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後漢 安世高譯2卷CBETA T0602大于一万字 3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卷下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出息入息自覺,出息入息自知;當時為覺,以後為知;覺者謂覺息長短,知者謂知息生滅、麁細、遲疾也。出息入息覺盡止者,謂覺出入息欲報時為盡,亦計萬物身生復滅。止者,謂意止也。見觀空者,行道得觀,不復見身。便墮空無所有者,謂意無所著;意有所著因,為有斷六入,便得賢明。賢謂身,明謂道也。知出何所、滅何所者,譬如念石出、石入,木石便滅。五陰亦爾,出色入痛痒,出痛痒入思想;出思想入生死,出生死入識,已分別是,乃墮《三十七品經》也。
呼气吸气时要有自觉,呼气吸气时要有自知;当时是觉察,以后是认知;觉察是指觉察呼吸的长短,认知是指认知呼吸的生灭、粗细、快慢。呼气吸气觉察到尽头,是指觉察到呼吸即将停止的时候,也意味着万物身体生而又灭。止息,是指心意的静止。见到观空的人,修行道路得到观照,不再见到身体。便堕入空无所有,是指心意无所执着;心意有所执着的原因,是断除六根,便得到贤明。贤是指身体,明是指道路。知道从哪里出来、在哪里消失,就像思念石头出来、石头进去,木石就消失了。五阴也是如此,从色阴出来进入受阴,从受阴出来进入想阴;从想阴出来进入生死,从生死出来进入识阴,已经分别这些,就落入《三十七品经》了。
問:何等為思惟無為道?報:思為校計,惟為聽,無謂不念萬物,為者如說行,道為得,故言思惟無為道也。思為念,惟為分別白黑。黑為生死,白為道。道無所有,已分別無所有,便無所為,故言思惟無為道。若計有所為、所著,為非思惟。思亦為物,惟為解意;解意便知十二因緣事。亦謂思為念,惟為計也。斷生死得神足,謂意有所念為生,無所念為死。得神足者,能飛行故,言生死當斷也。
问:什么是思考无为道?答:思考是校正计算,惟是倾听,无是指不思念万物,为是按照所说的去做,道是得到,所以说思考无为道。思考是思念,惟是分别黑白。黑是生死,白是道。道无所有,已经分别无所有,就无所为,所以说思考无为道。如果认为有所为、有所执着,就不是思考。思考也是物,惟是理解意思;理解意思就知道十二因缘的事。也说思考是思念,惟是计算。断绝生死得到神足,是指心意有所思念为生,无所思念为死。得到神足的人,能够飞行,所以说生死应当断绝。
得神足有五意:一者、喜;二者、信;三者、精進;四者、定;五者、通也。四神足念不盡力得五通,盡力自在向六通,為道人四神足,得五通盡意可得六通盡意,謂萬物意不欲也。一、信;二、精進;三、意;四、定;五、黠,是五事,為四神足。念為力者,凡六事也。從信為屬四神足念,從喜、從念精進、從定、從黠,是為屬五根也。從喜定,謂信道;從力定,謂精進;從意定,謂意念定;從施定,謂行道也。為種故有根,有為之事皆為惡,便生想,不能得勝。謂得禪是因為力,亦謂惡不能勝善意。滅復起,故為力。力定者,惡意欲來,不能壞;善意故,為力定也。
获得神足通有五个要素:第一是喜悦;第二是信仰;第三是精进;第四是定力;第五是神通。通过四神足的修行,即使不尽全力也能获得五通,如果尽全力则能自在地达到六通,修行者通过四神足的修行,即使不尽全力也能获得五通,如果尽全力则能自在地达到六通,意味着对万物的心意不再有欲望。第一是信仰;第二是精进;第三是意念;第四是定力;第五是智慧,这五件事构成了四神足。念力是力量的体现,共有六件事。从信仰出发属于四神足的念力,从喜悦、从念力的精进、从定力、从智慧,这些属于五根。从喜悦的定力,称为信仰之道;从力量的定力,称为精进;从意念的定力,称为意念定;从施舍的定力,称为行道。因为有根,所以有为之事都是恶的,于是产生了妄想,不能获得胜利。说获得禅定是因为力量,也说恶不能战胜善念。恶念消失后善念再次升起,因此称为力量。有力量的定力,恶念想要来,也不能破坏;因为善念的缘故,所以称为力量定。
