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鳴菩薩傳
後秦 鳩摩羅什譯1卷CBETA T2046少于一万字 14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馬鳴菩薩傳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有大師名馬鳴菩薩。長老脇弟子也。時長老脇勤憂佛法入三昧觀。誰堪出家廣宣道化開悟眾生者。見中天竺有出家外道。世智聰辯善通論議。唱言若諸比丘。能與我論議者。可打揵椎。如其不能。不足公鳴揵椎受人供養。時長老脇。始從北天竺欲至中國。城名釋迦。路逢諸沙彌。皆共戲之。大德長老與我富羅提。即有持去者。種種嫐之輒不以理。長老脇顏無異容恬然不忤。諸沙彌中廣學問者。覺其遠大疑非常人。試問其人觀察所為。隨問盡答而行不輟足。意色深遠不存近細。時諸沙彌具觀長老德量沖邃。知不可測倍加恭敬。咸共侍送。於是長老脇。
有一位名为马鸣菩萨的大师,是长老胁的弟子。当时,长老胁勤奋地致力于佛法,进入三昧的深度冥想,观察谁能够出家并广泛宣扬教化,启迪众生。他看到中天竺有一位出家外道,拥有世间智慧,能言善辩,精通辩论。这位外道宣称,如果有任何比丘能与他辩论,他愿意敲响集结的椎;如果无人能辩,那么他们就不应该敲响椎,接受人们的供养。当时,长老胁正从北天竺前往中国,目的地是名为释迦的城市。在路上,他遇到了一群沙弥,他们一起玩耍并戏弄他。尽管大德长老被他们捉弄,但他的面容没有变化,始终保持平和,不与他们争执。在沙弥中,有广博学问的人,他们觉察到长老胁的远大志向,怀疑他不是普通人。他们试探性地询问他,观察他的行为,无论问什么,他都能回答,且行走不停。他的神态深邃,不拘泥于琐碎之事。当时,这些沙弥们全面观察了长老胁的德行和气度,意识到他深不可测,因此更加尊敬他,并一起陪伴护送他。于是,长老胁继续他的旅程。
即以神力乘虛而逝到中天竺。在一寺住問諸比丘。何不依法鳴揵椎耶。諸比丘言。長老摩訶羅。有以故不打也。問言何故。答言。有出家外道善能論議。唱令國中諸釋子沙門眾。若其不能與我論議者。不得公鳴犍椎受人供養。以有此言是故不打。長老脇言。但鳴犍椎。設彼來者吾自對之。諸舊比丘深奇其言。而疑不能辦。集共議言且鳴犍椎。外道若來。當令長老任其所為。即鳴犍椎。外道即問。今日何故打此木耶。答言。北方有長老沙門。來鳴犍椎非我等也。外道言。可令其來。即出相見。外道問言。欲論議耶。答言然。外道即形笑言。此長老比丘形貌既爾。
他立刻运用神力,穿越虚空,到达中天竺。在一座寺庙里住下,询问比丘们为何不依法敲击犍椎。比丘们回答说,因为长老摩訶羅有特殊原因没有敲击。询问原因,他们回答说,有一个出家外道擅长辩论,他宣称如果国内的释迦弟子和沙门不能与他辩论,就不得敲击犍椎接受供养。因为这样的言论,所以没有敲击。长老脇说,只管敲击犍椎,如果那个外道来了,我会亲自应对。旧比丘们对他的言辞感到非常惊讶,但怀疑他能否做到。他们聚集起来讨论,决定先敲击犍椎,如果外道来了,就让长老按照他的意愿行事。于是敲响了犍椎,外道随即询问为何今天敲击这木椎。比丘们回答说,是因为北方来了一位长老沙门敲击的,不是我们。外道说,可以让他来见我。他们见面后,外道问是否要辩论。长老回答说是的。外道看着长老脇,嘲笑他的外貌。
又言。不出常人。如何乃欲與吾論議。即共要言。却後七日。當集國王大臣沙門外道。諸大法師於此論也。至六日夜長老脇。入于三昧觀其所應。七日明旦大眾雲集。長老脇先至即昇高座。顏色怡懌倍於常日。外道後來當前而坐。占視沙門容貌和悅志意安泰。又復舉體備有論相。便念言將無非是聖比丘耶。志安且悅又備論相。今日將成佳論議也。便共立要若墮負者當以何罪外道言若負者當斷其舌。長老脇言此不可也。但作弟子足以允約。答言可爾。又問誰應先語。長老脇言。吾既年邁故從遠來。又先在此坐理應先語。外道言亦可爾耳。現汝所說吾盡當破。
又有人说,你不是普通人,怎么想要和我辩论呢?于是约定,七天后,国王、大臣、沙门、外道和各位大法师将聚集在这里进行辩论。到了第六天晚上,长老脇进入三昧,观察他应该如何应对。第七天早晨,众人如云般聚集,长老脇先到,登上高座,面色比平常更加愉悦。外道后来,坐在前面,观察沙门的容貌和悦,意志安宁,又具备辩论的仪态,便心想,这难道不是圣比丘吗?意志安宁,又具备辩论的仪态,今天将会有一场精彩的辩论。于是他们约定,如果输了,将会受到什么惩罚。外道说,如果输了,就割掉舌头。长老脇说,这不行,只要做我的弟子就足够了。外道回答说可以。又问谁应该先发言。长老脇说,我年纪大了,又是远道而来,又先坐在这里,按理应该我先发言。外道说也可以,你先说,我将全部反驳。
