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七十論

陳 真諦譯3卷CBETA T2137大于一万字 5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金七十論卷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翻喜成就故者。翻九分喜及八種成就。翻此十七。名為智害。是十一根壞。及十七智害。是名二十八。云何喜九分。以偈釋曰。
所谓“翻喜成就”指的是将九分喜和八种成就转化为对立的状态。将这十七种状态翻转,称为“智害”,这破坏了十一根,并且这十七种智害,合称为二十八。如何理解九分喜呢?通过偈颂来解释如下:
依內有四喜 自性取時感
依据内在因素,有四种喜的感受,它们在自性中被体验和把握。
依外喜有五 離塵故合九
依据外在因素,有五种喜的感受,由于远离了烦恼的微尘,所以与内在的喜相结合,总共有九种喜的感受。
依內有四喜自性取時感者。依內者。依覺慢心生四種喜。一由自性喜。二由求取喜。三由時節喜。四由感得喜。為現四喜作如是譬。譬諸婆羅門捨俗出家。有人問言。汝何所解而得出家。是人答言。我知自性是三世間真實因。故我出家。是人唯知自性是因。不知常無常有智無智有德無德是遍非遍。但知有及因。故生歡喜。是人無解脫。是喜由自性生。次問第二婆羅門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是人答言。我已識自性是世間因。我已知取是解脫因。雖有自性是實因。若無取者解脫不得成。故我攝持取。取者。一切出家行道具。具有四種。謂三杖澡灌袈裟吉祥等。
依据内在因素,有四种喜的自性在特定时刻被感受到。所谓依据内在,是指由于觉察和傲慢心态产生四种喜:第一种是因自性而生的喜,第二种是因追求而得的喜,第三种是因时节而起的喜,第四种是因感受而生的喜。为了说明这四种喜,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些婆罗门放弃了世俗生活出家为僧,有人问他们:你们因为理解了什么而选择出家?其中一人回答说:我了解到自性是三世间真实的因,所以我出家了。这个人只知道自性是因,却不知道常无常、有智无智、有德无德是否普遍存在。他只知道存在和因,因此感到欢喜。这种欢喜是由自性产生的。接着问第二个婆罗门:你因为知道什么而出家?他回答说:我已经认识到自性是世间的因,我也已经知道追求是解脱的因。虽然自性是真实的因,但如果不追求,解脱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保持并追求。所谓追求,就是指所有出家修行者必备的物品,包括四种,即三杖、澡罐、袈裟和吉祥等。
吉祥有五。一灰囊。二天目珠。三三縷纓身。四諸呪術章句。五以一長草安頂髻上謂吉祥草。此五並是學道之具。能去不淨。故曰吉祥。就前三種合八具也。從此得解脫。我由此出家。是故第二喜名取。因此喜故不得解脫。但知自性因。不能知餘。復問第三婆羅門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自性及四取。何所能作。我知不受便得解脫故求出家。此第三人無有解脫。何以故。不知二十五句義故。是第三喜者名時節喜。次問第四婆羅門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自性取時節何所能作。若離感得我已知由感得故。故得解脫。故我出家。
吉祥有五种象征。第一种是灰囊,第二种是天目珠,第三种是三缕缨身,第四种是各种咒术和章句,第五种是将一根长草安放在头顶的髻上,称为吉祥草。这五种象征都是修行道上的工具,能够帮助去除不净,因此被称为吉祥。前三种象征合起来是八种修行工具。通过这些工具获得解脱,我因此出家。所以第二种喜悦被称为取,因为这种喜悦,人无法获得解脱,只知道自性因,而不能了解其他。又问第三个婆罗门,你凭借什么知识出家?他回答说,我知道自性和四取,以及它们能做什么。我知道不接受就能获得解脱,因此我寻求出家。但这个人没有获得解脱,为什么呢?因为他不了解二十五句义。第三种喜悦被称为时节喜。接着问第四个婆罗门,你凭借什么知识出家?他回答说,我知道自性、取和时节,以及它们能做什么。如果离开感受,我已经知道,因为感受而获得解脱。因此我出家。
