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尼戒經
失譯1卷CBETA T1474少于一万字 22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在後漢錄
沙彌尼初戒:不得殺生。慈愍群生如父母念子,加哀蠕動猶如赤子。何謂不殺?護身口意。身不殺人物蚑行喘息之類,而不手為亦不教人,見殺不食、聞殺不食、疑殺不食、為我殺不食。口不說言當殺、當害、報怨,亦不得言死快、殺快,某肥、某瘦,某肉多好、某肉少也。意亦不念當有所賊殺於某快乎,某畜肥、某瘦。哀諸眾生如己骨髓,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無差特,普等一心常志大乘。是為沙彌尼始學戒也。
沙弥尼的初级戒律是:不得杀害生命。要像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对所有生灵怀有慈悲之心,对那些微小的生物也要像对待初生婴儿一样充满怜悯。什么是不杀生呢?就是保护自己的身体、言语和思想。身体上不杀害人或任何动物,不亲手做也不教唆他人,不食用因杀而得的食物、不食用听闻被杀的食物、不食用怀疑被杀的食物、不食用专为自己而杀的食物。言语上不提倡杀戮、伤害或报仇,也不说死亡是快乐、杀戮是快乐,不评论谁胖谁瘦,谁的肉多好吃、谁的肉少。思想上也不考虑去偷窃或杀害任何生命,对所有生灵怀有同情,就像对待自己的骨髓、父母、孩子和自己一样,没有区别,平等无二,始终保持一颗追求大乘佛法的心。这就是沙弥尼开始学习戒律的基础。
沙彌尼戒:不得盜竊。一錢以上草葉毛米,不得取也。主不手與不得取。口不言取,心不念取,目不愛色,耳不愛聲,鼻不盜香,舌不偷味,身不貪衣,心不竊欲。六情無著,常立權慧,則曰不盜。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弥尼的戒律之一是:不得偷盗。即使是一钱以上的草叶、毛发或米粒,也不得取。如果主人没有亲手给予,就不得取。言语上不要求取,心中不怀取念,眼睛不贪恋美色,耳朵不贪恋声音,鼻子不偷盗香气,舌头不偷尝味道,身体不贪恋衣物,心中不偷取欲望。六根清净,不执着于任何事物,常以方便的智慧立身处世,这就是不偷盗。这就是沙弥尼的戒律。
沙彌尼戒:不得婬泆。何謂不得?一心清潔,身不婬泆,口不說婬,心不念婬。執己鮮明,如虛空風無所倚著。身不行婬,目不婬視,耳不婬聽,鼻不婬香,口不婬言,心不存欲。觀身四大本無所有,計地、水、火、風,無我、無人、無壽、無命,何所婬泆,何所著乎?志空無相願。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弥尼的戒律规定不得沉溺于淫欲。所谓不得,是指心志专一,保持身心的纯洁,不进行性行为,不说淫秽之语,心无杂念。要像虚空中风一样,无所依恋,不执着。身体不犯淫行,眼睛不看淫色,耳朵不听淫声,鼻子不嗅淫香,口不言淫语,心中不存淫欲。观察身体由四大元素组成,本无实体,思考地、水、火、风,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淫欲又从何而来,又有何可执着?心志应如虚空,无相无愿。这就是沙弥尼应守的戒律。
沙彌尼戒:不得兩舌惡言。言語安詳,不見莫言見、不聞莫言聞。見惡不傳、聞惡不宣,惡言直避,常行四等。無有非言,言輒說道。不得論說俗事,不講王者臣吏賊事,常歎經法菩薩正戒。志于大乘,不為小學,行四等心。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弥尼的戒律规定不得挑拨离间和说恶言恶语。言语要安详,未见之事不言见,未闻之事不言闻。见到恶事不传播,听到恶事不宣扬,避开恶言,常行慈悲、喜舍、平等之心。不说是非之言,开口即讲述正道。不得讨论世俗之事,不谈论国王、官员、盗贼等事,常赞叹经法和菩萨的正戒。志向在于大乘佛法,不局限于小乘学问,修行四平等心。这就是沙弥尼应守的戒律。
