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論

天親菩薩造 陳 真諦譯4卷CBETA T1610大于一万字 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佛性論卷第四
天親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辯相分第四中無變異品第九
復次無變異義應知。離有六義,合則成三。離有六種者,一無前後際變異、二無染淨異、三無生異、四無轉異、五無依住異、六無滅異。言無前後際變異者,如佛為海智菩薩說《解節經》偈言:
再次,应当了解无变异的意义。它包含六个独立的意义,合并则成为三个。这六个独立的意义是:一、没有过去和未来的变化;二、没有染污和清净的差异;三、没有生起的差异;四、没有转变的差异;五、没有依住的差异;六、没有灭尽的差异。所谓没有过去和未来的变化,正如佛陀在《解节经》中对海智菩萨所说偈语所表达的那样:
「客塵相應故, 有自性德故,
因为与烦恼相应,所以具有自性德,
如前後亦爾, 是無變異相。」
就像前后一样,这是没有变异相的。
復次釋不淨位中,有九種客塵,非所染污故不淨;淨位中,常樂我淨四德及如來恒沙功德,恒相應故,故說如來性前後無變異。若略說一切煩惱客塵,凡有九種:一者隨眠貪欲煩惱、二隨眠瞋、三隨眠癡、四貪瞋癡等極重上心惑、五無明住地、六見諦所滅、七修習所滅、八不淨地、九淨地惑。若煩惱在世間離欲眾生相續中,為不動業增長家因,能生色無色界,為出世無分別智所滅,是名隨眠欲瞋癡等三毒。
再次解释不净位中,存在九种客尘,它们并不染污,因此不净;而在净位中,常乐我净四德以及如来恒沙功德,始终相应,因此说如来性前后无变异。如果简要说明所有烦恼客尘,共有九种:一是随眠贪欲烦恼、二是随眠瞋、三是随眠痴、四是贪瞋痴等极重上心惑、五是无明住地、六是见谛所灭、七是修习所灭、八是不净地、九是净地惑。如果烦恼存在于世间离欲众生相续中,成为不动业增长家因,能生色界无色界,被出世无分别智所灭,这被称为随眠欲瞋痴等三毒。
釋曰:言煩惱在者,有二:一有體說在、二無體,約因在故說在。言體在者,即見諦。隨眠未得治道,故言在。約因在者,即思惟隨眠,已得治道故。以思惟用見諦為因,思惟雖滅,由有見諦為思惟因,故言因在。思惟必由見諦而生,若除思惟因,有根本見諦惑在,後更能生思惟之惑,故言思惟因在。不動業增長家因者,一思惟能成業、二見諦能得果。何以故?斷思惟盡,業不成故。斷見諦盡,不感果故,故說不動業。為增長家因,能生色無色界故,為出世無分別智所滅者,有二種滅:一者性滅、二治道滅。一性滅者有二,謂念念滅及相違滅。
解释说:所谓烦恼存在,有两种:一是指有实体的存在,二是指无实体的存在,从因的角度说存在。所谓实体存在,即见谛。随眠未得治道,所以说存在。从因的角度说存在,即思惟随眠,已得治道。因为思惟以见谛为因,思惟虽灭,但由于有见谛作为思惟的因,所以说因存在。思惟必然由见谛而生,如果除去思惟的因,有根本见谛惑存在,之后还能生起思惟之惑,所以说思惟因存在。不动业增长家因,一是思惟能成业,二是见谛能得果。为什么?断尽思惟,业不成。断尽见谛,不感果,所以说不动业。作为增长家因,能生色界无色界,被出世无分别智所灭,有两种灭:一是性灭,二是治道灭。性灭有两种,即念念灭和相违灭。
相違滅又有二種,一等類相違,如貪違瞋等;二不等類相違,如正思惟違欲瞋等,是名性滅。二治道滅者,有二種:一通、二別。通道者,謂觀真如,滅三界煩惱。二別道者,如不淨觀等能滅貪瞋等煩惱,如苦諦觀滅苦諦惑、不滅集諦惑故,名隨眠欲瞋癡等。四三毒極重上心惑者,有諸煩惱在欲行眾生相續中,為罪福兩行增長家因,但生欲界,修不淨觀等所破,是名貪瞋癡極重上心煩惱。五無明住地惑者,在阿羅漢相續中,為無流業生家因,能生意所生身,為如來菩提所破,是名無明住地惑,故阿羅漢約安立諦觀能破諸煩惱。