是第四人亦無解脫。無有智故。是第四喜者名感得喜。此四喜依內得成。依外喜有五離塵故合九者。外喜有五種。遠離五塵故。譬如一人見五婆羅門出家次第往問。初問第一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世間中有五塵。為得此塵諸事難作。或作田或養獸或事王或商估。離此四事或便作偷賊。是求塵事。決難可作。逼惱自他故。我見此事故求出家。是第五人無有解脫。無真實智故。又問第二人言。汝知何法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知五塵求覓可得。如前方便作田等。得諸塵已守護難作。何以故。五家具諍故。由護此塵應逼自他。我見守護苦故離塵出家。
第四个人也没有解脱,因为没有智慧。第四个感到喜悦的人被称为因获得而喜悦。这四种喜悦依赖内在因素而形成,而依赖外在因素的喜悦有五种,远离五种塵所以合起来是九种。外在的喜悦有五种,因为远离五种塵。比如有一个人看到五个婆罗门依次出家,便上前询问。首先问第一个人:你因为知道什么而出家?那人回答说:世间有五种塵,为了得到这些塵,许多事情都很难做,比如耕作、饲养牲畜、侍奉国王或经商。如果放弃这四件事,可能就会去做盗贼。这些都是追求塵的事,极其难以完成,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逼迫和烦恼。我看到了这些情况,所以选择出家。第五个人没有解脱,因为没有真正的智慧。又问第二个人:你知道什么法则而出家?那人回答说:我知道追求五种塵可以得到,就像前面提到的耕作等方法。得到这些塵之后,守护它们却很难。为什么呢?因为五种塵都会引发争执。由于守护这些塵,应该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逼迫。我看到了守护的苦难,所以离开塵出家。
此第六人亦無解脫。無真實智故。次問第三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已能令未得求令得。已得守護令不失。此五塵由自受用故自然成失。若失時即生大苦。由見此失塵過失故求出家。是人亦不得解脫。無真實智故。次問第四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已能覓未得得已能護。失已亦能更覓。若爾何以出家。五根無厭足。展轉求勝故。我見此根過故求出家。是第八人亦無解脫。無真實智故。次問第五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已能覓未得令得。得已守護令不失。用已更能覓。若求最勝我亦能得。若爾何故出家。
这第六个人也没有解脱。因为没有获得真实的智慧。接着问第三个人:你凭借什么知识出家?那人回答说:我能够让未得到的变得可以得到,已经得到的能够守护不失去。这五种感官对象因为自身享受而自然失去,如果失去时就会生出巨大的痛苦。由于看到这种失去感官对象的过失,所以寻求出家。这个人也没有解脱,因为没有获得真实的智慧。接着问第四个人:你凭借什么知识出家?那人回答说:我能够让未得到的变得可以得到,得到后能够守护不失去,失去后还能再次寻求。如果这样,你为什么出家呢?五根没有满足的时候,总是追求更胜的境界。我看到了这些根的过失,所以寻求出家。这第八个人也没有解脱,因为没有获得真实的智慧。接着问第五个人:你凭借什么知识出家?那人回答说:我能够让未得到的变得可以得到,得到后能够守护不失去,使用后还能再次寻求。如果寻求最胜的境界,我也能够得到。如果这样,你为什么出家呢?