道人行道未得觀,當校計得觀。在所觀意不復轉,為得觀。止惡一法,為坐禪;觀二法,有時觀身,有時觀意,有時觀喘息,有時觀有,有時觀無,在所因緣當分別觀也。止惡一法,觀二法,惡已盡,止觀者為觀道。惡未盡不見道,惡已盡,乃得觀道也。止惡一法為知惡,一切能制不著意為止,亦為得息想隨止。得息想隨止,是為止惡一法。惡已止,便得觀故。為觀二法,為得四諦,為行淨。當復作淨者,識苦棄習,知盡行道,如日出時淨,轉出十二門故。經言:從道得脫也。去冥見明,如日出時,譬如日出多所見,為棄諸冥。
修行者在尚未达到观照的境界时,应当努力去实现观照。在观照时,心念不再动摇,这便是达到了观照。止息恶行是修行的第一步,坐禅是实现这一步骤的方法;观照则是第二步,有时观照身体,有时观照心意,有时观照呼吸,有时观照存在,有时观照虚无,根据因缘的不同,应当分别进行观照。止息恶行是修行的第一步,观照则是第二步,恶行已经止息,观照者便能走上观照之道。恶行未尽,无法见到真理;恶行已尽,才能走上观照之道。止息恶行是了解恶行,能够控制自己不陷入恶行,便是止息,也是达到心念的平静。达到心念的平静,便是止息恶行。恶行已止,便能进行观照。观照是实现四圣谛,是走向清净之路。再次进行清净修行,认识到苦的本质,放弃恶习,了解真理,走上修行之道,就像日出时的清净,驱散了十二种无明。经文说:通过修行达到解脱。从无明走向光明,就像日出时,日出时能看见许多事物,这是放弃了所有的无明。
冥為苦,何以知為苦?多所罣礙,故知為苦。何等為棄習?謂不作事。何等為盡證?謂無所有。道者,明識苦、斷習、盡證、念道。識從苦生,不得苦,亦無有識,是為苦也。盡證者,謂知人盡。當老病死證者,知萬物皆當滅,是為盡證也。譬如日出作四事:一、壞冥,謂慧能壞癡;二、見明,謂癡除獨慧在;三、見色萬物,為見身諸所有惡露;四、成熟萬物,設無日月,萬物不熟;人無有慧癡,意亦不熟也。上頭行俱行者,所行事已行,不分別說,謂行五直聲,身心并得行也。
冥界是苦的,怎么知道它是苦的呢?因为有很多障碍,所以知道它是苦的。什么是放弃习气?就是不造作。什么是彻底的证悟?就是无所得。修行者,要清楚地认识到苦、断除习气、彻底证悟、念道。认识从苦中生起,没有苦,也就没有认识,这就是苦。彻底证悟的人,知道人终将死去。证悟者,知道万物终将消亡,这就是彻底的证悟。比如日出时做四件事:一、驱散黑暗,意味着智慧能驱散愚痴;二、显现光明,意味着愚痴除去后,只剩下智慧;三、显现万物,是看到身体内所有的不洁之物;四、使万物成熟,如果没有日月,万物不会成熟;人如果没有智慧,愚痴,心意也不会成熟。修行者,所行之事已经完成,不分别讲述,就是实践五直道,身心都能修行。
從諦念法,意著法中;從諦念法,意著所念是便生是,求生死得生死,求道得道。內外隨所起意,是為念法。意著法中者,從四諦自知意生,是當得,是不生,是不得,是便却,意畏不敢犯。所行所念常在道,是為意著法中也。是名為法,正從諦本起,本著意。法正者,謂道法。從諦,謂四諦。本起著意者,謂所向生死萬事,皆本從意起。便著意,便有五陰所起。意當斷,斷本五陰便斷。有時自斷不念,意自起為罪,復不定在道為罪,未盡故也。意著法中者,諦意念萬物,為墮外法中,意不念萬物,為墮道法中。五陰為生死法,三十七品經為道法。意著法中者,謂制五陰不犯,亦謂常念道不離,是為意著法中也。
