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
後漢 迦葉摩騰共法蘭譯1卷CBETA T0784少于一万字 32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四十二章經
後漢西域沙門迦葉摩騰共法蘭譯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悅之。明日問群臣:「此為何神也?」
过去,汉朝的孝明皇帝在夜里梦见了一个神人,身体散发着金色的光芒,脖子上有日光环绕,飞翔在宫殿前,皇帝心中感到非常高兴,非常喜欢这个景象。第二天,他问身边的臣子们:‘这是什么神呢?’
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曰佛,輕舉能飛,殆將其神也。」
有一位博学多才的傅毅回答说:‘我听说在天竺有位得道的人,被称为佛,他能够轻盈地飞翔,这可能就是您梦见的神。’
於是上悟,即遣使者張騫、羽林中郎將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國寫取佛經四十二章。在第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於是道法流布,處處修立佛寺。遠人伏化願為臣妾者,不可稱數,國內清寧,含識之類蒙恩受賴于今不絕也。
于是皇帝领悟了,立即派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以及弟子王遵等共十二人,前往大月支国抄写佛经四十二章。这些经文被安置在第十四石函中,并在那里建立了塔寺。从此,佛法开始广泛传播,各地都开始修建佛寺。远方的人们被佛法感化,愿意成为臣民和仆人的人数无法计算,国内因此变得清平,所有有情众生都蒙受恩惠,直到今天仍然不断。
佛言:「辭親出家為道,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為四真道行,進志清淨,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住壽命,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魂靈上十九天,於彼得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羅漢;愛欲斷者,譬如四支斷,不復用之。」
佛陀说:'离开亲人出家修行,称为沙门,他们经常遵守二百五十条戒律,作为四圣谛的修行,致力于心灵的清净,最终成就阿罗汉。阿罗汉能够自由飞行变化,延长寿命,甚至能够动摇天地;其次是阿那含,阿那含在寿命终结后,灵魂上升到十九天,在那里成就阿罗汉;再其次是斯陀含,斯陀含只需一次上升一次返回,就能得到阿罗汉;再其次是须陀洹,须陀洹经历七次死亡和七次转生,就能成就阿罗汉;断除爱欲,就像四肢被切断,不再使用。'
佛言:「除鬚髮,為沙門,受道法,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弊者,愛與欲也。」
佛陀说:'剃除胡须和头发,成为沙门,接受佛法,放弃世俗的财富,通过乞求来满足基本需求,每天只吃一餐,夜晚在树下休息,谨慎不再追求更多。使人愚昧和受害的,是爱和欲望。'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婬;口四者: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不信三尊,以邪為真。優婆塞行五事,不懈退,至十事,必得道也。」
佛陀说:'众生通过十种行为来行善,也通过十种行为来作恶。身体上的三种:杀生、偷盗、邪淫;口头上的四种:挑拨离间、恶言谩骂、虚妄言论、轻佻言辞;心意上的三种:嫉妒、愤怒、愚痴,不信仰三宝,将错误视为真理。在家居士如果持续修行五事,不懈怠不后退,达到十事,必定能够得道。'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止其心,罪來歸身,猶水歸海,自成深廣矣;有惡知非,改過得善,罪日消滅,後會得道也。」
佛陀说:'人有许多过错,却不自我反省,立即停止这些行为,罪过就会像水流向大海一样,汇聚到自己身上,使自己变得深广;如果认识到错误并改正,得到善行,罪过就会日渐消除,最终将得到道果。'
佛言:「人愚吾以為不善,吾以四等慈護濟之;重以惡來者,吾重以善往,福德之氣,常在此也;害氣重殃,反在于彼。」
佛陀说:‘如果有人因为愚昧而认为我不好,我以平等的慈悲来保护和帮助他们;如果有人以恶行来对待我,我则以善行回应,福德之气,总是存在于我这里;而那些害人的行为和重罪,其恶果反而会落到他们自己身上。’
有人聞佛道守大仁慈,以惡來,以善往,故來罵。佛默然不答,愍之癡冥狂愚使然。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實禮如之乎?」曰:「持歸。」「今子罵我,我亦不納,子自持歸,禍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追形,終無免離,慎為惡也。」
有人听说佛道守护着大仁慈,用恶行来对待,用善行去回应,因此来辱骂。佛陀默然不答,怜悯他们因愚昧、无知、疯狂和愚笨而这样做。辱骂停止后,佛陀问:‘你用礼物去对待人,如果那人不接受,那礼物会怎样?’回答说:‘拿回去。’‘现在你辱骂我,我也不接受,你自己拿回去,祸害将降临到你自己身上!就像回声响应声音,影子追随形体,终究无法逃避,所以要谨慎不要作恶。’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污天,還污己身;逆風坋人,塵不污彼,還坋于身。賢者不可毀,禍必滅己也。」
佛陀说:'恶人伤害贤者,就像抬头向天空吐唾沫,唾沫不会污染天空,反而会污染自己;逆风扬尘,尘土不会污染他人,反而会扬到自己身上。贤者是不可被诋毁的,灾祸必将自我毁灭。'
佛言:「夫人為道務博愛,博哀施德莫大施。守志奉道,其福甚大;覩人施道,助之歡喜,亦得福報。」
佛陀说:'人们修行道法,务必要广泛地爱,广泛地同情,布施和德行没有比这更大的了。保持坚定的意志,遵循道法,这样的福报是非常大的;看到别人修行道法,帮助他们并感到欢喜,也会得到福报。'
質曰:「彼福不當減乎?」
質問道:'那些福分不會減少嗎?'