由塵四事故應殺害他。若不害者是事不成。若作田者則應斬草伐樹。若鬪戰時則應殺人。或劫他財則損減他。或說其口妄語乃至一切世間過失。並由塵起我知此失故求出家。是第九人亦無解脫。由外厭故不修實智。故說前四依內後五依外故合九喜。此九種喜。仙人立九名。能清淨塵污故說九喜名為水。一潤濕水。二深淺水。三流水。四湖水。五善入水。六善渡水。七善出水。八光明水。九勝清淨水。翻此九喜名九無能。謂非潤濕乃至非勝清淨水。外曰。此三法與成相違。何法名為成。以偈答曰。
由于四种微细物质的原因,应当杀害他人。如果不造成伤害,那么事情就无法完成。如果耕作田地,就应该割草砍树。如果战斗时,就应该杀人。或者抢夺他人财物,就会减少他人的所有。或者说谎话乃至世间所有的过失,都是由微细物质引起的。我知道这些过失,所以寻求出家。第九个人也没有解脱,因为对外在的厌恶,不修炼真实的智慧。所以说前四个依靠内在,后五个依靠外在,因此结合九种喜悦。这九种喜悦,仙人立了九个名字,能够清除微细物质的污染,因此称九种喜悦为水。一是润泽水,二是深浅水,三是流水,四是湖水,五是善于进入水,六是善于渡过水,七是善于出水,八是光明水,九是胜清净水。反过来这九种喜悦称为九无能,即非润泽乃至非胜清净水。外人说,这三种法与成就相违,什么法称为成就?用偈语回答说。
思量聞讀誦 離苦三友得
深思熟虑地阅读和背诵,可以让人远离痛苦,获得三种亲密的朋友。
因施成就八 前三成就鉤
由于施舍,可以成就八种功德,前三种功德成就了吸引他人的方法。
思量聞讀誦乃至因施成就八者。此八種能六行得成。如一婆羅門出家學道作是思惟。何事為勝何物真實何物最後究竟。何所作為智慧得成顯。故作是思量已即得智慧。自性異覺異慢異五唯異十一根異五大異真我異。二十五真實義中起智慧。由此智慧起六種觀。一觀五大過失。見失生厭。即離五大。名思量位。二觀十一根過失。見失生厭。即離十一根。此名持位。三用此智慧觀五唯過失。見失生厭。即離五唯。名入如位。四觀慢過失及八自在見失生厭。即離慢等。名為至位。五觀覺過失。見失生厭。即得離覺名縮位。六觀自性過失。見失生厭。即離自性。
深思熟虑地听闻和背诵,乃至因布施而成就的八种境界。这八种境界能够成就六行。比如一个婆罗门出家修行,他这样思考:什么事情是最胜的,什么东西是真实的,什么东西是最终究竟的。什么行为能够成就智慧并显现出来。因此,经过这样的深思熟虑后,他获得了智慧。认识到自性与觉、慢、五唯、十一根、五大、真我都是不同的。在二十五种真实义中生起智慧。凭借这智慧,生起六种观。第一种观是观察五大的过失,见到过失后产生厌离,立即离开五大,这称为思量位。第二种观是观察十一根的过失,见到过失后产生厌离,立即离开十一根,这称为持位。第三种是运用这智慧观察五唯的过失,见到过失后产生厌离,立即离开五唯,称为入如位。第四种是观察慢的过失和八自在,见到过失后产生厌离,立即离开慢等,称为至位。第五种是观察觉的过失,见到过失后产生厌离,立即离开觉,称为缩位。第六种是观察自性的过失,见到过失后产生厌离,立即离开自性。
是位名獨存。此婆羅門因是思量故得解脫。此成由思量得故名思量成。思量成已說。次說聞成義。如一婆羅門聞他讀誦聲。謂自性異覺異乃至真我異。聞此讀誦聲。已覺知二十五義。即入思量位離五大。入能位離十一根。入如位離五唯。入至位離慢等。入縮位離於覺。入獨存位離自性。是名解脫。聞成義已說。次說讀誦義。有八智慧分得成。如一婆羅門往至師家。一欲樂聽聞。二專心諦聽。三攝受。四憶持。五知句義。六思量。七簡擇。八如實令入。是名八智分。由此智分得二十五義。入六行得解脫離苦三成者。一離內苦。如一婆羅門為內苦所逼謂頭痛等。
