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歷代通載
元 念常集22卷CBETA T2036大于一万字 70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六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住持華亭念常集
西晉
西晋
(一)雷氏说(宣、景、文、武、惠、愍帝,西晋四位君主,共五十二年)。
高祖宣帝懿(姓司馬氏。王金德都洛陽。字仲達。河內溫人也。高陽氏之後。祖雋頴川太守。父防京兆尹。帝乃防之次子。事魏忠烈。大有賢能。壽七十三崩。葬高原陵) 。
高祖宣帝懿(姓司马氏,统治金德,都城在洛阳。字仲达,是河内温地人。高阳氏的后代。祖父俊曾任颖川太守,父亲防是京兆尹。宣帝是防的次子,对魏国忠诚且有杰出才能。享年七十三岁去世,葬于高原陵)。
景帝師(字子元。宣之長子。壽四十八。崩于許昌。葬峻平陵) 。
景帝师(字子元,宣帝的长子,享年四十八岁,在许昌去世,葬于峻平陵)。
文帝昭(字子上。景之母弟。壽五十五。崩于露寢。葬峻平陵) 。
文帝昭(字子上,景帝的同母弟,享年五十五岁,在露寝去世,葬于峻平陵)。
(乙酉年)武帝司马炎(字安世,文帝的长子。性格宽厚仁慈。喜欢读《庄子》和《老子》。咸熙二年接受魏国禅让,封晋国为陈留王,迁往邺城。使用天子的仪仗和护卫。武帝自灭吴之后,生活奢侈放纵,后宫人数将近万人。曾乘坐华丽的车驾到寝宫。己酉年四月在含章殿去世,享年五十五岁,葬于峻阳陵。在位共二十五年,改年号为大始。
(二)吴国孙皓开始即位,改年号为甘露元年。下令全面毁坏神庙,波及佛寺。臣子们劝谏说,先帝因感应吉祥而创建寺庙,不可毁坏。于是派臣子张昱去告知康僧会。康僧会以锐利的言辞和逻辑驳斥,张昱无法使他屈服。回来后,因康僧会的才华而闻名,孙皓召见他,问道:“佛教说善恶报应,可以听听吗?”康僧会说:“英明的君主以孝慈治理天下,那么赤乌飞翔而老人出现。以仁德培养万物,那么甘泉涌出而嘉禾生长。善行既然有好的报应,恶行也是如此。因此,做恶在暗处鬼神可以惩罚,做恶在明处人们可以惩罚。《易经》说积累善行会有余庆,《诗经》赞美求福不违背。即使是儒家经典的格言,也是佛教的明训。”孙皓说:“既然周公孔子已经明了。”
安用佛教。會曰。周孔不欲深言。故略示其跡。佛教不止淺言。故詳示其要。皆為善也。聖人唯恐善之不多。陛下以為嫌何也。皓無以酬之。遂罷。他日宿衛治圃得金像。皓使置穢處蒙不潔以為笑樂俄得腫疾晝夜呻吟。占者曰。坐犯神祠。禱諸廟不効。宮人有奉佛者曰。乃不請福於佛耶。皓仰視曰。佛神若是怪乎。曰佛之威靈視神如天淵。皓乃悟曰。吾以慢像致此耳。趣迎像龕而供事之。仍請會說法悔罪。會為開示玄要。并取本業百二十願。分二百五十事。使皓行住坐臥增益善意。及授之五戒。少頃疾愈。由是奉會為師。崇飾寺塔。
