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義記
(失)1卷CBETA T2740少于一万字 55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金剛般若義記一卷上
然真宗虛寂。妙絕言像言。像既絕。豈容名數於其間者。但眾生居見聞之境。處視聽之域。自非垂影像之迹。布聲言之教。無以引之以歸宗。延之以入軼。是以大聖如來。將欲曜真儀於淨土。垂應形於娑婆。故能降神兜率。誕應王宮。降魔成道。處世垂化。形言之迹。自茲而興。但群生根有利鈍不同。心有廣狹之異致。使一味聖典無量軀分。教雖軀分。大判唯二。一曰大乘滿字法門。二曰小乘半字法門。大乘滿字法者。如來始從得道。終至埿曰。大行之徒。諸菩薩等。說華嚴。十地。大雲。法鼓。摩訶般若。大集。涅槃。如是無量諸修多羅海。是等諸經。
真正的宗教宗旨是空寂的,超越了言语和形象的描述。既然形象已经超越,又怎能容许名目和数字存在于其中呢?但是众生居住在能见能闻的境界中,处于视觉和听觉的领域里。若非通过展示影像的痕迹,传播声音和言语的教化,就无法引导他们回归宗教宗旨,延长他们进入更深远的境界。因此,伟大的如来佛祖,想要在净土中展示真实的仪容,在堪忍世界中展现应化之身。因此能够从兜率天降生,诞生于王宫之中,降伏魔障,成就道业,处世教化。形象和言语的痕迹,从这里开始兴起。但是众生的根性有利有钝,心有宽广和狭窄的差异,使得一味的圣典需要无量的分身。虽然教法有分身,大致上只分为两类:一是大乘的完整法门,二是小乘的初步法门。大乘的完整法门,如来从得道开始,直到涅槃,大行之人,如诸位菩萨等,讲述华严、十地、大云、法鼓、摩诃般若、大集、涅槃等无量的修多罗海,这些经典都是如此。
皆辨生法二空。無作四諦。說應大機。進成大行。運物中極故曰大乘滿字。言周義足。稱曰滿字。小乘半字教者。如來始欲鹿苑終至娑婆羅。為聲聞緣覺。小行之徒。說戒律毘曇。阿含雜藏。如是無量小乘契經。是等諸經。但明生空。及有作四諦說應小機。進成小行。運物未極。稱曰小乘。言局義隱。名為半字。故經云。如是苦等。我於彼經。竟不說之。今此經乃是大乘滿字所攝。就大乘滿字教中。如來一代。凡說八部般若。利益當時。何者為八。初部十萬偈。第二部二萬五千偈。此之二部。猶在西國。此土所無。第三部一萬八千偈。此中名為大品般若。
这些经文都在解释生法二空和无作四谛,它们是为大乘佛法的根基而说的,引导修行者成就大乘的广大修行,利益众生达到极致,因此称为大乘满字教。其言说周全,意义充足,所以称为满字。而小乘半字教则是佛陀从鹿苑开始,直到娑婆罗,为声闻和缘觉的小行者,讲述戒律、毘曇、阿含和杂藏等教义。这些无量的小乘契经,只阐明生空和有作四谛,适应小乘根基,成就小乘行法,利益众生尚未达到极致,因此称为小乘,言说有限,意义隐晦,名为半字。所以经文说,对于这些苦等教义,我在那些经中并未完全讲述。而现在这部经是属于大乘满字教所包含的。在大乘满字教中,佛陀一生共讲了八部般若经,利益当时众生。这八部般若经分别是哪些呢?第一部包含十万偈颂,第二部包含二万五千偈颂,这两部经文还在西方,而东方没有。第三部包含一万八千偈颂,这里称为大品般若经。
第四部八千偈。此中名為小品般若。第五部四千偈。第六部二千五百偈。此之二部。由在胡本。未曾幡譯。第七部六百偈。此中名為文殊般若。第八部三百偈。而此名金剛般若。然數雖有八。得名唯二。前之七部。同名摩訶般若。第八一部名金剛般若。然名既唯二。所以有八部者。此乃時會不同。廣略有以。故有八部之數。前七摩訶。對小彰大。以法為名。非無金剛之義。第八金剛。此乃寄喻明法。顯其治或之功。非無摩訶之義。且倚互彰名。又人王。光讚。大空。道行等。流支三藏云。此皆十萬偈般若中一品。非是別部。八部大宗。莫不皆名窮眾典之要義。
