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輸盧迦論
龍樹菩薩造 後魏 瞿曇般若留支譯1卷CBETA T1573少于一万字 15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壹輸盧迦論一卷
龍樹菩薩造
後魏瞿曇留支雒陽譯
體自體無常, 如是體無體;
体自身无常,如是体无体;
自體性無體, 故說空無常。
自体性无体,故说空无常。
問曰:以何義故造此一偈論?說何等義破何等人?
问:为何要创作这首偈颂的论著?它阐述了什么意义,又反驳了哪些人的观点?
答曰:為讀誦者於廣大部生懈倦心,又為聰叡先已廣習無量諸論於如來法海義中思惟而生懈倦,於無常自體空不異義中生異相疑,為斷此疑故造斯論。說何義者,今當說。謂一切法無常自體空,自體空不離無常。一切法自性自體空,是故無有常。一切諸佛緣覺聲聞於空法中而得出離,非於諸行斷常法中而得解脫。偈言:
答:为了那些在阅读广泛经文时感到疲倦的人,以及那些已经广泛学习了无数论著,对如来法海的深奥义理进行思考时感到疲倦的聪明人。他们在无常和自性空的不二义理中产生了疑惑,为了消除这种疑惑,我创作了这篇论著。现在,我将阐述其意义:一切法无常,其自性本空,自性空与无常不可分离。一切法的自性即是空,因此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所有佛陀、缘觉、声闻都是在空法中获得解脱,而不是在断除诸行的常见法中获得解脱。偈颂说:
「滅空住有體, 則成於常見;
如果认为空性是永恒存在的实体,就会形成常见。
若謂後時滅, 則成於斷見。」
如果认为空性在将来某个时刻会消失,就会形成断见。
以此義故,說一切法自體空。諸佛緣覺聲聞羅漢,於此義中得利益故。破何等人者,今當說。若有所得人離於諸行說有無常,則非正見。若無常離有為,無常則常,猶如虛空。若如是者,則有為無為體無差別。若有為與無為合,無為合故則瓶不可破。若無為與有為合,有為合故則涅槃可壞。若不異者,則一切法不可破壞,如涅槃常,非緣生故。若諸行非因緣生,不異虛空涅槃者,則有為法不名無常。若諸行非因緣生、是無常者,則虛空涅槃不名為常。若如是者,則有為無為無有勝法。若無常離有為猶名無常者,則有為離常應名為常;但是事不然。
因此,所有法的自性是空的。所有佛陀、缘觉、声闻、阿罗汉,都从这个意义中获得益处。现在,我将说明要反驳的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有人认为有所得,并且认为离开所有行为之外存在无常,那么这不是正确的见解。如果无常离开了有为法,无常就会变成常,就像虚空一样。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有为法和无为法在本质上就没有区别。如果无为法与有为法结合,因为无为法的结合,瓶子就不可破坏。如果无为法与有为法结合,因为与有为法的结合,涅槃就可以被破坏。如果它们没有不同,那么所有法都是不可破坏的,就像涅槃一样,它是恒常的,不是因缘所生。如果所有行为不是因缘所生,与虚空涅槃没有不同,那么有为法就不能被称为无常。如果所有行为不是因缘所生,是无常的,那么虚空涅槃就不能被称为恒常。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有为法和无为法就没有超越的法则。如果无常离开了有为法仍然被称为无常,那么有为法离开了恒常应该被称为恒常;但事实并非如此。
若如是者,何等修多羅中作如是說?以何義說?汝今所說以何義說?汝今所說義不相應,非汝邪思之所能量,是故汝說非為正見。若人有所得,謂過去未來現在法自體成者,當知是人則非正見。何以故?無因生見故。若言未來體非因緣生自體成者,則現在法亦非因緣生自性體成,以未來現在自性平等無差別故。若性平等者,現在有法皆從緣生,未來法何故非緣生?汝今此義為以修多羅說?為依義說?說不相應則無理趣,若無理趣則不可信。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在哪些经文中有这样的说法?这些说法是基于什么意义?你现在所说的又是基于什么意义?你所说的意义不相符合,这不是你错误思考所能理解的,所以你的说法不是正确的见解。如果有人认为过去、未来和现在的法都是自身成就的,那么应该知道这个人没有正确的见解。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无因生见。如果说未来的法不是由因缘而生,而是自身成就的,那么现在的法也不是由因缘而生,自身成就的,因为未来和现在的法在自性上是平等且没有差别的。如果自性是平等的,那么现在的法都是由因缘而生,未来的法为什么不是由因缘而生呢?你现在的这个观点是根据经文说的,还是依据意义说的?如果说的不相符合,那么就没有深奥的意义,如果没有深奥的意义,那就不可信。
若未來法無因緣生自性成者,未來之法猶如虛空無有因緣,離因緣故非因緣生則無實未來體,無未來故現在過去亦無,現在過去無故三世無體。若有體者,則是常見,無因生故。若佛弟子有所得見,則與外道迦毘羅等無差別。此論非為迦毘羅、憂樓迦諸外道等,為汝等輩同見之人故造斯論。向說破何等人?為令汝等有所得人斷除邪見故作斯論。
