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面神呪心經義疏

唐 慧沼撰1卷CBETA T1802大于一万字 2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十一面神呪心經義疏
夫至理幽寂言形之表,而靈智妙應玄感之機。炎嚮情風忽動慈極之妙觀,電影身雲流光悲重之珠王,感起東剎、應從西興,每感必應如谷神響、酬而現形如鏡明像,度十二因緣舉十二觀面、救八難極苦開八種神呪。然則入道雖多,不出人法。所言人者,十一面是;所言法者,神呪心是。非人無以持呪、非法無以成人,法人雖殊,不思議一也。十一面者,神徹三有無非現化、形入六趣無非感應,功齊已成之尊、迹同未極之流,體法性而永寂、拯溺衰而興悲,智窮太靈、身遍法界,靈達無方能照三業信敬、德力難思善救五趣苦難。
至高无上的道理是难以用言语和形象来表达的,而神奇的智慧和不可思议的应现,却能感应到根机和机缘的微妙。如同热情的风忽然触动了至高慈悲的妙观,如同电影般流转的身云,流露出深沉慈悲的宝珠之王。这种感应在东方兴起,在西方响应,每次感应都必定有应,就像山谷中的回声,如同明镜中显现的形象。超越了十二因缘,展现了十二种观面,救度八种极端的苦难,开启了八种神秘的咒语。然而,进入佛道的途径虽然众多,但都不外乎人法。这里所说的人,指的是具有十一面的存在;所说的法,指的是神秘的心咒。没有非人的存在就无法持咒,没有法的指引就无法成就人,虽然人和法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不可思议的统一体。十一面的存在,其神通力贯穿三界,无处不显现其变化;其形象进入六趣,无处不感应。其功绩与已成的尊者相等,其行迹与未达到极致的众生相同。它体现了法性,永远寂静,拯救了陷入困境的众生,激发了慈悲之心。智慧穷尽了至高的精神,身体遍布整个法界,灵巧地达到了无方的境界,能够照亮三业的信仰和敬仰,其德行和力量难以想象,善于救度五趣的苦难。
十一面者,前三面慈相,見善眾生而生慈心,大慈與樂;左三面瞋面,見惡眾生而生悲心,大悲救苦;右三面白牙上出面,見淨業者發希有讚,勸進佛道;最後一面暴大笑面,見善惡雜穢眾生,而生怪咲改惡向道。頂上佛面,或對習行大乘機者,而說諸法究竟佛道,故現佛面。各爾三方三面,為化三有,故現三面。若合本面應十二面,而十一面是方便面,本體常面是真實面。面離於身,而智面主面表內懷以顯權實,故常面上現十一面,故曰十一面也。神呪心者,人既叵思大士所說神呪,法亦難測也。神者,難測也。呪者,勅責也。心者,慮智也。經者,彼云修多羅,亦云經也常也。漢地風俗,聖人所說皆名為經也。今大聖所說,故目之為經。前賢今聖雖歷永劫,所說經常故也。
十一面神呪心經中提到的十一面,前三面是慈祥的面容,面对善良的众生时生起慈心,大慈给予他们快乐;左三面是愤怒的面容,面对恶劣的众生时生起悲心,大悲拯救他们脱离苦难;右三面是露出白牙的面容,面对清净业行的众生时发出稀有的赞叹,鼓励他们修行佛道;最后一面是狂笑的面容,面对善恶混杂的众生时,以奇异的笑容促使他们改恶向善。最上面的佛面,有时是针对那些修行大乘佛法的众生,讲述所有法门最终达到佛道的真理,因此显现佛面。每一方都有三面,为了教化三有众生,所以显现三面。如果将本面算在内,应该是十二面,但十一面是方便的展现,本体常面是真实的展现。面虽然离开身体,但智慧的面主导着内在的表达,显示了权实的教义,因此常面上显现出十一面,所以称为十一面。神呪心经中的“神呪心”,是指人们难以理解大士所说的神呪,法门也难以测量。“神”意味着难以测量,“呪”意味着命令和责备,“心”意味着思考和智慧。“经”在梵语中称为修多羅,也称为经,意为恒常。在中国,圣人所说的都被称为经。现在大圣所说的,因此也被称为经。无论是过去的贤者还是现在的圣人,即使历经永劫,所说的经文都是恒常不变的。
今釋此經前有六義:第一明大意、第二明經宗、第三明功能、第四明階位、第五明感應、第六明釋文義。
在解释这部经文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六个方面:首先,阐述经文的核心要义;其次,明确经文的主旨;第三,说明经文的作用;第四,确定经文的层次和位置;第五,探讨经文的感应;最后,解释经文的含义。
第一、明大意。凡是大士化世之大意者,欲令一切入於佛道。故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具三阿僧祇行,望得三菩提果,皆為有情令入佛道。然諸有情從本以來無明所藏纏縛生死,故菩薩垂大慈悲,以種種方便種種教化,大悲拔苦、大慈與樂。故此觀世音菩薩,現種種身、說種種教,化諸有情方便之事,於諸經中而廣說也。故《華嚴經》曰「觀世音菩薩經大悲法門度脫一切也。」《法華經》曰「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故三十三身現化眾生也。」《不空羂索經》曰「是觀自在菩薩,乃現八手而被鹿皮。」又曰「千手千眼大自在王十一面觀自在菩薩,此菩薩或現大自在天身。」故現此身也,亦此菩薩有無量身無量面,故《觀世音經》偈曰「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國土中,無剎不現身」也。
