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宋 惟淨等譯18卷CBETA T0400大于一万字 13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六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復次,海意!若菩薩雖生諸趣,無所希望,善護戒行,即能降蘊魔;若我見無依止善護戒行,能降煩惱魔;若以淨戒,令諸眾生出離老死,自護戒行能降死魔;若起是念,我令一切毀禁眾生皆悉安住聖淨戒中,自護戒行能降天魔。又復,菩薩於我無所得修行忍辱能降蘊魔;於眾生無所得修行忍辱能降煩惱魔;於生死無所得修行忍辱能降死魔;於涅槃無所得修行忍辱能降天魔。又復,菩薩身寂靜故發起精進,能越蘊魔;心寂靜故發起精進,能越煩惱魔;了達無生、無起故發起精進,能越死魔;於生死中未甞懈倦,成熟眾生攝受正法發起精進,能越天魔。
再者,海意!如果菩萨虽然生于六道轮回之中,但无所期望,并且能够善护戒行,就能降伏五蕴魔;如果对自我见解无所依止,并且能够善护戒行,就能降伏烦恼魔;如果以清净的戒行,使众生超脱老死,自己守护戒行就能降伏死魔;如果生起这样的念头,我要使所有破戒的众生都安住在圣洁的戒律中,自己守护戒行就能降伏天魔。还有,菩萨在无我境界中修行忍辱,能够降伏五蕴魔;在无众生境界中修行忍辱,能够降伏烦恼魔;在无生死境界中修行忍辱,能够降伏死魔;在无涅槃境界中修行忍辱,能够降伏天魔。还有,菩萨因为身体寂静而发起精进,能够超越五蕴魔;因为心灵寂静而发起精进,能够超越烦恼魔;因为深刻理解无生、无起而发起精进,能够超越死魔;在生死轮回中从未懈怠,成熟众生、攝受正法而发起精进,能够超越天魔。
又復,菩薩蘊無依止而修於定,能越蘊魔;界無依止而修於定,能越煩惱魔;處無依止而修於定,能越死魔;於餘禪支,亦悉一一迴向菩提,能越天魔。又復,菩薩能以正慧善知諸蘊,能降蘊魔;善知諸界能降煩惱魔;善知諸入能降死魔;雖善知緣生,而於實際亦不取證,能降天魔。又復,菩薩解諸法空,即彼蘊魔伺不得便;意能信順諸法無相,即煩惱魔伺不得便;知一切法無求無願,即彼死魔伺不得便;知一切法無所造作,亦無疑惑,然於善行心不厭足,即彼天魔伺不得便。又復,菩薩隨觀身中身念處而修,亦不與身俱起於尋求,能破蘊魔;隨觀受中受念處而修,亦不與受俱起於尋求,能破煩惱魔;隨觀心中心念處而修,亦不與心俱起於尋求,能破死魔;隨觀法中法念處而修,亦不與法俱起於尋求,於菩提意亦無所動,能破天魔。
再者,菩萨在不依赖五蕴的情况下修习定力,能够超越五蕴魔;在不依赖十八界的情况下修习定力,能够超越烦恼魔;在不依赖十二处的情况下修习定力,能够超越死魔;对于其他的禅定分支,也都一一转向菩提,能够超越天魔。再者,菩萨能够以正慧深刻理解五蕴,从而降伏五蕴魔;深刻理解十八界,从而降伏烦恼魔;深刻理解十二入,从而降伏死魔;虽然深刻理解缘生,但对于至高的真实也不去取证,从而降伏天魔。再者,菩萨理解一切法的空性,使得五蕴魔无机可乘;心意能够信受并随顺一切法无相,使得烦恼魔无机可乘;知道一切法无所求无愿,使得死魔无机可乘;知道一切法无需造作,也无疑惑,然而对于善行心中永不满足,使得天魔无机可乘。再者,菩萨在观察身体时修习身念处,不与身体同时生起寻求,能够破除五蕴魔;在观察感受时修习受念处,不与感受同时生起寻求,能够破除烦恼魔;在观察心时修习心念处,不与心同时生起寻求,能够破除死魔;在观察法时修习法念处,不与法同时生起寻求,对于菩提心也不动,能够破除天魔。
