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差末菩薩經
西晉 竺法護譯7卷CBETA T0403大于一万字 8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差末菩薩經卷第五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薩神通知他心念亦不可盡。何謂知心?達諸群黎過去所念、當來所思、現在所想。
阿差末菩萨说:“是的,舍利弗!菩萨的神通能够知晓他人的心念,这是无法穷尽的。什么是知心呢?就是了解众生过去所想、未来所思、现在所念。
又其菩薩知心如幻,則隨時宜勸誨眾生,說報應行禍福所趣——某人心和所報善德、某人行中得中間報、某人行劣得劣弱報、某人志性心喜布施、某人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某人志性愛樂慈心悲哀喜護、某人志性慕學大乘、某人志性好學聲聞緣覺之乘、某人體性本殖所種各異不同、某人德本當以某藥而療治之、用修薄福故生賤處、某行淨德心性不明、某人心淨所行不清、某人心淨所行了定,如是比類,悉知眾生古昔世時心所念異、所修不同,因其所行而為說法,是則名曰知他心念。
菩萨还知道心念如幻象一般,因此随时根据适宜的时机教化众生,讲述因果报应和行为导致的幸福与灾祸——有的人因心性善良而得到好的报应,有的人行为中等得到中等的报应,有的人行为低劣得到低劣的报应,有的人天性喜欢布施,有的人偏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和智慧,有的人天性倾向于慈心、悲悯、喜悦和保护他人,有的人志向在于学习大乘佛法,有的人偏好学习声闻和缘觉的教法,有的人本性中种植了不同的种子,有的人的德行需要用特定的方法来治疗,因为修习福德不足而生于低贱之处,有的人行为清净但心性不明,有的人心性清净但行为不清净,有的人心性清净行为也坚定,像这样,菩萨完全了解众生过去世时心念的差异和不同的修行,根据他们的行为来说法,这就是所谓的知晓他人心念。
「佛知當來眾人所懷:某人當來因奉禁戒報應如是,布施所報亦復如是,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亦若茲,所行俗業得俗事報。某人來世修學大乘所行法則、威儀、禮節,報應如是。眾生當來舉動、進止、威儀、諸業、心念各異,後當報受所種果實悉曉了之。某人志性行不淳淑,當隨顛倒眾患之難,因其所知心行則解,從其法器而為演法,所宣法者終不倒錯,應病與藥。
佛陀了解未来人们心中的思想:某些人因遵守戒律而得到相应的报应,布施所得的报应也是如此,忍辱、精进、专注、智慧也是如此,从事世俗事务将得到世俗的果报。某些人在来世修学大乘佛法,遵循法则、威仪、礼节,得到的报应也是如此。众生在未来的行为、举止、威仪、各种业行、心念各不相同,最终将清楚地了解他们所种下的果实。某些人志向不纯,将遭受颠倒和各种灾难的困扰,根据他们所知的心行来解释,依据他们的根基来演说佛法,所宣扬的法门始终不错,对症下药。
「若演法時無所置思,咸復達覩現在眾生心念是非,審諦明了——知於某人懷貪欲心、某性多瞋、某挾癡冥、知某無欲、某無瞋恚、愚騃之心——因其塵勞、心性馳逸,悉解此等眾生所念,緣其勞穢而為說法,各令解達。所詣眾會察其心本,應病與藥各為宣暢。假使眾人心懷猶豫、志不自決、迷惑馳騁,雖有進退,懷抱沈疑、不明智慧、惑心惡行,行來所念不能卒解。覺了心性斷除塵勞,又去罣礙離垢清淨,光明顯曜而無所受,無所造立捨於瑕疵。以法光明照於一切眾生心行,隨時入教而為說法悉令普達,是為菩薩知他心念無盡神通第三之業。」
