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
失譯 附西晉錄1卷CBETA X0012少于一万字 30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
失譯人今附西晉錄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峰山頂。與大比丘眾及諸大菩薩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恭敬圍遶。而為說大菩薩本生因緣。爾時佛前有大光明。遍照南閻浮提。漸及佗方國土。而光明中說偈言曰。
如是我闻。一时,佛陀在王舍城的鹫峰山顶。与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恭敬围绕。佛陀为他们讲述大菩萨的本生因缘。那时,佛前出现大光明,遍照南阎浮提,逐渐扩展到其他方的国土。在光明中,有偈颂说道:
成就大悲解脫門 常在娑婆補陀山
达到了大悲的解脱之门,常常驻留在娑婆世界的普陀山。
晝夜六變觀世間 本願因緣利一切
昼夜六次观察世间,以本愿和因缘利益一切众生。
是時眾會見此光明。聞說偈言。生未曾有想。莫不疑怪。次第問因緣無答者。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總持自在。從座而起。便白佛言。世尊。有何因緣。現此光明。誰人所放。我等大眾。見斯光明。聞說偈頌。未知因緣。願為我等。當說其因緣。佛告總持自在菩薩。善哉善哉。汝等諦聽。從此西方。過二十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其國有佛。號阿彌陀。三乘聖眾充滿。其中有一生補處大士。名觀世音自在。久植善根。成就大悲行願。今來此土。為欲顯示往生淨土本末因緣。現此光明。普照世界。不久自來。
那时,大众见到这光明,听到偈颂,心中生起前所未有的想法,无不感到惊奇。他们依次询问这现象的因缘,但无人能回答。就在这时,会中有位名叫总持自在的菩萨摩诃萨,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说道:“世尊,是什么因缘导致这光明显现?是谁发出的?我们大众见到这光明,听到偈颂,却不知其因缘。愿您为我们解说。”佛告诉总持自在菩萨:“善哉善哉,你们要仔细聆听。从这里向西,越过二十恒河沙数的佛土,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世界。那里的众生没有各种苦难,只享受种种快乐。那里有位佛,名叫阿弥陀。三乘的圣众充满其中。其中有一位即将成佛的大士,名叫观世音自在。他长久以来培植善根,成就了大悲的行愿。现在他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明确展示往生净土的根本因缘。这光明普照世界,他不久将亲自到来。”
汝等當問偈頌因緣。爾時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百千大菩薩眾。俱共來詣鷲山頂。頭面禮佛。讚嘆供養已。退坐一面。時總持自在菩薩。承佛威力。往觀世音所。共相慰問。白觀世音言。善男子。所放光明。演說微妙伽陀。未識本末因緣。其意云何。時觀世音告總持自在言。乃往過去。不可說阿僧祗劫前。當於南閻天竺。有一國。名摩涅婆吒。其國有一梵士。名曰長那。居家豐饒。有妻□名摩那斯羅。未有子息。夫婦常歎恨。我等財產雖豐足。亦無餘念。未有子息。是為遺恨。祈禱天神。慇重求子。其妻未久之間。有身月滿。生男子。端正無比。至有三歲。
