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迦葉本經
西晉 竺法護譯1卷CBETA T0496少于一万字 26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佛說大迦葉本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我听到这样的记载:
一時,佛遊王舍城靈鷲山。
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的靈鷲山游化。
爾時,城中有勢富梵志,名曰尼拘類(晉曰無恚) ,財富無數,金銀七寶,田宅牛馬,不可稱計。梵志有子,名曰畢撥學志,捨六十佉梨金寶好物及千具犁牛,捐仁賢妻——天下第一光顏,微妙面色為最——心自念言:「當趣世間阿羅漢,學淨修梵行。」詣多子神祠藥樹之下,噉食其果。於是,世尊轉大法輪,轉法輪竟與比丘眾退,至多子神祠,止其精舍。
那时,城中有一位富有的梵志,名叫尼拘類(意为无恚),他的财富无法计数,金银和七宝、田地和住宅、牛和马,数量之多无法称量。这位梵志有一个儿子,名叫畢撥學志,他放弃了六十斛金宝和美好的物品,以及千头犁牛,舍弃了仁慈贤惠的妻子——她的美貌天下第一,面色微妙至极——他心中自语:「我应当追求世间的阿羅漢,学习清净的梵行。」他前往多子神祠的药树下,食用其果实。那时,世尊转动了大法轮,转动法轮结束后,与比丘众一同退至多子神祠,停留在精舍中。
於時,畢撥學志夜欲向明,住立遙見世尊在叢樹間,光明遠照,威曜普達,志即念言:「今此叢樹,天已向明,威神普照,光明無量,殊妙巍巍。於此樹間,必有鹿王、大雄師子,若有天神及大神通神足大變,必爾不疑。我當往觀。」
那时,畢撥學志在夜晚即将破晓时,站立着远远地看见世尊在树丛中,光明远照,威神普照,他立即想到:「现在这树丛中,天色已近黎明,威神普照,光明无量,非常奇妙而庄严。在这树丛中,必定有鹿王、大雄狮子,或者是天神以及具有大神通的神足大变化,必定无疑。我应当前去观看。」
時畢撥學志即從坐起,往詣叢樹,遙見世尊光明百千,足底相文,眾好具足,即時歎曰:「吾等先古神仙所遺經典,說有瑞應三十二大人之相分別具足,當趣二處:設在家者為轉輪聖王,主四天下,選擇要教,治以正法,刀杖兵甲,制而不施;假使出家,棄國捐王,當為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寧可親覲。」
这时,毕钵学志立刻从座位上起身,前往树丛,远远地看见世尊光明照耀千百倍,足底的相文和各种美好的特征都完备,随即赞叹道:“我们古代的神仙所遗留的经典中,提到有三十二种大人的瑞应和相好完全具备,将会有两种趋向:如果在家,将成为转轮圣王,统治四天下,选择重要的教法,以正法治理,刀杖兵器,制定而不施加;如果出家,放弃国家和王位,将成为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就、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称佛世尊。我应当亲自去拜见。”
畢撥學志往詣佛所,覩世尊在於樹間端嚴而坐,猶大形象,七寶合成,威德巍巍,諸根寂定,道心靜然,逮最憺怕,忽然清淨,度于彼岸,猶若金山,若須彌王,猶如夜分坐於幽冥然大炬火,譬龍在深淵其水清涼;相三十二莊嚴其身,如大山王頂有大火然、如日出山岡光曜普照、如月盛滿眾星獨明、如轉輪王眷屬圍繞;八十種好遍布其體,猶若干華,各各開擺億百千光,從聖體出。畢撥學志見佛如是,心懷欣然,如冥見光,尋趣世尊,揖讓談語,自達姓名,却坐一面。