何必用佛教呢?集会时说,周公和孔子不想深入讨论,所以只是简单展示了一些迹象。佛教不仅仅是肤浅的言论,所以详细展示了它的核心要义,都是为了行善。圣人只怕善行不够多,陛下为何认为这是值得怀疑的呢?皓无法回应,于是结束了讨论。另一天,宿卫在园中发现一尊金像,皓让人将其放在不洁之处,以此作为笑料和娱乐,不久就得了肿病,日夜呻吟。占卜者说,这是因为冒犯了神灵。向各庙祈祷都无效。宫中有一位信佛的人说,难道不向佛祈求福分吗?皓抬头说,佛神会因此责怪吗?对方回答说,佛的威灵看待神灵就像天渊之别。皓于是醒悟说,我因为轻视佛像才招致这病。赶紧迎接佛像,安置在龛中供奉,并请集会来讲法忏悔罪过。集会为他开示深奥的要义,并取出本业中的一百二十愿,分为二百五十事,让皓在行住坐卧中增进善意。并授予他五戒。不久,皓的病就好了。因此,他尊奉集会为师,装饰寺庙和佛塔。
(三)太始元年,月氏国的沙门曇摩羅奈,即晋言法護,抵达洛阳。法護精通三十六国的道术,并且通晓这些国家的语言。他从天竺带来梵本婆罗门经,到达玉门关后,便居住在敦煌,世人称他为敦煌菩萨。后来他游历洛阳及江左地区,在永嘉年间,他随处翻译佛经,从未停歇。当时,优婆塞聶承遠执笔协助翻译,完成了近四百卷的经文。聶承遠去世后,他的儿子道真继承了法護的教诲,自己翻译了六十多卷的经文。同时,晋代沙门释法炬、法立、支敏度以及优婆塞衛仕度等人,也翻译了许多佛经。法炬与法立等人经常相互合作,对经文的广略进行比较、编排和分类,总共翻译了一百四十多卷。此外,还有沙门畺良婁至、安法欽、竺叔蘭、白法祖、支法度等人,各自翻译了许多佛经。因此,自西晋以来,佛经的翻译逐渐兴盛。
論曰。吳黃武初。陸績有言曰。從今更六十年。天下車同軌書同文。及泰康改元而吳平天下一統。果如績言。自是才二十載。至永寧之初。正道虧 頹群雄嶽峙。趙王剏基叛逆。篡主於朝張軌繼請外遷。擅據涼土內外糜沸。仍漸亂階。劉淵所以平陽。李雄因茲井絡。懷帝蒙塵外郡。愍后播越長安。既道藉時興而兩都版蕩。法由人顯屬二主恓惶。萬姓崩離歸信靡託。百官失守釋種無依。時有沙門竺法護及釋法炬等。忘身利物志在宏宣。匪憚苦辛闡法為務。護於晉世譯經最多。且晉雖不文文才實著。翻傳妙典日有賞音。所以禮樂衣冠晉朝始備。信源道種相資而興焉。
论述说。吴国黄武年间初,陆绩曾预言说:“从现在起六十年后,天下的车将统一轨道,书将统一文字。”等到泰康年间,吴国平定,天下统一,果然如陆绩所言。然而,自那以后仅二十年,到了永宁年间,正道衰败,群雄割据。赵王建立基业,篡位朝廷,张轨请求外迁,擅自占据凉州,内外混乱。接着,刘渊平定了平阳,李雄因此占据了井络。怀帝在外蒙尘,愍后流亡长安。既然正道因时势而兴,两都动荡。佛法因人而显,两位君主忧虑。百姓流离失所,信仰无所依托。百官失职,佛弟子无依无靠。当时有沙门竺法護和释法炬等人,不顾自身安危,以利益众生为己任,志在弘扬佛法,不畏艰辛,以传播佛法为要务。竺法護在晋代翻译的经文最多。晋代虽然不重文采,但文才确实显著,翻译传播妙法的经典,每天都有人欣赏。因此,礼乐、衣冠在晋朝开始完备,信仰的根源和正道相互支持而兴盛。
(丙戌年)吴国改年号为宝鼎。
(丁亥年)如来所传授的教法从印度传播至中国已有两百年了。
(己丑年)吴国改建衡。
