被佛陀所享受。
令其四外。徧懸幡華。於壇室中。四壁敷設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形像。應於當陽。張盧舍那。釋迦。彌勒。阿閦。彌陀。諸大變化觀音形像。兼金剛藏。安其左右。帝釋梵王。烏芻瑟摩。并藍地迦。諸軍茶利。與毗俱胝。四天王等。頻那夜迦。張於門側。左右安置。又取八鏡。覆懸虗空。與壇場中所安之鏡。方面相對。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使其四周悬挂着幡和花。在坛室中,四面墙壁上布置着十方如来和诸位菩萨的所有形象。应当在面向光明的地方张挂盧舍那、釋迦、彌勒、阿閦、彌陀等大变化观音的形象,以及金剛藏,安置在其左右。帝釋、梵王、烏芻瑟摩、藍地迦、諸軍茶利、毗俱胝、四天王等,頻那夜迦,张挂于门侧,左右安置。再取八面镜子,覆盖悬挂在空中,与坛场中安置的镜子,方向相对,使它们的影像层层相互交织。
此像設清淨軌則。四外幡華。外行嚴飾也。當陽。即室中央。盧舍那。釋迦。寂場真主。彌勒。當來真主。阿閦。東方佛。彌陀。西方佛。智悲真主。諸大變化觀音形像。上同下合真主。金剛藏。伏魔斷障真主。安左右者。以方便度眾生故。以上法王法臣。為內主伴。釋梵等眾。乃外護也。烏芻。火頭金剛。藍地迦。青面金剛。軍利茶。金剛異號。毗俱胝。是三目持鬟髻。頻那。是猪頭。夜迦。是象鼻。二使者名。壇中之鏡。混物而有依。表行人之智。空中之鏡。離物而無依。表諸佛之智。混物有依者。方能照物。未能照己。必得離物無依住智。交相為用。然後佛我互照。心境雙融。諸佛眾生。身土相入。法法周徧。事事無礙。
这些佛像的设置遵循清净的规则。四周的幡和花,是对外行的装饰。当陽即室中央,盧舍那、釋迦、寂场的真正主人,彌勒、未来的真正主人,阿閦、东方的佛,彌陀、西方的佛,智悲的真正主人。诸位大变化观音的形象,与上下真正主人相合。金剛藏,降伏魔障、断除障碍的真正主人,安置在左右,是为了以方便的方法度化众生。以上法王法臣,为内主伴,釋梵等众,是外護。烏芻即火头金剛,藍地迦即青面金剛,軍利茶即金剛的别称,毗俱胝即三目持髻,頻那即猪头,夜迦即象鼻,两位使者的名字。坛中的镜子,与物相混而有依,表示行人的智慧。空中的镜子,离开物而无依,表示诸佛的智慧。与物相混有依的,才能照见物,未能照见自己。必须得到离开物无依住的智慧,相互为用,然后佛我互照,心境双融,诸佛众生,身土相入,法法周遍,事事无碍。
於初七中。至誠頂禮十方如來。諸大菩薩。阿羅漢號。恆於六時。誦呪圍壇。至心行道。一時常行一百八徧。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菩薩願。心無間斷。我毗奈耶先有願教。第三七中。於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囉呪。至第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鏡交光處。承佛摩頂。即於道場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學。身心明淨。猶如琉璃。阿難。若此比丘。本受戒師。及同會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淨者。如是道場。多不成就。從三七後。端坐安居。經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於座。得須陀洹。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汝問道場建立如是。
此禮誦清淨軌則。凡所祈嚮。以皈依三寶。為最初方便。初七日至誠頂禮如來菩薩羅漢名號。假其不思議力。以助道也。於一時間。行道誦呪。俱一百八徧。呪文甚長。一時何能誦百八徧。意祗誦唵字下八句。然非願力。無以持之。故二七日。依毗尼教。專心發願。願教。指梵網經十大願也。行願至強。得大勇猛。故三七日。時無間歇。呪無徧限。精誠感格。進力克功也。前以鏡表智。今佛智與行者智。交相熏發。
因果通[泳-永+曶]。即摩頂意。事理互融。心境冥會。即十方佛現意。即凡心見佛心也。身心明淨。謂宿習緣障。纖悉蕩盡。一切密圓淨密。悉現其中。因定發慧也。故知顯修密持。功德無異。若此下。反顯道場成就。必由於師也。從三下。明證果。利根者。惑障俱薄。慧性明悟者也。得須陀洹。謂入聖流。非指小果。至此了見佛性。信得本來是佛。不復向外馳求。
阿難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愛。求多聞故。未證無為。遭彼梵天邪術所禁。心雖明了。力不自由。賴遇文殊。令我解脫。雖蒙如來佛頂神呪。冥獲其力。尚未親聞。唯願大慈。重為宣說。悲救此會諸修行輩。末及當來在輪迴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脫。於是會中一切大眾。普皆作禮。佇聞如來祕密章句。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涌百寶光。光中涌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華中。頂放十道百寶光明。一一光明。皆徧示現十恒河沙金剛密迹。擎山持杵。徧虗空界。大眾仰觀。畏愛兼抱。求佛哀祐。一心聽佛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呪。