相違滅有兩種,一類相違,如貪與瞋相違等;二非類相違,如正思惟與欲瞋相違等,這被稱為性滅。第二,治道滅也有兩種:一是通治,二是別治。通治指的是觀察真如,滅除三界的煩惱。別治則如不淨觀等,能滅除貪瞋等煩惱,例如苦諦觀能滅除苦諦的迷惑,但不滅除集諦的迷惑,因此被稱為隨眠的貪瞋癡等。第四,三毒極重上心的煩惱,有些煩惱存在於欲行眾生的相續中,作為罪福兩行增長的因,僅生於欲界,被修習不淨觀等所破,這被稱為貪瞋癡極重上心的煩惱。第五,無明住地的迷惑,在阿羅漢的相續中,作為無流業生起的因,能夠引生意所生身,被如來菩提所破,這被稱為無明住地的迷惑,因此阿羅漢通過安立諦觀能破除所有煩惱。
此無明住地,非安立諦觀所能破故,猶在羅漢相續中,為無流業生家因。無流業生家因者,流有三義:一者流入三界生死。二者退失,如失欲界流往色界,或失色界流下欲界,則隨生死不定一處故名為流。三者流脫功德善根失戒定慧,譬如破塘水則不住。無此三流,故名無流。業者,作意為義,此意業能生四種生死。如來菩提破者,如來菩提非安立諦觀,是名如來菩提。因此道故,能滅此惑故,名無明住地。六見諦所滅惑者,有二種學人:一凡夫、二聖人。此惑在學道凡夫相續中,無始已來未曾見理,因初出世聖道所破,名為見諦。
这种无明住地,不是通过非安立諦觀所能破除的,它仍然存在于阿罗汉的相续之中,作为无流业生家的因。所谓无流业生家的因,流有三层含义:一是流入三界的生死轮回;二是退失,比如失去欲界的流而转向色界,或者失去色界而流回欲界,因为随生死不定一处,所以称为流;三是流脱,即失去功德善根和戒定慧,就像破塘的水无法停留一样。没有这三种流,所以称为无流。业,指的是作意的行为,这种意业能产生四种生死。如来菩提的破除,如来菩提不是非安立諦觀,因此称为如来菩提。通过这条道路,能够灭除这些迷惑,所以称为无明住地。六见諦所灭的迷惑,有两种学人:一是凡夫,二是圣人。这些迷惑在学道的凡夫相续中,从无始以来未曾见过真理,因为最初出世的圣道所破,所以称为见諦。
釋曰:學道凡夫相續中者,若小乘則從煖、頂、忍、世法,此四是學道凡夫位,見諦隨眠其未能滅,故言在中。無始時節未見者,從無始以來迄至此道所未曾見安立聖諦,故言未曾得見。初出世聖道所破者,始自苦法忍初念之道,能破煩惱,名為見諦。自此後去並屬思惟。平等觀者,有利有鈍。若利根人,於一念中則等觀四諦,八十八惑一時俱斷,皆名見諦。若鈍根人,於次第觀者,則初念觀苦、不見餘三諦,但斷苦下四諦,名為見諦,餘未斷者皆屬思惟,是名見諦所滅惑。若大乘則十信等諸位。聖人者,初地以上。七修道所滅惑者,在學道聖人相續中,昔已曾見出世聖道所破,是名由修道所滅惑。八不淨地惑者,在未究竟行菩薩相續中,對障菩薩七地,為無相無功用道所破,對障故。
解释说:修行道路上的凡夫,其因果连续中,如果遵循小乘佛法,则从煖、顶、忍、世法这四个阶段,都是修行道路上凡夫的阶段,对于见諦的随眠烦恼未能灭除,因此说处于相续之中。从无始以来未曾见过的,从无始以来直到这条道路,从未见过确立的圣諦,所以说未曾得见。最初出现于世的圣道所破除的,从苦法忍的最初一念之道开始,能够破除煩惱,称为见諦。从这以后都属于思惟阶段。平等观的人,有的根器利有的根器钝。如果根器利的人,在一念之间就能平等观察四諦,八十八惑同时断除,都称为见諦。如果根器钝的人,依次第观察,那么最初一念只观察苦諦,不见其余三諦,只断除苦諦下的四惑,称为见諦,其余未断的都属于思惟,这就是见諦所灭的煩惱。如果遵循大乘佛法,则包括十信等各个阶段。圣人,从初地以上开始。七修道所灭的煩惱,在修行道路上圣人的相续中,过去已经见过出世圣道所破除的,称为由修道所灭的煩惱。八不淨地的煩惱,在未达到究竟行菩萨的相续中,对于障碍菩萨七地的,被无相无功用道所破除,因为它们是障碍。
釋曰:七地者,即前七地已還故。無相無功用道者,即八地以上。無相者,即真如境。無功用者,即自然昇進道。是名不淨地惑。九淨地惑者,在究竟行菩薩相續中,能障八地以上三地,譬金剛定慧所破。言究竟者,八地以上見境皆周,無更別境所未見者,故名究竟。但方便由有淺深故、諸地為別故,分別煩惱有此九種。約此煩惱立眾生有四種:一凡夫、二羅漢、三有學、四菩薩。此四種眾生,依無流界,由四煩惱故不淨。第一眾生由四煩惱故不淨,第二眾生由一煩惱故不淨,第三眾生由兩煩惱故不淨,第四眾生由兩煩惱故不淨。
