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許摩訶帝經

宋 法賢譯13卷CBETA T0191大于一万字 12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卷第六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爾時菩薩即往阿囉拏迦羅摩處而學道法,至已合掌,勤拳致問:「汝宗行法,其義云何?」阿囉拏迦羅摩曰:「我昔精進修習定慧,至有想天三摩地門皆悉通達,汝何不知?」菩薩即時思惟:「羅摩所得智慧,及有想天三摩地門,真實不虛。」復自念言:「我於此法云何未得?」經剎那頃,禪定智慧皆獲成就,而告言曰:「汝宗行法今我已得。」時阿囉拏迦羅摩觀彼菩薩所得之法如實無謬,尊重恭敬如自本師,即以最上香花珍果一心供養。菩薩復思:「今此行法而未究竟,非為正道。」即乃捨去,往烏捺囉迦囉摩子處學修法行。
当时,菩萨前往阿罗拏迦罗摩那里学习道法,一到那里就合掌,认真地问道:“你所修行的法门,其意义是什么?”阿罗拏迦罗摩回答说:“我过去努力修行定慧,已经通达了有想天和三摩地的门径,你怎么不知道?”菩萨当时就思考:“罗摩所获得的智慧,以及有想天和三摩地的法门,确实是真实不虚的。”然后他自己想:“我为什么还没有得到这些法门?”不一会儿,他就通过禅定和智慧获得了成就,并且说:“你所修行的法门,现在我已经得到了。”那时,阿罗拏迦罗摩看到菩萨所得的法门是真实无误的,就非常尊重和敬仰他,好像对待自己的本师一样,便用最上等的香花珍果全心供养。菩萨又思考:“现在这个法门尚未究竟,不是正道。”于是他就放弃了这个法门,前往乌捺罗迦罗摩子那里继续学习修行。
至已頂禮,合掌問曰:「汝所得法,是義云何?」時烏捺囉迦囉摩子言:「我昔精進修習智慧,至非非想處三摩地門,久已證得,汝何不知?」菩薩聞已,即觀彼人所修智慧及非非想處三摩地門而無虛謬,復自思惟:「我於此法云何未得?」作是念時俱獲成就,即乃告言:「汝之法行我今亦得。」時烏捺囉迦囉摩子心未信許,諦意觀察如實無謬,崇重供養過於本師。爾時菩薩又自思惟:「此之法行亦未究竟,非真覺路,速須捨彼別求明道。
至已顶礼,合掌问曰:“汝所得法,是义何如?”时乌纳罗迦罗摩子言:“我昔精进修习智慧,至非非想处三摩地门,久已证得,汝何不知?”菩萨闻已,即观彼人所修智慧及非非想处三摩地门而无虚谬,复自思维:“我于此法何以未得?”作是念时俱获成就,即乃告言:“汝之法行我今亦得。”时乌纳罗迦罗摩子心未信许,细意观察如实无谬,崇重供养过于本师。尔时菩萨又自思维:“此之法行亦未究竟,非真觉路,速须舍彼别求明道。
時淨飯王臨御正殿憶念太子,未知所止情懷憂惱。近臣奏云:「離王舍城往烏捺囉迦囉摩子處,單身介立,勤求道法。」王既聞已心轉悲傷,即遣親人三百往彼侍從;時天指城酥鉢囉沒馱王,亦遣二百人往彼侍從。此五百人至已。禮足圍繞瞻仰。菩薩自念:「棄捨王宮居山寂靜,結志修習求甘露滅。今此人眾晝夜煩雜而妨聖道,唯留伯叔舅氏五人,餘遣迴國。」菩薩即時將此五人,往誐耶仙人聚落,名烏嚕尾螺西曩野禰,側近經行觀眺習靜之處。尼連河次見一林野,地土平正樹木幽閑,如月清涼呼為聖地。
