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正脉疏
明 真鑑述10卷CBETA X0275大于一万字 73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脉疏卷第七
京都西湖沙門 交光真鑑述
上卷開釋四重已竟。
△三總結遠魔。分三。一酧問重訂嚴戒。
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氷霜。
初問道場。便說云何攝心入三摩地。故佛結酧前問也。妙門即耳門也。末句言持之潔白無點污也。
△二拔本必不滋末。
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
四重為諸罪根本。餘為枝葉。心三謂貪嗔癡。口四即小妄綺語兩舌惡口。良以既經細絕麤必不生也。問婬殺盜是極麤身業。何反謂其細於心三。大妄語是極重口業。何反謂其細於口四。答婬殺盜。若約身犯極麤。今從心念絕之令一念不生故。細於心三。大妄獲罪雖重。而約稱因果不實。則比惡口等。似未同其麤鄙。故猶細於四口矣。
△三絕塵決定遠魔。
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生。
不遺失。即不漏落一念於四重中也。於六塵而但舉四塵。語之略也。蓋塵依念住。念絕而塵何所依。魔托塵入。塵忘而魔何所托。故能遠魔也。正教持戒竟。
△二助以呪力。分為二科。一正以勸持讚勝。又分為三科。一戒不能除。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
宿習。謂過去惑業種子也。溫陵曰。現業易制。自行可違。宿習難除。必假神力。今夫行人好正而固邪欲潔而偏染隱然。若有驅策 而不能已。宿習之使也。
△二轉教呪遣。
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囉無上神呪。
佛頂光。詳現初救阿難時。溫陵曰。摩訶薩怛多般怛囉。此云大白傘蓋。即藏心也。量廓沙界曰大。體絕妄染曰白。用覆一切曰傘蓋。
○顯呪全是真心體用祕密章句。威力無量。能除宿昔惑業習種。其實苦報亦能除之。今四重正屬惑業。故云然也。
△三讚呪最勝。
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心呪。
溫陵曰。無見頂者。華嚴九地知識。自說為佛乳母。初生親捧持。諦觀不見頂。示頂法不可以見見也。
○佛已入定。便表無為光中化佛。顯是無為心佛。此首二句。表本覺究竟二妙果也。頂者。理極無上之相。蓮者。稱真敷行之相。此經令行人先明本具極理實相知見。是為從頂發輝。此屬密因。然後稱真修證。是為坐寶蓮華。此屬顯因。即修證了義故。此中二句。表密顯二妙因也。末句總結如來現相。見呪中具詮。如是極為殊勝。當深信持之。必令戒成也。
△二況顯除習無難。又二。一促舉無修尚證。又三。一舉愛習甚深。
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歷劫因緣恩愛習氣。非是一生及與一劫。
△二示蒙宣脫證。
我一宣揚。愛心永脫。成阿羅漢。
吳興曰。愛心永脫。指初聞呪得阿那含也。成阿羅漢。指前文殊簡圓通後也。
○四果雖由聞法。推其拔脫之力。仍當歸功於呪。非呪拔脫。何由而得聞法以至證羅漢哉。
△三表無修速資。
彼尚婬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證無學。
但依如來。歸功呪力。
△二況顯發心必除。分二。一明發無上心。
云何汝等在會聲聞。求最上乘。決定成佛。
本以學人。不同本以婬女也。發無上心。不同無心修行也。
△二喻除之最易。
譬如以塵揚于順風。有何艱險。
吳興曰。塵譬宿習。風如神呪。順風揚塵。散之則易。誦呪除習。脫之匪難。
○呪力雖如風。而復助無上心人。故更是順風。宿習雖如塵。而有學宿習更是微塵。反顯婬女乃為多塵。而無心修行猶如逆風也。歷明預先嚴戒已竟。
△二略示場中定慧。溫陵謂。初標三學。而終止四戒者。定慧已備前文。似亦知定慧屬前圓通。然亦不於場中說定慧處。表彰耳門。遂令行人不知道場中所修復是何門。豈前語亦大略言之。而非見徹之論乎。且此初請略說。文中但詳於戒。而生定生慧。無處表彰。豈標徒具三。而釋之惟一乎。以定慧既不越前。即不如說戒之詳而已。豈全無耶。是故今科略示場中定慧也。又分為二科。一因戒生定。分三。一牒戒擇師。又三。一牒前持戒。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先持比丘清淨禁戒。
前雖科為預先嚴戒。理實但以詳明四戒當嚴所以。此科方是於未入道場之前。實起持戒之行。是以下科方教擇師也。從心止絕前之四事。故曰清淨。不可更添別戒。
△二正教擇師。
要當選擇戒清淨者第一沙門。以為其師。
△三不遇難成。
若其不遇真清淨僧。汝戒律儀。必不成就。
△二誦呪結界。
戒成已後。著新淨衣。然香閑居。誦此心佛所說神呪一百八徧。然後結界。建立道場。
真際曰。誦呪百八。表滅百八煩惱也。
○道場詳在後請。上二科方是因戒意耳。
△三定中求佛。
求於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
此科。方是所生之定。良以。眾生心水淨。諸佛影現中。若非定中必無求現之理。故知此已在定求也。然定即反聞自性。入流忘所。但加求佛灌頂之念而已。因戒生定竟。
△二因定發慧。又二。一約戒願久定。前不兼後。後必兼前。前科但牒戒而生定。此雖總標因定。而文中雙牒戒定為因。又加發願類求灌頂也。又為三。一歷舉行人。
阿難。如是末世清淨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
白衣。兼優婆塞優婆夷。雖不擇僧俗。而男女決定各從其類。必非男女混同一場也。
△二牒戒明願。
心滅貪婬。持佛淨戒。於道場中。發菩薩願。
首句。略舉淫戒。次句總該後三戒。菩薩願不出四洪。亦所以為感佛機也。
△三尅期久定。
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三七日。
凡出道場而復入。則必澡浴。外潔其身也。六時行道。即專注反聞。經行排遣內攝其心也。晝夜十二時。六時行道。六時靜坐。均調昏散矣。如子時行道丑時靜坐寅時行道卯時坐等。是也。然行中坐中所習。皆反聞自性。入流亡所而已。末二句。結成尅期久定不寐。有二意。一除昏睡不覺。二戒忘失反聞。此科正牒定而明因定二字。下科乃生慧也。
△二許顯加發慧。
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定心為生慧之親因。摩頂安慰。佛之威力為助緣。所謂啐啄同時。朗然大悟也。然開悟渾含淺深。諸相不可一定。若得動靜不生。發須陀洹見道之慧。若得聞所聞盡。發阿羅漢人空慧。若得空所空滅。成法空慧。若得寂滅現前。發圓通無上知覺慧也。孤山曰。若見此像。當觀空寂。是佛顯然。是魔則滅。初請略說一科已竟。
△二重請詳示。分二。一重請說道場。前雖言入道場。而未說道場如何建設。故重請說之。又分為二科。一阿難重請。又分為二科。一述己開悟。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蒙如來無上悲誨。心已開悟。自知修證無學道成。
自揣但習反聞。不須道場。可成無學。即聞所聞盡等。三空諸果位也。
△二代請軌則。
末法修行。建立道場。云何結界。合佛世尊清淨軌則。
△二世尊重說。分三。一道場建設。此中表法。理所不無。然亦聖心所知之境。本難盡測。姑就古人舊說存之。以備觀覽。實非修行正要。學者亦不必過泥而反誤耳門正修之旨趣矣。詳之。又分五。一所建壇式。又二科。一塗壇地。又二。一正用牛糞和香。
佛告阿難。若末世人。願立道場。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膩香草。此牛惟飲雪山清水。其糞微細。可取其糞。和合旃檀。以泥其地。
溫陵曰。法王法言。即事即理。法不孤起。事不唐設。如華嚴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五位行相。即世諦以彰明。凡所設施。必有取像。則此壇場用度無非表法也。山為高土。雪山。純淨上信也。大力白牛。純淨大根也。香草清水。妙善淨智也。茹退充實遺餘也。上旃檀為十香之首。十度之總萬行之冠也。長水曰。雪山牛乳。純是醍醐。所有茹退。最為香潔。
○茹者食也。退即糞也。十度。謂施戒忍進定慧方便願力智也。
△二揀用黃土合香。又四。一揀不堪用。
若非雪山。其牛臭穢。不堪塗地。
略一糞字。
△二別用黃土。
別於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黃土。
溫陵曰。原為平土中信也。地皮未淨也。五數之中。黃色之中取中中淨信也。
△三合十種香。
和上旃檀。沉水。蘇合。熏陵。鬱 金。白膠。青木。零陵。甘松。及雞舌香。
溫陵曰。十香。十波羅蜜法香也。
△四細羅塗地。
以此十種。細羅為粉。合土成泥。以塗場地。
溫陵曰。細羅為粉。推之以為微妙萬行也。夫欲取如來寂滅場地。必本於廣大信心。而資乎淨智。妙善以養。成純一大根充實。遺餘猶足以合。法香冠十度故。可嚴成寂滅場地也。上信大根。有不可得。則求其次焉。故取中中信心。雖未能冠乎十度萬行。而能具之者。亦可以嚴成。
△二定壇相。
方圓丈六。為八角壇。
長水謂。壇乃除地之墠。似是若壘土為之。經當明言層級。今並無之。顯是平地塗為八角也。溫陵曰壇寂滅坦實之體也。體具八正故為八角。為攝八邪。故方丈六。
△二所設莊嚴。分四。一壇心華鉢。
壇心置一金銀銅木所造蓮華。華中安鉢。鉢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隨安所有華葉。