道家三皇經。乃鮑靜所撰十四紙也。彼曰。凡諸侯有此文者必為國王。大夫有此文者為人父母。庶人有此文者錢財自聚。婦人有此文者必為皇后。既犯國諱。永康中被誅。出晉史。後人改曰三洞。至唐二十年貞觀間。吉州囚人劉紹妻王氏。有五嶽真仙圖及鮑靜所撰三皇經。時吉州司法參軍吉辨因檢囚。於王氏處得之申省。勅令邢部郎中紀懷業等。追京下道士張惠元成武英等勘問。得在先道士鮑靜所撰妄為墨本。非今元等所造。勅令毀除。追諸道士及百姓有此文者。其年冬並集得之。遂於禮部廳前悉焚之。
十六國(自永寧之後所在分十六國五凉四燕二趙三秦大夏并蜀為十六) 。
雷氏曰。張軌據涼號曰前涼。九主六七符堅侮亡。
李特據益號曰後蜀。六主四六桓溫戮辱。
劉淵平陽號曰前趙。四主二六石勒平勦。
石勒襄國號曰後趙。六主三二冉閔除討。
符健長安號曰前秦。五主四四姚萇反臣。
慕雋據鄴號曰前燕。二主二二滅于符堅。
姚萇長安號曰後秦。三主三二劉裕即真。
乞伏金城號曰西秦。四主二八赫連使賓。
呂光姑臧號曰後涼。四主十三姚興復彊。
慕容山中號曰後燕。四主四二馮跋滅焉。
烏狐廣武號曰南涼。三主十九熾盤僭王。
慕德廣固號曰南燕。二主十一劉裕得天。
李暠燉煌號曰西涼。二主二四蒙遜威彊。
蒙遜張掖號曰北涼。二主三九拓跋乃昌。
赫連朔方號曰大夏。二主二五魏有天下。
馮跋昌黎號曰北燕。魏滅。二主二十八年。是十六國雜晉魏間。
前涼張軌(字士彥。安定烏氏人。漢張耳十七代孫。永寧初涼州刺史。建興年僭立為王。依晉王朔立十三年晉武太元滅) 。
後蜀李特(字玄休。巴西宕渠人。其先廩君之裔。自氐羌之亂。隨流人至蜀。自稱益州牧。號蜀。改年建初) 。
前趙劉淵(字元海。新興匈奴人。冐頓之後。初漢祖以宗女為公主。妻冐頓。約為兄弟。故子孫冐姓劉氏。都平陽六年改光熙) 。
逍劉聰改稱漢(字玄明。劉淵第四子。性極勇傑。承位自號昭武帝。改元光興。在位八年。時河東大蝗食田。唯不食黍豆。靳準率人收埋之。哭聲聞十餘里。鑽土復出。黍豆竟盡食矣) 。
涼張寔(字安遜。在位五年。壽四十八。號昭公) 。
東晉 雷氏曰(元明成康穆哀廢簡武安楚恭。東晉十一。一百四年) 。
敘曰。經云。三界無常。有為非久。晉氏之基。魏室遠系。乃誅曹爽而絕其宗。設帝策而陳其績。金承土運曆數在躬。平蜀而降大吳。升平而布寬政。文既允備武亦戢戈。百六奄臻王官失守。天下大亂莫匪斯焉。于時道俗崩離。朝不謀久。寄政江表法隨代興。沙門信士於是攸集。故就紀之。別號東晉。元帝者宣皇曾孫。恭王覲之子也。諱睿字景文。初生之辰。內有神光一室盡明。白毫生于日角之左。累官都督楊州諸軍事左丞相。懷愍敗後百官分離。或走江南。或為俘戮。長安失據帝幽平陽江東于時。忽有五日並出。都下勸睿宜稱晉王。統攝萬機以臨億兆。
愍帝崩後遂即居尊。立元建武。因都建鄴。避愍帝諱改名建康。先是泰康二年。吳舊將管恭作亂。太史伍振筮曰。恭即滅矣。然更三十八年。楊州當有天子。至是果如其言。又秦始時。望氣者云。吳金陵山五百年後當出天子。始皇忌之。因發兵鑿金陵山斷。改稱抹陵冀絕其王。凡自政至睿五百二十六年。有晉金行奄君四海。又時謠曰。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永嘉喪亂宗室中。唯瑯瑘西陽汝南南頓彭城五王。獲濟江表。而睿首基為帝。將知受命上感天靈。欲跨輿圖下資地勢。地負其勢。始皇鑿之而弗亡。天降其靈。劉曜殲之而莫盡。爰自建武至於元熙。凡十二主。一百四年。華戎道俗譯經律論垂六百卷。而弘法之務至是特盛焉。
