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降誕日於麟德殿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玄義一部
唐 靜居撰1卷CBETA T1743少于一万字 31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皇帝降誕日於麟德殿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玄義一部
大安國寺沙門靜居謹上
此經七處、九會,三十九品,凡八十卷。第一菩提場會,經六品:一世主妙嚴品,五卷;二如來現相品,一卷;三普賢三昧品、四世界成就品,兩品共一卷;五華藏世界品,三卷;六毘盧遮那品,一卷。第二普光明殿會,經六品:七如來名號品、八四聖諦品,兩品共一卷;九光明覺品、十菩薩問明品,兩品共一卷;十一淨行品、十二賢首品,兩品共二卷。第三須彌山頂會,經六品:十三昇須彌山頂品、十四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五十住品,三品共一卷;十六梵行品、十七初發心功德品,兩品共一卷;十八明法品,一卷。
这部经文在七个不同的地点、九种不同的法会中展开,共分为三十九品,总计八十卷。首先是在菩提场的法会,包含六品:第一品是世主妙严品,共五卷;第二品是如来现相品,一卷;第三和第四品分别是普贤三昧品和世界成就品,两品合为一卷;第五品是华藏世界品,三卷;第六品是毗卢遮那品,一卷。其次是在普光明殿的法会,也包含六品:第七品如来名号品和第八品四圣谛品,两品合为一卷;第九品光明觉品和第十品菩萨问明品,两品合为一卷;第十一品净行品和第十二品贤首品,两品共二卷。第三是在须弥山顶的法会,包含六品:第十三品升须弥山顶品、第十四品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五品十住品,三品合为一卷;第十六品梵行品和第十七品初发心功德品,两品合为一卷;第十八品明法品,一卷。
第四夜摩天宮會,經四品:十九昇夜摩天宮品、二十夜摩宮中偈讚品、二十一十行品,三品共二卷;二十二十無盡藏品,一卷。第五兜率天宮會,經三品:二十三昇兜率天宮品,一卷;二十四兜率宮中偈讚品、二十五十迴向品,兩品共十一卷。第六他化自在天會,經一品:二十六十地品,六卷。
第四夜摩天宫会,包含四品:第十九品升夜摩天宫品、第二十品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一品十行品,这三个品共占两卷;第二十二十无尽藏品,单独一卷。第五兜率天宫会,包含三品:第二十三品升兜率天宫品,单独一卷;第二十四品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五品十回向品,这两个品共占十一卷。第六他化自在天会,包含一品:第二十六品十地品,共六卷。
第七重普光明殿會,經十一品:二十七十定品,四卷;二十八十通品、二十九十忍品,兩品共一卷;三十阿僧祇品、三十一如來壽量品、三十二諸菩薩住處品、三品共一卷;三十三佛不思議法品,兩卷;三十四如來十身相海品、三十五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兩品共一卷;三十六普賢行品,一卷;三十七如來出現品,三卷。第八再重普光明殿會,經一品:三十八離世間品,七卷。第九逝多林會,經一品:三十九入法界品,二十一卷。
第七重普光明殿集会,包含十一品经文:第二十七品至第三十品,十定品,共四卷;第三十一品至第三十二品,十通品和十忍品,两品合为一卷;第三十三品至第三十五品,阿僧祇品、如来寿量品、诸菩萨住处品,三品合为一卷;第三十六品,佛不思议法品,两卷;第三十七品至第三十八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两品合为一卷;第三十九品,普贤行品,一卷;第四十品,如来出现品,三卷。第八重普光明殿集会,包含一品经文:第四十一品,离世间品,共七卷。第九逝多林集会,包含一品经文:第四十二品,入法界品,共二十一卷。
