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

隋 智顗說4卷CBETA T1918大于一万字 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四念處卷第一
隋天台山修禪寺智者大師說
門人章安灌頂記
一切諸法皆不可思議。不可思想圖度。不可言語商略。何以故。言語道斷故不可議。心行處滅故不可思。大經云。生生不可說。生不生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不可說。既不可說亦不可思。大品云。色不可說。乃至識不可說。眼不可說。乃至意不可說。色不可說。乃至法不可說。眼界不可說。乃至法界不可說。當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皆不可說。此指俗諦不可說也。四念處不可說。乃至根力覺道。皆不可說。須陀洹不可說。乃至阿羅漢亦不可說。此指真諦不可說。佛十力不可說。四無畏。十八不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皆不可說。
所有宇宙间的事物和道理都是不可思议的。它们无法通过思考和揣测来理解,也无法用语言来讨论和商议。为什么这样呢?因为真理的深奥已经超越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所以无法讨论;心行的境界已经超越了思维的范畴,所以无法思考。《大经》中说,生命的轮回无法言说,不生的状态也无法言说,不生而有生的状态无法言说,不生且不生的状态也无法言说。既然无法言说,也就无法思考。《大品般若经》中说,色相无法言说,直到意识也无法言说;眼睛无法言说,直到意识也无法言说;色相无法言说,直到法界也无法言说。应当知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都是无法言说的。这指的是世俗真理无法言说。四念处无法言说,直到根力觉道,都是无法言说的。须陀洹无法言说,直到阿罗汉也是无法言说的。这指的是终极真理无法言说。佛的十力无法言说,四无畏、十八不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都是无法言说的。
此指中道第一義諦不可說也。大論云。實法不顛倒。念想觀已除。言語法皆滅。無量眾罪除。清淨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若。此總指三諦不可思說也。法華云。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又云。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當知不可以心思口議。亦不可以無心口思議。不可以有無。不可以非有。非無。非方。非數。非法。非諭。寂然無為群經之極說。眾聖之誠言。深深若此。明明若彼。境智雙冥能所俱寂。淨名諸菩薩以言言於無言。文殊以無言言於無言。淨名不以言不以無言。默然無言。文殊歎曰真入不二法門當知。玄妙玄妙不可思議。復不可思議但可冥悟。
这里所指的中道第一义谛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大智度论》中说,真实的法则不会颠倒,当念想和观察被消除,言语和法则都会消失,无量的罪孽得以清除,清净的心始终保持一致。像这样尊贵而妙不可言的人,就能够领悟到般若。这总体上指的是三谛无法用言语来描述。《法华经》说,所有法的寂灭相无法用言语来宣扬,又说,这个法则不是通过思考和分别就能理解的。应当知道,它不能通过心思和言语来讨论,也不能通过无心和无言语来讨论。它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不是有也不是无,不是方向也不是数量,不是法则也不是教诲。它寂静而无为,是所有经文的极致说法,是所有圣者的真诚之言。它深奥如此,明亮如彼。境智双冥,能所俱寂。淨名菩萨用言语来表达无言,文殊用无言来表达无言。淨名不通过言语也不通过无言。沉默无言。文殊赞叹说,真正进入了不二法门,应当知道,这是玄妙的,不可思议的,只能通过冥悟来理解。
不可以彰辯。問若不可說不可說。何故言滿龍宮。若不可思不可思。何故雪山深思此義。答佛常樂寂而哀於蒙。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慈悲權巧指畫虛空。撝方示月作種種說。或作生生說。或作生不生說。或作不生生說。或作不生不生說。若作生生說時。又非一種。或作有說或作無說。或作亦有亦無說。或作非有非無說。引諸根性從四方門入清涼池聞悅善生惡亡理顯。得四利益餘三句亦如是。欲令此義明了。更引諸經。大經。名諸佛法界佛即果人。法界即果法。於無果中而作果說。大品云。諸法實相慧。名摩訶般若。此慧有能度所度。今取能度名般若。