前趙劉曜(字永明。劉元海族子。少孤貧。養于元海家而承位。十二年改光初元年) 。
大將軍處仲。聞友為諸公器重。心未然。及見不覺手足增敬。周顗為僕射。領選將入局。過友嘆曰。為朝廷選賢。得如君真令人無愧耳。及顗歿友慰其孤。對靈作梵唄。清響凌雲。又呪語千餘言而去。王導甞戲之曰。外國有君。一人而已。友笑曰。使我如諸君。今日豈得在此。時以為名言。譯孔雀經。梵名尸黎密。蓋讓王位出家。如吳泰伯然。
祖曰。汝說無心。當名非義。我說非心。當義非名。曰當義非名。誰能辨義。祖曰。汝名非義。此名何名。曰為辨非義。是名無名。祖曰。名既非名。義亦非義。辨者是誰。當辨何物。如是往返五十九翻。外道杜口信伏。于時祖忽然面北合掌。長吁曰。我師師子尊者今日遇難。斯可傷焉。即辭王南邁。達于南天潛隱山谷。時彼國王名天德。迎請供養。王有二子。一兇暴而色力充盛。一和柔而長嬰疾苦。祖乃為陳因果。王即頓釋所疑。又有呪術師。忌祖之道。乃潛置毒於飲食中。祖知而食之。彼返受禍。遂投祖出家。祖即與受具。後六十載太子德勝即位。
復信外道致難于祖。太子不如密多以進諫被囚。王遽問祖曰。予國素絕妖訛。師所傳者當是何宗。祖曰。王國昔來實無邪法。我所得者即是佛宗。王曰。佛滅已千二百年。師從誰得邪。祖曰。飲光大士親受佛印。展轉至二十四世師子尊者。我從彼得。王曰。予聞。師子比丘不能免於刑戮。何能傳法後人。祖曰。我師難未起時。密授我信衣法偈以顯師承。王曰。其衣何在。祖即於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鮮薪盡如故。王即追悔致禮。師子真嗣既明。乃赦太子。太子遂求出家。祖問太子曰。汝欲出家當為何事。曰我若出家不為其事。祖曰。不為何事。
曰不為俗事。祖曰。當為何事。曰當為佛事。祖曰。太子智慧天至。必諸聖降迹。即許出家。六年侍奉。後於王宮受具羯磨之際。大地震動頗多靈異。祖乃命之曰。吾已衰朽安可久留。汝當善護正法眼藏普濟群有。聽吾偈曰。聖人說知見。當境無是非。我今悟本性。無道亦無理。不如密多聞偈再啟祖曰。法衣宜可傳授。祖曰。此衣為難故假以證明。汝身無難何假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不如密多聞語作禮而退。祖現于神變化三昧火自焚。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勝王剏浮圖而祕之。當東晉明帝太寧三年乙酉歲也。
趙弘(字大雅。勒之次子。立一年改元建熙。壽四十二) 。
蜀期(字世運。雄第四子。立三年改元玉桓。後自縊死。雄諸子皆為壽所殺) 。
何必尚然。當後原先王所以尚之之意。豈直好此屈折而坐遘盤辟哉。良有以也。既其有以。將何以易之。然則名禮之設。其無情乎。且今果有佛耶無佛耶。有則其道固弘。無則義將安取。縱其信然。將是方外之事。方外之事豈方內所體。而當矯形體違常度易禮典棄名教。是吾所甚疑也。名教有由來。百代所不廢。昧旦丕顯後世猶殆。殆之為弊其故難尋。而今當遠慕茫昧依稀未分。棄禮於一朝。廢教於當世。使夫凡流傲逸憲度。又是吾所甚疑也。縱其信然。縱其有之。吾將通之於神明。得之於胸懷耳。軌憲宏謨固不可廢之於正朝。凡此等類皆晉民也。論其才智又常人也。而當因所說之難辨。假服飾以凌度。抗殊俗之傲禮。直形骸於萬乘。又是吾所弗取也。諸君並國器也。悟言則當測幽微。論治則當重。