佛言:「猶若炬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取其火去,熟食、除冥;彼火如故,福亦如之。」
佛陀說:'就像火炬的火,成千上萬的人,各自拿著火炬來,取走火種,用來煮熟食物、消除黑暗;那火依然如故,福分也是這樣。'
佛言:「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持五戒者一人,飯持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洹,飯須陀洹百萬不如飯一斯陀含,飯斯陀含千萬不如飯一阿那含,飯阿那含一億不如飯一阿羅漢,飯阿羅漢十億不如飯辟支佛一人,飯辟支佛百億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親,教親千億不如飯一佛——學願求佛,欲濟眾生也。飯善人福最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
佛陀說:'供養一百個普通人不如供養一個善人,供養一千個善人不如供養一個持守五戒的人,供養一萬個持守五戒的人不如供養一個須陀洹,供養一百萬個須陀洹不如供養一個斯陀含,供養一千萬個斯陀含不如供養一個阿那含,供養一億個阿那含不如供養一個阿羅漢,供養十億個阿羅漢不如供養一個辟支佛,供養一百億個辟支佛不如用佛、法、僧三寶的教導來度化一世的父母,教化父母一千億次不如供養一尊佛——學習並發願成佛,希望救度一切眾生。供養善人的福報最為深重,凡人侍奉天地鬼神,都不如孝順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是最神聖的。'
佛言:「天下有五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制命不死難、得覩佛經難、生值佛世難。」
佛陀说:'世间有五种困难:贫穷时布施难,富贵时学道难,控制生命不死难,得见佛经难,生在佛世难。'
有沙門問佛:「以何緣得道?奈何知宿命?」
有位沙门问佛陀:'通过什么因缘可以得道?如何知晓宿命?'
佛言:「道無形,知之無益,要當守志行;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即自見形,斷欲守空,即見道真,知宿命矣。」
佛陀说:'道是无形的,知道它没有益处,重要的是要坚守志向并实践;就像磨镜子,污垢去除后光明就会显现,自己就能看到形象,断除欲望守护空性,就能见到道的真义,知晓宿命了。'
佛言:「何者為善?唯行道善。何者最大?志與道合大。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無怨,必為人尊。何者最明?心垢除、惡行滅,內清淨無瑕;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未見之萌,得無不知、無不見、無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乎。」
佛陀说:‘什么是善?只有行道才是善。什么是最大的?志向与道合一是最大的。什么是最有力量的?忍辱是最强大的,能够忍耐的人没有怨恨,必定会受人尊敬。什么是最明亮的?心中的烦恼被清除,恶行被消灭,内心清净无瑕疵;从天地未有到今天,十方所有,未曾见过的萌芽,没有不知道的、没有看不见的、没有听不到的,获得了一切智慧,可以说是明亮的。’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譬如濁水,以五彩投其中,致力攪之,眾人共臨水上,無能覩其影者;愛欲交錯,心中為濁,故不見道;水澄穢除,清淨無垢,即自見形。猛火著釜下,中水踊躍,以布覆上,眾生照臨,亦無覩其影者;心中本有三毒涌沸在內,五蓋覆外,終不見道;要心垢盡,乃知魂靈所從來,生死所趣向,諸佛國土、道德所在耳。」