时净饭王临御正殿忆念太子,未知所止情怀忧恼。近臣奏云:“离王舍城往乌纳罗迦罗摩子处,单身独立,勤求道法。”王既闻已心转悲伤,即遣亲人三百往彼侍从;时天指城酥钵罗没馱王,亦遣二百人往彼侍从。此五百人至已。礼足围绕瞻仰。菩萨自念:“弃舍王宫居山寂静,结志修习求甘露灭。今此人众昼夜烦杂而妨圣道,唯留伯叔舅氏五人,余遣回国。”菩萨即时将此五人,往诃耶仙人聚落,名乌鲁尾螺西曩野禰,侧近经行观眺习静之处。尼连河次见一林野,地土平正树木幽静,如月清凉呼为圣地。
告五人曰:「善男子!若人於此修諸梵行,未證寂滅不久證得,我今依止求無上道。」即於樹下結跏趺坐,學修禪觀,閉口齧齒,舌拄上腭,收攝心神如手握物,經良久間毛孔出汗,精進不退念定相應,專注一心,引發無漏,而不現行。復修別觀,跏趺而坐,合口閉目舌拄上腭,屏住氣息令不出入,良久之間氣逼頭頂疼痛至甚,如錐刺腦受斯大苦,心不顛倒亦不散亂,堅固精進,念定現前,專注一心,引發無漏而不現行。如是息氣漸次運動,從頭頂下至兩耳門,痛楚復增如地獄苦。菩薩爾時心不顛倒,亦無散亂,策勤猛利,念定現前,一心專注,引發無漏亦未現行。又復閉息外忘視聽,氣積臟腑脹滿遍身,苦惱至極無以方比,菩薩爾時心不顛倒,亦不散亂,堅進修習,念定現前,專注一心,引發無漏而不現行。如是修已,又自思念:「我於今後斷絕飲食。
佛陀对五个弟子说:“善男子!如果有人在这里修行各种梵行,尚未证得寂灭,不久就会证得。我现在依靠这里寻求无上的道路。”然后他在树下盘腿而坐,学习修行禅观,闭嘴咬紧牙关,舌头顶住上颚,收敛心神如同手握物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毛孔开始出汗,精进不退,心念稳定,专心一意,激发出无漏的境界,但并未表现出来。接着修行另一种观想,继续盘腿坐着,闭嘴闭眼,舌头顶住上颚,屏住呼吸使其不出入,过了很长时间,气息冲至头顶引发剧痛,如同锥子刺入大脑,承受极大的痛苦,心依然不颠倒也不散乱,坚定精进,心念稳定出现在眼前,全心专注,激发出无漏的境界,但仍未表现出来。如此控制呼吸逐渐运动,从头顶下至两耳门,痛苦再次增加,如同地狱之苦。菩萨在那时心依然不颠倒,没有散乱,继续勤奋修行,心念稳定出现在眼前,全心专注,激发出无漏的境界,但还是未表现出来。再次控制呼吸,忘记外界的视听,气息积聚在内脏腑脏,使得全身胀满,苦难极端,无以比拟,菩萨在那时心依然不颠倒,没有散乱,坚持修行,心念稳定出现在眼前,全心专注,激发出无漏的境界,但仍未表现出来。如此修行之后,他自己思考:“从今以后,我将断绝饮食。
時有天子遙已觀知,告菩薩言:「我此色身毛孔之內,而有天上細妙珍食,堪充供養。」菩薩告曰:「如我所食本非葷辛,食出汝身亦非清淨,若令我食必墮地獄。天子!但以隨方所有,或米、或豆,聽汝豐儉以作供獻,我即受之。」天子奉教以穀為膳。菩薩食已,身體羸瘦顏容憔悴,心無苦惱亦無退失,發精進意,念定現前,專注一心,引發無漏亦未現行。又節所食身轉羸惡,兩目深陷如井現星,菩薩爾時心無苦惱,亦無退失,發精進意,念定現前,專注一心,引發無漏亦不現行。又於所食減令極少,或一豆、一麻、一米、一麥,如是食已,身力轉乏,若行若步,一起一倒。
那时候,有一位天子远远地看到并了解了这一情况,他对菩萨说:“我这个肉身的毛孔里,有天上的精致美食,足以供养你。”菩萨回答说:“我所吃的食物本来就不是葷辛,从你身体里出来的食物也不是清净的,如果让我吃,我肯定会堕入地獄。天子,你只需要用你所在地方的食物,可能是米,可能是豆,按照你的富裕或节俭来供奉我,我就会接受。”天子遵从菩萨的教诲,用谷物做饭供奉菩萨。菩萨吃完后,身体瘦弱,面色憔悴,但心里没有痛苦和困扰,也没有退缩,发挥精进的精神,专心致志,但还没有达到无漏的境地。他又节制食量,身体更加瘦弱,眼睛深陷,像井里的星星,但他的心里没有痛苦和困扰,也没有退缩,发挥精进的精神,专心致志,但还没有达到无漏的境地。他又减少食量,到了极少,可能只有一颗豆,一颗麻,一粒米,一粒麦。这样吃完后,身体力量更加衰弱,走路都是一步一摇。