阿難冥獲呪力。實未親聞。請重宣說。意在悲救此會。及當來也。肉髻。即無見相。髻中湧百寶光者。表無相見相。即大智光明也。從光湧出寶蓮者。表從智起行也。有化如來坐寶華中者。表諸佛皆從智行流出也。化佛頂放寶光。光中復現密迹者。化復作化。密中之密。金剛從喻說。護法心堅固。密迹。是實中現權。不可思議。位在上地。迹現金剛。此十恒沙眾。各現威神。大眾既畏其威。復愛其慈。兼於懷抱。祕呪是聖賢祕密之語。非唯凡人不知。即下位聖賢。不達上位之呪。諸經神呪。例皆翻字不翻音。古師多有異說。天台會之。不出四悉檀。一云呪者。
鬼神王名。稱其王名。部落敬主。不敢為非。此生喜益。世界悉檀也。二云呪者。如軍中密號。唱號相應。無所呵問。不相應者。即執治之。此生善益。為人悉檀也。三云呪者。密默遮惡。餘無識者。如賤人逃異國。訛稱王子。多瞋難事。有人從本國來。語異國曰。若當瞋時。應說偈云。無親遊他國。欺誑一切人。粗食是常食。何勞復作瞋。說是偈時。默然瞋歇。此破惡益。對治悉檀也。四云呪者。諸佛密語。唯聖乃知。如王索仙陀婆。一名而具四實。謂鹽水器馬。羣下莫曉。唯智臣解之。祗一法語。徧有諸力。病愈罪除。生善合道。此入理益。第一義悉檀也。本有異同。則前後翻譯小差。但依一誦持。無得揀擇。亦不必求解。既出佛頂。是如來全身精神所現。救護末劫。不惜髻中之珠。必須先遵四清淨明誨修習三決定義。三漸次。力不敵魔。然後一心觀佛。持誦此呪。乃有大益。非徒出口入耳而已。
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寫(一)薩怛他佛陀俱知瑟尼釤(二)南無薩婆勃陀勃地薩跢(三)南無薩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南(四)娑舍囉婆迦僧伽喃(五)南無盧鷄阿羅漢跢喃(六)南無蘇盧多波那喃(七)南無娑羯唎陀伽彌喃(八)南無盧鷄三藐伽跢喃(九)三藐伽波囉底波多那喃(十)南無提婆離瑟(十一)南無悉陀耶毗地耶陀囉離瑟(十二)舍波奴揭囉訶娑訶娑囉摩他喃(十三)南無囉訶摩泥(十四)南無因陀囉耶(十五)南無婆伽婆帝(十六)嚧陀囉耶(十七)烏摩般帝(十八)娑醯夜耶(十九)南無婆伽婆帝(二十)那囉野拏耶(二十一)槃遮摩訶三慕陀囉(二十二)南無悉羯唎多耶(二十三)南無婆伽婆帝(二十四)摩訶迦羅耶(二十五)地唎般剌那伽囉(二十六)毗陀囉波拏迦囉耶(二十七)阿地目帝(二十八)尸摩舍那泥婆悉泥(二十九)摩怛唎伽拏(三十)南無悉羯唎多耶(三十一)南無婆伽婆帝(三十二)多他伽跢俱囉耶(三十三)南無般頭摩俱囉耶(三十四)南無闍囉俱囉耶(三十五)南無摩尼俱囉耶(三十六)南無伽闍俱囉耶(三十七)南無婆伽婆帝(三十八)帝唎茶輸囉西那(三十九)波囉訶囉拏囉闍耶(四十)跢他伽多耶(四十一)南無婆伽婆帝(四十二)南無阿彌多婆耶(四十三)跢他伽多耶(四十四)阿囉訶帝(四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四十六)南無婆伽婆帝(四十七)阿芻(四十八)跢他伽多耶(四十九)阿囉訶帝(五十)三藐三菩陀耶(五十一)南無婆伽婆帝(五十二)沙闍耶俱嚧吠柱唎耶(五十三)般囉婆囉闍耶(五十四)跢他伽多耶(五十五)南無婆伽婆帝(五十六)三補師毖多(五十七)薩憐捺囉剌闍耶(五十八)跢他伽多耶(五十九)阿囉訶帝(六十)三藐三菩陀耶(六十一)南無婆伽婆帝(六十二)舍鷄野母那曳(六十三)跢他伽多耶(六十四)阿囉訶帝(六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六十六)南無婆伽婆帝(六十七)剌怛那鷄都囉闍耶(六十八)跢他伽多耶(六十九)阿囉訶帝(七十)三藐三菩陀耶(七十一)帝瓢南無薩羯唎多(七十二)翳曇婆伽婆多(七十三)薩怛他伽都瑟尼釤(七十四)薩怛多般怛[口*藍](七十五)南無阿婆囉視躭(七十六)般囉帝揚岐囉(七十七)薩囉婆部多揭囉訶(七十八)尼羯囉訶揭迦囉訶尼(七十九)囉毖地耶叱陀你(八十)阿迦囉蜜唎柱(八十一)般唎怛囉耶儜揭唎(八十二)薩囉婆槃陀那目叉尼(八十三)薩囉婆突瑟吒(八十四)突悉乏般那你伐囉尼(八十五)赭都囉失帝南(八十六)羯囉訶娑訶薩囉若闍(八十七)毗多崩娑那羯唎(八十八)阿瑟吒冰舍帝南(八十九)那叉剎怛囉若闍(九十)波囉薩陀那羯唎(九十一)阿瑟吒南(九十二)摩訶揭囉訶若闍(九十三)毗多崩薩那羯唎(九十四)薩婆舍都嚧你婆囉若闍(九十五)呼藍突悉乏難遮那舍尼(九十六)毖沙舍悉怛囉(九十七)阿吉尼烏陀迦囉若闍(九十八)阿般囉視多具囉(九十九)摩訶般囉戰持(一百句)摩訶疊多(一百一)摩訶帝闍(二)摩訶稅多闍婆囉(三)摩訶囉槃陀囉婆悉你(四)阿唎耶多囉(五)毗唎俱知(六)誓婆毗闍耶(七)闍囉摩禮底(八)毗舍嚧多(九)勃騰罔迦(十)闍囉制喝那阿遮(十一)摩囉制婆般囉質多(十二)闍囉擅持(十三)毗舍囉遮(十四)扇多舍提婆補視多(十五)蘇摩嚧波(十六)摩訶稅多(十七)阿唎耶多囉(十八)摩訶婆囉阿般囉(十九)闍囉商羯囉制婆(二十)闍囉俱摩唎(二十一)俱藍陀唎(二十二)闍囉喝薩多遮(二十三)毗地耶乾遮那摩唎迦(二十四)啒蘇母婆羯囉跢那(二十五)嚧遮那俱唎耶(二十六)夜囉菟瑟尼釤(二十七)毗折[口*藍]婆摩尼遮(二十八)闍囉迦那迦波囉婆(二十九)嚧闍那闍囉頓稚遮(三十)稅多遮迦摩囉(三十一)剎奢尸波囉婆(三十二)翳帝夷帝(三十三)母陀囉羯拏(三十四)囉懺(三十五)掘梵都(三十六)印兔那麼麼寫(三十七誦至此稱某受持)[合*牛](三十八)唎瑟揭拏(三十九)般剌舍悉多(四十)薩怛他伽都瑟尼釤(四十一)[合*牛](四十二)都嚧雍(四十三)瞻婆那(四十四)[合*牛](四十五)都嚧雍(四十六)悉躭婆那(四十七)[合*牛](四十八)都嚧雍(四十九)波羅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囉(五十)[合*牛](