沙彌尼戒:不得飲酒。不得嗜酒,不得甞酒。酒有三十六失,失道、破家、危身、喪命,皆悉由之。牽東引西,持南著北;不能諷經,不敬三尊;輕易師友,不孝父母;心閉意塞,世世愚癡;不值大道,其心無識,故不飲酒。欲離五陰、五欲、五蓋,得五神通,得度五道。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的戒律规定:不得饮酒。不得沉溺于酒,不得尝试饮酒。饮酒会导致三十六种过失,包括迷失方向、破坏家庭、危害自身、丧失生命,这些都是由饮酒引起的。饮酒会让人东倒西歪,失去对南北的辨别;不能诵读经文,不尊敬佛、法、僧三宝;轻视师长和朋友,不孝顺父母;心灵闭塞,意念阻塞,世世代代愚昧无知;不能领悟正道,心中无明,因此不饮酒。要远离五阴、五欲、五盖,获得五神通,超越五道轮回。这就是沙彌尼的戒律。
沙彌尼戒:不得持香華自熏飾,衣被履縷不得五色,不得以眾寶自瓔珞,不得著錦繡綾羅綺縠。不得綺視,當著麁服,青、黑、木蘭,及泥洹裏衣,低頭而行。欲除六衰,以戒為香。求誦深法以為真寶,三十二相以為瓔珞,得殖眾好以為被服,願六神通無礙,六度導人。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的戒律规定:不得使用香料和花朵来装饰自己,不得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和鞋子,不得用各种宝石来装饰自己,不得穿着锦缎、丝绸和细软的衣物。不得穿着华丽,应当穿着粗糙的衣物,颜色为青色、黑色、木兰色,以及涅槃色的里衣,低头行走。要消除六种尘世的衰败,以戒律为香。追求背诵深奥的法门,视为真正的珍宝,以三十二相为瓔珞,培养众多美德作为服饰,愿六神通无碍,六度引导众生。这就是沙彌尼的戒律。
沙彌尼戒:不得坐金銀高床。綺繡錦被,寶綩綖,不得念之。不得教求索好床榻席、五色畫扇、上好[肖*毛] 拂。不得著臂釧指鐶。直信、戒、慚、愧、施、博聞、智慧,一心精專。常求三昧以為床榻,心不動搖;眾慧自然以為坐具,七覺不轉志于道心。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的戒律规定:不允许坐在金银制成的高床上,不允许使用绣花锦缎被子和珍贵装饰的床帏,不可以对此产生贪念。不允许索要好床、榻席、五彩绘画扇子、上等毛制拂尘。不允许佩戴臂镯和戒指。应当坚守信仰、戒律、惭愧、布施、博学多闻和智慧,全心专注。常以三昧(禅定)为床榻,心不动摇;以众慧(各种智慧)为坐具,七觉(七种觉悟)不偏离道心。这就是沙彌尼的戒律。
沙彌尼戒:不得聽歌舞音樂聲拍手鼓節。不得自為亦不教人。常自修身,順行正法,不為邪行,一心歸佛,誦經行正以為法樂,不為俗樂。聽經思惟深入大義。自不有疾,不得乘車馬象。當念輕舉、八不思議神通之達,以為車乘,度脫八難。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的戒律规定:不允许听歌舞音乐、拍手和击鼓的节奏。不允许自己去做,也不允许教唆他人。应当经常自我修养,遵循正法,不作邪行,一心向佛,以诵经和行正法为乐趣,不追求世俗的娱乐。听经并深入思考其深远的意义。自己没有疾病,不允许乘坐车、马、象。应当思考轻举、八不思议神通的达成,以此为交通工具,超越八难。这就是沙彌尼的戒律。
沙彌尼戒:不得積聚珍寶。不得手取,不得教人。常自專精,以道為寶,以經為上,以義為妙,解空無相無願為本。至於三脫,不求貪欲。欲離九惱,住道甚久,無窮無極,無有邊際,亦無所住。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弥尼的戒律规定:不得积聚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不得亲手拿取,也不得教唆他人。应始终专注于修行,将佛法视为最珍贵的宝物,将经文视为至高无上,将法义视为精妙,以理解空无相无愿作为修行的根本。达到三解脱的境界,不追求贪欲。想要远离九种烦恼,长久地安住在道上,无穷无尽,没有边际,也不执着于任何事物。这就是沙弥尼的戒律。
