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歷代通載
元 念常集22卷CBETA T2036大于一万字 70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十八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住持華亭念常集
宋 雷氏曰(宋朝祖宗真仁英神哲徽及少百六十六。靖康北遷) 。
宋朝的雷氏说(宋朝的祖先包括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以及少帝共一百六十六位。靖康年间北迁)。
(一 庚申)太祖玄朗(姓赵,王火德,建都于汴京。初名光胤,宣祖的次子。出生于洛阳。雄武端正,见识豁达。周祖任命他为东西班首。世祖命他掌管亲军,后升为殿前都点检。恭帝命他征讨河东。晚年驻扎在陈桥驿,军情突变,众人拥立他为帝。正月初四接受禅让,丙子年十月在万岁殿去世,享年五十岁。葬于永昌陵。改建隆。辽应历十年。
(二)这一年十二月,皇帝下令在扬州城下的战场建造寺庙,并赐予“建隆”的匾额,同时赐予四顷田地。命令僧人道晖来主持寺庙。最初,周朝废弃了三万三百所佛寺,毁坏了镇州的大悲佛像用来铸钱。世宗亲自持矛刺穿其胸膛,不到四年,他的胸膛因疽病溃烂。皇帝和太宗亲眼目睹了这件事。因此询问神僧麻衣,天下何时能够安定。麻衣回答说,甲子年天下将会大定,并提到了历史上三武废教的灾难,皇帝深表赞同。等到皇帝即位后,多次建造佛寺,每年度僧八千人(出自欧阳外传疏)。
(辛酉)皇帝下诏庆祝圣节,命令京城及全国的僧侣升座祝寿,以此为准则。
(壬戌)皇帝下诏,每年对那些能通读七卷《法华经》的童行进行考试,通过者赐予祠部牒,允许他们披剃出家。
荊高繼冲(字成和融之子。立一年降宋) ○南唐李煜立。
荆高继承了冲(字成和融的儿子。在位一年后降宋)○南唐李煜即位。
(癸亥年)改年号为乾德,慕容延钊攻打荆地并降服。封冲为武宁军节度使。
(甲子年,六一)皇帝下诏命王全斌等人攻打蜀地。乙丑年,蜀地降服于宋。
(丙寅年)东汉时期,繼恩继承了父亲的恩德(他的父亲薛釗被刘旻赏识,因其贤能而将女儿嫁给他,生下了繼恩。薛釗去世后,繼恩又娶了何氏,生下了元。何氏夫妇去世后,承鈞没有子嗣,刘旻便命繼恩的两个儿子去抚养承鈞。定王刘鈞去世后,繼恩继承了王位。九月时,被侯覇榮杀害)。
繼元(姓何氏。亦承鈞養子。恩之同母弟。郭無為侯覇榮迎立之。改年廣運。一十三年) 。
繼元(姓何氏,也是承鈞的养子,与繼恩是同母兄弟。郭无为和侯覇榮迎接他即位,改年号为广运,共在位十三年)。
(丁卯年)三月,五星聚集在奎宿。佛教的教法向东传播已经九百年了。
(戊辰年)改年号为开宝,辽景宗名讳明记立(更名为贤,世宗之子,从保宁年起,治理国家十五年)。
(己巳年)二月十六长春节,皇帝下诏(四海的僧侣上表入殿庭,测试三学十余条。全部通过者赐予紫衣,称号为手表僧。宰相、亲王、监司、刺史各自推荐所知的僧人。只有西街推荐的僧人,当日进入内殿。门下省的牒文称之为帘前师号,同样赐予紫衣)。
益曰。汝向後當為國王師。致祖道光大。吾不如也。自是諸方異唱古今玄鍵。與之決擇不留微迹尋遊天台。觀智者顗禪師遺跡若舊。復與智者同姓。時謂後身焉。初止白沙。吳越忠懿王以國王子刺台州。嚮師之名。延請問道。師謂之曰。他日為霸 主無忘佛恩。後漢乾祐元年王嗣位。遣使迎之。申弟子禮。有傳天台教義寂者。屢懇于師曰。智者之教年祀浸遠慮多散落。今新羅國其本甚備。
自非和尚慈力。其孰能致之乎。師於是聞于忠懿王。王遣使及齎師書往彼繕寫備足而回。迄今盛行於江南。師於般若開堂說法。十二會語具傳燈。甞有偈示眾曰。通玄峯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開寶辛未華頂四峯忽摧聲震若雷。師曰。吾非久矣。明年六月大星殞于峯頂。林木變白。師乃示寂於蓮華峯。參問如常。二十八日集眾言別。跏趺而逝。壽八十二。臘六十五。