在演说佛法时,无需过多思考,便能洞察现在众生心中的是非,深刻明了——知道某人怀有贪欲之心、某人性格多瞋、某人带有愚痴和冥顽、知道某人无欲、某人无瞋恚、愚昧之心——了解他们因烦恼和心性而奔驰,完全理解这些众生的思念,根据他们的污秽烦恼来演说佛法,使他们各自得到解脱。观察众生在法会中的心态,对症下药,各自宣扬。即使众生心中犹豫不决、志向不坚定、迷惑奔驰,虽有进退,怀抱沉重的疑惑、缺乏智慧、心中充满恶行,他们的思念不能立即解决。深刻理解心性,断除烦恼,去除障碍,达到无垢清净,光明照耀而无所接受,无所建立,舍弃瑕疵。以法的光明照亮所有众生的心行,随时教导他们,使他们普遍理解,这是菩萨了解他人心念的无尽神通,第三项事业。
阿差末言:「菩薩念往古知不可盡,敢可憶念思逮了本,群黎之類皆悉荷蒙如來聖旨堅住法界,熟惟真宜而不可動,性不卒暴備悉禪定,不懷怨望住而審諦。知十、五十、百世、千世、識不可計億載世事、天地成敗、合散進退,一劫、十劫、百劫、千劫、了無數億百千姟劫名字、種姓、言語、飲食、所更苦樂。自知本原見他眾際,古昔從來別已種德,眾生善本身所立功,勸助佛道照眾生心,使識善本勸發道意。前世宿命、苦樂、安危忽已悉過,皆歸無常。
阿差末菩萨说:“菩萨们回忆往昔,知道过去的事是无法穷尽的,敢于回忆和思考,以彻底了解根本。所有的众生都完全承受着如来的圣旨,坚守在法界中,深思熟虑真理而不可动摇,性情不急躁,完全具备禅定,不怀怨恨,安住在深入的思考中。他们知晓十世、五十世、百世、千世,乃至无法计算的亿载世事、天地的成住坏空、万物的聚合离散、进退变化,一劫、十劫、百劫、千劫,了知无数亿百千姟劫的名字、种姓、语言、饮食、所经历的苦乐。他们自知本源,看见其他众生的际遇,从古至今分别积累善德,众生自身所建立的功德,帮助佛道,照亮众生的心,使他们认识到善根,鼓励他们发起道心。前世的宿命、苦乐、安危忽然都已过去,一切都归于无常。”
苦、空、非身,愚者迷惑,以色自倚、貢高勢富,憍恣眷屬、荒亂自大,恃怙貴位、貪釋梵職、慕四天王、轉輪聖帝,樂諸所趣終如五旋,好于愛欲尊高之處、喜為己身求想安隱。緣是欲得化於他人,設慕世位,當察非常、苦、空、非身,暢過去劫所行本末,其現在事無有處所,寧失身命不犯非義。古昔所立功德之本,咸用勸助悉具大道,現在善本執御眾生棄邪行業、不斷三寶佛法聖眾發一切智,是為菩薩知往古世而自證明第四神通不可盡誼。
苦、空、非身,愚者因迷惑而依赖外在的色相、自视过高、依靠权势和财富,骄傲自大、放纵眷属、荒淫无度,依赖高贵的地位、贪恋帝释天和梵天的职位、羡慕四天王、转轮圣王的权力,沉溺于各种欲望最终如同五道轮回,追求爱欲和尊崇的地位、渴望为自己寻求安逸。因此,想要教化他人,如果羡慕世俗的地位,应当认识到一切的无常、苦、空、非身,回顾过去劫中的行为和结果,现在的事情没有固定的处所,宁愿牺牲生命也不做不义之事。古代所建立的功德之本,都用来劝导和帮助,完全掌握大道,现在坚持善行,引导众生放弃邪恶的行为,不断维护三宝佛法和圣众,发起一切智慧,这就是菩萨了解古代世界并自我证明的第四神通,其意义是无尽的。
「何謂菩薩神足飛行?神通已達不可盡者,自察己心而好精進攝受法典,所修業行輒能成就,恒得由己常諦奉行,於四神足現在目前,諸通悉達無所復為。以無數品顯現神足威變無量,則以一身化無數身、以無數身還復一體;飛行飄疾如一念頃,不礙牆壁、鐵圍、山川,經自通過如鳥遊空;坐於虛空如處地上、履水而行如在陸土、出入無間如無門戶。以是神足觀察人根而開化之,從其眾生因可訓誨而顯神足,為現端正顏色無比、或因毛孔而演大光、或立威神,隨其形類而開度之,應病與藥各令得所。