第一,阐述核心要义。所有菩萨教化世人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所有众生都能进入佛道。因此,他们既追求佛道,也教化众生,通过三大阿僧祇的修行,期望获得三菩提的果位,都是为了引导众生进入佛道。然而,所有众生从本质上就被无明所束缚,困于生死轮回之中。因此,菩萨以大慈悲心,运用各种方便和教化方法,以大悲心救拔众生之苦,以大慈心给予众生快乐。因此,观世音菩萨显现出各种身份,讲述各种教法,用各种方便的方法教化众生,这些在众多经文中都有广泛阐述。所以,《华严经》说:“观世音菩萨通过大悲法门,救度一切众生。”《法华经》说:“以各种形态游历各国,救度众生,因此以三十三种身份显现,教化众生。”《不空羂索经》说:“这是观自在菩萨,显现出八臂并身披鹿皮的形象。”又说:“千手千眼的大自在天王,十一面观自在菩萨,这位菩萨有时显现为大自在天的身份。”因此,显现这些身份,也是因为这位菩萨有无量的身体和无量的面貌,所以《观世音经》中的偈语说:“具备神通力,广泛修行智慧和方便,在十方的国土中,没有一处不显现身份。”
問:有何因緣故,是觀自在菩薩乃有如是方便而度娑婆耶?答:《天地本起經》曰「劫初時天下無光。爾時西方阿彌陀佛念:『當彼往化。能仁是同學,應彼作佛。』即擊犍槌,一切皆集欝提講堂。佛告眾言:『過此八十恒河沙土有忍土,眾生失於光明,為大困苦。誰建立功德?』於是應聲菩薩白佛:『世尊!十方佛皆建立,便天人不絕。』即與吉祥菩薩二人共議,為世作眼目而造日月也。應聲菩薩作日,吉祥菩薩即作月也。」應聲菩薩即觀世音菩薩也,吉祥菩薩即大勢菩薩也。是二菩薩神德無量,名稱若干,早陰此方,與物緣重也。
问:为什么观自在菩萨会有这样的方便来度化娑婆世界呢?答:《天地本起经》中说,在劫初的时候,天下没有光明。那时,西方的阿弥陀佛念道:“应当去那里教化。能仁是同学,应该在那里成佛。”随即敲响犍槌,所有人都聚集在郁提讲堂。佛告诉众人:“越过八十恒河沙土之外有忍土,众生失去了光明,遭受极大的困苦。谁愿意建立功德?”于是,应声菩萨对佛说:“世尊!十方的佛都已建立功德,使得天人不断绝。”随即与吉祥菩萨共同商议,为了世间的光明而创造日月。应声菩萨化作太阳,吉祥菩萨化作月亮。应声菩萨即是观世音菩萨,吉祥菩萨即是大势菩萨。这两位菩萨的神通和德行无量,名号众多,早已与此方世界众生缘分深厚。
問:此菩薩為幾劫化耶?答:此菩薩願重,故若眾生不盡者,是菩薩之化而不絕也。故經曰「昔有轉輪王名曰遍淨,有太子亦有大臣名寶慧也。大臣發大誓願,欲度娑婆世界時,是太子隨臣發願,共化此土故。爾時轉輪王者,西方阿彌陀佛也。太子者,是觀世音菩薩也。大臣者,是釋迦文佛也。」故《觀世音經》偈曰「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也。
问:这位菩萨要教化多少劫呢?答:这位菩萨的誓愿重大,因此只要众生还没有全部得救,这位菩萨的教化就不会停止。所以经文说:“过去有一位转轮王名叫遍净,他有一个太子和一位大臣名叫宝慧。大臣发起宏大的誓愿,想要度化娑婆世界的时候,太子也随同大臣发愿,共同教化这片土地。那时的转轮王,就是西方的阿弥陀佛。太子,就是观世音菩萨。大臣,就是释迦牟尼佛。”因此,《观世音经》中的偈语说:“宏大的誓愿深如海,经历无数劫不可思议。侍奉过千百亿的佛陀,发起了广大清净的誓愿。”
第二、明經宗。問:此經以何為宗耶?答:正說所說意,略有三義:一者、以觀世音菩薩行法為經宗也。問:於《觀世音三昧經》已明行法,何故更說觀音行法耶?答:行有二種,一者寂靜行、二者動轉行也。彼經依定力而徵瑞,此經依作法而顯益,故異也。《三昧經》所說行法,若不得定,難可易得,不當末代機也。若此經如行法而作法,而終無不得益耳。二者、說觀世音菩薩神呪為宗。此有二事:一顯現事、二隱密。是經所說神呪祕密之事,如法行者,是菩薩大士無形能不應有情之感,故以神呪為經宗也。
第二,阐明经文的核心宗旨。问:这部经文以什么为核心宗旨呢?答:正确解释所说的意义,大致有三个要点:第一,以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方法作为经文的核心宗旨。问:在《观世音三昧经》中已经说明了修行方法,为何还要再次讲述观音的修行方法呢?答:修行有两种,一种是追求涅槃的寂静行,另一种是动态的行动。那部经文依据定力来显示吉祥的征兆,而这部经文依据实际行动来显现直接的利益,因此有所不同。《三昧经》中所说的修行方法,如果不能得到定力,就很难轻易获得,不适合末法时代的根机。如果按照这部经文的修行方法去实��,最终没有人会得不到利益。第二,以讲述观世音菩萨的神咒作为核心宗旨。这包含两方面:一是显现的事实,二是隐秘的教义。这部经文所说的神咒包含着秘密的事项,依法修行的人,这位菩萨大士虽然无形,却能响应有情众生的感召,因此以神咒作为经文的核心宗旨。
三者、為一切有情欲示所歸依處,故以菩薩德力為經宗也。故一切行者必依行法及菩薩神力而得成道之終,以無上道果為經宗。故下經曰「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名、稱菩薩稱名,二功德平等平等」也。問:此經行法於三乘行中為何行耶?答:三乘雖殊,其理一致,但心自有大中小,故三行差別也。故此經正明菩薩大行為宗也。問:此經所說神呪心者,為是菩提心耶?為是正神呪心耶?為是行者之心耶?答:今言神呪心者,非是有情之心也,是神呪祕密變異之義,似有心神,隨人所念得成就,故曰神呪心也。問:若是神呪有心者,為是生滅心耶?為是無生滅心耶?答:是神呪者,與理相應,故非色非心。而能色能心者,皆觀自在菩薩神呪似有心而非是有情心也。