爾時菩薩精進無退,念定現前,專注一心,引發無漏亦不現行。而復思惟:「此行非真,未至究竟。」作是念時,有三天子詣菩薩前,見其形容困憊變異,各述菩薩顏貌不同,或言黑色,或紫綠者。菩薩聞已復自思惟:「我於此方如是勤苦,容色變異終無所獲。若求正覺,何在節食?正見相應,取捨能忘,是正菩提,是真究竟。譬如濕柴體雖滋潤,若遇火然必生熾焰。又如婆羅門家雖行欲心無所著,亦得解脫;我今亦爾,若依正法行無所著,必證菩提。」
那时候,菩萨精神专注,毫无退缩,他的心定如山,全神贯注,没有任何杂念,也没有任何烦恼。然而他又开始思考:“这样的修行并不是真正的修行,还没有达到最终的境界。”就在这个时候,有三位天神来到菩萨面前,看到他的面色疲惫,形象变得奇特,他们各自描述菩萨的面色不同,有的说是黑色,有的说是紫绿色。菩萨听后又开始思考:“我在这里如此辛苦修行,面色变得如此奇特,但最终却没有得到任何收获。如果我要寻求真正的觉悟,为什么要节食呢?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让我忘记取舍,这才是真正的菩提,这才是真正的终极。”他又举例说:“就像湿柴虽然湿润,但如果遇到火,也会燃烧起来。就像婆罗门家的人虽然有欲望,但如果他们没有执着,也能得到解脱。我现在也是这样,如果我依照正确的法则行事,没有任何执着,我一定能证得菩提。”
時淨飯王知彼太子,在山野中精勤苦行,日食麻麥求無上道,涕淚悲泣心懷痛惱,與酥鉢囉沒馱王,各遣二百五十人侍衛給使。時耶輸陀羅忽然懷妊,王即告諭:「宮人眷屬,自今而往,不得說言太子在山苦行之事,慮彼傷惱損動腹子。」
当时,净饭王知道他的太子在山野中刻苦修行,每天只吃麻麦来寻求无上的道理,他流着泪,心中充满了痛苦和困扰。他和酥鉢囉沒馱王各派了二百五十人去保护和供应太子。那时,耶输陀罗突然怀孕了,王立即宣布:“宫中的人和亲属们,从现在开始,不得谈论太子在山中苦修的事情,担心这会让她感到痛苦,对肚子里的孩子有害。”
爾時菩薩往尸陀林中,右脅枕屍累足而臥,思想世間有為生滅,如蟻循環無有窮盡。思已復坐,入三摩地。時有童男、童女而來林下,瞻見菩薩閉目不動,手執柴枝穿菩薩耳兩邊通過。俱作是言:「此塵土鬼,不得親近。」即以砂石、瓦礫擲菩薩身而各捨去。經須臾間出三摩地,正念現前,身心不動,又自思惟:「今此所作亦非正行,於無上道而不相應。憶念昔日為太子時,暫出王宮往贍部樹下入三摩地,彼處清淨遠離罪垢,無諸穢惡出生善根,於彼修行必圓道果。
当时菩萨前往尸陀林,在那里右侧躺下,用尸体的脚当枕头,思考世间所有的生灭变化,就像蚂蚁一样循环往复,永无止境。思考完毕后,他坐起来,进入了三摩地(深度冥想)。这时,有一些小男孩和小女孩来到林子里,看到菩萨闭着眼睛一动不动,便拿着树枝从菩萨的耳朵穿过去。他们说:“这是个尘土之鬼,不能靠近。”然后用沙石和瓦砾向菩萨的身体投掷,之后就离开了。不久,菩萨从三摩地中出来,保持正念,身心稳定不动,又开始自我反思:“我现在的行为并不是正确的修行方式,与最高的道路不符。我记得以前作为太子时,曾短暂离开王宫到贍部树下进入三摩地,那个地方很清净,远离罪恶,没有任何污秽,能够生出善根,如果在那里修行,一定能达到圆满的道果。”
