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故大德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行狀
唐 趙遷撰1卷CBETA T2056少于一万字 42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大唐故大德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行狀
前試左領軍衛兵曹參軍輸林待詔臣趙遷
皇帝灌頂大師法號不空。以普賢行願。傳大菩提心金剛智印。奉佛教令。拔濟群品。持大法寶。為時而來。翼贊三朝。近三十載。大師本西良府。北天竺之波羅門族也。先門早逝。育于舅氏。便隨母姓。初母康氏之未娠也。有善相者言曰。爾後畢生菩提薩埵。言訖不見。大奇之。遂沐浴換衣。斷語持念。未經三日。坐而假寐。夢佛微笑。雙目光流。入母人頂。忽而驚寤。遍體流汗。因覺有身。香燈已後。夜室如晝。十二月而生。生而能言。風神出凡。精氣殊眾。六波羅密。四無量心。宛若生知。非關師授。唯佛與佛。乃能究焉。昔者婆伽梵毘盧遮那。
皇帝授予灌顶大师法号不空。他以普贤菩萨的行愿,传承大菩提心金刚智印。奉佛教的命令,救助众生,持有佛法的至宝,为时代而来,辅助三朝,近三十载。大师原本出生于西良府,是北天竺婆罗门族的后裔。他的父母早逝,由舅舅抚养,随母亲的姓氏。当母亲康氏怀孕前,有擅长相术的人预言说,她将生下一位菩萨。预言后那人就不见了。康氏感到非常惊奇,于是沐浴更衣,断绝言语,持续持念。不到三日,她坐着小睡时梦见佛陀微笑,双眼光芒四射,进入她的头顶。突然惊醒,全身出汗,因此意识到自己怀孕了。怀孕后,夜晚的房间明亮如白昼。怀孕十二个月后生下大师,他出生就能说话,气质非凡,精力超群。六波罗蜜和四无量心仿佛天生就了解,无需师授。只有佛与佛之间,才能彻底理解。过去,婆伽梵毗卢遮那。
以金剛頂瑜伽祕密教王真言法印。付屬金剛手菩薩。垂近千載。傳龍猛菩薩。數百年後。龍猛傳龍智阿遮梨耶。後數百年。龍智傳金剛智阿遮利耶。金剛智傳今之大師。雖源一流派分。蓋數十人而已。家嫡相繼。我師承其六焉。初大師隨外氏觀風大國。生年十歲。周遊巡歷武威太原。十三事大弘教。祖師道悉談章波羅門語論。輒背文而諷誦。剋日而洞悟。祖師大奇。他日與授菩提心戒。引入金剛界大曼茶羅。驗之擲花。知有後矣。十五初落髮。二十進具戒。善一切有部律。曉諸國語。識異國書。先翻經常使譯語。對唐梵之輕重。酌文義之精華。
以金刚顶瑜伽秘密教王真言法印,托付给金刚手菩萨。历经近千年,传承至龙猛菩萨。数百年后,龙猛传给龙智阿遮梨耶。再过数百年,龙智传给金刚智阿遮利耶。金刚智传给现在的大师。虽然源自同一流派,但分支众多,总共不过数十人。家族嫡系相继,我的师父是第六代传人。最初大师随外祖父观察风大国,十岁时周游巡历武威太原。十三岁侍奉大弘教祖师,道悉谈论章波罗门语论,总是背文而讽诵,很快就能深刻理解。祖师非常惊奇。后来授予他菩提心戒,引入金刚界大曼荼罗。通过掷花验证,预知将来。十五岁初次落发,二十岁受具足戒。精通一切有部律,通晓各国语言,识别异国文字。先前翻译经典常使用译语,对照唐梵的轻重,斟酌文义的精华。