从真实的道理中思考法则,心意就会执着于法则之中;从真实的道理中思考法则,心意执着于所思考的法则,于是产生了追求生死的欲望,就会得到生死,追求道法就会得到道法。无论内心还是外界,随着心意的产生,这就是思考法则。心意执着于法则之中,从四圣谛中自我认知,心意的产生,应当得到什么,不应当得到什么,应当放弃什么,心意就会退缩,因为害怕而不敢触犯。行为和思考总是遵循道法,这就是心意执着于法则之中。这就是法则,正确地从真实的道理中产生,原本就执着于心意。正确的法则,指的是引导至涅槃的正道。从真实的道理,指的是四圣谛。原本执着于心意,指的是所有生死的万事万物,都是从心意开始的。一旦执着于心意,就会有五蕴的产生。心意应当断除,断除五蕴的根源就会断除。有时候自己断除不思考,心意自己产生就是罪过,心意不稳定在道法中也是罪过,因为还没有完全达到的缘故。心意执着于法则之中,真实地思考万物,就会堕入外道之中,心意不思考万物,就会堕入道法之中。五蕴是生死的法则,三十七品经是道法。心意执着于法则之中,指的是控制五蕴不触犯,也指的是经常思考道法不偏离,这就是心意执着于法则之中。
所本正者,所在外為物本,為福所;在內總為三十七品經,行道非一時端故。言所本者,謂行三十七品經法,如次第隨行,意不入邪為正,故名為所本正。所本正,各自異行,以無為對本,以不求為對正;以無為為對無為,以不常為對道,以無有為對亦無有所、亦無有本、亦無有正,為無所有也。定覺受身,如是法道,說謂法定。道說者,謂說所從因緣得道。見陰受者,為受五陰。有入者,為入五陰中。因有生死陰者,為受正;正者,道自正,但當為自正心耳。人行安般守意,得數,得相隨,得止,便歡喜,是四種。譬如鑽火見煙,不能熟物,得何等喜?用未得出要故也。
所谓本正,是指外在事物的根本,是福业的所在;内在则总括为三十七品经,修行不是一时的端倪。所谓本正,是指修行三十七品经法,按照次第修行,心意不入邪道,因此称为本正。本正各自有不同的修行方式,以无为对应本,以无求对应正;以无为对应无为,以无常对应道,以无有对应无所有、无有本、无有正,这就是无所有。定觉受身,这样的法道,称为法定。道的讲述,是指讲述从因缘中得道。见到五阴的受者,就是接受五阴。有入者,就是进入五阴之中。因为有生死五阴,所以接受正道;正道,道自然正,只需自己正心即可。人修行安般守意,得到数,得到相随,得到止,便生欢喜,这是四种。就像钻木取火见到烟,不能煮熟食物,得到什么欢喜呢?因为还未达到解脱的缘故。
安般守意有十八惱,令人不隨道:一為愛欲,二為瞋恚,三為癡,四為戲樂,五為慢,六為疑,七為不受行相,八為受他人相,九為不念,十為他念,十一為不滿念,十二為過精進,十三為不及精進,十四為驚怖,十五為強制意,十六為憂,十七為怱怱,十八為不度意行愛,是為十八惱。不護是十八因緣不得道,以護便得道也。不受行相者,謂不觀三十二物,不念三十七品經,是為不受行相。受他人相者,謂未得十息,便行相隨,是為受他人相。他念者,入息時念出息,出息時念入息,是為他念。不滿念者,謂未得一禪,便念二禪,是為不滿念。
修习安般守意时会遇到十八种障碍,这些障碍会阻碍人遵循正道:第一种是贪欲,第二种是愤怒,第三种是愚痴,第四种是沉迷于娱乐,第五种是傲慢,第六种是怀疑,第七种是不观察三十二种身体现象,第八种是观察他人的行为,第九种是心不在焉,第十种是分心,第十一种是不满足于当前的修行,第十二种是过度精进,第十三种是精进不足,第十四种是恐惧,第十五种是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第十六种是忧虑,第十七种是匆忙,第十八种是沉溺于爱欲而忽略修行。这十八种障碍如果不加以防护,就无法得道;如果防护得当,就能得道。所谓不观察三十二种身体现象,是指不观察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所谓观察他人的行为,是指在还没有掌握呼吸的技巧时,就模仿他人的行为。所谓心不在焉,是指在吸气时想着呼气,在呼气时想着吸气。所谓不满足于当前的修行,是指还没有达到初禅的境界,就渴望达到二禅的境界。