这个状态被称为独存。这位婆罗门因为深思熟虑而获得解脱。这种解脱是通过深思熟虑而实现的,因此被称为思量成。思量成的解释已经说完,接下来解释闻成义。比如一位婆罗门听到别人诵读的声音,认为自性、觉知、真我都是不同的。听到这些诵读的声音后,他觉悟到二十五种义理,随即进入思量位,脱离五大元素。进入能位,脱离十一根。进入如位,脱离五唯。进入至位,脱离慢等烦恼。进入缩位,脱离觉知。进入独存位,脱离自性。这就是解脱。闻成义的解释已经说完,接下来解释诵读义。通过八种智慧的分支来实现。比如一位婆罗门前往禅师那里,一是渴望听闻,二是专心聆听,三是接受,四是记忆,五是理解句义,六是思量,七是简择,八是如实领悟。这就是八种智慧分支。通过这些智慧分支领悟二十五种义理,进入六行,获得解脱,脱离三种苦。第一种是脱离内苦,比如一位婆罗门被内苦所逼迫,比如头痛等。
往詣醫所得治病已。由此內苦起於欲知。為欲求知滅此苦因。往就師家生八智分。得二十五義入六行觀故得解脫。此成由內苦如身苦心苦亦如是。二離外苦。如一婆羅門為外苦所逼。謂人獸翅乃至木石等之所困苦而不能忍。生求欲知滅苦之因。往詣師家修八智分。得二十五義入六行觀故得解脫。此成由外苦得。三依天苦。如一婆羅門為天苦所逼。謂寒熱雨等。其不能忍。詣師求八智分。得二十五義入六行觀故得解脫。七善友得者。不由八智分得。但從善友得智慧。至智慧究竟則得解脫。八因施成者。如一婆羅門人所憎惡。知他憎己是故出家。既出家已師及同友。
前往医生那里治疗疾病后,由于内在的痛苦而产生了对知识的渴望。为了消除这种痛苦的原因,他寻求知识以期消除痛苦。于是前往禅师那里,培养出八种智慧,理解了二十五种教义,通过六行观的修行而获得解脱。这种成就来自于内在的痛苦,就像身体的痛苦和心灵的痛苦一样。第二种是摆脱外在的痛苦,比如一个婆罗门被外在的痛苦所逼迫,比如被人、兽、翅膀甚至木石等困扰而无法忍受,产生了想要消除痛苦原因的渴望。他前往禅师那里,修炼八种智慧,理解了二十五种教义,通过六行观的修行而获得解脱。这种成就来自于外在的痛苦。第三种是依靠天界的痛苦,比如一个婆罗门被天界的痛苦所逼迫,比如寒热、雨水等,他无法忍受,于是前往禅师那里寻求八种智慧,理解了二十五种教义,通过六行观的修行而获得解脱。第七种是通过善友获得的,不是通过八种智慧获得,而是从善友那里获得智慧,当智慧达到究竟时,就获得了解脱。第八种是因为布施而成就的,比如一个婆罗门被人憎恶,当他知道别人憎恶自己时,因此出家。出家后,他的师父和同伴。
亦生憎惡不與智慧。自知薄福往邊村住。自謂此處無婆羅門可安居住。既往住已多得施食。其所餘者還施親友。乃至女人牧人。於是村人並皆愛念。安居欲竟。一切人眾並皆嚫施三杖澡灌諸衣物等。近帝釋會。時語諸人言。誰能與我還本大國看於此會。若欲去者人人齎物為我將往。往彼到師家已。選擇勝物以供養師。餘物次第分與同學。師友眾人並生愛念。師即施其智慧。由此智至究竟智即得解脫。此由施得成。此八成者。昔日仙人又立別名。一自度成。二善度成。三全度成。四喜度成。五重喜度成。六滿喜度成。七愛成。八遍愛成。若翻此八成。則名八無能。
謂非度無能乃。至非遍愛無能。如是十一根墮無能。及十七智害無能。為二十八無能。是疑無能喜成轉為五十義已說。前三成就鉤者。譬如醉象以鉤制伏不得隨意自在。是五疑二十八無能。九喜所制伏。世間不得真實智。若離實智則無八成故。說前三是成就鉤故。次捨疑無能喜勤修八種成。外曰。諸有所熏習體相故輪轉生死。前已說。體相有二種。一微細體相。在初生。二父母生身及十一根。共相應八有所熏習故輪轉生死。此中有疑。何者先生。體相為先。諸有為先。以偈答曰。
離有無別相 離細相無有
相名及有名 故生有二種
