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功德論

失譯附後漢錄5卷CBETA T1507大于一万字 6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分別功德論卷第三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佛告諸比丘者,佛大慈,欲令弟子具知念佛之義,猶父約誡語子孫欲令成就無復已,已專精念佛,觀如來形目未曾離,猶如阿難觀佛無厭、心念無已。時阿難背上生癰,佛命耆婆治阿難所患。耆婆白佛:「不敢以手近阿難背。」佛告耆婆:「但治勿疑。我自當與阿難說法,令其不覺痛。」如來令阿難熟視佛相好,佛為說:「如來身者金剛之數,不可敗壞,三千二百福功德所成。」阿難目視不惓、耳聽不厭、心念不散。時耆婆於阿難背上潰癰傅膏。佛問阿難:「汝覺背上痛不?」答曰:「不覺。」不覺痛者,由念佛故也。
佛陀告诉众比丘,他怀着大慈之心,希望弟子们都能深刻理解念佛的意义,就像父亲告诫子孙,希望他们能够成就,永不停息。弟子们应当专心致志地念佛,观想如来的形象,目光不移,就像阿难那样,无论何时看佛都不会厌倦,心中总是充满思念。有一次,阿难背上生了痈疮,佛陀让耆婆来治疗阿难的病。耆婆对佛陀说:「我不敢用手触碰阿难的背。」佛陀告诉耆婆:「尽管治疗,不要怀疑。我会亲自为阿难说法,让他感觉不到疼痛。」如来让阿难仔细地观察佛的相好,并对他说:「如来的身体就像金刚一样坚固,不会毁坏,是由三千二百种福德和功德所成就的。」阿难目不转睛地看着,耳朵聆听着,心念集中,一点也不感到疲倦。这时耆婆在阿难的背上切开痈疮,敷上药膏。佛陀问阿难:「你感觉到背上的疼痛吗?」阿难回答说:「没有感觉到。」之所以感觉不到疼痛,是因为念佛的缘故。
十力所成、四無所畏。昔有長者將奴禮偷婆,云:「南無十力世尊。」奴在後禮云:「南無十一力如來。」長者曰:「如來正有十力,云何有十一力耶?」奴曰:「十一力復何苦?但莫言九力。言十一力更益一力,有何過失?」大家默然而歸。問諸法師曰:「如來為有幾力耶?」答曰:「或有三力、或有十力、或云無數。」以是言之,不限於十耶。長者即出家學道,免奴為家主。言四非為不足、言無數非為有餘,適時應物無有常量也。
十力成就,四无所畏。从前有位长者带着他的奴隶去礼拜佛塔,说:‘南无十力世尊。’奴隶在后面礼拜说:‘南无十一力如来。’长者说:‘如来只有十力,怎么会有十一力呢?’奴隶说:‘十一力又有什么难呢?只要不说九力。说十一力,只是多出一力,有什么过错呢?’大家都默默无言地回去了。问法师说:‘如来有多少力呢?’回答说:‘有的说是三力,有的说是十力,有的说是无数力。’这样说来,力的数量并不局限于十。长者于是出家修道,释放奴隶成为家主。说四力并不是不足,说无数力并不是有余,只是根据时机和对象的不同,没有固定的数量。
念法者,從欲至無欲、從欲至道、從漏至無漏、從有為至無為也。何以知其然?昔者世尊於憂填王國說法教化。時三十三天上為母摩耶說法,九十日而還,於迦尸城北下。時優鉢蓮華比丘尼,心念欲獨前見佛。時諸國王不見佛已九十日,皆有渴仰之情,並來雲集。「我為比丘尼,不宜在此眾閙之中。當作方儀令得在先。」即化作轉輪聖王,將從如聖王法。諸小國王見聖王,各自馳散。比丘尼即還服本形,見佛禮拜問訊。諸王各來見佛,不復見聖王,乃知比丘尼所化,謂比丘尼曰:「向者所見,誑如此耶?」時優鉢蓮華心念自謂最先見佛。