溫陵曰。壇心蓮華中道妙行也。蓮之為物。華實同體。染淨同源。表妙行大致也。用金銀銅木所造者。表妙行云為也。金銀百鍊愈精而不變。銅剛而能同。義之像也。木能上草以覆其下。仁之像也。夫依體起行。精而不變。剛而能同。或以義制。或以仁覆。無過不及。凡皆會于中道。乃所以為妙行也。鉢為應器。表隨量應物也。露為陰澤。以秋降。八月秋之中也。水中華葉。即仁覆之行。隨澤所施。此又隨量應物陰利潛化之表也。
△二鉢外列鏡。
取八圓鏡。各安其方。圍繞華鉢。
溫陵曰。圓鏡大圓鏡智也。各安八方圍繞華鉢者。智行相依。隨方圓應也。
△三鏡外華爐。
鏡外建立十六蓮華十六香爐。間華舖設。莊嚴香罏。
溫陵曰。鏡外蓮華香爐各十六而間設者。華表妙行。香表妙德。鏡外即正智之外。方便建立。使邪正相攝德行相熏。庶久而俱化。兩忘邪正也。
△四爐焚沉水。
純燒沉水。無令見火。
溫陵曰。純燒沉水無令見火者。反德藏用滅伏覺觀。然後能契寂滅場地也。
△三所獻供養。分為二。一八味陳供。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為煎餅。并諸沙糖。油餅乳糜。蘇合蜜薑。純酥純蜜。於蓮華外。各各十六。圍繞華外。以奉諸佛及大菩薩。
溫陵曰。表以法喜禪悅獻二尊也。權教開許乳酪。實教遮禁而復取以享奉者。意在融權實同邪正故。八味亦各十六圍繞華外。表融權攝邪之法喜隨行施設也。
△二兩時致享。
每以食時。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壇前別安一小火爐。以兜樓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熾。投是酥蜜。於炎爐內。燒令煙盡。享佛菩薩。
溫陵曰。佛以日中受食故。每以日中致享。中夜例日中也。蜜成於華。表和融法行也。酥成於乳。表和融法味也。半為中數。三為成數。小香爐方寸覺心也。以香沐炭。發覺之法也。藥王然身先服兜樓婆香。意取發燄 。故取沐炭。然令猛熾投酥蜜於炎爐燒令煙盡者。行法既成。不可終滯。當於覺心。勇猛煅煉。使習氣併鑠。緣影俱亡。豁然如所謂紅爐點雪者。然後為佛所享。
△四所奉尊像。又復分為三科。一四外旛華。
令其四外徧懸旛華。
溫陵曰。四外旛華外行嚴飾也。
△二四壁內聖。又二。一總標。
於壇室中。四壁敷設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形像。
△二別列。分二。一當陽五如來。
應於當陽。張盧舍那釋迦彌勒阿閦彌陀。
溫陵曰。當陽正位。盧舍那等寂場真主也。彌勒當來真主也。阿閦居東。彌陀居西。智悲真主也。
△二左右二菩薩。
諸大變化。觀音形像。兼金剛藏。安其左右。
溫陵曰。諸大變化觀音形像。上同下合真主也。金剛藏。常領金剛。護持呪人。伏魔斷障真主也。
△三門側外護。
帝釋梵王烏芻瑟摩。并藍地迦諸軍茶利。與毗俱胝四天王等。頻那夜迦。張於門側。左右安置。
溫陵曰。門側左右。釋梵等眾。有力外護也。末法修行。凡賴於此。一有闕焉必不成就。烏芻火頭金剛。藍地迦青面金剛。軍剎利金剛異號也。毗俱胝三目持鬟髻是也。頻那夜迦即猪頭象鼻二使者。
△五所取照映。
又取八鏡。覆懸虗空。與壇場中所安之鏡。方面相對。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溫陵曰。壇中之鏡。混物有依。行人之智也。空中之鏡。離物無依。諸佛之智也。混物有依者。方能照物。未能照己。必得乎離物無依住智。交相為用。然後物我互照。心境雙融。諸佛眾生。身土相入。不勞動步。不待擬心。法法徧周。事事無礙。舉目千聖齊現。觸處萬像昭然。一華一香徧供塵剎。一行一相充擴無窮。不假神通。不涉情謂。寂場法法本如是也。道場建設竟。
△二修證節次。分二。一三七初成定慧。又分為二科。一三七功夫。就分為三科。初一七禮誦行道。
於初七中。至誠頂禮十方如來諸大菩薩阿羅漢號。恒於六時。誦呪圍壇。至心行道。一時常行一百八徧。
溫陵曰。凡所蘄向。以歸依三寶。為最初方便。故初七日。至誠頂禮如來菩薩羅漢名號。所以假其不思議力發行助道也。
○他力也。
△次二七專心發願。
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菩薩願。心無間斷。我毗柰耶先有願教。
若圖總略。不出四洪。溫陵曰。依毗尼教。專心發願也。行願堅強。則得大勇猛。吳興曰。先有願教者。如梵網經十大願等。是也。
△後三七一向持呪。
第三七中。於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囉呪。
溫陵曰。時無間歇。呪無徧限。一向誦持。遂能以精誠感格。進力克功也。
△二末日定慧。分三。一佛現摩頂。
至第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鏡交光處。承佛摩頂。
此可見。前三七中。亦具麤略定心。但兼禮念願呪。非不攝心反聞也。若心水不淨。佛何由而現乎。溫陵曰。鏡交光處。則生佛智照。感應道交也。
△二定心成就。
即於道場。修三摩地。
此方專習反聞。不令一念緣彼聲塵專注。前解聞中妙境。所謂入流亡所也。此應坐習為多時。或經行排遣。但一味反聞無間。
△三慧心成就。
能令如是末世修學。身心明淨。猶如琉璃。
首句。顯定心為親因。道場持呪等為助緣。因緣力故。所以能令也。末二句。發慧妙境也。身心意兼真妄。約明字。但是真身真心大智慧光明顯現之相。而淨字雖亦說真。兼顯妄身妄心了不可得。為真淨之所以也。末句雙喻明淨。且真身真心。即是聞性。聲塵忘而六塵俱捐故極明淨。此在定中。發慧暫得與寂滅現前境界相應也。三七初成定慧已竟。
△二百日頓證聖果。分三。一先防不成由不清淨。
阿難。若此比丘。本受戒師。及同會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淨者。如是道場。多不成就。
不成就者。但是不能尅期取證。警擇師友。不可濫取非人。
△二正示期滿有證初果。
從三七後。端坐安居。經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須陀洹。
利根。謂惑障俱輕。慧性明悟者也。孤山曰。陀洹。按位。即圓初信。若依涅槃。乃是初入別圓地住也。
○依初解。則當齊於動靜不生。斷八十八使。亦但位齊小乘見道。非真取小果也。依後解。則當徹至寂滅現前。位齊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二釋俱通。涅槃借小乘四果名位。以次當大乘住行向地矣。
△三後開未成亦見佛性。
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
若依圓師前解。則位在五觀。依後解。則位在十信。次於所證必然之理。即是了了。見於佛性。自信本來尊貴。亦不患於不證。所謂已到不疑之地矣。修證節次已竟。
△三結答酧請。
汝問道場建立如是。
吳興曰。壇法行相。此土末世行之惟艱。然所誦呪。下文亦許。不入道場故使有緣隨器受益。重請說道場已竟。
△二重請說神呪。分三。一會眾重請。又分二。一述己自請。又為三。一述遭術遇救。又三。一述多聞未證。
阿難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愛。求多聞故。未證無為。
恃愛前已釋過。小乘以四果為無為。
△二述被邪呪禁。
遭彼梵天邪術所禁。心雖明了。力不自由。
初果力弱故也。
△三述賴呪轉救。
賴遇文殊。令我解脫。
須補文殊將呪往護。
△二敘蒙呪未聞。
雖蒙如來佛頂神呪。冥獲其力。尚未親聞。
天如曰。昔阿難密承呪力。得解婬難。故曰冥獲未聞。
△三請重宣廣利。
惟願大慈。重為宣說。悲救此會諸修行輩。末及當來在輪迴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脫。
身解脫者。謂消業離苦也。意解脫者。謂破惑證真也。
△二同眾普請。
于時會中一切大眾。普皆作禮。佇聞如來祕密章句。
△二如來重說。分二。一正說神呪。又三。一呪前光相。又四。一如來放頂光。
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涌百寶光。
斯光所表。具足多義。今略分釋之。此科與次科。表顯中之密。以自如來當身所現也。肉髻即無見頂。表法身理。從頂放光。表依理起智。光具百寶。表智含萬用。
△二光中現如來。
光中涌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華中。
光中涌蓮。表依智發行。化佛坐蓮。表行嚴妙果。
△三化佛放頂光。
頂放十道百寶光明。
此科與次科。表密中之密。以又從化佛重現也。斯即所謂從佛頂中之佛頂。放寶光中之寶光。表斯呪尊中之尊妙中之妙也。十光亦表。十力深智。具足萬用。無求不應。見攝受之慈。
△四光中現金剛。
一一光明。皆徧示現十恒河沙金剛密跡。擎山持杵。徧虗空界。
表無量祕密神用降伏魔外。無惡不摧。見折伏之威。
△二大眾欽聽。
大眾仰觀。畏愛兼抱。求佛哀祐。一心聽佛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呪。
畏謂畏其威。愛謂愛其慈。抱懷也。眾生以此二懷。承順如來。而神化無所留滯矣。呪中密具此諸妙理。故表彰之。
△三神呪章句。