什么是菩萨的神足飞行?当神通达到无穷尽的境界时,菩萨能够洞察自己的内心,喜好精进并接受法典,所修行的善行都能成就,恒常真实地奉行教义,四神足常在眼前,各种神通都能完全掌握,无需再做其他。通过无数的篇章展现神足的威神变化,能以一身化为无数身,再从无数身回归为一体;飞行迅速如同一念之间,不受墙壁、铁围、山河的阻碍,自由通过如同鸟在空中飞翔;坐在虚空中如同在地面上,行走在水上如同在陆地,出入无间如同没有门户。凭借这样的神足观察众生的根性来教化他们,根据众生的可教化性展现神足,为了显现端正无比的容颜,或因毛孔而放射大光明,或展现威神之力,根据他们的形态和类别来开导他们,像对症下药一样,使每个人都能得到适当的教化。
或聲聞緣覺像色貌立之、或現佛身而開化之、或現釋梵色像形貌、亦如四鎮轉輪聖王。種種異形教誨群生,或現畜生形貌像類,從其眾人之所好喜各為說法,因而將養。勢力堅強、多懷毒害、瞋恚盛者,因其所宜而闡慈心,或顯大力、或四征力、或半鈎鎖、或具鈎鎖力,其力無極勢不可限。須彌山王甚大巍巍——高三百三十六萬里,廣長入海其數亦等——以一指擎擎之挑擲他方佛國如投一果,其菩薩力終不損耗。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廣長無邊——下盡地際,極於上方三十二天——舉著右掌於若干劫擎之不勞。建神足力顯其聖慧,以此威德聖慧所致恣意所欲,能舉大海投之牛跡、在於牛跡亦不逼迮亦不漏逸,能變牛跡以成大海。假使劫燒天地欲壞,建立威神變為洪水,道化聖旨成為水災,欲使為火輒如意念。
或者显现为声闻和缘觉的相貌来立论,或者显现佛身来教化众生,或者显现为帝释和梵天的容貌,也如同四天王和转轮圣王。以各种不同的形态来教导众生,或者显现为畜生的形象,根据众人的喜好来为他们说法,因此培养他们。力量强大、心怀恶意、愤怒强烈的人,根据他们的需要来展现慈心,或者展现巨大的力量、或者展现四种征召的力量、或者半钩锁、或者具备钩锁的力量,其力量无极、势不可挡。须弥山王非常巨大——高达三百三十六万里,宽广也与此相等——用一指就能举起并投掷到其他佛国,如同投掷一个果实,这些菩萨的力量始终不会耗损。还有这三千大千世界宽广无边——从地底到上方三十二天——举起右掌在无数劫中支撑而不感到疲劳。建立神足力展现其圣慧,凭借这种威德和圣慧,随心所欲,能举起大海投进牛迹之中,在牛迹中也不会感到狭窄也不会溢出,能将牛迹变为大海。即使在劫末天地将要毁灭时,建立威神变为洪水,通过道化圣旨成为水灾,想要使它成为火也如意念一般。
「取要言之,在所顯示無一蔽礙令變為幻,上、中、下法如意所欲無不成者,無能動移妨廢之者。釋梵、魔、天及與他方,所作如法輒從經教,捨諸佛道威神無盡,其餘眾人——天上、世間——無能作威移菩薩德,以此威力為諸民庶顯若干變,悅豫功勳頒宣經道。有是神足,其心堅強未曾退還,度魔境界、塵勞之穢,入佛境土不煩擾人,應其所乏各令得所,往古宿世所造德本,諸魔官屬不能毀之,是為菩薩神足變化第五神通而不可盡。」
总的来说,在所展示的没有任何障碍能将事物变为幻象,无论是高、中、低层次的法则,都能随心所欲地实现,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干扰或阻止。无论是释梵、魔、天以及他方,所有行为都遵循经教,舍弃了诸佛道的威神无尽,其他众生——无论是天上还是世间——都无法以威势动摇菩萨的德行。凭借这种威力,菩萨为众生展示无数变化,愉悦地宣扬经道。拥有这样的神足,心志坚定,从未退缩,超越魔的境界、尘世的烦恼,进入佛的境界而不扰乱他人,根据众生所需,使他们各得其所,往昔宿世所积累的德本,魔的官属无法毁坏,这就是菩萨神足变化的第五神通,无穷无尽。