沙彌尼戒:食不失時。常以時食不得失度,過日中後不得復食,雖有甘美無極之味,終不復食。亦不教人犯,心亦不念。假使無上自然食來,亦不得食也。若長者國王過日中後,亦不服食,終死不犯。常思禪定,一切飲食雖有所食,裁自支命。欲令一切解深達願,得十種力以為飲食。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弥尼的戒律规定:饮食要按时进行,不可失去节制,日中之后不再进食,即使有美味至极的食物,也不再食用。也不教导他人犯戒,心中也不存此念。即使有自然而来的无上食物,也不得食用。如果长者或国王日中之后,也不进食,宁愿死也不犯戒。应常思禅定,所有饮食只是为了维持生命。希望所有人都能理解深刻的愿望,获得十种力量作为精神食粮。这就是沙弥尼的戒律。
沙彌尼已受十戒,原道思純,能行是十事,五百戒自然具足。譬如人頭、手、足、眼、耳、鼻、口、身、意、腹、背不毀,諸根具足,腸、胃、肺、肝、五藏諸節、筋、脈悉具。譬如樹根安隱具足,不枯腐朽,莖節、枝葉、華、實自然弘茂。沙彌尼如是,能備十戒之本,其五百戒皆悉周滿,可逮神通無所不達。譬如好田,種不腐敗,風雨時節,五穀豐熟,人民得治。沙彌尼如是能尊十戒,五百戒則為舉矣。譬如國君風化普平,萬民安寧。沙彌尼如是,若能具十戒者,五百之戒自然普備,若父母慈和,子孫、眷屬、奴客、婢使自然率從。
沙弥尼已经受了十戒,思想纯净,能够实践这十种行为,五百戒自然完备。就像人的头、手、脚、眼、耳、鼻、口、身体、意识、腹部、背部没有被毁坏,所有的感官都完整,肠、胃、肺、肝、五脏六腑、筋脉都齐全。就像树根安稳而完整,不枯萎腐朽,茎节、枝叶、花朵、果实自然茂盛。沙弥尼也是这样,能够守好十戒的基础,五百戒就都能完全满足,可以达到神通,无所不至。比如肥沃的田地,种子不腐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得到治理。沙弥尼也是这样,如果能尊崇十戒,五百戒就能被提升。比如国君的教化普遍平和,万民安宁。沙弥尼也是这样,如果能够具备十戒,五百戒自然普遍具备,如果父母慈祥和蔼,子孙、眷属、奴仆、婢女自然顺从。
又沙彌尼常尊三寶,敬師和上,過於父母百千萬倍。父母一世,和上度無極無限。念報反復,不造反逆。常厭穢身,如人閉獄,墮墜溷廁。不貪女身,不燒色欲。如于大火,譬若處賊。心念一切,如父、如母、如子、如身。常慚本行懷態不快,乃獲斯身。當解本無,猶如幻化,無男無女從行得之,本無五道,況男女乎?求大乘者,了一切空如幻、化、夢、影、響、野馬、芭蕉、深山之響,緣對而生,本無所有。信色如影,痛癢如芭蕉,思想如野馬,生死如泡,識如幻,非我。因緣合成,無緣則無,獨來獨去,無一隨者。
欲為道者。權慧為父母;樂法為兄弟;不離深義以為和上;慈、悲、喜、護、諦住正法以為男女;六度無極以為伴黨;神通之慧以為車乘;不違經戒,思惟空義以為屋宅。
又沙彌尼不得獨行。同類為伴,二人若三人。若無沙彌尼,當與清信女俱行。若婢使不得與大沙彌、男子同床座坐。不妄語。又不得比寺居止。自不疾病,不得數往反。檀越請讀經乃說。不得自用等輩相教,隨年恭順,不得慢恣。轉相導說,若有過失,屏處相諫,莫於眾中說。聞善見善乃可宣揚,聞惡見惡不得傳說,唯可白和上,不得語餘人。常自剋責,見善思及,見惡自察,悲哀彼人意不及故。
若作沙彌尼求和上者,當得好聰明智慧奉順法者,世世能度人。譬若有船完具牢堅,在所能度至于彼岸。若師不聰明,行不應法,非是大師。持作和上,譬如壞船,乘欲度海中路而沒,既溺眾人,師亦併命,無有遺餘。其初持法授人經戒,正則為師。聞大師欲以為和上,本作沙彌尼,不得彼者,遙稱名、禮之以為師,未必面見,心近則近,心遠則遠,身雖相近,心乖不同,相去億里。沙彌尼行路,不得與男子共行同道相隨,不得與男子、沙門比房同寺。各各別異法之大節焉。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