」作是念已,即便舉身欲往前行,氣力羸劣而不能起,即取飲饌并湯藥等,節次服食,仍以香油塗其身體,澡浴眠寢,安適身心增長勢力。時彼五人而相謂曰:「昔者太子捨輪王位,出迦毘羅城,入山野中久茲苦行。道果將就,節志不堅,何期於今恣情飲食,香油塗體,澡身安寢。如是虧喪,云何出離?我等於此虛捐其功,聞波羅奈國有鹿野苑,羅漢聖眾恒住其中,宜往彼處各求明道。
作了这个决定之后,他立刻想要起身前行,但因为体力虚弱而无法站起来。于是他就取来食物、汤药等,按顺序服用,同时用香油涂抹全身,进行沐浴和休息,以此来安抚身心并增强体力。那时,那五个人相互讨论说:“以前太子放弃了国王的位置,离开迦毘罗城,到山野中进行了长时间的苦修。现在道果即将成就,却因为意志不坚定,开始放纵自己的饮食,用香油涂身,沐浴安睡。这样的行为怎么能够达到出离世俗的目的呢?我们在这里白白浪费了努力。我们听说波罗奈国有一个叫鹿野苑的地方,那里有许多罗汉和圣人常住,我们应该去那里寻求真正的道路。”
爾時菩薩浴尼連河水,體羸力弱,舉步攸艱,岸樹垂枝攀而得出,即往西曩野儞聚落之所。其聚落內有二童女:一名難那;二名難那末羅;身色端正,心性慈善。頃聞太子在雪山下婆儗囉底河邊迦毘羅仙人處,學修梵行,具三十二相,福德莊嚴,深心悅慕,願為匹偶,布施修福求遂所願。
当时,菩萨在尼连河洗浴,身体瘦弱,力量衰退,行走非常困难。他借助岸边树木垂下的枝条才艰难地走出河边,然后前往西方的野聚落。在那个聚落里,有两个少女,一个叫難那,另一个叫難那末羅;她们长得很端正,性格善良。她们听说太子在雪山下的婆儗囉底河边,跟随迦毘羅仙人学习修行,具备三十二种好相,福德庄严,她们非常敬仰太子,希望能成为他的伴侣,因此想要布施修福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爾時童女聞尼連河側有苦行仙人,遂發勤誠欲施乳粥,即以千牛分為兩群,[(殼-一)/牛]五百牛乳飲彼五百牛;復以五百分為兩群,[(殼-一)/牛]二百五十牛乳飲二百五十牛;如是分飲至八頭牛,復[(殼-一)/牛]八牛之乳最為濃厚,用玻璃器煮乳糜粥,於乳糜上現莎惹帝迦萬字千輪輻相。時有一人見此輪相,而自思念:「若人得食,速證無上菩提之果。
当时,听说在尼连河边有一个苦行的仙人,那两个少女便发起了勤恳的心,想要施舍乳粥。她们将一千头牛分成两组,每组五百头,让五百头牛的乳汁喂给另外五百头牛;然后再将五百头牛分为两组,每组二百五十头,让二百五十头牛的乳汁喂给另外二百五十头牛;如此分配直到剩下八头牛,最后用这八头牛的乳汁煮成非常浓厚的乳糜粥。她们用玻璃器具煮乳糜粥,在乳糜粥上出现了莎惹帝迦万字千轮辐的形象。有人看到这个轮辐的形象,心想如果有人能吃到这个粥,将会很快证得无上的菩提果。
即告童女:「我今饑渴,當以糜粥而施於我。」童女白言:「吾作此食施苦行仙人,非汝可取。」時天主帝釋即自化身為婆羅門,住立女前,女以乳粥欲布施與。婆羅門曰:「我不敢受。有世主大人,宜應供養。」童女復問:「世主何人?」婆羅門言:「去此匪遙有大梵王。」童女承言,即詣彼處以粥奉施。大梵王曰:「我不敢受。有淨光天子,最上殊勝,汝宜供養。」女復往彼以粥布施。淨光天子言:「我不敢受。有一菩薩浴尼連河,身乏氣力,以手攀樹出河岸上,被袈裟衣,將成佛果。若能供養,得大勝利。」童女聞已即時馳往,以鉢盛粥虔心上獻。菩薩默然而受其供。食已,擲鉢入尼連河,龍王至前欲取鉢器,帝釋化身為金翅鳥,龍即驚退,帝釋得鉢,安忉利天建塔供養。