阿差末復謂舍利弗言:「菩薩漏盡神通要者不住有為、不處無為,以大慈故不造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滅度,欲成道德不著終始、欲現佛身不住滅度,顧戀一切不迷塵欲、化度十方不取滅度,行施、戒、忍、精進、一心、智慧隨時不惑流潤,行權方便不慕無為,欲具本願志性清淨,不違道慧方便開化,在於生死五道坦明,不樂無為六通平正,不難五趣、六度、四等、四恩、四辯、三十七品,療生、病、死成其佛土,嚴淨三場不處有無,生死無為皆觀自然,等如虛空,無進、無退,是為菩薩第六神通而不可盡。」
阿差末又对舍利弗说:“菩萨漏尽神通的要点在于不住于有为、不处于无为,因大慈心而不造作生死,因大悲心而不住在灭度。为了成就道德而不执着于始终,为了显现佛身而不住在灭度,眷顾一切而不迷惑于尘世欲望,救度十方众生而不取灭度,修行施舍、戒律、忍耐、精进、一心、智慧,随时不迷惑,行为如流水般滋润,行使权巧方便而不羡慕无为,欲满足根本誓愿,志向清净,不违背道和智慧,方便教化,在生死五道中坦荡明了,不乐于无为而六通平衡正直,不畏惧五趣、六度、四等、四恩、四辩、三十七道品,治愈众生的生、病、死,成就佛土,庄严清净三场,不住于有无不二,生死无为都视为自然,如同虚空,无进无退,这就是菩萨第六神通,无穷无尽。”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薩大士有四恩行而不可盡。何謂為四?一曰、布施,二曰、仁愛,三曰、利益,四曰、等與。其布施者謂有二品:一曰、衣、食、金、銀、珍寶、車、馬、人從,二曰、法施,廣布經典靡不周流。其仁愛者亦有二品:若有求者恣意與之、欲聽經者為講說法。其利益者亦有二品:自成己行、具他人願。其等與者亦有二品:如自己身所念思惟建立功德;來求衣、食、諸所可乏悉施與之,加復勸人令住道業。
阿差末说:“是的,舍利弗!菩萨大士有四种无尽的行为。哪四种呢?一是布施,二是仁慈,三是利益,四是平等给予。所说的布施有两种:一是衣服、食物、金银、珍宝、车马、随从等物质的布施,二是法施,广泛传播经文,无所不至。所说的仁慈也有两种:对于有所求的人随意给予,想要听经的人为他们讲解佛法。所说的利益也有两种:自我完善自己的行为,满足他人的愿望。所说的平等给予也有两种:如同自己所思所想建立功德;对于来求衣食和其他所需者,全部施予,并且鼓励他人致力于修行佛道。
「又所謂施,見乞求者踊躍與之,面色不變益加熙怡;彼仁愛者見來乞求愍如赤子;彼利益者勸諸來求令住坦然平等之地;彼等與者,假使有人身行、口言、心念缺漏,訓之令護三事相副令入大乘。
“所谓的布施,是见到乞求者时,欢欣鼓舞地给予,面色不变,更加和乐;那些仁慈的人见到来乞求的人,怜悯他们如同自己的孩子;那些利益他人的人劝导所有来求的人,使他们安住在平和与平等的境地;那些平等给予的人,即使有人行为、言语、心念有所缺失,也会教导他们保护身、口、意三业,使他们能够进入大乘之道。”
「復次,捨心貪嫉則曰布施;精進不斷名曰仁愛;有所利益,志性清和,後不懷恨乃曰利益;勸入大乘不墮小意是曰等與。
再次,放下贪婪和嫉妒之心,这被称为布施;持续精进不懈,这被称为仁慈之爱;为他人带来好处,心态平和,不怀恨在心,这被称为利益;鼓励他人进入大乘佛法,不沉溺于小我,这被称为平等给予。
