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1卷CBETA T1013少于一万字 48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听闻如下:
一時佛遊於惟舍梨大黎樹間,有精舍名交路莊挍,與摩呵比丘僧三十萬人俱。時佛欲放軀命,自期三月當般泥洹。爾時佛告賢者摩目[加/心] 蘭,令到三千大千國土盡呼其中聲聞、辟支佛種及發摩訶衍者,皆使來會。
一时,佛陀在舍梨大黎树间游历,来到一个名为交路庄挍的精舍,与三万摩呵比丘僧众同行。那时,佛陀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预计三个月后将般涅槃。于是佛陀告诉贤者摩目加心兰,让他前往三千大千世界,召集所有声闻、辟支佛种以及发心大乘的修行者,让他们都来集会。
摩目[加/心] 蘭則時受教,稽首佛足作禮而去,自以功德便一舉足蹈須彌山頂,承佛威神即坐思惟:「我當作何三昧,令三千世界聞我請音?」應時三昧尋如所念,十方一切遍聞其聲。時有百萬比丘來會精舍,賢者舍利弗復發念言:「我亦當三昧,知閻浮利內比丘所在遠近令聚。」則如所念應時皆集,及知處所。時有四十萬比丘來會精舍。
摩目加心兰立刻接受了佛陀的教导,向佛陀的足部行礼后离去,凭借自己的功德,一抬脚就踏上了须弥山顶,依靠佛陀的威神之力坐下思惟:“我应该进入哪种三昧,使得三千世界都能听到我的邀请之音?”随即,他进入了三昧,如他所愿,十方世界都能听到他的声音。那时,有百万比丘来到精舍集会,贤者舍利弗也发起念言:“我也应当进入三昧,了解閻浮提内比丘的所在,无论远近,让他们聚集。”他按照所想,立刻实现了愿望,也知道了比丘们的处所。那时,有四十万比丘来到精舍集会。
佛復告不現相菩薩、儒首菩薩、棄諸勤苦菩薩、出一切憂冥菩薩、除一切蓋菩薩、一切尊自在菩薩、其音廣聞遍見普安菩薩、眾香手菩薩、一語報萬億音菩薩、慈氏菩薩等:「汝行到十方如恒沙等諸佛國土,盡呼其中發菩薩意,已得阿惟越致及未得者、已得無所從生法忍及未得者,皆令來會交路精舍。」十菩薩等各受佛教稽首而去,遍到十方恒沙國土。爾時八十億百千一生補處菩薩來會,億百千阿惟越致菩薩來會,三十億得無所從生法忍菩薩來會,六十億淨意解脫菩薩來會,初發大意及應法住者不可計數,悉皆一類,持佛威神各從十方飛來到此,為佛作禮,都會共坐。
佛又告诉不现相菩萨、儒首菩萨、弃诸勤苦菩萨、出一切忧冥菩萨、除一切盖菩萨、一切尊自在菩萨、其音广闻遍见普安菩萨、众香手菩萨、一语报万亿音菩萨、慈氏菩萨等:“你们前往十方如恒沙等诸佛国土,全部召唤其中发菩萨意的众生,已经得到阿惟越致和未得到的、已经得到无所从生法忍和未得到的,都让他们来到交路精舍集会。”十菩萨等各受佛教,恭敬地行礼后离去,遍至十方恒沙国土。那时八十亿百千一生补处菩萨来会,亿百千阿惟越致菩萨来会,三十亿得无所从生法忍菩萨来会,六十亿净意解脱菩萨来会,初发大意及应法住者不可计数,全部同一类,持佛威神各从十方飞来至此,为佛作礼,都会共坐。
時舍利弗見菩薩眾品第差異所住不同,而一等類俱飛來會,即驚怖言:「將佛功德神力所致。用何等故來會如是?」舍利弗即起正衣服,為佛作禮,長跪叉手白佛言:「我所疑怪今欲問佛,使會菩薩令得直信,聞佛所說各得其所。恒沙等佛所說經法,當令一切皆平等聞及得清淨,令無數人種種所問皆能報答。行何法住常不失意,疾得無上平等之道最正覺乎?」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迺為諸菩薩摩訶薩故,欲聞其義快如是乎。」佛言:「諦聽,善持斯言,吾為汝深加解說,令一切聞疾得無上平等之道最正覺。」佛語舍利弗:「是菩薩等已得應此陀隣尼卷,為已照明諸法,悉為一切諸法作導。所以者何?用開一切人故。