佛陀告诉那个小女孩:“我现在饿了,你应该用稀饭来供养我。”小女孩回答说:“我做这个饭是为了供养修行的仙人,不是给你的。”那时,天主帝释立刻变成了一个婆罗门,站在女孩面前,女孩想要把稀饭供养给他。婆罗门说:“我不敢接受。有一个世界的主宰,你应该供养他。”小女孩又问:“世界的主宰是谁?”婆罗门说:“离这里不远有一个大梵天。”小女孩听后,立刻去那里把稀饭供养给他。大梵天说:“我不敢接受。有一个净光天子,他是最高的,你应该供养他。”女孩又去那里把稀饭供养给他。净光天子说:“我不敢接受。有一个菩萨正在尼连河中沐浴,他身体虚弱,用手抓住树从河边爬上来,穿着袈裟,即将成为佛。如果你能供养他,你将得到大胜利。”小女孩听后立刻赶去,用钵装稀饭虔诚地献上。菩萨默默地接受了她的供养。吃完后,他把钵扔进尼连河,龙王来到前面想要拿钵,帝释变成了金翅鸟,龙王被吓退,帝释得到了钵,安忉利天建塔供养。
爾時菩薩問二童女:「施此乳糜,有何所求?」童女答曰:「我聞雪山相近婆儗囉河側,迦毘羅仙人住處,有淨飯王童子,身相端嚴當作輪王,欲求為夫。」菩薩告言:「彼童子者,夙修梵行離欲清淨,名一切義成,不久之間當得菩提,云何與汝而為夫耶?」童女聞已默然住立。
那时候,菩萨问那两个小女孩:“你们施舍这些乳糜,是想得到什么?”小女孩回答说:“我听说在雪山附近的婆儗囉河边,有一个名叫迦毘羅的仙人居住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叫做淨飯王的小男孩,他长得端庄严肃,将来会成为轮回之王,我想嫁给他。”菩萨告诉她:“那个小男孩,他从小就修炼梵行,远离欲望,清心寡欲,他的名字叫做一切义成,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得到菩提,他怎么可能会娶你呢?”听到这个,小女孩默默地站在那里。
菩薩舉身登一石山,峭峻孤拔,林樹甚眾,於此安坐未逾時刻,山即摧毀。菩薩驚怪茲何業緣?時淨光天子白菩薩曰:「萬行今圓,四智將就,此地薄祐而不能勝。去此不遠有金剛座,三世如來成正覺處。」菩薩即往,天人引前,足下生蓮,海水泛潮,大地振響,聲如扣鐘。菩薩徐行,至一大窟內有黑龍,昔無兩目,聞地振海潮,即時出窟,雙眼頓明,得見菩薩身相端嚴,光逾聚日。龍大歡喜瞻視戀仰,而說偈言:
「地振海潮俱作聲, 我今聞速離宮殿;
忽得光明見如來, 一心瞻仰生歡喜。」
爾時龍王告菩薩言:「憶念昔時有佛出世,時我兩眼俱得光明見彼世尊;今亦如是,復得眼開見佛身相。」即說偈言:
「我昔承佛大威德, 令我得覩相好身;
必遇牟尼覺道成, 見佛端正亦如是。」
爾時菩薩欲至金剛座,先舉右足,行如牛王,身若寶山,袈裟不動,心等虛空,面如滿月,金光照耀,蘊大法藥,靈禽異獸,右旋隨轉,有如是等十種祥瑞。菩薩思念:「以吉祥草鋪金剛座。」天主帝釋即時化身,往香醉山取吉祥草,其草柔軟如兜羅綿,詣菩提樹前陳金剛座上。
爾時菩薩舉相好身,登金剛座結跏趺坐,而發誓言:「我不起此座,直至漏盡。」正意繫心入三摩地。時魔宮中有二種旗:一名喜相,二名疑相;動有所表。時疑相旗忽然搖動,魔見驚疑,慮有不吉即作觀想,知淨飯王子悉達多坐金剛座求無上覺。時魔波旬生嫉妬心,變身為人,詐作淨飯王書,至菩薩前致敬問訊:「云何住此久不歸還?提婆達多入太子宮,恣行非法及殺釋種。」菩薩初聞生三種不善:尋思婬欲,親里殺害,及起瞋恚。知魔所作,復成三善:一、離欲,二、不殺,三、無瞋。