修善之俗廢於聖世。習實生常。必致怨懼。隱之臣心竊所未安。臣雖愚蔽。詎敢以偏見疑誤聖聽。直謂世經三代人更明聖。今不為之制無虧王度。而幽冥之格可無雍滯。是以復陳愚誠。乞垂省察。氷猶以為不可。復下制曰。省所陳具情旨。幽昧之事誠非寓言所盡。然較略其大。人神常度粗復有分例用。大率百王制法雖文質隨時。然未有以殊俗參治恢誕雜化者也。豈曩聖之不達。來聖之宏通哉。且五戒之才善粗擬似人倫。而更與世之略其禮敬服禮重矣。敬大矣。為治之綱盡於此矣萬乘之君非好尊也。區城之民非好卑也。而尊卑不陳。王教不得不一二之則亂斯曩聖。
所以憲章國體宜而不惑也。通才博採往往備其事。修之家可。以修之國及朝則不可。斯豈不遠耶。省所陳。果亦未能了有之與無矣。縱其了。猶謂不可以參治。而況都無而當以兩行耶。充等三上章執奏曰。臣等雖誠愚蔽不通遠旨。至乾乾夙夜思循王度。寧苟執偏管而亂大倫。直以漢魏逮晉不聞異議。尊卑憲度無或暫虧也。今沙門之守戒專專。然及為其禮一而已矣。至於守戒之篤。亡身不恪。曷敢以形骸而慢禮敬哉。每見燒香祝願。必先國家欲福裕之。備情無極已。奉上崇順出於自然。禮儀之簡蓋是專一守法。是以先聖御世。因而弗革也。然天網恢恢疎而不失。
臣等慺慺以為。不令致拜於法無虧。因其所利而惠之。使賢愚莫敢不用情。則上有天覆地載之施。下有守一修善之人。謹復陳其愚淺。願蒙省察氷議遂寢。何充字次道。廬江潛人。魏光祿大夫宴之孫。少以文義見稱。初為王敦掾。敦兄含守廬江貪污。敦甞於坐稱之曰。家兄在郡定佳。廬江士人稱之。充正色曰。充即彼郡人。所聞異此。敦默然。坐客皆為不安。充宴然自若。丞相庾亮甞薦之於明帝曰。何充器局方概。有萬夫之望。若能總錄朝端為老臣副。及充拜尚書令。推能用功不私樹恩。世甚重之。初阮裕甞戲之曰。卿志大宇宙。勇邁前古。充審其故。裕曰。我圖數千戶郡。尚未能。卿圖作佛不亦大乎。卒年五十有五。其後門世事佛甚精。厥孫尚之及點胤等。並建大義闡明佛法云。
前燕儁(姓慕容。字子英。祖名廆。字奕。昌黎棘城鮮卑人。其先有能之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晉封燕王遷都龍城。生子皝儁。乃皝之次子也。居鄴十一年。壽四十二歲) 。
此羯語也。秀支軍也。替戾岡出也。僕谷劉曜胡位也。劬禿當捉也。言軍出捉得劉曜。又令童子潔齋三日。取麻油合臙脂。躬自塗於掌中。舉手示童子。燦然有輝。童子驚曰。有軍馬。一人白皙以朱絲縛肘。澄曰。此即曜也。勒遂出戰。果生擒劉曜。勒稱趙王行皇帝事。敬澄彌篤。每舉事必咨而後行。勒殂。弟季龍襲其位。徙都鄴城。尤傾心事澄。下令衣以綾錦乘雕輦。朝會引見。常侍御史悉助舉輿升殿。太子諸公扶翼而前。主者唱大和尚。坐者皆起。勅司空季農朝夕問候。時支道林聞之曰。澄公其以季龍為鷗鳥耶。及晉軍侵淮泗。季龍怒曰。