五十一)都嚧雍(五十二)薩婆藥叉喝囉剎娑(五十三)揭囉訶若闍(五十四)毗騰崩薩那羯囉(五十五)[合*牛](五十六)都嚧雍(五十七)者都囉尸底南(五十八)揭囉訶娑訶薩囉南(五十九)毗騰崩薩那囉(六十)[合*牛](六十一)都嚧雍(六十二)囉叉(六十三)婆伽梵(六十四)薩怛他伽都瑟尼釤(六十五)波囉點闍吉唎(六十六)摩訶娑訶薩囉(六十七)勃樹娑訶薩囉室唎沙(六十八)俱知娑訶薩泥帝[口*(隸-木+士)](六十九)阿弊提視婆唎多(七十)吒吒甖迦(七十一)摩訶闍嚧陀囉(七十二)帝唎菩婆那(七十三)曼茶囉(七十四)[合*牛](七十五)莎悉帝薄婆都(七十六)麼麼(七十七)印兔那麼麼寫(七十八誦至此稱某受持)囉闍婆夜(七十九)主囉(八十)阿祗尼婆夜(八十一)烏陀迦婆夜(八十二)毗沙婆夜(八十三)舍薩多囉婆夜(八十四)婆囉斫羯囉婆夜(八十五)突瑟叉婆夜(八十六)阿舍你婆夜(八十七)阿迦囉密唎柱婆夜(八十八)陀囉尼部彌劍波伽波陀婆夜(八十九)烏囉迦婆多婆夜(九十)剌闍壇茶婆夜(九十一)那伽婆夜(九十二)毗條怛婆夜(九十三)蘇波囉拏婆夜(九十四)藥叉揭囉訶(九十五)囉叉私揭囉訶(九十六)畢唎多揭囉訶(九十七)毗舍遮揭囉訶(九十八)部多揭囉訶(九十九)鳩槃茶揭囉訶(二百句)補丹那揭囉訶(二百一)迦吒補丹那揭囉訶(二)悉乾度揭囉訶(三)阿播悉摩囉揭囉訶(四)烏檀摩陀揭囉訶(五)車夜揭囉訶(六)醯唎婆帝揭囉訶(七)社多訶唎南(八)揭婆訶唎南(九)嚧地囉訶唎南(十)忙娑訶唎南(十一)謎陀訶唎南(十二)摩闍訶唎南(十三)闍多訶唎女(十四)視比多訶唎南(十五)毗多訶唎南(十六)婆多訶唎南(十七)阿輸遮訶唎女(十八)質多訶唎女(十九)帝釤薩(二十)薩婆揭囉訶南(二十一)毗陀耶闍嗔陀夜彌(二十二)雞囉夜彌(二十三)波唎囉者迦訖唎檐(二十四)毗陀夜闍嗔陀夜彌(二十五)雞囉夜彌(二十六)茶演尼訖唎檐(二十七)毗陀耶闍嗔陀夜彌(二十八)雞囉夜彌(二十九)摩訶般輸般怛夜(三十)嚧陀囉訖唎檐(三十一)毗陀夜闍嗔陀夜彌(三十二)雞囉夜彌(三十三)那囉夜拏訖唎檐(三十四)毗陀耶闍嗔陀夜彌(三十五)雞囉夜彌(三十六)怛埵伽嚧茶西訖唎檐(三十七)毗陀夜闍嗔陀夜彌(三十八)雞囉夜彌(三十九)摩訶迦囉摩怛唎伽拏訖唎檐(四十)毗陀夜闍嗔陀夜彌(四十一)雞囉夜彌(四十二)迦波唎迦訖唎檐(四十三)毗陀夜闍嗔陀夜彌(四十四)雞囉夜彌(四十五)闍耶羯囉摩度羯囉(四十六)薩婆囉他娑達那訖唎檐(四十七)毗陀夜闍嗔陀夜彌(四十八)雞囉夜彌(四十九)赭咄囉婆耆你訖唎檐(五十)毗陀夜闍嗔陀夜彌(五十一)雞囉夜彌(五十二)毗唎羊訖唎知(五十三)難陀雞沙囉伽拏般帝(五十四)索醯夜訖唎檐(五十五)毗陀夜闍嗔陀夜彌(五十六)雞囉夜彌(五十七)那揭那舍囉婆拏訖唎檐(五十八)毗陀夜闍嗔陀夜彌(五十九)雞囉夜彌(六十)阿羅漢訖唎檐毗陀夜闍嗔陀夜彌(六十一)雞囉夜彌(六十二)毗多囉伽訖唎檐(六十三)毗陀夜闍嗔陀夜彌(六十四)雞囉夜彌闍囉波你(六十五)具醯夜具醯夜(六十六)迦地般帝訖唎檐(六十七)毗陀夜闍嗔陀夜彌(六十八)雞囉夜彌(六十九)囉叉罔(七十)婆伽梵(七十一)印兔那麼麼寫(七十二誦至此稱某受持)婆伽梵(七十三)薩怛多般怛囉(七十四)南無粹都帝(七十五)阿悉多那囉剌迦(七十六)波囉婆悉普吒(七十七)毗迦薩怛多鉢帝唎(七十八)什佛囉什佛囉(七十九)陀囉陀囉(八十)頻陀囉頻陀囉嗔陀嗔陀(八十一)[合*牛](八十二)[合*牛](八十三)泮吒(八十四)泮吒泮吒泮吒泮吒(八十五)娑訶(八十六)醯醯泮(八十七)阿牟迦耶泮(八十八)阿波囉提訶多泮(八十九)婆囉波囉陀泮(九十)阿素囉毗陀囉波迦泮(九十一)薩婆提弊泮(九十二)薩婆那伽弊泮(九十三)薩婆藥叉弊泮(九十四)薩婆乾闥婆弊泮(九十五)薩婆補丹那弊泮(九十六)迦吒補丹那弊泮(九十七)薩婆突狼枳帝弊泮(九十八)薩婆突澀比[口*((禾*ㄉ)/牛)]訖瑟帝弊泮(九十九)薩婆什婆[口*犁]弊泮(三百句)薩婆阿播悉摩[口*((禾*ㄉ)/牛)]弊泮(三百一)薩婆舍囉婆拏弊泮(二)薩婆地帝雞弊泮(三)薩婆怛摩陀繼弊泮(四)薩婆毗陀耶囉誓遮[口*((禾*ㄉ)/牛)]弊泮(五)闍夜羯囉摩度羯囉(六)薩婆羅他娑陀雞弊泮(七)毗地夜遮唎弊泮(八)者都囉縛耆你弊泮(九)闍囉俱摩唎(十)毗陀夜囉誓弊泮(十一)摩訶波囉丁羊叉耆唎弊泮(十二)闍囉商羯囉夜(十三)波囉丈耆囉闍耶泮(十四)摩訶迦囉夜(十五)摩訶末怛唎迦拏(十六)南無娑羯唎多夜泮(十七)毖瑟拏婢曳泮(十八)勃囉訶牟尼曳泮(十九)阿耆尼曳泮(二十)摩訶羯唎曳泮(二十一)羯囉檀遲曳泮(二十二)蔑怛唎曳泮(二十三)嘮怛唎曳泮(二十四)遮文茶曳泮(二十五)羯邏囉怛唎曳泮(二十六)迦般唎曳泮(二十七)阿地目質多迦尸摩舍那(二十八)婆私你曳泮(二十九)演吉質(三十)薩埵婆寫(三十一)麼麼印兔那麼麼寫(三十二誦至此稱某受持)○突瑟吒質多(三十三)阿末怛唎質多(三十四)烏闍訶囉(三十五)伽婆訶囉(三十六)嚧地囉訶囉(三十七)婆娑訶囉(三十八)摩闍訶囉(三十九)闍多訶囉(四十)視毖多訶囉(四十一)略夜訶囉(四十二)乾陀訶囉(四十三)布史波訶囉(四十四)頗囉訶囉(四十五)婆寫訶囉(四十六)般波質多(四十七)突瑟吒質多(四十八)嘮陀囉質多(四十九)藥叉揭囉訶(五十)囉剎娑揭囉訶(五十一)[口*(隸-木+上)]多揭囉訶(五十二)毗舍遮揭囉訶(五十三)部多揭囉訶(五十四)鳩槃茶揭囉訶(五十五)悉乾陀揭囉訶(五十六)烏怛摩陀揭囉訶(五十七)車夜揭囉訶(五十八)阿播薩摩囉揭囉訶(五十九)宅祛革茶耆尼揭囉訶(六十)唎佛帝揭囉訶(六十一)闍彌迦揭囉訶(六十二)舍俱尼揭囉訶(六十三)姥陀囉難地迦揭囉訶(六十四)阿藍婆揭囉訶(六十五)乾陀波尼揭囉訶(六十六)什伐囉堙迦醯迦(六十七)墜帝藥迦(六十八)帝藥迦(六十九)者突託