念法的人,从欲望到无欲、从欲望到道、从烦恼到清净、从有为到无为。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从前世尊在忧填王的国家说法教化。当时世尊在三十三天为母亲摩耶说法,九十天后才回来,在迦尸城北降落。当时优钵莲花比丘尼,心里想要独自先见佛。当时各国国王九十天不见佛,都怀着渴仰的心情,一起聚集而来。‘我是比丘尼,不应该在众人喧闹之中。应该想个办法让我能先见佛。’于是化作转轮圣王,按照圣王的仪式。小国王们看见圣王,各自散去。比丘尼就恢复本来的形态,见佛礼拜问候。各国国王都来见佛,不再看见圣王,才知道是比丘尼所变化的,对比丘尼说:‘刚才所见的,是这样欺骗的吗?’当时优钵莲花心里认为自己是最先见佛的。
佛告優鉢蓮華曰:「汝自呼最先見佛。復有先汝者。」「不審是誰?」佛言:「乃羅閱城東山中須菩提,在彼補衣。天語曰:『佛來下已。』須菩提曰:『我為弟子,法當往禮問。』覆自思惟:『佛為所在?若金色是佛耶?金復何限。佛言:「一切諸法空無所有。若解十二因空,非造非作、非人非士、無命非命者則為見法。見法無命,非命為見我。」即叉手起喚曰:「婆南。」正爾還坐補衣。』以是言之,須菩提為先汝見佛也。」佛者諸法之主,解了法空即是念法。念眾者,謂賢聖眾也。
佛陀告诉優鉢蓮華说:“你自认为是第一个见到我的人。其实还有比你更早的。”優鉢蓮華问:“不知是谁?”佛陀说:“是羅閱城东山中的須菩提,他在那里缝补衣服。天人告诉他说:‘佛陀已经下山了。’須菩提说:‘我是弟子,按理应当前去礼拜问候。’但他转念一想:‘佛陀在哪里?如果是金色身就是佛陀吗?金色身又有什么稀奇。佛陀说:‘一切事物都是空无自性的。如果理解了十二因缘的空性,不是造作、不是人为、不是生命、不是灵魂,那么就是真正见到了法。见到法就是见到了无我,无我即是见到了我。’于是他双手合十,起身呼唤:‘和南。’然后继续坐下缝补衣服。”因此,須菩提比你更早见到了我。佛陀是一切法的主宰,理解了法的空性就是念法。念眾,就是指那些贤圣的僧众。
凡眾有若干種,外道九十五種亦各各有眾,或有和合者、或有不同者,亦以戒律自防。或行禪定、或以無想為盡妙,各信所事自以為真。但不得實聖八品道,是以不能至涅槃耳。雖復有五通住壽及無想延劫,皆不免於生死。唯有如來聖眾四雙八輩之士,不復為四駛所漂、九止所索耳。故經云:九十六種僧,佛僧最為真。如來四部眾皆同為釋種,喻若四恒水各別有五百支,皆合入大海以為一味。眾亦如是,或有剎帝利種、或婆羅門種、或長者種、或居士種,四姓中有出家學者,皆同釋種為一姓,無有若干別名。以是所包彌遠、其義彌深。眾僧者,乃含受於三乘,羅漢僧亦出於中、緣一覺亦在其中、大乘僧亦在其中,是故名為良祐福田。三界之中濟益眾生,無過此良美之地。如來雖復成正覺,常還向眾僧懺悔者,以僧地厚重。三世諸佛緣覺弟子,無不由僧而得滅度,猶梵摩達比丘,賴聖眾以全濟。