第四部包含八千偈颂,这部分被称为小品般若。第五部有四千偈颂,第六部有二千五百偈颂,这两部分因为在胡语版本中,未曾被翻译成汉文。第七部有六百偈颂,这部分被称为文殊般若。第八部有三百偈颂,这部分被称为金刚般若。虽然总共有八部分,但名称只有两个。前七部分都称为摩诃般若,第八部分称为金刚般若。名称虽然只有两个,却有八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不同时间的集会和广泛或简略的需要,因此形成了八部分的数量。前七部分摩诃般若,相对于小品彰显大品,以法为名,并非没有金刚般若的意义。第八部分金刚般若,这是通过比喻来阐明法义,显示其治理或之功,并非没有摩诃般若的意义。两者相互彰显其名。另外,人王、光赞、大空、道行等,流支三藏说这些都是十万偈颂般若中的一部分,并非独立的部分。八部大宗,无一不包含穷尽众典的要义。
盡萬法之剛。顯明常佛果。至極圓報。佛性正因。十地了因。二種智慧。顯性之解。解滿性顯。則證於常果。於菩薩所行。其德具足。若談其體。則古今清淨。離有離無。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若辯其用。則無相未常不相。大用無方。曠周法界。此是八部大宗。今言金剛者。此借喻之名。然世間金剛。有其多義。金略明三種。一寶中最精。希有難得。若人得者。則除貧得福。二體性堅實。能壞萬物。不為萬物所爼。三隨寶住處。能辟毒氣。喻般若亦爾。明般若妙慧。萬行中主。若人得者。則離生死貧窮。證涅槃福樂之果。二明般若智慧。以此法性為體。
穷尽万法的坚固,显现出恒常的佛果。达到极致的圆满报应,佛性是正因,十地是了因,两种智慧,显现本性的解脱。解脱圆满,本性显现,便证得恒常的果。在菩萨的修行中,其德行完备。若论其本体,则是古今恒定的清净,超越有与无,超越言语和思维。若讨论其作用,则无相并非永远不相,大用无固定方向,遍及法界。这是八部宗派的核心教义。现在所说的金刚,是借用的比喻之名。然而世间的金刚,有多重含义。金刚略说有三种:一是宝物中最精贵的,稀有难得,若人得到,便能消除贫困,获得福报。二是其本体坚固,能破坏万物,却不被万物所破坏。三是随宝物所在之处,能驱除毒气。般若智慧也是如此。明示般若微妙的智慧,在万行中为主,若人得到,便能脱离生死的贫穷,证得涅槃的福乐之果。二是以法性为体的般若智慧。
能彌或盡原。不為煩或所爼。三明般若住處不為邪魔所繞有此相似。借之為況。故云金剛。般若者。是中國語音。此方云智慧。能照盡空原。窮監萬有。故云智慧。仍彼語音。稱曰般若。波羅蜜者。亦是西音。此方名度。亦言到彼岸。明大涅槃。清昇累表。名為彼岸。若人修學般若。則能超度生死。到大涅槃。存彼語音。名波羅蜜。經者。中國名修多羅。此方名為本。明聖人言語。能與眾生。生善滅惡。修道之本又理教相望。互為本義。明理不自顯。由教故彰。若不得言。無以得證。故論云。果雖不住道。而道能為因。此明教為理本。然教不自發。由理故生。
能够消除烦恼,不被烦恼所困扰。三明和般若的境界不会被邪魔所干扰,有这种相似之处。用这个来比喻,所以说是金刚。般若,是中国话的音译,这里称为智慧。能够照亮无尽的虚空,彻底洞察一切事物,因此称为智慧。仍然保留那个语音,称为般若。波罗蜜,也是西方的语音,这里称为度,也说是到达彼岸。表明大涅槃,清净超越生死,称为彼岸。如果有人修学般若,就能超越生死,达到大涅槃。保留那个语音,称为波罗蜜。经,中国称为修多罗,这里称为本。表明圣人的言语,能为众生生起善行,灭除恶行,是修道的根本。又与理教相对照,互相作为根本意义。表明理不自己显现,由教才能显明。如果不得言说,就无法得到证悟。所以论说,果虽然不住于道,但道能作为因。这表明教是理的根本。然而教不自己发起,由理才产生。