強制意者,謂坐亂,意不得息,當經行、讀經,以亂不起,是為強制意也。精進為黠,走是六事中,謂數息、相隨、止、觀、還、淨,是為六也。何等為喘?何等為息?何等為氣?何等為力?何等為風?喘者,為意息,為命守,為氣,為視聽風,為能言語,從道屈伸力,為能舉重瞋恚也。要從守意得道,何緣得守意?從數轉得息,息轉得相隨,止觀還淨亦爾也。
要控制心意,当坐禅时心乱,无法平静,应起身行走或诵读经文,以避免心乱。这就是控制心意的方法。精进修行是智慧的表现,修行的六个方面包括:数息、随息、止、观、还、净,这六个方面是修行的基础。什么是喘息?什么是呼吸?什么是气?什么是力?什么是风?喘息是心意的呼吸,是生命的守护,是气,是视听的风,是说话的能力,是行动的力量,是举起重物和愤怒的力量。要通过守护心意来达到道,如何守护心意?通过数息来转变呼吸,通过呼吸转变来随息,止、观、还、净也是如此。
行道欲得止意,當知三事:一者、先觀念身本何從來,但從五陰行有,斷五陰不復生;譬如寄託須臾耳,意不解,念九道以自證。二者、自當內視心中隨息出入。三者、出息入息念滅時。息出小輕念滅時,何等為知無所有?意定便知空,知空便知無所有。何以故?息不報便死,知身但氣所作,氣滅為空,覺空墮道也。故行道有三事:一者、觀身;二者、念一心;三者、念出入息。復有三事:一者、止身痛痒;二者、止口聲;三者、止意念行,是六事疾得息也。要經言:一念謂一心,近念謂計身,多念謂一心,不離念謂不離念。身行是四事,便疾得息也。
修行者想要达到心的定静,应当了解三件事:第一,先思考身体的本质,它只是由五阴(色、受、想、行、识)构成,断除五阴就不再产生;就像暂时寄存的东西,心意若不理解,就思考九道来自我证明。第二,应当内观心中随着呼吸的出入。第三,当呼吸出入时,念头消失。呼吸轻微,念头消失时,如何知道无所有?心意定静就能知道空,知道空就能知道无所有。为什么?呼吸停止就意味着死亡,知道身体只是由气构成,气灭则为空,意识到空就堕入道。因此修行有三件事:第一,观察身体;第二,保持一心;第三,关注呼吸的出入。还有三件事:第一,停止身体的痛苦和瘙痒;第二,停止言语;第三,停止意念的活动,这六件事能快速达到定静。经文说:一念就是一心,近念就是思考身体,多念就是一心,不离开念就是不离开念。身体的行为是四件事,就能快速达到定静。
坐禪數息,即時定意,是為今福;遂安隱不亂,是為未來福;益久續復安定,是為過去福也。坐禪數息不得定意,是為今罪;遂不安隱亂意起,是為當來罪;坐禪益久遂不安定,是為過去罪也。亦有身過、意過:身直數息不得,是為意過;身曲數息不得,是為身過也。坐禪自覺得定意,意喜為亂意,不喜為道意。坐禪念息已止便觀,觀止復行息。人行道,當以是為常法也。
坐禅时数息,即刻能使心定,这是现在的福报;持续安稳不乱,这是未来的福报;随着时间的增长,心更加安定,这是过去的福报。坐禅时数息却不能使心定,这是现在的罪过;持续不安稳,心乱意起,这是未来的罪过;坐禅时间越长,心越不安定,这是过去的罪过。也有身体上的过错和心理上的过错:身体坐得不直,数息不能成功,这是心理上的过错;身体坐得弯曲,数息不能成功,这是身体上的过错。坐禅时自己觉得心定了,如果心中生起喜悦,这是扰乱心的意;如果心中不生喜悦,这是修行的意。坐禅时,当呼吸停止后便开始观察,观察停止后再继续呼吸。修行的人,应当将这些作为常规的修行方法。
佛說有五信:一者、信有佛有經;二者、去家下頭髮求道;三者、坐行道、四者、得息;五者、定意。所念不念為空,難不念為空。何以故念息?報曰:息中無五,色貪、婬、瞋恚、愚癡、愛欲,是亦為空也。可守身中意者,謂意在身觀,是為身中意。人不能制意,故令數息,以黠能制意,不復數息也。
佛陀说有五种信心:第一,相信有佛有经;第二,离家剃发求道;第三,坐禅修行;第四,得到呼吸的控制;第五,心定。所念的不念为空,难以不念也为空。为什么要念息呢?回答说:呼吸中没有五毒,即色欲、淫欲、愤怒、愚痴、爱欲,这些也都是空的。可以守护身体中意的,是指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上观察,这就是身体中的意。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意,所以要用数息的方法,等到智慧能够控制意时,就不再需要数息了。