迦(七十)昵提什伐囉毖釤摩什伐囉(七十一)薄底迦(七十二)鼻底迦(七十三)室隷瑟蜜迦(七十四)娑你般迦帝(七十五)薩婆什伐囉(七十六)室嚧吉帝(七十七)末陀達嚧制劍(七十八)阿綺嚧鉗(七十九)目佉嚧鉗(八十)羯唎突嚧鉗(八十一)揭囉訶揭藍(八十二)羯拏輸藍(八十三)憚多輸藍(八十四)迄唎夜輸藍(八十五)末麼輸藍(八十六)唎室婆輸藍(八十七)毖栗瑟吒輸藍(八十八)烏陀囉輸藍(八十九)羯知輸藍(九十)悉帝輸藍(九十一)鄔嚧輸藍(九十二)常迦輸藍(九十三)喝悉多輸藍(九十四)陀輸藍(九十五)娑房盎伽般囉丈伽輸藍(九十六)部多毖跢茶(九十七)茶耆尼什婆囉(九十八)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九十九)薩般嚧訶凌伽(四百句)輸沙怛囉娑那羯囉(四百一)毗沙喻迦(二)阿耆尼烏陀迦(三)末囉囉建跢囉(四)阿迦囉蜜唎咄怛斂部迦(五)地栗剌吒(六)毖唎瑟質迦(七)薩婆那俱囉(八)肆引伽弊揭囉唎藥叉怛囉芻(九)末囉視吠帝釤娑(十)悉怛多般怛囉(十一)摩訶闍嚧瑟尼釤(十二)摩訶般賴丈耆藍(十三)夜波突陀舍喻闍那(十四)辮怛隷拏(十五)毗陀耶槃曇迦嚧彌(十六)帝殊槃曇迦嚧彌(十七)般囉毗陀槃曇迦嚧彌(十八上是皈命諸佛菩薩眾聖賢等及敘呪願加被離諸惡鬼病難)哆姪他(十九此翻即說呪曰)(二十下是正呪)阿那隷(二十一)毗舍提(二十二)闍囉陀唎(二十三)槃陀槃陀你(二十四)闍囉謗尼泮(二十五)[合*牛]都嚧甕泮(二十六)娑婆訶(四百二十七)
阿難。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囉。祕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諸佛。十方如來。因此呪心。得成無上正徧知覺。十方如來。執此呪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十方如來。乘此呪心。坐寶蓮華。應微塵國。十方如來。含此呪心。於微塵國。轉大法輪。十方如來。持此呪心。能於十方。摩頂授記。自果未成。亦於十方蒙佛授記。十方如來依此呪心。能於十方拔濟羣苦。所謂地獄餓鬼畜生。盲聾瘖瘂。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大小諸橫。同時解脫。賊難兵難王難獄難。風火水難。饑渴貧窮。應念消散。十方如來隨此呪心。
能於十方事善知識。四威儀中。供養如意。恒沙如來。會中推為大法王子。十方如來行此呪心。能於十方攝受親因。令諸小乘聞祕密藏。不生驚怖。十方如來誦此呪心。成無上覺。坐菩提樹。入大涅槃。十方如來傳此呪心。於滅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嚴淨戒律。悉得清淨。若我說是佛頂光聚。般怛囉呪。從旦至暮。音聲相聯。字句中間。亦不重疊。經恒沙劫。終不能盡。亦說此呪名如來頂。汝等有學。未盡輪迴。發心至誠取阿羅漢。不持此呪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此呪能出生十方一切諸佛。故十方如來。因此。報此。乘此。乃至傳此。以成種種妙用。佛且然。況凡夫乎。葢此呪心為諸佛母。是出生如來之真種子。故佛必因之以得菩提。具大威神。是斷邪惑之金剛王寶劍。故佛必執之以制魔外。運載眾生。脫離生死。是出火宅之大白牛車。故佛必乘之以應塵國。包羅萬德。是具足法財之真寶藏。故佛必含之以轉法輪。含。猶藏也。總持一切善惡諸法。是無上覺皇之正印。故佛必持之以授記人。為安隱功德之所住處。是離怖畏之尊勝幢。故佛必依之以救苦濟厄。依。猶仗也。隨順覺性。是從心滿願之如意珠。
故佛必隨之以徧供恒沙聖賢。隨。即順也。通達無礙。是千聖萬賢共適之通衢。故佛必行之以攝親因。而開祕密。究竟圓滿。是法王詔萬國之嚴勅。故佛必誦之以成正覺。而入涅槃。永存不滅。是普照世出世間之大慧燈。故佛必傳之以垂萬世。一切法事。戒為前導。戒既清淨。則諸法事悉得究竟成就。十種俱乘呪心為言者。呪心即藏心故。初一為總。餘九為別。尚是略說。故又云說是終不能盡。上乃如來境界。亦說下。正答道場持之攝心遠魔。
阿難。若諸世界。隨所國土。所有眾生。隨國所生樺皮貝葉。紙素白[疊*毛]。書寫此呪。貯於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誦憶。或帶身上。或書宅中。當知是人盡其生年。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教人書寫貯帶。略舉毒不能害一節功德。下文詳言之。誦呪必空三輪。達三觀。然後得驗。書寫貯帶。唯藉信心。若信心輕鮮。未必即驗。非呪之不靈也。
阿難。我今為汝更說此呪。救護世間。得大無畏。成就眾生出世間智。若我滅後。末世眾生。有能自誦。若教他誦。當知如是持誦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如是乃至天龍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惡呪。皆不能著。心得正受。一切呪詛厭蠱毒藥。金毒銀毒。草木蟲蛇。萬物毒氣。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惡星。并諸鬼神。磣心毒人。於如是人。不能起惡。頻那夜迦。諸惡鬼王。并其眷屬。皆領深恩。常加守護。阿難。當知是呪。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隨侍。設有眾生。於散亂心。非三摩地。心憶口持。是金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何況決定菩提心者。此諸金剛菩薩藏王。精心陰速。發彼神識。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周徧了知。得無疑惑。