第三,为了向所有有感知能力的生物展示他们可以依靠的地方,因此以菩萨的德行和力量作为经文的核心。因此,所有的修行者必须依赖修行的方法和菩萨的神力来最终达到成道的境界,以无上的道果作为经文的核心。所以下面的经文说:“百千俱胝那由他佛的名号、称颂菩萨的名号,两种功德平等无二。”问:这部经文中的修行方法在三乘修行中属于哪一种?答:虽然三乘有所不同,但它们的道理是一致的,只是心有大中小之分,因此三种修行有所区别。所以这部经文主要阐述菩萨的广大行为作为核心。问:这部经文所说的神咒心,是指菩提心吗?还是指正确的神咒心?还是指修行者的心?答:这里所说的神咒心,并不是有情众生的心,而是神咒秘密变化的意义,看似有心神,随着人们的念诵而得以成就,因此称为神咒心。问:如果神咒有心,那么是有生灭的心吗?还是无生灭的心?答:这个神咒,与真理相呼应,因此既非色也非心。而能够表现为色和心的,都是观自在菩萨的神咒,看似有心,但实际上并非是有情众生的心。
十一面者,實是十二面也。上佛面是果,下菩薩面是因也,謂是因果一雙也。亦上十一面是方便面,下一面是真實面也,謂是真實方便一雙也。是十一面中,前三面慈相、左三面瞋相,慈是文、瞋是武,謂是文武一雙也。右三面白牙,自在菩薩變現十一面,或現佛面、或現慈面或現瞋面、或現白牙上出或現暴大咲面,雖現十一,本體不二故,舉變現面故曰十一面也。問:是菩薩有慈面相不可怖,而何故是菩薩有瞋面耶?亦有牙出咲面相示三相耶?答:夫聖絕淨污之氣,豈有瞋咲相耶?然隨世間者,依違境而發瞋也,依順心而發咲也,現牙出相而讚淨也。
十一面观音实际上有十二面。上面的佛面代表果,下面的菩萨面代表因,这表示因果的结合。上面的十一面是方便的面相,下面的一个面是真实的面相,这表示真实与方便的结合。在这十一面中��前三面是慈祥的面相、左三面是愤怒的面相,慈祥代表文治、愤怒代表武力,这表示文武的结合。右三面是露出白牙的面相,自在菩萨变化出十一面,有时显现佛面、有时显现慈祥面、有时显现愤怒面、有时显现白牙上出或显现大笑面,虽然显现出十一面,但本体是一致的,因此提到变化的面相称为十一面。问:这位菩萨有慈祥的面相并不可怕,但为什么这位菩萨有愤怒的面相呢?也有露出牙齿大笑的面相来显示三相吗?答:圣人已经超越了净与污的分别,哪里会有愤怒和大笑的面相呢?然而,随着世间的变化,依据违背心意的境界而表现出愤怒,依据顺心的境界而表现出大笑,显现出露出牙齿的面相来赞颂清净。
白牙上出相者,方廣經曰:身口意淨,故二牙白相也。故知讚淨三業有情,故有白牙上出相面也。暴大咲相者,化善惡雜穢有情,故現暴大咲相也。何知然者?夫咲之者,見善而心喜故咲也,見惡而嗤謗故咲。而今曰暴大咲相者,必當嗤謗彼惡罪故,有暴之言故。嗤彼善惡雜穢有情,故有咲面也。謂世間人面表於心、心出於面,見善色喜、見惡色惡,隨心善惡面色美醜故。隨世間故,聖現此面相也。
白色的牙齿上出现的出相,根据方廣经所说:身体、言语、意念三业清净,因此牙齿呈现白色。由此可知,赞颂身、口、意三业清净的有情众生,因此有白牙上出的面相。表现出极度大笑的面相,是为了教化那些善恶混杂、不洁的有情众生,因此显现出极度大笑的面相。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一般来说,笑是因为见到善行而心生喜悦,见到恶行而嘲笑诽谤。现在所说的极度大笑的面相,一定是在嘲笑那些恶行和罪过,因此用“暴”这个词。嘲笑那些善恶混杂、不洁的有情众生,因此有笑的面相。也就是说,世间人的面相是内心的反映,内心情绪表现在面部,见到善行则面露喜色,见到恶行则面露厌恶,随着内心的善恶,面部表情也表现出美丑。随着世间的情况,圣人显现出这样的面相。
問:若化善眾生但以慈面,化惡眾生但以瞋面,而化善惡雜穢有情但以暴咲面,化淨業有情但以白牙上出面者,是化娑婆有情,善者甚少、惡者甚多,故以瞋面而化度耶?不以餘面化耶?答:先以瞋面而化有情惡,後若調其心而成善心者,乃以慈面而化度也。亦以瞋面能除怨敵也,故下云「取慈支一顆誦一百八遍,粧點此像左邊瞋面,面向怨敵,怨敵不進也。」問:若爾,各各一一而現化耶?亦得具現十一面耶?答:方便化物不可定相,或具現、或不具,今依具現之。但若有惡緣怨害行者,至誠發願欲離此怨者,是觀世音乃現瞋面而降伏之。
问:如果教化善良的众生只用慈祥的面容,教化恶劣的众生只用愤怒的面容,而教化善恶混杂、不洁的有情众生只用极度大笑的面容,教化清净业行的有情众生只用白牙上出的面容,这是教化娑婆世界的有情众生,善良者很少、恶劣者很多,因此用愤怒的面容来教化吗?不用其他的面容教化吗?答:先用愤怒的面容教化有情众生的恶劣行为,之后如果调整他们的心,使他们成为善心,就用慈祥的面容来教化。愤怒的面容也能消除敌人,因此下面说“取慈支一颗诵念一百零八遍,装饰这个像的左边愤怒的面容,面向敌人,敌人就不会前进。”问:如果是这样,是逐一显现教化吗?还是可以同时显现十一面?答:用方便的方法教化众生没有固定的方式,可能全部显现,也可能不全部显现,现在依据全部显现的情况。但如果有恶劣的因缘和敌人伤害行者,行者诚心发愿想要离开这种怨恨,观世音菩萨就会显现愤怒的面容来降伏他们。
若有眾生欲求佛道,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之。若有眾生欲度眾生懃修淨業而淨,現白牙上出面,乃讚勸進也。若有眾生欲見,觀音現後化度,即現慈相而說法也。若有眾生或善或惡、或行不行心行不定,欲見觀音化度,即現暴咲面而為說法也。今更釋十一面,以五義而釋。一、聖有二化方便:一聖默然密化,如維摩詰默然,即是本面也。二聖說法,謂種種方便種種說法也,即是十一面相也。二、聖有二化:一說實慧而化有情,所現之身亦真實體,即是前三慈面也。二說權方便慧而化有情,所現之身亦方便身,如瞋面、咲面、牙出面也。