討習聲論十二年功六月而畢。誦文殊願。一載之限。再夕而終。後於祖師處。哀祈瑜伽五部三密。求之三載。未遂夙心。為法之故。欲歸天竺。是日宿于新豐逆旅。祖師此夜偶然而夢。京城諸寺佛菩薩像。悉皆東行。忽而驚悟。令疾命還。及聞迴至。祖師大喜。我之法藏。盡將付汝。次於他晨。為與傳授五部之法。灌頂護摩阿闍梨教。大日經悉地儀軌。諸佛頂部眾真言行。一一傳持。皆盡其妙。後數年。祖師奉詔歸國。大師隨侍。至河南府。祖師示疾而終。是時開元二十九年仲秋矣。影塔既成。以先奉先師遺言。令往師子國。至天實初。到南海郡。信舶未至。
学习声论十二年,修行六个月后完成。背诵文殊菩萨的誓愿,一年期限,两夜就完成了。后来在祖师那里,哀求瑜伽五部三密的教法,求了三年,未能实现初衷。因为追求佛法的缘故,打算返回天竺。那天晚上住在新丰的旅馆,祖师偶然梦见京城各寺的佛菩萨像都向东行进,突然惊醒,急忙命令返回。等到听说返回,祖师非常高兴,说我的法藏将全部传授给你。第二天早晨,传授了五部的教法、灌顶护摩阿闍梨的教义、《大日经》悉地的仪轨、诸佛顶部众真言行,一一传授并保持其精妙。几年后,祖师奉诏回国,大师随侍。到达河南府时,祖师因病而终。那时是开元二十九年的仲秋。影塔建成后,按照先师的遗言,前往师子国。到达天竺之初,到达南海郡,信使的船还未到达。
採訪劉巨鱗。三請大師。哀求灌頂。我師許之。權於法性寺。建立道場。因劉公也。四眾咸賴。度人億千。大師之未往也。入曼荼羅。對本尊像。金剛三密。以加持。念誦經行。未踰旬日。文殊師利現身。因誠大願不孤。夙心已遂。便率門人含光惠辯 僧俗三七。杖錫登舟。採訪已下。舉州士庶大會。陳設香花。遍于海浦。蠡梵栝于天涯。奉送大師。凡數百里。初至訶陵國界。遇大黑風。
采访刘巨鳞。三次恳请大师。哀求灌顶。我的师傅同意了。暂时在法性寺。建立道场。因为刘公。四众都依赖。度人千万。大师还未前往。进入曼荼罗。面对本尊像。金刚三密。以加持。念诵经行。未过十天。文殊师利现身。因为诚心大愿不孤单。旧日心愿已实现。便带领门人含光惠辩僧俗二十一日。持杖锡登船。采访以下。全州士庶大法会。陈设香花。遍布海边。螺梵栝于天边。送别大师。总共数百里。刚到訶陵国界。遇到大黑风。
眾商惶怖。作本天法。[橠-多+(口/一)] 之無効稽首膜拜。哀求大師。惠辯 小師。亦隨慟叫。大師告曰。今吾有法。爾等勿憂。遂右執五智菩提心杵。左持般若佛母經。申作法加持。誦大隨求。纔經一遍。
商人们感到非常恐慌。他们尝试了他们原本的天法,但发现没有效果,于是恭敬地向大师顶礼膜拜,哀求大师的帮助。大师告诉他们,他有办法,让他们不要担心。于是他右手拿着代表五智的菩提心杵,左手持着般若佛母经,开始进行加持仪式,诵读大随求陀罗尼,仅仅一遍就完成了。
惠辯 亦怪之。風優海澄。師之力也。後又遇疾風。大鯨出海。噴浪若山。有甚前患。商人之輩。甘心輸命。大師哀愍。如舊念持。亦令惠辯 。誦娑竭羅龍王經。未移時剋。眾難俱弭。次達海口城。師子國王。遣使迎之。
惠辩也感到惊奇。风平浪静,海面清澈,这都是大师的力量所致。后来他们又遇到了强风,巨大的鲸鱼跃出海面,喷出的浪花像山一样高,情况比之前更加危险。商人们准备放弃生命,但大师出于悲悯,像之前一样念诵陀罗尼,并让惠辩诵读娑竭罗龙王经。不久,所有的困难都消除了。他们随后到达了海口城,师子国的国王派使者来迎接他们。