故論云。若不證者。則不能說。此明理為教本。具此二義。故名為本。今言經者。乃是此方五經之名。鬚其字當修多羅。非正相幡。所以得用經字。相鬚者。凡有三義。一說人相似。二常義是同。三所隨人情所貴。具此義故。以經代之。經者常也。雖復先賢後聖。代謝不同。而君子風禮始終常定。故名為常。明佛法亦爾。然三世諸佛。雖復隨滅去留。而教軌常定。故名為經。論者佛去世後。像連之中。北天笠有大乘開士。名和修槃陀。亦名婆藪豆。此方云天方菩薩。亦名天親菩薩。付法藏中。是第二十人。實是高行大士。妙辯超群。遍見如來大小教意。
因此论中说,如果不证悟,就不能讲述。这表明真理是教义的根本,具备这两种意义,所以称之为根本。现在所说的“经”,是这里五经的名称。需要用“字”来对应“修多罗”,并非正相幡。所以可以用“经”字来代替,相须的原因有三:一是说人相似,二是常义相同,三是随顺人情所重视的。具备这些意义,所以用“经”来代替。“经”意味着恒常,即使先贤后圣,时代更迭不同,但君子的风范和礼节始终恒定,因此称为恒常。表明佛法也是如此。然而三世诸佛,虽然随灭去留,但教义恒常不变,所以称为“经”。论中提到,佛去世后,在像法时期,北天有一位大乘开士,名叫和修槃陀,也称婆藪豆。这里称为天方菩萨,也称天亲菩萨。在付法藏中,是第二十人。他确实是一位高行大士,妙辩超群,遍见如来大小教义。
常以此經文約義隱。理教玄密。恐末代眾生。尋此略文。取悟莫由。故能仰依聖典。圓制茲論。廣釋實相。敷宣玄要。欲今顯剛中舉大道再興。然無盡法燈。庚暉長夜。問答解釋。目之名論。故名此經。云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然聖人出世。正為利益眾生。但利道多途。化門非一。化意業冥加。與念增道。然能化有三為化眾生。亦有三種。一邪歸依。二未知法。三禪默眾生。邪歸依者。此人有心求出。但所憑非正。故曰邪歸依。如來為此眾生。故以身業神通。顯佛法勝事。轉彼邪心。迴令入正。此是身業。益利邪歸眾生。未知者。此人敬信佛法。但於法未解。
常常用这部经文来隐含深奥的义理。理教深奥而难以理解,担心末世的众生,寻找这些简略的文字,无法找到开悟的途径。因此能够依靠圣典,完整地制定这部论著,广泛解释实相,详细宣扬深奥的要义。希望使金刚经中的大道再次兴盛,如同无尽的法灯,照亮漫长的黑夜。问答和解释,称之为名论。因此这部经被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圣人出现于世,正是为了利益众生。但是利益的道路多种多样,教化的方法并非唯一。教化众生的心意和业力,暗中增加。能够教化众生的有三种,教化众生也有三种。一是邪归依,二是未知法,三是禅默众生。所谓邪归依的人,他们有心求出离,但所依靠的并非正道,因此称为邪归依。如来为了这些众生,用身业神通,显示佛法的优越,转变他们的邪心,引导他们走向正道。这是身业,对邪归依的众生有益。未知法的人,他们尊敬并信仰佛法,但对于法义尚未理解。
故以口業辨才。廣說三乘教門。修道方軌。令使得知。此是口業。教化未知法眾生。禪默者。此人唯樂獨靜。厭於憒閙。宜以意業冥加。使增道位。此是業。利益禪默眾生。此汎舉三人。彰三業不同。若就一人始終。亦須三業。何者此人。雖有心求道。而不歸得方。故先示身業神通。令生正信。雖得正信。猶未知法。次以口業就法。令使得解。雖復生信得解。猶未得證。故以意業與念。令使得證。今此經乃是三業中。口業利益。為未知法眾生。轉法輪令使得知 如是已下。終盡奉行。是經之大體。若依此方舊解。不問廣略。皆為三分。謂序正流通。依外國法師。