離有無別相者。若離諸有體相不成。譬如離熱火不得成。離細相無有者。若離細相諸有不成。譬如離火熱不得成。是兩法相依如火與熱。此法俱起如牛兩角。相名及有名故生有二種者。自性變異有二名。一生相名。二生有名。初生生死即具二種。外曰。此生唯有二種。更有別名。答曰。昔仙立別名者一自度者。此人最利自思惟得波若成解脫。不由他教故云自度成也。自思惟得不由他故自度。即波若。波若能免此至彼。故稱為度至之時。則名解脫。解脫即名成。因名為度果名為成。此度成由自思得故云自度成也。後七度成義無異也。但別名不同耳。二善度成者。
由自由他故得波若成解脫也。此人神根小劣薄由他教。自義多而能得度脫。故稱善度成也。三全度成者。一向由他教得。故稱為全。神根復劣也。四喜度成者。此人為內苦所逼。謂頭痛等。詣師求治。得暫脫內苦。此為一喜。思惟此脫非是永脫。知獨存時乃是永脫。故詣僧佉師學波若求成解脫得復歡喜。從此兩喜為名。名喜度成也。五重喜度成者。此人為內外兩苦所逼。詣師請治二苦。二苦既暫息。即是兩喜。知此非永脫。故求師學度成。得故歡喜受重喜名。六滿喜者。此人具為三苦所逼。一內苦。頭痛等。二外苦。刀杖等。三天苦。風雨寒熱等。詣師請治。
治之既差。稱為遍喜。知非永脫。就師修學故得度成。從此為名。名遍喜度成也。七愛度成者。為師憐愛教彼度成。從師受此名也。八遍愛成者。此人為一切所憎。而得財布施。遂為一切所愛。一切並欲使其得脫。故云遍愛度成也。是根壞無能有十一。智害無能有十七。合二十八無能。就五疑九喜八成合五十已說竟也。前三成就鉤者。五疑二十八無能及九喜。是後八喜成就家之鉤也。八種應得成解脫而由三故不得。如醉象應自在由鉤故不得自在隨意。八成亦如是。必由真實智故得八成。為三所鉤故不得實智。必須捨前三勤修後八種。外曰。下次問先牒前義。
後問先後。諸有所熏習體相故輪轉生死者。上來已說也。諸有即是八有。謂四法四非法。四法者。一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翻此四法即四非法也。八名為有。前四法所熏習。能令得天道。後四非法所熏習。能令得人獸二道也。所熏是體相。體相有二種。自性覺慢五唯名微細體相。從五唯所生與十一根相應起者名麁體相。是八種有及所熏習二體相誰為先生。八有在先二體在先耶。答二解釋明八有與體相無有先後。必相應俱生。如火與熱不得相離。如牛兩角必也俱起。八有與體相亦爾。有自性覺慢五唯細體相時必有八。有中四種。若非四法即有四。法非法決不得相離。是父母所生。麁身亦如是。體相亦如是。與八有決不得相離也。四有第三生名含識生。如偈所說。
天道有八分 獸道有五分
人道唯一生 略名含識生
天道有八分者。一梵王生。二世主生。三天帝生。四乾闥婆生。五阿修羅生。六夜叉生。七羅剎生。八沙神生。獸道有五分者。一由足生。二飛行生。三胸行生。四傍形生。五不行生。人道唯一生者。人道唯一類故。說含識有三種。謂天獸人三及相有為三。外曰。三世間中何物得何處增多。以偈答曰。
向上喜樂多 根生多癡闇
中生多憂苦 梵初柱為後
向上喜樂多者。梵生處等喜樂最為多。此亦有憂闇。為喜樂伏逼故。梵等諸天多受歡樂。根生多癡暗者。謂獸翅乃至柱等不行生。此中暗癡為多。此亦有憂樂。為暗癡伏逼故。獸等多暗癡。根生者三生。其最下故說根。中生多憂苦者。人生中憂苦為多。亦有喜暗癡。以憂多故。伏逼喜闇故。人中多憂苦。人道名中者。三道居中故。最後生者。云何說名柱。謂草木山石等。三世間由此荷持故說名柱。如是相生有生及含識生已具說此三生是自。性所作故。自性事已滿。謂生世間及得解脫。外曰。三世間中人天及狩誰受苦樂。為自性受。為覺慢五唯乃至十一根等受。為是人我受。以偈答曰。
此中老死苦 唯智人能受
體相未離時 故略說是苦