不应该明显地辩论。问如果不可说不可说,为什么说充满龙宫?如果不可思不可思,为什么在雪山深思这个意义?答佛常乐寂而哀于蒙,想要在言语上保持沉默而在行动上敏捷。慈悲权巧指向虚空,挥动手指向月亮进行各种说法。或者进行生生的说法,或者进行生不生的说法,或者进行不生生的说法,或者进行不生不生的说法。如果进行生生的说法时,又不是一种,或者有说或者无说,或者亦有亦无说,或者非有非无说。引导各种根性从四方门进入清凉池,听到悦耳的善生恶亡之理显现。得到四种利益,其余三句也如此。为了让这个意义更加明了,再引用各种经文。大经,名为诸佛法界佛即果人。法界即果法。在无果中而作果说。大品说,诸法实相慧,名为摩訶般若。这个慧有能度所度,现在取能度名为般若。
於無因中而作因說。大集云。菩薩觀一切法平等。眾生性同涅槃性。若觀平等即因也。同涅槃即果也。此約亦因亦果說也。華嚴云。遊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遊心即因。佛境界即果如前說。法華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此即非因非果說也。法門甚眾廣說令智退。略則義不周。我今處中說方則四句。略則因果。聞而修行名之為因。與法相應名之為果。約果更修故言因因。從因又得果故言果果。若初若後究竟寂滅。故言非因非果。初生生四門亦作因果四說。乃至不生不生亦作四門。門門亦作因果之說。一一說中悅種種眾生。立種種善根。治種種罪垢。
在无因中进行因的讨论。《大集经》说,菩萨观察一切法的平等性,众生的本性与涅槃的本性相同。如果观察到平等,那就是因;如果与涅槃相同,那就是果。这是既因又果的讨论方式。《华严经》说,让心在法界中游历如同虚空,就能了解所有佛的境界。游历心是因,佛的境界是果,如前所述。《法华经》说,这个法不能通过言语来展示,言辞的寂灭,这是非因非果的讨论方式。法门非常广泛,如果广泛讲述会使智慧退步;如果简略讲述,意义又不全面。我现在处于中道,用四句话来简略讲述。简略地讲,听到并修行就是因,与法相应就是果。从果再修行称为因因,从因再得到果称为果果。无论是最初还是最后,最终达到寂灭,所以说非因非果。从生生四门也进行因果的四种讨论。甚至不生不生也进行四门的讨论。每一门也进行因果的讨论。在每一种说法中,都能使各种众生感到愉悦,建立各种善根,净化各种罪垢。
從於種種入第一義。故初中後重說無咎。說即是教。稟教修觀。以修觀故名修四念處。此義廣可思之。元佛出世為一大事因緣。開發眾生諸覺寶藏。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先喜先利先治先益。大經云。若欲盛貯先用完淨。若欲耕墾先種肥良。若欲乘御先駕調壯。若欲教詔先教孝明。斯皆積習深厚煩惱障薄。先聞雷震先沐甘雨。先出籠樊先獲正觀。皆由往昔數數勤修。今世道成最初四益。其未度者更設方便而塗熨之。隱其無量神德以貧所樂法趣波羅奈。便有涅槃音。法僧差別名則是從頓次漸而調熟之。今從此義粗為四說說。即是教依教修觀。即是四種四念處所為。
从各种途径进入至高无上的真理。因此,无论在开始、中间还是最后,重复讲述都是没有错误的。讲述即是教导,接受教导并修行观照。因为修行观照,所以称之为修习四念处。这个意义非常广泛,值得深思。原本佛陀出现于世是为了一个重大的因缘,即开启众生的觉悟宝藏。就像太阳升起首先照亮高山一样,先感到喜悦,先获得利益,先得到治理,先得到好处。大经说,如果想要积累,首先要用完净的东西;如果想要耕种,首先要播种肥沃的土地;如果想要驾驭,首先要驾驭强壮的马匹;如果想要教导,首先要教导孝道和明智。这些都是因为过去积累了深厚的习气,烦恼障碍较薄,所以先听到雷声,先沐浴甘雨,先从笼子里出来,先获得正确的观察。这些都是因为过去多次勤奋修行。在今世,道成最初获得四种利益。那些还没有度过的人,再设立方便的方法来安抚他们。隐藏无量的神德,以贫穷为乐,追求佛法,走向波羅奈,于是有了涅槃的声音。法僧的差别名,是从顿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现在从这个意义上,粗略地分为四个方面来讲述。讲述即是教导,依据教导来修行观照。这即是四种四念处的目的。
生生四念處。乃至不生不生四念處。亦名三藏通別圓四念處。若三藏四念處。更為三。大意五停四念。所言三者。其義有八。謂理教智斷行位因果。理三者。聲聞謂理在正使外。緣覺謂理在習氣外。菩薩謂理在正習外。三人出三種外。方乃見理故言理三也。教三者。聲聞稟四諦。緣覺稟十二緣。菩薩稟六度。聲聞修總相智。緣覺修別相智。菩薩修總別智。聲聞斷正。緣覺斷習。菩薩斷正習。聲聞為自修戒定慧。緣覺為自修獨善寂。菩薩為眾生修六度五通。聲聞住學無學。緣覺住無學。菩薩三僧祇登道場。聲聞帶果行因。緣覺望果行因。菩薩伏惑行因。
生生四念處指的是生命的无尽轮回中,通过四念處的修行,直至达到涅槃状态,即不生不灭的境界。这也可以称为三藏通別圓四念處。若从三藏的角度来看四念處,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部分,其核心意义包括八个方面:理、教、智、斷、行、位、因、果。在理的方面,声闻认为理在正使之外,緣覺认为理在習氣之外,菩萨认为理在正習之外。这三种人通过超越三种外在因素,才能领悟到真正的理,因此称为理三。在教的方面,声闻学习四諦,緣覺学习十二因缘,菩萨学习六度。声闻修行总相智,緣覺修行别相智,菩萨修行总别智。在断的方面,声闻断除正使,緣覺断除習氣,菩萨断除正習。在行的方面,声闻为了自我修行戒定慧,緣覺为了自我修行独善寂,菩萨为了众生修行六度五通。在位的方面,声闻处于学与无学的阶段,緣覺处于无学的阶段,菩萨经过三僧祇的修行达到道场。在果的方面,声闻带着果行因,緣覺望着果行因,菩萨则是伏惑行因。