因此,通过口业的辩才广泛讲解三乘的教法和修行的规范,使众生得以了解。这是口业,用来教化那些尚未知晓法的众生。至于那些喜欢独自静修、厌恶喧闹的人,应该用意念的冥加来帮助他们提升道位。这是意业,利益那些静修的众生。这里泛指三种人,显示三业的不同。如果就一个人从始至终来看,也需要三业。比如这个人,虽然有心求道,但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所以先通过身业的神通来激发他的正信。虽然有了正信,但还不了解法,接着用口业来讲解法,使他得以理解。即使有了信仰和理解,还没有得到证悟,所以用意念业与念力,使他得以证悟。这部经文属于三业中的口业利益,为那些未知法的众生转动法轮,使他们得以了解。以下内容,直至最终奉行,是这部经文的主体。如果按照这里旧的解释,不论详细或简略,都分为三部分,即序、正、流通。依据外国法师的说法。
就此經中。分開為十二分。第一序分。第二護念付囑分。第三住分。第四如實修行分。第五如來非有為相分。第六信者分。第七校量分。第八顯性分。第九利益分。第十斷疑分。第十一不住道分。第十二流通分。若以三分相收。初明加其序。復帖流通。中間十分。還是正說。然十二分。釋名生起。具作疑情。至時當解。今略以義次。令文勢相連。所以十二分中。先明序者。但如來曠劫。積德證法在己。欲以己之所得。說示眾生。而眾生未知如來。得是不思議法。是故先假時託處。發起群機。藉此由致 下正說得起。是故第一。別明其序。序義已彰。
在这部经文中,内容被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分,第二部分是護念付囑分,第三部分是住分,第四部分是如實修行分,第五部分是如來非有為相分,第六部分是信者分,第七部分是校量分,第八部分是顯性分,第九部分是利益分,第十部分是斷疑分,第十一部分是不住道分,第十二部分是流通分。如果用三个部分来归纳,首先是序分加上流通分,然后是中间的十个部分,它们构成了核心的教义。然而,这十二个部分的名称和产生的原因,都包含了疑问,将在适当的时候解释。现在简要地按照意义顺序排列,使文章的逻辑连贯。因此,在十二个部分中,首先明确序分,是因为佛陀在遥远的过去积累了德行和证悟了法,想要将他所得到的不可思议的法展示给众生。然而,众生尚未了解佛陀所得到的不可思议的法,因此需要借助象征性的时间来激发众生的根机,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下文的核心教义。因此,第一部分特别明确了序分,序分的意义已经显现。
宜應即說 但法須人請。若不請而說。則聞法之徒。不生難遭之相。是故須菩提將請先歎。歎如來善能護念付囑。二種菩薩即以歎為名。是故第二。次明護念付囑分。讚歎於前。即便請問住地方軌 如來依請而答。廣明住地法用。是故第三。次明住分。然住德雖滿。勝進宜行。若不更修萬行。則佛果路遙。無以速證。是故第四。次明如實修行分。然勝行既成。則因道圓備。但因不妄施。理招勝報。無相因成。無為果就。是故第五。次明如來非有為相分。然因深果妙。聖不虛辨。第六信者分。既當機而說。必有信受深經。其福彌多。自非假近相比。無以顯持經福大。
应当立即讲述,但佛法需要有人请求。如果未经请求就讲述,那么听法的人就不会产生难遇之想。因此,须菩提准备请求之前先赞叹,赞叹如来善于护念和嘱咐。两种菩萨即以赞叹为名,所以第二部分是说明护念嘱咐。在前面赞叹之后,随即请问住地的方法,如来根据请求回答,广泛说明住地的法用。所以第三部分是说明住地。虽然住地的德行已满,但应继续向上进步。如果不进一步修行万行,那么佛果之路就遥远,无法迅速证得。因此,第四部分是说明如实修行。既然胜行已经成就,那么因道就圆满具备。但因不妄施,理应招致胜果。无相的因成就,无为的果就完成。所以第五部分是说明如来非有为相分。然而因深果妙,圣者不虚辨。第六部分是信者分。既然针对当机而说,必然有人信受深经,其福就更多。若非假近相比,就无法显示持经的福大。