毕拨学志前往佛陀所在之处,看到世尊端坐在树间,庄严而坐,如同巨大的塑像,由七宝合成,威德高耸,各种感官都处于寂静安定的状态,道心宁静,达到了极度的恬静安乐,忽然之间变得清净,超越了生死的彼岸,如同金山,如同须弥山之王,又如夜晚坐在幽暗中的大火把,譬如龙在深渊中,其水清凉;他的身体以三十二种相好为装饰,如同山顶上有大火燃烧、如同日出时分照耀山岗、如同满月独明于众星之中、如同转轮王被眷属围绕;八十种美好特征遍布他的身体,如同众多花朵,各自展开,散发出亿万道光芒,从圣体中发出。毕拨学志见到佛陀如此,心中充满喜悦,如同在黑暗中见到光明,立刻走向世尊,行礼交谈,自我介绍,然后退坐到一旁。
佛為說經,解若干義,分別其慧;論佛世尊有誨悅辭,布施持戒,愛欲之病,挑塵勞心,出家為上,憒擾諸品,應病授藥。尊見其心應時柔心——狐疑蓋心,悅信之心,罪福之心,若平等心——應心與合而為說法,如諸佛法,察其根源,而分別說苦、習、盡、道。即於坐上,遠塵離垢,諸法眼生,現在獲度;覩見法源,分別經典,拔于狐疑,得立果證。受教誨慧,致勇猛法,即從座起,更整衣服,右膝著地,稽首佛足:「我初來時,觀尊足心,自說名字,觀佛相好,心懷踊躍,而失禮敬。」
佛陀为我们讲解经文,阐释了众多意义,分析了智慧;讨论了佛世尊的教导和令人愉悦的言辞,布施和持戒,爱欲的疾病,挑起烦恼的心,出家为上策,混乱的各种品级,根据病情给予治疗。尊者观察他们的心,及时以柔和的心——怀疑的心,喜悦信任的心,罪与福的心,或者平等的心——根据他们的心性来讲解佛法,如同所有佛陀的法则,观察其根源,分别讲述苦、习、尽、道。就在座位上,远离了尘世的污垢,法眼顿开,现在获得了度脱;看到了法的源头,分析了经典,消除了怀疑,确立了果证。接受了教导的智慧,达到了勇猛的法门,随即从座位上起身,整理好衣服,右膝着地,向佛的双足行礼:「我初次来时,观察尊者的足心,自报了名字,观想佛陀的相好,心中充满喜悦,却失去了礼敬。」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是故賢者,從今以往,若族姓子!有所至到,心念猶月,如月光照。種姓光明威曜,如是族姓子開目而行。如是,迦葉!從今日始,若族姓子!制心修行,如月盛滿遊行空時。是故,迦葉!從今日始,族姓子所遊至處,制心修行,猶如日光照於天下。其族姓子未曾閉目,制心修行,猶如日光,亦當如是。」
佛告迦葉:「從今日始,制心修行,猶如蜜蜂,所至到處,多所發起,猶如蜜蜂採諸花味,不萎色香。若族姓子!制心修行,從今日始,造行如是。」
佛告迦葉:「從今已往,制心修行,當如地、水、火、風,得淨不喜,得諸不淨——屎、尿、膿血、死蛇、死人污露——不以愁憂;若得華香、金銀、七寶、五種彩色,不以喜悅,無增無減。族姓子制心修行,亦當如是:嗟歎稱譽,安樂歡豫,不以為悅;若遇誹謗、眾苦、惱患,不以愁憂。」
佛告迦葉:「從今日始,族姓子制心修行,當如拂淨物,亦拂不淨,亦拂屎、尿、涕、唾、膿血、死狗、死蛇、死人污露,不以淨悅,不淨不憂。若族姓子!制心修行,亦當如是。」
佛陀告诉迦葉:从今天开始,族姓子应当控制自己的心念,进行修行,就像擦拭干净的东西一样,也要擦拭不干净的,包括粪便、尿液、鼻涕、唾液、脓血、死狗、死蛇、死人的污秽和露水,不因干净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不干净而感到忧虑。如果族姓子,控制心念进行修行,也应当如此。
佛告迦葉:「從今以往,制心修行,當如掃帚 ,淨亦掃,不淨亦掃。」