「復次,慈心順窮則曰布施;興發歡悅,懷恕戀心乃曰仁愛;興大悲哀,被戒德鎧,為群黎故而忍眾苦名曰利益;養護諸行令不損耗,勸一切智是曰等與。
「復次,若求法者亦能惠與無所悋惜,則曰布施;其仁愛者,有所施與兼以法教使得坦然;其利益者亦為己身復為他人興隆道化;其等與者為一切故尋發道意、諸通慧心。
「復次,內外所有皆能放捨,不懷妄想則曰布施;稱譽一切功勳之慧,不違師友乃曰仁愛;捨身之安所便身誼,念憂他人名曰利益;合集要行,若住苦惱既自勤修,思慧成道,觀之如掌,以惠他人,不懷悒悒是曰等與。
「何謂法施?如己聞法為他人說;興仁愛者,若有所演,不貪衣、食、利養之業;彼利益者若教他人諷誦經法,隨時而授未曾勞惓;何謂等與?未曾違遠一切智心,常隨法訓不以為患。
「何謂布施?愛喜法者不乏衣食、鉢器、履屣、諸床、臥具、病瘦醫藥所當得者,他人所乏輒能與之,觀其志性尋為說法各使得所;其等與者能加施人,淨三道場不望想報,則用勸助無上正真最正覺心。
「復次,其法施者於諸施中最第一尊,作是察已乃興法施;其仁愛者斯心質朴,顯愍哀義;其利益者念道義理,不取嚴飾;其等與者班宣佛法,道慧具足。
「復次,其布施者具足備悉諸度無極;其仁愛者成於戒禁忍度無極;其利益者進度無極,不墮顛倒退思補過;其等與者廣大禪思,智度無極。
「復次,其布施者則應初發菩薩心行;其仁愛者奉修正行順菩薩本;其利益者成不退轉菩薩法教;其等與者則謂一生補處菩薩之基業也。
「復次,其布施者立道根本;其仁愛者喻於備悉牙、莖、枝葉,稍成道教;其利益者喻於道法究竟,華茂芬葩熾盛;其等與者究竟果實道德之業。是為名曰菩薩四恩。」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薩大士有四辯才亦不可盡。何謂為四?一曰、義辯,二曰、法辯,三曰、應辯,四曰、辭辯。
「何謂義辯?曉於諸法真諦之義,明己所達識報應慧,所知和雅不自修功,入因緣慧不壞法界。悉達本淨入於無本,悉解本無了住本際,永無有際曉解空義,奉修無想在於無願,曉無所求立無所行。明諸行者入一慧門,不計有人、不見吾我,無壽、無命,道智則一。遊正真慧,知於過去無央數劫、曉於當來無邊際義、識於現在一切眾行,悉解五陰猶如幻化、四種如蚖、諸入若空,滅寂內行外無所遊,解諸國土無有境界。心意無形,其所行至為無所到,觀其志性明識審諦;苦無處所,於諸所習而無所造,其滅盡者自然之相,曉入徑路。
「分別諸法句義所趣,通入諸根,暢達五力,建立寂然。明察所觀,一切所有如幻、芭蕉、野馬、形影、夢中所見、山中之響、水中之月,悉虛無實。以若干相了為一相,知合會者必當別離、今欣欣者後會憂慼。曉聲聞乘因音而解、知緣覺乘從十二緣寂靜歸一,暢大乘學,積累無量一切德本乃成大道,是謂義辯。
「復次,其義辯者唯歸仰義,一切諸法皆趣於義亦無所歸。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所歸趣者悉皆空空,是謂為義;一切諸法悉無有想,其解無想是謂為義;一切諸法悉無有願,其無有願是謂為義;一切諸法悉歸澹泊,其澹泊者是謂為義;一切諸法悉無有人、無壽、無命,其無壽命是謂為義。若曉諸法分別如此是謂義辯。其講說法無所處當言有處所,彼土所講則不可盡,所演辯才無能障翳,諸佛世尊之所言教,悉遙勸助。所宣聖慧,真諦無異、無有罪釁,是謂義辯。
「何謂法辯?若了諸法隨時而入——善惡、禍福,興德、罪釁,有漏、無漏,在世、度世,苦樂、危害,塵勞、瞋恨各有品類——入於生死若處泥洹,分別法界、方俗之業是謂法辯。復次,其法辯者曉諸貪欲——心所戀慕、某人好色——知當何藥而療治之。