众生有许多种,外道有九十五类,每一类都有自己的信徒,有的信徒之间和睦相处,有的则意见不合,他们也都以戒律自我约束。有的修行禅定,有的以无想定为至高无上的妙法,各自信仰自己所从事的修行,自认为是真理。但他们没有得到真正的八正道,因此不能达到涅槃。即使有五神通,能够延长寿命,或者在无想定中度过劫数,也都不能免于生死轮回。只有如来的圣众,四双八辈的修行者,不再被四流所漂,九结所束缚。所以经文说:九十六种僧团中,佛的僧团最为真实。如来的四部弟子都是释迦族的后裔,就像四条恒河各有五百支流,最终都汇入大海,成为一味。僧团也是如此,无论是剎帝利种姓、婆罗门种姓、长者种姓还是居士种姓,四种种姓中出家修行的人,都同属于释迦族,没有其他的名称。因此,所包含的范围更广,意义更深。僧团能够包容三乘的修行者,阿罗汉僧也出自其中,缘觉也在其中,大乘僧也在其中,因此被称为良祐福田。在三界之中,能够利益众生的,没有比这更好的地方。如来虽然已经成就正觉,但仍然常常向僧团忏悔,因为僧团的地位非常重要。三世诸佛和缘觉弟子,无一不是通过僧团而得到解脱的,就像梵摩達比丘,依靠圣众而得到救度。
念戒者,謂行淨戒具諸律儀。猶若陶家調繕埴泥,俟諸求器,大小方圓各適所欲。戒亦如是,若願生天,三界受福;若欲斷結求道,所願應意。猶吉祥瓶,隨人所欲,取即得之。以戒為本,兼行三十七品及諸三昧定,斷七使九結,進成涅槃。喻埴成器,不可復壞也。
念戒,是指修行者持守清净的戒律,具备各种佛教戒律和儀則。就像陶工调整和修理陶土,等待人们来求取器皿,无论大小、方形或圆形,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戒律也是如此,如果有人希望生天,就能在三界中享受福报;如果有人想要断除煩惱,追求解脱之道,那么他的愿望也会得到满足。这就像吉祥瓶一样,根据人们的愿望,取之即得。以戒律为基础,同时修行三十七道品和各种禅定,断除七种煩恼和九种煩恼,最终达到涅槃。就像陶土制成器皿后,就不会再被破坏一样。
念施者,謂施有二事:或有主施、或無主施。復有二施:一名與、二名捨。復有二施:一財、二法。與者即有主施也,捨即無主施也。捨則捨結也,與則前人受財法。所以施至涅槃者,若與人財法時,心不望報、不計彼己,以三事無礙,即同無為也。若能捨結,亦是涅槃。捨、與俱至涅槃者,猶象逐健兒進之與退,其於得肉,進則破軍、退則自喪,食肉必矣。
念施,指的是布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主的布施,一种是无主的布施。还有两种布施:一种是给予,另一种是舍弃。再有,布施分为两种:一种是财物布施,另一种是法布施。给予就是有主的布施,舍弃则是无主的布施。舍弃意味着解开束缚,给予则是让接受者得到财物或法。布施之所以能达到涅槃,是因为在给予他人财物或法时,心中不期待回报,不计较得失,以三种无碍的状态,就等同于无为的状态。如果能够解开束缚,也就是达到涅槃。舍弃和给予都能达到涅槃,就像大象追逐健壮的人,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最终都是为了得到肉食,前进可以破敌,后退则可能丧命,吃肉是必然的。
念天者,有三種天也:有舉天、有生天、有清淨天。云何舉天?謂轉輪聖王,為眾人所舉。所以名為天者,以聖王有十善教世,使人皆生天。在人之上,故稱為天。或有說曰:聖王勝佛。何以言之?聖王治世人,無墮三惡道者;佛出世時,三惡不斷。以是為勝也。或復說曰:佛勝聖王。所以言勝,聖王以十善教世,不過人天;佛出教世,得至涅槃。以是為勝也。云何生天?從四天王至二十八天,諸受福者盡是生天。所以言生天,流轉不息不離生死,故曰生天也。云何清淨天?謂佛、緣、覺聲聞三人,皆盡結使出於三界,清淨無欲,故曰清淨天也。