如果未来的法不是由因缘而生,而是自身成就的,那么未来的法就像虚空一样,没有因缘,因为离开了因缘,所以不是由因缘而生,那么就没有真实的未来体,没有未来,所以现在和过去也就不存在,现在和过去不存在,那么三世也就没有实体。如果有实体,那就是常见,因为无因生。如果佛的弟子持有有所得见,那么他们就和外道迦毘羅没有差别。这篇论不是为迦毘羅、憂樓迦等外道写的,而是为你们这些有相同见解的人写的。前面所说的破斥是针对什么人?是为了使你们这些有所得的人断除邪见而写这篇论的。
一輸盧迦偈句義今當釋。偈言自體性無常者,自體名有生,有法故名為體。有所得人於此法中心取為體,此法於陰界入中有聲緣轉,如說一體二體多體,如彼此人一二眾多各有自體故名自體。如地水火風堅濕熱動各有自性,如是各各自相自體,故言自體。有所得人謂生住滅同相者,是義不然,自體性無常故。彼體名有所得人分別故生,是故離諸法無無常體,以自相無常故。如佛告比丘:「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以此說故,離法有無常自相者,是事不然。若汝不了云何無常?我今當說。偈言如是體無體故,體無體者,汝所分別無常者,彼無常無體,是故體無體。
现在将解释《壹輸盧迦论》中的偈句含义。偈中提到“自体性无常”,这里的“自体”指的是具有生起的实体,因为存在有法,所以称之为“体”。那些追求有所得的人将这个法则视为其体性,这个法则在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中,声闻和缘觉的转变中存在,如说一體、二體、多體,就像这些人一样,一个、两个、众多各自有其自体,因此称为自体。比如地、水、火、风,坚硬、湿润、热、动各自有其自性,如此各自具有其自相和自体,所以说自体。那些追求有所得的人认为生、住、灭是相同的相,这是不对的,因为自体性是无常的。那个体是因为有所得的人分别而产生的,因此离开所有法就没有无常的自体,因为自相是无常的。正如佛陀告诉比丘:“一切行为都是无常的。”因此,如果说离开法就没有无常的自相,这是不正确的。如果你不明白为什么是无常的,我现在将解释。偈中说“如是体无体”,“体无体”指的是你分别的无常,那个无常没有自体,因此说体无体。
自性無體,故言無體。偈言自體性無體者,離無體更無別體,故言自體無體。若汝意謂離無體而有體者,是義不然,以汝此法非修多羅說故。若謂無體是自體者,是亦不然,以修多羅所不說故。世尊於何等修多羅中說如此法?於佛世尊修多羅中都無此義,以非經說故不成就。非大聖修多羅所說之義則不應信,是故非唯言說而得取證。偈言故說空無常者,如《調伏三蜜提經》中說,佛告三蜜提:「眼空、無常、無不動、無不壞、無不變。何以故?性如是故。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世尊於此修多羅中說空、說無常,以是義故,知諸法空無常。
自性本身没有实体,所以说它没有实体。偈语中说自性没有实体,意味着除了没有实体之外,没有其他实体,所以说自性没有实体。如果你认为除了没有实体之外还有实体,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你所说的法则不是修多罗所说的。如果你认为没有实体就是自性,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修多罗并没有这样说。世尊在哪些修多罗中说了这样的法?在佛世尊的修多罗中完全没有这个意义,因为不是经文所说的,所以不成立。不是大圣修多罗所说的意义就不应该相信,因此不能仅仅通过言说来获得证明。偈语中说空和无常,如《调伏三蜜提经》中所说,佛告诉三蜜提:“眼是空的、无常的、没有不动的、没有不坏的、没有不变的。为什么?因为本性就是这样。耳、鼻、舌、身、意也都是这样。”世尊在这部修多罗中说空、说无常,因此知道所有法都是空和无常的。
無常無體,是故諸法性自無體,則無體義成。若能如是入修多羅義,其義則成;若不入修多羅,其義則壞。以我所說入修多羅,其義則成。是故性自無體,其義成就。一輸盧迦論一卷,凡諸法體性法物事有名異義同,是故或言體、或言性、或言法、或言有、或言物,莫不皆是有之差別。正音云私婆婆,或譯為自體體,或譯為無法有法。或譯為無自性性。
无常没有实质,因此所有事物的本性自然没有实质,这样无实质的意义就得以成立。如果能够这样理解修多罗的意义,那么意义就得以实现;如果不进入修多罗,那么意义就会衰败。根据我所说的进入修多罗,意义就得以实现。因此,本性自然没有实质,这个意义就得以成就。《壹輸盧迦論》一卷中,所有事物的体性、法物、事名虽然名称不同但意义相同,因此有时说体、有时说性、有时说法、有时说有、有时说物,这些都是存在的不同差异。正确的发音是私婆婆,有时翻译为自体体,有时翻译为无法有法,或者翻译为无自性性。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