北游襄沔 間寓止華嚴。時僧守廓者。自南院顒公所來。華嚴升座曰。若是臨濟德山高亭大愚鳥窠船子下兒孫。不用如何若何便請單刀直入。廓出眾便喝。華嚴亦喝。廓又喝。華嚴亦喝。廓禮拜起。指以顧眾曰。這老漢一場敗缺。喝一喝歸眾。穴心奇之。因結為友。遂默悟三玄旨要。嘆曰。臨濟用處如是耶。廓使更見南院。問曰。入門須辯主。端的請師分。南院左拊其膝。穴便喝。院右拊其膝。
穴亦喝。院曰。左邊一拍且止。右邊一拍作麼生。穴云。瞎。院反取主杖。穴笑云。有枷瞎棒。倒奪打和尚去。南院倚主杖曰。今日被黃面浙子鈍置。穴云。大似持鉢不得詐言不飢。院曰。子到此間乎。曰。是何言歟。院曰。好問汝。曰亦不可放過。便禮拜。南院喜賜之坐。問所與遊者何人。對曰。襄州與廓侍者同夏。院曰。親見作家。穴於是俯就弟子之列。從容承稟日聞智證。南院曰。汝乘願力來荷大法。非偶然也。問曰。女聞臨濟將終時語不。曰聞。曰。臨濟云。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却。渠平生如師子。見即殺人。及其將死何故屈膝妥尾如此。對曰。
密付將終全主即滅。又問。三聖如何亦無語乎。曰親承入室之真子。不同門外之游人。院頷之。又問。四種料簡語料簡何法。對曰。凡語不滯凡情即墮聖解。學者大病。先聖哀之為施方便。如楔出楔。曰如何是奪人不奪境。曰新出紅爐金禪子。簉破闍黎銕面門。又問。如何是奪境不奪人。曰芻草乍分頭腦裂。亂雲初綻影猶存。又問。如何是人境俱奪。曰躡足進前須急急。促鞭當鞅莫遲遲。又問。如何是人境俱不奪。曰常憶江南三月裏。鷓鴣啼處百花香。又問曰。臨濟有三句。當日有問。如何是第一句。濟云。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存。穴隨聲便喝。又曰。
如何是第二句。濟云。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赴截流機。穴云。未問已前錯。又問曰。如何是第三句。濟曰。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裏頭人。穴云。明破即不堪。於是南院以為可以支臨濟。幸不孤負興化先師所以付託之意。穴依止六年。乃辭去。後唐長興二年至汝水。見草屋數椽依山如逃亡人家。問田父此何所。田父曰。古風穴寺世以律居。僧物故。又歲飢眾棄之而去。餘佛像鼓鍾耳。穴云。我居之可乎。田父曰可。穴入留止。日乞村落。夜然松脂。單丁者七年。檀信為新之成叢林。偽晉天福二年。州牧聞其風盡禮致之。上元日開法嗣南院。偽漢乾祐二年。
牧移宇郢州。穴又避寇往依之。牧館于郡齋。寇平汝州有宋太師者。施第為寶坊。號新寺。迎穴居焉。法席冠天下。學者自遠而至。升座曰。先師曰。欲得親切莫將問來問會麼。問在答處。答在問處。雖然如是。有時問不在答處答不在問處。女若擬議。老僧在女脚跟底。大凡參學眼目。直須臨機大用現前。勿自拘於小節。設使言前薦得。猶為滯殼迷封。句下精通。未免觸途狂見。應是向來依他作解。明昧兩岐與女一切掃却。直教箇箇如師子兒吒呀地。對眾證據。哮吼一聲壁立千仞。誰敢正眼。覻覻著著即瞎却渠眼。又曰。若立一塵。家國興盛。野老顰頞。
不立一塵。家國喪亡。野老安貼。於此明得闍黎無分。全是老僧於此不明。老僧即是闍闍黎黎。與老僧無別。亦能悟却天下人。亦能瞎却天下人。欲識闍黎麼。拊其左膝曰。這裏是。欲識老僧麼。拊其右膝曰。遮裏是。于時莫有善其機者。偽周廣順元年。賜寺名廣惠。二十有二年以宋開寶六年癸酉八月旦。登座說偈曰。道在乘時須濟物。遠方來慕自騰騰他年有叟情相似。日日香烟夜夜燈。至十五日跏趺而化。前一日手書別檀越。閱世七十有八。坐五十有九夏。有得法上首住汝州首山念禪師。