聲聞斷正如燒木為炭。緣覺斷習如燒木為灰。菩薩正習盡如燒木無灰炭。具此八三故言三也。藏者。謂修多羅藏。毘尼藏。阿毘曇藏。修多羅藏。謂四阿含。增一阿含。說人天因果。長阿含破邪見。雜阿含明諸禪法。中阿含明諸深義。具如彼(云云)。毘尼藏明持犯輕重。如律藏中說。阿毘曇藏名無比分別無比。分別(云云)。大經云。
声闻断烦恼,就像烧木头变成炭。缘觉断习气,就像烧木头变成灰。菩萨断除正使和习气,就像烧木头既没有灰也没有炭。这三种断除方式合起来称为“三”。所谓“藏”,指的是修多罗藏、毘尼藏和阿毘曇藏。修多罗藏,包括四阿含和增一阿含,讲述人天的因果关系,长阿含破除邪见,杂阿含阐明各种禅法,中阿含阐述深奥的义理。毘尼藏阐明持戒与犯戒的轻重,如律藏中所述。阿毘曇藏的名称是无与伦比的分别,分别(等等)。大经中说。
此是契經甚深之義。此是戒律輕重之義。此是阿毘曇分別法句。皆佛自釋三藏名也。今不具論。然佛臨涅槃。阿難心沒憂海。阿[少/兔]樓馱語云。汝持佛法人應問將來事云何啼哭。阿難即醒悟乃問四事。佛皆具答。今出其二。比丘當依四念處行道。依波羅提木叉住木叉有二。一舊二客舊又二。一邪。二正。正謂十善。
这是契经中非常深奥的意义。这是戒律中轻重的意义。这是阿毘曇中分别法句。这些都是佛陀亲自解释三藏的名字。现在不详细讨论。然而,当佛陀临近涅槃时,阿难心中充满了忧虑,如同沉入了忧虑的海洋。阿难被告知,作为持佛法的人,应该询问将来的事情,而不是哭泣。阿难随即醒悟,提出了四个问题。佛陀都详细回答了。现在提出其中的两个。比丘应当依据四念处来修行道路。依据波羅提木叉居住,木叉有两种,一是旧的,二是外来的。旧的又有两种,一是邪恶的,二是正直的。正直的指的是十善。
邪謂鷄狗牛馬等(云云)。定有二。一舊二客。舊又二。一正二邪。正謂三四十二。邪謂邪禪鬼定等(云云)。慧有二。一舊二客。舊又二。一正。二邪。正謂識因識果。邪謂撥無因果。三種舊邪墮三惡道。佛棄而不用。三種舊正昇三善道。佛會而取之。更說三種客法。客戒者。謂三歸五戒。二百五十等。客定者。謂九想八背等。客慧者。
所谓邪,指的是鸡、狗、牛、马等(等等)。定有两类,一是固有的,二是外来的。固有的又分为两种,一是正当的,二是邪的。正当的是指三禅和四禅等,邪的则是指邪禅和鬼定等(等等)。慧也分为两种,一是固有的,二是外来的。固有的慧又分为两种,一是正当的,二是邪的。正当的是指能够认识到因果关系,邪的则是指否认因果的存在。三种固有的邪会导致堕入三恶道,佛陀会放弃它们。三种固有的正当会升至三善道,佛陀会接纳它们。再来说说三种外来的法则。外来的戒,指的是三皈依和五戒,以及二百五十戒等。外来的定,指的是九想和八背等。外来的慧则是……
謂四諦智也。佛之遺囑以戒為師。師訓七支。弟子奉行莫令污染。仁讓貞信和雅真正。戰戰兢兢動靜和諧。故言以戒為師也。依木叉住者。木叉名保得解脫。若依木叉住者。保脫世間熱惱。所謂居家逼迫。牢獄熱惱妻子榔檔。繫縛熱惱。財業產貨怨賊熱惱。王難逼迫水火熱惱。若依木叉保脫如此熱惱也。又復住者。未來住安樂之處也。若能住戒者不耐惡聲。惟欣善法。未來保住四天王住處也。若住戒者。則是供養三寶供養父母。未來保住三十三天也。若住戒者。能發麁住保得住於炎摩天住處也。若住戒者。能發細住保住兜率陀天。若持戒者能得欲界定。
指的是对四圣谛的深刻理解。佛陀的教诲是以戒律为师。师训诫我们要注意七种恶行,弟子们要虔诚地遵循,不让心灵受到污染。要仁爱、礼让、贞洁、诚信、和谐、真诚。无论是行动还是静止,都要保持和谐。因此说,要以戒律为师。依循戒律生活的人,能够保护自我,解脱世间的痛苦。比如家庭的逼迫、牢狱的痛苦、妻子的争吵、财产的束缚、怨贼的威胁、国王的压迫、水火的灾害等。如果依循戒律,就能解脱这些痛苦。而且,依循戒律的人,未来将居住在安乐之地。如果能够持戒,不喜欢恶言,只喜欢善法,未来将能保住四天王的居所。如果持戒,就是供养三宝、供养父母,未来将能保住三十三天的居所。如果持戒,能够发起粗住,就能保住炎摩天的居所。如果持戒,能够发起细住,就能保住兜率天。如果持戒,能够获得欲界定。
保住自在天。若住戒者。能發未來禪。保住他化自在天。若持戒者。能發四禪四空。保得住於色無色界諸天住處也。是名依波羅提木叉住也。依念處行道者。若無念處慧。一切行法皆非佛法非行道人。皆空剃頭如放牧者。空著染衣如木頭旛。雖執鉢錫如病人乞具。雖讀誦經書如盲人誦賦。雖復禮拜如碓上下。雖復坐禪如樹木葉。雖復興造。媒衒客作種樹貿易沈淪生死。蠶繭自縛無解脫期。捨身命財但得名施非波羅蜜。雖復持戒不免鷄狗。雖復精進精進無繡媚。雖復坐禪如彼株杌。雖復知解狂顛智慧。常在此岸。不到彼岸。不降愛見不破取相。不得入道品。
