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難四事經
吳 支謙譯1卷CBETA T0493少于一万字 19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佛說阿難四事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听闻如下:
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欲滅度。時阿難白佛言:「我念天龍、鬼神、帝王、人民與佛相見,聞佛教誡,無不歡喜。在志所願,或作沙門,得應真者;或有居家,奉行五戒,死得上天者。今佛去世,天龍、鬼神、帝王、人民及四輩弟子,當何恃賴得福得度?將當復從誰得之乎?」
有一次,佛陀在拘夷那竭国,即将入涅槃。那时阿难对佛陀说:“我回忆起天龙、鬼神、帝王、人民与佛陀相见,听闻佛陀的教诲,无不心生欢喜。他们心中所愿,有的出家成为沙门,得到应真的境界;有的在家修行,奉行五戒,死后得以升天。现在佛陀离世,天龙、鬼神、帝王、人民以及四众弟子,将依靠什么得到福报和解脱?他们又将从谁那里获得这些呢?”
佛言:「善哉,善哉!阿難!慈心多愍。天人雜類,無不由汝得度脫者。吾去之後,世名五濁,人心憒憒,穢垢自亂,世多顛倒,賤善尊惡,此實可憂。世雖然者,吾有經籍、懇惻之戒,盡心遵行,福自歸身,汝莫憂也。吾雖去世,典籍續存,六度大法,不持之去,行者得度,非神授與。汝等不解吾之所言耶?」
佛陀说:“很好,很好!阿难,你心怀慈悲,怜悯众生。天人和各类众生,无不因你而得到解脱。我离世之后,世间将充满五浊恶世,人心混乱,自身污染,世间多有颠倒,轻视善行而尊崇恶行,这实在是令人忧虑。虽然如此,我有经典和恳切的戒律,只要你们尽心遵守,福报自然归于自身,你不必忧虑。我虽然离世,但经典会继续流传,六度大法不会随之消失,修行者能够解脱,这不是神赐予的。你们难道不理解我的话吗?”
阿難即白:「願重說之。」
阿难随即请求:“请再次详细说明。”
佛言:「大法有四,可從得福,亦可得道,與得佛身、其福正等。」
佛陀说:“有四种伟大的法则,遵循它们可以获得福报,也可以达到悟道,与获得佛身的福报完全相等。”
阿難又言:「願佛為我解釋四事。」
阿难接着说:“希望佛陀能为我解释这四种法则。”
世尊曰:「當以慈心育養幼弱,見禽獸、蟲蛾下賤仰人活者,常當愍念,隨其所食,令得穌息,莫得加刀杖傷絕其命,惻愴慈心,當如慈母。天龍、鬼神、帝王、人民,有行此慈者,其得大福,與侍佛身功德正等。此謂一事也。
世尊说:“应当以慈爱之心养育弱小的生命,看到禽兽、昆虫、蛾类等低等生物依赖人类生存时,要常常怀有同情心,根据它们的食物需求,让它们得到休息和安宁,不要用刀杖伤害它们,剥夺它们的生命。怀着悲痛和慈爱的心,应当如同慈母一般。无论是天神、龙族、鬼神、帝王还是普通人民,只要实践这种慈爱,就能获得巨大的福报,与侍奉佛身的功德相等。这是第一件事。”
「世有災異,水旱不調,五穀不豐,人民飢饉,不安本土,志欲叛亡;王及臣民,富有倉穀,當惟無常,身命難保,勿愛寶穀,知愛人命,當起悲心,出穀廩假,賙諸窮乏,以濟其命,安居本土。若意慳貪,不欲布施,當諦計念:『人初來生,魂神空來,依因二親情欲之氣,以成己體。在母腹中,十月乃生,得親喜悅,可得全命。愁忿之日,即切絕之,困極乃終,魂神不滅,復更求身。豪貴貧賤,皆由宿行。官爵俸祿、國土珍寶,無為迷惑,以亂高德,至其壽終,身及珍寶,故留世間,不隨己去。
