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迦葉禁戒經
宋 沮渠京聲譯1卷CBETA T1469少于一万字 13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听闻如下: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摩訶比丘千二百五十人、菩薩萬二千人。
一时,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有摩诃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一万二千人。
是時佛語摩訶迦葉比丘言:「比丘有二事,身墮地獄中:一者言是我所,二者求人欲得供養。比丘復有二事:一者反聽外道,二者多欲積衣被袈裟鉢。比丘復有二事:一者與白衣厚善,二者見好持戒沙門反嫉之。比丘復有二事,墮鑊湯中:一者常念愛欲,二者憙交結知友。比丘復有二事:一者自有過不肯悔,二者反念他人惡。比丘復有二事,當墮泥犁中:一者誹謗經道,二者毀傷經戒。比丘復有二事:一者於都犯戒,二者於法中無所得。比丘復有二事悔:一者強披法衣袈裟,二者身不持戒、不承事持戒沙門。比丘復有二事,實難愈:一者心邪亂,二者止人作菩薩道。
那时,佛对摩诃迦叶比丘说:“比丘有两件事会导致身体堕入地狱:一是声称这是我所有的,二是寻求他人供养。比丘还有两件事:一是听从外道,二是贪多积聚衣物、袈裟和钵。比丘还有两件事会导致堕入沸水中:一是常怀爱欲,二是喜欢结交朋友。比丘还有两件事:一是自己有过错却不肯悔改,二是反而记念他人的恶行。比丘还有两件事会导致堕入地狱:一是诽谤经法,二是破坏戒律。比丘还有两件事:一是公然犯戒,二是在法中一无所得。比丘还有两件事值得悔改:一是强行披上法衣袈裟,二是身体不持戒、不侍奉持戒的沙门。比丘还有两件事,实际上难以治愈:一是心念邪乱,二是阻止他人修行菩萨道。”
佛語迦葉:「沙門何故正字沙門?有四事為沙門:一者形容被服像類沙門,二者外如沙門內懷諛諂,三者但欲求索承事名譽自用貢高,四者行戒不犯是為真沙門。何等為形容被服者?除鬚髮、被法衣、持應器,心不自政,但欲作惡、喜學邪道,是為外被服像類沙門。內諛諂者,安徐而行徐出徐入,外衣食麁惡、內欲甘美,外居山間草苗為廬、內無信意,自寬賈若、內嫉忠直,從因緣多索財物,成其承名,是為諛諂不持戒。不持戒者,但欲令人稱譽,諛諂屏處欲令人稱譽,不自剋責趣求度脫,但有諛諂之態,是為不持戒。何等為真沙門?持戒行道,不惜壽命捐棄身體,不索萬物不求供養。若有比丘守空行者,常觀淨法本無瑕穢,自作慧行不從他人得,於佛法中得泥洹,是為真沙門。
佛陀对迦葉说:“出家人为什么被称为出家人?有四个原因使他们被称为出家人:第一,外表和服饰模仿出家人;第二,外表看似出家人,内心却充满谄媚和虚伪;第三,只想要获取别人的服侍、名声,并因此自高自大;第四,真正持戒不犯,这才是真正的出家人。什么是外表和服饰模仿出家人?剃除须发、穿着法衣、手持应器,但内心不自律,只想要作恶、喜欢学习邪道,这是外表模仿出家人。内心谄媚的人,行动缓慢、出入谨慎,外表看似穿着粗劣、饮食简单,内心却渴望美味,外表居住在山间草庐,内心却缺乏信仰,自我放纵、嫉妒正直,因循机缘大量索取财物,以成就名声,这是内心虚伪而不持戒。不持戒的人,只想要别人称赞,谄媚地在隐秘处希望得到称赞,不自我反省追求解脱,只有谄媚的态度,这是不持戒。什么是真正的出家人?持戒修行,不吝惜生命、舍弃身体,不索取财物、不追求供养。如果有比丘坚守空行,常常观察清净的法门,本身无瑕疵,自己修行智慧,不依赖他人,从佛法中得到涅槃,这是真正的出家人。”
佛語迦葉:「欲求道,當於是真沙門,莫效承名沙門、諂諛沙門。譬如貧人稱名大富,但有富名內無所有。」佛問迦葉:「是人應有不?」迦葉言:「不應。」佛言:「如是。雖有沙門名者,不行沙門法,如貧人稱大富。譬如有人為水所沒漂,反渴欲死。沙門雖多諷誦、高才智慧,不去情欲,為是情欲飢渴欲死,坐是入泥犁、禽獸、薜荔中。譬如賢醫師,滿一器藥,不能自愈其病;雖多諷經,不持戒。譬如摩尼珠墮不淨中;雖多諷經,不持戒。譬如死人著金銀珍寶,身不持戒,反著袈裟像類沙門。譬如長者子被服莊飾,著好新衣中外潔淨。多諷經、不持戒,如是。