是故第七。次明校量勝分。然持經獲福。則能資發妙解。顯本真無證為已用。是故第八。次明顯性分。然性理既顯。則慧觀轉明。能令行人。近除罪障。當獲妙果。未成佛已來。人天勝報。莫不備受。故第九明利益分。然人天近報可何爾。而招菩提大果。寧可即得。自非備斷眾疑。無以可證。是故第十。次明斷疑分。然疑網既消。則能甄除生死。故與世同居。復能具大慈悲。鬧悼三有。不住涅槃。故次明第十一明不住道分。然上來所說。皆是利益當時。而如來大悲復欲以此勝法。澤沾遐代。是故第十二分。次明流通分。初明序分。言序者。說前由致。發起所說。
因此,第七部分接着讨论比较功德的胜分。持诵经文能获得福报,这有助于启发深刻的理解,显现本真的无证境界,为自己所用。所以,第八部分讨论显现性分。既然性理已经显现,慧观就会更加明晰,能够帮助修行者接近消除罪障,将来获得妙果。在成佛之前,人天的胜报无不备受。因此,第九部分讨论利益分。人天的近报为何如此,而能招致菩提大果,难道可以即刻获得吗?除非完全断除众多疑惑,否则无法证得。因此,第十部分讨论断疑分。疑惑之网一旦消除,就能甄别并消除生死,与世同居,同时具备大慈悲,悲悼三有,不住于涅槃。因此,接下来讨论第十一部分,不住道分。以上所述,都是利益当时的情况,而如来的大悲心还希望以此胜法,恩泽后代。因此,第十二部分讨论流通分。首先讨论序分,所谓序,是说经文的前因后果,激发所说内容。
目之為序。序有二種。一是證信。二是發起。證信序者。就所為作名。發起序者。當體為目。就二序中。解有三幡。一明立二序意。二釋二序名有與奪。三判二序經文通局。初明序意。凡言序者。與經作序。經既無二。何意序便有二。解云。經若唯一。序亦無殊。但今一經為二經。故須立二序。何者一經為二。然法出佛口。是佛所說經。轉付阿難。是阿難所傳經。但阿難所傳書之竹帛。利益未來。如來所說。利益現在。正以人有上下傳不同。益有現未二時之異。以斯義故。一經為二。對此二經。須立二序。對現在如來說。須立發起序。對未來阿難傳。須立證信序。
这里指的是序。序有两种。一种是證信序,另一种是發起序。證信序是根据所做之事来命名的,而發起序则是直接针对其本体来命名。在这两种序中,解释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明确建立两种序的意义,其次解释两种序名称的赋予与剥夺,最后判断两种序在经文中的普遍性和局限性。首先解释序的意义,通常所说的序,是为经文所作的序。既然经文没有两个,为什么序却有两个呢?解释如下:如果经文只有一个,那么序也不会有区别。但现在一部经文被看作是两部经文,因此需要建立两个序。哪两部经文呢?佛法从佛口中说出,是佛所说的经;然后转交给阿难,是阿难所传的经。阿难所传的经书写在竹简和丝绸上,利益未来世;如来所说的经,利益现在世。正是因为人有传承的不同,利益有现在和未来两个时间的差异,因此一部经文被视为两部。针对这两部经文,需要建立两个序。对于现在如来所说的经,需要建立發起序;对于未来阿难所传的经,需要建立證信序。
第二次辨二序名有與奪。然二序大意。都為生信。若無信器。法則不傳。是故如來。將欲說法。先現瑞相。發起淨信。以此發起。令物生信。即是證信序。然阿難所引。發起所傳。亦是發起序。若爾二序皆通。何意阿難經初。名證信序。如來經初。立發起序。釋云 佛是大聖。理合可信。故就序為名。名發起序。阿難是不足之人。恐未來不信。故就證信事為名。故名證信序。第三次解二序。經文前却。如是我聞兩句。望現在如來經。一向無發起。望未來阿難經。一向是證信。一時已下。望如來現在。皆發起義。何以得知。然時處及八。是起說中要。故知有發起。