「復次,海意!汝今當知!此如是等諸有魔業,皆由我為根本。若或菩薩,於根本我而不起者,即於我無我。是中亦無少法可起,如是即以現量智知。又若菩薩,為彼無智諸眾生故,被大乘鎧者,菩薩應當不與自他俱時依止故被其鎧。菩薩乃自思惟:『我當云何而得此鎧堅固不壞?』又復惟忖:『我所被鎧不為壞我,亦不壞眾生,不壞壽者、士夫、養者、補特伽羅、意生等類;若或依止我、人、眾生、壽者、補特伽羅等見,即有所著,是故我今諸所依止而悉棄捨。』何依止邪?謂於蘊、處、界中顛倒依止。何所顛倒?以諸眾生於無常中而生常想;苦生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菩薩若能正知彼想,即為如應說其法要。云何正知想邪?謂若無受、無取,即能正知。何以故?此若不受彼即不取,此若不取彼亦不受。若如是者,即無癡昧,能正知想。
再者,海意!你应当明白!这些如是的种种魔业,都是以我为根本。如果菩萨对于根本的我不起执着,那么对于我就没有我执。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少许的法可以执着,这样就能以现量智来认知。还有,如果菩萨为了那些无智的众生,穿上大乘的盔甲,菩萨应当不同时依赖自己和他人而穿上盔甲。菩萨会自己思考:“我怎样才能使这盔甲坚固不坏?”还会考虑:“我穿上盔甲不是为了破坏自己,也不是为了破坏众生,不是为了破坏寿命、个体、养育者、补特伽罗、意生等同类;如果依赖我、人、众生、寿命、补特伽罗等见解,就会有执着,因此我现在要完全放弃所有依赖。”依赖什么邪?就是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中颠倒依赖。什么颠倒?因为众生在无常中生起常想;在苦中生起乐想;在无我中生起我想;在不净中生起净想。如果菩萨能正确了解这些想,就能如理说法要。如何正确了解想呢?就是如果无受、无取,就能正确了解。为什么?因为如果不接收,就不会取着,如果不取着,也不会接收。如果这样,就没有愚昧,能正确了解想。
海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想云何知?或過去耶?未來邪?現在耶?」
海意菩萨对佛说:“世尊!如何理解想?它是属于过去、未来还是现在呢?”
佛言:「非過去、未來、現在。所以者何?過去想已盡,未來想未至,現在想無住。是故當知,於三世中想無所得。如是乃能正知於想,由正知想故,即能清淨菩薩一切所行之行;復能了知一切眾生種種之行。海意!若菩薩不能清淨菩薩之行,即不能知眾生之行。若復能知眾生諸行,乃能清淨菩薩之行。如是了知眾生行故,即為眾生如應說法,乃能隨諸眾生心轉,所應示現而悉能知。
佛说:“想既不属于过去、未来,也不属于现在。为什么呢?因为对过去的想已经结束,对未来的想还未到来,对现在的想无法停留。因此,应当知道,在三世中对想是无所得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正确地理解想,通过正确理解想,就能清净菩萨的一切行为;进而能了解所有众生的种种行为。海意!如果菩萨不能清净自己的行为,就不能了解众生的行为。如果能够了解众生的行为,就能清净自己的行为。通过了解众生的行为,就能根据众生的实际情况说法,能够随着众生的心转变,并且能够知道应该示现什么。”