佛陀对迦葉说:“想要追求正道,应当成为真正的出家人,不要模仿那些徒有虚名的出家人和谄媚的出家人。就像一个贫穷的人自称富有,虽然有富有的名声,但实际上一无所有。”佛陀问迦葉:“这样的人应该拥有财富吗?”迦葉回答:“不应该。”佛陀说:“正是这样。虽然有些人有出家人的名号,但不实践出家人的法则,就像贫穷的人自称富有。比如有人被水淹没,反而因渴而死。出家人虽然能背诵许多经文、才华横溢、智慧超群,但如果不去除贪欲,就会因这些贪欲而饥渴至死,因此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之中。比如一个贤明的医生,装满一容器的药,却不能治愈自己的病;虽然能背诵许多经文,但不持戒。比如摩尼宝珠落入不净之中;虽然能背诵许多经文,但不持戒。比如死人身上装饰着金银珠宝,身体不持戒,反而穿着袈裟,看起来像出家人。比如长者的子嗣穿着华丽的服饰,穿着崭新的衣服,外表干净整洁。能背诵许多经文,但不持戒,正是这样。”
佛語迦葉:「有四事像持戒人。何等四事?一者有比丘,禁戒所語,言我不犯。雖有是語,為有著,自呼有善。二者若有比丘,悉知深經,著行,自言是我所行。三者若比丘多著,言是我所著。四者自言我常行等心,著恐畏於生死,是為沙門自稱譽為持戒。」
佛陀对迦葉说:“有四种情况类似于持戒的人。是哪四种情况?第一种是有些比丘,声称自己遵守禁戒,说‘我没有犯戒’。虽然他们这么说,但实际上他们有所执着,自夸有善行。第二种是有些比丘,完全了解深奥的经文,却执着于实践,声称这是他们所修行的。第三种是有些比丘过于执着,说‘这是我所执着的’。第四种是自称我常行平等心,却害怕生死轮回,这是沙门自夸并称赞自己为持戒者。”
佛語迦葉:「禁戒無形,不著三界,無常、無吾我、無人、無命、無意、無名無稱、無化、無教作者,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無形無滅、無身無所犯、無口無所犯、無心無所犯,無世間無計、無世事無所住、亦無戒亦無所念、亦無敗壞,是名為禁戒。」
佛陀对迦葉说:“禁戒是无形的,不依附于三界,没有无常、没有自我、没有个体、没有生命、没有意志、没有名称、没有赞誉、没有变化、没有教导的作者,没有来处、没有去处,无形无灭、没有身体所以没有犯戒、没有言语所以没有犯戒、没有心识所以没有犯戒,没有世间、没有世间的计谋、没有世间的事务、没有停留之处,也没有戒律也没有念想、也没有破坏,这才是真正的禁戒。”
是時佛說:「禁戒無瑕穢亦無所著。戒者無諸瞋恚,安定就度世道,如是為持戒。不愛身形、不愛壽命、亦不樂於五道,悉曉了入於佛道中,是為持戒。亦不在中、亦不在邊、不著亦不轉,譬如虛空中風,是為持戒。是乃名為無種人有定心,亦無所著亦無我,為天人相。而曉是者,是為淨持戒、不轉於禁戒、不自貢高、常欲守道持戒。如是無有而過者耶?無有是人信於空者,隨佛所行不染污,從世間冥中入照入明,適無所住立,亦莫於三界。是戒法。」
那时,佛陀说:“禁戒是无瑕疵、无穢物,也不执着。持戒的人没有愤怒和憎恨,心神安定,能够超越世俗之道,这样的状态就是持戒。不贪恋身体、不贪恋生命、也不沉迷于五道轮回,完全理解并进入佛道,这就是持戒。不在中间、也不在边缘、不执着也不转变,就像虚空中的风,这就是持戒。这样的状态被称为无种人有定心,无执着、无我,是天人之相。理解这些的人,就是清净持戒、不自高自大、始终想要守护正道持戒的人。这样的人,难道不存在吗?不存在这样的人,他们信仰空性,跟随佛陀的教导,不染污,从世间的幽暗中走向光明,无所住而生其心,也不在三界之中。这就是戒法。”
佛說是戒法,三萬三千諸天人民皆得須陀洹道,八百沙門從是因緣意解得度,行智慧如是。
佛陀讲述了这个戒法,三万三千的天界众生和人民都得到了须陀洹道,八百沙门因此因缘而心意开解,得到了度脱,他们修行智慧也是如此。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