念天,指的是有三种天:有被推崇的天、有生天、有清净的天。什么是被推崇的天?指的是转轮圣王,被众人所推崇。之所以称为天,是因为圣王有十善教化世人,使人们都能生天。他的地位在人之上,因此被称为天。也有人说圣王胜过佛陀。为什么这么说呢?圣王治理世人,没有人堕入三恶道;而佛陀出世时,三恶道并未断绝。因此认为圣王更胜一筹。也有人说佛陀胜过圣王。为什么这么说呢?圣王以十善教化世人,但仅限于人天;佛陀出世教化世人,能够达到涅槃。因此认为佛陀更胜一筹。什么是生天?从四天王到二十八天,所有享受福报的都是生天。之所以称为生天,是因为生命流转不息,不离生死,因此称为生天。什么是清净的天?指的是佛陀、缘觉、声闻三人,都已经断尽烦恼,超出三界,清净无欲,因此称为清净的天。
八淨居天者,過於生、舉,不及清淨,處其中間。念天者,之所慕也。因念生、舉亦有至涅槃理。何者?舍衛城中有清信士夫婦二人,無有子姪。二人精進心存三寶。時婦早亡,即生三十三天為天女,端政無雙天中少比。女自念言:「誰任我夫?」以天眼觀世間,見本夫以出家學道,年高闇短專信而已,常以掃除塔廟為行。見其精勤理應生天,必還為我夫。時處靜室夜坐思惟,霍然見明,怪其有異,舉頭仰視見有天女,問其所由,從何而來?天女答曰:「我從三十三天上來。本是君婦,今為天女。天上無任我夫者,觀君精進,應還為我夫,是以故來白意。
八淨居天的境界,超越了生、舉,又不及清淨,处于这两者之间。念天,是人们所向往的。因为念天而生、舉,也有达到涅槃的可能。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舍衛城中,有一对清信士夫妇,他们没有子女。两人都精進地信仰三寶。妻子早逝,转生为三十三天的天女,美貌无双,天界中少有能比。她自己心想:‘谁能成为我的丈夫?’她用天眼观察世间,看到自己的前夫已经出家修行,年事已高,但仍然专心致志,常常清扫塔廟。她看到他如此精勤,理应能生天,必定还会成为我的丈夫。那时,他住在静室中,夜坐思惟,忽然见到光明,感到奇怪,抬头仰望,看到有天女,便问她的来历。天女回答说:‘我从三十三天上来。本是你的妻子,现在成为天女。天上没有人能成为我的丈夫,我看到你精進修行,应该会再次成为我的丈夫,因此特意来告诉你。’
」語訖忽然不見,還歸天上。時老比丘自是以後倍加精進,兼更補繕故廟。晨夕不懈,積功遂多福德轉勝,乃應生第四兜率天。天女復以天眼觀之,見其乃應生第四天,復來語言:「積精進已過我界,我不復得君為夫。」語訖還去。比丘倍更精進勝於前時,晝則經行、夜則禪思,心意轉明思惟四諦,如是不久遂得羅漢。所謂因念天得至涅槃者。
话音刚落,他突然消失,返回了天上。从那时起,老比丘更加精进修行,并且修复了旧庙。他从早到晚都不懈怠,积累了许多功德,德行日益增长,最终应生于第四层的兜率天。天女再次用天眼观察他,看到他将生于第四天,又来告诉他:‘你精进修行已超越了我的境界,我不能再做你的妻子了。’说完就离开了。比丘更加精进,胜过了以前,白天经行,夜晚禅思,心念变得清晰,思考四圣谛,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这就是因为思念天界而达到涅槃的事例。