問:何等為自知?何等為自證?報:謂能分別五陰是為自知,不疑道是為自證也。
问:什么是自知?什么是自证?答:能够分辨五蕴就是自知,对道不怀疑就是自证。
問曰:何等為無為?報:無為有二輩:有外無為,有內無為。眼不觀色,耳不聽聲,鼻不受香,口不味味,身不貪細滑,意不志念,是為外無為;數息、相隨、止、觀、還、淨,是為內無為也。
問:現有所念,何以為無為?報:身口為戒,意向道行,雖有所念,本趣無為也。
問:何等為無?何等名為?報:無者,謂不念萬物;為者,隨經行指事稱名,故言無為也。
問:設使宿命對來到,當何以却?報:行數息、相隨、止、觀、還、淨,念三十七品經能却。
難:宿命對不可却,數息行三十七品經何以故能却?報:用念道故消惡。設使數息、相隨、止、觀、還、淨不能滅惡,世間人皆不得道;用消惡,故得道。數息、相隨、止、觀、還、淨,行三十七品經尚得作佛,何況罪對,在十方積如山,精進行道,不與罪會。
問曰:經言作是何以故不會?報:用作是故也。數息為墮十二品。何謂十二品?數息時,墮四意止;息不亂時,為墮四意念斷,得十息;有時為墮四神足,是為墮十二品也。
問:何等為念三十七品經?報:謂數息、相隨、止、觀、還、淨,行是六事,是為念三十七品經也。行數息,亦為行三十七品經。
問:何以故為行三十七品經?報:數息為墮四意止。何以故?為四意止,亦墮四意斷,用不待念,故為四意斷;亦墮四神足,用從信,故為神足也。數息為墮信根,用信佛意喜,故生信根;亦墮能根,用坐行,故為墮能根;亦墮識根,用知諦,故為識根;亦墮定根,用意安,故為定根;亦墮黠根,用離癡意解結,故為黠根也。數息亦墮信力,用不疑,故為信力;亦墮進力,用精進,故為進力;亦墮念力,用餘意不能攘,故為念力;亦墮定力,用一心,故為定力;亦墮黠力,用前分別四意止、斷、神足,故為黠力也。
數息亦墮覺意。用識苦,故為覺意;亦墮法識覺意,用知道因緣,故為法覺意;亦墮力覺意,用棄惡,故為力覺意;亦墮愛覺意,用貪樂道,故為愛覺意;亦墮息意覺,用意止,故為息意覺;亦墮定覺意,用不念,故為定覺意;亦墮守覺意,用行不離,故為守覺意也。
數息亦墮八行,用意正,故入八行。定意、慈心、念淨法,是為直身;至誠語、軟語、直語、不還語,是為直語。黠在意,信在意,忍辱在意,是為直心。所謂以聲息,是為十善墮道行也。數息亦墮直見,用諦觀,故為直見;亦墮直行,用向道,故為直行;亦墮直治,用行三十七品經,故為直治;亦墮直意,用念諦,故為直意;亦墮直定,用意白淨,壞魔兵,故為直定,是為八行。何等為魔兵?謂色、聲、香、味、細滑,是為魔兵。不受是為壞魔兵。
三十七品應斂,設自觀身,觀他人身,止婬,不亂意,止餘意;自觀痛痒,觀他人痛痒,止瞋恚;自觀意,觀他人意,止癡;自觀法,觀他人法,得道,是名為四意止也。避身為避色,避痛痒為避五樂,避意為避念,避法不墮願業治生,是名為四意念斷也。識苦者,本為苦,為苦者,為有身。從苦為因緣起者,所見萬物。苦習者,本為苦,從苦為因緣生。盡者,萬物皆當敗壞。為增苦習,復當為墮八道中。道人當念是八道,是名為四,為四收苦,得四神足念也。信佛意喜,是名為信根。為自守行法,從諦身意受,是名能根,為精進;從諦念遂諦,是名識根,為守意;從諦一意,從諦一意止,是名定根,為正意;從諦觀諦,是名黠根,為道意,是名為五根也。
從諦信不復疑,是名信力;棄貪行道從諦自精進,惡意不能敗精進,是名進力;惡意欲起當即時滅,從諦是意無有能壞意,是名念力;內外觀從諦以定,惡意不能壞善意,是名定力;念四禪從諦得黠,惡意不能壞黠意,是名黠力。念出入盡復生,是名為五力也。從諦念諦,是名為覺意。