大師見王。王大悅。便請大師住宮。七日供養。每日常以真金浴斛。滿貯香水。王為大師。躬自澡浴。次及太子后妃輔相。如王禮大師。他日尋普賢阿闍梨等。奉獻金寶錦繡之屬。請開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毘盧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壇法。并許門人含光惠辯 。同授五部灌頂。大師自爾。覺無常師。遍更討尋諸真言教。并諸經論五百餘部。本三昧諸尊密印。儀形色像。壇法標幟。文義性相。
大师见到国王,国王非常高兴,便邀请大师住在宫中,连续七天供养大师。每天国王都用装满香水的真金浴斛为大师亲自洗澡,接着是太子、王后、妃子和辅政大臣,都按照国王的礼节对待大师。后来,国王寻找普贤阿闍梨等人,献上金银财宝和锦绣之物,请求开启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坛法,并允许门人含光和惠辩一同接受五部灌顶。从那时起,大师觉察到无常,广泛研究各种真言教法以及五百多部经论,包括本三昧、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坛法标幟和文义性相。
無不盡源。他日王作調象戲。以示國人。登高望之。無敢近目。大師密誦佛眼真言。并結大印。住於慈定。當衢而立。狂象十餘。數步之內。頓倒忙走。舉國奇之。又遊五天。巡歷諸國。事跡數繁。闕而不記。天寶五載。還歸上京。進師子國王尸羅迷伽表。及金瓔珞。般若梵甲。諸寶白[疊*毛] 等。奉勅令權住鴻臚寺。他日有詔。請大師入內。建立曼荼羅。為玄宗皇帝。五部灌頂。
无一不探求其根源。后来有一天,国王举行调象游戏向国人展示,登上高处观看,无人敢直视。大师秘密诵读佛眼真言,并结大印,安住在慈定之中,站在大路中间。十余头狂象在几步之内突然倒地,急忙逃走,全国都为之惊奇。大师又游历五天竺,遍访各国,事迹繁多,此处省略不记。天宝五年,大师返回上京,进献师子国王尸罗迷伽的表文,以及金瓔珞、般若梵甲、各种宝物白[疊*毛]等。奉命暂时住在鸿臚寺。后来有一天,皇帝下诏请大师入宫,建立曼荼罗,为玄宗皇帝进行五部灌顶。
是年移住淨影寺。是歲也終夏愆陽。帝請大師入內祈雨。制日時不得賖。雨不得暴。大師奏大孔雀明王經壇法。未盡三日。膏澤彌洽。皇帝大悅。自持寶箱。賜大師紫袈裟。帝為披擐。并賜絹二百疋。後有大風卒起。勅令大師止風。大師請一銀瓶。作加持法。須臾風止。帝殊器重。後有池鵝。誤觸瓶倒。風擊如前。勅令再止。隨止隨効。帝倍加敬。恩命號為智藏。八載恩旨。許歸本國。垂驛騎之五疋。到南海郡。後勅令且住。十二載。 勅令赴河瀧節度御史大夫哥舒翰所請。十三載。到武威。住開元寺。節度已下。至于一命。皆授灌頂。士庶之類。數千人眾。
那一年,大师移居到了淨影寺。那年夏天,天气异常炎热,缺少雨水。皇帝请大师进入宫中祈求降雨。规定了降雨的时间和强度。大师念诵了《孔雀明王经》并设立了坛法。不到三天,雨水充沛,滋润了大地。皇帝非常高兴,亲自拿着宝箱,赐给大师紫色的袈裟,并亲自为他披上,同时赐予了二百匹绢。后来突然起了大风,皇帝命令大师止风。大师请求一个银瓶,进行了加持法,不久风就停了。皇帝非常赞赏。后来有池中的鹅不小心撞倒了瓶子,风又像之前那样刮起。皇帝再次命令大师止风,大师随即止风,效果立竿见影。皇帝更加敬重大师,赐予他“智藏”的称号。第八年,皇帝下旨,允许大师回国,并赐予五匹驿马。到达南海郡后,皇帝又下令让他暂时留下。第十二年,皇帝命令大师前往河瀧节度使哥舒翰的驻地。第十三年,大师到达武威,住在开元寺。从节度使到普通百姓,数千人都接受了灌顶仪式。