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阿羅訶帝三藐三菩陀寫(一) 薩怛他佛陀俱知瑟尼釤(二) 南無薩婆勃陀地薩跢鞞 弊(三毗迦切) 南無薩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南(四) 娑舍囉婆迦僧伽喃(五) 南無廬雞阿羅漢跢喃(六) 南無蘇盧多波那喃(七) 南無娑羯唎陀伽彌喃(八) 南無盧雞三藐伽跢喃(九) 三藐伽波囉底波多那喃(十) 南無提婆離瑟赧(十一) 南無悉陀耶毗地耶陀囉離瑟赧(十二) 舍波奴揭囉訶娑訶娑囉摩他喃(十三) 南無跋 囉訶摩泥(十四) 南無因陀囉耶(十五) 南無婆伽婆帝(十六) 嚧陀囉耶(十七) 烏摩般帝(十八) 裟醯夜耶(十九) 南無婆伽婆帝(二十) 那囉野拏耶(二十一) 槃遮摩訶三慕陀囉(二十二) 南無悉羯唎多耶(二十三) 南無婆伽婆帝(二十四) 摩訶迦羅耶(二十五) 地唎般剌那伽囉(二十六) 毗陀囉波拏迦囉耶(二十七) 阿地目帝(二十八) 尸摩舍那泥婆悉泥(二十九) 摩怛唎伽拏(三十) 南無悉羯唎多耶(三十一) 南無婆伽婆帝(三十二) 多他伽跢俱囉耶(三十三) 南無般頭摩俱囉耶(三十四) 南無跋 闍囉俱囉耶(三十五) 南無摩尼俱囉耶(三十六) 南無伽闍俱囉耶(三十七) 南無婆伽婆帝(三十八) 帝唎茶輸囉西那(三十九) 波囉訶囉拏囉闍耶(四十) 跢他伽多耶(四十一) 南無婆伽婆帝(四十二) 南無阿彌多婆耶(四十三) 哆他伽多耶(四十四) 阿囉訶帝(四十五) 三藐三菩陀耶(四十六) 南無婆伽婆帝(四十七) 阿芻鞞 耶(四十八) 跢他伽多耶(四十九) 阿囉訶帝(五十) 三藐三菩陀耶(五十一) 南無婆伽婆帝(五十二) 鞞 沙闍耶俱嚧吠柱唎耶(五十三) 般囉婆囉闍耶(五十四) 跢他伽多耶(五十五) 南無婆伽婆帝(五十六) 三補師毖多(五十七) 薩憐捺囉剌闍耶(五十八) 跢他伽多耶(五十九) 阿囉訶帝(六十) 三藐三菩陀耶(六十一) 南無婆伽婆帝(六十二) 舍雞野母那曳(六十三) 跢他伽多耶(六十四) 阿囉訶帝(六十五) 三藐三菩陀耶(六十六) 南無婆伽婆帝(六十七) 剌怛那雞都囉闍耶(六十八) 跢他伽多耶(六十九) 阿囉訶帝(七十) 三藐三菩陀耶(七十一) 帝瓢南無薩羯唎多(七十二) 翳曇婆伽婆多(七十三) 薩怛他伽都瑟尼釤(七十四) 薩怛多般怛[口*藍] (七十五) 南無阿婆囉視耽(七十六) 般囉帝揚岐囉(七十七) 薩囉婆部多揭囉訶(七十八) 尼羯囉訶揭迦囉訶尼(七十九) 跋 囉毖地耶叱陀你(八十) 阿迦囉蜜唎柱(八十一) 般唎怛囉耶儜揭唎(八十二) 薩囉婆槃陀那目叉尼(八十三) 薩囉婆突瑟吒(八十四) 突悉乏般那你伐囉尼(八十五) 赭都囉失帝南(八十六) 羯囉訶娑訶薩囉若闍(八十七) 毗多崩娑那羯唎(八十八) 阿瑟吒冰舍帝南(八十九) 那叉剎怛囉若闍(九十) 波囉薩陀那羯唎(九十一) 阿瑟吒南(九十二) 摩訶揭囉訶若闍(九十三) 毗多崩薩那羯唎(九十四) 薩婆舍都嚧你婆囉若闍(九十五) 呼藍突悉乏難遮那舍尼(九十六) 毖沙舍悉怛囉(九十七) 阿吉尼烏陀迦囉若闍(九十八) 阿般囉視多具囉(九十九) 摩訶般囉戰持(一百) 摩訶疊多(一百一) 摩訶帝闍(一百二) 摩訶稅多闍婆囉(三) 摩訶跋 囉槃陀囉婆悉你(四) 阿唎耶多囉(五) 毗唎俱知(六) 誓婆毗闍耶(七) 跋 闍囉摩禮底(八) 毗舍嚧多(九) 勃騰罔迦(十) 跋 闍囉制喝那阿遮(一百一十一) 摩囉制婆般囉質多(十二) 跋 闍囉擅持(十三) 毗舍囉遮(十四) 扇多舍鞞 提婆補視多(十五) 蘇摩嚧波(十六) 摩訶稅多(十七) 阿唎多囉(十八) 摩訶婆囉阿般囉(十九) 跋 闍囉商羯囉制婆(二十) 跋 闍囉俱摩唎(一百二十一) 俱藍陀唎(二十二) 跋 闍囉喝薩多遮(二十三) 毗地耶乾遮那摩唎迦(二十四) 啒蘇母婆羯囉跢那(二十五) 鞞 嚧遮那俱唎耶(二十六) 夜囉菟瑟尼釤(二十七) 毗折藍婆摩尼遮(二十八) 跋 闍囉迦那迦波囉婆(二十九) 嚧闍那跋 闍囉頓稚遮(三十) 稅多遮迦摩囉(三十一) 剎奢尸波囉婆(三十二) 翳帝夷帝(三十三) 母陀囉羯拏(三十四) 沙鞞 囉懺(三十五) 掘梵都(三十六) 印兔那麼麼寫(三十七誦者至此句稱弟子某受持) 烏[合*牛] (三十八) 唎瑟揭拏(三十九) 般剌舍悉多(四十) 薩怛他伽都瑟尼釤(四十一) 虎[合*牛] (四十二) 都嚧雍(四十三) 瞻婆那(四十四) 虎[合*牛] (四十五) 都嚧雍(四十六) 悉躭婆那(四十七) 虎[合*牛] (四十八) 都嚧雍(四十九) 波羅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囉(五十) 虎[合*牛] (五十一) 都嚧雍(五十二) 薩婆藥叉喝囉剎娑(五十三) 揭囉訶若闍(五十四) 毗騰崩薩那羯囉(五十五) 虎[合*牛] (五十六) 都嚧雍(五十七) 者都囉尸底南(五十八) 揭囉訶娑訶薩囉南(五十九) 毗騰崩薩那囉(六十) 虎[合*牛] (六十一) 都嚧雍(六十二) 囉叉(六十三) 婆伽梵(六十四) 薩怛他伽都瑟尼釤(六十五) 波囉點闍吉唎(六十六) 摩訶娑訶薩囉(六十七) 勃樹娑訶薩囉室唎沙(六十八) 俱知娑訶薩泥帝[口*隸] (六十九) 阿弊提視婆唎多(七十) 吒吒甖迦(七十一) 摩訶跋 闍嚧陀囉(七十二) 帝唎菩婆那(七十三) 曼茶囉(七十四) 烏[合*牛] (七十五) 莎悉帝薄婆都(七十六) 麼麼(七十七) 印兔那麼麼寫(七十八至此句準前稱名若俗人稱弟安某甲) 囉闍婆夜(七十九) 主囉跋 夜(八十) 阿祇尼婆夜(八十一) 烏陀迦婆夜(八十二) 毗沙婆夜(八十三) 舍薩多囉婆夜(八十四) 婆囉斫羯囉婆夜(八十五) 突瑟叉婆夜(八十六) 阿舍你婆夜(八十七) 阿迦囉蜜唎柱婆夜(八十八) 陀囉尼部彌劒婆伽波陀婆夜(八十九) 烏囉迦婆多婆夜(九十) 剌闍檀茶婆夜(九十一) 那伽婆夜(九十二) 毗條怛婆夜(九十三) 蘇波囉拏婆夜(九十四) 藥叉揭囉訶(九十五) 囉叉私揭囉訶(九十六) 畢唎多揭囉訶(九十七) 毗舍遮揭囉訶(九十八) 部多揭囉訶(九十九) 鳩槃茶揭囉訶(二百) 補丹那揭囉訶(二百一) 迦吒補丹那揭囉訶(二百二) 悉乾度揭囉訶(三) 阿播悉摩囉揭囉訶(四) 烏檀摩陀揭囉訶(五) 車夜揭囉訶(六) 醯唎婆帝揭囉訶(七) 社多訶唎南(八) 揭婆訶唎南(九) 嚧地囉訶唎南(十) 忙娑訶唎南(十一) 謎陀訶唎南(十二) 摩闍訶唎南(十三) 闍多訶唎女(十四) 視比多訶唎南(十五) 毗多訶唎南(十六) 婆多訶唎南(十七) 阿輸遮訶唎女(十八) 質多訶唎女(十九) 帝釤薩鞞 釤(二十) 薩婆揭囉訶南(二十一) 毗陀耶闍瞋陀夜彌(二十二) 雞囉夜彌(二十三) 波唎跋囉者迦訖唎檀(二十四) 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二十五) 雞囉夜彌(二十六) 茶演尼訖唎檀(二十七) 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二十八) 雞囉夜彌(二十九) 摩訶般輸般怛夜(三十) 嚧陀囉訖唎檀(三十一) 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三十二) 雞囉夜彌(三十三) 那囉夜拏訖唎檀(三十四) 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三十五) 雞囉夜彌(三十六) 怛埵伽嚧茶西訖唎檀(三十七) 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三十八) 雞囉夜彌(三十九) 摩訶迦囉摩怛唎伽拏訖唎檀(四十) 毗陀夜闍瞋陀夜彌(四十一) 雞囉夜彌(四十二) 迦波唎迦訖唎檀(四十三) 毗陀夜闍瞋陀夜彌(四十四) 雞囉夜彌(四十五) 闍耶羯囉摩度羯囉(四十六) 薩婆囉他娑達那訖唎檀(四十七) 毗陀夜闍瞋陀夜彌(四十八) 雞囉夜彌(四十九) 赭咄囉婆耆你訖唎檀(五十) 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五十一) 雞囉夜彌(五十二) 毗唎羊訖唎知(五十三) 難陀雞沙囉伽拏般帝(五十四) 索醯夜訖唎檀(五十五) 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五十六) 雞囉夜彌(五十七) 那揭那舍囉婆拏訖唎檀(五十八) 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五十九) 雞囉夜彌(六十) 阿羅漢訖唎檀毗陀夜闍瞋陀夜彌(六十一) 雞囉夜彌(六十二) 毗多囉伽訖唎檀(六十三) 毗陀夜闍瞋陀夜彌(六十四) 雞囉夜彌跋 闍囉波彌(六十五) 具醯夜具醯夜(六十六) 迦地般帝訖唎檀(六十七) 毗陀夜闍瞋陀夜彌(六十八) 雞囉夜彌(六十九) 囉叉罔(七十) 婆伽梵(七十一) 印兔那麼麼寫(七十二至此依前稱弟子名) 婆伽梵(七十三) 薩怛多般怛囉(七十四) 南無粹都帝(七十五) 阿悉多那囉剌迦(七十六) 波囉婆悉普吒(七十七) 毗迦薩怛多鉢帝唎(七十八) 什佛囉什佛囉(七十九) 陀囉陀囉(八十) 頻陀囉頻陀囉瞋陀瞋陀(八十一) 虎[合*牛] (八十二) 虎[合*牛] (八十三) 泮吒(八十四) 泮吒泮吒泮吒泮吒(八十五) 娑訶(八十六) 醯醯泮(八十七) 阿牟迦耶泮(八十八) 阿波囉提訶多泮(八十九) 婆囉波囉陀泮(九十) 阿素囉毗陀囉波迦泮(九十一) 薩婆提鞞 弊泮(九十二) 薩婆那伽弊泮(九十三) 薩婆藥叉弊泮(九十四) 薩婆乾闥婆弊泮(九十五) 薩婆補丹那弊泮(九十六) 迦吒補丹那弊泮(九十七) 薩婆突狼枳帝弊泮(九十八) 薩婆突澀比[口*((禾*ㄉ)/牛)] 訖瑟帝弊泮(九十九) 薩婆什婆唎弊泮(三百) 薩婆阿播悉摩[口*((禾*ㄉ)/牛)] 弊泮(三百一) 薩婆舍囉婆拏弊泮(二) 薩婆地帝雞弊泮(三) 薩婆怛摩陀繼弊泮(四) 薩婆毗陀耶囉誓遮[口*((禾*ㄉ)/牛)] 弊泮(五) 闍夜羯囉摩度羯囉(六) 薩婆囉他娑陀雞弊泮(七) 毗地夜遮唎弊泮(八) 者都囉縛耆你弊泮(九) 跋 闍囉俱摩利(十) 毗陀夜羅誓弊泮(十一) 摩訶波囉丁羊叉耆唎弊泮(十二) 跋 闍囉商羯囉夜(十三) 波囉丈耆囉闍耶泮(十四) 摩訶迦囉耶(十五) 摩訶末怛唎迦拏(十六) 南無娑羯唎多夜泮(十七) 毖瑟拏婢曳泮(十八) 勃囉訶牟尼曳泮(十九) 阿耆尼曳泮(二十) 摩訶羯唎曳泮(二十一) 羯囉檀遲曳泮(二十二) 蔑怛唎曳泮(二十三) 嘮怛唎曳泮(二十四) 遮文茶曳泮(二十五) 