保持自在天的状态。如果能够持守戒律,便能激发未来的禅定。保持他化自在天的状态,如果能够持守戒律,便能激发四禅和四空定,从而能够安住在色界和无色界的诸天之中。这就是依据波羅提木叉(戒律)而安住。依据念处修行的人,如果没有念处的智慧,那么所有的修行方法都不是佛法,也不是真正的修行者。他们就像剃了头的放牧人,穿着染衣却像无生命的木头和旗帜,虽然手持钵和锡杖却像病人乞求帮助,虽然诵读经书却像盲人背诵诗歌,虽然礼拜却像碓上下运动,虽然坐禅却像树木和叶子。虽然有所行动,却像从事贸易和种植树木一样沉沦于生死之中,自我束缚而无法解脱。虽然舍弃了身体、生命和财富,但这只是名义上的施舍,而不是波罗蜜(究竟的施舍)。虽然持守戒律,却无法避免像鸡狗一样的生活。虽然精进,却没有真正的进步。虽然坐禅,却像株杌一样难以改变。虽然有智慧,却常在生死的此岸,无法到达涅槃的彼岸,不能降伏爱见,不能破除取相,不能真正进入道品。
非賢聖位不成四枯樹。非波羅蜜。何以故。無念慧故。以念慧能破邪顯正。大經云舊醫乳藥其實是毒。如蟲食木偶成字耳。是蟲不知是字非字。更有新醫從遠方來曉八種術。謂四枯四榮以新四枯破其舊乳。法華亦云。大火從四面起。即斯例也。執倒略有三種。一一切智。六師故六臣白王。我師是一切智。王若見者罪垢消滅此執世性也。大論云。得宿命智。見八萬劫事。過是已不復能知。但見初受胎身中陰之識。而自思惟此識。不應無因緣。憶想分別有法名。世性非五情所知。極微細故於世性冥初生覺。覺即中陰識。從覺生我。從我生五塵。謂色聲香味觸。
非贤者或圣人的境界,不能成就四枯树。没有达到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正念和智慧。因为正念和智慧能够破除邪见,显现正见。大经中说,旧医生使用乳药,其实那是有毒的。就像虫子偶然在木头上啃食,形成了类似文字的图案。虫子并不知道这些是文字还是非文字。有新医生从远方来,懂得八种医术,称四枯四荣,用新的四枯破除旧的乳药。法华经也说,大火从四面八方燃起,正是这个例子。执着的错误有三种。一是一切智,六师因此让六位大臣告诉国王,我的老师拥有一切智慧。如果国王见到他,罪垢就会消除,这种执着是世间的本性。大论中说,得到宿命智,能见到八万劫的事情。超过这个范围就不能再知道了,只能见到最初受胎时的中阴意识。自己思考这个意识,不应该没有因缘。记忆、思考、分别,有法名。世间的本性不是五情所能知道的,因为它极其微细。所以在世间的本性中,最初生出觉悟。觉悟就是中阴意识。从觉悟生出我,从我生出五尘,即色、声、香、味、触。
從聲塵生空大。從聲觸生風大。從色觸生火大。從色聲觸味生水大。從色聲觸味香生地大。從空生耳根。從風生身根。從火生眼根。從水生舌根。從地生鼻根。如是漸漸從細至麁。還從麁至細。譬如泥丸中具有瓶盆等性。瓶盆等破還為泥。都無所失世性。是常無所從來。此僧佉所執也。復有執微塵。微塵常不可破。至微細故但待罪福因緣。因緣和合故有身。若天人地獄等以父母故罪福盡則散壞。復有執自然為世界始。貧富貴賤非願行所得。復有人言。天主是世界主。始造吉凶滅時還天攝取。復有人言。世世受苦樂盡自到邊。譬如山上投縷丸盡自止。
受罪福命歸於盡。是諸邪外皆於禪定知見。不從他聞。亦不從韋陀中聞。執此明利故云是事實餘妄語即此意也。復計自在天。復計父母等。皆是一切智之執也。二者神通。六師修得五通。停河在耳十二年。變釋為羊千根在體。毘富羅城變為鹵土等是也。三者韋陀。六師解星文地理十八大經知吉凶等是也。雖知世性無神通。是小知世性通是。次知三種備足。是大六師阿毘曇中明三種念處。謂性共緣對破。此三外道有人釋性念處。謂觀無生淺名為生深細觀無生見細法皆生死苦諦名性念處。有人專用慧。數緣無生空理。發真斷結得慧解脫羅漢。對破邪因緣。
無因緣顛倒執性。一切智外道也。共念處者。以禪定助道。正助合修亦名事理共觀。發得無漏三明。六通八解。成俱解脫羅漢。對破根本愛慢。得五通外道也。緣念處者。緣佛三藏十二部文言。及一切世間名字。所緣處廣非如支佛出無佛世。不稟聲教。但作神通以悅眾生。不能說法。緣念處人了達根性。善知四辯堪集法藏。成無疑大羅漢。對破世間韋陀。星文地理文字鄙狹。當知邪正真偽。猶金比鐵螢日跡海。故大經云。於諸想中無常為最。於諸耕中秋耕為最。於諸跡中象跡為最。無常譬性耕。譬神通跡。譬文字也。經云。諸優婆塞善解諸法對治之門。
所謂常無常等。故知心行理外未入正真。破邪之義可解。二明五停心者。謂數息。不淨。慈心界方便因緣觀也。停名停住。行人聞生滅四諦。發心觀苦諦欲出生死。為煩惱風搖動慧燈。照境不了為除此障。修五停心。息門有數隨觀等。不淨門有九想八背等。慈心界方便十二因緣。皆如禪門中廣說。今不委論。此五停門復有五意。謂對轉不轉。兼亦對亦轉亦不轉。亦兼對者。數息對覺觀。不淨對貪欲。慈心對瞋恚。方便對我。因緣對癡。對治若成煩惱不起又發禪定。禪定持心安隱出入。故云五停心也。心既調定乃可習觀。若對治未益。更須用後四種治之。
行者善用四隨巧修五治煩惱。不能障觀心停住。即入初賢位。具如禪門廣說。問此中何不用念佛停心。答作五度門則不用。作六度門即須用因緣對等分。念佛對逼迫障(云云)。問停心得住名初賢者。今人數息。或得不淨或二三四五是為賢不。答若以愛見心修禪乃至非想尚非初賢。況數息不淨。乃發淺法而名為賢耶。經說多修福德名為愚。多修智慧名為狂。豈可以狂愚為賢舊云隣聖為賢此語大高。今言善直曰賢。應作四句。一隨愛見破戒亂心。