念休息者,謂得定也。休息有二:有俗休息、有道休息。俗休息者,猶行作疲極,小住懈息,故名為俗休息。道休息者,謂定之人。何以知其然?昔有比丘名曰等會,時近大道邊坐禪定意。時有五百乘車過,聲甚凶凶,寂然不聞。時復天雷霹靂,又頃復地大動,都無所聞。行過者眾,塵土坌衣,積有時節。有一人來,見此比丘端坐不動,塵土坌衣都無所覺耶?比丘定覺,抖擻塵土。又問曰:「向者眠耶?」曰:「不也。」又問:「若不眠者,向有車過及天雷地動。寂然不驚,何由如此?」答曰:「我時入休息三昧,是以都無所聞耳。」以是言之,得休息定者,雖復天地覆墜不革其志,故名休息定也。
所谓念休息,就是指达到定境。休息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休息,一种是道上的休息。世俗的休息,就像工作疲劳后小憩一下,所以称为世俗休息。道上的休息,是指达到定境的人。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从前有一个比丘名叫等会,他靠近大道边坐禅入定。当时有五百辆车经过,声音非常嘈杂,但他寂然不动,好像没有听到。后来又有天雷霹雳,接着大地震动,他都没有听到。经过的人很多,尘土飞扬,沾满了他的衣服。有一个人过来,看到这位比丘端坐不动,尘土沾满了衣服,好像一点也没有察觉。比丘从定中醒来,抖落尘土。那人又问:‘刚才你是在睡觉吗?’比丘回答:‘不是。’那人又问:‘如果你没有睡觉,刚才有车经过和天雷地动,你都没有惊动,这是为什么?’比丘回答:‘我当时进入了休息的三昧,所以什么都没有听到。’由此可知,达到休息定的人,即使天地覆灭也不会改变他的意志,所以称为休息定。
念安般者,謂息諸坐馳也。趣道之徑非唯一塗,所悟之方各有所在。何以知其然耶?身子昔曾供養十四億佛,從佛聞法,未曾綜習安般。至釋迦文世,從馬師比丘始達空法,即見道迹。佛具演慧,漏盡結解,今為智慧第一。不由安般得至涅槃也。目揵連昔三十劫中供養諸佛,修大乘行不能終訖,遭遇世尊退取盡漏。自昔暨今未曾習安般。迦葉比丘昔亦曾供養三萬如來,亦未曾習安般,應得辟支佛,今退為羅漢。馬師比丘昔日亦供養七佛,亦不習安般,今亦盡漏。阿難昔曾供養二萬如來,所從諸佛諮受法教,亦不習安般。唯有羅云、摩呵劫匹羅,曩昔以來常習安般,今亦至道。以是言之,趣道之徑非唯一塗。安般者,知息長短、冷熱、遲疾,從麁至細,漸御亂想,遂至微妙。或因息以悟、或分別解了、或頭陀守節、或多聞強記、或神足識微、或揩式訓悟,所謂殊途而同歸也。
修习安般法门,意味着平息各种坐禅时的杂念。通向悟道的路径并非只有一条,每个人开悟的方式各有不同。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舍利弗在过去曾供养过十四亿佛,从佛那里听闻法教,但未曾修习安般法门。直到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他跟随马师比丘开始理解空性法门,才见到了悟道的踪迹。佛陀充分展现了智慧,断尽了烦恼,现在被誉为智慧第一。他并非通过修习安般法门达到涅槃。目犍连在过去三十劫中供养过诸佛,修行大乘佛法未能完成,遇到世尊后退而求其次,断尽了烦恼。从过去到现在,他从未修习过安般法门。迦叶比丘过去也曾供养过三万如来,也未曾修习安般法门,本应成为辟支佛,现在却退为罗汉。马师比丘过去也曾供养过七佛,也未修习安般法门,现在也断尽了烦恼。