某婬泆盛、某貪欲強、或有少欲,某可除欲、某不可除,或從往本欲應欲來、或當來世習貪欲相、或於現世習貪欲相,或復有人內懷貪欲外無恩愛、或復有人外抱貪欲內無恩愛、或復有人內外有欲,或復有人覩其顏色而發情欲聞聲不動、或復有人聞其音聲而興貪欲不以色動、或復有人因其聲像而興色欲、或復因香諸味細滑由心諸法而起貪欲、或復有人無色聲香味細滑之念是為貪欲。眾生所行當作是入,其貪欲門所習或欲二萬一千、其瞋恚行亦二萬一千、其愚癡行亦二萬一千、其等分行亦二萬一千。若能解了於此諸行八萬四千,便能隨時而開化之無有損耗,其不入慧誘進令前,不失其節解知應器,殊特下劣有所頒宣無所侵抂,是謂法辯。
「何謂應辯?若能普入一切音詞,諸天之聲、世間人聲,諸龍、鬼神、揵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所有音聲,悉能得聞五趣眾生所說之響,隨其音響而為黎庶講說經法,是謂應辯。如是隨順而為演法,是則應辯。曉了經典,知其文字、觀所入義,如是品類解一種言、十種百種,了男女言,大小、嬰孩,亦知過去、當來、現在文字所趣,亦解一字、又了二字之所入處,亦知一字獨而無侶、亦知二字而無有伴,是謂應辯。應於真諦言無缺漏,了了分明而無誤失,訥隧之言義理備悉,所在眾人皆悅其辭無怨望者。頒宣深義,文辭至質合宜文飾,自察其心從佛之教,觀於眾生志性所趣,而為應義使心開解,歡然踊躍各得其所,是謂應辯。
「何謂辭辯?所說應時,辭不亂錯,言不中止無能制者,所可說義無能障塞,卒問尋對應機飄疾答不遲晚,如所問報不失應節、不違問者。辯才無諍,所說辯才應真諦法、立忍辱力,所宣深妙演若干義,辯才次第不越來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分別一切章句義理,講說意止、意斷、神足、根、力、覺意,發心成道觀察寂然,解暢一切禪思脫門三昧正受,入于聖慧剖判三乘。悅可一切眾生所念,言詞和雅,語無瑕穢亦無麁言,不合義者,口不卒暴、舌不迷荒惡言之教,所語柔軟、清淨無病,言語徐詳無不實詞。
隨時事義所傳輒正,不卒、不暴,方便隨意,無有異詞,亦無細言、竊微盜語,所語列露無屏處言,極高舉聲言詞安隱。有所說者無能得短,諸賢聖眾所共咨嗟,所稱揚者通流他國,其音微妙亦如梵聲聞者悉達。口所言詞不違法教,皆見一切眾生根本,應其心念而為說法,其聞法者輒隨平等斷苦惱患,是為菩薩詞辯無盡。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薩辯才復有四事而不可盡。何謂為四?一曰、取義不取識,二曰、歸慧不取所識,三曰、歸於要經而不迷惑,四曰、自歸於法而不取人。
「何謂為義?何謂為識?入於世法是謂識著,度世之法乃謂為義。所謂識者,布施調意,明智安庠;所謂義者,化於調定,寂寞澹泊歸于聖慧。所謂識者,咨嗟生死而不患厭;所謂義者,雖在生死不處顛倒,悉能越度終始之患。所謂識者,咨嗟泥洹功德之勳;所謂義者,一切諸法本淨滅度,不懷望想。所謂識者,隨其本乘而為分別;所謂義者,入一法慧。所謂識者,一切所有皆能布施,無所愛惜;所謂義者,淨三道場,歸一大道。
「所謂識者,護身、口、意,普學禁戒,嘆譽止足功德之行;所謂義者,護身、口、意,解不可得,悉無所作是謂禁戒,能為清淨。