羯邏囉怛唎曳泮(二十六) 迦般唎曳泮(二十七) 阿地目質多迦尸摩舍那(二十八) 婆私你曳泮(二十九) 演吉質(三十) 薩埵婆寫(三十一) 麼麼印兔那麼麼寫(三十二至此依前稱弟子名) 突瑟吒質多(三十三) 阿末怛唎質多(三十四) 烏闍訶囉(三十五) 伽婆訶囉(三十六) 嚧地囉訶囉(三十七) 婆娑訶囉(三十八) 摩闍訶囉(三十九) 闍多訶囉(四十) 視毖多訶囉(四十一) 跋 略夜訶囉(四十二) 乾陀訶囉(四十三) 布史波訶囉(四十四) 頗囉訶囉(四十五) 婆寫訶囉(四十六) 般波質多(四十七) 突瑟吒質多(四十八) 嘮陀囉質多(四十九) 藥叉揭囉訶(五十) 囉剎娑揭囉訶(五十一) 閉[口*(隸-木+上)] 多揭囉訶(五十二) 毗舍遮揭囉訶(五十三) 部多揭囉訶(五十四) 鳩槃茶揭囉訶(五十五) 悉乾陀揭囉訶(五十六) 烏怛摩陀揭囉訶(五十七) 車夜揭囉訶(五十八) 阿播薩摩囉揭囉訶(五十九) 宅祛革茶耆尼揭囉訶(六十) 唎佛帝揭囉訶(六十一) 闍彌迦揭囉訶(六十二) 舍俱尼揭囉訶(六十三) 姥陀囉難地迦揭囉訶(六十四) 阿藍婆揭囉訶(六十五) 乾陀波尼揭囉訶(六十六) 什伐囉堙迦醯迦(六十七) 墜帝藥迦(六十八) 怛隸帝藥迦(六十九) 者突託迦(七十) 昵提什伐囉毖釤摩什伐囉(七十一) 薄底迦(七十二) 鼻底迦(七十三) 室隸瑟蜜迦(七十四) 娑你般帝迦(七十五) 薩婆什伐囉(七十六) 室嚧吉帝(七十七) 末陀鞞 達嚧制劒(七十八) 阿綺嚧鉗(七十九) 目佉嚧鉗(八十) 羯唎突嚧鉗(八十一) 揭囉訶揭藍(八十二) 羯拏輸藍(八十三) 憚多輸藍(八十四) 迄唎夜輸藍(八十五) 末麼輸藍(八十六) 跋 唎室婆輸藍(八十七) 毖栗瑟吒輸藍(八十八) 鄔陀囉輸藍(八十九) 羯知輸藍(九十) 跋 悉帝輸藍(九十一) 鄔嚧輸藍(九十二) 常伽輸藍(九十三) 喝悉多輸藍(九十四) 跋 陀輸藍(九十五) 娑房盎伽般囉丈伽輸藍(九十六) 部多毖跢茶(九十七) 茶耆你什婆囉(九十八) 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九十九) 薩般嚧訶凌伽(四百) 輸沙怛囉娑那羯囉(四百一) 毗沙喻迦(二) 阿耆尼烏陀迦(三) 末囉鞞 囉建哆囉(四) 阿迦囉蜜唎咄怛斂部迦(五) 地唎剌吒(六) 毖唎瑟質迦(七) 薩婆那俱囉(八) 肆引伽弊揭囉唎藥叉怛囉芻(九) 末囉視吠帝釤婆鞞 釤(十) 悉怛多鉢怛囉(十一) 摩訶跋闍嚧瑟尼釤(十二) 摩訶般賴丈耆藍(十三) 夜波突陀舍喻闍那(十四) 辮怛隷拏(十五) 毗陀耶槃曇迦嚧彌(十六) 帝殊槃曇迦嚧彌(十七) 般囉毗陀槃曇迦嚧彌(十八) 哆姪他(十九) 唵(二十) 阿那隷(二十一) 毗舍提(二十二) 鞞 囉跋 闍囉陀唎(二十三) 槃陀槃陀你(二十四) 跋 闍囉謗尼泮(二十五) 虎[合*牛] 都嚧甕泮(二十六) 莎婆訶(二十七)
孤山曰。諸經神呪。例皆不番。五不番中。即祕密不番。於四例中。即番字不番音。天台會之。不出四悉。天如曰。孤山所引天台四悉檀。悉徧也。檀施也。諸聖以四法徧施眾生也。初世界悉檀者。隨方異說。令生歡喜益也。二為人悉檀者。生善益也。三對治悉檀者。破惡益也。四第一義悉檀者。入理益也。
○祕呪非但只是梵語。仍是一切聖賢祕密之言。蓋梵語此方不曉。而天竺之人。日用共所曉解者也。至於祕呪。非但天竺常人不知。理應下位聖賢不達上位之呪。大端聖賢弘化。例有顯密二教。如醫療病率有二途。一者授方。則顯說病源藥性及炮治之法。如佛顯教。二者授藥。則都不顯說。但惟與藥令服愈病而已。不必求知何藥何治。如佛密教。故今祕呪正同授藥。不必求解。若解生則呪喪矣。眾生但當信持之。自蒙諸益也。又祕呪雖不可作解。亦有少分應知。三義略盡。一者理法力。謂以一字含無邊妙理。而稱為陀羅尼。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斯之威力。
全具所詮之理。如此方元亨利貞。亦可避凶致祥矣。二者威德力。謂諸佛菩薩一切權實聖賢。威德深重。具大勢力。稱其名號。隨願如意。如今世間有勢力人。亦可假其名聲伏惡脫難也。三者實語力。佛菩薩一切聖賢起大悲心。愍眾生故。出誠實語。呪願眾生離苦得樂革凡成聖。故誦之可以隨言成益。如世之實修行人。尚可呪願吉凶隨言成就。何況證理入位聖賢真慈誓願。安可測度。此與呪詛。義相當也。略述由此三義故。持之得不測神功。然須確信專持功滿方收成効。若猶豫間斷中輟。或壇戒不能如法。而謗呪無功者。招大罪苦。良以。世俗呪禁蛇蝎瘡瘧者。
尚有明驗。而況聖真威靈所寓。安有虗詞。切宜戒之。世人有謂。呪之不番。隱其鄙俚之言。恐人輕笑。此真無知妄謗。少有智者。當亦不惑於斯言也。至於四悉利物者。不止祕呪。凡佛放光現通說法諸設施第一。便欲人人悟入佛之知見。所謂惟為一大事因緣。即入理益也。其人未能悟入者。則且與第二斷除煩惱種習。即破惡益也。久之障盡後當悟入矣。其人又未能破惡者。則且與第三。令其興起善心。建立善行。善力漸強。惡習自退矣。其人又未能興善。則且與第四。令生歡喜。即歡喜益也。亦是與其且種輕少善根。為上三作遠因緣耳。其人或又不能生於歡喜。
反成憎謗者。則佛早已鑑機。默然無為也。若約一大時教。華嚴正惟入理。而略兼後三。小乘教正惟破惡。而略兼後二。人天教正惟生善。而略兼後一。諸雜趣正惟歡喜。謂且救護拔苦。令其生喜。亦可漸向上三矣。今獨論祕呪四悉。諸師所列。皆從劣向勝為序。一世界歡喜者。謂隨方利物。如持之以脫難求財等。而天台所謂。誦神王名。部落驚懼者。但脫鬼難一途而已。二為人生善者。如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其精進等。而天台比於軍號相應無所訶禁者。亦明生善無礙而已。三對治破惡者。如令婬心頓歇等。而天台譬彼貧人詐瞋聞偈頓息者。亦以喻明誦呪之人不自知其惡破之由也。四第一義入理者。如入無生忍等。是也。而天台喻以智臣解語餘人不知者。亦但喻其呪力發悟之由人所不測也。大端明祕密四悉利益。非如顯教可知其故。若可測知。何貴祕密。行人但當確信堅持。無勞思議也。正說神呪已竟。
△二說呪利益。分二。一諸佛要用。可見。非但眾生離此呪而無賴。諸佛離此而亦缺用多矣。又分為三。一指示全名。
阿難。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囉祕密伽陀微妙章句。
頂光聚三字。據實元於頂光化佛說之。仍各有表。頂表尊勝。光表威靈。聚表神用。伽陀明其呪中有頌。大段曰章。如分五會。是也。細分曰句。微妙者明其隱微奧妙不可測也。
△二備彰諸用。又三。一總標因果。
出生十方一切諸佛。十方如來。因此呪心。得成無上正徧知覺。
出生二字。明作密因。得成二字。表助極果見佛。初心究竟皆不能離。誠要用總相也。
△二別列要用。又復分為六科。一降魔制外用。
十方如來。執此呪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
以呪威力。令無惑亂也。
△二現身說法用。
十方如來。乘此呪心。坐寶蓮華。應微塵國。十方如來。含此呪心。於微塵國。轉大法輪。
乘者依憑之意。呪心者。但依吳興。通指全呪為呪心。即心呪之謂也。蓋祕密藏中精要之法。故稱呪心。若是則心字是喻類。如般若心經之心。非指悉怛等六字為心也。彼是呪名耳。又詳跢姪他。乃即說呪曰。則唵字以下。方是正呪。不過八句三十四字。前皆三寶并諸外護威名。及實語助呪之類。若不能全持者。可從唵字持之。亦如準提九聖字之例。是也。坐蓮普應者。現佛身成道相也。含者內祕為本之意。謂本此密理。以演顯教也。
△三自他授記用。
十方如來。持此呪心。能於十方。摩頂授記。自果未成。亦於十方。蒙佛授記。
摩授者。謂以呪加持。令必成佛。此可喻於蜾蠃呪螟蛉也。自蒙授記者。可見。有持此呪者。佛知必成佛道。故授記也。
△四救苦救難用。
十方如來。依此呪心。能於十方。拔濟羣苦。所謂。地獄。餓鬼。畜生。盲聾瘖瘂。冤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大小諸橫。同時解脫。賊難兵難王難獄難。風火水難。饑渴貧窮。應念銷散。
此中所具八苦八難。亦與常途別異。尋常以生老病死。配冤憎等後四為八苦。今以三途及根缺配之為八也。而又贅以大小諸橫。盡其餘苦耳。如藥師諸橫。是也。八難亦與諸經不同。今以賊兵王獄風水火饑為八也。饑渴即是饑饉。又贅以貧窮。亦盡其餘難耳。
△五事師嗣法用。
十方如來。隨此呪心。能於十方。事善知識。四威儀中供養如意。恒沙如來會中推為大法王子。
呪力。能令四事具足。及得他心。故成事師之用。又能開心通達法要。故成嗣法之用。
△六攝親轉小用。
十方如來。行此呪心。能於十方。攝受親因。令諸小乘聞祕密藏。不生驚怖。
親因。即歷劫親緣也。攝受。如提獎阿難。是也。祕密實乘。必廢三立一。小乘聞多驚疑。呪力能令決了不疑也。
△三總結始終。
十方如來。誦此呪心。成無上覺。坐菩提樹。入大涅槃。十方如來。傳此呪心。於滅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嚴淨戒律。悉得清淨。
前節。從初成道。以至入涅槃。次節。自正法以至末法。皆憑呪力。可謂始終全用不能離也。
△三更明無盡。
若我說是佛頂光聚般怛囉呪。從旦至暮。音聲相聯。字句中間亦不重疊。經恒沙劫。終不能盡。
此無盡方約諸佛要用已。自無盡非並眾生用也。諸佛要用已竟。
△二眾生利賴。此眾生理該九界。文多就人。二。一別指勝名。
亦說此呪。名如來頂。
比上全名。此為略目。獨稱佛頂。特顯尊勝。欲眾生至敬奉持勿慢易也。
△二備彰威力。分三。一首示行人必賴以勸持。又二。一正誦方遠魔。