「海意當知!或有眾生貪意中行瞋,有瞋意中行貪;有癡意中行瞋,有癡意中行貪;有貪意中行癡,有瞋意中行癡;有瞋、癡意中行貪;有癡、貪意中行瞋。又有眾生,假現於貪而取於瞋,假現於瞋而取於貪;假現於瞋而取於癡,假現於癡而取於瞋;假現於癡而取於貪,假現於貪而取於癡;假現貪、瞋而取於癡,假現瞋、癡而取於貪;假現癡、貪而取於瞋。又有眾生先貪後瞋,先瞋後貪;先瞋後癡,先癡後瞋;先癡後貪,先貪後癡;先貪、瞋後癡,先瞋、癡後貪;先癡、貪後瞋,先癡、瞋後貪。
“海意,你应该知道!有些众生在贪心中表现出瞋,有些在瞋心中表现出贪;有些在愚痴心中表现出瞋,有些在愚痴心中表现出贪;有些在贪心中表现出愚痴,有些在瞋心中表现出愚痴;有些在瞋和愚痴心中表现出贪;有些在愚痴和贪心中表现出瞋。还有些众生,表面上表现出贪而实际上取瞋,表面上表现出瞋而实际上取贪;表面上表现出瞋而实际上取愚痴,表面上表现出愚痴而实际上取瞋;表面上表现出愚痴而实际上取贪,表面上表现出贪而实际上取愚痴;表面上表现出贪和瞋而实际上取愚痴,表面上表现出瞋和愚痴而实际上取贪;表面上表现出愚痴和贪而实际上取瞋。还有些众生,先是贪然后瞋,先是瞋然后贪;先是瞋然后愚痴,先是愚痴然后瞋;先是愚痴然后贪,先是贪然后愚痴;先是贪和瞋然后愚痴,先是瞋和愚痴然后贪;先是愚痴和贪然后瞋,先是愚痴和瞋然后贪。”
又有眾生,於色起貪,於聲起瞋;於聲起貪,於色起瞋;於香起貪,於味起瞋;於味起貪,於香起瞋;於觸起貪,於法起瞋;於法起貪,於觸起瞋。又有眾生,因離色故而得調伏,不因離聲;有離聲故而得調伏,不因離色;有離香故而得調伏,不因離味;有離味故而得調伏,不因離香;有離觸故而得調伏,不因離法;有離法故而得調伏,不因離觸。又有眾生,因身離故而得調伏,不因心離;因心離故而得調伏,不因身離;有亦因身離、亦因心離而得調伏;有不因身離、不因心離而得調伏。又有眾生,因無常聲而得調伏,不因苦、無我、寂靜等聲。
有些众生对色相产生贪婪,对声音产生愤怒;对声音产生贪婪,对色相产生愤怒;对香气产生贪婪,对味道产生愤怒;对味道产生贪婪,对香气产生愤怒;对触感产生贪婪,对法产生愤怒;对法产生贪婪,对触感产生愤怒。还有众生,因为远离色相而得到调伏,而不是因为远离声音;有的因为远离声音而得到调伏,而不是因为远离色相;有的因为远离香气而得到调伏,而不是因为远离味道;有的因为远离味道而得到调伏,而不是因为远离香气;有的因为远离触感而得到调伏,而不是因为远离法;有的因为远离法而得到调伏,而不是因为远离触感。还有众生,因为身体远离而得到调伏,而不是因为心灵远离;因为心灵远离而得到调伏,而不是因为身体远离;有的既因为身体远离也因为心灵远离而得到调伏;有的既不是因为身体远离也不是因为心灵远离而得到调伏。还有众生,因为听到无常的声音而得到调伏,而不是因为听到苦、无我、寂静等声音。
有因苦聲,不因無常、無我、寂靜之聲;有因無我聲,不因無常、苦、寂靜聲;有因寂靜聲,不因無常、苦、無我之聲。又有眾生,有因說法神變而得調伏,不因教誡神變;有因教誡神變而得調伏,不因說法神變;有因神境神變而得調伏,不因說法、教誡神變。又有眾生,因說法神變故而生信解;有因教誡神變故而得遠塵;有因神境神變故而得解脫。又有眾生,利根勤行鈍根解脫;有鈍根勤行利根解脫;有鈍根勤行鈍根解脫;有利根勤行利根解脫。
有些众生因为苦的声音而觉悟,而不是因为无常、无我、寂静的声音;有些因为无我的声音而觉悟,而不是因为无常、苦、寂静的声音;有些因为寂静的声音而觉悟,而不是因为无常、苦、无我的声音。还有众生,因为说法神变而得到调伏,而不是因为教诫神变;有些因为教诫神变而得到调伏,而不是因为说法神变;有些因为神境神变而得到调伏,而不是因为说法、教诫神变。还有众生,因为说法神变而产生信解;有些因为教诫神变而远离尘垢;有些因为神境神变而获得解脱。还有众生,利根且勤行而鈍根得解脱;有鈍根且勤行而利根得解脱;有鈍根且勤行而鈍根得解脱;有利根且勤行而利根得解脱。