你们应当询问偈颂的因缘。那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与成千上万的大菩萨们一同来到灵鹫山顶,向佛陀顶礼,赞叹并供养之后,退坐到一旁。这时,总持自在菩萨凭借佛的威力,前往观世音所在之地,互相慰问,并问观世音说:“善男子,你放出的光明和演说的微妙伽陀,我还不知道其本末因缘,你的意图是什么?”那时观世音告诉总持自在菩萨:“在过去不可说阿僧祗劫之前,位于南方的阎浮提天竺,有一个国家名叫摩涅婆吒。国内有一位名叫长那的梵士,家境富裕,他的妻子名叫摩那斯罗,尚未有子嗣。夫妇俩常常感叹,虽然我们的财产丰富,也没有其他杂念,但没有子嗣,这是我们的遗憾。他们向天神祈祷,恳切地祈求得到孩子。不久,妻子怀孕,满月后生下了一个男孩,相貌端正,无与伦比。到了三岁,他……”
復生男子。梵士得二子。歡喜踊躍。招占相使見二子。相者見而不悅。良久告言。此兒雖端正。別離父母不久。兄號早離。弟名速離。雖聞此言。夫妻相共愛養無厭。早離年至七歲。速離年至五歲。時母摩那斯羅。四大乖違。重病卒起。形色衰損。辛苦病惱。不得安臥。水食絕將。入死門時。二子有母左右。瞻仰面目。憂悲啼哭。長母聞子悲聲。血淚交流。從病牀而起。以左右手。摩二子頭言。生死敗壞。不可免脫。占相所言。有實唯然。所恨汝等未及盛年。捨而別離。我有何罪報。汝等何無幸。爾時早離在枕側。悶絕而臥。良久蘇起。呼天唱言。
又生了一个男孩。梵士得到了两个儿子,非常欢喜雀跃,于是请来占相师来看这两个孩子。占相师看到孩子们后并不喜悦,过了好一会儿才告诉他们:这个孩子虽然长得端正,但不久将会与父母分离。哥哥名叫早离,弟弟名叫速离。虽然听到了这样的话,夫妻两人还是共同爱护抚养孩子们,没有厌倦。早离长到七岁时,速离长到五岁时,他们的母亲摩那斯罗四大不调,突然生了一场重病,身体衰弱,痛苦不堪,无法安睡,水米不进,生命垂危。两个孩子在母亲身边,看着母亲的面容,忧愁悲伤地哭泣。母亲听到孩子们的哭声,血泪交流,从病床上起来,用双手抚摸两个孩子的头说:生死的衰败是不可避免的,占相师的话确实如此。遗憾的是你们还没有成年,就要与我永别。我有什么罪报,让你们这么不幸?这时早离躺在枕头边,昏迷过去,过了好一会儿才苏醒过来,向天呼喊说。
我等如今者幼稚無識。非生母者。誰示明操道。天地空曠。神心無據。一何捨告別離。悲母則誘諭言。世間法爾。生者必滅。譬如駛流。必不久住。今聽悲聲。深生病惜。又速離以幼稚心。舒於二手。繁細頸。高聲啼哭。是時摩那斯羅語二子言。明操至道。無過發菩提心。菩提心者大悲是。若至老大時。欲報四恩。宜須發心。如只今者。汝莫啼哭。我雖死亡。共父住。即呼長那。而語遺言。我今與汝。如車輪。如鳥翼。而有二子。我死汝生。汝愛養不異我生時。曾從佗緣。莫心改變。梵士聞婦遺言。悶絕僻地。蘇起唱言。車無一輪。不進寸步。鳥無一翼。
我们现在就像无知的小孩。没有亲生母亲,谁会教我们正确的行为?天地如此空旷,神灵没有依托,为何要舍弃我们离去?悲母于是安慰我们说,世间的法则就是这样,有生必有死,就像急流的��水,不会长久停留。现在听到这悲伤的声音,我们深感痛苦和遗憾,又因为年幼无知,只能张开双手,伸长脖子,放声大哭。这时,摩那斯罗对我们两个孩子说,要明白正确的道路,没有比发起菩提心更好的了。菩提心就是大悲心。如果到了年老的时候,想要报答四种恩情,就应该发起这样的心。就像现在这样,你们不要哭泣。虽然我死了,但和你们的父亲还在一起。于是叫来长那,留下遗言说,我现在把你们两个,比作车轮和鸟翼。我死了,你们还活着,你们要像我活着时一样爱护他们。曾经因为其他因缘,不要改变心意。梵士听到妻子的遗言,悲痛欲绝,倒在地上。苏醒后说,车没有一轮,就不能前进一寸;鸟没有一翼,就不能飞翔。