題云大方廣佛華嚴者,大方廣,法也;佛華嚴,人也。又大以體遍為義,方廣用周得名,依體起用名大廣。佛者,證說之人。華嚴,修因嚴果。經詮彼義,故云大方廣佛華嚴經。此經總七處、九會,三十九品,共八十卷。
所谓《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指的是法,佛华严指的是人。大,以体遍为义,方广用周得名,依体起用称为大方广。佛,是证说之人。华严,是修因严果。经文阐释这些意义,因此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此经总计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共八十卷。
初會在菩提場阿蘭若法。經有六品,明佛果德。毘盧遮那初成正覺,十方眾主如大自在天王并菩薩等,共四十眾同類眷屬,各剎塵數,咸至會中,故有世主妙嚴品。海會既集,佛現真儀,則有如來相品。真相離相,非小菩薩之所能觀,故普賢大士入自在定、證佛境界,則有普賢三昧品。佛有依報,就依報中先辨能具因緣,則有世界成就品。次明所依剎海,則有華藏世界品。依報既彰,宏麗正果屬在尊嚴,故有毘盧遮那品,又此第一會,為信樂之境。
第一次集会在菩提道场的阿兰若法。经文包含六品,阐述佛果的功德。毗卢遮那佛初次成就正觉时,十方的众主如大自在天王以及菩萨等,共有四十类同辈眷属,每个都带着尘数般的随从,都来到集会中,因此有世主妙严品。海会聚集后,佛显现真身仪容,就有了如来相品。真相超越了形相,不是小菩萨所能观察的,所以普贤大士进入自在定,证悟佛的境界,就有了普贤三昧品。佛有依报,就依报中先辨能具因缘,就有了世界成就品。接着说明所依的剎海,就有了华藏世界品。依报既已显明,宏伟的正果归于尊者的庄严,因此有毗卢遮那品,这个第一次集会,是信仰和喜悦的境界。
第二會不離菩提場,受龍宮請,名普光明殿會。經有六品,辨信者之心。佛應眾生,先現三業:約身業以立稱,則有如來名號品;約語業以闡教,則有四聖諦品;約意業以警眾,則有光明覺品。欲生正信,先須正解,故有菩薩問明品。解而不行,如說食求飽足。以立行以解解,故有淨行品。因行以成德之為眾善之元,故有賢首品。此第二會雖明正信,未立慧根,如彼輕毛隨風無定。
第二次集会不离菩提道场,接受龙宫的邀请,名为普光明殿会。经文包含六品,辨析信仰者的心。佛应众生,先显现三业:就身业而立称,就有了如来名号品;就语业而阐教,就有了四圣谛品;就意业而警众,就有了光明觉品。欲生正信,先需正解,因此有菩萨问明品。解而不行,如同空谈饮食而求饱足。以立行以解解,因此有净行品。因行以成德之为众善之元,因此有贤首品。这个第二次集会虽然阐明了正信,但未立慧根,如同轻毛随风无定。
第三不離菩提場,受天王請,昇忉利天宮會。經有六品,生正慧根。昇忉利天宮,化主赴眾。忉利天宮偈讚品,助化讚德。此之二品,當會由常。十住品,辨住中之解;梵行品,明住中之行;發菩提心功德品,彰住中之德。此之三品,當會正說。明法一品,當會□進。此會,正慧既明。
第三,不离菩提场,受天王邀请,升入忉利天宫集会。经文包含六品,培养正慧根。升入忉利天宫,教化之主应众生之请。忉利天宫偈赞品,助化赞颂德行。这两品,是集会的常由。十住品,阐释住位中的见解;梵行品,阐明住位中的行为;发菩提心功德品,彰显住位中的德性。这三品,是集会的正说。明法一品,是集会的精进。这个集会,正慧已经明了。
第四不起菩提場,昇夜摩天宮會。經有四品,託彼慧根,生其正行。昇夜摩天宮品,應物合如。夜摩宮中偈讚品,德無不備。此之二品,當會興彼。十行品,正辨成行。十無盡藏品,攝行進。此後會雖立根莖,而枝葉未布。