如果有众生希望追求佛道,观音就会显现佛身来为他们说法。如果有众生想要救度众生,勤修清净之业而净化心灵,观音就会显现出白牙上出的面,来赞颂并鼓励他们。如果有众生想要见到观音,观音就会显现慈悲之相来为他们说法。如果有众生行为不定,或善或恶、或行或不行,想要见到观音的教化,观音就会显现出暴笑的面来为他们说法。现在进一步解释十一面的意义,从五个方面来解释。一、圣人有两种教化方式:一种是圣人默然秘密教化,如维摩诘的默然,这就是本面。二种是圣人说法,用各种方便和说法来教化,这就是十一面。二、圣人有两种教化:一种是用真实的智慧来教化有情,所显现的身体也是真实的,这就是前三慈面。二种是用权巧方便的智慧来教化有情,所显现的身体也是方便的身体,如瞋面、笑面、牙出面。
三、聖有二化:一者一往化,如咲面嗤惡業也。二遂化,如瞋面呵惡也,牙出面讚淨業也。四、聖有二化:一相順化,如《華嚴經》田獵魚捕共助而化也,即如暴咲面化也。二相奪化,如持論逼迫化,即瞋面呵惡也。五、聖有二化:一慰喻化,如《維摩》慰喻章,即此慈面嘆善也。二調伏化,如《維摩》調伏章。即如瞋面呵惡也。雖不對生菩薩而作十一面像,如法修行者願令得也。問:何故佛面是一,慈面、瞋面、牙出面各有三面,亦咲面是一耶?答:果道無二,故佛面無二也。慈面三者,慈不出三,故三面也。
三、聖人有两种教化:第一种是一次性的教化,比如微笑面对恶业。第二种是持续的教化,比如愤怒面对恶行,露出牙齿称赞善业。四、聖人有两种教化:一种是顺应世道的教化,如《华严经》中田猎捕鱼共同助化,就像突然大笑的教化。第二种是强行夺取的教化,如持论逼迫的教化,就像愤怒面对恶行。五、聖人有两种教化:一种是安慰的教化,如《维摩经》中的安慰章节,即此慈祥面赞叹善行。第二种是调伏的教化,如《维摩经》中的调伏章节,就像愤怒面对恶行。虽然不对生菩萨而作十一面像,但依法修行的人希望得到。问:为何佛面只有一个,而慈面、瞋面、牙出面各有三个,也像笑脸只有一个吗?答:果道无二,所以佛面无二。慈面有三个,因为慈心不出三界,所以有三个面。
一、慈有苦無樂有情而令離苦得樂也;二、慈有福無慧有情而令具福慧也;三、慈有慧無通有情而令備神通智慧。故慈面三也。瞋怒面三者,一、怒欲離苦報,重迷苦業也;二、怒欲求樂果,不知樂因也;三、怒觀寂靜理,還著散亂境。故瞋面三也。白牙上出面三相者,為讚三業淨,故有三面也。亦為化三有,故有三三九面也。暴大咲一面,總嗤善惡雜穢有情,故有一面也。問:至人無相,相隨緣現,故不見世間人面十一身一者,何故違世而現身耶?答:每面應有,而以彼人故,淺識之者見彼瞋面人,但知瞋人,不知觀音方便。故今為淺者,令知觀音一身變現十一面之身,故現十一面身也。
一、慈心希望那些承受苦难、没有快乐的有情众生能够远离苦难,获得快乐;二、慈心希望那些有福德但缺乏智慧的有情众生能够同时具备福德和智慧;三、慈心希望那些有智慧但不具备神通的有情众生能够具备神通和智慧。因此,慈心展现了三面。愤怒的三面是:一、愤怒于那些想要逃离苦难却再次陷入苦难业力中的有情;二、愤怒于那些追求快乐结果却不了解快乐原因的有情;三、愤怒于那些观察寂静之理却仍陷于散乱境界的有情。因此,愤怒也展现了三面。露出白牙的三面,是为了赞颂身、口、意三业的清净,因此有三面。也是为了教化三有,因此有三三得九面。猛烈大笑的一面,总体上嘲笑那些善恶杂秽的有情众生,因此只有一面。问:至人无相,相随缘显现,所以不见世间人有十一面一身的,为何违背世俗而现身呢?答:每面都应有,但由于那些人的缘故,见识浅薄的人只见到那些愤怒的人,只知道愤怒的人,不知道观音的方便。因此,现在为了浅薄的人,让他们知道观音一身能变现出十一面之身,所以显现出十一面之身。
第三、明功能。是觀自在菩薩神呪功能,非是一類,處處不同,隨彼所說而不等也。是功能雖多,略有三種:一、《請觀世音經》說四種神呪,正現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大利益。二、《不空羂索經》說大神呪,得二十八功德。三、此十一面經,明八種神呪,明十四種利益也。如此功能雖多,不出得、離也。離有三種:一者能滅八難、二者能拔三道苦、三者能滅四重五逆也。三道八難是苦果,四重五逆是苦因也。故《觀世音經》偈曰「地獄鬼畜生,能滅諸有苦。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也。若滅四重五逆者,餘罪可易滅。
若皆滅罪者,苦報易脫也。問:何故不說滅是誹謗大乘罪耶?答:《大品經》曰「若誹謗大乘人,墮大阿鼻地獄。若劫盡時,更移他方地獄,逕無數劫。」不說出時也。得有三種:一見諸佛攝受、二現世豐安即現報也、三生安養國也。雖有十四種功德及一切善報,不出得、離。合六種功德也,亦不出世出世二種果報也。世間報,即是人天豐樂報也。出世間報,即生淨土,不退菩提果也。問:若至心行者,得免三界三苦耶?答:一切苦無非解脫。故觀音偈曰「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也。
第四、明階位。凡菩薩階位,不出二種:一者已成佛菩薩,是法身大士也。二者未成佛菩薩,是直往菩薩也。已成佛菩薩者,如妙德菩薩等,是已成佛也。未成佛菩薩者,從初發心至于十地未滿行業,故未成佛菩薩也。今大乘有二義:一平道門、二漸捨門也。平道門者,一切大有情,從本以來與佛常一,但以眾生起二見,故有二相。故經曰「不知自身有如來,流轉生死無出時」也。亦《淨度三昧經》曰「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也。漸捨門者,不無已成未成之義也,故從初發心而於五十二位中,每位乃有入分、住分、勝進分,故滿行斷惑方得成佛也。