佛陀说:‘人如果怀有爱欲,就看不见道,就像浑浊的水,把五彩的东西投入其中,即使努力搅动,众人站在水边,也无法看到自己的影子;爱欲交织,内心变得浑浊,所以看不见道;当水澄清,杂质被除去,变得清净无垢,就能看到自己的形象。猛烈的火在锅下燃烧,锅中的水沸腾跳跃,如果用布覆盖在上面,众生站在上面,也无法看到自己的影子;心中本有三毒在内沸腾,五盖覆盖在外,终究看不见道;只有当心中的烦恼完全清除,才能知道灵魂的来处,生死的去向,所有佛陀的国土、道德所在的地方。’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猶在,學道見諦,愚癡都滅,得無不見。」
佛陀说:'修行佛道的人,就像拿着火炬进入黑暗的房间,黑暗随即消失,光明依然存在。学习佛道,洞察真理,愚痴和无明都将被消除,从而获得无所不见的智慧。'
佛言:「吾何念念道?吾何行行道?吾何言言道?吾念諦道,不忽須臾也。」
佛陀说:'我如何时刻思考佛道?我如何时刻实践佛道?我如何时刻谈论佛道?我时刻思考真理之道,从不疏忽须臾。'
佛言:「覩天地念非常,覩山川念非常,覩万物形體豐熾念非常;執心如此,得道疾矣。」
佛陀说:‘看到天地,要想到它们的无常;看到山川,要想到它们的无常;看到万物的形态和繁荣,也要想到它们的无常。如果能够这样坚持心志,那么证得道果就会很快。’
佛言:「一日行,常念道、行道,遂得信根,其福無量。」
佛陀说:‘如果一个人在一天之中,持续地思考道、实践道,他就能够获得坚定的信心,并且积累无量的福德。’
佛言:「熟自念身中四大,名自有名都為無,吾我者寄生,生亦不久,其事如幻耳。」
佛陀说:'仔细思考身体中的四大元素,它们各自有其名称,但终究是空无的。所谓的“我”,只是暂时依附于这个身体,生命也不会持续太久,这一切就像幻象一样。'
佛言:「人隨情欲求華名,譬如燒香,眾人聞其香,然香以熏自燒;愚者貪流俗之名譽,不守道真,華名危己之禍,其悔在後時。」
佛陀说:'人们追求名声和欲望,就像烧香一样,众人能闻到它的香气,但香本身却被熏烧;愚昧的人贪恋世俗的名声,不坚守真理,追求名声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将来会后悔。'
佛言:「財色之於人,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佛陀说:'财宝和美色对人的诱惑,就像小孩子贪吃刀刃上的蜂蜜,虽然甜头不足一顿美食,却有割舌的危险。'
佛言:「人繫於妻子、寶宅之患,甚於牢獄、桎梏、鋃鐺。牢獄有原赦,妻子情欲雖有虎口之禍,己猶甘心投焉,其罪無赦。」
佛陀说:'人被家庭和财产所束缚,比被关在监狱、戴上镣铐、锁链还要严重。监狱有释放的时候,但家庭和财产的欲望,即使有如虎口般的危险,人们还是心甘情愿地投入其中,这种罪过是不可饶恕的。'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假其二,普天之民,無能為道者。」
佛陀说:'在所有欲望中,色欲是最强烈的,它的欲望之大,没有能超越的。如果人们依赖于它,或者模仿它,那么整个天下的人,都无法修行佛道。'
佛言:「愛欲之於人,猶執炬火逆風而行。愚者不釋炬,必有燒手之患。貪婬、恚怒、愚癡之毒,處在人身,不早以道除斯禍者,必有危殃,猶愚貪執炬,自燒其手也。」
佛陀说:'人对爱欲的执着,就像拿着火炬逆风而行。愚昧的人不放下火炬,必然会有烧手的危险。贪婪、愤怒、愚昧这些毒素,存在于人的身上,如果不早日用佛道来消除这些祸害,必然会有危险和灾难,就像愚昧贪婪的人拿着火炬,最终烧到自己的手一样。'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以試佛意、觀佛道。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以可斯俗,難動六通。去!吾不用爾。」天神踰敬佛,因問道意;佛為解釋,即得須陀洹。
天神向佛陀献上玉女,想要试探佛陀的心意,观察佛陀的佛道。佛陀说:'这些皮囊里充满了不洁之物,你来这是为了什么?用这些俗世之物,难以动摇拥有六种神通的人。走开!我不需要这些。'天神因此更加尊敬佛陀,并询问佛道的真义;佛陀为他解释,他立刻获得了须陀洹的果位。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左觸岸,亦不右觸岸;不為人所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其入海矣。人為道,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誑,精進無疑,吾保其得道矣。」