第二次讨论二序的名有与夺。二序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产生信仰。如果没有信仰的根基,佛法就不会被传承。因此,如来在准备说法之前,会先显现吉祥的征兆,激发清净的信仰。通过这种激��,使众生产生信仰,这就是證信序。而阿难所引用的,传承下来的,也是发起序。如果这样,二序都通用,为何阿难在经文开头称为證信序,如来在经文开头称为发起序?解释说,佛是大圣,理应可信,因此以序为名,称为发起序。阿难是不完美的人,担心未来不信,因此以證信的事实为名,称为證信序。第三次解释二序,经文前部的“如是我闻”两句,对照现在的如来经,一向没有发起;对照未来的阿难经,一向是證信。从“一時”以下,对照如来现在,都是发起的意义。如何得知?因为时间、地点和八种条件,是讲述中的关键,所以知道有发起。
爾時世尊已下。阿難引來。亦成證信義。但經初六句。是佛教阿難。置在一切經首。故判為證信序。爾時世尊已下。明發起事別。不同餘經。故判為發起序也。就證信序中。有六句。一如是。二我聞。三一時。四婆伽婆 五住處。六同聞。然六句大意。皆為生信。亦得義兼表異外道阿陀為吉等證生信。所以先標如是者。若不先標法體在初。則信無所歸。是故先明如是。我聞者。出能聞人。既舉法在初。聞必有人。故次明我聞。一時者。明聞經時節。既有能聞之人。聞必有時。故次明一時。婆伽婆者。辨能說人。難云聞有時。未知從誰而聞。故次明佛婆伽婆。
那时,世尊讲完经文后,阿难将其引入,也成就了證信的意义。但经文开头的六句话,是佛教阿难放在所有经文之首的,因此被判定为證信序。从“那时世尊”以下,说明发起事与其他经文不同,因此被判定为發起序。在證信序中,有六句话:一、如是;二、我闻;三、一时;四、婆伽婆;五、住处;六、同闻。这六句话的主要意义都是为了产生信仰,同时也表明与外道阿陀为吉等不同,以产生信仰。之所以先标明“如是”,如果不先标明法体在前,信仰就无从归属,因此先明确“如是”。“我闻”是指出能听闻的人。既然法体已经提出在前,听闻必然有人,所以接着明确“我闻”。“一时”是明确听闻经文的时间。既然有能听闻的人,听闻必然有时,所以接着明确“一时”。“婆伽婆”是辨别能说法的人。如果听闻有时,但不知道从谁那里听闻,所以接着明确佛陀婆伽婆。
雖辨說人。然說必有處。故次云在。舍婆提城。雖知處所。猶未知與誰共聞。故次云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文義相乘。皆為成信也。如是者。是信順之辭。然佛法大海。以信故入。以智故度。信者當言。是事如是。不信者當言。是事不如是。有信之人。入佛法中。多所利益。是故佛法初首。先唱如是。未期信相。釋論廣說。此但釋大意。猶未消文。今信如是者。解有二種。一就佛。二就理。就佛解者。明三世諸佛。所說不異。故名為如。以同說故。得名為是。正以諸佛同說。是故可信。就理者。明諸法實相。古今不異。故名為如。如說故。得名為是。
既是如理之言。不增不減。決定可信。故言如是。□□我聞者。次解能聞人。應問是中言我者誰。又佛法無我。何故稱我。又復正應耳聞。何故言我聞。釋云。是中言我者。若就別傳。則是須菩提。若據通而言。是阿難云我聞。然如來所說。有三乘法藏。傳持法人。亦有三種。一名阿難陀。此方名歡喜。持小乘法藏。二名阿難陀拔陀。此方名歡喜賢。持中乘法藏。三名阿難陀婆伽羅。此方名歡喜海。持大乘法藏。三名雖殊。正是一人。如舍利□□□大女。汝於三乘當何悉求。天日若以小乘化我。即為聲聞等。此亦如是。以法不同。故作三名。此義出闍王懺悔經。