得道意,從諦觀諦,是名法名法識覺意;得生死意,從諦身意持,是名力覺意;持道不失為力,從諦足喜諦,是名愛覺意;貪道法行道行道法,從諦意得休息,是名息意,覺已息安隱,從諦一念意,是名定覺意;自知意,以安定從諦自在,意在所行從觀,是名守意覺;從四諦觀意,是名為七覺意也。
從諦守諦,是名直信道;從諦直從行諦,是為直從行念道;從諦身意持,是名直治。法不欲墮四惡者,謂四顛倒。從諦念諦,是名直意不亂意;從諦一心意,是名直定。為一心上頭,為三法意行,俱行以聲身心,如是佛弟子八行,是名四禪,為四意斷也。第一行為直念,屬心,常念道;第二行為直語,屬口,斷四意;第三行為直觀,屬身,觀身內外;第四行為直見信道;第五行為直行,不隨四惡,謂四顛倒;第六行為直治,斷餘意;第七行為直不墮貪欲;第八行為直定正心,是為八行。佛、辟支佛、阿羅漢所不行也。
第一行為直念。何等為直念?謂不念萬物,意不墮是中,是為直念;念萬物,意墮中,為不直念也。四意止者:一意止為身念息,二意止為念痛痒,三意止為念意息出入,四意止為念法因緣,是為四意止也。
道人當念是四意止:一者、為我前世愛身,故不得脫;二者、今有劇怨家。何以故?所欲者愛生,當斷已斷,為外身觀止也。四意止者,意止者,意不在身為止意,不在痛痒為止意,不在意為止意,不在法為止意。隨色誠便生,是為不止也。
問:人何以故不墮四意止?報:用不念苦、空、非身、不淨故,不墮四意止。若人意常念苦、空、非身、不淨,行道者常念是四事不離,便疾得四意止也。
問:何等為身意止?謂念老、病、死,是為身意止。何等為痛痒意止?謂所不可意,是為痛痒意止。何等為意意止?謂已念、復念,是為意意止。何等為法意止?謂往時為行,還報為法,亦謂作是得是,是為法意止也。
四意止有四輩:一者、念非常意止;二者、念苦身意止;三者、念空有意止;四者、念不淨樂意止,是為四意止。一切天下事皆墮身痛痒、墮法,都盧不過是四事也。四意止者:一者、但念息不邪念;二者、但念善不念惡;三者、自念身非我所,萬物皆非我所,便不復向;四者、眼不視色,意在法中,是名為四意止也。
道人當行四意止:一者、眼色,當校計身中惡露;二者、意歡喜念樂,當念痛痒苦;三者、我意瞋他,人意亦瞋;我意轉他,人意亦轉,便不復轉意;四意者,我意嫉他,人意亦嫉;我念他人惡,他人亦念我惡,便不復念,是為法也。身意止者,自觀身,觀他人身。何等為身?欲言痛痒是身,痛無有數;欲言意是身,復非身有過去,意未來意;欲言法是身,復非身有過去未來法;欲言行是身,行無有形,知為非身。得是計,為四意止也。意不墮色念,識亦不生,耳、鼻、口、身亦爾。意不在身為心,意不在痛痒,意不在念,意不在法為心也。
問:誰主知身意痛痒者?報:有身,身意知;痛痒,痛痒意知;意意,意意知;有飢,飢意知;有渴,渴意知;有寒,寒意知;有熱,熱意知。以是分別知也。身意起身意,痛痒意起痛痒意,意意起意意,法意起法意。四意止,謂意念惡,制使不起,是為止也。四意止亦隨四禪,亦隨四意止。隨四意止為近道,不著惡便善意生;四禪為四意定,為止意也。
行道有四因緣:一、止身;二、止痛痒;三、止意;四、止法。止身者,謂見色念不淨;止痛痒者,謂不自貢高;止意者,謂止不瞋恚;止法者,謂不疑道人行。四意止,意起念生,即時識對行藥,得一意止,便得四意止也。
四意定:一者、自觀身,亦復觀他人身;二者、自觀痛痒,亦復觀他人痛癢;三者、自觀心,亦復觀他人心;四者、自觀法因緣,亦復觀他人法因緣。如是身,一切觀內外因緣、成敗之事,當念我身,亦當成敗,如是是為四意定也。人欲止四意,棄為外,攝為內;已攝意為外,棄為內也。觀他人身,謂自觀身不離他,便為觀他人身苦,觀他人身為非痛痒,意法亦爾也。自貪身,當觀他人身;念他人身,便自觀身,如是為意止。
問:意見行何以為止?報:意以自觀身貪,便使觀他人身,為意從貪轉故應止;若意貪他人身,當還自觀身也。