是觀世音菩薩乃有二義,一云:已成佛菩薩也。故《觀音三昧經》曰「是觀世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來,吾為弟子」也。二云:未成佛菩薩也。故《觀音授記經》曰「是觀世音菩薩,昔於金剛師子遊戲佛所初發菩提心。彼時國王名曰威德王,於其國觀入于三昧。其王左右有二蓮華從地涌出,雜色莊嚴,其香芬馥如天栴檀。有二童子化生其中,結跏趺坐,一名寶意、二名寶上也。時威德王從定而起,見二童子坐蓮華藏,以偈問曰:『汝為天龍王、夜叉鳩槃荼?為人為非人?願說其名字。』
時左面童子以偈答曰:『一切諸法空,云何名字?過去已滅,當來法未生,現在法不住,仁者問誰名?空法亦非人,龍非羅剎,人與非人等,一切不可得。』左面童子而說偈言:『名名者悉空,名名不可得。一切法無名,而欲問名字?我名為寶意,彼名為寶上』也。是阿彌陀佛滅度後,世界法音不斷。彼佛於中夜入滅度,是觀世音補佛之處,世界轉名眾寶普集莊嚴世界,佛名普光功德山王佛也。次大勢至補觀世音處,佛名善住功德寶王佛。是金剛師子遊戲佛與阿彌陀佛皆有乘,後二佛唯菩薩乘。聞此三佛名者,得轉女身,超四十億劫生死之罪也。
」《弘猛海慧經》曰「昔此閻浮提有王名曰善首,有五百王子,第一太子名善光。值空王觀世音佛,乃發十願:一大悲觀世音願知一切法、二大悲觀世音願乘波若船、三大悲觀世音願得智慧風、四大悲觀世音願得善方便、五大悲觀世音願度一切人、六大悲觀世音願超生死海、七大悲觀世音願得戒定道、八大悲觀世音願登涅槃山、九大悲觀世音願會無為舍、十大悲觀世音願同法性身。是觀世音發願:願我未來作佛,字觀世音三昧。稱我名,不往來度者,不取妙色身。若行此願清淨莊嚴一室。」以於此土行菩薩道,故知未成佛菩薩也。若從多者為已成佛,亦為化有情故更示成佛耳。故《法華》云「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也。
第五、明感應。問:是觀世音菩薩,何處故有情感即觀音應耶?答:是觀世音菩薩既為法身大士,無所不遍。故經曰「十方剎土中,無剎不現身」也。若依《華嚴經》曰「南方有山名曰光明,彼有菩薩名曰觀世音。汝詣彼問。善財童子登彼山頂,推求見觀世音菩薩住仙西阿,處處皆有流泉浴池,林木欝茂池草柔燸,結跏趺坐金剛寶坐,無量菩薩恭敬圍繞。師為為說法大慈悲經」也。復次《不空羂索經》曰「佛在補多羅山頂,觀世音菩薩宮殿所住之處。」復次《大無量壽經》曰「正在西方安樂世界,阿彌陀佛補處菩薩」也。
問:彼菩薩身量為幾許耶?答:是菩薩身量,亦是處處不同說也。故《無量壽經》曰「阿彌陀佛身高六十二恒河沙由旬,觀世音菩薩身量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也。又《三昧經》曰「身長一丈,項背曰光」也。故准彼而造像者,不可堪管也,故隨根機而造少形。故《不空羂索經》曰七尺,此經云一搩手半也。夫聖人現身長短不定,故就一釋迦身量不定也。若現遍滿法界之身時為名盧舍那也,若現王宮時或名釋迦,身長一丈六尺。若俱尺羅長者以尺量,佛足自跟至膝不知。故知機緣不定,故身不定也。夫感應義常云:以三世善而感佛故應也。
又以惡感佛之時,捊應感惡。生善時,佛應也。若無惡者,何應而化物耶?感者召義,應者應現義也。應有二相:一、直以佛菩薩應現,如《請觀世音經》明阿彌陀及菩薩現於王舍城也。二、密以方便身而應現,是事甚多,載於記傳也。問:何相感故乃應現生佛菩薩?何相感故應現方便耶?答:略有三雙六隻。一、眾生有二種:一、深種善根者感,故應現生佛菩薩身也。二、福薄眾生感,故應現方便身也。深種善根者,多佛值、多供養佛、多聞法發菩提心也。薄福眾生者,目而不見,雖聞不勤,勤而不久,故數退,為福薄也。
二者、有二眾生:一能觀實相、二不能觀現世。夫如實覺觀,故名成佛也。所言實相者,一切諸法本來寂靜,無所去來亦無生滅。能如是觀,菩薩即應。故《華嚴經》曰「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觀,諸佛常現前」也。一切凡夫有情豈起是心,故不應佛菩薩也。三、有二眾生:一當時至誠發願、二不至誠發願也。至誠發願,即應現佛菩薩。不至誠發願,故不應也。
第六、釋經文。夫釋經文有二種:一者、龍樹菩薩造《智度論》以釋《摩訶般若經》者,但釋經文義而不開段也。二者、天親菩薩造《金剛般若論》以釋《金剛般若經》者,即開十二章也。漢地諸經論師亦有二種:一、鳩摩羅什三藏師,時世稱無相佛也,乃釋《維摩經》文義而已也。二、釋道安法師,時世稱印手菩薩也,將釋一切經,每經要開三段,所謂序說、正說、流通說也。今日意者,若欲釋文義者,要依龍樹菩薩及羅什師意也。若將開章段,亦因天親菩薩及釋道安師意也。將釋此經文,有三大段:第一、序說,是經初文現也。
第二、從「白佛言世尊我有神呪心」下,是正說也。第三、自爾時觀自在菩薩說此語已下,是流通說也。就初序說,有二段:一者、通序也;二者、從觀自在菩薩下,第二別序也。謂通有諸經首,故為通序。別於此經中在序,故為別序也。就初通序,有六句:一、如是;二、我聞;三、一時;四、婆伽婆;五、「在室羅茷竹筍道場」者,是住處也;自「與大比丘眾」下,第六同聞眾也。如是者,謂信也。我聞者,是阿難之我,元傳聞之名也。時者,簡非餘經說之時也,正是說斯法別時也。婆伽婆者,此云能破四魔,亦云永吐欲根等。多諸稱名,故云婆伽婆也。