此總說誦持功德。火不能燒等。所謂救護世間。得大無畏也。精心陰速。發彼神識等。所謂成就眾生出世間智也。下種種別說。不出此二項。誦呪利彼。故諸惡鬼王。皆領深恩。金剛隨侍者。此呪即是金剛寶覺。故同聲相應。陰。暗處也。決定菩提心者。不但常隨而已。復能在冥冥中。以神力加被。速令開發神識。使得無疑。以金剛慧能斷人之疑故。
從第一劫。乃至後身。生生不生藥叉羅剎。及富單那。迦吒富單那。鳩槃茶毗舍遮等。并諸餓鬼。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是善男子。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此明不隨惡趣。以此呪心。是白淨法。是最上善故。第一劫。即初發菩提心時。後身。即最後成佛時。中間修行。永無諸委曲相。藥叉等。皆是委曲相。是善男下。明不生下賤。以此呪心。是至尊至貴之法故。讀誦書寫者。皆如太子處胎。貴壓羣臣也。
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由是得於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常與諸佛同生一處。無量功德。如惡叉聚。同處熏修。永無分散。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得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淨者。速得清淨。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此明現獲功德。如來功德。悉與此人者。由此呪心。即如來頂法。而如來頂法即行者本具藏心。能持呪者。即持自己藏心。藏心具足萬行。何福不備哉。諸佛同生一處者。與諸佛氣分交接。心精通。佛不離心。心不離佛故。惡叉聚。喻戒定慧。同修無散者。以行人之所修。即諸佛之所證。打成一片故。破戒之人。戒根清淨者。靈丹一粒。點鐵成金故。未戒得戒者。具戒根故。未進得進者。具進根故。無慧得慧者。具慧根故。不淨自淨者。具清淨根故。
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呪時。設犯禁戒於未受時。持呪之後。眾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縱經飲酒。食噉五辛。種種不淨。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為過。設著不淨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淨。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呪。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誦此呪已。如是重業。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滅除。更無毫髮。阿難。若有眾生。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懺悔。若能讀誦書寫此呪。有上帶持。若安住處莊宅園舘。如是積業。猶湯銷雪。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此能滅現在業。未受時。謂未持呪時也。持呪後不可更犯矣。著不淨衣。清貧不備也。壇法極難全備。故許無壇誦呪。勿疑功德差別。比丘四棄。即殺盜淫妄四根本罪。犯此四者。永棄佛法海外。不與共坐。不入僧數。比丘尼復加四棄。第五名觸。謂與男子觸著。起染心故。第六名八。有八事故。謂與男子捉手。捉衣。同入屏處。屏處共坐。共語。共行。相倚。相期。第七名覆。謂尼聞大僧說法時。遮覆他罪。不肯對眾陳首。第八名隨。謂尼於大眾中。未與作共住法。即隨共住故。通上四棄。故名八棄。阿難下。能消過去業。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悟無生忍。即二漸次所獲無生忍也。尚在十信前。
復次阿難。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憶念斯呪。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般怛囉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長命者。即得長命。欲求果報速圓滿者。速得圓滿。身命色力。亦復如是。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必定不生邊地下賤。何況雜形。
此能隨諸願。海寶千般。先求如意。呪心是如意珠。取之不窮。用之不匱。故生時隨心自在。而命終時。亦得隨願往生。不生下賤者。以此呪心。是無比法。是至貴物。故獨往獨來。處處稱尊。