当世间出现灾难,水旱不均,五谷不丰,人民饥饿,不安心居住本土,想要逃离;国王和臣民,如果富有粮食,应当思考世事无常,生命难以保证,不要贪恋粮食,要懂得珍爱人命,应发起悲心,发放粮食借贷,救济贫困,以维持他们的生命,使他们安心居住本土。如果心中贪婪,不愿施舍,应当深思:人初生时,魂神空手而来,依靠父母的情感和欲望之气,形成自己的身体。在母亲腹中孕育十月才出生,得到父母的欢喜,得以保全生命。遇到忧愁愤怒的日子,就可能被切断生命,极度困境中结束,魂神不灭,再次寻求新的身体。无论富贵或贫贱,都是由过去的行为决定。官位、俸禄、国土和珍宝,不要被迷惑,扰乱高尚的德行,到了生命终结时,身体和珍宝,依旧留在世间,不会随自己离去。
常當慈心,練行經道,以佛明教,觀視人物,如幻如化,如夢如響,一切皆空,不可久保,觀世皆爾,此為真諦。世人愚惑,心存顛倒,自欺自誤,猶以金價,買鍮銅也,身死神去,當墮三塗。』諦思如此;急當布施,與身命競,貧窮乞匃、羸老疾病,隨所當與,莫令命絕。執心如此,十方諸佛、開士大人、天龍鬼神,無不愍之。至於壽終,魂神所生,輒受豪貴,身意俱安,災害不生,具獲上願,如佛在時,供養佛身,正等無異。此謂二事也。
应当常怀慈心,修練佛法中的行为和实践,遵循佛陀的明教,观察世间众生,如同幻象、变化、梦境和回响,一切都是空幻,无法长久保持。看待世界也是如此,这是真实的真理。世间人愚昧迷惑,心中颠倒,自我欺骗和误导,如同用金子的价格去买劣质的铜。身体死亡,神识离去,将会堕入三恶道。深思这些道理,应当迅速行善布施,与生命竞赛,对贫穷、乞丐、体弱、老人和病人,根据情况给予帮助,不要让他们失去生命。以这样的心态,十方的佛陀、菩萨、大人、天龙和鬼神,都会怜悯。至于寿命终结时,魂神所投生的地方,总是能够享受富贵,身心都安宁,灾难不发生,实现最高的愿望,如同佛陀在世时供养佛身,没有区别。这就是第二件事。
「國中多有盜賊水火,災異變生,毒氣流布,疾病縱橫,悉是海中龍神鬼王之所為也,故得此毒,重病憂惱。此諸鬼神龍者,皆是世人所為射獵、屠殺、漁網中毒死者。其魂神或墮海中為龍,或為有力太神化生之類,皆知宿命,忿怒宿怨,因作霧露,吐惡毒氣,雨其國中。其時人民,或中毒死者,或但得病者,有相塗污者,皆由世人所作不仁,殘殺物命,展轉相怨。手自殺者,中毒即死;助其喜者,皆更困病;或相塗污、不相塗污者,皆由食肉有相分者、不相分者。聽聰之士,覺知殺罪追人不置,以己度彼,正等無異。
国内有许多盗贼、水火灾害,异常事件频发,毒气弥漫,疾病横行,这些都是海中龙神鬼王所造成的,因此遭受这种毒害,重病和忧虑。这些鬼神和龙,都是世间人通过射猎、屠杀、渔网毒杀而死的。他们的魂神或许堕入海中成为龙,或许成为有力量的大神化生之类,都知道自己的宿命,怀着对宿怨的愤怒,因此制造雾露,吐出恶毒气,降入国中。那时的人民,有的因中毒而死,有的只是生病,有的相互污染,都是因为世间人所作的不仁,残杀生命,相互怨恨。亲手杀生的人,中毒即死;帮助他们并感到高兴的人,都会更加困苦和生病;或者相互污染、不相互污染的人,都是因为食用肉类,有形态之分和无形态之分的人。聪明的人,通过覺知杀生的罪过会紧追不舍,用自己来衡量他人,完全相同,没有差异。
如此奉行,佛之弘道,行四等心——慈、悲、喜、護——福自歸身。若彼殺家,以肉與己,慎莫食之。不食之者,雖處惡世、盜賊災變、毒氣之時,雖處其中,不相塗染。其帝王、人民富有盈穀,孤獨鰥寡,衣食不充,疾病困篤,無以自濟,當給醫藥、糜粥消息,令其得愈,命不橫盡。當明此人宿命行惡,不信三尊,背真向偽,慳貪所致,罪福分明,慎莫為惡;亦當慈心,以佛經法,教訓愚癡,令持經道。若活一人,使病得愈,示之善道,令持五戒,終身清潔,與侍佛身,其福正等。是謂三事也。