有鳥類尺[宴*鳥] 。巢于衣褶中。既謁韶國師。一見深器之。密授玄旨。仍謂師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大興佛寺。初住明州雪竇山。學侶臻湊。師上堂曰。雪竇這裏。迅瀑千尋不停纖粟。奇岩萬仞無立足處。汝等諸人向什麼處進步。時有僧問。雪竇一徑如何履踐。師云。步步寒花結。言言徹底氷。建隆元年。忠懿王請住靈隱山新寺。為第一世。明年復請住永明大道場。為第二世。眾盈二千。
僧問。如何是永明旨。師曰。更添香著。曰謝。師指示曰。且喜沒交涉。師有偈曰。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居永明十五年。度弟子千七百人。開寶七年入天台山。度戒萬餘人。常與七眾受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朝放諸生類。六時散花行道餘力念。法花經一萬三千部。著宗鏡錄一百卷。詩偈賦詠凡千萬言。高麗國王覽師言教。遣使齎書敘弟子禮。奉金縷袈裟紫晶數珠金澡灌等。彼國僧三十六人。親承印記歸國。各化一方。開寶八年乙亥十二月二十六日辰時。焚香告眾跏趺而逝。壽七十二。臘四十二。明年建塔于大慈山焉。宋太宗賜額。曰壽寧禪院云。
為不請友真大導師。擲龍宮之寶。均施群生。徹祖門之關。普容來者。舉目而視。有欲皆充。信手而拈。有疾皆愈。蕩滌邪見指歸妙源。所謂舉一心為宗。照萬法為鑑矣。若人以佛為鑑。則知戒定慧為諸善之宗。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如來。由此而出。一切善類莫不信受。若以眾生為鑑。則知貪嗔癡為諸惡之宗。修羅傍生地獄鬼趣。由此而出。一切惡類莫不畏憚。善惡雖異其宗則同。返鑑其心。則知靈明湛寂廣大融通。無為無住無修無證。無塵可染。無垢可磨。為一切諸法之宗矣。初吳越忠懿王字之祕于教藏。至元豐中。皇弟魏端獻王。鏤板分施名藍。四方學者罕遇其本。元祐六夏。游東都法雲道場。始見錢唐新本。尤為精詳。乃吳人徐思恭請法涌禪師。同永樂法真二三耆宿。遍取諸錄。用三乘典籍賢聖教語。校讀成就以廣流布。其益甚博。法涌知予喜閱是錄。因請為序。
○吳越忠懿王錢俶以國賓宋○(是年十一月日有食之既) 。
達磨西來傳法東土。宣揚妙理順從指歸。彼岸菩提愛河生滅。用行於五濁惡趣。拯溺於三業途中。經垂世之無窮。道無私而永泰。雪山貝葉。若銀臺之耀目。歲月烟蘿。起香界之自遠。巍巍罕測杳杳難名。所以道資十聖德被三賢。至道啟乎乾元。眾妙生乎太易。綜繁形類竅鑿昏冥。絕彼是非開茲蒙昧。有西域法師天息災等。常持四忍早悟三空。翻貝葉之真詮。續人天之聖教。芳猷重啟偶運當時。潤五聲於文章。暢四始於風律。堂堂容止穆穆輝華。曠劫而昏墊重明。玄門昭顯。軌範而宏光妙法。淨界騰音。利益有情。俱登覺岸。無所障礙。救諸疲羸。冥昧慈悲。
汗漫物表。柔愎貪很。啟迪昏愚。演小乘則聲聞合其儀。論大乘則正覺立其性。含靈悟而蒙福。藏教缺而重興幻化迷途火宅深喻。雖設其教不知者多。善念生而福量潛臻。惡業興而勝緣皆墜。調御四眾積行十方。澍華雨於金輪。護恒河於玉闕。有頂之風不可壞。無際之水不能漂。澄寂湛然。圓明清潔之智慧。性空無染。實相解脫之因緣。可以離煩惱於心田。可以得清涼於宇宙。朕慚非博學釋典微閑。豈堪敘文以示來者。如縻螢爝火不足比於皎日。將微蠡量海。豈能窮於深淵者哉。
公止住而蛇虎可使令。四遠聞之大驚。爭敬事之。民以雨暘男女禱者。隨其欲應念而獲。家畫其像飲食必祭。隣寺僧死。公不知法當告官。便自焚之。吏追捕。坐庭中問狀。不答索紙作偈曰。雲外野僧死。雲外野僧燒。二法無差互。菩提路不遙。而字畫險勁如擘窠大篆。吏大怒。以為狂旦慢己。去僧伽黎曝日中。既得釋因以布帽其首。而衣以白服。公根所說法聽者疑信半。因不語者六年。岩寺當輸布而民歲代輸之。公不忍折簡。置布吏中祈免。吏張曄歐陽程者。相顧怒甚。追至問狀。不答。以為妖火所著帽明鮮。又索紙作偈曰。一切慈忍力。皆吾心所生。