那时,舍利弗看到菩萨们虽然品级不同,所住的境界也各异,却都一同飞来集会,他感到惊讶和恐惧,说:“这一定是佛陀的功德和神力所致。他们为何会以这样的方式聚集呢?”舍利弗随即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长跪并双手合十,对佛陀说:“我有些疑惑,现在想要请教佛陀,以便使菩萨们获得坚定的信心。听闻佛陀所说的法,每个人都能得到他们所需的教诲。如同恒河沙数的佛陀所说的经法,应当让所有人都平等地听闻并得到清净,使无数人的各种疑问都能得到回答。要修行什么样的法门,才能始终保持正念,迅速达到无上平等之道和最正觉呢?”佛陀说:“很好,很好!舍利弗,你为了诸位菩萨摩诃萨,想要了解这些教义,真是令人高兴。”佛陀接着说:“仔细聆听,好好记住这些话,我将为你深入解释,让所有人都能迅速获得无上平等之道和最正觉。”佛陀告诉舍利弗:“这些菩萨已经得到了相应的陀罗尼经卷,它们照亮了所有法门,为所有法门提供了指导。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们能够开启所有人的智慧。”
佛告舍利弗:「菩薩有四事行,用得是法。何等為四?一者身所行常謹勅、二者口所言常至誠、三者意所念常柔順、四者善權方便救護一切,是為四事用得是法。」
佛陀告诉舍利弗:“菩萨有四种行为,通过这些行为可以获得这个法门。哪四种呢?第一,身体行为总是谨慎自律;第二,言语总是真诚;第三,心意总是柔和顺从;第四,善于运用方便的方法来救护一切众生,这就是通过这四种行为可以获得这个法门。”
佛告舍利弗:「菩薩復有四事,得不可盡空身慧。何等為四?一者以清淨住,燒諸勤苦、解散疑垢,度脫一切世間人民;二者以清淨住,持諸經法導利一切;三者以清淨住,持所作功德饒益一切;四者淨諸國土,過度一切使得佛法。是為四事,空身淨住慧不可盡。」
佛陀告诉舍利弗:“菩萨还有四种行为,可以获得无穷无尽的空身智慧。哪四种呢?第一,以清净的居住,消除各种勤苦,解散疑惑和烦恼,使所有世间的人民得到解脱;第二,以清净的居住,保持所有经法,引导利益一切众生;第三,以清净的居住,保持所作的功德,使一切众生受益;第四,净化所有的国土,引导一切众生获得佛法。这就是四种行为,空身清净居住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佛告舍利弗:「菩薩復有四事,持陀隣尼目佉,用入生死,令疾逮得。何等為四?一者陀隣尼目佉,因世名色使疾得淨法;二者陀隣尼目佉,入於忍辱;三者陀隣尼目佉,悉入一切思想之根;四者陀隣尼目佉,入一切所為善惡之法,使疾逮得。是為四事,疾逮得此陀隣尼目佉也。」
佛陀告诉舍利弗:“菩萨还有四种行为,通过这些行为可以掌握陀隣尼目佉,进入生死轮回,迅速获得成就。哪四种呢?第一,通过陀隣尼目佉,依据世间的名色迅速获得清净之法;第二,通过陀隣尼目佉,进入忍辱的境界;第三,通过陀隣尼目佉,完全理解所有思想的根源;第四,通过陀隣尼目佉,进入所有善恶行为的法门,迅速获得成就。这就是四种行为,可以迅速获得陀隣尼目佉。”
佛告舍利弗:「菩薩疾欲逮得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隣尼,當先學曉四十八名。何等為四十八?
佛陀告诉舍利弗:“菩萨如果想要迅速获得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邻尼的境界,应当先学习并了解四十八种名称。这些名称是什么呢?