魔復問言:「云何坐此菩提樹下?」佛言:「我求無上智。」魔言:「無上之智汝何得之?」佛言:「汝是魔罪之人,設一婆羅門供,尚得自在報應;我經三大阿僧祇劫,捨無數百千那由他俱胝頭目、髓腦、國城、妻子、金銀、珍寶,利益眾生求無上智,云何不得?」魔言:「我設一婆羅門,會得富貴自在,汝能與我為證;汝經三大阿僧祇劫,捨頭目髓腦等,利益眾生求無上智,誰證於汝?」爾時世尊於金剛座上,即展右手金剛莎帝迦萬字網鞔之相,作無畏印觸地面上,告言:「為我證明。」時地天神從地涌出,合掌唱言:「魔王!我佛往昔經三大阿僧祇劫,捨無數百千那由他俱胝頭目、髓腦、國城、妻子、金銀、珍寶,利益眾生求無上智,真實不虛,汝魔勿疑。
魔王聞已心懷驚怖,默自思念:「若令菩薩成道,侵我境界奪我威光。」旋歸天宮別作魔計。即化三女端正莊嚴,來於佛前,窈窕逶迤,詐為瞻仰而欲魔魅。佛以神力變成老母,髮白面皺陋惡尫羸,以鏡照之慚而退。
魔王見已,恨事不成心生熱惱,即時統領三十六俱胝鬼魅兵將,身披鎧甲,手執槍劍及弓弩羂索種種器仗,復集毒龍、猛獸、象馬、水牛、虎狼、野干等,奔聚同行,又於空中現雲雷、電閃、霹靂、風雹,四面一時逼惱侵害。佛眼視之愍彼愚迷,入慈心定,即時淨光天子,於虛空中變大傘蓋,覆遍空中,遮止風雹刀劍弓箭種種器仗,俱作天花,所謂:優鉢羅花、鉢納摩花、俱母那花、奔茶利迦花,繞金剛座如供養佛。即於三摩地運神通力,合多成一,以一為多,上虛空中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履水如地等。
種種神變已,復觀彼眾布捺誐囉邪見、疑惑、貪欲、瞋恚、愚癡等,及彼有情離欲著欲,有想無想等,引近分解脫非解脫,如是等法通達明了。以宿命通,觀魔等有情過去父母,一生、二生、百生、千生乃至增劫、減劫、無數之劫,世界國土族姓眷屬,富貴、貧賤、長壽、短壽命終生處,無不證知。以天眼通觀魔等有情未來諸趣,生死因果及身語意等,善不善業,受報好醜究竟明了。又復思惟:「欲界、色界、無色界,苦、集、滅、道四諦行相,若染、若淨,分別、俱生,根隨諸惑。」如是思已,無漏智觀速得現前,見修二道頓捨不生,成無上覺。
爾時魔眾即皆退散,復告淨飯王曰:「悉達多太子,於金剛座上而得無常。」王既聞已,與諸眷屬悲啼懊惱迷悶倒地。時有天人告淨飯王:「太子已成無上菩提。」王聞是語心大歡喜。及奏王云:「甘露飯王生其一子;耶輸陀羅亦生一子。」王諸眷屬皆大踊躍。
爾時淨飯王勅諸臣僚:「令街巷道陌掃灑清淨,燒眾妙香,竪立幢幡,真珠、瓔珞,於城四門皆聚金銀珍寶種種財物,施諸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乞之人,為作福祐。」甘露飯王生子之時,眷屬歡喜,名阿難陀。耶輸陀羅,生子之時,月有蝕障,名羅護羅。時淨飯王言:「耶輸之子,非佛之種。」耶輸聞已恒懷憂惱。王宮後園池岸一石,名菩薩石,羅護羅坐石作戲。母忽見之而立誓言:「若是佛種願水不溺,如非佛種即沈水下。」作是誓已,以手推石,子亦隨落,石浮水面,子猶作戲。時淨飯王,與諸眷屬來至岸上,見子如是,心大歡喜,讚言:「善哉!甚為希有。」爾時大地振動,佛光普照幽闇之處,所有眾生互得相覩,歸命頂禮。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卷第六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