王官若拘束。佛法不流行。自是時亦語。去游南康槃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經始讖曰。却後當有白衣菩薩來興此山。公住三年而成叢林。異跡甚著。如本傳所屬。狀以聞。詔佳之。宰相王欽若大參趙安仁已下皆獻詩。公未甞視。置承塵上而已。淳化辛卯正月初六日。集眾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時。遂右脇臥而化。閱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諡曰定光圓應禪師。
明日念與真上座俱詣方丈。穴問真曰。如何是世尊不說說。真曰。鵓鳩樹上鳴。穴云。汝作許多癡福何用。乃顧念曰。如何。師曰。動容揚古路。不墮峭然機。穴謂真曰。何不看渠語。又一日升座顧視大眾。念便下去。穴即歸方丈。自是聲名重諸方。首山在汝州城外荒遠處。而念居之終身焉。登其門者皆叢林精練衲子。念必勘驗之。留者纔二十餘輩。天下稱法席之冠。必指首山。甞問僧。不從人薦得的事。試道看。僧便喝。曰好好相借問。惡發作麼僧又喝念曰。今日。放過即不可。僧擬議。念喝之。甞謂眾曰。佛法無多子。只是汝輩自信不及。若能自信。
千聖出頭來無柰汝何。何故為向汝面前無開口處。只為汝自信不及向外馳求。所以到這裏。假如便是釋迦佛。也與汝三十棒。然雖如是。初機後學。憑箇什麼道理。且問汝輩。還得與麼也未。良久云。若得與麼方名了事。甞作綱宗偈曰。咄哉拙郎君。巧妙無人識。打破鳳林關。穿靴水上立。咄哉巧女兒。攛梭不解織。看他鬪鷄人。水牛也不識。淳化三年十二月初四日。留僧過歲。作偈曰。吾今年邁六十七。老病相依且過日。今朝記取明年事。明年記著今年日。至次年十二月初四日。升座。辭眾曰。諸子謾波波。過却幾恒河。觀音指彌勒。文殊不柰何。良久曰。白銀世界金色身。情與無情共一真。明暗盡時都不照。日輪午後示全身。日午後泊然而化。塔于首山。嫡嗣汾陽。昭禪師(餘如本傳) 。
躋烝民於仁壽之鄉。崇教法則四海雲從。惠蒼生於富庶之域。見尊經之浩汗。設方便以救沈淪。知法界之恢宏。行精進而攝懈怠。乃擇其邃宇校彼真文。命天竺之高僧。譯貝多之佛語。象管翻成於金字。珠編復置於琅[王*函] 。龍宮之聖藻惟新。鷲嶺之苾芻仰歎。繇是三乘共貫四諦同圓。盡苦空真正之言。顯祕密研精之義。讚相相乎實相。論空空乎盡空。華嚴之理合軌轍。金仙之教同規矩。
朕纘嗣丕構。恭臨寶圖。常翼翼以撫兆民。每兢兢而守先訓。以至釋典猶未精詳源其幽深。曷能探測。有譯經西域僧法賢。奏章懇切致意專勤。以先皇帝大闡真風高傳佛日。興前王之墜典。振覺路之頹綱。欲旌天造之功庸。用廣聖文之述作。請予製序繼聖教焉。自聖考上仙追號罔極。息政事之外。何暇經心。今已禫除。思臻微奧。雖幼承慈訓。柰夙乏通才。焉窮乎法海之津涯。莫造乎空門之閫域。略敷大意以徇輿情。蹄涔不足擬浴日之波。尺箠豈能量昊天之影。聊述短序以紀聖功者焉。
立石志名字年月而已。及亡門人如所戒。斸所居岩以藏之。不屋而壇。時乾興元年二月十七也。壽四十有七。後十五年積雨山頹。門人開視陶器。肉身不壞。爪髮俱長。脣微開露齒若珂貝。乃更襲新衣屑眾香散其上而重瘞之。崇寧三年賜諡法惠大師。其所撰述。般若經遺教經疏各二卷。瑞應經不思議法門經無量義經普賢行法經彌陀經等疏。及四十二章經注各一卷。首楞嚴經疏十卷。又撰闡義鈔三卷(釋請觀音疏) 。
索隱記四卷(釋光明句) 。刊正記(釋觀經疏) 。表微記一卷(釋光明玄) 。垂裕記十卷(釋淨名略疏) 。
發源機要記二卷(釋涅槃玄) 。百非鈔一卷(釋涅槃疏金剛身品百非之義) 。三德指歸二十卷(譯涅槃疏) 。
顯性錄四卷(釋金[鎧-豆+十] ) 。摭華鈔二卷(釋圭峯蘭盆疏) 。
西資鈔一卷(釋自造彌陀疏) 。詒謀鈔一卷(釋自造心經疏) 。谷響鈔五卷(釋自造楞嚴疏) 。