「無為 不為 普門 精勤 寂滅 照光 順教 常念 所念 妙御 妙句 有心 無意 心無所心 解脫 行者 無動 他餘 無脫 無生 無垢行 嚴淨 名聞 有無 無礙 調定 長光明 作合會 甚勇 大勇 嗟歎句 不可動 不動 等動 次堅 諦住 無礙行 普尊 精勤行 須彌 住疏 堅強力 得強力 大光明 長照明 至一切護 無斷 無有總持門」
无为、不为、普门、精勤、寂灭、照光、顺教、常念、所念、妙御、妙句、有心、无意、心无所心、解脱、行者、无动、他余、无脱、无生、无垢行、严净、名闻、有无、无碍、调定、长光明、作合会、甚勇、大勇、嗟叹句、不可动、不动、等动、次坚、谛住、无碍行、普尊、精勤行、须弥、住疏、坚强力、得强力、大光明、长照明、至一切护、无断、无有总持门。
「現在佛所說如是神呪四十八名。」
现在佛所说的就是这样的神奇咒语,共有四十八种名称。
佛告舍利弗:「菩薩當念陀隣尼。如是若脫法若不脫法,不作是念,亦不知亦不了,於其中不有所增亦無所減、亦不見脫亦不見不脫、亦不見起亦不見滅、亦不見當來過去今現在、亦不見來亦不見去、亦不求佛亦不轉意、亦不相好亦不種好亦不眷屬、亦不有戒亦不三昧亦不智慧亦不解脫亦不見解脫慧、亦不坐行亦無所得亦不垢除、亦不慧亦不無慧、亦不教授亦不淨一切、亦不有我亦不有人、亦不有為法亦不精進、亦不行亦不清淨、亦不身亦不心亦不口、亦不當來亦不過去亦不今現在、亦不自為身亦不為他人身。
佛告诉舍利弗:菩萨应当修习陀隣尼。对于解脱法和非解脱法,不产生这样的念头,也不了解也不明了,其中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既不见解脱也不见非解脱、既不见生起也不见灭尽、既不见未来也不见过去和现在、既不见来也不见去、也不追求佛也不改变心意、也不追求相好也不培养相好也不追求眷属、也不持戒也不入三昧也没有智慧也不见解脱也不见解脱慧、也不坐禅也不行动也无所得也不见污垢、也不追求智慧也不追求无智慧、也不教授也不清净一切、也不执着自我也不执着他人、也不执着有为法也不精进、也不行动也不清净、也不执着身体也不执着心也不执着口、也不执着未来也不执着过去也不执着现在、也不为自身也不为他人。
如是舍利弗!是法名一切法中無上最法,亦撿斂諸法亦入一切法中,是名為念諸佛法。是陀隣尼名法之猛略聚一切法,是名明解章品淨一切人滿足諸願令得,名聞覺意三昧。是名悉自成本功德,是名法種積藏發諸意根,令甚尊重相好嚴莊無能動者,若天魔來亦不能壞,無能奪者、無能近者。如是舍利弗!其有菩薩,聞是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隣尼,為已得阿惟越致及無上平等之道。何以故?於是諸佛所行皆以具足,為一切作行,破壞五道生老病死及諸疑結使,疾得陀隣尼。
舍利弗,这些法门在所有法门中是至高无上的,它们能统摄一切法门,并且融入所有法门之中,这就是对佛法的念诵。这个陀罗尼被称为法的精髓,它聚集了所有法门,能清净所有章节,满足所有人的愿望,使他们得到名声和觉意三昧。这就是自我成就的功德,是法的种子和积累,能激发所有意根,使其非常尊贵、相好庄严,无人能动摇。即使天魔来了,也不能破坏、夺取或接近。舍利弗,如果有菩萨听闻这个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罗尼,那么他已经得到了阿惟越致和无上平等之道。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完全具备了所有佛陀的行为,为一切众生修行,破坏了五道、生老病死和所有疑惑、烦恼,迅速得到了陀罗尼。
「莫作念言法空, 莫輕言得不得,
直信法莫中疑, 則疾得陀隣尼。
恐為是空所縛, 分別空得佛疾,
是要慧無涯底, 速逮近陀隣尼。
菩薩持陀隣尼, 為總攝諸法則,