阿难在过去曾供养过二万如来,从诸佛那里接受法教,也未修习安般法门。只有罗睺罗和摩诃劫宾那,从过去到现在一直修习安般法门,现在也达到了悟道。因此说,通向悟道的路径并非只有一条。修习安般法门,就是了解呼吸的长短、冷热、快慢,从粗到细,逐渐控制杂念,最终达到微妙的境界。有的人通过调整呼吸开悟,有的人通过分别理解,有的人通过头陀行守戒,有的人通过广学强记,有的人通过神通观察细微之处,有的人通过擦拭形式来训导开悟,这就是所谓的不同道路却通往同一个目的地。
念身者,謂分別四大也。解了五陰一同之幻夢。何以知之念身得至涅槃耶?昔佛去世後百歲,時有阿育王,典主閻浮提,群臣夫人象馬各有八萬四千。時王巡行國界,見閻羅王有十八地獄,亦有臣吏僻問罪囚。王問左右曰:「此何等人?」答曰:「此死人王也,主分別善惡。」王曰:「死人王尚能作地獄治罪人。我是生人王,不能作地獄耶?」問諸群臣:「誰能造地獄?」諸臣對曰:「唯有極惡人能造地獄耳。」王勅諸臣訪覓惡人。臣即行覓,見有一人坐地織罽,旁有弓箭兼有釣魚鉤,復以毒飯食雀,並織罽並釣魚射鳥捕雀。臣還以狀白王,惡人如是。
念身,就是指对四大的分别。理解五阴如同幻梦一般。怎么知道念身能达到涅槃呢?从前佛陀去世后一百年,那时有阿育王,统治着閻浮提,群臣、夫人、象、马各有八万四千。当时王巡视国界,看到閻羅王有十八地獄,也有臣吏审问罪人。王问左右说:「这是什么样的人?」回答说:「这是已故的王,主管分别善恶。」王说:「已故的王还能造地獄惩罚罪人。我是活着的王,不能造地獄吗?」问群臣:「谁能造地獄?」群臣回答说:「只有极恶的人能造地獄。」王命令群臣寻找恶人。臣子就去寻找,看到有一个人坐在地上编织毛毯,旁边有弓箭和钓鱼钩,还用毒饭喂鸟,同时编织毛毯、钓鱼、射鸟、捕鸟。臣子回来向王报告,恶人就是这样。
王曰:「此人極惡,必能辦地獄事。」王遣人喚曰:「王欲見汝。」惡人曰:「我是小人,無有識知。王用我為?」曰:「王正欲得汝治地獄事。」其人即歸。家有老母,語母曰:「王喚我。」母語兒曰:「王喚汝為?」兒曰:「王欲使我治地獄事。」母曰:「汝去,我云何活?」母即抱兒腳不放。兒意欲去,即拔刀斫母,殺而去至王所。王問曰:「母不放汝,何由得來?」曰:「殺母而來。」王曰:「真惡人也。必能辦地獄事。」即委此人作地獄城,設鑊湯劍樹。即拜此人為地獄王,與立臣佐,各有所典,如閻羅王。
王約勅曰:「若有人入此城者,不問貴賤得便治罪。」王曰:「正使我入中者,亦莫聽出。」時有老比丘名曰善覺,常行乞食。至此城門外,見好華香,謂內有人,即便入城。但見治罪人,驚怖欲還出。時獄卒不聽出,欲將至鑊湯。道人求曰:「小寬我至日中。」又語頃,有男女二人坐犯婬,將來欲治罪,置碓臼中擣之,斯須變成為沫。道人見之,始念佛語:「人身如聚沫。誠哉斯言。」又頃復變為白色,復念人身如白灰聚,變易不一。如幻如化,諦計非真。即時意悟漏盡結解。獄卒復催入鑊湯,時比丘笑。獄卒瞋恚,使四人俠兩腋倒著鑊中。
即時湯冷,比丘即化作千葉蓮華,於蓮華中結加趺坐。獄卒驚怪,白阿育王曰:「今獄中有奇怪事。願王暫屈臨視。」王曰:「我先有要,正使我入中,亦不聽出。我今那得入耶?」吏白王曰:「但入無苦。」王即隨入。見道人在蓮華上坐,問曰:「汝是何人也?」曰:「我是道人。」道人語王:「汝是癡人。」王曰:「何以名我為癡人也?」道人曰:「汝本作童子時,以一把土上佛,佛受呪願言:『汝後當王閻浮提作鐵輪王名阿育,一日之中當起八萬四千佛圖。』此獄是佛圖耶?」王意即悟,便前悔過,以善覺為師。於是罷獄興福,起八萬四千圖廟。以是言之,念身得涅槃,此其義也。
