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鬼子母經
失譯1卷CBETA T1262少于一万字 18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失譯人今附西晉錄
佛遊大兜國。時國中有一母人,多子,性極惡,常喜行盜人子殺噉之。亡子家亦不知何誰取者,行街里啼哭。人已還共議,如是非一日。
佛陀游历到大兜国。当时国内有一位妇女,有很多孩子,性格极其恶劣,常常喜欢偷盗他人的孩子并杀害食用。失去孩子的家庭也不知道是谁干的,只能在街上哭泣。人们回来后一起讨论,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止一天了。
阿難及眾沙門出行,輒見啼哭人,已還共議,傷哀亡子家。佛即知眾沙門議,佛到眾沙門所。
阿难和其他出家人外出时,经常看到哭泣的人,回来后一起讨论,对失去孩子的家庭感到悲伤。佛陀立刻知道出家人的讨论,便来到出家人所在的地方。
佛問眾沙門:「向者何等議?」眾沙門、阿難白佛言:「向者出行分衛,見街里有啼哭人眾多,即問啼哭人:『汝何為啼哭?』報言:『生亡我子,不知屍死處所。』如是啼哭者非一家,皆亡子。」
佛陀问众出家人:“你们刚才讨论了什么?”众出家人和阿难回答佛陀说:“我们刚才外出乞食时,看到街上有很多哭泣的人,就问他们:‘你们为什么哭泣?’他们回答说:‘我的孩子死了,不知道尸体在哪里。’像这样哭泣的人不止一家,都失去了孩子。”
佛便為阿難、眾沙門說:「是國中盜人子者,非凡人故,現鬼子母。今生作人,喜行盜人子。是母有千子,五百子在天上,五百子在世間。千子皆為鬼王,一王者從數萬鬼。如是五百鬼王,在天上嬈諸天;五百鬼王,在世間嬈帝王人民。如是五百鬼王,天亦無奈何。」
于是佛陀对阿难和众出家人解释说:“这个国家中偷孩子的人,并非普通人,而是鬼子母的化身。她现在做人,喜欢偷别人的孩子。这个母亲有一千个孩子,五百个在天上,五百个在世间。她的一千个孩子都成为了鬼王,每个鬼王都有数万鬼众跟随。这五百个鬼王在天上扰乱众天神;另外五百个鬼王在世间扰乱帝王和百姓。这些鬼王连天神也无可奈何。”
阿難白佛言:「鬼子母來,在是國中。今寧可勅令不盜人子耶?」
阿难对佛陀说:“鬼子母现在在这个国家。现在可以命令她不要再偷别人的孩子了吗?”
佛言:「大善!可令不復盜人子。」
阿難問佛言:「當用何等方便使不復盜人子耶?」
阿难问佛陀说:“应该用什么方法让她不再偷盗别人的孩子呢?”
佛便語阿難:「到是母所居,眾沙門共伺是母出已,後悉歛取子來,著精舍中逃之。」眾沙門即往。伺是母出行,隨後歛取子。得千數子,逃著精舍中。
佛陀就告诉阿难:“到那个母亲居住的地方,等众多修行者一起观察到她离开后,就将她的孩子全部带走,藏匿在寺院中。”修行者们立刻前往。等到那个母亲外出,他们就将孩子带走,一共带走了上千个孩子,藏匿在寺院中。
是母便復行盜人子,來入舍中,不見其子,便捨他人子,不敢復殺。便行索其子,遍舍中不知其子處。便出行至街里,遍城中不得。復出城外索不得,便入城行道啼哭。如是十日,母便狂。被髮入市,啼哭自擗,撲仰天大呼,為狂梁語,亦不能復飲食。
那个母亲又开始偷盗别人的孩子,回到家中,发现自己的孩子不见了,于是放下了别人的孩子,不敢再杀害。她开始寻找自己的孩子,找遍了整个家都不知道孩子在哪里。她走出家门,找遍了整个城市都没有找到。又出城寻找,还是找不到,于是回到城中边走边哭泣。这样持续了十天,母亲变得精神失常。她披头散发地进入市场,哭泣着拍打自己,扑倒在地,仰天长呼,说着胡话,也不再进食。