不飛尺空。汝入死門。我與誰人。養育二子。夫婦別離。恩愛至悲。我不樂世間。將捨命入死門。時婦復言。二子者。汝與我共生。願止別離養二子。言訖閉眼。父及二子取其遺言。葬死屍還家。兄在右膝上。戀慕母。弟在左膝上。求食而悲。梵士憂懷中。而作是念。我無力。求佗女為婦。養育稚子。爰有梵士。名毗羅。有一女。心情貞良。即取彼女。收為婦。時舉世飢苦。財穀漸盡。庫藏空無。生活無憑。長那即語妻言。我聞從是北往七日。有山名檀羅山。有甘菓名鎮頭。將行彼山取妙菓。養汝及二子。汝我還來間。將可養育。妻受其語。養育二子。如生母。
不要飞向空中。你进入了死门。我和谁一起养育两个孩子?夫妻分离,恩爱至极的悲伤。我不喜欢这个世界,将舍弃生命进入死门。那时妻子又说,两个孩子是我们共同生的,希望停止别离,一起养育两个孩子。说完闭上了眼睛。父亲和两个孩子记住了她的话,埋葬了尸体回家。哥哥坐在右膝上,依恋母亲。弟弟坐在左膝上,哭着要食物。梵士怀着忧虑,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没有力量,寻找其他女子作为妻子,养育幼小的孩子。于是有一个名叫毗罗的梵士,他有一个心地善良的女儿,就娶了她作为妻子。那时整个世界都遭受饥荒,财物和粮食逐渐耗尽,仓库空无一物,生活没有依靠。长者就对妻子说,我听说从这里向北走七天,有座山叫檀罗山,那里有美味的果实叫镇头果,我将去那座山采摘美味的果实,养育你和两个孩子。在我们回来之前,可以养育他们。妻子接受了他的话,像亲生母亲一样养育两个孩子。
夫差彼山獨往。去後二七日。更不還來。時妻生異念。作是思惟。長那若住彼山不來者。我如何養育二子。若採菓雖來。彼愛念二子。我有何等分。今以方便。除遣二子。思惟已語海師。定出時已。更告二子。我汝等養無力。汝父既未還。從此南方。近有島。海岸孤絕。岸有甘菓。濵有美草。我與汝等。共往絕島。即詣船師所。二子俱乘船渡海。到絕島岸。語二子。汝等二人先下。戲濵挊沙。我在船中。料理餘糧。次下欲求草菓。二子即下。東西馳走遊戲。不知餘事。後母密乘本船。還古鄉。二子還到本濵。見之無船。及母不知去所。海側走疲。舉聲呼母。
夫差独自前往那座山。离开后十四天,他没有再回来。这时,他的妻子产生了别的想法,她这样思考:如果长那一直住在那座山中不回来,我该如何养育两个孩子?即使他采摘果实回来,他爱两个孩子,我又能得到什么?现在,我打算用计谋,让两个孩子离开。思考之后,她告诉船师,等他确定出发的时间后,再告诉两个孩子。我无力养育你们,你们的父亲既然没有回来,从这里往南,有一个孤岛,海岸孤立无援。岸边有甜美的果实,水边有美丽的草地。我将和你们一起前往那个孤岛。于是她带着两个孩子乘船渡海,到达孤岛岸边。她对两个孩子说,你们先下船,在岸边玩耍,抓沙子。我在船上整理剩余的食物,然后下去寻找草和果实。两个孩子就下船了,四处奔跑玩耍,不知道其他事情。后来,继母偷偷乘着原来的船,返回了故乡。两个孩子回到原来的岸边,发现没有船,也不知道母亲去了哪里。他们在海边走累了,大声呼唤母亲。