「所謂識者,見諸貢高、自大、憍慢、放恣、懷瞋、含毒之士,為演安庠忍辱之德;所謂義者,行能自致無所從生法忍。所謂識者,慇懃精進,分別一切德本之義;所謂義者,無應、不應,無雙、無隻,所行精進而無所住。所謂識者,解脫禪思,脫門安庠,三昧正受;所謂義者,曉了滅盡,定意正受。所謂識者,一切所聞輒能受持智慧道原;所謂義者,觀於智慧無有處所亦不可得。所謂識者,頒宣於斯三十七品道義之訓;所謂義者,奉行遵修諸佛道法,因諸報應致道果證。所謂識者,剖判苦諦及習盡道;所謂義者,至於滅寂,證明澹泊。所謂識者,因其所生悉由無明至老、病、死;所謂義者,以滅無明及老、病、死亦無永除。所謂識者,講說所觀寂然之本根原所歸;所謂義者,因其慧明而得解脫至微妙智。所謂識者,解婬、怒、癡,分數適等本不可別;所謂義者,以得永消眾惡諸想,不念懷恨。
「所謂識者,解脫一切諸陰蓋法、罣礙之難;所謂義者,遊無蔽礙解脫慧門。所謂識者,咨嗟三寶功德無量;所謂義者,以離於貪、不與欲合奉宣功勳。所謂識者,若有菩薩從初發意,常歎開士一切禁戒名稱之美;所謂義者,一心念頃皆能曉了,尋得成就一切敏慧。
「取要言之,悉能講宣八萬四千諸品法藏,是謂為識;於諸文字、諸所識著,解無所得、義無處所,是謂為義。
「何謂為慧?何謂為識?住於識者則有四事:一曰、識在於色心處其中,二曰、而懷妄想處在縛著,三曰、遊於生死識在周旋,四曰、迷惑識著不能自拔,是謂為四。何謂為慧?其識不處住五陰地,斷諸陰蓋——色、痛、想、行、識——是謂為慧。復次,所謂識者,曉了四大地、水、火、風;假使識行不住四種、識不馳騁、不壞法界是謂為慧。復次,所云識者,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心法,所識之著是謂為識;設使消除,外不遊逸,慧之所導於一切法無所悕望,是謂為慧。有所猗著則生識矣,亦從想念、悕望、多求而生識矣,是謂為識;若無所受亦無悕望,心不懷念、無所慕樂、志不望報,是謂為慧。有為行法則住於識;修無為行,識無所住,奉無為明,乃謂為慧。若住起分名謂為識;不起、不滅,識無所住乃謂為慧。
「何謂為取經義?何謂為取?慇懃元元求諸經典是謂為取;若於經典致入道果,是謂取義。若於諸經成就眾行是謂為取;若能分別諸經本末是謂取義。若在諸經入造行業是謂為取;若於諸經滅盡罪福、永除塵勞,是謂取義。若於諸經採取要慧而為他人說塵勞業,是謂為取;若於諸經了了分別清淨章句,是謂取義。若於諸經厭生死難,愁慼不樂是謂為取;其於諸經觀察生死及與滅度不以為二,是謂取義。若於諸經但宣雜句、嚴飾之教,是謂為取;若於諸經愛樂深義,鈎奧致遠,坦然無為,是謂取義。
若於諸經想識無數、心念眾生,是謂為取;若於諸經喜於識知、心無所生,是謂取義。若於正經計吾我、人及與壽命,含血之類懷可不可,造立悕望,所可說者悉無有主,強立本末、君長之主,是謂為取;其於諸經解空無想無願之法,不起、不生,悉無所行,不計吾我及與壽命,講三脫門,是謂取義。
「何謂為法?何謂為人?若著人者,何從修法是謂為人;若在於人,不捨諸法而住境界,是謂取法。復次,所謂人者,云諸凡夫凡庶性行,乃謂為人。若於凡夫奉真人義,修於篤信,執持經典,合八等人、道迹人、往來人、不還人、無著人、緣覺人、菩薩人。復有一人出現於世,多所愍傷、多所安隱,慈哀三界——諸天、世人及三惡趣——莫不蒙濟,名曰如來。如來正真普安一切,顯示徑路化於黎庶使入道義。假使有人依猗著求則無有護,因欲開化此等迷惑,故為說是當歸於法,莫取於人。計於法者無所造作、無有同像、無作不作,住無所住亦無根本。普行平等等於正真,亦等邪業。以邪等正、以正等邪,邪正無二,無所悕望、悉無所行。於一切法逮致自然,其相究竟猶如虛空,是謂為法。所開導法亦不思念以為恩德。若入於此法門義者,觀一切法皆為道法,悉御諸法不以勞惓,是諸菩薩四歸之義而不可盡。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