第四,不离开菩提场,升入夜摩天宫集会。经文包含四品,依托那里的慧根,产生正确的行为。升夜摩天宫品,顺应事物的和谐。夜摩宫中偈赞品,德行无不完备。这两品,是集会的兴起。十行品,正确辨识行为的成就。十无尽藏品,统摄行为的精进。这之后的集会虽然建立了根本,但细节尚未展开。
第五不起菩提場,昇兜率天宮會。經有三品,明迴向願,遍眾生界普蔭無唯。昇兜率天宮品,明於佛有感必□。兜率宮中偈讚品,表於眾無德不稱。十迴向品,即當會正說。言迴向者,迴自向他、迴小向大、迴事向理。由三迴向,證彼三身。前□五會,住極三賢。
第五,不升入菩提场,而是上升到兜率天宫的集会。经文包含三品,阐明回向愿,普遍庇护所有众生,无所不包。《升兜率天宫品》中,说明对佛的感应必然存在。《兜率宫中偈赞品》中,表现出对众生的无德不称颂。《十回向品》则是本次集会的正式讲述。所谓回向,是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他人、从小向大、从具体事物向道理。通过这三种回向,证实那三身。之前的五会,居住在至极的三贤位。
第六不動菩提場,應他化自在天宮會。經有一品,登於十聖,明十地住。又賢者善也,聖者正也。所言三者,十住為下賢,約慧斷惠以標名;十行為中賢,約修進善以立稱;十迴向為上賢,約自利利他為勝願。故有三賢矣。然地有生成之義,表此無漏聖智能生菩薩成佛果德,故如地也。背凡登聖,斷障證真,創生佛家,故名歡喜。二離垢地者,淨修三業,如火鍊金,離誤犯戒垢,故名離垢。三發光地者,修證禪定,能現神通,發妙慧光,故名發光。四焰慧者,定能起慧,以三十七品無漏慧火燒煩惱薪,故名焰慧。
第六,不动菩提场,响应他化自在天宫的集会。经文有一品,登上十圣之位,阐明十地的居住。再者,贤者代表善,圣者代表正。所谓三者,十住是下贤,以智慧和断除烦恼来标名;十行是中贤,以修行进步和善行来立称;十回向是上贤,以自利利他为殊胜愿。因此有三贤。然而,地有生成的意义,表示这无漏的圣智能够产生菩萨成佛的果德,故如地。背离凡俗,登上圣位,断除障碍,证实真理,创立佛家,故名为欢喜。第二,离垢地,净化三业,如火炼金,离开误犯戒律的污垢,故名离垢。第三,发光地,修行并证悟禅定,能够显现神通,发出奇妙的智慧之光,故名发光。第四,焰慧,定能引发智慧,以三十七品无漏慧火焚烧烦恼的柴薪,故名焰慧。
五難勝地者,真俗二智,行相牙違,合令相應,故名難勝。六現前地者,般若正智,了十二因緣,拔無明根、入三解脫,法空真理明現在前,故名現前。七遠行地者,常住三昧,不礙起用,出過有無,下位莫測。前之六地,人天二乘猶許共行;今此獨起,故之遠行。八不動地者,證無生忍,不為相用功行所動。蒙佛七勸,因起十身相作及十自在,法駛流中任運而轉不假作意,故名不動。九善慧地者,前證法體,今此起用,專學法王宴寢語默,具四十無礙辨之眾生相,為大法師,無求不應,故名善慧。十法雲地者,大法智雲能隔塵惑,諸佛法雨悉能受為,復以法雨遍屬群品,故名法雲。又初二三地同人天行,四五六地同二乘行,第七一地同大乘行,八九十地入一乘行,故有十聖矣。
五难胜地指的是,真俗二智,行相相互违背,合令相应,因此称为难胜。六现前地指的是,般若正智,了解十二因缘,拔除无明根、进入三解脱,法空真理明现在前,因此称为现前。七远行地指的是,常住三昧,不妨碍起用,超越有无法,下位无法测度。前六地,人天二乘还允许共行;今此独起,因此称为远行。八不动地指的是,证得无生忍,不被相用功行所动摇。蒙佛七劝,因起十身相作及十自在,法駛流中任运而转不假作意,因此称为不动。九善慧地指的是,前证法体,今此起用,专学法王宴寝语默,具四十无碍辨之众生相,为大法师,无求不应,因此称为善慧。十法云地指的是,大法智云能隔尘惑,诸佛法雨悉能受为,复以法雨遍属群品,因此称为法云。又初二三地同人天行,四五六地同二乘行,第七一地同大乘行,八九十地入一乘行,故有十圣矣。
第七不動菩提場,重會普光明殿,經有十一品。前明三賢十聖,行位將終,今此因圓果滿也。十定品,修十三昧,證有即非有。十通品,十慧發明,知空即不空。十忍品,定慧均平,空有一貫。阿僧祇品,能數既多,算不可及,明之德廣也。如來壽量品,竪窮來際。菩薩住處品,橫遍十方。此上六品,並是菩薩地位功德,即等覺因,成下之五,文理雙融,妙覺果滿,將成妙覺,先證妙法,故有佛不思議法品。妙法既立,必成妙身,故有十身相海品。大相既成,次明好德,則有隨好光明功德品。津梁既備,濟渡為功,益物無偏,則有普賢行品。普賢在心,須呈果相,則有如來出現品。