佛陀说:‘修行佛道的人,就像木头在水面上,顺着水流而下,不触碰左边的河岸,也不触碰右边的河岸;不被他人所取,不被鬼神所遮,不被回流所困,也不会腐烂,我保证它将进入大海。人修行佛道,不被情欲所迷惑,不被各种邪念所欺骗,精进且无疑,我保证他将得到佛道。’
佛告沙門:「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道,乃可信汝意耳。」
佛陀告诉出家修行者:'要谨慎,不要轻信你的念头,因为念头终究是不可信的。要谨慎,不要与色欲相会,一旦与色欲相会,灾祸就会随之而来。只有当你达到了阿罗汉的境界,那时你才可以信任你的念头。'
佛告諸沙門:「慎無視女人,若見無視。慎無與言,若與言者,勅心正行,曰:『吾為沙門,處于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所污。老者以為母,長者以為姊,少者為妹,幼者子,敬之以禮。』意殊當諦惟觀,自頭至足自視內,彼身何有,唯盛惡露諸不淨種,以釋其意矣。」
佛陀告诫众出家修行者:'要谨慎,不要注视女人,如果不得不看,也要视而不见。要谨慎,不要与她们交谈,如果不得不交谈,要让心保持正行,告诉自己:'我是出家人,生活在一个混乱的世界中,应当像莲花一样不被污泥所污染。对于年长的女性,视之为母亲;对于年长的女性,视之为姐姐;对于年轻女性,视之为妹妹;对于年幼的女性,视之为孩子,以礼敬之心对待她们。'要特别用心观察,从头顶到脚跟,反观自己内心,那个身体有什么值得贪恋的?不过是充满了不洁之物和各种不净的元素,以此来释放自己的念头。
佛言:「人為道去情欲,當如草見火,火來已却。道人見愛欲,必當遠之。」
佛陀说:'人要修道去除情欲,应当像草遇到火一样,火一来草就烧尽了。修道人见到爱欲,必须远离它。'
佛言:「人有患婬,情不止,踞斧刃上,以自除其陰。佛謂之曰:『若斷陰不如斷心,心為功曹,若止功曹,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斯須即死?』」佛言:「世俗倒見,如斯癡人。」
佛陀说:“人们如果沉溺于淫欲,情感无法自制,就像坐在刀刃上,自己割掉生殖器。佛陀对他们说:‘如果割掉生殖器不如割掉心念,心是引发烦恼的根源,如果能够制止心念,那么跟随的恶行就会全部停止;如果邪恶的心念不停止,仅仅割掉生殖器又有什么好处呢?这样立刻就会死去。’”佛陀说:“世俗的颠倒见解,就像这样愚昧的人。”
有婬童女與彼男誓,至期不來而自悔曰:「欲吾知爾本,意以思想生,吾不思想爾,即爾而不生。」佛行道聞之,謂沙門曰:「記之!此迦葉佛偈,流在俗間。」
有一个与男子许下誓言的童女,到了约定的日期男子没有来,她自己感到后悔说:‘我本想认识你,是因为思想而生,如果我不去思想你,那么关于你的念头就不会产生。’佛陀在行道时听到了这些话,对沙门说:‘记住!这是迦葉佛的偈语,流传在世俗之中。’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畏。無愛即無憂,不憂即無畏。」
佛陀说:“人们因为爱欲而产生忧虑,因为忧虑而产生恐惧。如果没有爱欲,就不会有忧虑,没有忧虑就不会有恐惧。”
佛言:「人為道,譬如一人與萬人戰,被鉀、操兵、出門欲戰,意怯膽弱乃自退走,或半道還,或格鬪而死,或得大勝還國高遷。夫人能牢持其心,精銳進行,不惑于流俗狂愚之言者,欲滅惡盡,必得道矣。」
佛陀说:'修行佛法的人,就像一个人与成千上万的敌人战斗。他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准备出门迎战,但内心胆怯,缺乏勇气,最终自己退却。有的人可能半路返回,有的人在战斗中牺牲,有的人取得大胜,荣耀归来,地位提升。如果一个人能够坚定地保持自己的心志,勇往直前,不被世俗的愚昧言论所迷惑,那么他想要消除一切恶行,必定能够得道。'
有沙門夜誦經甚悲,意有悔疑,欲生思歸。佛呼沙門問之:「汝處于家將何修為?」
有一位沙门在夜晚诵读经文时感到非常悲伤,心中产生了悔恨和疑惑,想要放弃修行回到世俗生活。佛陀叫来这位沙门询问他:'你在家中时打算如何修行呢?'