聞十方佛道教, 及智慧皆悉得。
了尼呵陀隣尼, 譬如日大光明,
受諸佛名決法, 淨受持得法解。
此目呵陀隣尼, 諸所有現在前,
於諸法最為上, 悉等護世間人。
令十方人非人, 一劫中問慧義,
應悉為解所疑, 其劫竟智不盡。
若受信於經道, 精進持中正法,
近一生補其處, 即得為法王子。
若持是陀隣尼, 則為哀一切人,
名聲遍閻浮利, 為世尊所稱譽。
其有持是經者, 臨壽終皆悉見,
八十億拘利佛, 申手授生尊處。
有學是陀隣尼, 千億萬劫數中,
所作罪惡邪冥, 一月中皆滅盡。
若菩薩作福地, 萬億劫不懈倦,
不如學陀隣尼, 一月中得停等。
具受說陀隣尼, 悉得諸三昧慧,
已得意不復轉, 當得佛有國土。
有供養是經者, 使三界作魔行,
欲嬈亂壞其意, 終不能動搖是。
一切空得曉了, 用是生無數佛,
如是語無有異, 陀隣尼不可盡。
於是處聞是事, 提惒竭授我決,
如恒沙數等佛, 於其時便悉見。
諦奉持是經卷, 一切願皆疾得,
入諸佛國土法, 隨所宜能化度。
常清淨諸佛國, 於眾僧無瑕穢,
問名深幽妙法, 是經卷悉能知。
於婬泆皆已無, 於思惟有七覺,
八十憶諸佛等, 陀隣尼悉持與。
常止心莫念非, 不當念慎莫念,
如是念莫不念, 後得德不可量。
常當了是經事, 慎莫令有狐疑,
如人行入大海, 終不言寶難得。
受福德天人樂, 如是事終不遠,
亦當疾逮得佛, 以是故念莫離。」
佛告舍利弗:「菩薩有四事行,疾逮陀隣尼法。何等為四?一者遠離世間愛欲;二者不說他人長短人,亦不得其便;三者有所求索不逆人意,無所愛惜與後不悔;四者晝夜精進常志求諸法。是為四事。舍利弗!菩薩行是,疾逮陀隣尼。」佛爾時說偈言:
「遠眾惡離色欲, 作罪行墮地獄,
無三毒災不生, 捐所愛得是經。
不嫉妬於他人, 不自欺其親族,
常等心於一切, 於身體大端正。
常捐棄身所樂, 於世間無瞋諍,
不與人共從事, 便逮近陀隣尼。
於晨夜常精學, 於外道無所冀,
常作是求上法, 陀隣尼自然現。」
佛告舍利弗:「菩薩有四事行,疾逮得是陀隣尼。何等為四?一者獨在空閑處、二者住深法忍、三者若有饋遺者不以喜、四者不愛惜軀命何況財寶,是為四事。舍利弗!菩薩行是,逮得陀隣尼。」佛爾時說偈言:
「在空閑念正法, 不輕慢於他人,
生死熾如載火, 得人身當作行。
常持意在深忍, 於財費足而已,
坐宗室起等意, 不偏厚其種性。
但供養佛與法, 住善力越世難,
即毀形下鬚髮, 便得德入微妙。
當知空及世事, 以是故棄所有,
愚行者貪財利, 無戒忍及智慧。」
佛告舍利弗:「菩薩復有四事行,得是陀隣尼。何等為四?一者有八品字,開入智慧解黠中。何等為八?一名為波,以一切著法使入空法中。二名為羅,如來若現相好不現相好,以身入諸法中。三名為婆,若癡法若黠法,使入解慧法中。四名為迦,知諸殃罪所,能使入功德福中。五名為闍,知生老病死,即於是入無色中。六名為陀,視諸地世間皆空,不驚怪,入無願中。七名為舍,休息諸法,使入清涼法中。八名為叉,知一切法空。是為八。復有四事:一者常思念八品字;二者若書是經,當諦書之;三者若持是經,當諦持之,作是諦持讀至十五日;四者當如法行念八品字。是為四事。舍利弗!菩薩應用是行,疾得陀隣尼。
「常當念八品字, 書持卷諦奉行,
十五日讀莫離, 勸一切求佛道,
要當學開化人, 得智慧疾近佛,
悉遍見十方佛, 皆為現在前立。」
佛告舍利弗:「菩薩復有四事,念陀隣尼得法利。何等為四?一者常為十方諸世尊所念;二者所作為魔不能壞其意;三者宿命諸罪皆為消盡;四者初不斷至誠之說,諸所問皆能發遣。是為四事,舍利弗!菩薩得陀隣尼法利。」佛爾時說偈言:
「為諸佛常所念, 魔不能得其便,
所作罪即消滅, 為一切解所疑。」