此中老死苦唯智人能受者。三世間中有苦。是老所作。皮皺髮白脫落氣[口*束]扶杖親友所輕。如是等苦並由老故。死苦者。有人得八自在。或得五微塵。或得麁塵。是人臨死。為閻羅所錄。此中受苦名為死苦。復有中間時三苦。智人能受此三苦。自性及麁身。無智故不能受。故說人苦非自性等苦。外曰。幾時人受此苦。答曰。體相未離時。故略說是苦。大等相及細身苦未相離。是麁身於世間中輪轉未相離。如是時中人我受苦。若細麁相離時。人我即解脫。若解脫時如是等苦畢竟不受。若未離細麁相。則不得解脫苦。故略說細相麁相名為苦。外曰。自性事唯此為更有耶。以偈答曰。
自性事如此 覺等及五大
為脫三處人 為他如自事
自性事如此覺等及五大者。此偈說何義。謂七十偈義。其相已成滿。云何如此。自性兩種事已顯現故。一者次第起生死。令我與三世間塵相應。得次第起。初起覺從覺起慢從慢起五唯。從五唯起十一根及五大。此二十三事。身覺為初。以五大為後。二者為脫三處人為他如自事者。為解脫天道中人我及人獸道中人我。次第作八成。今見自性我中間。此兩但為他不為自。譬如有人作朋友事不作自事。如是自性但作他事無自為事。外曰。汝說自性作人我事已則得離我。此自性無知。唯人我有知。云何作意令他與塵相應。輪轉三世間。後令得解脫。若有是意非謂無知。答曰。已見無知如物有合有離。如偈說言。
為增長犢子 無知轉為乳
為解脫人我 無知性亦爾
為增長犢子無知轉為乳者。如世間中無知水草牛所噉食。應長養犢子。如作如此計於。一年內能轉作乳。犢子既長。能噉草已。牛復食水草。則不變為乳。為解脫人我無知性亦爾者。如是無知自性為我作事令得解脫。或合或離。離竟不更合。復次偈言。
為離不安定 如世間作事
為令我解脫 不了事亦爾
為離不安定如世間作事者。如世間人心不安定。往還彼此為離不安定故。為令我解脫不了事亦爾者。自性由我故如有不安定。為我應作事。一取聲等塵二取三德。我中間除不安定已。最後得相離。不了者是自性別名。已過根故。故亦稱為冥。云何知。有如前說有五因緣知自性是有。如前偈說。別類有量故。同性能生故。因果差別故。遍相無別故。以如此道理。故知自性是有。復次偈言。
如伎出舞堂 現他還更隱
令我顯自身 自性離亦爾
如伎出舞堂現他還更隱者。如一伎兒作歌舞等樂現身示觀者。彼人見我已。我事已究竟還隱於障中。自性亦如是。或約覺現身。或約慢現身。或約五唯五根五作五大等現身。或約喜憂闇癡三德及三世間等現身。現身已然後則遠離不復受三熱故。說令我顯自身自性離亦爾。外曰自性顯自性身有幾種方便。以偈答曰。
以種種方便 作恩於無恩
有德於無德 為他事無用
以種種方便作恩於無恩者。聲觸色味香等塵。能顯現於我。義說顯是事。我汝更互異。我受性恩已。無一恩酬性。有德於無德為他事無用者。自性有三德。謂喜憂暗癡。我則無此德。猶如有人利親益友不望彼恩。如是自性。從初為我作隨意事乃至解脫。我無一時報彼恩事。故說為他事無用。外曰。我正遍見自性已。然後得解脫。為髣髴見耶。以偈答曰。
太極濡自性 我計更無物
我今已被見 因此藏不現
太極濡自性我計更無物者。如世間中見一人有女大勝德。復次見第二女其德最勝。即作計言。是女最勝無更及者。自性亦如是。二十四義中無有一物如其柔軟。云何知如此。不能忍受他見故。外曰。是義不然。人我獨存。不由見自性故如執自在因師說。
我癡無自性 自安樂苦中
自在天使去 天上及地獄
因此執故若我見自性。自性不得離。故自性柔軟不得成。復次執自然因師說。見自性得解脫。是義不然。解脫自然得故。如前偈說。
能令鵝白色 作鸚鵡青色
是因能生我 造孔雀斑色
如是一切世間。自然為因。是故自然解脫不由自性。復有師說。若見自性得解脫。是事不然由人我解脫故。如偈中說。
四皮陀歌讚 已有當有人
死活等自在 行遍不重行