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饑荒疫癘。或復刀兵賊難鬬諍。兼餘一切厄難之地。寫此神呪。安城四門。并諸支提。或脫闍上。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呪。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銷滅。阿難。在在處處。國土眾生。隨有此呪。天龍歡喜。風雨順時。五穀豐殷。兆庶安樂。亦復能鎮一切惡星。隨方變恠。災障不起。人無橫夭。杻械枷鎻。不著其身。晝夜安眠。常無惡夢。阿難。是娑婆界。有八萬四千災變惡星。二十八大惡星。而為上首。復有八大惡星。以為其主。作種種形。出現世時。能生眾生種種災異。有此呪地。悉皆銷滅。十二由旬成結界地。諸惡災祥。永不能入。
此能消災難。種種災難。起於逆理。今順法性永離諸過。故一切不能入。支提。此云可供養處。即淨剎通稱。脫闍。即城臺也。一心供養。謂專心致敬。始得靈騐。惡星八萬四千。由眾生八萬四千煩惱所感。二十八宿。各有所主之事。隨人心善惡而變。善則福應。惡則災應。八大惡星。即五行及羅計孛也。今舉逆處言。故總名惡星。由旬。此云限量。一由旬四十里。祥。吉兆也。何以却之。意以平順為福。
是故如來宣示此呪。於未來世。保護初學諸修行者。入三摩提。身心泰然。得大安隱。更無一切諸魔鬼神。及無始來冤橫宿殃。舊業陳債。來相惱害。汝及眾中諸有學人。及未來世諸修行者。依我壇場。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淨僧。於此呪心不生疑悔。是善男子。於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結歸道場修持。父母身者。現身即證也。心通。如前不起於座。得須陀洹。決定自知成佛不謬。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等。
說是語已。會中無量百千金剛。一時佛前合掌頂禮。而白佛言。如佛所說。我當誠心保護如是修菩提者。爾時梵王。并天帝釋。四天大王。亦於佛前同時頂禮。而白佛言。審有如是修學善人。我當盡心至誠保護。令其一生所作如願。復有無量藥叉大將。諸羅剎王。富單那王。鳩槃茶王。毗舍遮王。頻那夜迦諸大鬼王。及諸鬼帥。亦於佛前。合掌頂禮。我亦誓願護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圓滿。復有無量日月天子。風師雨師。雲師雷師。并電伯等。年歲巡官。諸星眷屬。亦於會中。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安立道場。得無所畏。復有無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陸空行。萬物精祇。并風神王。無色界天。於如來前。同時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無魔事。
此眾神護呪也。金剛。力士眾。梵王下。諸天眾。無色天當在此。藥叉下。八部眾。日月下。天神眾。山神下。地祇眾。此呪是如來心印。故凡所有處。百靈守護。
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在大會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輩所修功業。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隨此呪。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場。及餘經行。乃至散心遊戲聚落。我等徒眾。常當隨從侍衛此人。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發心樂修禪者。世尊。如是惡魔。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我以寶杵殞碎其首。猶如微塵。恒令此人所作如願。
此菩薩護呪也。華嚴十地品。藏王為說法主。位在上地。示金剛身。常護此呪。世尊下。明護心之切。縱令下。驅斥外魔。大自在。以統世之心。深耽固執。成大慢天。是魔之甚者。亦不得其便。餘小鬼神。自當遠去。發心修禪者。親住如來座下。可得近傍也。護持行人。而言寶杵碎首者。折攝並行。以殺為慈也○修行有正有助。若利根人。從耳根一門正修足矣。若根器稍劣。必須持呪為助行。方得成就。四卷請入華屋至此。名修道分。下別起證果分。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輩愚鈍。好為多聞。於諸漏心。未求出離。蒙佛慈誨。得正熏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世尊。如是修證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為等覺菩薩。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大眾一心。佇佛慈旨。瞪瞢瞻仰。
此請修證位次也。涅槃。指極果。乾慧。指因心。信住行向。及四加行。名四十四心。三漸次。是修行目。初地至等覺。名證入。阿難但問修證位次。如來先明覺性。次辨迷妄。後示漸次者。妙性圓明。本絕聖凡。亦無修證。因有迷妄。滅妄明真。始有修證位次耳。