汝等有學。未盡輪迴。發心至誠。取阿羅漢。不持此呪。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夫小乘三果以前。未出分段。故云未盡輪迴。此即如前欲入道場尅期取證者也。不持必定招魔。故前道場中教專持也。今文不持下。反言激勸必當持也。由是而知。一切行人。誰不當持哀。今世現見山中靜修叢林多廢持呪。往往發風發顛。縱不成顛。亦多見於怖人媚人境界。皆此弊也。聖言豈有虗乎。問何無菩薩。答此有三義。不缺菩薩。一者佛用已該。如自果未成。蒙佛授記。事善知識。推法王子。是也。二者借名該大。如七信前借小聖名十地去為大羅漢。故知。圓通道場。取羅漢者。決菩薩根性及己迴心而非定性也。三者生有深位。如決定菩提。了知沙劫。悟無生忍。何非菩薩。
△二開許不誦書帶。
阿難。若諸世界隨所國土所有眾生。隨國所生樺皮貝葉紙素白[疊*毛] 。書寫此呪。貯於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誦憶。或帶身上。或書宅中。當知。是人盡其生年。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白[疊*毛] 。天竺之物。紙類也。有價直無量者。此土無之。
△二詳伸護生助道以出由。所以必勸持帶者。正由力能護助。故曰出由。又前勸持中。略說助道護生。故此言詳伸也。又二。一總標二意。
阿難。我今為汝。更說此呪。救護世間。得大無。和成就眾生出世間智。
末四句。二句護生。二句助道也。
△二別列多功。分二。一約眾生以顯各益。又三。一救護災難。又為二。一紀時指人。
若我滅後。末世眾生。有能自誦若教他誦。
△二正明救難。分二。一惡緣不能成害。
當知。如是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二惡生不能加害。分二。一不能加害。又三。一加呪不著。
如是乃至龍天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惡呪。皆不能著。
△二加毒即化。
心得正受。一切呪詛。厭蟲毒藥。金毒銀毒。草木蟲蛇。萬物毒氣。入此人口。成甘露味。
溫陵曰。金銀入藥。或能發毒。
○心得正受。呪力持成三昧也。問上却惡呪。何不須於正受。答惡呪非形磈之物。可以正呪遮令不得加身。何須自身三昧。今有形之毒。已入身中。非自身三昧。安能化為甘露。故須正受。
△三起惡不得。
一切惡星。并諸鬼神。磣心毒人。於如是人。不能起惡。
△二仍加守護。
頻那夜迦。諸惡鬼王。并其眷屬。皆領深恩。常加守護。
溫陵曰。以誦呪利彼故。諸惡鬼王皆領深恩。救護災難已竟。
△二助成道業。分六。一資發通明。為下諸科張本。不先發通明。則隔陰多昏。豈能長劫脫惡生。勝以至證果乎。又分三。一明聖眷護呪。
阿難。當知是呪。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隨侍。
約果德。皆深位菩薩。約現身。則力士奮威之相。蓋護灾鬼神可以與力。助道非菩薩不可。是以首明菩薩陰侍。
△二舉散心亦從。
設有眾生。於散亂心。非三摩地。心憶口持。是金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
此約悠悠修行之人。未決定常住三摩地者。但常持呪故。亦隨從非放逸穢惡之輩。
△三況菩提心人。又分三。一先以標人。
何況決定菩提心者。
此須常住三摩中而又持呪希求速得圓滿菩提。是也。本經所宗。即耳根圓通。為妙三摩提。
△二冥加開發。
此諸金剛菩薩藏王。精心陰速。發彼神識。
菩薩能以神力加被。令人心開陰暗。速催也。良以。菩薩心精與行人心精。通脗一體無二。而菩薩心力兼彼呪力。故能暗催行人。令其開心矣。
△三圓證通明。
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周徧了知。得無疑惑。
溫陵曰。即所謂成就眾生出世間智也。
○記憶雖但似於宿命。然河沙紀劫。而又云周徧。決洞三世。且了知無疑。似涉三明。何況沙劫逈超小乘八萬。當知仍是菩薩殊勝六通三明矣。
△二遠離雜趣。生雜趣中。或染惡習。或墮重苦。深妨道業。修心人皆發願不生雜趣。故此科在助道業中。分三。一標時至果。
從第一劫。乃至後身。
第一劫。初發決定菩提心時。後身即因滿降生成佛之身。可見。全為中間修行時。得無妨礙也。
△二不生神鬼。
生生不生藥叉羅剎。及富單那。迦吒富單那。鳩槃茶。毗舍遮等。并諸餓鬼。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
藥叉羅剎等現觀音圓通。富單那加云迦吒者。亦眷屬類也。三不生貧賤。
是善男子。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背念曰誦。圖印曰寫。密佩曰藏。貧則困苦。賤則役苦。皆妨道業。離不可樂。定生可樂也。長水曰。以持尊勝也。
△三常生佛前。常隨佛學。修證必速。分三。一共佛功德。
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
此科。尚是生佛界之由。以多福德因緣方生。今持呪能感諸佛惠錫功德。故得定生。彌陀經謂。念佛即是多福。當由慧錫。
△二共佛生處。
由是得於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常與諸佛同生一處。
由是者。由前佛錫功德故。得常共佛生也。
△三共佛熏修。
無量功德。如惡叉聚。同處熏修。永無分散。
此方生後功德。既常隨佛。凡佛功德。一一有分故。得生必際會親炙熏染長劫而不離也。
△四眾行成就。又分為五。一成具戒律。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
△二成精進行。
未精進者。令得精進。
△三成智慧行。
無智慧者。令得智慧。
△四成清淨行。
不清淨者。速得清淨。
△五成齋戒行。
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人有宿障。屢欲齋戒。不得成就。呪能成之。或業礙地礙。及無師無壇。不得齋戒。許但持呪。同於齋戒。
△諸罪消滅。分為四。一破戒罪滅。又分二。一輕重齊銷。
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呪時。設犯禁戒。於未受時。持呪之後。眾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消滅。
溫陵曰。未受時者。未持呪時也。可見持呪之後不可更造也。
△二食噉並宥。
縱經飲酒食噉五辛種種不淨。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為過。
此有三說酌量。觀經之一字。似未持之前經過之事。持呪之後。悉皆宥之。非持呪之人縱恣無度也。又或持呪人。有不得已。偶經此事。竝可宥之。亦非縱恣也。或真慈開許不能具齋戒者。亦聽持之。旋可消罪。如水投湯之喻。顯呪殊勝而已。準前未受之語。前二說理長。若參四律三漸之文。則真修希證之人。清淨持之為上也。
△二違式罪滅。分二。一不淨即淨。
設著不淨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淨。
此亦行頭陀行。清貧不備。令持之勿疑。非富饒故意為此。
△二不壇即壇。
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呪。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
前之壇法。極難全備。此許無壇持呪勿疑功德差別也。況若更能常住大定。是真寂滅場地。當亦愈於徒有壇相而不具定心者矣。
△三極重罪滅。
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誦此呪已。如是重業。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滅除。更無毫髮。
此未發心持呪之前所犯。可仗呪力滅盡。不可更疑。不盡決非令持呪無畏肆犯此惡也。孤山曰。比丘四棄。即殺盜婬妄四根本重罪。梵語波羅夷。此云棄。謂犯此者。永棄佛法邊外。猶如死屍大海不受也。比丘尼復加四棄。曰觸八覆隨。即第五不得染心男身相觸。第六不得染心男捉手捉衣入屏處屏處共立共語共行身相倚相期等八事。第七不得覆他重罪。第八不得隨舉大僧供給衣食。即為僧所舉。未作共住法者。不得隨彼也。通上故名八棄。僧所舉者。即舉訐之義也。
△四極遠罪滅。又分為二科。一積罪未懺。
阿難。若有眾生。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懺悔。
△二以呪滅盡。
若能讀誦。書寫此呪。身上帶持。若安住處莊宅園舘。如是積業。猶湯消雪。
解讀誦者。不書亦可。不解誦者。書帶安置兼之尤妙。
△六速悟無生。
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圓實初住。便證此忍。別教當在地上。詳前發通。乃是定心成就所發。今悟無生。乃是慧心成就所發。前但了知不昧。未必實證萬法無生。應知後位深於前位。況得此忍之後。罪福皆空。聖凡情盡。可以魔佛一如。方能徧涉苦惡諸趣。而無礙無擇。故知此科超前諸科。而為助道之成功矣。又所謂出世間智者。發通成始。而無生成終也。按六料。前四即為人生善悉檀。第五對治破惡。第六第一義入理也。而前之救難。後之應求。乃世界歡喜悉檀也。餘可類知。助成道業已竟。
△三稱遂願求。前救難屬悲拔苦。此應求屬慈與樂。分二。一生前願求。分四。一求男女。
復次阿難。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憶念斯呪。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怛般囉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
△二求長命。
求長命者。即得長命。
△三求果報。
欲求果報速圓滿者。速得圓滿。
此中福利果報。及修行果報。似皆渾含。若修行果報。通上三悉。大端助道業中。已有修行果報。此應多是福利果報。