咸登道場。與僧弟子含光。授五部法。次與今之功德使開府李元琮。授五部灌頂。并授金剛界大曼茶羅。是日也道場地大動。大師感而謂曰。此即汝心之誠所致也。十五載夏。奉詔還京。住大興善寺。至德中。鑾駕在靈武風翔。大師常密使人問道。奉表起居。又頻論剋復之策。肅宗皇帝。亦頻密諜使者。到大師處。求祕密法。并定收京之日。果如所料。乾元中。帝請大師。於內建立道場。及護摩法。帝授轉輪王七寶灌頂。上元末。皇帝聖躬不康。請大師。以大隨求真言。拂除七遍。聖躬萬福。帝特加殊禮。大師表請入山。李輔國勅令終南山智矩寺修功德。
众人都来到学习佛道的地点。与僧人弟子含光一起,传授五部秘藏的教法。接着,又向当时的功德使、开府李元琮传授五部灌顶,并授予金刚界大曼荼罗。在那一天,道场的地面发生了大的震动,大师感慨地说,这是你们内心虔诚所导致的。十五年的夏季,奉皇帝的命令返回京城,居住在大兴善寺。至德年间,皇帝在灵武凤翔,大师常秘密派人去问候,呈上表文询问起居,并多次讨论收复京城的策略。肃宗皇帝也频繁秘密派遣使者到大师那里,寻求秘密教法,并确定收复京城的日期,结果正如所预料的那样。乾元年间,皇帝请大师在宫内建立道场,并举行护摩法会,皇帝接受了转轮王七宝灌顶。上元年末,皇帝身体不适,请求大师用大随求真言拂拭七遍,皇帝身体恢复健康,特别给予大师崇高的礼遇。大师上表请求进入山中,李辅国皇帝下令在终南山智矩寺修行功德。
念誦之夕。大樂薩埵。舒毫發光。以相驗之。位隣悉地。大師又曰。眾生未度。吾安自度之。遂已先聖登遐。今皇御宇。渥恩日甚。錫賚便繁。今略述而已。仁王密嚴二經。皇帝特製經序。勅命頒行之日。慶雲大現。舉朝表賀。編之國史。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制授大師特進試鴻臚卿。號大廣智三藏。大曆三年。大師於興善寺立道場。賜瑞錦褥十二領。繡羅幡三十二口。價直千萬。又賜二七日入道場大眾齋糧。近侍大臣諸禁軍使。勅令入灌頂道場。道俗之流。別有五千餘眾。四年冬。大師奏。天下寺食堂中。特置文殊師利為上座。恩制許之。須宣宇內。
在念诵的夜晚,大乐菩萨舒展毫发,发出光芒,以此作为验证。位置接近悉地,大师又说,众生未得度,我怎能独自得度。于是先于圣人离世。当今皇帝统治天下,恩泽日益深厚,赐予频繁。现在简要叙述一下。仁王密严两部经文,皇帝特别撰写了经序,命令颁布执行的日子,祥云大量显现,整个朝廷都表示祝贺。记录在国史中。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皇帝下令授予大师特进试鸿胪卿的称号,号为大广智三藏。大历三年,大师在兴善寺设立道场,皇帝赐予十二领瑞锦褥,三十二口绣罗幡,价值千万。又赐予十四天进入道场的大众斋粮。近侍大臣和各位禁军使,皇帝命令他们进入灌顶道场。出家与在家的信众,另外有五千多人。四年的冬天,大师上奏请求在天下寺庙的食堂中,特别设立文殊师利为上座。皇帝的恩制允许了。必须宣告于国内。