解释说:所谓的七地,指的是之前提到的七个修行阶段已经返回。无相无功用道,指的是从八地开始的修行阶段。无相,即是真如的境界。无功用,即是自然进步的修行道路。这被称为不清净地的迷惑。九清净地的迷惑,存在于究竟修行菩萨的连续修行中,能够阻碍八地以上的三个阶段,就像金刚定慧所破除的一样。所说的究竟,是指八地以上的菩萨所见的境界都已完整,没有其他未见过的境界,因此称为究竟。但由于方便的深浅和各个阶段的不同,分别的烦恼有这九种。根据这些烦恼,众生被分为四种:一是凡夫,二是阿罗汉,三是有学,四是菩萨。这四种众生,依靠无流转的境界,因为四种烦恼而不清净。第一种众生因为四种烦恼而不清净,第二种众生因为一种烦恼而不清净,第三种众生因为两种烦恼而不清净,第四种众生也因为两种烦恼而不清净。
第一凡夫由四惑者,前三是隨眠貪瞋癡等,後一即上心煩惱,由此四故不淨。二由一惑者,即羅漢由無明住地故不淨。三由二惑者,謂見諦思惟,即有學聖、凡夫學道。凡夫由見諦煩惱故不淨,有學聖人由思惟煩惱故不淨,是名由二惑。四由二惑者,謂淨不淨,即是從初地已上至七地菩薩,由不淨地惑故不淨;若從八地已上三地,由淨地惑故不淨,是名由二惑故言不淨。
第一,普通人由于四种煩惱,前三种是随眠中的贪欲、愤怒和愚痴等,第四种是上心煩惱,因此四种煩惱导致不淨。第二,由于一种煩惱,即罗汉由于无明住地而造成不淨。第三,由于两种煩惱,指的是见諦和思惟,即有学聖人和凡夫学道。凡夫因见諦煩惱而不淨,有学聖人因思惟煩惱而不淨,这称为由两种煩惱。第四,由于两种煩惱,指的是淨与不淨,即是从初地以上至七地的菩萨,由于不淨地的煩惱而不淨;若从八地以上至三地,由于淨地的煩惱而不淨,这称为由两种煩惱导致不淨。
復次為現此九種煩惱故立九譬者,一為顯貪欲煩惱故,立蓮花化佛譬。譬如蓮花初開之時甚可愛樂,後時萎悴,人厭惡之。貪欲亦爾,初依塵成,後依塵壞,故以華譬貪。而華壞時,化佛出世,如貪覆法身。二為瞋煩惱故,以蜂為譬者,如蜂若為他所觸,放毒螫人。瞋亦如是,若心起瞋,即能自害復能害他。而有甘蜜,即譬法身,為瞋所覆故。三為無明惑故,立穀中粳糧譬。譬如白米,為糠所覆,不得受用。
再次,为了说明这九种煩惱,我们设立了九个比喻。第一个是为了显示貪欲煩惱,我们用莲花化佛作比喻。就像莲花刚开时非常可爱,后来枯萎被人厌恶。貪欲也是这样,最初因塵而起,最后因塵而败,所以用花比喻貪欲。当花枯萎时,化佛出现于世,就像貪欲覆盖了法身。第二个是为了瞋煩惱,我们用蜜蜂作比喻。就像蜜蜂如果被触碰,会放出毒刺伤人。瞋也是如此,如果心中生起瞋恚,就能伤害自己也能伤害他人。而蜜蜂的蜜是甜的,比喻法身,被瞋恚所覆盖。第三个是为了无明惑,我们用谷中粳粮作比喻。就像白米被糠覆盖,不能使用。
法身亦爾,為無明[穀-禾+卵]所隱覆,故不得現。四為上心三種煩惱,立金墮不淨譬。譬如淨潔金寶為糞所塗,違逆人心。離欲之人亦復如是,為上心煩惱違逆其意,故說此譬。法身本淨,為上心惑所覆,故言不淨。五為顯無明住地故,立貧女寶藏譬。譬如貧女宅中,地下有金寶藏,為地覆故,受貧窮苦。二乘亦爾,為無明所覆,不見佛果故,受四種生死之苦。
六為顯見諦惑,立菴羅樹子譬。譬如菴羅子,生芽之時必破其皮,然後得出。皮譬見諦,芽譬法身。見諦亦爾,初見真理即破此惑,法身顯現故。七為顯思惟惑故,立弊帛裹金寶譬。譬如敗衣,不堪服用。身見真實先來已破,聖道對治數數習故。思惟煩惱無復勢力,譬彼敗衣;金如法身,為思惑所障。八為顯不淨地惑,立貧女懷王子譬。譬如轉輪王子在貧女腹中,胎不能污。七地以還煩惱亦爾,雖名煩惱而有三德:一者無染濁,智慧慈悲所含養故;二者無過失,以不損自他故;三者無量功德,能成熟佛法及眾生故。若長煩惱即成凡夫,不能成熟佛法。
若斷煩惱即成二乘,不能成熟眾生。九為顯淨地惑故,立摸中金像譬。譬如鑄金像,未開摸時像已成熟,水等諸物不能破,唯斧等乃能破故。八地以上惑亦如是,唯金剛心能破究竟故。因三種自性,為顯心清淨界名如來藏,故說九種如蓮花等譬。三種自性者,一者法身、二如如、三佛性。合此九譬為三,初三譬法身、次一譬如如、後五譬佛性。云何如此?明諸佛法身有二種:一正得、二正說。言正得法身者,最清淨法界是無分別智境,諸佛當體是自所得法。二正說法身者,為得此法身清淨法界正流從如所化眾生識生,名為正說法身。正說法身又有二種:一深妙、二麁淺,為安立此二道理。一深妙者,為安大乘道理。二麁淺,為二乘人說此道理。復次第一義諦,為安立菩薩甚深法藏。約真俗二諦,安立二乘十二部等種種法藏。