折重鈔一卷(釋自造文殊般若疏大論有云折重令輕) 。正義一卷(釋十不二門) 。閑居編五十一卷(雜著詩文) 。皆假道適情為法行化之傍贊云。
改天聖元年○行崇天曆。
金剛透匣誰能曉。唯有那吒第一機。舉目便令三界靜。振鈴還使九天歸。正中妙挾通回互。擬議鋒鋩失却威。徹拊掌稱善。然終疑臨濟兒孫別有奇處。最後至首山。問百丈卷席意旨如何。曰龍袖拂開全體現。昭曰。師意如何。曰象王行處絕狐踪。於是大悟言下。拜起而曰。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始應知。有問者曰。見何道理便爾自肯。曰正是我放身命處。服勤甚久。辭去遊湘衡間。長沙太守張公茂宗。以四名剎請昭擇之而居。昭笑一夕遯去。
北抵襄沔 寓止白馬。太守劉公昌言聞之造謁。以見晚為嘆。時洞山谷隱皆虛席。密議歸昭。太守請擇之。昭以手揶揄曰。我長行粥飯僧。傳佛心宗非細職也。前後八請堅臥不起。淳化四年首山歿。西河道俗千餘人協心削牘遣沙門契聰迎請。住持汾州太平寺太子院。昭閉關高枕。聰排闥而入讓之曰。佛法大事。靜退小節。風穴懼應讖。憂宗旨墜滅。幸而有先師。先師已棄世。
汝有力荷擔如來大法者。今何時而欲安眠哉昭矍起握聰手曰。非公不聞此語。趨辦嚴吾行矣。既至宴坐一榻足不越閫者三十年。天下道俗慕仰不敢名。同曰汾州。并汾地苦寒。昭罷夜參。有梵僧振錫而至。謂昭曰。會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說法。言訖升空而去。昭密記以偈曰。胡僧金錫光。請法到汾陽。六人成大器。勸請為敷揚。時楚圓守芝號上首。叢林知名。龍德府尹。李侯與昭有舊。虛承天致之。使三反不赴。使者受罰。復至曰。必欲得師俱往。不然有死而已。昭笑曰。老病業已不出院。借往當先後之何必俱耶。使曰。師諾則先後唯所擇。昭令饌設且俶裝曰。吾先行矣。停箸而化。閱世七十有八。坐六十五夏。
延擬進語。觀急索曰。這箇是有相。如何是無相底。於是悟旨於言下。拜起而侍。觀曰。何不道取一句子延曰。道即不辭。恐上紙墨。觀笑曰他日此語上碑去在。延獻偈曰。我昔初機學道迷。萬水千山覓見知。明今辯古終難會直說無心轉更疑。蒙師指出秦時鏡。照見父母未生時。如今覺了何所得。夜放烏雞帶雪飛。觀稱洞上之宗可倚矣。延亦自負。儕輩莫敢攀奉。一時聲價籍甚。觀歿。辭塔出山。至大陽謁堅禪師。堅欣然讓法席使主之。延受之。咸平庚子歲也。示眾曰。廓然去。肯重去。無所得心去。平常心去離彼我心去。然後方可。所以古德道。牽牛向溪東。
放不免納官家徭稅。牽牛向溪西。放不免納官家徭稅。不如隨分納些些。渠總不妨。免致勞擾。作麼生是隨分納些些底道理。但截斷兩頭有無諸法。凡聖情盡體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若能如此者。法法無依平等大道萬有不繫。隨處轉轆轆地更有何事。延神觀奇偉有威重。日常一食。自以付受之重。足不越限。脇不至席。五十年。年八十。坐六十一夏。嘆無可以繼其法者。以洞上旨訣。寄葉縣省公之子法遠。使為求法器傳續之。天聖五年七月十六日陞座辭眾又三日以偈寄侍郎王曙曰。吾年八十五。修因至於此。問我歸何處。頂相終難覩。停筆而化。
幾一月自講心經。人皆屬聽而驚。謂教法之有賴矣。居三年代通講。銷義益闡所學。出住承天繼遷延慶。道法大熾學徒如林。日本國師遺徒持二十問來詢法要。禮答之咸臻其妙真宗久聞師名。遣中使至寺。命修懺法。厚有賜予。歲大旱。師焉遵式等修光明為禱。而雨大洽。所製指要妙宗二鈔觀音品別行金光明諸記大悲懺儀。行于世。翰林學士楊億駙馬李遵勗。薦以紫衣師號。後於歲旦結光明懺。七日為順寂之期至五日趺坐而逝。實天聖六年正月五日也。享壽六十有九。僧夏五十有四(云云) 。