第七次在不动菩萨的菩提场,再次聚集在普光明殿,经文共有十一品。前文说明了三贤十圣修行的阶段即将结束,现在这里讲述的是因缘圆满、佛果成就。十定品中,修行十种三昧,证悟有即是非有。十通品中,十种智慧显现,了解空即是不空。十忍品中,禅定与智慧平衡,空与有统一。阿僧祇品中,能数的数目极多,计算无法达到,表明德行的广大。如来寿量品中,纵向穷尽未来。菩萨住处品中,横向遍及十方。以上六品,都是菩萨地位的功德,即等觉因,成就下五品,文理双融,妙觉果满,即将成就妙觉,先证悟妙法,因此有佛不可思议法品。妙法既已确立,必然成就妙身,因此有十身相海品。大相既已形成,接着说明美好的德行,就有随好光明功德品。渡河工具已备,济渡成为功绩,利益众生无偏,就有普贤行品。普贤在心,需要展现果相,就有如来出现品。
第八不離前處,再會普光明殿,經有一品,名離世間。謂前七會以差別法而生其解,當會約仗解成圓融行,所以普慧菩薩起二百問,普賢菩薩二千行答。雖修諸行之法,無性非相,既遷恒在世間,名離世間。
第八次不离开先前的地点,再次在普光明殿集会,经文中有一品,名为“离世间”。意指前七次集会通过不同的法门产生理解,而这次集会则是依靠理解来成就圆融的修行,因此普慧菩萨提出二百个问题,普贤菩萨以二千个行为回答。虽然修行各种法门,但法门本身无固定自性,不执着于相,虽然恒常存在于世间,却称之为“离世间”。
第九不動寂滅道場,而現逝多林會,經有一品,名入法界。謂前離世間,今入法界,明證也。佛入師子頻申三昧,欲令大眾頓證普門故。所以文殊大士出善住閣,行化南方,於福城東古佛塔所,會進多眾。發菩提心,唯有善財童子,歷一百一十城,遇善知識,各得三昧解脫門。終至普賢菩薩,於一一毛端頓證解脫,含同果海。
又此九會,第一會舉所信之佛;第二會能信之心;第三會依信生解;第四會依解起行;第五會依行發願;第六會三賢位極,聖地將登;第七會中攝因成果;第八會有無雙泯,非真妄之可分;第九會境智一如,豈筌蹄之所及。又總言之,初會舉依正兩報為所信佛,第九會明其信者能成佛人,則初末兩會合是一義,則題中佛字也。從第二會至第八會,則彼佛因,則題中華字也。因有階降,故中七會以則之;果無分限,唯一佛以證之。嚴者,以願行之華因,嚴彼法身之佛果也。
又佛華嚴是能傳法之人,大方廣是所傳教之法,以法成人,先云大方廣也;以人傳法,故云佛華嚴也。人中攝因成果,唯佛也;法中攝用歸體,唯大也。大是所證之法界,佛是能證之大智,佛之與大如光空,空外無光、大外無佛,空光一體,佛冥契不可分也。心緣莫到、言說不及,能詮此義,故以為經。此乃因理故成教,因教以見理。經云「如因日光照,還見於日輪。因佛智慧光,見佛所行道。」以佛常故,經法亦常。所以然者,未曾有日捨於光明。經云「閻浮提人,隔須彌山,見日出沒。日中住者,常隨於日,無有出沒。
」凡隔無明,見佛隱現;諸大菩薩常隨於佛,無有隱現。日輪是體,光明為用,未曾有體而不具用。由有光用,行者見道,所作成辦。佛法亦爾,則體,演法為用,未曾有佛而不說經。由聞思法,知出離道,修戒定慧,悉得成就。經云「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界,在於一塵內,一切塵亦然。有一聰慧人,淨眼普明見,破塵出經卷,廣饒益眾生。」故云大方廣佛華嚴經。但文義深,難可備陳,隨分見聞,濫為稱讚。儻一句一偈與理相應,伏願福祐無疆,上資聖壽。
貞元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安國寺沙門靜居進上
辛酉秋七月初三日依高山寺古藏內所傳本書寫之,初六日一校畢。
西山梅村住菴善妙寺道棟書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