此非直非善如無目無足。不能入清涼池。二持戒修禪而生邪見。此善而不直亦不名賢。如有足無目。亦不能入清涼池。三信心正見而破戒心亂此直而不善。亦非是賢。如有目無足不能入清涼池。四信解正智。得佛教意持戒清淨。修安般不淨等觀心得停住。名直名善。有目有足能入清涼池。是四初賢善直義成也。問云何名得佛教意。答中論云。佛去世後像法中人。人根轉鈍深著諸法。求十二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決定相但著文字。此不知佛意。佛意者。生生不可說。有因緣故作生生說。令物離生死得涅槃。若著文字興毀諍競。則三界火猛不得佛意。
非賢人也(云云)。三釋四念處。四者數也。念者觀慧也。處者境也數有開合。若迷心不迷色則數為五陰。若迷色不迷心則數為十二入。若俱迷者則數為十八界。如毘婆沙也(云云)。今言四者。人於五陰起四倒。於色多起淨倒。於受多起樂倒。於想行多起我倒。於心多起常倒。舉四倒故言四也。若相生次第應言識受想行色。若麁細次第者。
應言色行想受識。今從語便故言身受心法。文從起倒多如前說。然三藏要意。正厭生死欣入涅槃。須信解正因緣三世。二世。一世十二因緣因緣支是四諦。無明行愛取有是集諦。五果是苦諦。知苦斷集是道諦。無集苦是滅諦識。此無明老死破外人邪無因緣。生一切法。種種顛倒。不隨虛想邪僻。深信正因緣也。二真正發心者。驚覺無常之火燒諸世間。一心求出剎那不懈。莫念名利。如麞在圍跳透求脫。似犢失母惆慞。嗚呼修習禪慧如救頭然(云云)
三巧修定慧。出世之行欲界亂心如風中燈。是故依靜求定。若定無慧如闇中無所見。巧修二法如二手互相揩摩亦如乘馬亦愛亦策。善用四隨信法兩行。八句得所(云云)。四破法遍者。觀因緣生滅。破一切愛見戲論諸法。遍知一一愛見中。有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以其藥去病除(云云)。五善知通塞者。知一切愛見之法皆有道滅之理名通。
悉有苦集名為塞。六善修道品者。於諸見動而修念處。若別若總乃至三解脫門(云云)。七善修助道。即是五停心共念緣念六番。觀禪謂八念九想十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等也。八善知次位者。善識七賢位。不叨濫增上慢成慚愧。有羞僧。內外明照善識邪正佛法非佛法。破諸邪外也。九安忍。強軟兩賊。外則眷屬惡名穢稱。若不忍者則為所壞。內忍種種證得諸禪著則生愛為軟賊所壞境界。逼迫是強賊也。十順道法愛不生發。外凡內凡種種順道善法。
心不愛著也是為要意(云云)。末代求聲聞人。知此十法分明。不著文字戲論。內有智性求於聖道。厭患三界修五停心。入初賢位。即是善知佛教。發種種諸禪境。或有增益觸。或有增病觸。或有二十種壞禪觸。或有十種成禪覺。行者因停心故得欲界定。或得對治心在靜中功德法門起即便觀之。觀之略為十一陰界入境。乃至第十菩薩境自有行人。或次第或不次第。或是善是邪。今作十雙料簡。一次第不次第。乃至第十三障四魔。次第者如上。
不次第者不如上。別有所出(云云)。問大乘生死即涅槃。得有理即乃至六即之義。三藏亦得作六即不。答欲作亦得。三乘同有偏真之理。是理即三藏中習學。名相語言是名字即。五停心別相總相念處是觀行即。四善根是相似即。苦忍真明至第九無礙道是分真即。至佛三十四心斷煩惱及習是究竟即(云云)。已知三藏要意須識三人念處不同。
先明聲聞別四念處。後說總四念處。別者身受心法也。云何觀身一切色法名之為身。內身外身內外身。己名內身眷屬及他名外身若己若他名內外身。此三種色。皆從前世不淨業生。前世不畏生死不厭繫縛。不欣解脫不尚涅槃。於四聖諦了無願樂。種顛倒業。業縛於識將入母胎。則有五種不淨。謂生處。種子。相。性。究竟。生處者。女人之體是不淨聚。蟲膿穢惡合集成立。筋纏血塗皮裹其上。如彼土壁假以泥治虛莊粉墡。經十月日二藏間夾窄隘如獄。釋論云。此身非蓮華。亦不由栴檀。
糞穢所長養但從尿道出(云云)。種子不淨者。攬於遺體赤白二渧於中而住。是識隨母氣息。是為受身最初種子不淨也。相不淨者。頭等六分。從首至足純是穢物。譬如死狗盡海水洗。洗死屍盡唯餘一塵。一塵亦臭猶如糞穢。多少俱臭從頭至足。皆不淨相也。性不淨者。根本從穢業生。託於穢物長養其性。自是不可改變。身中有三十六物。內有十二名性不淨。外有十二名相不淨。
中有十二通於相性(云云)。究竟不淨者。業盡報終捐棄塚間。如朽敗木。大小不淨盈流於外。體生諸蟲唼食其肉。狐狼鵄鷲啄裂其外尚不可眼見耳聞。況鼻齅耽湎。故毘曇偈云。是身不淨相。真實性常其始終麁細過患若此。而言淨者是大顛倒。如狂如醉如癡小兒捉糞唼噉是何可恥(云云)。受念處者。領納名受。有內受外受內外受。
緣內名內受。緣外名外受。緣內外名內外受。又意根受名內受。五根受名外受。六根受名內外受。於一根有順受違受。不違不順受。於順生樂受。於違生苦受。於不違不順。生不苦不樂受。於六根即有十八受。根塵能所合三十六受約三世有百八受。諸受皆苦。樂受是壞苦。苦受是苦苦。不樂不苦受。是行苦。諸受麁細無不是苦。如食有毒。食消則苦。樂受壞則苦。如搔疥初美後苦。樂受壞苦亦復如是。餘兩苦可知(云云)。心念處者。若依麁細。
應先法念處。今依說便明心念處。心者心王。異乎木石。心例上有內心.外心.內外心。心王不住。體性流動。若麁若細。若內若外。皆悉無常。無奢無促。今日雖存。明亦難保。一比丘不保七月。乃至不保一日。佛訶皆懈怠。一比丘言。出息不保入息。佛言善哉。剎那促。時無常。老死至近。是一期無常。佛法欲滅。是轉變無常。山水溜。斵石光。若不及時。後悔無益(云云)。法念處者。法名軌則。有善法惡法無記法。人皆約法計我。