超登者于以忘筌。為無所不通之明。處不可思議之首。歷代聖帝明王。且有為之信向者矣。我太祖之乘籙也。王法延乎住世。我太宗之握紀也。妙供滿於諸天。真宗皇帝。密契菩提之心。深研善逝之旨。能仁之化一雨普沾。外護之心二纓喜捨。朕嗣景祚子毓群黎。將以驅富壽之民。居常奉調御之本。丕冐基搆。雖祇席於蘿圖。導引津糧。每欽惟於竺[疊*毛] 。茲乃遵前王之道也。其可忽諸。
天聖廣燈錄者。護國將軍節度使駙馬都尉李遵勗之所編次也。遵勗承榮外館受律齋壇。靡恃貴而驕矜。頗澡心於夷曠。竭積順之志素。趨求福之本因。灑六根之情塵。別三乘之歸趣。蹟其祖錄廣彼宗風。采開士之迅機。集叢林之雅對。粗裨於理咸屬之篇。甞貢紺編來聞扆座。且有勤請求錫敘文。朕既嘉乃誠。重違其意。載念薄伽之旨。諒有庇於生靈。近戚之家。又不嬰於我慢。良可嘉。尚因賜之。題豈徒然哉。亦王者溥濟萬物之源也。其錄三十卷。
秋七月(有星數百西南流至壁東。其光燭地。黑氣長丈餘。出畢宿下○冬十二月京師定襄代并忻等州地震。代并壞民廬舍而忻尤甚。壓死萬九千餘。人民皆露處。自此或地震裂泉涌火出如黑沙狀連年不止宋史) 。
與守芝谷泉俱結伴入洛中。聞汾陽道望為天下冠。決志親依。時朝廷方問罪河東。潞澤皆屯重兵。多勸其無行。公不顧渡大河登太行。易服類廝養。竄名火隊中。露眠草宿。至龍州。遂造汾陽。昭公壯之。經二年未許入室。公詣昭揣其志。必罵詬使令者或毀詆諸方。及有所訓皆流俗鄙事。一夕訴曰。自至法席已再夏。不蒙指示。唯增世俗塵勞念。歲月飄忽己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語未卒。昭公熱視罵曰。是惡知識敢裨販我。舉杖逐之。擬伸救。昭公掩其口。公大悟曰。乃知臨濟道出常情。服役七年辭去。依唐明嵩公。及往見大年楊內翰。又見李都尉。問答具本傳。後移住興化。沐浴辭眾跏趺而逝。閱世五十有四。坐夏三十有二。
即撾鼓集眾。明遽還數曰。少叢林莫而陞座。何從得此規繩會徐對曰。汾陽晚參也。何為非規繩乎。慈明無如之何。今叢林三八念誦罷猶參者此其原也。辭之還九峯萍實道俗請住楊岐。時九峯長老勤公不知會。驚曰。會監寺亦能禪乎。會受帖。問答罷乃曰。更有問話者麼。試出來相見。楊岐今日性命在汝諸人手裏。一任橫拕倒拽。為什麼如此。大丈夫兒須是對眾決擇。莫背地裏似水底按胡盧相似。當眾勘驗看。有麼。若無楊岐失利。下座。勤把住曰。今日且得箇同參。曰同參底事作麼生。勤曰。楊岐牽犁九峯拽把。曰正當與麼時。楊岐在前。九峯在前。勤無語托開曰。將謂同參。元來不是。自是名聞諸方。示眾曰。不見一法是大過患。拈主丈云。穿過釋迦老子鼻孔。作麼生道得脫身一句向水不洗水處。道將一句來。良久曰。向道莫行山下路。果聞猨叫斷腸聲。慶曆六年移住潭州雲蓋。以臨濟正脈付守端。
乞擇宗室之賢者使攝儲貳以待皇嗣之生。退居藩服。不然典宿衛尹京邑以係天下之望。并州通判司馬光亦以為言。凡三上疏一留中。二行中書。上夜焚香默禱曰。翌日化成殿具齋虔請法華大士。俯臨無却。清旦上道衣凝立以待。俄馳奏言。法華自右掖門徑趨將至寢殿。侍衛呵止不可。上笑曰。朕請而來也。有頃至。輒升御榻跏趺而坐。受供訖將去。上曰。朕以儲嗣未立。大臣咸以為言。侵尋晚莫嗣息有無。法華其一決之。師索筆引紙連書曰。十三十三。凡數十行。擲筆無他語。皆莫測其意。其後英宗登極。乃濮安懿王第十三子。方驗前言也。嘉祐戊戌十一月二十三日。將化。謂人曰。我從無量劫來。成就逝多國土分身揭化今南歸矣。語畢右脇而寂。
為證偈曰。楊廣山前草。憑君待價焞。異苗蕃茂處。深密固靈根。其尾云。得法者潛眾十年。方可闡揚。遠拜受辭去。依滁之瑯瑘覺公。應舒之太平興國寺請說法。為省公之孠。次住姑胥天平。又住浮山。既老退休於會聖岩。遠玉骨插額目光外射。狀如王孫。凜然可畏。初歐陽文忠公。聞遠奇逸造其室。未有以異之。與客棊。遠坐其旁。歐收局。請遠因棊說法。乃鳴鼓升座曰。若論此事如兩家著棊相似。何謂也。敵手知音當機不讓若是綴五饒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閉門作活。不會奪角衡關。硬節與虎口齊彰。局破後徒勞逴斡。所以道。