五年夏五月。詔請大師。往太原臺山修功德。是歲也有彗出焉。法事告終。妖星自伏。季秋屆于京師。皇上以所乘師子。聽并御鞍轡。遣中使出城迎大師。大師固辭。恩命不許。乃乘之入對。皇上大悅。并僧俗弟子。咸賜內殿齋飯。錫賚束帛甚厚。六年春玉二月。 勅賜大師道場繡羅幡二十四口。繡縵天一。并繡額一。十月聖誕日。大師進前後所譯經。有勅宣示中外。編入一切經目籙。并僧俗弟子等。都賜物五百一十疋。七年春。勅賜絹一百疋。是歲春夏旱。有詔。請大師祈雨。中使李憲誠。奉宣恩旨。若三日內雨足。是和上功。非過三日關和尚事。大師受制。
五年夏季五月,皇帝下诏邀请大师前往太原台山进行修行以积累功德。同年,彗星出现。法事结束后,妖星自行消失。到了秋季,大师抵达京城。皇帝将自己所骑的狮子马,连同御用的鞍辔,派使者出城迎接大师。大师坚决推辞,但皇帝的命令不容拒绝,于是大师便骑着狮子马入宫觐见。皇帝非常高兴,对大师以及僧俗弟子都赐予了内殿的斋饭,并赐予了丰厚的束帛。六年春季二月,皇帝下令赐予大师道场绣制的罗幡二十四面,绣制的天幕一幅,以及绣制的匾额一块。十月的圣诞日,大师呈上之前所翻译的经文,皇帝下令向中外宣布,并编入所有经文目录。同时,对僧俗弟子等,共赐予了五百一十匹布帛。七年春季,皇帝下令赐予绢一百匹。同年春夏之交,天气干旱,皇帝下诏请大师祈雨。使者李憲誠奉命传达皇帝的旨意,如果三天内降雨充足,则是大师的功劳;如果超过三天,则是和上的责任。大师接受了皇帝的命令。
建立道場。一日已終。及依法祈請。亦不過限。大雨豐足。皇帝大悅。設千僧齋。并僧弟子衣七副。以報功也。冬大師奏。造文殊閣。聖上自為閣主。貴妃韓王。華陽公主贊之。凡出正庫財。約三千萬數。特為修崇。八年春。賜大師絹二百疋。充乳藥。五月奉勅。譯薩路荼王經一卷。賜絹二百二十疋。冬十二月十四日。上文殊閣梁。一切費用。皆是恩旨。別有錫賚。相望道路。九年春正月。賜綵六十疋。夏四月。賜絹三百疋。充衣鉢。六月十一日。有詔。就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戶。餘如故。累讓不許。諸弟子相次馳賀。大師不悅曰。聖眾儼如。
建立了修行的道场。一天结束时,依照法度进行祈请,也没有超过规定的限度。大雨充沛,皇帝非常高兴,于是设立了千僧斋,并为僧侣弟子们提供了七套衣物,以此作为对他们功德的回报。冬��,大师上奏请求建造文殊阁,皇帝亲自担任阁主,韩王和华阳公主也对此表示赞许。所有费用均出自国库,大约有三千万之数,特别用于修建和尊崇。到了八年春天,皇帝赐予大师绢布二百匹,用作乳药之用。五月时,奉皇帝之命,翻译了《萨路荼王经》一卷,皇帝赐予绢布二百二十匹。十二月十四日,文殊阁的梁木被安置,所有费用都是皇帝的恩赐,另外还有錫杖的赏赐,连绵不绝地在路上可见。九年春正月,皇帝赐予彩绢六十匹。夏季四月,赐予绢布三百匹,用作衣钵之用。六月十一日,皇帝下诏,加封大师为开府仪同三司,封为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其余待遇照旧。尽管大师多次辞让,但未被允许。弟子们相继前来祝贺,大师不高兴地说,圣众庄严肃穆。
舒手相慰。白月圓滿。吾之去時。柰何臨終。更竊名位。附令懇讓。大師自去。冬臘中夜。命弟子趙遷。持筆硯。吾欲略一涅槃荼毘儀軌。使爾後代。准此送終。遷稽首三請。伏乞慈悲。且久住世。大師笑而不許。自春及夏。停飧輟寢。宣揚妙法。誡勗門人。每語乃普賢行願出生無邊門經。勸令誦持。再三歎息。其先受法者。偏使屬意觀菩提心本尊大印真詮阿字。了法不生證大覺身。若指諸掌。慰誨勤勤悲喜交集。汝等於法。宜踰身命。是所聞者斯不易焉。吾思往日。涉險冐危。為法委身。窮歷拜國。周遊往返。十餘萬里。爾等當思此意。速此修行。