佛告舍利弗:「過去久遠世所經劫無央數,復倍無數長遠不可極不可復計劫,爾時世有佛號寶具足有德行王如來,過四道不受、平等覺、安定於天上天下,號天中天,其佛為一切說法無能過者。臨般泥洹時,有遮迦越王名曰陀樓,主四天下。其子字無念,名聞具足,年十六歲。是時太子行到佛所,聞彼佛說陀隣尼經,聞已歡喜,即得是經。得已諷學常念奉持,精進不睡,脅不在席七千歲;不念愛欲七千歲;不念財寶七千歲;不問他事七千歲;常獨一處止意不傾動七千歲。
爾時皆聞九十九億不可計佛說智慧法,聞已便棄國捐王,行作沙門九萬九千歲,奉行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隣尼,復為一切說。在一世中教化世間人民,令八十億萬那術人皆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逮得阿惟越致。時復有長者子名月英,於大眾中聞是陀隣尼,聞已勸助持。是勸助福德,到九十萬億佛剎供養諸佛成立功德,於爾所佛國皆得諸陀隣尼,即逮得一生補處,作飛行菩薩。佛語諸菩薩:於是三劫中供養爾所佛,過三劫已當逮得無上平等之道最正覺。爾時長者子月英者,即提惒竭佛是也。王陀樓子無念名聞具足者,即阿彌陀佛是也。
」佛告舍利弗:「我於颰陀羅劫中與諸菩薩說陀隣尼,其聞是經有代歡喜、用勸一切者,其所施作以勸助福,超越四十萬劫不復更勤苦,後當得道自恣其意。如復供養九十萬佛已,當得無上平等之道最正覺。」佛語舍利弗:「若有菩薩最後聞得是陀隣尼,奉持勸助,代歡喜者,其德如是。若有菩薩因歡喜德,若以慈心為經墮淚衣毛起者,皆當逮得阿惟越致,引著無上平等道中。若權慧書、若持若學、若諷若讀,舍利弗!如是輩福不可量、不可稱、不可說,一切人民無能計無能極者。
「若聞已加勸助, 及書持諷誦讀,
諸天人計其德, 無能知福祐巨。
所生處常見佛, 於深經得慧證,
堅持法無能動, 便疾得明解覺。
常定意不增減, 諦不失陀隣尼,
無色想立相好, 為世雄無有上。
長者子聞是經, 所生處識宿命,
常得見無數尊, 如所願即得佛。
若欲疾得佛者, 及速離於眾魔,
欲得百功德相, 常念是得不久。
如恒沙世尊剎, 滿其中珍寶施,
不如是書持者, 譬喻之終不等。」
佛告舍利弗:「若有菩薩持意念學陀隣尼時,有山名醯摩洹,有八鬼神在其中。常共擁護之開人志意。何等八?一名勇強神、二名照明十方神、三名多所饒益神、四名龍王大力神、五名至誠行神、六名能調不調神、七名童男神、八名快臂神。是為八神名。若學是經欲令神來者,淨自洗沐、著新衣服,當經行時,常持慈心向一切劫,乃端心讀陀隣尼。當隨是經堅奉持之,則疾開解得智慧,爾時神在前立。」佛告舍利弗:「復有八菩薩在欲天上,常等護人民授與經道。
何等八?一名照明十方天子、二名世明天子、三名智光天子、四名日光天子、五名上審天子、六名滿所願天子、七名星王天子、八名習行天子。是為八天子名。常等護人民勸念持是經者,令疾定意得陀隣尼。求是經者,常當精志念陀隣尼教一法奉行,無毀經戒,所語至誠,其行亦爾。常當孝順於諸尊老,視一切人如佛無異。諸所愛重不以輕心,常念反復即得善報及逮深忍眼,及得見無所從生法。
佛說經時,三十二恒沙等菩薩悉逮得陀隣尼立阿惟越致地,六十億天子得無所從生法忍,三萬二千天與人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意。爾時三千大千國土為六反震動,雨於天華,箜篌樂器不鼓自鳴。時舍利弗前問佛言:「唯世尊!是名何經?云何奉行?」佛告舍利弗:「是經名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隣尼,疾使人民得一切智。」
佛說經已,舍利弗及十方無數菩薩,天與人,乾陀謣,阿羞倫及持世者,皆歡喜前,稽首佛足作禮而去。
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經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