吾奉佛供僧返更致寇。佛無神矣。澄入見曰。陛下前身為商人。經罽賓寺設大會。會有六應真。吾其一也。有聖者曰。此檀越報盡為雞乃王晉地。今陛下為天子。豈非奉佛供僧而致耶。疆場侵噬有國之常。何為怨謗三寶興毒念乎。季龍悔謝。因問曰。佛法不殺。朕為天下掌生殺。恐違佛戒。澄曰。帝王事佛在恭儉慈忍。顯讚法道不為暴虐不害無辜。民有為惡化之不悛者。其可不罰乎。但殺不可濫。刑不可不恤耳。尚書張離家富事佛。而所為不法。澄曰。事佛在清淨無欲。君雖崇飾寺塔。而貪冒不已無益也。及將去世詣辭季龍。驚曰。大和尚遽棄我。國有難乎。
澄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修短分定無由增損。但道貴行全德貴不怠。苟德行無玷雖死如生。咸無焉千歲尚何益哉。然有可恨者。國家存心佛理建寺度僧。當蒙祉福而布政猛虐賞罰交濫。特違聖教致國祚不延也。季龍號慟嗚咽。澄安坐而逝。後有沙門自雍州來。見澄入關以聞季龍。命發塜視之。唯塊石存焉。季龍大惡之歎曰。石吾姓也。大和尚埋我而去。其能久乎。未幾石氏果滅。澄度弟子數千萬人。凡居其所。國人無敢向之涕唾。每相戒曰。莫起惡心。大和尚知汝。其道化感物如此。自大教東來。至澄而盛。
論曰。大覺璉禪師有云。妙道之意聖人甞遇之於易。由生民已來淳朴未散。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及情竇日鑿。則五帝之教詳而文。夏也。時與世異情隨日遷。故三王之教密而嚴。秋也。至周衰先王之法壞禮義亡。迨為秦漢則無所不至。而天下至有不忍願聞者。於是我佛世尊之教入東土。示以性命之理。教以慈悲之行。冬也。旨哉斯言。觀澄公區區西來。當石勒季龍磣暴虓噬之際。而能憫物垂軌。示以玄言德祥。導以慈悲之行。卒使二暴革心道化融洽。於戲天有四時循環。以生成萬物。而聖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厥有以哉。
魏冉閔(殺石虎。子孫十八人。及胡羯二萬人。壬子克襄國。殺劉顯。後為慕容儁所滅。殺閔於遏。徑山七里之內草木皆枯。半年不雨。祭之乃雨。國除) 。
世尊入滅一千三百年矣。
涼張玄靚立。
符堅(字永固。洪之子。雄武智略。盡有中原。以百萬之眾伐晉。為謝石所敗。立二十七年。壽四十八終。改元永興) 。
燕改壽光。
栴檀瑞像(已上六十八年。在龜茲。此下一十四年。在西涼府) 。
於是注逍遙篇。學者宗之。王濛甞極精思作數百語。詣遁曰。與君別久。而君了不長何也。濛慚汗曰。絳鉢之王何也。郄超甞問謝太傅曰。遁談何如嵆中散。太傅曰。嵆努力裁得半耳。又曰。何如殷浩。太傅曰。亹亹論辨恐當抗衡。超拔淵源殷有慚德。超後與親舊書曰。林公神理所通玄拔獨悟。數百年來紹隆大法。令真理不絕一人而已。太和二年。廢帝海西公在位。遁抗表辭還山。有詔資給敦遣。諸公祖餞于征虜亭。蔡子叔者。先至近道林坐。適起而謝。萬亟趨其處。子叔還合褥舉萬投諸地。萬曰。幾損我面。子叔曰。吾初不為卿面計。其為當時所慕如此。
晚居山陰講維摩。許詢為都講。遁通一義。眾意詢不能難。及詢設難。又意遁不能通。而賓主之難相尋無窮。聽者多言。自得遁旨。詰之輒失。著即色遊玄聖不辯知等論。有遺其馬者。畜之曰。吾愛其神駿耳。有遺其鶴者。縱之曰。冲天之物豈耳目玩哉。君子多其達。及卒戴逵過其塔歎曰。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繁。計神理綿綿不與氣運俱盡也。