肥邊易得瘦肚難求。思行則往往失粘。心麁而時時頭撞。休誇國手謾說神仙。贏局輸籌即不問。且道黑白未分時一著落在什麼處。良久曰。從前十九路。迷悟幾多人。文忠加歎久之。遠偈語妙密。諸方服其工。作三交嵩公讚曰。黃金打作鍮石筋。白玉碾成象牙梳。千手大悲拈不動。無言童子暗嗟吁。又作明安玄公贊曰。黑狗爛銀蹄。白象崑崙騎。於斯二無碍。木馬火中嘶。歿時已七十餘。雅自稱柴石野人(餘如本傳) 。
雲雷時鼓動。天地盡和風。既進經乙夜之覽。宣賜龍腦鉢。璉謝恩罷捧鉢曰。吾法以壞色。以瓦鐵食。此鉢非法。遂焚之。中使回奏。皇情大悅。久之奏頌乞歸山曰。六載皇都唱道機。兩曾金殿奉天威。青山隱去欣何得。滿篋唯將御頌歸。上和曰。佛祖明明了上機。上機全得始全威。青山般若如如體。御頌收將什處歸。再進頌謝曰。中使宣傳出禁闈。再令臣住此禪扉。青山未許藏千拙。白髮將何補萬機。霄露息輝方湛湛。林泉情味苦依依。堯仁況是如天闊。應任孤雲自在飛。至治平中復上疏丐歸山。獻偈曰。千簇雲山萬壑流。歸心終老此峯頭。餘生願祝無疆壽。
一炷清香滿石樓。英廟付以劄子曰。大覺禪師懷璉受先帝聖眷累錫宸章。屢貢欵誠乞歸林下。今從所請。俾遂閑心凡。經過小可菴院隨性住持。或十方禪林不得逼抑堅請璉。携之東歸鮮。有知者蘇翰林軾知杭州。以書問之曰。承要作宸奎閣碑。謹已撰成。衰朽廢學不知堪上石不。見參寥說。禪師出京日。英廟賜手詔。其略云。任性住持。不知果有不切請錄示全文。欲添入此一節。璉終藏不出。逮委順後。獲於篋笥。其不暴曜若此。
時有苦行名韓大伯者。貌寒[病-丙+(唚-口)] 侍其旁輒匿笑去。客退顯數之曰。我偶客語。爾乃敢。慢笑。笑何事。對曰。笑知客智眼未正擇法不明。顯曰。豈有說乎。對以偈曰。一兔橫身當古道。蒼鷹纔見便生擒。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樁舊處尋。顯陰異之。結以為友。北遊至復州北塔。祚公香林之嫡孠雲門之孫也。祚遠皆蜀人。知見高莫能覯其機。顯俊邁。祚愛之。遂留五年。
盡得其道。顯與學士曾公會厚善。相值淮南。問顯。何之。曰將造錢唐絕西興登台雁。曾曰。靈隱天下勝處。珊禪師吾故人。以書薦顯。顯至靈隱。三年陸沈眾中。俄曾公奉使浙西訪顯于靈隱。無識之者。堂僧千餘人使吏檢床曆。物色求之。乃至。曾問向所附書。顯袖納之。曰公意勤。然行脚人非督郵也(一曰然行脚人於世無求敢希薦達) 曾公大笑。珊公以是奇之。吳中翠峯虛席舉。顯出世開法日顧視大眾曰。若論本分相見。不必高陞此座。乃以手指曰。
諸人隨山僧手看無量佛土一時現前。各各子細觀瞻。其或涯涘未分。不免拕泥帶水。於是登座。又環顧大眾曰。人天普集。合發明何事豈可互分賓主馳騁問答。便當宗乘去。廣大門風威德自在。輝騰今古把定乾坤。千聖只言自知。五乘莫能建立。所以聲前悟旨。猶迷顧鑑之端。言下知歸。尚昧識情之表。諸人要識真實相為麼。但得上無攀仰。下絕己躬。自然常光現前。箇箇壁立千仞。還辯明得也無。未辯辯取。未明明取。既辯明得。便能截生死流踞佛祖位。妙圓超悟正在此時。堪報不報之恩。以助無為之化。後遷明之雪竇。宗風大振。天下龍蟠鳳逸。衲子爭集。
號雲門中興。甞經行植杖。眾衲遶之忽問曰。有問雲門。樹凋葉落時如何。曰體露金風。雲門答者僧耶。為解說耶。有宗上座曰。待老漢有悟處即說。顯孰視驚曰。非韓大伯乎。曰老漢瞥地也。於是令撾鼓眾集顯曰。今日雪竇宗上座。乃是昔年大陽韓大伯具大知見。晦迹韜光。欲得發揚宗風。幸願特升此座。宗遂陞座。僧問。劍未出匣時如何。曰神光射斗牛。問出匣後如何。曰千兵易得一將難求。僧退。宗乃曰。寶劍未出匣。神光射斗牛。千兵雖易得。一將實難求。便下座。一眾大驚。師敷揚宗旨。妙語遍叢林。皇祐四年六月十日沐浴罷。整衣側臥而化。閱世七十二。坐五十夏。建塔山中。得法上首。天衣義懷禪師。
賜號應制明悟禪師。隆少時事石門徹公。親授洞山旨訣。後謁廣慧璉公。慧方欲剃髮。使隆將凳 子來。廣慧曰。道者我有凳 子詩聽取。詩曰。放下便平隱。後因敘陳在石門所悟公案。慧曰。石門所示如百味珍羞。