室羅茷者,亦云舍婆提也,此翻云不可害也,亦翻云仙人住處也,是通處也。竹笋道場者,是別處也。以竹笋為嚴修道場窟,故曰竹笋道場也。與大比丘眾下,第六明同聞眾也。就此有二:初別列眾、次總結也。就初中有四:初明羅漢;二明菩薩眾;三明四部眾;四明十部眾,謂八部眾加於鳩槃荼與毘遮舍也。就初有五句:初、明與者,共也。二、明大者,有三義:一德高故曰大、二行勝故曰大、三數多故曰大也。三、明比丘者,此云乞士、怖魔、破惡也。四、明眾者,多也。五、明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人數也,謂佛恒所繞眾也。
「菩薩摩訶薩」下,第二明菩薩眾。就此中有三段:初、舉名也,謂菩薩,此云道心眾生。摩訶薩,此云道心眾生也。第二舉數,文現也。從「慈氏為首」以下,第三舉別名也。彼國具言彌牽勒,此云慈氏,是姓名也。亦此菩薩但修慈行,與觀世音同類,故初首列也。故是彌勒菩薩於釋迦佛前四十二劫先發心也,但釋迦懃行苦行,彌勒但修慈行,故釋迦超九劫而成佛也。從「無量無邊」下,第三明四部眾。中有二段:初舉數,文現也。次舉名,謂比丘比丘尼等,是四部眾也。比丘者,僧眾也。比丘尼者,尼眾也。尼者,此云女也。優婆塞者,此云清信士也。
優婆夷者,此云清信女也。從「天龍夜叉」下,第四明十部眾也。一者天,自在義也。二龍,是畜生中有威勢,能雨澤地增長穀菓也。龍有二種:一地龍、二虛空龍也。三夜叉,此云可畏,亦有二種:一天夜叉、二地夜叉也。四揵闥婆,此云[求*更]疾,亦云輕繞也。五阿修羅,此云無酒也。彼國人女好、男醜也。六迦樓羅,此云金翅鳥也。七緊那羅,此云樂神也。八摩睺羅,此云匍匐行也。九鳩槃荼,此云冬瓜鬼也。十毘庶舍,此云赤色鬼也。從「人非人等」下,第二總結也。如緊那羅等,似人而額上角,故為非人,故曰人非人等也。
從「爾時觀自在菩薩」下,第二明別序。此中有三段:一、種牒來眾,謂無量俱胝那由他百千持呪仙人也。俱胝者,億也。那由他者,婉也。前後圍繞右遶三匝者,第二明將來儀則也。謂欲度三有,故曰三匝也。謂欲承一道清淨之理、一乘如實之行,故曰退坐一面也。
從「白佛言世尊我有神呪心」以下,第二大段正說也。此中亦有三大段:第一舉神呪功能,是嘆樂門。此即有二:初舉神呪、次佛述讚也。從「善男子我亦隨喜受汝神呪」下,第二大段,正說神呪,是受樂門也。從「世尊如是神呪」下,第三大段明修行方法,是利益門也。就初大段,亦有三段:初正明神呪德;自「欲利益安樂」以下,第二明略讚功能。第三自「一切諸佛同所稱嘆」下,引經嘆呪也。此中有二:初、以三句略嘆呪也,一同所稱嘆、二同所隨喜、三同所讚持也。從「世尊我憶過去」下,第二明值佛。
此中有二佛:初值佛名百蓮華眼無障礙頂熾盛功德光王佛,具十號。次值佛名美音香佛,具十號。此二佛中各有二段,初舉佛名、次明所化也。初明佛名百蓮華眼,是譬名也,眼根清淨如百蓮華也。無障礙頂者,次嘆頂相,謂無上最勝義也。次明功德光王者,次嘆光明,謂光中上光也。明是曉,頂是法身,光是波若音,以若三點德具佛也。次佛名美音香者,以或香法音以為名佛也。所化益有十益也。一、脫八難。二、滅大重罪。三、月蝕還生。謂天下有患,自有日月蝕,而如法呪者,還生而無患也。四、明格量功德也。
謂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名、稱觀世音菩薩名稱,平等平等者,是平等中平等,故重言也。此中有二義:一他方諸佛是他方有緣,此土無機也;觀世音,此土有緣故。二功德平等無異也。今義以不二二者,諸佛於他方有緣故功德多,是觀世音於此土有緣故福多也。以二二不二者,諸佛是法身體一,是菩薩亦為法身體一,故曰平等平等也。五、明得不退轉也。退有三種:即行退、念退、位退也。是十心中,六心是行退也。是七心以上、六地以還,是間無行退,而有念退、位退也。當於七地是位退也。是八地中無行退、位退,但有念退也。正至十地無三退,故曰不退轉也。
六、離一切病也。是一切病者,不出四百四病,隨四大起也,是一一大各起一百一病故也。七、脫一切障也。一切障不出三障:一煩惱障,謂從心而起四十七心煩惱也,亦從見思二輪而起九十八使、百八煩惱也。二報障,不出三報:一現報,謂現世受報;二生報,謂死後受報;三後報,謂第二生所受報也。三業障,是三業障也。謂以所作惡業,恒障善業也。八脫一切畏,不出二種:一有情畏,如盜賊鬼難等也;二無情,謂水火風等也。九、滅三業障重。舉身口意,三業重障也。十、領受菩提者,謂受記作佛也。第二、從「爾時世尊讚觀自在菩薩」下,佛述嘆,文現也。
從「善男子我亦隨喜」以下,第二大段正說神呪。有八少段:第一、明根本呪也。此呪者,是八呪中之根本也。為成此呪,故有餘七呪。此中有三段:初敬三寶、次正誦神呪、後明得益。餘七呪,例此可知也。有一經者,此根本呪並誦三尊也。此經呪前為先敬三寶,是離合不同耳,此中觀自在菩薩也。《彌勒本願經》曰「光世音菩薩」也。《法華經》曰「觀世音菩薩」也。此觀自在之稱,最為勝也。觀有二種:一遍、二不遍也。二乘所見有不遍義,但見三千世界內故也。菩薩所見無所不遍,故曰觀自在也。
故經曰「無垢清淨觀,慧日破諸闇,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也。第二呪、呪水及衣呪。第三呪、呪油香呪。第四呪、呪華香鬘呪。第五呪、呪獻佛供呪。第六呪、呪薪呪。第七呪、呪結界呪。第八呪、呪請還宮呪也。闍提華木截為三十一段,蘇酪密漬之,以誦燒火也。闍底華木者,此云一生,亦曰實也,此土無木也。問:若以此呪呪彼水衣時,是呪著水衣耶?答:水衣無心,呪亦無相。而呪物時,一切隨呪,此是聖密術耳。然則以無色色呪而呪,尚著無心物者,何況以此呪呪有情之流耶。