長老脇即言。當令天下泰平大王長壽國土豐樂無諸災患。外道默然不知所言。論法無對即墮負處。伏為弟子剃除鬚髮。度為沙彌受具足戒。獨坐一處心自惟曰。吾才明遠識聲震天下。如何一言致屈便為人弟子。念已不悅。師知其心即命入房。為現神足種種變化。知師非恒心乃悅伏。念曰吾為弟子固其宜矣。師語言汝才明不易直未成耳。設學吾所得法。根力覺道辯才深達。明審義趣者。將天下無對也。師還本國弟子住中天竺。博通眾經明達內外。才辯蓋世四輩敬伏。天竺國王甚珍遇之。其後北天竺小月氏國王。伐於中國圍守經時。中天竺王遣信問言。
长老胁尊者随即说道:“应当让天下太平,大王长寿,国土丰饶,人民安乐,没有各种灾难。”外道们默然无语,不知如何回应。在辩论法义时,他们无言以对,于是败下阵来。他们降服为弟子,剃除须发,成为沙弥,接受具足戒。他独自坐在一处,心中暗想:“我的才华和智慧远播天下,声名显赫,怎么一句话就让我屈从,成为别人的弟子呢?”他心中不悦。师父知道他的心思,便叫他进屋,向他展示神通,变化出种种奇迹。他意识到师父不是普通人,于是心悦诚服。他想:“我做弟子是理所当然的。”师父告诉他:“你的才华和智慧虽然出众,但还没有成就。如果你学习我所得到的法,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辩才无碍,深刻理解法义,那么你将天下无敌。”师父回到本国,弟子留在中天竺。他广学多闻,精通内外典籍,才华横溢,辩才盖世,四众弟子都对他敬服。天竺国王非常珍视他。后来,北天竺的小月氏国王攻打中国,围困了很长时间。中天竺国王派使者去询问。
若有所求當相給與。何足苦困人民久住此耶。答言汝意伏者送三億金當相赦耳。王言舉此一國無一億金。如何三億而可得耶。答言汝國內有二大寶。一佛鉢二辯才比丘。以此與我足當二億金也。王言此二寶者吾甚重之不能捨也。於是比丘為王說法。其辭曰。夫含情受化者天下莫二也。佛道淵弘義存兼救。大人之德亦以濟物為上。世教多難故王化一國而已。今弘宣佛道自可為四海法王也。比丘度人義不容異功德在心理無遠近。宜存遠大何必在目前而已。王素宗重敬用其言。即以與之月氏王便還本國。諸臣議曰王奉佛鉢固其宜矣。夫比丘者天下皆是當一億金。
如果你们有什么要求,我们应当给予满足。何必让人民长期受苦呢?对方回答说,如果你能送来三亿黄金,我就赦免你们。国王说,我们整个国家都没有一亿黄金,怎么可能得到三亿呢?对方回答说,你们国内有两大宝物,一是佛的钵,二是有辩才的比丘。如果你们把这两件宝物给我,就相当于给了我两亿黄金。国王说,这两件宝物我非常珍视,不能放弃。于是,比丘为国王说法,他说,凡是有情众生接受教化,天下没有第二个。佛道深远,意义广泛,救度众生。大人的德行,也是以救度众生为上。世间的教化困难重重,国王只能教化一个国家。现在广泛宣扬佛道,自然可以成为四海的法王。比丘度人,义不容辞,功德在心,无论远近。应该胸怀远大,何必只在眼前呢?国王一向尊重并采纳他的意见,就把这两件宝物给了他。月氏王便返回了自己的国家。大臣们议论说,国王供奉佛钵是理所当然的。至于比丘,天下到处都有,应当值一亿黄金。
無乃太過。王審知比丘高明勝達。導利弘深辯才說法乃感非人類。將欲悟諸群惑。餓七匹馬至於六日旦。普集內外沙門異學請比丘說法。諸有聽者莫不開悟。王繫此馬於眾會前以草與之(馬嗜浮流故以浮流草與之也) 馬垂淚聽法無念食想。於是天下乃知非恒。以馬解其音故。遂號為馬鳴菩薩。於北天竺廣宣佛法。導利群生善能方便。成人功德四輩敬重。復咸稱為功德日。
这未免太过分了。王審知比丘智慧高明,通达佛法,他教导众生,利益深远,辩才无碍,说法时甚至能感动非人类。他准备开悟众生的迷惑,饿了七匹马六天。到了第七天早晨,他召集了内外的沙门和异学者,请比丘说法。所有听法的人无不开悟。王将这些马系在集会前,给它们草吃(因为马喜欢吃浮流草,所以给它们浮流草)。马流着泪听法,没有吃草的想法。于是天下人都知道这不是寻常的事,因为马能理解法音。因此,他被称为马鸣菩萨。在北天竺广泛宣扬佛法,引导众生,善于运用方便法门,成就众生的功德,受到四众的敬重。人们也称他为功德日。
馬鳴菩薩傳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