只是飽人不得。後來有炷香。不欲兩頭三緒為伊燒却。故為璉之嗣。隆為人寬厚不矜伐。以真慈普敬行心。歿時年八十餘。盛暑安坐。七日手足柔和。全身建塔于寺之東(廣如本傳) 。
如何是父母未生事。聰曰。糞墼子。又問。如何是夜半正明天曉不露。聰曰。牡丹叢下睡猫兒。頴愈疑駭日扣之。竟無得益。自奮曰。吾要以死究之。不解終不出山。聰一日見普請。問曰。今日運薪乎。頴曰。然運薪。聰曰雲門甞問。人搬柴柴搬人。如何會。頴不能對。聰因植杖於座笑曰。此事如人學書。點畫可傚者工。不者拙。何故如此。未忘法耳。如有法執。故自為斷續。當筆忘手手忘心乃可也。頴於是默契其旨。良久曰。如石頭曰。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既曰契理。何謂非悟。聰曰女以此句為藥語為病語。頴曰。是藥語。聰呵曰。女乃以病為藥。又可哉。
頴曰。事如函得蓋理如箭直鋒。妙寧有加者。而猶以為病。茲實未諭。聰曰。借其妙至走。亦止明事理而已。祖師意旨知識所不能到。矧事理乎。故世尊曰。理障礙正知見。事障能續生死。頴恍如夢覺曰。如何受用。聰曰。語不離窠臼。安能出蓋纏。頴嘆曰。纔涉唇吻便落意思。皆是死門終非活路。辭去過京師。寓止駙馬都尉李端愿之園。日夕問道。一時公卿多就見聞其議論。隨機開悟李公問曰。地獄畢竟是有是無。答曰。諸佛向無中說有。眼見空花。太尉向有中覓無。
手[搘-日+且] 水月。堪笑眼前見牢獄不避。心外見天堂欲生。殊不知忻怖在心善惡成境太尉但了自心。自然無惑。曰心如何了。答曰。善惡都莫思量。又問。不思量後心歸何所。頴曰。且請太尉歸宅。頴東遊初住舒州香鑪峯。移住潤州因聖太平之隱靜明之雪竇。又遷金山龍游寺。嘉祐四年除夕。遣侍者持書別楊州刁景純學士曰。明旦當行。不暇相見。厚自愛。景純開書乃驚曰。當奈何。復書決別而已。中夜侯吏報。揚州馳書船將及岸。頴欣然遣撾鼓陞座。敘出世本末謝裨贊叢林者。勸修勿怠。曰吾化當以賢監寺次補下座讀景純書畢。大眾擁步上方文。頴跏趺揮令各遠立。良久乃化。閱世七十有二。夏五十有三。
初謁金鑾善禪師不契。後謁葉縣省公。又不契東遊洞庭翠峯。懷當營炊自汲澗 折檐悟旨。顯公印可以為奇。辭去久無耗。有僧自淮上來曰。懷出世鐵佛矣。顯使誦提唱之語。譬如雁過長空影沈寒水。雁無遺踪之意水無留影之心。顯激賞以為類己。先使慰撫之。乃敢通門人之禮。諸方服其精識。自鐵佛至天衣。五遷法席。皆荒涼處。懷至必幻出樓觀。晚以疾居池州杉山菴。弟子智才住杭之佛日。迎歸家侍劑藥。才如姑胥未還。懷促其歸至門。而懷已別眾。才問。卯塔已畢。如何是畢竟事懷堅拳示之。遂倒臥推枕而化。世壽七十二坐四十六夏。葬佛日山。崇寧中勅諡振宗大師。
英宗署(太祖孫濮安懿王名讓之子。初名宗實。仁宗無子。立為皇子。賜名曙。韓琦司馬光定策立之。三十三歲即位。三十七歲崩在位四年) 。
即請行。及還移住西山翠岩。悅又往依之。夜詣丈室。芝曰。又欲求佛心法乎。女不念乍住屋壁疎漏。又寒雪。我日夜望女來為眾營炭。我忍寒不能。能為女說法乎。悅又不敢違。入城化炭還。時維那缺。悅夜造丈室。芝曰。佛法不怕爛却堂司一職今以煩女。悅不得語而出。明日鳴犍椎堅請。悅有難色。拜起欲棄去。業已勤勞久因中止。然恨芝不去心。地坐後架。架下東破桶。盆自架而墮。忽開悟。頓見芝從前用處。走搭伽梨上寢堂。芝迎笑曰。維那且喜大事了畢。悅再拜汗下。不及吐一詞而去。服勤八年而芝歿。東游三吳。所至叢林改觀。雪竇顯禪師尤敬畏之。
每集眾茶橫。設特榻示禮異之。南昌移文請住翠峯。又遷雲峯嘉祐七年七月八日陞座。辭眾說偈曰。住世六十六年。為僧五十九夏。禪流若問旨歸。鼻孔大頭向下。遂泊然而化。闍維得五色舍利。塔於禹溪之北(余如傳燈) 。
大教東被一千年矣。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