問:何故先呪水耶?答:水是能除穢,若不除穢,法即不成,故先呪水也。次雖呪水除穢,而若不除所著之衣穢者亦難成,故呪淨於衣也。次既呪水衣,而油香不淨者,燒光不淨,故呪於油香也。次雖呪油香,若華香鬘不淨者,莊嚴不淨,故呪華香鬘也。次雖呪香華,若佛供不淨、恭敬不懃,故呪佛供。雖呪佛供,若火薪不淨者,火氣不淨也。何以故?先呪水者,令淨穢故。復令呪薪者,令淨火氣故。水火之理能藥能毒,以呪力故為能成藥也,有邪氣故為能毒,故呪水火為助成呪力也。既呪火氣而不結界者,神鬼相亂,故呪結界令鎮呪場,使制惡鬼也。第八呪請還宮者,以呪令知禮節,是隨世間禮儀也。初呪是根本,後七是相從也。
次從「世尊如是神呪」以下,第三重舉修行方法也。就此中有三大段:初誦呪得益也;次從「世尊若欲成立」下,第二明造像方法也;自「復次行者或於日月」下,第三正勸行法也。就初中,有三少段:初、總表也;從「若患疱病」下,第二明得益也。荼耆尼者,此云莫勝也。畢遮舍,此云狂鬼,亦赤色鬼也。羯吒布旦那,此曰火熱病鬼,云一大臭鬼也。癲病者,是崩病也。此病有二種:一邪風所得、二邪鬼所著也。癎病者,是小兒癲癎病,為癎病也。樺皮者,蓋是桂皮耳。
「極苦有所餘種種疾病」下,第三總結也。
次從「若欲成立」下,第二明造像方法。中有二段:初正明造像法、次略明修行法也。初中有三段:初明所造檀木狀也;第二明長短大小,謂長一搩手半也;次第三明正容體也,謂左手執紅蓮華,展右臂掛數珠,及作施無畏手,作十一面也。所以提華者,左手未便之手,以喻行者初發信心。右手挂數珠者,右手是已便之手,即喻行者修行增進便熟之利也。數珠者,謂福慧二種莊嚴之寶珠也。及作施無畏手者,修行求願必得所願。故表施無畏手者,謂福慧二寶能施一切破貧窮困,故為施無畏手也。
作十一面者,頂上一面作佛面也,前三面作慈面,左三面作瞋面,右三面作白牙上出面,後一面作暴咲面也,謂本體一面一身。或作佛面而為說法究竟菩提,或作慈面大慈與樂,或現瞋面乃令制惡大悲救拔苦,或作咲面令安左家利嗤離亂引入佛道。故以所化十一面為名觀世音,故曰十一面也。
次從「此像造已」下,第二略明行法。有九段:初,明時間。白月一日至八日,即是陽時也,謂萬物順氣而成,故曰順日月也。若欲破除,應用陰時也,謂黑月是陰時,從十六日至三十日也。問:此中佛說陰陽俗事耶:答:佛法真諦,不離俗法,依此俗故有真諦也。故佛為提謂波利長者說陰陽,是人天教。故今雖說大乘行法,不無助教也。次、誦呪數。謂每日三時,誦一百八遍也。對一百八煩惱,故誦一百八返也。一日三時者,三尊而求願也。次自「從此以後於一靜處」下,第三舉處所也。靜處者,是山谷靜處之處也。雖非山谷,於里廣博靜處也。
外國持呪法,向東流水房,塗牛糞不令氣通,故為靜處也。次自「面向西方」下,第四明所向方也。西方是菩薩所住之處,亦是觀音之師阿彌陀佛所住之處也,故向西方也。次自「隨力所辦」下,第五明所獻佛供。亦有二段,初明佛供、二明行者食物也。佛供者,謂沈香、蘇合也。二明行者食,大麥乳者,謂內腹長養,不妨脹滿也。自「至十三日」下,第六明更勝獻供也。又行者食三白乳酪蘇者,除熱患、調和內安也。自「取菩提木」下,第七明所燃香木也。菩提,此云道也。《般若問論》曰「優樓頻螺林中成道,即是菩提樹」也。優樓頻螺者,此云木苽也。
自「復取彼木截以為一千八段」下,第八誦呪數也。謂必以徵瑞為期,信心轉增,故誦呪更倍前,百八更增千八也。此菩提樹,用都魯色迦香油清之也。《法華經》曰「李盧波香」,此云草香。與此中都魯色迦香,音韻少異,大意相似也。謂彼香燻油,以香詔油,故曰都魯色迦香油也。呪木一段,即置火中也。自「爾時大地山及然搖動」下,第九顯驗徵瑞也。此中有二:初明動像、二明出聲也。問:木是無心,何故動而出聲耶?答:此有三義,故動而出聲也。一者行人心誠、二願強盛故、三菩薩願重故也。
人世不無是事也,如丁蘭木母猶現生相、僧感畫女尚應哀形,何況是菩薩而不應耶。經曰「佛從天下,木像起坐。佛先令坐,後異處住。」故佛言:「若人禮佛像,得福如真佛」也。問:此行法中,何故白色為法,如日月設禮,白檀作像,白牙上出,白味為供,面向西方耶?答:白色是眾色之本,觀音是行人之基。如《法華》白毫放光,白牛駕車,白葉華坐,以表一乘眾教之本也。面向西方者,有五義故面西方也。一、依五行者,西是金、東是木、南是火、中央為土、北方為水,謂以金剋木而成物也。菩薩向西者,備金義也。行者向東,取木義也。
謂願菩薩為聖工,乃取智慧金兵,而刀為剋行人質朴木,令除闇愚相,為成正覺形也。二者依五時,東為春、西為秋、南為夏、北為冬,四維為四季時也。菩薩向西者,是秋,萬物已成果之時也。行人向東者,是春,萬物動陽榮華之時也。菩薩向西秋方者,有二義:一、菩薩已成佛道,法身大士如秋成菓也。二,成道故願施道果,如秋被賴也。行人向東春方,有二義:一、行人始行向道,如春動陽。二、已向道春,願得秋菓也。三者依五色者,東青、西白、南赤、北黑、中央黃色也。菩薩向白色方者,白是眾色之本,是行法眾行之基。
行人向青色方者,是所滿之未也。青是萬物生相,有物向行如青也。四者依五常者,東仁、北義、西禮、南信、中央智也。菩薩向禮方者,是觀世音菩薩不受餘物,但受方禮敬向西方也。如《法華》但受稱禮,不受寶珠也。行者向仁方者,行人必被仁慈而得道,故向仁方也。五者依五戒者,東不殺、北不盜、西不婬、南不妄語、中央不飲酒也。菩薩向不婬方者,婬是欲界根本,先度欲界苦,故向不婬方也。行人何故向不殺方者,殺是眾罪根本故也。謂欲遇觀音慈悲,故向不殺也。問:若無白檀之國者,為何木作像也?答:若依方法者,必求白檀而作像也。