这样虔诚地遵循佛陀的教诲,实践四无量心——慈、悲、喜、護——福德自然归于自身。如果有人杀害生灵,将肉食给予自己,应当谨慎,不要食用。不食用者,即使生活在充满邪恶、盗贼、灾难、毒气的时代,即使身处其中,也不会被污染。那些帝王、人民,即使富有满仓,或是孤独、鳏寡、衣食不足、疾病缠身、困苦疲惫,无法自救,应当提供医药、粥食和关怀,帮助他们康复,不使生命意外终结。应当明白这些人是因为过去生中作恶,不信仰三宝,背离真理,贪婪所致,罪与福清晰分明,应当谨慎,不要作恶;也应当以慈心,用佛陀的教法,教导愚昧之人,使他们坚持修行。如果救活一人,使病人康复,指引他们向善,使他们遵守五戒,终身纯洁,如同侍奉佛身,这样的福德是相等的。这就是所说的三件事。
「世有高節,清潔無欲,沙門梵志,懷抱經典,言輒法律。帝王臣民,心當恭肅,詣稟律行。此曹高士口之所陳,皆是諸佛之遺典也,令人去惡就善,恩倍於親百有餘分,使人壽終不墮三塗,常當慈心恭肅向之。寧洋銅灌口,利刀截舌,慎莫謗毀此清潔之人;寧自斷手,莫加之痛;寧自剖腹,出心燒之,無怒此人。設使愚者見佛經道,明知去就,由遠頑闇之群,馳就賢者之眾,講受聖典以成高德。
世上有高尚的节操,清洁无欲,出家的修行者,怀抱着经典,言谈不离戒律。帝王和百姓,心中应当恭敬严肃,前往学习戒律的实践。这些高洁之士口中所陈述的,都是佛陀遗留下来的教典,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恩情超过亲人百倍,使人寿命终结后不堕入三恶道,应当常怀慈心恭敬地对待他们。宁愿用铜水灌口,利刀割舌,也不要诽谤诋毁这些纯洁之人;宁愿自断其手,也不要对他们施加痛苦;宁愿自己剖腹,取出心来焚烧,也不要对这些人发怒。即使愚昧之人见到佛经教法,也能明白是非,远离顽固无知的群体,奔向贤者之众,讲解接受圣典以成就高尚的德行。
「沙門梵志,無以貿買求利為身穢垢,心清行淨,猶明月珠;護持應器,勞身乞食,供口即止,不畜遺餘;或居寺舍,或處山澤、樹下、塚間,皆知宿命;分別真偽制作經籍,為世橋梁,慈心多愍;坐起咒願帝王、臣民,令國平夷。如此高士,德訓諸天、龍、鬼惻心,不務世俗故,不為情欲之失,所見歎述耳。國王臣民,若有智者,當尋求之,供所當得衣食床臥疾病醫藥,使其安隱,得講經戒,敷演訓導,坐禪念定,或從得道,或死得上天;衣食一國穢濁之人,不如盡心供養清淨道士一人,其福弘大,如佛在時,供養佛身正等無異。此謂四事也。
出家的修行者,不应通过买卖来谋求利益,使自身沾染污垢,内心清净,行为纯洁,如同明月珠一般;他们维护着应器,劳碌身体去乞食,只供维持生命所需,不积蓄余粮;他们或许居住在寺庙,或许在山川、树下、墓地,都通晓宿命;他们分辨真伪,创作经典,成为世间的桥梁,心怀慈悲,充满怜悯;他们无论坐卧都为帝王和百姓祈福,希望国家平安。这样的高洁之士,以德行教化天界、龙族、鬼神,不追求世俗之事,不因情欲而失误,所见所闻都值得赞叹。国王和百姓中,如果有智慧之人,应当寻找他们,提供他们所需的衣物、食物、床榻、医疗,使他们安稳,得以讲解经戒,广泛教导,坐禅冥想,或许能从修行中得道,或死后升天;供养全国的污浊之人,不如全心全意供养一位纯洁的道士,其福德广大,如同佛陀在世时供养佛身一般无二。这就是所说的四种基本需求。
「帝王臣民,視此輩人,天龍、鬼神,無不擁護助之歡喜者也。」
佛告阿難:「吾前世時,行此四事,展轉受福,自致得佛。吾以是故,重說四事。阿難!汝當廣為諸天、帝王、臣民說之,所作善行,自得其福,終不唐捐。吾將滅度,四事累汝。」
阿難聞經,且悲且喜,前以頭面,為佛作禮。
佛說阿難四事經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