是故解脫不由見自性。答曰。汝言自在天為因。是義不然。云何如此。以無德故。自在天無有三德。世間有三德。因果不相似。是故自在不為因。唯有自性有三德。世間有三德故。知自性能為因。是故人我亦不為因。無有三德故。自然為世間因是義不然。非證比量境界故。證量者。見先作因。然後得果。以知者由此證見比度去來亦知如此若。汝說由聖言故是故得知。是義不然。顛倒說故。是故不成聖。外曰。又有諸說。謂時節為因。如偈所言。
時節熟眾生 及滅減眾生
世眠時節覺 誰能欺時節
一切諸事皆由時節。是故不關見自性得解脫。答曰。時節因不然。三攝中無故。自性變異我攝諸法皆盡離三無別法。此中時節不被攝故知時節無。此變異體說名時節。過去變異名過去時。現在未來亦復如是。故知時節者。是變異別名。以是義故自性為正因。若人得如此正智。是時即得正遍見自性。自性即隱離。以自性離故。故我得解脫。故說太極軟自性我計更無物。外曰。自性若被見。云何得離。答曰。我今已被見。因此藏不現。譬如貴家女其性最為善。有人卒來見。是女即羞隱。自性亦如是。若我正遍見。即離便藏隱。唯我獨自存。外曰。世間及聰明同說此言。人縛人解人輪轉生死。此言實不實。答曰。此言不實。云何知。如偈所說。
人無縛無脫 無輪轉生死
輪轉及繫縛 解脫唯自性
人無縛無脫者。人我不被縛。云何如此。無三德故以。遍滿故無變異故。無有事故。繫縛者。由有三德。人我無三德。故無自性縛。以遍滿者。縛義有彼此。在此不出彼。是故名為縛。人我無彼此。是故無有縛。無變異者。從覺乃至大。此變異屬自性不屬我。是故人我無變異縛。無有事者。我非作者故。故不能作事。施等諸事。皆屬自性故。我非施縛。若非被縛。是故非被脫義得自然脫。無輪轉生死者。遍滿一切處。云何得輪轉。行所未曾至。是乃名輪轉。我無處不遍故無輪轉義。若人不知此實義。得說我被縛及輪轉。外曰。若爾誰被縛及輪轉。答曰。輪轉及繫縛。解脫唯自性。自性由自性。變異及施等能自縛身。是五唯細身與十三具相應。為三縛所繫。輪轉三世間生。若得正遍智生能解三縛捨離輪轉則便解脫。故說三世間依性能造作事。若汝說人被縛世間解脫生死。是義不然。復次偈言。
如是真實義 數習無餘故
無我及我所 無倒淨獨智
如是真實義者。如前已說二十五義。數習無餘故者。於六行中數數修習故。無餘者。修習究竟故。智慧得生。因此智慧無執我執我所執。此三執及五疑。並得滅盡。一切事及身。皆自性所作。非無非我非我所。悉屬自性故。因此修智慧得生清淨獨存。因此智我得解脫。外曰。我由此智何所作。以偈答曰。
由智不更生 我意竟捨事
人我見自性 如靜住觀舞
由智不更生者。由此實智故自性不更生覺慢五唯等。如偈所言。
如穀有水土 無糠不生芽
智力制伏故 性不生亦爾
我意竟捨事者。為我作二種事已究竟。一者受用塵。二見自性。我中間故自性離一切事。如我見自性如靜住觀舞者。如觀伎人安坐直住。我亦如是。種種事中觀此自性。我終不動。如作是計。是其二縛一切人。後時亦能解脫一切人。外曰。智於自性我中何所作。以偈答曰。
我見已捨住 我被見離藏
自性我雖合 無用故不生
我見已捨住者。如世間人見諸伎女種種歌舞。作是計云我已見足直捨心住。伎女念云。我事已被見即隱離是處人我亦如是。見自性已直捨而住。自性亦如是。既被見已即捨離住。外曰。人我者遍滿。自性亦遍滿。是二相合恒有不可離。從此和合云何不更生身。答曰。自性我雖合無用故不生。汝說我與自性遍滿故恒合義實如是。若如此云何不更生。生用無有故。生用有二種。初令我與塵相應。後令我見自性差別。此兩用見究竟故不復更生。外曰。若如此是用則不定和合為因故。答曰。正遍知力故。由此智我見自性。熟厭離已見雖復和合亦不得生。譬如出債主與負債人。先為債相應。既還債已雖復和合不更相關。我與自性亦如是。外曰。若由智故得解脫。汝亦有智我亦有智。云何二人不俱解脫。以偈答曰。
由正遍知故 法等不成因
輪轉已直住 如輪身被成