爾時世尊讚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為大眾。及諸末世一切眾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從於凡夫。終大涅槃。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前云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此云懸示如來正修行路。自三漸次。以至妙覺。中歷五十五位。然後至菩提法性之家。豈不遠乎。言汝今未得入。預為汝揭而示之。則從始至終。直趨寶所。更無委曲矣。刳者剜也。虗心受教也。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先明所依真如離一切相也。妙性者。直指真如之體。統眾德而大備之謂圓。爍羣昏而獨照之謂明。離諸名相者。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相。不但無世界眾生。亦無菩提涅槃。因妄三句。因染緣而有眾生世界之名也。妙性離名絕相。本無諸妄。由最初一念不覺妄動。遂有生相無明。因生相而復起住異滅相。唯其有生有滅。所以稱之為妄。遂有二種顛倒。所謂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也。滅妄五句。因淨緣而有菩提涅槃之名也。轉世界顛倒。依菩提。轉眾生顛倒。依涅槃。所謂依不覺故。而有始覺也。阿難下。直示二種轉依果當在二種顛倒因中求也。以此二種顛倒不生處。即是如來真三摩地。前云狂心自歇。歇即菩提是也。故知聖凡二途。皆由生滅迷悟而立。真如門中。實無是事○此下發明二顛倒。眾生依世界而居。世界因眾生而起。兩不相離。文亦互見。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
此總標無明熏真如成其染用。為二種顛倒因也。眾生二字。是二種兩字之訛。性明心。即本覺體。圓謂通妄通真。因明發性者。明指無明言。發性。謂無明所發之性。即業識也。妄見。即見分。究竟有。即相分。從本覺體。一念妄動。而有無明。因無明而成業識。因業識而有見分。因見分而有根身器界。所謂無同異中。熾然成異也。能有之無明。與所有眾生世界。本非有因。為彼所生之因。亦非有住。為彼所住之處。如空中花。如睡時夢。詰之無根。覓之無本。即本此無住之無明。建立世界眾生二種顛倒。
迷本圓明。是生虗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生力發明。熏以成業。同業相感。因有感業。相滅相生。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此明眾生顛倒由見思而起也。妙性明圓。迷之乃生虗妄。迷真起妄。妄性元空。實無體也。凡夫顛倒如此。無論矣。將欲下。指外道顛倒言。妄性既空。了妄無體。妄自無依。乃無端欲求復真。謂妄之外別有一真。即此欲真一念。已非真真如性矣。真真如性。不離妄故。既知非真。猶自求復。如知是幻。猶自求幻。終竟無有。故曰非相。非生二句。正明非相。非生。即非因計因。妄計邪修為生果之因。非住。即非果計果。妄計諸無常處。為常住之果。非心即邪智。總攝一切邪妄見解。各自謂明本來心。非法即邪境。總攝一切邪妄修證。各自謂得無上法。展轉發生六句。俱指外道。此輩自謂不造現業。不受後有。與凡夫異。豈知邪因邪果。邪智邪境。互相引發。生出邪力。造作發明。現在熏成業種。將來定感業果。生滅無已。何時得出耶。凡夫從非有成有。外道從非真求真。凡外不同。顛倒則一。
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此釋世界顛倒由根塵而起也。世界本來清淨。何有顛倒。悉由眾生顛倒。識妄相成。成十二類。故世界亦成顛倒耳。是有所有者。指無明所起之眾生。因有分段根身。建立有情界限。此界之名所由立也。本無有因。為彼所生之因。亦無有處。為彼所住之處。皆由念念遷流。遂成三世。此世之名所由立也。以世涉方。以方涉世。俱成十二。所以變化眾生。亦應其數而成十二類。是故下。約一念妄動而內根外境一時具足也。塵來應心。聲必先至。以聲最通達。耳又徧利也。循聲必至覓色。近色必至聞香。聞香必至覺觸。覺觸必至嘗味。嘗味必至知法。
知法則想緣不捨矣。由疎轉親。漸成取著之相。一切眾生。顛倒趣生。皆由此也。業者。習也。性者。不可改轉之意。所謂習以成性也。業性廣之八萬四千。總為十二區分。聲香味觸。舉四以該十二。根塵窮十二變。為一周旋往復。乘此下。謂能造根塵既具十二。故所造眾生亦具十二類也。
阿難。由因世界。虗妄輪迴。動顛倒故。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沉亂想。如是。故有卵羯邏藍。流轉國土。魚鳥龜蛇。其類充塞。
首三句。所作之因也。末數句。所受之果也。和合至亂想。指因果之間。中陰托生時也。下同。卵唯想生。虗妄。即想也。虗妄輪迴。是好大喜高。不肯素位之人。自作自受。因必招果。故曰輪迴。動顛倒者。不動真心。全體躁動也。和合者。中陰身與生緣和合也。氣謂以氣交。即托生之緣也。因中好高使氣。故托氣為生緣。遂成亂想。當受鳥身。作輕舉想。當受魚身。作遊泳想。因此妄想。然後傳命。羯羅藍。此云凝滑。世界輪轉。變化眾生。故十二類生。皆言由因世界。類各八萬四千者。各由八萬四千煩惱變成也。
由因世界。雜染輪迴。欲顛倒故。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竪亂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曇。流轉國土。人畜龍仙。其類充塞。
胎因情有。雜染。即情也。情生於欲。名欲顛倒。滋。指父母交媾之緣也。夫婦為正婬。外色為邪婬。情有邪正。故所感之果亦有橫竪。當受人身。作竪行想。當受畜身。作橫行想。遏蒲曇。此云皰。