又有眾生,由因得解脫而不由緣;有由緣得解脫而不由因;有亦由因、亦由緣故而得解脫;有不由因、不由緣故而得解脫。又有眾生,因內觀過失故而得解脫,不因外觀;有因外觀過失而得解脫,不因內觀;有亦因內觀、亦因外觀諸過失故而得解脫;有不因內觀、不因外觀諸過失故而得解脫。又有眾生,修行於樂成證解脫,不因於苦;有因於苦不因於樂;有亦因苦、亦因於樂;有不因樂亦不因苦。
还有众生,因为因得到解脱而不是因为缘;有因为缘得到解脱而不是因为因;有既因为因也因为缘而得到解脱;有没有因也没有缘而得到解脱。还有众生,因为内观过失而得到解脱,而不是因为外观;有因为外观过失而得到解脱,而不是因为内观;有既因为内观也因为外观的过失而得到解脱;有没有内观也没有外观的过失而得到解脱。还有众生,通过修行快乐而证得解脱,而不是因为苦;有因为苦而不是因为快乐;有既因为苦也因为快乐;有没有快乐也没有苦。
又有眾生,因警發相而得調伏;因安止相而得調伏;因降伏相而得調伏;因善攝相而得調伏;有因善相而得調伏;有因不善相而得調伏;有因瞋相而得調伏;有因三相而得調伏;有因容緩相而得調伏;有因緣生法而得調伏;有因隨順行而得調伏;有因默然行而得解脫;有因差別行而得解脫;有因念處法聲,有因正斷聲,有因神足聲,有因根聲,有因力聲,有因覺支聲,有因正道聲,有因奢摩他聲,有因毘鉢舍那聲,有因四聖諦聲而得解脫。
还有众生,因为警醒的表现而得到调伏;因为安定的表现而得到调伏;因为降伏的表现而得到调伏;因为善于引导的表现而得到调伏;有因为善的表现而得到调伏;有因为不善的表现而得到调伏;有因为愤怒的表现而得到调伏;有因为三相的表现而得到调伏;有因为宽容的表现而得到调伏;有因为随顺生法而得到调伏;有因为随顺的行为而得到调伏;有因为默然的行为而得到解脱;有因为不同行为而得到解脱;有因为念处法的声音,有因为正断的声音,有因为神足的声音,有因为根的声音,有因为力的声音,有因为觉支的声音,有因为正道的声音,有因为奢摩他的声音,有因为毘鉢舍那的声音,有因为四圣谛的声音而得到解脱。
「海意!此如是等,不可思議眾生所行,不可思議眾生心意,不可思議眾生境界。若菩薩入不思議智,入已即能遍入一切眾生不可思議境界。海意!譬如有人周遍四方以繩為網,是人忽以因緣入其網中,此人普欲解除其網。而以此人善呪力故,其網後時為呪力所加而悉斷壞,是人隨意得出無礙。菩薩亦復如是,由具善巧方便故,遍入一切眾生心意;入已即能以般若波羅蜜多明呪之力,普斷一切眾生煩惱纏縛。菩薩然亦不證佛智,普為一切眾生現起施作一切佛事。」
“海意!这些众生的行为不可思议,众生的心意不可思议,众生的境界不可思议。如果菩萨进入不可思议的智慧,进入后就能遍入所有众生不可思议的境界。海意!比如有人用绳子在四周结网,这人因某种因缘进入网中,他想要解开网。由于这人擅长咒语,后来网被咒力所破,这人随意出来无碍。菩萨也是这样,因为具备善巧方便,遍入所有众生的心意;进入后就能以般若波罗蜜多明咒的力量,普遍断除所有众生的烦恼缠缚。菩萨也不证得佛智,普遍为所有众生显现施行一切佛事。”
爾時,尊者舍利子前白佛言:「希有世尊!所有無量眾生心行,乃至不思議佛智,又復甚奇。世尊!若新發意菩薩,或聞說此無量眾生心行、無量佛智,聞已豈非生驚怖邪?」
那时,尊者舍利子向佛陀提问说:“稀有的世尊!所有无量众生的心行,乃至不可思议的佛智,又是多么奇特。世尊!如果新发意的菩萨,听到这些无量众生的心行、无量的佛智,听到后难道不会感到惊恐吗?”