釋曰:一正得法身者,體是真如。世間無物可為譬者,故還取花中佛像為譬。二正說深妙法身者,以真如一味故,故取蜂家蜜為譬。三麁淺正說法身者,以顯真俗種種義味故,故取糠中米為譬。由此三譬,顯諸佛正得法身、正說法身。是三法身遍滿攝藏一切眾生界無餘故,故經說無一眾生出如來法身外者,如無一色出虛空外者故。次金墮不淨一譬譬如如者,如如有三義,故取金為譬。一者性無變異、二者功德無窮、三者清淨無二。自性亦如,無變異故;功德亦如,無增減故;清淨亦如,無染污故,故曰如如是真如。
如在一切邪定聚及一闡提諸眾生中本無差別,若至客塵滅後說名如來藏,故說一切眾生為如來藏,能藏如來不得顯現。為顯此清淨無二故,佛說此經:文殊師利!諸佛已出離於我取根本,由此自性清淨,應一切眾生清淨。是自性清淨與眾生清淨無有二故,為顯此如故說金寶譬。後五譬佛性者,佛性有二種:一者住自性性、二者引出性,諸佛三身因此二性故得成就。為顯住自性故,說地中寶藏譬。此住自性佛性者,有六種德故如寶藏:一者最難得。佛性亦爾,於無數時節起正勤心,因福德智慧滿足莊嚴方始顯現故。譬如意寶藏,由勝因乃感。二者清淨無垢。
由佛性與煩惱不相染故,是故譬如意寶不為不淨所污。三者威神無窮,明六神通等功德圓滿故。如意寶亦爾,隨意能辦故說寶藏譬。四者能莊嚴一切世間功德善根,於一切處相稱可故。如意寶亦爾,能為世間種種莊嚴具。五者最勝,於一切法中無與等故。亦如如意寶,物中最勝故,說寶藏為譬。六者八種世法中無有變異,為十種常住因故。真寶亦爾,雖燒打磨不能改其自性,故取寶藏以譬住自性佛性。二者引出佛性。從初發意至金剛心,此中佛性名為引出。言引出者,凡有五位:一能出闡提位、二能出外道位、三出聲聞位、四出獨覺位、五出菩薩無明住地位。
此法身能破煩惱[穀-禾+卵],其體顯現故。第六說菴羅樹芽為譬,如彼樹芽能破皮肉,得出生為大樹王故。說引出佛性,如菴羅樹芽能生大樹王故。為約此兩因故,佛說三身果。一者因住自性佛性故說法身。法身有四種功德,是故第七說敗帛裹真金譬。四功德者:一自性有,如金本有,非所造作。二清淨,如金本淨,塵垢不能染污。三為一切功德所依處,如金能感種種貴物故。
四平等所得,謂一切眾生並同應得,如金無的主,眾人共有,隨其功力修者即得,故說法身猶如真金。二者因引出佛性故說應身。應身有四種功德,是故第八說如貧賤女人有轉輪王胎。四功德者:一依止,依止者,三十七道品是所依止。二者正生,謂欲得應得,即是未知欲知根。三者正住,謂正得,即是知根。四正受用,即知已根。合此四義,名為應身。如胎中轉輪王子,亦有四義:一以宿業為依止;二未得王位欲得,如初生;三正得王位,如住;四得已不失,如受用,是故應身以胎中轉輪王為譬。三者因引出佛性復出化身。化身者,有三事:一有相,如水中月,以影相為體故;二由功力,以宿願所作故;三有始有終,故第九立摸中佛像為譬。
釋曰:三義者,一有相貌,譬如月影,但似而不真實。化身亦爾,非實體故。二由人工造作者,譬化身宿願所起。三明有始有終者,譬化身隨緣變化,故能有始有終。復次以三義故顯此三身,初甚深義,顯於法身。甚深者,體微細故。故此法身具足五相、五種功德。五相者,一者無為相,離生老等四相過失故。二者無一異相,真與俗諦不一不異。復有二種:一約法辯、二就人論。約法辯不一不異者,為真通故不可言異,以俗別故不得言一。如螺白色,螺之與色不一不二。若言異者,見取螺白色時,不應得於螺解。若言一者,不應有香味觸異,但應是色。
二約人論真俗不一不異者,若真與俗一,凡人見俗則應通真;若通真者,應是聖人,以不見真故,故知不一。若言異者,聖人見俗不應通真,若不通真即是凡夫;以聖人見故,不得為異,是故不一不異。三離二邊相者,有六種中道故,能出離六種二邊。何者為六?一者執可滅滅、二者執可畏畏、三者執可執執、四者執正與邪、五者執有作無作、六者執不生同生一。執可滅與滅者,有人謂言一切諸法畢竟可滅,是名一邊。畢竟滅盡是名為空,復是一邊。因此二邊偏執而生怖畏。為離此二邊偏執故,佛說諸法不有故非可滅,不無故非不滅。