更無答者。二子晝夜悲哭。兄早離作如是言。悲母告別離。一去更不來。慈父往檀那羅山。更不還來。後母者置絕島。密還去。如何存身命耶。時憶念生母遺言。我須發無上道心。成就菩薩大悲。行解脫門。先度他人。然後成佛。若為無父母者。現父母像。若為無師長者。現師長身。若為貧賤者。現富貴身。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四眾八部。一切隨類。無不現之。願我常在此島。於十方國。能施安樂。變作山河大地。草木五穀。甘菓等。令受用者。早出生死。願我隨母生處。不離父生處。如是發一百願。壽終。父長那從檀那羅山。採鎮頭菓。
无人回应。两个儿子日夜哭泣。哥哥早上离开时这样说:悲母告别离去,一去不复返。慈父去了檀那羅山,也不再回来。继母把我放在孤岛上,偷偷离开,我该如何生存呢?那时,我想起了生母的遗言,我必须发起无上道心,成就菩萨的大悲心,行解脱之道,先度他人,然后成佛。如果有人没有父母,我就现父母之身;如果有人没有师长,我就现师长之身;如果有人贫穷低贱,我就现富贵之身。无论是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官员还是婆罗门,四众八部,所有众生,我都随类现身。愿我常驻此岛,在十方国土中,能施予安乐,变化成山河大地、草木五谷、甜美果实等,让受用者早日超脱生死。愿我随母而生,不离父而生。就这样,我发了一百个愿。寿命终结时,父亲从檀那羅山采摘镇头果回来。
還來本宅。先問其二子。後母即答言。汝子只今乞求飲食遊出。其父有朋友。往其所。問子在所。彼答言。汝出後。過二七日。後母送置南海絕島。餓死定不疑。爾時長那。嗚呼甚自責。我往檀那羅山。取甘菓來者。為養二子。而有何罪。忽遇二別離悲。先別離難忍。今亦值生別離。不堪任。即求覔小船。到絕島濵。四方奔求。唯是白骨一處聚集。衣服散在海濵。知是我子死骨。懷衣骨。啼哭發願。願我度脫諸惡眾生。速成佛道。或變大地。或水火風。或變草木藂林。為眾生作依止。或變五穀增益佗身。或若天若人若神。一切貴賤種形色。無剎不現身。
他回到家中,首先询问他的两个儿子。继母回答说,你的孩子们现在出去乞求食物了。他的父亲有个朋友,他去朋友那里询问儿子的下落。朋友回答说,你离开后,过了十四天,继母把他们送到南海的孤岛上,肯定已经饿死了,毫无疑问。那时,长那悲痛欲绝,自责不已。我去了檀那罗山,取回甜美的果实,本是为了养育两个孩子,我有什么罪过,却突然遭遇两次生离死别的悲痛。之前的离别已经难以忍受,现在又遇到了生离死别,实在难以承受。他立刻寻找小船,来到孤岛岸边,四处寻找,只见一堆白骨聚集在一起,衣服散落在海边。他知道这是他儿子的遗骨,便抱着衣服和骨头,哭泣着发愿。愿我能度脱所有恶众生,迅速成就佛道。或者变成大地,或者变成水火风,或者变成草木丛林,为众生提供依靠。或者变成五谷,增加他们的生命。或者变成天、人、神,无论贵贱,各种形色,无处不在,现身救度众生。
如是發五百願。又願我常住娑婆世界。說法教化。如此時間。不食命終。閻浮提大動。諸天來會。禽獸悲鳴不安。空中散化。供養白骨。爾時梵士長那者。今釋迦牟尼如來是也。母摩那斯羅者。西方阿彌陀如來是也。兄早離者。我身是也。弟速離者。大勢至菩薩是也。朋友者。總持自在菩薩是也。昔檀那羅山者。今靈山是也。昔絕島者。今補陀落山是也。劫壞之時。器界雖壞。劫成時。先相還現。彼山北面有堀。若金剛有大石。號寶業。我常在彼石上。說大悲行解脫門。成就眾生。昔為早離時發願。處山頂。有七寶殿堂莊嚴奇妙。我常在寶宮殿。示教利喜。