有時自身觀,不觀他人身;有時當觀他人身,不當自觀身;有時可自觀身,亦可觀他人身;有時不可自觀身,亦不可觀他人身。自觀身者,為校計觀他人身,意不止,須自念身為著,便轉著他人身。觀他人身為見色、肥、白、黛眉、赤脣,見肥當念死人脹,見白當念死人骨,見眉黑當念死人正黑,見朱脣當念血正赤。校計身諸所有,以得是意便轉,不復愛身也。
觀有內外,嫉、恚、疑當內觀,貪、婬當外觀。貪當念非常敗,婬當念對所有惡露。如自觀身婬,當念四斷意也。觀有兩輩:一者、觀外;二者、觀內。觀身有三十六物,一切有對皆屬外;觀無所有為道,是為內觀也。觀有三事:一者、觀身四色,謂黑、青、赤、白;二者、觀生死;三者、觀九道。觀白見黑為不淨,當前聞以,學後得道;未得道,為聞得別,為證得,為知也。觀有四:一者、身觀;二者、意觀;三者、行觀;四者、道觀,是為四觀。譬如人守物,盜來便捨物;視盜人已得觀,便捨身觀物也。
觀有二事:一者、觀外諸所有色;二者、觀內謂無所有。觀空已得四禪,觀空無所有,有意、無意、無所有,是為空,亦謂四棄得四禪也。欲斷世間事,當行四意止,欲除四意止,當行四意斷。人墮貪,貪故行。四神足飛,但有五根無有五力,不能制,但有五力無有五根,不生。得四神足,尚轉五力,能制上次十二品。四意斷,不作現在罪,但畢故罪,是為四意斷也。畢故不受新,為四意止,故畢新止,為四意斷,故竟新斷,為四神足。知足不復求守意,意為畢,生為新,老為故,死為身體壞敗為盡也。四意斷,謂常念道。善念生便惡念斷,故為斷息道;善念止便惡念生,故為不斷也。四意斷者,意自不欲向惡是為斷,亦謂不念罪斷也。
四神足:一者、身神足;二者、口神足;三者、意神足;四者、道神足。念飛,念不欲滅,不隨道也。四伊提鉢,四為數,伊提為止,鉢為神足。欲飛便飛,有時精進坐七日便得,或七日,或七歲也。得神足可久在世間,不死有藥:一者、意不轉;二者、信;三者、念;四者、有諦;五者、有黠,是為神足藥也。得四神足,不久在世間,有三因緣:一者、自厭其身臭惡,故去;二者、無有人能從受經道,故去;三者、恐怨惡人誹謗得罪,故去也。神足九輩,謂乘車馬,步疾走,亦為神足;外戒堅亦為神足;至誠亦為神足;忍辱亦為神足也。行神足當飛意。
問:何為飛意?報:有四因緣:一者、信;二者、精進;三者、定;四者、不轉意。何等為信?信飛行。何等為精進?飛行。何等定?飛行。何等為不轉意?謂著飛行不轉意也。身不欲行道,意欲行便行,神足如是,意欲飛即能飛也。
五根,譬如種物,堅乃生根,不堅無有根。信為水雨,不轉意為力,所見萬物為根,制意為力也。信根中有三陰:一為痛痒,二為思想,三為識陰。定根中有一陰,謂識陰也。
五根、五力、七覺意,中有一陰者,中有二陰者,中有三陰者,有四陰者,皆有陰。
問:是道行,何緣有陰?報:以泥洹無陰,餘皆有陰也。七覺意,上三覺屬口,中三覺屬身,下一覺屬意。何等為覺?念念為覺,念念為得,覺得是意,便隨道也。外七覺意為墮生死,內七覺意為隨道。內七覺意者,謂三十七品經;外七覺意者,謂萬物也。覺者為識事,便隨覺意也。有覺意便隨道覺,有覺意墮罪覺。三十七品經便正意,是為隨道;覺善惡,是為墮罪也。
問:何等為從諦身意持報?謂身持七戒,意持三戒,是為身意持也。從諦意得休息,從四諦意因緣休;休者為止,息為思,得道為受思也。貪樂道法,常行道為愛覺意,持道不失為力覺意,已得十息身安隱為息覺意,自知已安為定覺意。身意持,意不走為持,從諦自在,意在所行,謂得四諦。亦可念四意止,亦可四意斷,亦可四神足,亦可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行,是為自在意。
在所行從諦觀者,為三十七品經要。是為守意覺者,謂諦不復受罪也。八行有內外,身為殺、盜、婬,聲為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為嫉、妬、癡。是上頭三法,為十事在外,五道在內也。從諦守諦,從為神,守為護,謂法不犯罪。諦為道,知非常、苦、空、非身、不淨為直見;非常人計為常,思苦為樂,空計為有,非身用作身,不淨計為淨,是為不直見也。何等為直見?信本因緣,知從宿命有,是名為直見。何等為直治?分別思惟,能到善意,是為直治。何等為直語?守善言,不犯法,如應受言,是名為直語也。何等為直業?身應行不犯行,是名為直業也。