佛言:「舍利子!於汝意云何?譬如新生師子之子,聞師子吼可驚怖不?」
佛陀说:“舍利子!你怎么想?比如新生的小狮子,听到狮子吼叫会惊恐吗?”
舍利子言:「不也。世尊!」
佛言:「舍利子!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聞佛如來師子吼已,不生驚怖;聞說無量眾生心行,亦無恐畏。舍利子!又如小火光明,於彼一切草木不生驚怖。火亦不作是念:『我無力能燒諸草木。』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智慧光明雖復甚少,而於一切眾生所有煩惱,不生驚怖。菩薩亦不作是念:『我不能息眾生煩惱。』何以故?菩薩若起深固作意,以所成慧如實觀察,即能息諸眾生煩惱。舍利子!又如有火,與彼大地一切草木、樹林、花果,要期盡劫而共鬪戰,至第七日當起戰事。時彼大地草木,并餘一切草木等眾而共集會,乃相謂言:『汝有力能,與我援助。』
時諸草木積聚既廣量等須彌,時或有人來謂火言:『草木眾多,汝唯單己。汝今何不多求援助?汝力何能敵草木眾?』彼火答言:『我今不須求其助力。何以故?而諸草木雖復眾多,隨彼一切我力能敵,令彼草木悉滅無餘。』菩薩亦復如是,隨彼無量眾生一切煩惱,菩薩即放無量慧火,其力敵勝。又復菩薩起深固意,於一切眾生煩惱聚中,以所成慧如實觀察,即能息諸眾生煩惱。若或菩薩取證離煩惱法,捨煩惱者,彼即速墮聲聞、緣覺之地。舍利子!以是緣故,汝應當知!若菩薩隨於一切煩惱聚中,能深固作意如實伺察者,即於彼彼一切煩惱力能勝伏。舍利子!若有得聞如是說已不驚怖者,當知是為善巧方便菩薩。
「舍利子!又如蛇毒,凡所傷[口*赦] 而無助伴。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修集菩提分法時,亦復單己而無助伴,但自修集菩提分法。又如螢火,不能勝彼百千日輪廣大光明。一切煩惱亦復如是,不能勝敵菩薩慧光。又如除毒之藥,狀雖至小,而能解除廣大之毒。菩薩亦復如是,智慧之藥雖復至小,而能息除諸煩惱毒。又如天降一味之雨,隨所墮處,器有差別成種種味。
菩薩亦復如是,修集一味解脫之智,隨諸眾生種種根性,種種說法而各有異。又如閻浮檀金出現世間,映蔽一切餘諸珍寶。菩薩大寶出現世間亦復如是,映蔽一切聲聞、緣覺。又如轉輪聖王出現世間,一切小王皆悉歸向。菩薩法王之子亦復如是,若發大菩提心,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各各頂奉而悉歸向。又如薄福眾生,雖遇寶雨而無所獲;不種善根諸眾生等亦復如是,雖發菩提心而無所成。又如世間若無甘蔗種子,即不能生於甜味。菩薩亦復如是,若無大菩提心種子,即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