非滅非不滅,是名中道,故佛立虛空譬。所以《寶頂經》云:迦葉!譬如有人怖畏虛空,椎胸叫呼,作如是言:「善友!汝等為我除此虛空,除此虛空。」迦葉!於汝意云何?此空為可除不?迦葉言:不可。世尊!佛言:迦葉!若有如是沙門婆羅門怖畏性空,我說是人失心狂亂。所以者何?迦葉!一切諸法並是說空方便。若畏此空,云何不畏一切諸法?若惜諸法,云何不惜此空?問曰:此經為顯何義?答曰:為示一切諸法本性非有故說法空,非關法滅然後得空,故於空性不應生怖。是名離可滅滅二邊顯非能滅所滅中道。二執可畏畏。
二邊者,以分別性所起色等六塵執為實苦是為一邊,生怖畏心復為一邊,此是因依他性執分別性,於中計有實苦而生怖畏。為離此二邊偏執、欲顯中道故,佛以畫師為譬:迦葉!譬如畫師作羅剎像,像甚可畏。畫師見像,自生怖畏,覆面不敢看,失心顛狂。迦葉!如是凡夫由自所作色等諸塵流轉生死,於如是法不能通達如實道理。此譬為顯何義?為明色等諸塵非是實有,但以妄想分別所作。如彼畫師自分別作羅剎惡像,見還生怖。是人亦爾,自於空中而生怖畏。
釋曰:初一譬約聲聞小乘說,此第二譬約大乘說。云何如此?以小乘人於真如中不數習故,故生怖畏。大乘人能數數習空,故不生畏。如師子子,聞師子吼不生怖畏。若不了分別、依他二性,執為實有,故被染污。三可執執二邊者,分別可執與能執以為實有。為離此二邊故,經中佛以幻師為譬:迦葉!譬如幻師作諸幻像,所作虎等還食幻師。迦葉!如是觀行比丘隨觀一境,顯現唯空故,實無所有、虛無真實。云何能得離此二邊?由依意識生唯識智。唯識智者,即無塵體智。是唯識智若成,則能還滅自本意識。何以故?以塵無體故意識不生,意識不生故唯識自滅故。意識如幻師,唯識智如幻虎。以意識能生唯識故,唯識觀成還能滅於意識。何以故?由塵等無故,意識不生。譬如幻虎還食幻師。
「意識三有本, 諸塵是其因;
若見塵無體, 有種自然滅。」
四邪正二邊者,正者通達位中真實觀行分別為正,未通達前分別為邪。為離此二邊故,以兩木生火為譬。如經中說:迦葉!譬如二木相揩即能生火,火生之時還自燒木。如是正相真實觀行,與邪相治生聖智根。智根若成,還除邪正二分別故。譬如火生還燒兩木,兩木若盡,火亦無依。邪正不二,故言中道。五有作無作二邊者,有作者,有人執言,欲修智慧必先作意,然後事成。無作者,有人執言,智慧無事無能。何以故?由解惑相對,由解生故惑自然滅,非解能除,故說智慧無事無能。為離此二,是故立於油燈為譬。如經:迦葉!譬如燃燈,燈光既起,黑暗即滅。
而彼燈光雖不作意言能滅暗、暗由我滅。而必因於光起,暗方得滅。是故燈光雖不作意,不無事能。智慧亦爾,不作是意我能滅惑,而亦非不由智慧生惑便除滅,故知智慧不無事能。若說作意我能滅惑,是名增益,即有作邊。若說智慧起時,無明自滅不由智慧,是名損減,即無作邊。為離此二邊故,說智慧生不作意。作不作意,非作故不增、非不作故不減,是名中道。六不生同生二邊者,一不生執者,譬如凡夫相續中,煩惱恒起,未曾生道,由惑礙故。未來亦爾,故知永不解脫,即是一邊。二同生者,明諸惑於無始長時本有,若對治道與惑同時起者,可能滅惑。
若道始生,此道力弱,不能滅惑,故知永不解脫。為離此二邊,是故佛說第二燈譬:迦葉!如嶮暗山巖及廟堂房舍,無數千年暗在其中,未曾有人燃燈照了。設有人能於中燃燈,得成以不?答言:得成。迦葉!此中諸暗得作念言:我住此已久,我今不去。是暗能作此意以不?不可。世尊!何以故?燈光既成,不得不去。迦葉!如是煩惱及業,從無數劫來在眾生相續中,若能生一念正思惟者,則久劫煩惱悉皆自滅。迦葉!是燈光者,即譬聖無分別智。黑暗者,即譬眾生煩惱業。由此燈譬,破道不生執。何以故?以道依因緣生故。