△四求身色。
身命色力。亦復如是。
此是長命。復兼聰明不衰百體康徤者也。
△二命終往生。
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必定不生邊地下賤。何況雜形。
此約稱願故。別於助道也。約眾生以顯各利已竟。
△二約國土以顯普益。前明各人誦帶各得其益。此惟書寫安置。以普益合國合邑等。此正世界悉檀也。分三。一諸難消除。又分三。一先舉難處。
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饑荒疫癘。或復刀兵賊難鬬諍。兼餘一切厄難之地。
△二安城迎供。又分為二科。一教以安呪。
寫此神呪。安城四門并諸支提或脫闍上。
溫陵曰。支提此云可供養處。即淨剎之通稱也。脫闍云幢。二供佩身家。
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呪。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
△三結難消除。
一切災厄。悉皆消滅。
△二兆民豐樂。
阿難。在在處處國土眾生。隨有此呪。天龍歡喜。風雨順時。五穀 豐殷。兆庶安樂。
此須約舉國咸知信敬。或君臣守令。悉遇知音。教民敬重。方獲靈通。譬持呪者。多久方靈。暫時豈能速効。此亦如是。至敬方靈。若也呪雖徧有。束之高閣。曾無敬禮。或更置於偎褻之地。塵穢不收。而責呪無驗者。亦惑之甚也。餘皆放此思之。
△三惡星不現。分為二。一略標。
亦復能鎮一切惡星隨方變恠。灾障不起。人無橫夭。杻械枷鎻不著其身。晝夜安眠常無惡夢。
△二詳釋。又分為二科。一釋諸星現灾。
阿難。是娑婆界。有八萬四千灾變惡星。二十八大惡星。而為上首。復有八大惡星。以為其主。作種種形。出現世時。能生眾生種種灾異。
溫陵曰。八萬四千應眾生煩惱業也。二十八則四方之紀。八則五行之經及羅計孛也。順則福應。逆則災應。所謂惠迪吉從逆凶也。能生灾異者。亦應其逆而已。如彗孛飛流。應同分非星之為也。
△二釋鎮銷方量。
有此呪地。悉皆消滅。十二由旬成結界地。諸惡灾祥永不能入。
溫陵曰。以呪力叶乎百順故。惡變悉滅。於天灾祥。不入其境。祥吉凶之先兆也。二詳伸護生助道以出由已竟。
△三承明行人必證以結勸。初科勸持。是舉初修却魔以示勸。此科結勸明言決定開心。是舉終證以欣勸也。分二。一承明故說保安。承明佛說本意多為保安行人爾。又分二。一保護安隱。
是故。如來宣示此呪。於未來世。保護初學。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隱。
△二遠離魔冤。
更無一切諸魔鬼神及無始來冤橫宿殃舊業陳債來相惱害。
△二正示無過必證。又三。一舉現未之人。
汝及眾生諸有學人。及未來世諸修行者。
△二明不犯四過。
依我壇場。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淨僧。持此呪心。不生疑悔。
四過。謂一壇差。二戒缺。三師穢。四疑悔。犯一則難現生取證。遠因而已。故知前之開許。非許真修之輩也。
△三決必得心通。
是善男子。於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父母生身。言不待後身方證也。吳興曰。心通者。據前所說。不出三義。一者證果。即端坐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須陀洹也。二者發解。謂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三者宿命。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周徧了知。得無疑惑矣。如來重說已竟。
△三會眾願護。問呪自有力。何勞人護。答唵字後方為正呪。前皆歸請三寶威力。或各心呪。以諸聖護生願同故也。又有八部神王名號。固亦有本願。而兼遵佛勅。且以護生功德嚴自果也。至於凡類小神。霑呪妙力。脫苦得樂。所謂皆領深恩守護也。是以行人持呪自力。又兼外護他力。由是持帶功德。巍巍不可測知矣。問真慈之於行人。無不可護。何必令其持呪方護。答呪有神功。令其先生自力。又假呼請為緣。且呪如天子之勅。故領勅者。尊勝幹國諸王臣。無不護之。否則卑劣無幹莫之護也。又持呪如讀書人。必為世用。王臣無不作養薦拔之。不讀無用。
則養薦何施。又行人如戰士。呪如利刃甲冑。諸聖如助戰之人。故甲兵具者。可以助其必勝。不具則助何益哉。略述少義。足明呪護須兼持者可勿疑矣。分二。一外眾護持。以具世間之相。未標菩薩之號。故云外也。然其權實不定。若權現。則皆內祕菩薩外乃假名。若實凡夫。則外乃實號也。又分五。一金剛力士眾。
說是語已。會中無量百千金剛。一時佛前合掌頂禮。而白佛言。如佛所說。我當誠心保護如是修菩提者。
此現具執金剛身。不同後之菩薩也。修菩提者。以持呪修耳根圓通為上。後皆放此。
△二兩天統尊眾。
爾時梵王。并天帝釋。四天大王。亦於佛前。同時頂禮。而白佛言。審有如是修學善人。我當盡心至誠保護。令其一生所作如願。
審猶果也。一生如願。謂令現生取證及心通也。此入理悉檀。若作事事如願。即餘三悉矣。
△三八部統尊眾。
復有無量藥叉大將。諸羅剎王。富單那王。鳩槃茶王。毗舍遮王。頻那夜迦諸大鬼王。及諸鬼帥。亦於佛前合掌頂禮。我亦誓願護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圓滿。
誓常護令大果速成就也。
△四照臨主宰眾。
復有無量日月天子。風師雨師雲師雷師并電伯等。年歲巡官諸星眷屬。亦於會中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安立道場。得無所畏。
師伯亦主宰統尊之稱。年歲巡官。即四直功曹之類。特護道場者。是於尅期取證之人。倍護令不畏魔。非全不護隨便修眾也。
△五地祇天神眾。
復有無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陸空行萬物精祇。并風神王無色界天。於如來前同時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無魔事。
山海神。川嶽主也。土地。地祗類也。水陸空行。舉三居以該多眾也。萬物精祇。如主樹木苗稼等神。以上皆有形之類。下該無形風神王。似舜若多主空神也。經云。其形如風。無色界天無業果色。皆無形類也。而同言稽首者。或仗佛威光暫能現身也。溫陵謂。補全三界四大亦通。但缺火神。外眾護持已竟。
△二內聖護持。本跡雙彰。故標內教之聖。分三科。一指人敘儀。
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在大會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證究竟堅固之理。故稱金剛。祕跡護持。故稱藏。慈威尊勝。折攝並行。故稱王。菩薩是其常儀。降魔則現持杵忿怒金剛之相。故云爾。
△二顯本久護。
世尊。如我等輩。所修功業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隨此呪。救護末世修三摩地正修行者。
功業久成。即歷位斷證已極。不取涅槃。但不偏取寂滅。而實圓住三祕密藏。常隨下。表其不捨眾生帶果行因。以酧護生本願。皆自顯其本。
△三正明護持。分為四。一定散俱護。
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場。及餘經行。乃至散心遊戲聚落。我等徒眾。常當隨從侍衛此人。
道場經行。俱攝心正定之時。即反聞自性入流亡所等時也。乃至下。亦是發心起修之後。但初心間斷有時散心。菩薩亦不以其散心而不護也。由是而觀持呪修行之人。亦當自知尊重不應作破戒穢行。以仰愧於菩薩也。
△二魔魅盡祛。分為二。一正明盡祛。
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
大自在亦色界魔天。
△二開除發心。
除彼發心樂修禪者。
彼指諸小鬼神。發心好禪。彼亦自護行人。故不祛除許令親近。
△三違越必滅。
世尊。如是惡魔。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我以寶杵。殞碎其首猶如微塵。
殞壞也。寶杵擬之即碎。不待觸擊。孤山曰。以上羣靈皆獲本心。住首楞嚴能建大義。示現菩薩諸天鬼神等像。護持行人耳。而言以寶杵碎首者。若涅槃殺闡提仙預誅淨行。皆由住無緣慈。得一子地。乃能如是。
△四常令如意。
恒令此人所作如願。
如願準前。自初喻華屋請修。以至此文。當為巧修正助周。夫二修雖皆最初方便。而耳門深入。是為正修。而道場持呪。皆為助行。是知方便修人自分利鈍二根。根稍利者。固不必道場等助。而自可解耳根以入圓通。如阿難。是也。根稍鈍而不能促入者。方用後門助之。問此既一周。何無證悟之人。答證悟在正行之末。此但助行。故無證悟。其於經題四實法中。正屬修證了義耳。說三摩提令依妙心一門深入一大科已竟。
△三說禪那。令住圓定。歷位修證。此答阿難妙禪那之請也。然與上科。皆不離前性定華屋。前如得門而入。此如陞堂。入室之次第。但兼前緣了二因定慧雙融為勝耳。分二。一阿難謝教請位。又三。一具儀陳白。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二謝教之言。又分為二。一述過謝益。此與上科。亦可總屬上謝修之尾。奈文理連下。今作謝前請後之科。又二。一述多聞未修。
我輩愚鈍。好為多聞。於諸漏心。未求出離。
諸漏心。謂微細煩惱。住地深惑。不止四住。愚則難明。鈍則難斷。況躭強記而未專求。故久未出離也。
△二謝蒙教獲益。
蒙佛慈誨。得正薰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