對曰:「恒彈琴。」佛言:「絃緩何如?」曰:「不鳴矣。」「絃急何如?」曰:「聲絕矣。」「急緩得中何如?」「諸音普悲。」佛告沙門:「學道猶然,執心調適,道可得矣。」
弟子回答说:‘就像经常弹琴一样。’佛陀问:‘如果琴弦松弛会怎样?’弟子说:‘就不会发出声音了。’‘如果琴弦绷得太紧会怎样?’弟子说:‘声音就会断绝。’‘如果琴弦的松紧适中会怎样?’弟子说:‘所有的声音都会变得和谐悦耳。’佛陀告诉出家修行者:‘学习佛道也是如此,要让心志保持平衡,这样才能够领悟到佛道。’
佛言:「夫人為道,猶所鍛鐵漸深,棄去垢,成器必好。學道以漸深,去心垢,精進就道。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惱,意惱即行退,行退即修罪。」
佛陀说:‘人们修行佛道,就像锻造铁器一样,逐渐深入,去除杂质,制成的器物必然精良。修行佛道也是逐渐深入,去除心中的烦恼,持续精进,接近佛道。如果过于急躁,身体就会疲惫,身体疲惫就会导致心意烦恼,心意烦恼就会导致行为退化,行为退化就会积累罪过。’
佛言:「人為道亦苦,不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無量。心惱積罪,生死不息,其苦難說。」
佛陀说:‘人们追求佛道是苦,不追求佛道也是苦。从出生到衰老,从衰老到疾病,从疾病到死亡,这些苦难无法计量。心中的烦恼积累了罪过,生死轮回不止,这种苦难难以言说。’
佛言:「夫人離三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情完具難;六情已具,生中國難;既處中國,值奉佛道難;既奉佛道,值有道之君難,生菩薩家難;既生菩薩家,以心信三尊、值佛世難。」
佛陀说:'夫人脱离三恶道成为人是困难的;既然成为了人,从女性变为男性是困难的;既然成为了男性,六情完整无缺是困难的;六情已经具备,出生在中國是困难的;既然出生在中國,能够奉行佛道是困难的;既然奉行了佛道,遇到有道的君主是困难的,出生在菩萨家是困难的;既然出生在菩萨家,以心信仰三宝、遇到佛陀在世是困难的。'
佛問諸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數日間。」佛言:「子未能為道。」
佛陀问众沙门:'人的生命在多长时间内?'他们回答说:'在几天之内。'佛陀说:'你们还没有达到道的境界。'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飯食間。」佛言:「子未能為道。」
佛陀又问一位沙门:'人的生命在多长时间内?'他回答说:'在一顿饭的时间内。'佛陀说:'你还没有达到道的境界。'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佛言:「善哉!子可謂為道者矣。」
佛陀又问一位沙门:‘人的生命有多长?’沙门回答说:‘在呼吸之间。’佛陀说:‘善哉!你可以说是修行佛道的人了。’
佛言:「弟子去,離吾數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在吾左側,意在邪,終不得道。其實在行,近而不行,何益萬分耶!」
佛陀说:‘弟子们,即使远离我数千里,只要心中持守我的戒律,就必定能够得道。即使在我身旁,如果心存邪念,终究不能得道。实际上,即使近在咫尺,如果不去实践,又怎能获得无量的利益呢!’
佛言:「人為道,猶若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其義皆快,行者得道矣。」
佛陀说:‘人修行佛道,就像品尝蜜糖,无论是中间还是边缘都是甜的。我的经教也是如此,其含义都是令人愉悦的,修行者通过实践可以获得道。’
佛言:「人為道,能拔愛欲之根,譬如摘懸珠,一一摘之,會有盡時。惡盡,得道也。」
佛陀说:'人修行道,能够拔除对爱欲的执着,就像摘取悬挂的珠子一样,一颗一颗地摘取,最终会有摘完的时候。当恶行被清除,便能得道。'
佛言:「諸沙門行道,當如牛負,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趣欲離泥,以自蘇息。沙門視情欲,甚於彼泥,直心念道可免眾苦。」
佛陀说:'所有修行者在行道时,应当像牛背负重担,在深泥中行走,即使疲惫至极,也不敢左右张望,只想要尽快离开泥潭,以求得休息。修行者看待情感欲望,比那泥潭还要严重,只有保持正直的心态,专心修行,才能免除众多苦难。'
佛言:「吾視諸侯之位如過客,視金玉之寶如礫石,視[疊*毛] 素之好如弊帛。」
佛陀说:'我看待诸侯的地位如同过客一般,看待金银珠宝如同普通的石头,看待华丽的丝绸如同破旧的布匹。'
四十二章經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