若因緣未合,道不得生;因緣具者,道即得生。由如燃燈後方暗滅。暗滅譬者,破同生執,以暗分羸弱故可滅,是無顛倒境界故。以白淨最強有真實境,無顛倒故。是名離六種二邊,顯六種中道。四離障相者,障有三種:一煩惱障,能離此障,得慧解脫阿羅漢。二禪定障,由離此障,故得俱解脫阿羅漢及獨覺等。三一切智障,是菩薩道所破,離此障故得成正覺。如來法身在三位中,雖有三障,非所染污。五法身界清淨相者,凡有四譬,譬各四義。初四義者,法身不改如金,如如清淨如水,第一義諦無相如空,大般涅槃顯了如覺。二四義者,神通轉變如金,慈悲潤澤如水,自性不捨眾生如空,般若解淨如覺。三四義者,因本清淨無染如金,勝道洗浣如水,解脫無累如空,果體顯現如覺。四四義者,樂性利益如金,淨體清潔如水,常德無壞如空,我義無著如覺。
問曰:此五相各顯何義?答曰:初無為相者,為顯種類義。何以故?如來法身以無為為種類相故。二無別異者,為顯相義。明如來相者應知不一不二為相故。三離二邊相者,為顯足趺義。足者即菩薩一切聖道,趺者聖道所依止處。捨離二邊,能依中道之理,得至法身故。四離一切障相者,為顯法身功德無諸染污,智障永度故。五清淨法身相者,顯法身果無垢澄寂故。復次五相次第義應知,初無為相者顯常住,二無別異相者顯真實義,三離二邊相者顯對治義,四離一切障相者顯解脫義,五法界清淨者顯自性清淨義。如是相生,亦得從前向後、從後向前故。
復次五義次第者,一自性故說無為,二無分別故說不一不二,三聖智境界故說離二邊,四自性清淨故說離一切障,五究竟成就故說法界清淨。是名五相。復次五德者,一不可量、二不可數、三不可思、四無與等、五究竟清淨。一不可量者,有四義:一由時節久故不可量;二功用大故不可量;三無餘不足故不可量;四無中間故不可量,如佛問舍利弗:汝能如量通達如來功德不?舍利弗言:不能。世尊!又問:汝云何得信如來功德?舍利弗言:我今依聲聞能觀見如來戒等功德,無處不生希有。譬如有人行天園,路見寶莊嚴樹,生希有心。我今亦爾。世尊!譬如有人在大城外,見彼諸人出入,無不可怜。作如是計:此城中人,皆應可怜。我亦如是,依聲聞故,能觀如來戒等功德,無非希有,以信知故。二不可數者,是不可量功德為一為多?其數無窮,過恒沙數。
「若人有千頭, 頭頭有百口,
口口百言舌, 舌舌百言聲,
十力等一分, 窮劫說不盡。」
三不可思者,非覺觀境界故。四無與等者,不與聲聞獨覺菩薩三乘等共得故。五究竟清淨者,無明住地永滅無餘故。是名法身五德。復次應身者,勢用廣大故。此身本有三德:一大般若、二大禪定、三大慈悲。大般若者,無分別聖智是其體相。大禪定者,無作意是其體相,已離出入意故。大慈悲者,能拔能救是其體相。如眾生意令得圓滿,故須此三。一為法樂、二為六通、三為拔濟,是故大悲為拔三惡道苦,安置人天,大定能顯六通,令生信樂。般若為受法樂,能成熟解脫。是名應身。
復次化身者,大悲為本,禪定為變現,般若能令有五種能:一令生厭怖、二令入聖道、三令捨昔執、四令信樂大法、五令受大菩提記。此三大法在因地中,熏修如如,安立本願。由此本願,至道後時,隨於三身能作利益眾生之事。是故出現五濁世中,事有十四:一現本生事、二現生兜率天、三從天下處中陰、四入胎、五出胎、六學技能、七童子遊戲、八出家、九苦行、十詣菩提樹、十一破魔軍、十二成佛、十三轉法輪、十四般涅槃。此十四事現五濁世,至眾生盡。此十四事為五因緣:一為說無常苦無我空涅槃寂靜,由此正說音聲,能令眾生於三有中而生怖畏。
二生怖畏已,令入二乘聖道。三入聖道已,生究竟涅槃心。為破如此增上慢心故,說大乘法花等真實法教,令諸眾生捨本所執,攝取慈悲般若方便四攝,已於無上乘中而成熟之。五成熟已,授其無上菩提道記。是名化身事。復次依此三身,隨一一身各有一德。法身微細故,甚深是其德。應身威神具足故,廣大是其德。化身能濟度凡夫等諸眾生故,和善是其德。復次此三身者,恒能生起世間利益等事,故說常住。常住者,依十種因緣。
十者,一因緣無邊、二眾生界無邊、三大悲無邊、四如意足無邊、五無分別智無邊、六恒在禪定無散、七安樂清涼、八行於世間八法不染、九甘露寂靜遠離死魔、十本性法然無生無滅。一因緣無邊故常者,無量劫來捨身命財、為攝正法,正法既無邊際無窮無盡,還以無窮之因感無窮果,果即三身,故得是常。二眾生無邊故常者,初發心時結四弘誓、起十無盡大願:若眾生不可盡,我願無盡;眾生若盡,我願乃盡。眾生既其無盡,是故化身常在世間,教導眾生無有窮盡。