佛陀告诉迦葉:从今往后,要控制心念进行修行,就像扫帚一样,既扫除干净的东西,也扫除不干净的东西。
佛告迦葉:「從今以往,族姓子制心修行,當如凶 祝子,常低頭行,在所至到,常內其手,若裸形人,羞身不蔽,在於世間,趣欲活命,不說本姓,若可不可,不以自宣。若族姓子!制心修行,亦當如是。」
佛陀告诉迦葉:从今往后,族姓子应当控制心念进行修行,就像一个谦卑的人,总是低头行走,无论走到哪里,总是把手放在里面,就像一个赤身裸体的人,因为羞愧而不遮掩身体,在世间为了生存而奔波,不透露自己的出身,不论是好是坏,也不自我宣扬。如果族姓子,控制心念进行修行,也应当如此。
佛告迦葉:「從今以往,族姓子制心修行,如截角牛,如牛截角,賢善柔順,不貪四事,詣於四衢,於四衢道,無有門戶,而危其命。若族姓子!制心修行,亦當如是。」
佛告迦葉:「從今以往,制心修行,當如鐵釜,又如諸燈,如釜、燈穿,多有孔漏滿中油脂;如明眼人從一邊觀,釜、燈諸孔脂油漏出,各各墮地。若族姓子!察身非常,四大合成,九孔穿漏,皆出不淨,不貪樂身,不以為奇。」
於是,大迦葉從佛世尊聞月喻行,即受諷誦觀八脫門。佛告迦葉:「詣光曜樹。」迦葉應曰:「唯然,世尊!」即從坐起,在佛後住。
時,佛與大迦葉出其叢樹,詣異叢樹。尋復出去,坐異樹下,告大迦葉:「於此樹下,為如來敷座,吾身疲弊,其背甚痛。」迦葉受教,促疾促疾為佛敷座,令其方正。敷座已竟,前白大聖:「敷座已訖,唯願就席。」
佛尋坐竟,告迦葉曰:「是地柔軟,細滑妙好。」
迦葉曰:「唯然,世尊!彼地此地,今者人身,會歸此地。唯然,世尊!歸於盡滅,持心忍辱,當如是地。今我法衣亦猶柔好,願佛愍傷,加哀受之。」
佛告迦葉:「假使我受柔軟絳衣,汝服何等?」
迦葉白佛:「往古諸世尊讚譽:『若族姓子!著塚間死人弊衣及五納衣,為安諸天及世間人。』」
佛言:「善哉,善哉!迦葉!多所哀愍,多所安隱,著弊納衣,往古諸佛所稱歎者。迦葉!汝起,促取水來,吾甚飢渴,意欲飲水。」
「唯然,世尊!」即受教起,稽首足下,繞佛三匝,促疾促疾欲行取水。
諸比丘見,尋時問之:「仁為耆年,不以貢高,亦不憂慼,寂除凶欲入無所處,何因為沙門欲受具戒,今所至?」
迦葉報曰:「汝等詣佛,以持此事自問大聖,悉當為汝分別說之。」
於時,賢者大迦葉即取水來,往奉上佛。佛尋受之,飲水竟,便殘水持與迦葉。即受,以著一面,長跪叉手,右膝著地,更整衣服,白世尊曰:「我行取水,見諸弟子及諸比丘,問我曰:『仁為耆年,不以貢高,不以憂慼,亦不癡妄,寂諸四事眾欲之凶。』我自捨六十佉犁金妙珍寶、犁牛千具,棄妻玉女天下第一,其有世間能成羅漢,吾當從受。今者弟子諸比丘眾,悉來問吾。我時前在多子神祠,在藥樹下,噉其果蓏,於是世尊未受具戒。爾時,世尊遊於王舍城,我時在竹樹間迦蘭園。明旦,著衣持鉢,入城分衛,見日大殿有千光出。
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竹樹間。時見世尊,吾自憶念,謂日更出,若大天神,夜忽如晝。時佛晡時從宴坐起,如月宮殿振大光明,則以覆蔽諸日月光,譬如大炬照於闇冥。佛在弟子眾中,威神光明,亦復如是。為諸比丘,講說經法,如轉輪王與諸子眷屬俱,與無央數眾比丘俱。吾爾時觀死不覩見諸比丘眾,無能受者,無能為師,唯獨如來,將出世間,興隆道化,而取滅度,今諸比丘,故來問我。
爾時,世尊告迦葉曰:「多有比丘不了善惡、覺與不覺,不解福田。諸法之處多有義理,是說第一。迦葉最尊,不以貢高,平等無憂,寂諸四事諸欲之凶,第一成就,受具足戒。」
佛說如是,賢者迦葉及諸比丘莫不歡喜。
佛說大迦葉本經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