佛遣沙門往視之,見母問:「何為市中被髮啼哭?」母即報沙門言:「亡我子眾多,故哭耳。」
佛陀派了一位出家人去查看情况,见到那位母亲便问她:“为什么在市集里披头散发地哭泣?”母亲立刻回答出家人:“因为我失去了许多孩子,所以哭泣。”
沙門言:「汝欲得汝子不?」母報言:「我欲得之。」
出家人问她:“你想找回你的孩子吗?”母亲回答说:“我想找回他们。”
沙門言:「汝審欲得者,是間有佛,可往問佛。佛者,知當來已去之事。汝往則可得汝子。」母聞是語,則歡喜意解,便隨沙門去。到佛所,歡喜前為佛作禮。
出家人说:“如果你真的想找回孩子,这里有一位佛陀,你可以去问他。佛陀知晓过去和未来的事情。你去见他,就有可能找回你的孩子。”母亲听到这些话后,心中充满了喜悦和理解,于是跟随出家人去了。到达佛陀那里后,她满怀欢喜地上前向佛陀行礼。
佛即問母:「何為市中啼哭?」母報佛言:「亡我子故。」
佛陀就问那位母亲:“你为什么在市集里哭泣?”母亲回答佛陀说:“因为我失去了我的孩子。”
佛問母:「汝捨汝子至何所而亡汝子?」母即默然不言。
佛復問母:「汝捨子至何所而反?」默然無語。
母知盜人子為惡,母即起為佛作禮,頭面著地:「我愚癡故。」
佛復問:「汝有子,愛之不?」母言:「我有子坐起常欲著我傍。」
佛復問:「汝有子,知愛之。何故日行盜他人子?他人有子,亦如汝愛之;亡子家,亦行道啼哭如汝。汝反盜人子殺噉之,死後當入太山地獄中。」母聞是語便恐怖。
佛復問:「汝寧欲得汝子不?」
母即起,復持頭面著地:「願哀我。」
佛便語母言:「汝子若在,汝寧能自悔不?若能自悔,當還汝子。」母言:「我能自悔。」
佛言:「汝能自悔,當作何等自悔?」
母言:「我聽佛教誡,當隨佛語自悔。佛還我子,我不敢遠離佛所語。」
佛言:「審如汝語不?」母言:「我審如佛語。」
佛便授以五戒:第一、不殺生;第二、不盜;三、不婬;四、不兩舌;五、不飲酒。報能,悉還其子。
佛便為說:「汝有千子,皆為說千子名字。五百子在天上,皆是鬼中王,將鬼官屬嫉害嬈天民;五百子在世間,嬈諸人民。汝子作鬼王,將數萬鬼。如是五百子將鬼官屬,一不可稱數。極嫉害惡,或自稱作樹木神者;或作地神者;或作水神者;或詐為人兄弟妻子,自怨枉家室內外者;或作海神者;或作船車神者;或作舍宅神者;或自稱夜在冥中神者;或使人夢寤者;或使人恐怖,為人作怪者;或自稱星死者,自稱病死者——如是耗亂人,適不在一處。極嫉害惡,如是矯稱,令人祠祀烹殺,人不知多為烹殺飲食是鬼;是鬼亦不肯食。端嫉害欲使人犯殺,欲使人入地獄中。要不食之。見人祠祀喜。如是鬼亦不能護活人命,但益罪。愚癡人不知,坐鬼貧窮。
鬼子母聞佛說是語,即一心自悔,即得須陀洹道,知方來去事。長跪白佛言:「我愚癡不知,世世有惡乃爾。今我得持戒,思惟中正之道,我心皆徹視;還見我千子。今我乃知,佛所至至語成。願佛哀我!我欲止佛精舍傍,我欲呼千子王,我欲使與佛結要,我欲報復天上天下人恩。」
佛言:「善哉!如汝有是意大善。」佛言:「汝從是已去,當稱是語,便止佛精舍邊。其國中人民,無子者來求子,當與之子,自在所願。我當勅子姓,與使隨護人。不得復妄嬈之。」
欲從鬼子母求願者,名浮陀摩尼鉢,姊名炙匿,天上天下鬼屬是摩尼鉢;主四海內,船車治生有財產,皆屬摩尼鉢。摩尼鉢與佛結要、受戒,主護人財物。炙匿主人——若有產生,當救之。有天王名毘沙門,主四天地——護人命,出入常從毘沙門求願。有大鬼王,名阿須倫,主諸龍王、諸毒氣,人從求願,令毒不干人;求願當慈心,無所用謝,亦無所噉食人。從求願者,在人何求與耳;要無所求索,亦不責人。人至浮陀摩尼鉢前,為作禮。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