無殉利以辱身。勿為名而喪道奉我臨終之誠。成爾書紳之勗。以大曆九年六月十五日午時。浴香水。換新服。端居正容。命草辭表。北面瞻望。東首倚臥。住大印身定中便去。神雖往而容貌如舊。氣將盡而色澤逾鮮。斯法力之加。豈死相而能壞。行年七十。僧臘五十。僧弟子惠朗。次承灌頂之位。餘知法者。蓋數十人而已。聖上哀悼。輟朝三日。念師資之啟沃。觀遺跡而惻愴。絹三百匹布二百端。米麵四百石。油七石。柴十五車。炭三車。賜錢四十萬。又賜造塔錢二百餘萬。齋七供養。仍別支給。日日中使予慰存問。勅功德使李元琮知喪事。初大師之將終。
眾相先現。諸僧夢千仞寶幢。無故摧倒。文殊新閣。忽然崩壞。大振院宇。比至驚悟。聲猶在耳。金剛智杵飛空上。大興善寺後。池水盡枯涸。林竹生實。庭花變色。諸事異相。近數十條今略序之。餘皆不錄。昔者如來滅度。雙林改白。文宣歿世。泗水逆流。雖古今之有殊。驗徵應之不異也。七月六日。就塔所。具荼毘之禮。隨喜者億千萬數。是日有詔。使高品劉仙鶴就致祭。并贈司空諡曰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和上。尊其德也。荼毘火滅。於餘燼中。凡得舍利數百粒。八十粒進入內。又於頂骨中。有一粒。半隱半現。後有勅。令於大興善寺舊住院中。起舍利塔。
特賜造塔錢萬餘貫。承後諸弟子在院者。聖恩愛及如大師在日。皇上據四海之圖籍。十有三年矣。所賜大師手詔數十首。皆聖人密旨。並却進奉。遠自先朝。至今聖代。所有黑制卷軸盈篋。錫賚束帛。不知其數。累年繫月。積若岳。未甞言貯畜。輒不謀於生計。今並不書。每在中禁。建立道場。頗積年歲。傳授法印。加持護摩。殄除災異。增益吉祥。祕密之事。大師未曾輒有宣爾。今並不列於行狀。諸類事跡。其徒寔繁。蓋存於別傳。付法弟子。輸誠國家。則在於遺書進奉。陳博情蓋題於辭表。大師自開元。至今大曆。翻譯經法。凡一百二十餘卷。諸佛示權。
摧魔護國。非臣下堪聞者。緘在於天宮。普賢行門。菩提般若。是瑜伽修行者。須宣於人代。大師據灌頂師位。四十餘年。入壇弟子。授法門人。三朝宰臣。五京大德。緇素士流。方牧岳主。農商庶類。蓋億萬計。其登戒壇。二千弟子。一切有部。獨為宗師。嗚呼大師。訓人之道。其徒不一。泯合二諦。適于眾因。先觀性以示方。非妄投而虛力。以大海之法寶。隨所受而適心。以雪山之妙藥。故應病而令服。是以有蘇悉地毘盧遮那金剛頂經諸真言部。若戒定慧。頓漸半滿。大師之教也。如是大師。其存也三朝帝師。其歿也萬人哀痛。教法懸於日月。生死霑於雨露。
二七僧人。常入天宮之會。三千門士。猶承聖上之恩。且佛教東來。向近二千載。傳勝法。沐光榮。實未有與大師同年而語者也。諸弟子等所痛。夜室光沈。釋門喪寶。天柱中折。濟舟忽覆。氾氾苦海。將何所依。淚盡繼血。心摧魄喪。小子遷執巾棒錫九載于茲。握筆持硯八年而已。叨居翻譯之次。竊承祕奧之躅。大師所有行化之由。會親稟受。平生之日。命令序述。在於侍奉。未暇修纂。況乃奉臨終遺言。固辭不獲。臨之氣盡。悲淚難裁。乩諸故事。十無在一。謹狀。
應安三年二月一日以或本令寫之重以保壽院古本校點了 權少僧都賢寶(生卅八)
延享四丁卯歲夷刻 八修補畢
僧正 賢賀(俗壽六十四)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