若以義門而推者,若求而不得者,亦以柏木作像也。何故者?若觀世音必依白檀木像而現瑞應者,何故《不空羂索經》以布而作像耶?若彼經所說方與此經所說異者,此一經中用木,何故或用闍低華木、或用任婆木、或用菩提樹木、或用蘇末木香?故知彼國多有種種香木,故用種種香木也。若定用一香木為法者,可舉四種香木;若求白檀而不得者,應用餘木也。若燒香木而無四種木之國,隨有得用也。彼天竹多有珍香木,此土無故不翻木名,而用天竺音也,故有闍底、蘇末、任婆木名也。上面出聲者,即是佛面出聲讚行者也。此中有二:初出聲、後讚行人也。
第二、讚文。有五:初受讚。二、騰空而去也,謂得菩薩所行之分,故得是菩薩少分神通也。三、遊化無礙,謂菩薩一旦遍歷十方,無所不趣也。四、得作持呪仙。仙有二種:一內仙人、二外仙人也。內仙人者,謂佛菩薩,故龍樹菩薩讚文曰「稽首天人所奉尊,阿彌陀仙兩足尊」也。二者外仙人也,謂外道仙人,修苦行者也。今云持呪仙人者,即是菩薩仙也。如我自在無礙障者,行人所修如觀世音,所得功德自在無礙也。何故佛面出聲者,佛是極果,相證為足故也。亦行此行,故當得佛果,故佛面出聲而讚也。
次自「復次行者或於白月」下,第三明修行方法也。此中有三段:初明行相、次明現瑞、第三明行益也。初中有八段:一明時也。謂白月十五日者,何故舉圓月時者,如白月圓滿,所行滿足故也。又白月之時晝夜清明,所行決定清淨明無疑也。又諸佛菩薩必用中道,欲學佛行故用中道也。謂十五日者,是月之中道也。何者?如補處菩薩生欲界,中天即是兜率;下生中國,迦毘羅也。中夜出生,中夜涅槃,故用中道也。次從「以十一面觀世音菩薩」者,第二明所作像也。次自「置有佛馱都制多」者,第三舉所置處也。佛馱者,此云覺者也。
都制多者,此云塔也,或盡。塔有二種:一有舍利,即真塔也。一無舍利,但置經及佛像,即兜婆也。今即都婆塔,或曰都制多也。次從「著新淨衣」者,第四明外淨具也。謂內淨意業、外淨身口,故及淨三業,堪可行道也。次從「受持齋戒」下,第五明內淨意也。次「經一日一夜」者,第六明修行時間也。行間有三時:短者一日一夜;中者一七以上、三七以下也;長者是一月以上也。人有三根:一上根福德,又是一日夜也。中根,是七日以上也。下品下根,是一月以上,必為現瑞也。次自「不飲不食」者,第七明苦行相也。
不飲不食者,是仙人行也,飲食是大患也。若學仙道持呪者,一日一夜尚不飲食也,何況長時斷穀也。問:不食為道耶?答:若行邪道者,食不食皆邪也。若行正道者,食不食皆正行。故悉達太子初行斷穀,但服胡麻,然後受食也。自「取蘇末華」者,此云好意,是第八舉誦呪數也。此華一千八枚,每華誦呪乃置像上也。是天竹國華,此土無斯華也。問:若無此華者,得用餘華耶?答:是經行法要用此華,必求可用也;若無此,應用餘華也。
次自「爾時其像」下,第二現瑞。有三段也:初、明正現瑞也。謂當前一面出聲如雷也。何故此行法中從慈面出聲者,前表極果,令於行者乃乘大慈令得大樂也。自「由此便令」以下,第二動地。先段動像後出聲,此段先出聲後動地者,前段發動行人心,然後慰喻其心也。今此中先令慰喻,後發動信心也。次自「行者爾時應自安心」下,第三行人得益也。此中有八少段:初明行相、二明禮念、三明願誓、四遂願、五能除國災、六能愈長病、七能消結怨、八能除障受善也。初明行相,有四少段:初明願期。二自「敬觀自在菩薩」下,明禮念也。
次自「我於阿耨多羅」下,第三明略願誓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此無上正遍知道也,是金剛道後所證極果也。「便與其願」下,第四正遂願也。此中有四段:初正明遂願也。次自「復次行者於月蝕時」下,第二月蝕還生也。天表更相,神呪令除也。謂取蘇一兩,銀器盛之,置此像前念誦此呪,是月還生也。次自「復次行者應等分取」下,第三明惡夢極病並除。謂取雄黃置此像前,念誦此呪一千八遍,以水和點置眉間,三事成就,如前所說也。若暖水洗浴其身,則除障也。夢惡者,附神令見誦神呪,神呪故反惡令吉也。
極病者,四大相違、五體不順皆,令和安也。次自「復次若他方」下,第四能袪他敵也。謂應取燕支一顆,誦呪之一百八遍,粧點此像左邊瞋面,面向怨敵方,怨敵不進也,有惡怨故。請觀音方便瞋面大悲拔苦,餘二面用之法而不說也。依《金光明經》曰「若有帝王欲護國土,自降其身,手擎香爐供養三尊,仰聽經王,應持讀誦,梵釋八部鬼神護國」也。今行此法呪者,能袪他方怨敵也。次自「復次若國土中」下,第五能袪國災也。國有災怖有四因緣:一政令不順正、二心別有阿黨、三不修慈心行、四不修福業也。
國常豐樂有四因緣:一政令順正、二心常平等、三常行慈心、四對修福業也。任婆木者,《涅槃經》曰「占婆華,幡經者曰:此云木綿華也,此土所無也。」別取彼木截以為一千八段,每取一段塗芥子油,呪之一遍,擲著火中也。次從「若有卒為」下,第六能除長病。病有二種:一定業病,雖定業病漸時得愈。二橫病也。《天下萬病經》曰「用三寶物十年得病,金剛密迹所責故也。」雖是橫病,以呪得愈也。鳩槃荼,如上翻也。部多鬼者,此鬼神部黨多鬼也。次自「彼次若為」下,第七能除袪結怨也。謂若結怨業連續不斷,雖有斯怨力,能除怨也。鑠迦像者,是木名,謂檀木之名,此云堅固木也。故上文云「堅好無隙白檀」也。次自「復若知身中」下,第八總除障受善報也。毘奈耶迦像者,此云律,亦曰法也,謂如法作像也。
次從「爾時觀自在菩薩說此語已」已下,第三大段流通說也。此是觀自在菩薩所說之經,但金口印可之,故為佛經也。故佛與菩薩因果雖殊,化度之旨其懷同,故聞菩薩所說而佛還歡喜也。
十一面神呪心經義疏
寬文七年秋八月五日,於仁和寺書寫畢。
寫本云:以高山寺石水院經藏之本書寫之云。
求法沙門乘真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