慈誨。即前選根加行二門開示也。正助分明。進修無惑。故快然饒益也。
△二正以請位。又分二。一確指果前。
世尊。如是修證佛三摩地。未到涅槃。
△二歷請諸位。
云何名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為等覺菩薩。
乾慧。信前一位也。長水曰。信住行向及加行。名四十四心也。
○前是舉其中位。下乃原始要終故。所謂漸次者。即最初乾慧之前三漸次也。當云其始也。用何漸次發足修行。其終也。詣何方所深入地上。末二句易。
知窮極因位也(深研此文。當有錯簡。至何二句。當在三摩地下。則始終順序。不費曲釋。今作先舉中位。而後要始終。乃將錯就錯。終不順也。試詳之) 此問中所顯五十九位。以彼欲明修因故。但問因位。加妙覺。成六十位矣。
△三拜同眾仰。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大眾一心。佇佛慈音。瞪瞢瞻仰。
△二如來對示緣起。緣起。謂染淨二緣。皆依心起。眾生依本覺而起不覺。即染緣起。而遂成十二類生無邊生死。諸聖依不覺而起始覺。即淨緣起。而遂成六十聖位無邊果海。分為三科。一如來讚許。
爾時世尊。讚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為大眾及諸末世一切眾生修三摩地求大乘者。從於凡夫。終大涅槃。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懸者遠也先也。懸示者。言未及深證預先懸遠而談所歷諸位。乃至極證寶所。亦無不委示也。無上正修者。顯此中所示皆了義修證。非同不了義也。
△二大眾誠聽。
阿難大眾。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刳者刮剔也刳心謂虗淨其心。絕無疑質辯難。但惟一心渴仰承聽之也。
△三正以說示。又二。一總以略標。復分為二科。一所依真如。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
妙性。即真如在生滅門即本覺。圓明謂純是無上知覺。名言未彰。義相未涉。故離諸名相。凡言世界眾生。且兼依正。名相是假法。依正是實法。又首句是圓成實性為能離。次句是徧計執性。末句是依他起性為所離也。
△二所起生滅依真如而有生滅。分二。一略示染緣起。
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
因妄有生者。即依無明。而展轉遂至無情發生有情受生也。滅即無情之壞。而有情之死。此對待必然也。
△二略示淨緣起。
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
發真歸元。則世界眾生一皆消殞。由是生滅已復真常。故曰滅妄名真。此是實果。下但稱出果名而已。約名真二字稱菩提。以菩提即真智也。約滅妄二字稱涅槃。以涅槃即無生滅也。然菩提轉煩惱。而涅槃轉生死。故曰二轉依號也。
△二各以詳示。分為二科。一詳示染緣起則徧成輪迴。又二。一勸識顛倒。須識顛倒染果。後可番取淨果。此所以未談聖位而先敘輪迴之故也。又三。一按定問意。
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
真三摩地。但宗耳門圓通。直詣二字。即具含果。前諸位涅槃即極果也。
△二勸先識倒。
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
凡言眾生世界。則世界即情世間。惟正非依。吳興曰。世界顛倒。蓋指正報。即十二類生也。答阿難所入地位。位由悟入。悟必由迷。迷之為凡。悟之為聖。皆正報之事。非器界之謂也。
○此蓋於一正報分。約因果成二倒耳。至後自見矣。
△三結歸所問。
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阿難原問佛三摩地中位次。今云不顛倒即正定。所謂位由悟入也。
△二徵釋二倒。又二。一徵釋眾生顛倒。又分為三。一徵起。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
△二正釋。分三。一順流成有。順之一字。即任運所起俱生之惑。窮源而論。雖遠依無明雙兼二執。而近約分段親依。仍多界內之思惑耳。成有者。葢從本無生死中。順流而起生死之業也。分三。一推敘從無而有。
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
溫陵曰。性明心。指真如體也。性明圓。言不守自性也。由其不守自性故。因妄明而發妄性。因妄性而生妄見。於是。從無相真。成有相妄。
○明圓即能流動之意。故不守自性。乃隨緣義也。妄明即無明。妄性即業識。性妄見即二執俱生。以上竝屬於惑。下之從無成有者。即業成必招果報之相。此有字即十二因緣中有支。乃任運趣生之業也。然究竟二字。即展轉取著造作成就之意。故此有且勿作身相會之。下世界內分段二字。方是身相也。
△二曉示雖有恒無。
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
上有字。即能有之惑。下所有即業也。次句總明無因。葢明此業非真能因。此惑非真所因也。住者相續之謂也。方生曰有。相總不斷曰住。蓋有為能住。惑為所住。末句總言二相悉皆無本可據也。既無因無本。所以雖有恒無也。
△三判決依無妄立。
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
吳興曰。本此無住者。住即依也。推本至末。了無所依也。
○無住即了無根本之惑業也。此世界在眾生之上。而又加一及字。即所兼帶之依報山河大地等也。如云。此無住本。不但為眾生之本。而山河大地及與眾生。皆依之而建立也。若是生先界後。方是說情世間。舊註不達界生先後之辨。有依有正。輙分總別。不顧與上徵辭矛盾。欠研究耳。又真心亦有無住之義。如無住處涅槃乃不滯一法之謂。非今經意也。順流成有已竟。
△二邪復成非。邪之一字。即欣厭所起分別之惑。若窮源而論。仍同上科。遠依無明。及兼法執。若近約分段親依。亦多界內之見惑也。成非者。葢因久流生死。疲厭求復。不知出要。展轉邪修也。分為三。一本無可復。
迷本圓明。是生虗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
妄業不能虧曰本圓。妄惑不能蔽曰本明。此本圓明。即不變之性體。眾生特為迷此不變之性。故生虗妄惑業。而追窮妄性。了無實體。亦無依據。總言真不變而妄本空也。然妄既本空。則妄無可離。真既不變。則真無可復矣。
△二諸復皆非。既無可離可復。則凡求復者。皆非真也。又二科。一先以況顯。又二。一先明正復猶非。
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
此舉內教小乘及大乘權漸順正理而復真者。尚皆非真得於真如之性。亦以其於無可離者而強離。於無可復者而強復故也。此可見惟圓頓人。不離之離。不復之復。方為得矣。
△二況顯邪復益非。
非真求復。宛成非相。
此指一切外道。不見正理。種種邪修。盡是非真求復也。宛成非相者。言顯然墮於邪妄因果。展轉支離。違遠圓通。背涅槃城。同後陰魔之黨矣。
△二後以詳陳。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
此竝屬惑。即是見惑。下科方結為業。至後世界。方以說身即果故。舊釋身受非是。今非生即非因計因。謂妄計邪修為生果之因也。非住即非果計果。謂妄計諸無常處為常住之果也。非心即邪智也。總攝一切邪妄見解標樹宗旨各各自謂明本來心也。非法即邪境也。總攝一切邪妄修證建立法門。各各自謂得無上法也。末句總結。謂邪因邪果邪智邪境互相引發故。展轉發生。諸復皆非已竟。
△三結惑成業。
生力發明。熏以成業。
生力即邪惑之力。發明即依惑造作。薰習也。蓋初薰始稱發明。薰久習定。所謂業已成矣。不可改移也。亦是薰成業種。必招邪果之隨眠也。
△三總明招感。
同業相感。因有感業。相滅相生。
總承前二科俱生分別二種惑業。明招感互滅互生之果報也。良以眾生所以受分段生死者。必親依見思二惑。造業招感。然見思互有輕重或等分。且窮其初起。必思先而見後故。經中前後歷敘之。其於俱生惑業。略而顯妄多。以任運簡易。而妄源不可不首彰也。於分別。則顯妄少。而惑業詳。以邪計多端。而妄源不勞於重敘也。至此科。乃雙承總明招感也。同業者。以業同必同聚也。相感者。以聚久不無順逆二事互相感動其心也。因有感業者。亦成業種之意。如以順事相感動者。則成恩愛不捨之業種。以逆事相感動者。則成冤恨不捨之業種。末句。略彰隔生之酬報。以見惑業所以為生緣也。以冤恨聚者。則相滅。以恩愛聚者。則相生。此亦約現業以定來果。非正談果報。在下世界顛倒科中。正釋已竟。
△三結成。
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由是者。即由此二惑二業之故也。故知眾生乃約因而說也。徵釋眾生顛倒一科已竟。
△二徵釋世界顛倒。分三。一徵起。
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
△二正釋。分二。一釋成世界名數。又二。一釋成名字。
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
此科釋成世界二字。前之惑業為能有。今之正報為所有。因果成就。由是分段生死之身。從無生而妄生。約此分段根身。建立有情之界。而界之名字由此而得也。又此妄生本非能因所因。本無能住所住。自是念念遷流。不住之法。因此三世相續。而成。而世之名字由此而得也。
△二釋成數量。
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
身之四方。即左右前後。此約世界本數。交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皆應數而成變化。