三大悲無邊故常者,若諸菩薩分有大悲,尚能恒救眾生心無齊限,久住生死不入涅槃,何況如來眾德圓滿,常在大悲,救拔恒恩,豈有邊際?是故言常。四四如意無邊故常者,世間有得四神足者,尚能住壽四十小劫,何況如來為大神足師,而當不能住壽自在億百千劫廣化眾生?是故名常。五無分別慧無邊故常者,遠離生死涅槃二執,一向與第一義諦相應,不動不出,故知是常。六恒在禪定故常者,世間有人得禪定者,尚能不為水火燼溺刀箭所傷,何況如來常在禪定而應可壞?是故名常。七安樂清涼故常者,安樂即是金剛心,能除無明住地最後念無常苦。
以無苦故,故名安樂。佛果顯成,故名清涼。是解脫道,故名為常。八行於世間八法不染故常者,佛身雖復在於道前,生死相應而不為彼煩惱所染,無妄想緣,故是常住。九甘露寂靜遠離死魔故常者,甘露令人長仙不死,金剛之心能除無明最後念惑,故得佛果常樂,常樂故寂靜,寂靜故遠離死魔,離死魔故是常住法。十性無生滅故是常者,法身非本無今有、本有今無,雖行三世,非三世法。何以故?此是本有,非始今有。過三世法,是故名常。
問曰:佛說大乘諸經,一向皆言顯諸法空如雲夢幻。煩惱能障故,以雲為譬;一切諸業不真實故,以夢為譬;一切五陰果報煩惱業所起故,故以幻為譬。前說此經顯於此義,云何更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答曰:已如初說,五種功德除五過失,明有佛性,是故言有。復次此九種譬,為顯佛性有五義應知。五義者,一真實有、二依方便則可得見、三得見已功德無窮、四無初不應相應[穀-禾+卵]
釋曰:無初者,謂煩惱業報並皆無始,故言無初。不應者,由此三故違逆法身,故言不應。相應者,由依法身得起此三,故說相應。[穀-禾+卵]者,此三能藏法身,故名為[穀-禾+卵]
五無初相應善性為法者,釋曰:無初者,以性得般若大悲禪定,法身並本有故,故言無初。體用未曾相離,故言相應。是名無初相應。善性為法者,法身自性無改,由般若故;性有威德,由禪定故;性能潤滑,由大悲故,故稱善性為法。如是九譬,釋無前後際變異義竟。二無染淨變異者,法身不為生死陰界入等所污,故言無染。非智數所作,故言無淨。三無生變異者,法身無生故非起成,非起成故非是始有,不論變異。四無老變異者,法身無動轉故無所改異,故言無老。五無依住變異者,若法有依有住即有變異,法身不由他故,無依無所的在,故言無住。
六無滅變異者,法身常住、不可破壞,故言無滅變異,是名無變異。六種別義究竟。復次合六為三者,一前後寂靜,謂無前後際異。二無流,即無染淨異。三無為,謂無四相生住滅等故無有變異。是故一切妄想諸法有三變異:一果報盡故變異、二對治所破故變異、三剎那念念滅故變異。法身不爾,離三過失故一;前後寂靜故無果報,盡變異二;無流故無對治,破變異三。非有為法故、無念念壞變異故,名無變異。
佛性論辯相分第四中無差別品第十
復次無差別義應知。無差別者,此如來性已至極清淨位。若略說,是無流界中,約如來性有四義,因此四義故立四名,約於四人顯以四德。四義者,一者一切佛法前後不相離、二者一切處皆如、三者非妄想倒法、四者本性寂靜。
釋曰:一切佛法前後不相離者,如《勝鬘經》說:世尊!如來藏不空過恒沙數等不相離不捨智不可思惟諸佛功德故。知如來藏由如來功德故不空。不空者,即明佛具足一切功德故。此性一切處皆如者,一切諸法無自性故。如《無上依經》說:一切眾生有陰界入,勝負種類內外所現,無始時節相續流轉,法然所得至明妙善。以是義故,故知一切處皆如。非妄想顛倒法者,如《解節經》中說,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如來性者是真實諦,若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性相常然,非虛妄法。由此經故,知無妄想倒法名真實諦。
本性寂靜者,如《文殊師利遍行經》說,佛言:文殊師利!諸佛如來本性自般涅槃,不生不滅。以是義故,故知本來自性寂靜。復次立四名者,一由佛法不相離故說名法身、二由性一切處如故名如來、三由無虛妄顛倒故名真實諦、四由本來寂靜故名般涅槃。是四義四名,於如來性無有差別故,說無差別相。復次約四人者,一者非身見眾生境界,由此真性是邪執對治故,為身見人說名法身。
問曰:云何對此人以真如名法身?