由正遍知故法等不成因者。正者如實知二十五義。遍知者二十五義不多不少。由此智力。一法二非法三非智四離欲五非離欲六自在七不自在。此七被燒壞故不能作因。譬如種子。既被火燒不復生芽。如是七種為智慧得故不成。如是之人去來輪轉故。昔時由此法等宿世因得輪轉七處。今為智慧故。此因不能生依因。譬如繖無影亦隨無。如是宿因無故是身亦無。如是智人宿世速行因息故直住如輪被制。外曰。若人得智慧。何時得解脫。以偈答曰。
捨身時事顯 自性遠離時
決定及畢竟 二獨存得成
捨身時者。先所作法非法滅時。正捨此身時。內身有地大。還外地相應。乃至內空亦還空大。五根還五唯。乃至心根亦還五唯。事顯自性遠離時者。一切起生死事及解脫事。已滿足故。是故自性遠離我。是時中決定及畢竟二獨存得成。決定獨存者。由實知故。離醫方及諸道異執。畢竟者離四皮陀果。及不由智離欲果是。獨存者決定無二。畢竟者無復邊際。此二獨存二時中獨存。外曰。此正遍知何用。以偈答曰。
是智為我用 祕密大仙說
世間生住滅 此中得思量
是智為我用者。是智者二十五義正遍知。為我用者獨存解脫。祕密大仙說者祕密者。諸邪說義之所隱覆。不能得顯。離正師不可得故。祕密應施五德婆羅門不施餘人故名祕密。五德者。一生地好。二姓族好。三行好。四有能。五欲得。具此智慧乃堪施法。餘則不與。故稱祕密。大仙說者。迦毘羅仙人如次第所說。外曰。此智中何所思量。答曰。世間生住滅。此中得思量。世間初梵及後住。此中生住滅。生者從自性生覺。乃至生五大。住者由細身諸有所薰習輪轉三世間中。滅者由八成永得獨存。此三義智中顯現故。離三無餘義故。故究竟智。外曰。此智從何而得。以偈答曰。
是智勝吉祥 牟尼依悲說
先為阿修利 次與般尸訶
是智勝吉祥者。此智昔四皮陀未出時初得成就。由此智四皮陀及諸道。後得成故。故說一切最勝。三種苦及二十四本苦并三縛。由此智故我得遠離獨存解脫。故說此智最吉祥。牟尼依悲說者。誰初得此智。謂迦毘羅大仙人。如前說。迦毘羅仙人初出有四德。一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得此智已依大悲說。護持此智為欲度他。由慈悲故先為阿修利說。是阿修利仙人。次為般尸訶說。是般尸訶廣說此論。有六十千偈。迦毘羅仙人為阿修利略說如此。最初唯闇生此暗中有智田。智田即是人有人未有智故稱為田。次迴轉變異。此第一轉生。乃至解脫。阿修利仙人為般尸訶略說亦如是。是般尸訶廣說此智有六十千偈。次第乃至婆羅門姓拘式名自在黑。抄集出七十偈。故說偈言。
弟子次第來 傳受大師智
自在黑略說 已知實義本
弟子次第來傳受大師智者。是智者從迦毘羅來至阿修利。阿修利傳與般尸訶。般尸訶傳與褐伽。褐伽傳與優樓佉。優樓佉與跋婆利。跋婆利自在黑。如是次第自在黑得此智。見大論難可受持。故略抄七十偈。如前說。三苦所逼故欲知滅苦因等。故說自在黑略說已知實義本。此中有聰明人。說偈言。
此七十偈論 攝六萬義盡
此中說緣生 乃至五十義
彼義者不出此義。如前偈說。
生因覺為體 疑無能成喜
思量德不平 覺生五十分
復有十義。如偈所說。
有一意用義 五義已獨存
會離人我多 身住是十義
有義者。因中有果義。一義者。自性一隨多人用迴轉。意用者。令我與諸塵相應後令見中間。五義者。有五道理立自性。有五道理立人我。如前說。獨存者由正遍知定極獨存。和合及離者。遍滿故和合。事顯故相離。人我多者。生死不同故。此義如前說。身住者。由細身乃至未生智。此十義與五十義合。是六萬偈所說。是故七十論與六萬義等。外曰。大論與七十有何異。答曰。昔時聖傳及破他執彼有此無。是異義如是。論義已究竟。
金七十論卷下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