何等為直治?隨得道者教戒行,是名為直治也。何等為直精進?行行無為,晝夜不中止,不捨方便,是名為直精進方便也。何等為直念?常向經戒,是名為直念。何等為直定?意不惑亦不捨行,是名為直定。如是行,令賢者八業行具,已行具足,便行道也。八直有治、有行,行八直,乃得出要,身不犯戒,是為直治。慧、信、忍辱是為行身,意持是名為直治。謂無所念為直,有所念為不直也。
十二部經都皆墮三十七品經中,譬如萬川四流,皆歸大海。三十七品經為外,思惟為內。思惟生道故為內;道人行道,分別三十七品經,是為拜佛也。三十七品經亦墮世間,亦墮道。諷經口說是為世間,意念是為應道。持戒為制身,禪為散意。行從願,願亦從行。行道所向,意不離;意至佛,意不還也。
亦有從次第行得道,亦有不從次行得道。謂行四意止、斷、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行,是為從次第。畏世間惡,身便一念從是得道,是為不從次第。道人能得三十七品行意,可不順從數息、相隨、止也。身口七事,心、意、識各有十事,故為三十七品。四意止、斷、神足屬外,五根、五力屬內,七覺意、八行得道也。泥洹有四十輩,謂三十七品經并三向,凡四十事,皆為泥洹。
問:數息為泥洹,非報數息、相隨,鼻頭止意有所著,不為泥洹,泥洹為有不?報:泥洹為無有,但為苦滅,一名意盡。
難:泥洹為滅。報:但善惡滅耳。
知行者,有時可行四意止,有時可行四意斷,有時可行四神足,有時可行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行。諦者,為知定亂。定為知行,亂為不知行也。
問:何以故正有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行?報:人有五根,道有五根;人有五力,道有五力;人有七使,道有七覺意;行有八直,應道八種。隨病說藥,因緣相應。眼受色、耳聞聲、鼻向香、口欲味、身貪細滑,是為五根。何以故名為根?已受當復生,故名為根,不受色、聲、香、味、細滑,是為力,不墮七使為覺意,已八直為應道行。五根堅意,五力為不轉意,七覺為正意,八行為直意也。
問:何等為善意?何等為道意?報:謂四意止、斷、神足、五根、五力,是為善意;七覺意、八行,是為道意。有道善,有世間善。從四意止至五根、五力,是為道善;不婬、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瞋、癡,是為世間善。諦見者,知萬物皆當滅,是為諦見;萬物壞敗,身當死,以不用為憂,是為諦觀。意橫意走,便責對得制,是為除罪;諸來惡不受為禪。
一心內意十二事智慧,七為數,八為相隨,九為止,十為觀,十一為還,十二為淨,是為內十二事;外復十二事,一為目,二為色,三為耳,四為聲,五為鼻,六為香,七為口,八為味,九為身,十為細滑,十一為意,十二為受欲,是為外十二事也。術闍者為智,凡有三智:一者、知無數世父母、兄弟、妻子;二者、知無數世白黑、長短,知他人心中所念;三者、毒以斷,是為三也。沙羅惰怠者,為六通智:一為神足,二為徹聽,三為知他人意,四為知本所從來,五為知往生何所,六為知索漏盡,是為六也。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卷下
此經按經首序及見經文,似是書者之錯,經注不分而連書者也。義當節而注之,然往往多有不可分處,故不敢擅節,以遺後賢焉。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