我能行善行惡行無記。若於心王計我。已屬心念處攝。若於心數計我。從九心數。一切善數惡數。通大地數。並屬行陰法念處攝。此等法中求我。決不可得。龜毛兔角但有名字實不可得。若善法是我。惡法應無我。若惡法有我。善法應無我。又惡法是我何容為惡自害。若無記是我者。無記不能起業但名因等起。因此無記起善起惡。善惡業尚非我。因等起何得是我。當知皆無有我但是行陰故。經云起唯法起。滅唯法滅。但是陰法起滅。無人無我。眾生壽命雖有法起。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身邊二見名為污穢。五陰無記。亦是污穢。五陰無記緣報法起故皆無我也。
雖心王心數同時俱起。用有強弱若心強屬心念處。若數強屬法念處。釋論云。覺觀雖同時覺時觀不明。了觀時覺不明了。故分覺觀之異。今心念。法念逐其強弱亦復如是。如是善惡等法。求我不可得故名法念處也。說別相念處竟。總相念處者。緣一境總為四觀。此中應四句料簡。謂境觀俱別。境觀俱總。境別觀總。觀別境總。初是別觀四念處。後三句是總四念處也。略說如此。夫一切眾生。生死流轉皆由顛倒。顛倒縱橫如猪嗜糞。
肉肥內飽外油祖父之鎧(云云)。斯甚惑矣。似魚吞鉤如蛾赴火。以苦捨苦斯甚惑矣掣電野馬水泡石火以無常為常斯甚惑矣。兔角龜毛。黃門子。石女兒無人謂有人。無物謂有物斯惑甚矣。今以念處智慧破之。知身受心法是知苦不起倒惑。是知集厭苦息集是修道苦集寂然是知滅。大經云。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若能見四諦即得斷生死。生有既已盡更不受諸有。中論云。能觀身破二十種身見。得須陀洹觀身是知苦身見不起。
是無集破二十種身見。是有得道得須陀洹。是證滅經論孱同。當知念處之慧有大利益(云云)。共念處觀者。大論云。觀身為首因緣生道。若有漏若無漏。受心法念處亦如是。道從因緣生即是共義。觀身為首。共三四十二即是有漏生也。共八背八勝十一切處。即是共無漏生也。南嶽師云。九想八背。諸對治助開。三脫門故名共念處也。經云亦當念空法。
修心觀不淨即此意也(云云)。毘曇有門觀生空。名為空法。修心不淨從不壞。內外色以不淨心。觀之名初背捨。若內外色增廣一村乃至多村。一禽獸乃至一切飛鳥走獸。悉皆不淨是名大不淨。若內無色相以不淨心。觀外色入二背捨。乃至八背捨。八勝一切處。九次第。師子奮迅。超越欲界。初禪皆不淨破淨顛倒。以事助道故名共念處。發真之時理慧成就。事定具足三明六通俱解脫羅漢。堪可結集法藏。破神通外道。有人弘經云非禪不慧。
從五停禪生四念處。發聞慧也。若非慧不禪者。此從四念處。生四如意足也。私謂此禪又慧共修證。共修念處應便也。緣念處者。大論云。一切色法名身。一入及十入少分。既是色色屬身也。六受為受六識。為心想行兩陰。及無為法名法通。一切境界皆名緣念處觀。有人言。十二因緣境慈。悲皆緣名緣念處。南嶽師云教所詮。一切入界事理。名義言語音辭因果體用觀達無礙。能生四辯。於一切色心無所礙。成無疑解脫羅漢。破韋陀外道齊此約愛使為觀意。次破見惑。明三種念處者。大論云。真空人亦破一切法。邪見人亦破一切法。云何有異。答邪見有三種。
一破因不破果。二因果俱破。三破因果又破一切法。瞋處生瞋。愛處生愛。癡處生癡。是為邪見真空人破諸法。瞋愛癡處不生以此為異(云云)。有人破空有兩門云。道非有無畢竟不可說。今問空有是斷常者。此則瞋處生瞋。同彼外道畢竟不可說者。此則亦愛處生愛。過同邪見。又是自然計耳。經言。於諸見不動。而修三十七品。此應作四句。動修。不動修。亦動亦不動修。非動非不動修。四句對四門皆動修是析法道品。四句皆不動修。是體法道品。
若論見者四句皆見。云何棄兩。云是斷常取一句言是清淨。若論修道品四句。皆得修。云何言一句是修道兩句非修道。若識四句皆是身邊。五陰身邊。五陰即有集。既識苦集即可修於道品。若不識四句。身邊戒取邪疑者。不知苦集。即是愚癡與長爪何異。大品云。色若麁若細若常無常。乃至非常非無常。是見皆依色起。若起我見若麁若細若常若無常。乃至非常非無常。是見皆依色起。即是身見。受心法亦如是。常見有三假。一假有四句。三假十二句。四假則有四十八句。能所合九十六句。受心法一一皆有九十六句。觀性念既爾。共念緣念亦如是。
若阿毘曇人善識見有中。六因四緣。因緣無性無常生滅四諦可得道。能破六十二見。若成論。見空善識見空中四緣。三假四諦。能破六十二見。見有見空俱得道即是。於諸見不動而修三十七品。成四枯念處。若不識者只是有見空見。都未入賢。況於聖位設極修善只得人天。若復為惡三途是宅佛法無分。當知四念處觀邪正分門。若得四念處一切法正。若不得者一切法邪。今時行人不識此意。悲痛奚言。若值眾師廣聽多論。無能了者尚不成四枯。
豈得四榮可悲轉深(云云)。總四念處者。有人言共念處即總相念處。今謂不爾。應作四句分別。前已說。今更敘。一境別觀別。二境別而觀總。三境總而觀別。四觀總境亦總。境觀別者。正是別相性念處。次境別觀總。觀別境總此二是總相四念處之方便。四境觀俱總是總相四念處。若作一身念處觀。或總二陰乃至總五陰。是名境觀俱總也。受心法念處亦復如是。總相緣念處。總共相念處亦如是類之可解。若解前方便者。入總相念處修總相。