此三人中。前二人有親聞者。有傳聞故。千結集中。阿難昇坐說偈云。佛初說法時。爾時我不見。如是展轉聞。佛遊彼羅奈。為五比丘。說四諦之法輪。不得皆云親聞。第三阿難。得言常聞。故涅槃云。阿難多聞士。自然能解了。是常及無常。或云得覺性三昧。一切常聞。故知。是阿難稱我也。然一切諸經。皆總□□□□有別傳者。此經別傳。是須菩提。何以得知。下經中須菩提聞名請受。故知是也。又復依文殊結集中。明如來在此世間。外不至彼世界。諸佛集說法。即名諸佛集會經。亦名諸佛詻經。文殊後時。結集大乘。召諸菩薩。及大羅漢。無量無邊。
各各稱某甲經。我從佛聞。須菩提云。金剛般若。我從佛聞。以此文證。故知是也。然佛法無我。何故稱我。釋云。理雖無我。而不壞假名。若不言我。則亦無聞。化道則絕。是故□□□我而得說我。如人以金易銅。賣買法爾。人無咲者世俗諦中假名說我。智者不怪也。聞者耳根不壞。聲在可聞境。意欲作聞相。因緣和合。應言耳聞。云何言我聞。釋云。雖無神主。而不無假名綰御。以別歸總。故稱我聞也。一時者。辨說經時節。如人王經中。明如來昔二十九年。說摩訶般若。天王聞般若。光讚般若。金剛般若。以此文證。是知時節。而解者不以為定。
未能□□□□以說此一部經竟。故總云一時也。婆伽婆者。是能說人。正以從佛邊聞。是故可信。然婆伽婆。是中國語音。諸佛無量名中。謂此名最勝。統合多義。或言解空義。復能分別諸法總相。或言有人名聲。或言能破煩惱。或言是大丈夫義。既眾多不可定釋。故存胡本。名婆伽婆也。在舍婆提城者。辨其住處。然法身無像。不假方土所居。或言如來常在。聖行中住。而言在舍婆城者何也。釋云。佛有二種。一父母生身。□□□□身佛。今就父母生身。隨化所居。故言在也。舍婆提者。是中國語音。昔兄弟二人。弟名舍婆。此云幼少。兄名婆提。
此云不可害 於此處學仙道。後人於中立城。即因人以為名。弟略去婆。兄略去阿。故云舍婆提城也。釋論中。廣解住城因緣。如來所以多住二城。為報生身恩。多住舍婆提。為報法身恩。多住王舍城。又此二城。多有聰明利智。諸大論師。如來如師子王。又有邪見重病。如來如藥□□又此二城。恒常豐樂。又為護釋種弟子□□□□量因緣。是故在舍婆提城也。祇樹給孤獨薗者。共其別處。但彼城是寬廣。有二精舍。一摩伽羅母堂。二祇陀精舍。故須曲指住處。祇者。
是波斯[打-丁+匿] 王太子。名祇陀。給孤獨者。是須達長者。此人好濟孤貧。因人即號給孤獨氏。但祇陀先有此薗。須達後時。布金買得。因相爾歡□□□精舍。祇陀因樹為名。須達從薗受稱。並存□□□□祇樹給孤獨薗也。與大比丘者出□□□□□□具例諸眾中。但舉比丘。復不□□□□□□□□□□比丘者。是外國語音。此方無名□□□□□□□□□是出家名字。
或言怖魔是人□□□□□□□□□唱言某長者子。今日出家。虛空□□□□□□□□魔王聞之。即大驚怖。故云怖□□□□□□□□月天女問舍利弗四種食法舍□□□□□□□□□歷星月因得食名為仰口□□□□□□□□□□而得利者名為下口。憐國聘使。通□□□□□□□□名為方口。和合湯藥行醫□□□□□□□□□□食名淨乞士。大者皆是無學□□□□□□□□□□大人恭敬。或言徒眾大。故名大比丘也。□□□□□□伽。此云和合眾。四人已上。終至百千。同一□□□□□□□名和合眾。千二百五十人者。舉其大數□□□□□□□人有千眷屬。
沙然道有二百五十弟子□□□□□□□度故云千二百五十人俱也。然是等諸□□□□□□以常隨佛者。釋云。為報佛恩。常隨□□□□□嚴徒眾。益佛德轉尊。又為聽法□□□□□□云無求。何故聽法。佛尚聽法堂□□□□□□□□釋論說。上來六句。明證信□□□□□□□□□□□已下明發起序。但發起不□□□□□□□□□□地廣集有緣。或自時□□□□□□□□□□□□使物致疑。或入三昧□□□□□□□□□□□□□□食由緣昇坐入。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