答曰:是諸凡夫色等諸陰無有此性,強橫執有我及有我所,由此人法二執染污其心,身見滅處是甘露界不能信樂,何能通達如來法界?若見此界身見執滅,雖復身見已除未除此界恒爾,是故此界乃名真身。凡夫所執既非真實,故不俱在不得名身,為對如是身見凡夫立名為身。二者對顛倒人說名如來,顛倒人者謂二乘人。如來常住應修應行,而翻倒修無常想等。何以故?此修依於虛妄境起,故名倒修。樂我淨等亦復如是,由倒行故,一切二乘不能進修得與如來道果相稱,是故常等真如非其境界。此真如者,不如無常等世間對治故。
此真如非如中,有如無非如;亦如二乘如者,是非如中如,無非如中非如。云何如此二乘之人,約虛妄觀無常等相以為真如?此虛妄觀唯因中有,果地則無。是故此如或成或壞,因中則成、果地則壞。菩薩如者離於虛妄,約真性以觀真故如。此如於因果中二處無異故,唯成不壞。是故二乘人如,逐其定滅,去而不來。菩薩如者,因果恒有,去來不異,捨因到果,故稱如去。從果出用,故曰如來。是故如來非二乘境界,故對二乘立如來名。三者對散動心人說名真諦,真如者是無增減法。散動心人者,始行大乘菩薩迷如來藏,有二種人:一者唯信滅除諸法名之為空,一切諸法未分析時是名為有,若分析竟乃名為空。二者謂有實法名之為空,我今應修應得。此二人者迷如來藏,前則執無故迷,後人執有故迷。
無一法可損, 無一法可增,
應見實如實, 見實得解脫。
由客塵故空, 與法界相離;
無上法不空, 與法界相隨。
如來性者,自清淨故;能染客塵者,自性空故,故言無一法可損。真如者,與清淨因不相離,過恒沙數等不捨智不可思惟諸佛功德恒相應故,故言無一法可增。若法無,因此無法觀真如空,以餘法有故,觀如不空,故言真如亦空不空。何以故?以離增減二邊故,無一法可損,故是空;無一法可增,故非空,若作是觀名真實觀,故得遠離增減二邊。為始行菩薩不能得見此藏理故,為對此人說真實諦,從初地至十地是其境界,觀於此理行十地行,是故非關始行境界。四者對十地菩薩說名涅槃。唯佛一人能得涅槃,餘諸菩薩不能至故。
如《勝鬘經》說:世尊!由得涅槃故,世尊成就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得一切無量不可思惟究竟清淨諸佛功德。是故涅槃四種功德無差別相。復次四功德者,一一切功德、二無量功德、三不可思惟功德、四究竟清淨功德。由得涅槃故成如來,是故如來與於涅槃無有差別。何以故?若離佛者無得涅槃,若離涅槃無得佛故。
釋曰:功德者,初一切功德,即是第八不動地位,無分別、無穿漏、無中間、自然成,菩薩聖道恒相應故,諸佛如來無流界中一切功德皆得成就。二無量功德者,是第九善慧地位,無數禪定陀羅尼門海,能攝無量功德,智所依止故,無量功德皆得成就。三不可思惟功德,是第十法雲地位,一切如來祕密法藏證見明了,智慧所依故,故不可思惟皆得成就。四究竟清淨者,一切惑及習氣、一切智障已滅盡故,由滅盡智障故究竟清淨,功德圓滿成就涅槃。與此四功德相攝不相離故,唯佛得涅槃,餘人未得。是故如來性,於此四義、四名、四人、四德無有差別,故言無差別德。以是因緣,此自性等十相,為顯三義:一顯本有不可思議竟界、二顯依道理修修行可得、三顯得已能令無量功德圓滿究竟,故造斯論。
佛性論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