正勤如意根力覺道。類前可解。總相法深細為異耳。若安隱八正道中行。能觀四諦生暖法。故大論云。八正道中行。得善有漏五陰。名為暖法。當知有方便者即得三十七品也。問八正七覺是修道今何得四念處中說耶。答薩婆多云。八正在前七覺在後。決定是無漏。若七覺在前八正在後。通有漏無漏也。此三賢人並名乾慧地。未證善有漏五陰。相似之理定水未霑名乾。既有觀行能伏諸見。故名為慧。住持生善法名之為地。故名乾慧地。亦名外凡位(云云)
次明支佛觀者。佛者此間名覺。覺有二種有獨覺緣覺。俱有小大。小者在人中生。是時無佛自能得須陀洹。七生又滿不受八生。自性成道是人不名為佛。亦非羅漢。論其道力不如舍利弗。而諸大羅漢呼此為小辟支迦羅。大者於二百劫行。行三多倍隆智慧又強得三十二相。或三十一相或三十。二十九乃至一相。於九種羅漢勝。於總相別相能知能入。久修習空。常樂獨處是名大辟支迦羅。皆歷三種因緣十種十二因緣。分別大小。若聞因緣修性念處。觀十二因緣善根淳熟因於遠離。自然獨覺成小迦羅。若修共念處緣念處。事理善根淳熟獨覺自悟。
具足三明八解六通成大迦羅。若聞生滅十二因緣。即發四辯在聲聞數中。故經云。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法華云。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也。次論十二因緣觀者。初從愛支為首。一推尋二觀破。推尋者。是人聞正因緣生滅之法。信解分明知一切。屬愛煩惱皆是十二因緣。觀之入空息。心達本源求自然慧。樂獨善寂修五停心。得諸禪定。於定中知屬愛煩惱。即是無明逆順推尋。見十二因緣。推此貪愛因何而生。即知此貪因受而生。受因何生即知因觸。觸因六入六入因名色。名色因識識因行。行因無明。無明因過去一切煩惱。又順推此。
愛能生取。取生有。有生未來二十五有生死。因生有老憂悲苦聚。輪迴無際若因停心入深禪定。如是逆尋或見歌羅邏初受身。乃至見過去身。起業煩惱時。乃至二生十生。百生千萬無量世界。順推尋取有。若因禪定之力。或見未來一生。乃至十生。百千無量生。若見過去未來事。其心悲喜道心精進。轉復增盛二觀破屬愛十二因緣者。即是性念處。歷別觀十二緣也。性念處如前說。觀愛即是污穢五陰。性四念處。若觀受觸六入名色。即是果報。無記。五陰性四念處。若觀無明即過去污穢煩惱五陰性四念處。若觀於取。即是污穢煩惱五陰性四念處。若觀於有。
即善不善五陰性。四念處。若觀未來生死即果報生死無記性四念處。是名逆順觀察。破四顛倒顛倒滅是無明滅。一切煩惱行。乃至老死憂悲苦滅。是名用性念處。歷別觀愛煩惱十二緣觀也。二明破屬見十二緣。又二一推尋二觀破。尋者。若見神及世間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是則現在生身邊四見。因此身邊四見。生十四難六十二見。此身邊四見。即四取逆順。尋此四取因四愛。四愛因四受。四受因四觸。四觸因四入。四入因四名色。四名色因四識。四識因四行。四行因四無明。復順尋四取。四取生四有。四有生一切二十五有。生死憂悲苦聚。
若深識見惑。過去未來生事。如前說(云云)。二明性念處。觀破四取身邊四見。如是次第。乃至無明破過去。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身邊二見污穢五陰也。又順觀四取。乃至未來生老死。破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身邊二見污穢五陰。能如是用性念處破三世身邊二見。四見即破十四難。六十二見。一切屬見。煩惱一時皆滅則無明滅。乃至老死滅屬見。煩惱既滅即還用前觀愛十二因緣性念處。
觀破欲愛色無色愛。三界煩惱道。業道。名有餘涅槃。若苦道滅。即是無餘涅槃。是名性念處智慧。觀十二因緣入涅槃也。經云。十二因緣。其義甚深難解難知。佛說涅槃時有外道。名富那。問云。何令我知神及世間常。乃至非常非無常佛答。汝能畢故不造新。即能知神及世間常無常。乃至非常非無常。梵志悟解求索出家。為佛弟子。又中論明聲聞經入第一義。並約觀十二因緣。破六十二見入第一義。若深得此意不止破外道。若佛弟子學問坐禪發種種見。取諍論起煩惱。作二十五有。生死業。皆是屬見煩惱十二因緣。若覺知者能用性念處。檢校即得解脫。
其迷此者流轉生死無有邊際。故中論云。真法及說者聽眾難得故。如是則生死非有邊。非無邊。共念處緣念處。觀十二因緣類前可知。問宿世自然能悟。何須佛說。答聞說疾得。不說未悟。譬如果熟。雖自應落急搖即墮。問支佛何不制果。答聲聞鈍故制果。支佛利。久習智慧不須制果。譬如二人。共行身羸。須止息處身強者。直到故不制果。復次總相。斷結智慧麁故。但除正使名聲聞。若別相智慧。細侵習氣名支佛。復次聲聞鈍。先觀苦諦。緣覺利故先觀集。問聲聞亦別相。為麁總相故為勝。今那得總相故為麁。別相為勝。答若前四諦中。明別相是麁。
今歷別十二因緣故別為勝也。復次聲聞禪定力淺。天眼但見小千。支佛久植定力深天眼過三千。見他方世界。問支佛乘何故無方便道。答支佛根利未值佛。已悟道何須前方便入道耶。問支佛自悟。得道共戒。更須受戒不。答若發無作未必更受。若爾小羅漢沙彌應不受戒耶。答受者和僧耳。今三藏有門。緣覺觀十二緣破屬愛見觀門不具足說之。若行者自善思之。餘三門例可見。三明菩薩異凡聖。異聖則四弘誓願異。凡行六度行也。二乘斷煩惱證真。菩薩不斷惑不入真故異聖人也。凡夫任煩惱流。菩薩降煩惱。伏生死作佛事。故與凡夫異也。於檀中修性念處觀。