由因世界。執著輪迴。趣顛倒故。和合煖成八萬四千翻覆亂想。如是故有濕相蔽尸。流轉國土。含蠢蠕動。其類充塞。
濕以合感。執著即合也。合由愛滯。觸境趨附。名趣顛倒。濕以陽生。名和合煖成。所趣無定。名翻覆亂想。蔽尸。此云軟肉。濕生初相也。愚鈍之情為蠢。柔弱之形。唯見其動。狀不可別。名蠕。如醯雞之類。唯其生平不配道義。無丈夫氣。故感此無知之報。
由因世界。變易輪迴。假顛倒故。和合觸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轉國土。轉蛻飛行。其類充塞。
化以離應。變易。即離也。離此托彼。名假顛倒。觸類而變。名和合觸成。厭故趨新。名新故亂想。羯南。此云硬肉。下皆稱羯南者。諸類通稱也。脫故趨新為蛻。如蟲為蝶。轉行為飛。如為蛤。脫飛為潛。凡不同形而相禪。皆轉蛻也。是謂化相。唯其生平毫無操守。觸處生變。故感此無定之報。
由因世界。留礙輪迴。障顛倒故。和合著成八萬四千精耀亂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轉國土。休咎精明。其類充塞。
有等外道。以日月為父母。知水去垢之能。知火作熱之義。事日月水火。和合光明。堅執不捨。障隔不通。故名留礙。名障顛倒。精明顯著。因此受生。故名色相。日月星辰之類。吉者為休。凶者為咎。乃至爝火蚌光。皆精耀也。此人棄自己大智慧光。而認昭昭者為極則事。故一遇顯著之境。便托為生緣。
由因世界。銷散輪迴。惑顛倒故。和合暗成八萬四千陰隱亂想。如是故有無色羯南。流轉國土。空散銷沉。其類充塞。
厭有著空。滅身歸無。名銷散輪迴。迷漏無聞。名惑顛倒。依晦昧空。名和合暗成。陰隱亂想。即無色界外道類。有想無色。不成業體。亦稱羯南者。有義繫也。此人不知有相身中無相身。故將此身心。銷磨沉沒。散入於空。因中已成昏暗。一遇暗境。便托為緣。已上二種。是情之變。
由因世界。罔象輪迴。影顛倒故。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轉國土。神鬼精靈。其類充塞。
似有若無。彷彿不真。名為罔象。影即陰影。有影無形也。外道凡夫祠禱神明。皆從憶想所生。故曰和合憶成。神鬼相不可見。眾生邪慕靈通。逐影憶相。恍惚見之。久之憶成境界。又將幻心和合所憶之境。以為生緣。隱隱躍躍。結成相貌。故曰潛結亂想。生當墮其類。神鬼精靈。如天魔精恠等。皆由錯亂修習。得其影而不得其真。即有五通。未得漏盡。
由因世界。愚鈍輪迴。癡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稿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國土。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其類充塞。
外道不知性本圓活。勉強抑伏。心隨境變。遇物成形。如華表生精。黃頭化石之類。問枯稿則無想。何云枯稿亂想。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為有輪迴。為無輪迴。答枯稿如草乍枯。根本未絕。時至復生。以頑定力而成頑物。遇緣生情。依舊流轉。已上二種。是想之變。合計四種。皆是修行而不得其真者。
由因世界。相待輪迴。偽顛倒故。和合染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轉國土。諸水母等。以蝦為目。其類充塞。
相待者。倚靠泰山。資藉名勢也。偽者。認物為己也。不知自性卓然立於物先。而恃他人為己力。非顛倒乎。因中自無肺腸。隨人所染。故染緣和合。認為可因依之境。不覺身墮水母等類。水母。以水沫為體。以蝦為目。本非有色。待物成色。故曰非有色。
由因世界。相引輪迴。性顛倒故。和合呪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呪詛厭生。其類充塞。
相引者。邪語邪業。誘引他人也。性顛倒者。使乖弄巧。全是業性用事。忽乘呪詛之力。惹起故業種子。將謂彼此呼召。不覺身墮呪詛厭生。反被他人役使。呼召者。書符捻訣之類。世有邪神邪鬼。聽人役使。如樟柳神。及撒荳成兵之類。不由生理。則本自無色。既感成質。非無色也。已上二種。是合之變。
由因世界。合妄輪迴。罔顛倒故。和合異成八萬四千迴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轉國土。彼蒲盧等。異質相成。其類充塞。
合妄者。本非真心相合。但為財勢之故。妄相附合也。因中欺罔他人。迴取他物。互為己有。故生緣到時。和合異質之物。亦作迴互之想。不知身墮蒲盧等中。反被他物迴為彼有。蒲盧。詩作蜾臝。即土蜂也。取桑蟲負於木空中。七日化為己子。以異質故。非有想相。以相成故。成想羯南。
由因世界。怨害輪迴。殺顛倒故。和合恠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流轉國土。如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
怨害。非止尋常之怨。葢施恩負恩。恨入骨髓也。殺顛倒者。向來施恩因緣。至此全成殺機。恠。謂恠異之境。冤恨既深。故觸著恠境。托為生緣。遂起父母可食之想。不覺身入塊果中矣。本有食父母想。故曰非無想相。托生在塊果中。故曰無想。此何等事。而有是想。窮其起處。只是怨害為因而已。吾輩慎勿怨人。亦慎勿令人怨。已上二種。是離之變。
是名眾生十二種類。
以皆不了妙覺明心。迷陷情欲。積妄發生。妄隨輪轉。非正修行。莫能免脫。故下卷示除妄修正之法。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