云何念死得至涅槃?昔阿育王奉法精進,常供養五百眾僧於宮內四事無乏,兼外給五百乞食阿練若,復送五百人餉就供養之。復於四城門中給諸窮乏。供養遂久,財寶轉減。時弟名修伽妬路,不信三尊。大臣耶舍、夫人善容亦同不信。三人同心患王,數數諫曰:「供養道士空竭國財。何用是為?」王曰:「汝好護口。夫士處世,所以斬身,由其惡言也。」修伽妬路白王曰:「此諸道士並是年少,餚膳恣口情欲熾盛,而處深宮婦女之間,豈可信乎?」王答曰:「道士制刑以法自防,節身守禁,不為色欲所屈也。
」修伽妬路後出行獵,見有鹿群,中有一人,張圍捕之得人。問曰:「汝是何人?」曰:「我年八歲時失父母,迸在山中為鹿所乳,遂至于今。」復問曰:「鹿無乳時何所噉食?」曰:「我隨鹿噉草葉以自濟命。」又問曰:「頗有欲意不?」曰:「有。」遂便將歸,以狀白王曰:「此噉草人身形羸瘦尚有欲情。況諸道士飲食恣口身體肥盛,豈無欲情乎?」王心念曰:「當何方便化此弟乎?」即設權謀詐欲出遊,大集人兵嚴政出外。王盜還入,隱而不現。王先與諸臣議:「若我出後,便舉為王。」諸臣即勸試著王服,詐佯不肯。諸臣曰:「但作,我等當著。
」即著天冠王服,咸稱萬歲,左右侍立如聖王法。阿育王見其已定,便從外來,曰:「何如大王?」弟見王,慚莫知所如。阿育王曰:「我暫出遊,卿等云何便作此事?我鐵輪不在那?何乃如此縱橫耶?我殺汝斯須間耳。」即命諸臣收撿桎梏,蜜遣信白道人:「善念此意,當來救請。」「正欲殺汝。念汝作王日淺未得恣意,今且假汝七日作王,如我王法,群臣侍從、宮人妓女、飲食進御。
恣意七日,當就極法。」即如教施行,雖滿七日無心自歡。道人來請,持鉢執錫詣王宮門。王問曰:「道人何所欲也?」曰:「欲乞死人。」王曰:「此罪人應死,不得。乞道人。」道人重曰:「但乞道人,當使學道。」王曰:「問此人能學道不?」道人即問:「今乞汝作沙彌。能不?」答曰:「正使作奴猶當不却,況復沙彌。」王曰:「作道人難,為審能不?道人法當麁衣惡食趣支形命行道而已。汝串優樂,何能堪此苦行耶?」答曰:「尚當死,豈不堪苦行耶?」王曰:「若堪者,聽使七日乞食。」王令宮內:「修伽妬路來乞時,與極惡食餘殘穢臭者。
」即使著弊衣造諸房,乞食處處皆得惡食。以免死之情重,甘心食惡食。滿七日已,王見其無悔恨,即聽為道:「汝常言:『道人閑樂,多情難信。』汝所乞食,故在我宮內,猶尚精細。道人乞食又甚於此。所食如是,豈可有情欲乎。」即付善念為沙門。王遣使至石室城,於彼城中行諸禪觀,或在塚間、或在樹下。時在塚間觀死屍,夜見有餓鬼打一死屍。問曰:「何以打此死屍耶?」曰:「坐此屍困我如是,是以打之耳。」道人曰:「何以不打汝心,打此死屍當復何益也?」須臾頃,復有一天以天文陀羅花散於死屍。
道人復問曰:「何以散此臭屍為?」答曰:「我由此屍得生天上。此屍即是我之善友,故來散華報往昔恩耳。」道人曰:「何以不散華於汝心中,乃散此臭屍花為?夫善惡之本皆心所為,汝等乃復捨本取其末耶?」時修伽妬路自念:「我從死得活,由是因緣當得解脫。」於是觀身念死,思惟分別,解了無常苦空非身,即得羅漢。以是言之,念死者亦至涅槃。
分別功德論卷第三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