△二推由六想成輪。問既曰推由。豈不是因。答此取受生時。循聲逐色。而取著成輪。所謂潤生。而非潤業。故屬果不屬因也。分為三。一示吸塵次第。
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
吳興曰。最後知法者。知即意根。法即法塵。以後例前。則有聞聲見色等義。況云六亂妄想。是知見聞覺知皆歸妄想。
○夫受生雖由外塵引心。而最初先由自心發動。方乃聞聲等也。故曰因動有聲。且塵來應心。聲必先至。亦以聲最通遠而耳。又偏利故。聲居六亂之先。循聲必至覓色。故次曰因聲見色。近色則必至聞香。聞香則必至覺觸。覺觸則必至嘗味。嘗味則必至知法。知法謂緣想不捨也。蓋是由疎轉親。漸成逼近取著之相。一切眾生。顛倒趣生。皆由此也。
△二明成業輪轉。
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
業者習也。性者不可改轉之意。所謂習以性成也。莫作業因會之。塵雖惟六而一因一有。迭至六句。則成十二。故感十二區分輪轉。且因有二字即根塵故。亦合乎十二數矣。
△三結循塵旋復。
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
略舉四塵。仍攝十二。故曰窮十二變。旋復者。周而復始之義也。正釋一科已竟。
△三結成。此之結成世界文甚詳而多者。要顯染緣起而徧成之輪迴故。番成淨緣。亦有多位矣。分為三。一總以結成。
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乘此輪倒者。即乘上之根塵旋復。此猶迭上潤生無明起下文所成之界。是有下。方詳所成世界。每四生各為一聚。後八生不出色想分別。迷真成妄。色心二字盡之矣。此方列名至下經文自釋。
△二別以詳列二。一別列類生。夫輪迴顛倒和合亂想。諸類雖可通具。而各以偏勝。故有差別。又三。一卵胎濕化四生。吳興曰。依[穀-禾+卵] 而起曰卵生。含藏而出曰胎生。假潤而興曰濕生。無而忽有曰化生。如是四生。由內心思業為因。
外[穀-禾+卵] 胎藏濕潤為緣。藉緣多少。而成次第。卵生具四。所以先說。胎生具三。濕生具二。化生惟一。謂思業也。此依瑜伽。分為四科。一卵生。
阿難由因世界虗妄輪迴動顛倒故。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沉亂想。如是故有卵羯邏藍。流轉國土。魚鳥龜蛇。其類充塞。
溫陵曰。卵惟想生。虗妄即想也。想體輕舉。名動顛倒。卵以氣交。名和合氣成。想多升沉。名飛沉亂想。故感魚鳥飛沉之類也。十二類各八萬四千者。各由八萬四千煩惱感變也。羯邏藍云凝滑。入胎初位胎卵未分之相也。
○羯邏藍等。在胎之位。隨取成文。非各局一也。
△二胎生。
由因世界雜染輪迴欲顛倒故。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竪亂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曇。流轉國土。人畜龍仙。其類充塞。
溫陵曰。胎因情有。雜染即情也。情生於愛。名欲顛倒。胎以精交。名和合滋成。情有偏正。名橫竪亂想。故感人畜橫竪之類。遏蒲曇云皰。即胎卵漸分之相也。
○偏正者。按後情想均等生於人間。正也。情多想少流入旁生。偏也。世教言。人得五常之全。畜得五常之偏。環師意多在後說也。
△三濕生。
由因世界執著輪迴趣顛倒故。和合煖成八萬四千翻覆亂想。如是故有濕相蔽尸。流轉國土。含蠢蝡動。其類充塞。
溫陵曰。濕以合感。執著即合也。合由愛滯。觸境趣附。名趣顛倒。濕以陽生。名和合煖成。所趣無定。名翻覆亂想。故感蠢蝡翻覆之類也。蔽尸云軟肉。濕生初相也。既不入胎。故無前二位矣。
○濕生染香。應改聞香趣附。
△四化生。
由因世界變易輪迴假顛倒故。和合觸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轉國土。轉蛻飛行。其類充塞。
溫陵曰。化以離應。變易即離也。離此託彼。名假顛倒。觸類而變。名和合觸成。轉故趣新。名新故亂想。故感報亦爾。蛻脫故趣新也。如虫為蝶。轉行為飛。如雀 為蛤。蛻飛為潛。凡以不同形而相禪。皆轉蛻也。羯南云硬肉。蛻即成體無軟相也。自下皆稱羯南者。諸類通稱止此。若第五鉢羅奢佉曰成形。則各隨狀貌。非通稱也。吳興曰。無而忽有。理合在茲。天如曰。若論天獄鬼等。皆有化相。則岳師無而忽有之說。亦有理焉。宜備取之。
○化生染處。名和合觸成。經云。地獄及諸天。一一皆化生。轉托業化。即宜收盡。以天染處地獄聞腥故也。但速疾無難而已。是皆轉托業化。非無而忽有。意生妙化也。
△二色想有無四生。分四。一有色。
由因世界留礙輪迴障顛倒故。和合著成八萬四千精耀亂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轉國土。休咎精明。其類充塞。
資中曰。事日月水火和合光明。堅執不捨。名為留礙。障隔不通。名障顛倒。精明顯著。因此受生。故名色相。星辰日月。吉者為休。凶者為咎。至于爝火蚌珠。皆是此類。溫陵曰。一切精明神物皆精耀也。其想已結成精耀故。但有色而已。涅槃云。八十神。皆因留礙想元。成此精耀。此雖至精至神。亦未離乎乘彼輪轉顛倒相也。
△二無色。
由因世界銷散輪迴惑顛倒故。和合暗成八萬四千陰隱亂想。如是故有無色羯南。流轉國土。空散銷沉。其類充塞。
溫陵曰。厭有著空。滅身歸無。名銷散輪迴。迷漏無聞。名惑顛倒。厭有歸無。則依晦昧空。故和合暗成。而名陰隱亂想。即無色界外道類也。此有想無色。而不成業體。故亦稱羯南。又有惑業昏重形色銷磨。體合空昧。識附陰隱。亦空散銷沉類也。
○此之二類。前類即無色界天。不止外道。亦兼凡夫聖人。聖即鈍根那含。惟無業果色。而有定果也。更應別屬空。散謂散心。即空無色相也。後類即主空神。方純外道。二色俱無。更應別屬。銷沉謂惡取空昧。銷磨沉沒也。又解中謂有想無色。而又不成業體。憑何亦稱羯南。仍當云雖無業體不妨業繫有生。故亦稱羯南。取義而稱也。
△三有想。
由因世界罔象輪迴影顛倒故。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轉國土。神鬼精靈。其類充塞。
溫陵曰。虗妄失真。邪著影像。無所託陰。從憶想生。於罔象中。潛結狀貌。其神不明。而幽為鬼。精不全。而散為靈。無有實色。但有想相。
○罔相者。似無不無之意。蓋神鬼精靈。相不可見。而實暗中有相。故曰陰隱潛結。眾生邪慕靈通。逐影憶想時。或愰忽見之。久當生墮其類矣。
△四無想。
由因世界愚鈍輪迴癡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國土。精神化為草木金石。其類充塞。
資中曰。外道計無情有命。金石堅牢。或習定灰 凝。思專枯槁。心隨境變。遇物成形。如華表生精黃頭化石之類。是也。溫陵曰。不了諦理。固守愚癡。癡鈍之極。則頑冥無知。而精神化為土木金石也。
△三有無俱非四生。此之四生妄之甚。誠如溫陵所謂迷情愈妄化理轉乖也。分四。一非有色。
由因世界相待輪迴偽顛倒故。和合染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轉國土。諸水母等以鰕為目。其類充塞。
溫陵曰。水母之類。以水沫為體。以鰕為目。本非有色。待物成色。不能自用。待物有用。迷失天真。綿著浮偽。彼此異質。染緣相合。故曰因依。資中曰。和合巧偽。屈己從他。或假託因依。遞為形勢。資身養命。業果相循。不從自類受身。故名非有色相等。有情身內八萬戶蟲。竝是此類。
○此生若約水母。亦有身形。體如豆粉。狀類裍褥。人取食之。故不屬無色。特以待他形用不能自全色力。而言非有色也。資中取類戶蟲亦似矣。
△二非無色。
由因世界相引輪迴性顛倒故。和合呪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呪詛厭生。其類充塞。
溫陵曰。邪業相引。使性情顛倒。而乘呪託識。不由生理。妄隨呼召。即世間邪術呪詛精魅厭物因而有生者也。
○資中引蝦蟆以聲附卵。收類似寬。不切呪詛。現見世間。有呪樟柳木人令其說報吉凶。故溫陵之解為是。此若推論因果。必是生生。好為呪詛。害物傷生。因果相酧。等流相似。故受此生也。
△三非有想。
由因世界合妄輪迴罔顛倒故。和合異成八萬四千回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轉國土。彼蒲盧等異質相成。其類充塞。
溫陵曰。二妄相合。性情罔昧。異質相成。生理回互。如彼蒲盧。本為桑蟲。非有蜂想。而成蜂想。吳興曰。以異質故。非有想相。以相成故。成想羯南。
○資中有解。因果似倒。此必因中好為誣罔。取他納為己有。故果中亦被他物取為己有。
△四非無想。
由因世界怨害輪迴殺顛倒故。和合恠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流轉國土。如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
若推論此生。原為懷冤圖報而來。故曰非無想也。而輪迴顛倒。皆以冤殺為名。且以父母生養。至恩至愛。而被吞食之苦。以子蒙至恩至愛。而返逆吞食。若有快於雪恨者。此誠不忍聞見。而恠之甚也。故曰恠成食父母想。此若推論因果。必是蒙人至恩至愛。而反以負恩讐害。世間現見此事亦甚多也。而被冤對來酧此恨。故成斯生。舊註。獨此生推原不甚明爽。故別解之。孤山曰。土梟破鏡。按史記孝武本紀云。祠黃帝用一梟鏡。孟康曰。梟鳥名也食母。破鏡獸名也食父。黃帝欲絕其類。使百祠皆用之。破鏡如貙而虎眼。今云鳥者。恐譯人誤。或鳥字合是等字。後人妄改耳。別列類生已竟。
△三勒成名數。
是名眾生十二種類。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脉疏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