如此,我立下了五百个愿望。我还希望我能够常住在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众生。在那个时代,我不吃食物,直到生命终结。在我去世时,閻浮提大地震动,诸天神降临集会,禽兽悲鸣不安。空中散落着供养,白骨被供养。那时的梵士长者,就是现在的释迦牟尼佛。我的母亲摩那斯罗,就是西方的阿弥陀佛。我的兄长早离,就是我自己。我的弟弟速离,就是大势至菩萨。我的朋友,就是总持自在菩萨。过去的檀那罗山,就是现在的灵山。过去的绝岛,就是现在的普陀落山。在劫难破坏之时,虽然物质世界遭到破坏,但在劫难结束后,一切又会先相显现。在那座山的北面有一个洞,洞中有一块如金刚般坚硬的大石,名为宝业。我常常坐在那块石头上,讲述大悲行解脱法门,帮助众生成就。过去作为早离时,我发愿在山顶有一座由七宝装饰的殿堂,庄严而奇妙。我常常在那宝宫殿中,示现教化,利益众生,使他们心生欢喜。
昔呼父母處也。我依彼思往生淨土得不退位。思昔捨身。故常在彼山。異類禽獸。昔我所化。現草木。向捨身所。而低其葉。當知光明中偈頌亦如是。始末因緣。爾時釋迦牟尼如來。讚嘆觀世音菩薩。善哉善哉。誠如所言。往生因緣。一一如斯。汝等當知。如今日者。我及阿彌陀一化始終也。譬如父母。有一子。劫稚墮井底。其父入井底。救其子置岸上。其母在岸。抱取養育。諸親屬助母養志。結朋友儀。不還本井穢中。我如慈父。五濁眾生如隨井底。阿彌陀如悲母在岸上。如淨土觀世音等。如朋友。得不退。如不還。當知入娑婆五濁穢中。教化六道愚癡眾生。今生淨土。彌陀引不捨。觀世音大勢至守護。令不退還。皆依往昔誓願因緣也。爾時阿彌陀如來無數百千聖眾。現空中。說偈言。
过去呼喊父母的地方,我依靠他们的思念往生净土,获得不退转的境界。回想过去舍弃身体,因此常驻在那座山中。那些异类禽兽,是我过去教化的众生,现在化作草木,朝向我舍弃身体的地方��低垂它们的叶子。应当知道,在光明中的偈颂也是这样,从始至终的因缘,正如当时释迦牟尼如来赞叹观世音菩萨所说:善哉善哉,确实如你所说,往生的因缘,一一如此。你们应当知道,就像今天,我和阿弥陀的教化从始至终。比如父母有一个孩子,不慎落入井底,父亲下到井底,救出孩子放到岸上,母亲在岸上,抱起孩子养育,所有亲属帮助母亲养育孩子,结成朋友般的关系,不再回到原来的井底污秽之中。我如同慈父,五浊众生如同井底的孩子,阿弥陀如同悲母在岸上,如同净土的观世音等,如同朋友,获得不退转,如同不还果。应当知道,进入娑婆五浊秽土中,教化六道中的愚痴众生,令他们今生往生净土,阿弥陀引导不放弃,观世音和大势至守护,使他们不退转,都是依据往昔的誓愿和因缘。那时,阿弥陀如来与无数百千的圣众显现在空中,说出偈颂。
善哉釋迦文 在濁利眾生 聞名見身者
決定成佛道 往昔因緣故 今來現空中
欲生我因者 必來迎西方
爾時釋迦牟尼佛讚阿彌陀。說偈曰。
善哉兩足尊 能利娑婆界 證明真實法
慈悲施一切 若有重業障 無生淨土因
乘彌陀願力 必生安樂國 若人造多罪
應墮地獄中 纔聞彌陀名 猛火為清凉
若念彌陀佛 即滅無量罪 現受無比樂
後必生淨土
爾時觀世音從座而起。說偈言。
二尊如日出 能破生死闇 顯示往因緣
經劫不敗亡 我念無量劫 在於絕島側
發心時因緣 常在補陀落 昔在生死時
二尊為父母 今在淨穢土 互助化世間
爾時大勢至說偈言。
我從初發心 隨二尊不離 今聞昔因緣
能知緣不已 我動一足時 三惡離苦惱
若生淨土時 授手迎西方
爾時總持自在王亦復偈說言。
我昔為朋友 今日能知之 當來得聞者
決定生淨土
爾時阿彌陀佛忽念不現。大眾歡喜。作禮而去。
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