不與二乘斷煩惱。證真同。亦不與凡夫隨生死流轉同。伏煩惱住下忍中修檀。學一切世智調熟眾生。若人為貪應墮地獄。菩薩於念處行檀破貪蔽。令脫地獄苦。若眾生破戒應墮地獄。菩薩修尸令脫地獄。若眾生多瞋應墮地獄。菩薩修羼破之。令脫地獄。若眾生多怠應墮地獄。菩薩行毘離耶破之。令脫地獄。若眾生亂相應墮地獄。菩薩修禪破之。自行教他。讚歎行者行法等上四下一。皆如是。菩薩修念處觀。乃至行般若波羅蜜。破一切眾生愛。煩惱貪著果報。作二十五有業。受生死苦果。菩薩修三種念處。破六蔽。屬愛二十五有因。即是拔苦。令修三種念處。
即是道是名與樂。修性念處成四波羅蜜。修共念處成禪波羅蜜。修緣念處。成般若波羅蜜。前四度修性力弱不成。更修共念處成破愛也。又修性念處。故為成大悲拔苦修共念處。為成大慈與樂。修緣念處。為雙成兩誓願也。第二破屬見煩惱。若眾生謂此貪心有無。乃至非有非無。菩薩爾時修念處行檀。破有見中三假。無見中三假。乃至非有非無中三假。自他共無因。四十八句。若有眾生。謂此破戒心有無。乃至非有非無。菩薩修性念處行尸。破有見乃至非有非無見中三假。眾生謂此瞋心有無。乃至非有非無。菩薩修性念處。行忍破之。若眾生謂懈怠心。
有無乃至非有非無。菩薩行進破之。若眾生謂亂心有無。乃至非有非無。菩薩修禪破之。有無三假乃至非有非無。四十八句破之。若謂癡心有無。乃至非有非無行般若破之。從有無乃至四十八句破之。無生淳熟。然後三十四心斷結成道。轉三藏法輪入涅槃。此應四門。毘曇。是有門。成論。是空門。昆勒。是亦有亦無門。那陀迦栴延。是非有非無門二門不度。大論。標名指之。俱舍論。破拔和弗多羅部中。明非空非有正解此義。大論。引毘婆沙菩薩品行因證果。成論。無文。若論師破數人見有。不得道言見空得道。若作此語互是互非。通論兩見。見有只是常見。
見無只是斷見。斷常二見。豈不相破。故龍樹云若不得般若方便入毘曇。墮有中。若入無墮空中。皆不得道。若不用四悉檀對緣不同。或用世界入理。故云見有得道也。大論云。色若麁若細。總而觀之。無常無我即發真得生。空有門入道也。麁是事觀細是理觀。但得生不得法者。如經云當起法想。但有五陰空法用。為人悉檀破有顯空。菩薩隨根機有益者。宜聞有門得道。今宜聞空門入道。是故破有明空。故兩菩薩作二論伸三藏中空有二門。前後雖異得道是同。故云斷見之人說一念斷。常見之人說異念斷。斷結雖異得道是一。三假入生空。五陰空是平等空。
為二聖行。生空是假名空。法空是實法空是老死誰老死二俱邪見是。聲聞經中。說生法二空相。是老死生空誰老死是法空。是三藏中辯四。緣三假入空而有門終是鈍。只得生空於拙度中空門。是利故得法空共念處緣念處亦如是。示知大意細作可解。但無菩薩義唯明二十七賢聖位。若作四句此是一周說法。於三藏教中四門。修生滅四聖諦四念處竟。問何不先說大乘四念處。答經中具二義日照高山則先大。若初至鹿苑則先小。今先說小其意有十。一為用故。如淨名。
為國王長者說無常苦空等(云云)。二為破故。無砧寧得運槌。如淨名破十弟子(云云)。三為攝故。如淨名室內說身有苦而不樂於涅槃(云云)。四為會故。
如大品會宗明諸法皆是摩訶衍(云云)。五為開故。如法華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大經云為諸聲聞開發慧眼(云云)。六為學者。識外邪內曲。不為邪曲所誤(云云)。七為聲聞人破曲。知其失佛方便聞末世僻說。知其壞亂半滿。
如有人言毘曇。見有得道。成論見空得道。道非有空見有空那得道。若從此師之說。佛小乘教有無二門便是無用。若無用者。中論那云欲聞聲。聞法中入第一義。如後兩品說箇師翳佛。四枯之教今為申之(云云)。八末世禪人內證空解同未括尼犍破戒行惡食糞。裸形謂是大乘。同戒取。尼犍壞亂佛法。方便道今雙申之。九為學者令識內外孟浪之說。孟浪之行。
精明榮枯法門(云云)。十為令學者內證之時。懸別邪曲門戶。小大碩異取捨得宜不謬。持瓦礫謂琉璃珠。為此十意須說四枯觀也。私記者雜錄聲聞念處。苦諦為首。緣覺集諦為首。菩薩道諦為首。通菩薩滅諦為首。別菩薩界外道諦為首。圓菩薩界外滅諦為首。又聲聞總相觀。緣覺別相觀。菩薩總別雙觀。通別界內外次第觀。圓界內外圓觀。又聲聞因成假觀為首。緣覺相續假為首。菩薩相待假為首。問道品六度何者為正。答大經云。一地至十地。
名智慧莊嚴。六度波羅蜜。名福德莊嚴。法華明五品。一念隨喜為正。兼行六度為助道。淨名。道品善知識六度為等侶。凡三經皆以六度為助道。大論云。三十七品為正道。三解脫助開門乃至不淨。助破貪。勝處助緣中。不自在。十一切處助緣中。不廣普無量心。助福德。並助開門法。問道品是有漏是無漏。答大論對位。各有差降。或有漏無漏(云云)。成論。明念處不退數人。明暖法退為闡提。頂退為五逆。成論。明念處伏惑成假名空數人但是聞慧。
今明若通說從初至後皆是道品逐勝分品節級受名(云云)。大論。云初從師受前用念持名念處。四種精進名正勤。四種定生名如意足。五善根生名五根。五煩惱破名五力。分別道用名七覺。安隱道中行名八正道。此乃勝者受名皆通念處。位只是有漏耳。故論云。八正道中行初。得善有漏五陰。名為暖法。若不許四念處通至八道。亦不得八道通四念處。故婆沙云。若八正在七覺前。決定是無漏。若八正在七覺後。亦有漏亦無漏。此通修語耳。若八正是見道位。判在前七覺在後是證道位(云云)
四念處卷第一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