改太和在治五年。
稱安蓋非常勝士。恨公不一見耳。孝武帝聞安名。詔曰。法師以道德照臨天人。使大法流行。為蒼生依賴。宜日食王公祿。所司以時資給。安固辭不受。未幾符堅攻陷襄陽。得安而喜。謂左右曰。吾以十萬師取襄陽。得一人半耳。左右問為誰。曰安公一人。習鑿齒半人也。安入關。沙門萬數皆隨師姓而名。安曰。師莫如佛世也。應沙門宜以釋為氏。及增一阿含經至廼云。四河入海無復異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遂與符合焉。世益重之。又藍田得古鼎。容二十有七斛。腹有篆文。朝無識之者。有以問安。安曰。魯襄公所鑄也。由是符堅勅三館學士有所疑皆師於安。
國人語曰。學不師安義不禁難。時符氏東極滄海。西併龜茲。南包襄陽。北盡沙漠。唯建康未服。堅雅意欲取而有之。群臣諫不從。太尉符融者叩頭請安。為蒼生一言。安諾。及堅出東苑。命安升輦同載。僕射權翼進曰。臣聞天子法駕侍中陪乘。道安毀形寧可參廁。堅怒曰。安公道德可尊。朕以天下易輿輦之榮。未稱其德。即詔翼扶安登輦。於是翼跪而掖之。堅顧謂安曰。朕將與公南遊吳越。整六師以巡狩。登會稽以觀滄海。不亦樂乎。對曰。陛下應天御世。富有八州居中而制四海。宜棲神無為與堯舜比隆。今欲以百萬之師求厥田下下之土。東南地區勢卑氣厲。
昔舜禹遊而不返。始皇適而不歸。以貧道觀之。未見其可。平陽公懿戚石越重臣。皆憂國至深。其論可聽。堅曰。非區域不廣也。朕欲簡天心明大運所在耳。順時巡狩。且有格言儻如高論。則帝王無省方之文乎。安曰。必欲往。宜駐蹕洛陽枕戈畜銳傳檄江南。如其不服伐之未晚。堅不納。太元七年堅自將步騎。百萬次壽春。為晉徐州刺史謝玄所敗。單騎遁還。安每疏經義必求聖證。一日感龐眉尊者降。安出所製似之。尊者欽歎以為盡契佛心。仍許以密助弘通。安識其為賓頭盧也。因設日供祀之。今供賓頭自安而始。門弟子通其業者數十人。知名于世有法遇者。
傳教長沙。門徒數百。有私飲者。遇縱而不舉。安兼知之。即封荊以寄。遇抱荊而泣曰。董眾無狀而遠遺師憂。於是俯伏躬受其譴。太元十四年正月晦日。安命其徒具浴。忽見異僧出入隙中。安以生處問之。僧指西北即雲開見樓閣如幼出。曰彼兜率天也。是夕有敷百小兒。皆就浴而去。識者以為應真之侶也。二月八日跏趺而逝。安貌侻而姿黑。博學善詞章。諺曰。漆道人驚四隣。左臂有肉方寸許隆起如印。時號印手菩薩。著僧尼軌範及法門清式二十四條。世遵行之。
論曰。法源濫觸之初。由佛圖澄而得安。由安而得遠公。是三大士化儀軌則。或無以異。至於出處操尚。若相戾者何哉。大抵晉室渡江自明帝之後。當代時君雖無可稱者。然而朝廷紀綱法度未始或虧。當是之際。故遠公得以遂其高。天子臨潯陽而詔不出山。若澄安二公。失身偏霸之朝。萬一不區區俯仰曲徇其情。彼季龍符堅其肯容之高臥山林。而不為之屈耶。此古所謂易地皆然。三大士有之矣。孟軻氏稱伯夷伊尹柳下惠。皆曰聖人者。良以其道通方而善趨時也。世謂澄安之操不逮遠公。吾弗信矣。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