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曜經

西晉 竺法護譯8卷CBETA T0186大于一万字 13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普曜經卷第八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十八變品第二十五
佛告比丘:「如來於是轉法輪已,化彼五人拘鄰之等,念:『此間有優為迦葉等,大有名稱,國王黎庶咸來奉之,與五百弟子俱。欲往先開化令解道法,然却彼後當次伏焉。』即往從之。迦葉見佛來,起迎讚言:『大道人!善來相見,自安隱乎?』佛報曰:『無病最利,知足最富,有信最友,無為最安。』迦葉曰:『有何勅使?』佛言:『欲報一宜願不瞋恚,煩借火室一宿之間。』曰:『不愛也,中有毒龍恐相害耳!』佛言:『無苦,龍不害我。』重借至三。迦葉曰:『往。』佛即澡洗前入火室,持蓐布地。適坐須臾,龍即瞋恚身中出烟;佛亦出烟。龍大瞋怒身皆火出;佛亦現神身出火光。龍火佛火於是俱盛,石室盡然,其炎烟出如失火狀。
佛告诉比丘们:“如来在这里转动法轮,化导了五个人,包括拘鄰等人,然后想到:“这里有迦叶等优秀的人,他们很有名气,国王和百姓都来尊敬他们,他们有五百个弟子。我想先去开导他们,让他们理解道法,然后再让他们归顺。”于是,佛就去找他们。迦叶看到佛来了,起身迎接并赞美说:“大道人,欢迎你的到来,你一切安好吗?”佛回答说:“没有病痛是最好的,知足是最富有的,有信仰是最好的朋友,无所求是最安逸的。”迦叶问:“你有什么事吗?”佛说:“我想借你的火室住一晚,希望你不要生气。”迦叶说:“我不介意,只是里面有一条毒龙,我怕它会伤害你。”佛说:“没关系,龙不会伤害我。”佛再次请求,直到第三次,迦叶才说:“去吧。”佛就洗了个澡,然后进入火室,坐在草席上。刚坐下没多久,龙就生气了,身体里冒出烟来;佛也冒出烟来。龙大怒,全身都冒出火来;佛也显现神力,身体冒出火光。龙的火和佛的火同时燃烧,石室被火焰烧得通红,烟雾四起,就像失火一样。
「迦葉夜起相視星宿,見火室盡然。『咄!是大沙門端正可惜,不用我言,為火所害。』佛知其意,於內以道力降龍,龍氣力盡則自歸伏。佛告龍曰:『汝意伏者當入鉢中。』龍即入鉢中,佛時置于鉢中。迦葉惶懅,令五百弟子,人一瓶水就持滅火,如一瓶著更盛一火,師徒益恐,皆言:『咄!咄!殺是大沙門了矣。』
迦叶在夜晚醒来,看着星星,发现火室已经完全燃烧起来。他惊叫道:“哎呀!这位伟大的修行者真是可惜,我都不用说,他就被火烧了。”佛陀知道他的想法,于是在内部用道力召唤龙,当龙的力量耗尽时,它就会自动归顺。佛陀对龙说:“你如果愿意归顺,就进入我的钵中。”龙立刻进入了钵中,佛陀把它放在钵中。迦叶非常惊慌,让他的五百个弟子,每人拿一瓶水去灭火,但是每瓶水都像是在火上加油,师徒们更加恐惧,都说:“哎呀!哎呀!这位伟大的修行者要被烧死了。”
「明旦佛持鉢盛龍而出之。迦葉大喜:『大道人乃得活耶?器中何等?』佛言:『然,自安隱耳!龍是器中所言毒龍為害者也,今者降之,已受降伏,令受戒矣!』迦葉自以得道,顧謂弟子:『是大沙門雖神,不如我以得羅漢道也。』
第二天早上,佛陀拿着装有龙的钵出来。迦叶非常高兴,问道:“伟大的道人,你活过来了?钵里装的是什么?”佛陀回答:“是的,我已经安然无恙了!钵里的龙,就是之前说的那条毒龙,它曾经给人们带来很多伤害,但现在已经被我降服,我已经让它接受了戒律。”迦叶自认为已经得道,于是对他的弟子说:“这位伟大的沙门虽然有神力,但他还是不如我已经得到罗汉道的境界。”
「佛復移近迦葉所,止坐一樹下。夜四天王來下聽經,四王光影明如盛火。迦葉夜起占候見火,明旦詣佛所曰:『亦事火乎?』佛言:『不也!昨夜四王自下聽經,是其光耳。』佛止樹下,時天帝釋復下聽經,帝釋光影甚明踰前。迦葉占候見光益大,心念沙門續事火也。明日問曰:『得無事火乎?』佛言:『不也!昨天帝釋來下聽經,是其光耳。』後夜梵天復下聽經,梵之光明倍於帝釋。迦葉占候見光晃晃。明日問曰:『想亦事火也。』佛言:『不也!昨夜梵天來下聽經,是其光也。』
佛陀又移近到迦叶的地方,在一棵树下静坐。夜晚四大天王来听经,他们的光芒明亮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迦叶在夜晚起来看到这火光,第二天早上去找佛陀问:“是不是有火事?”佛陀回答:“不是,昨晚是四大天王来听经,你看到的是他们的光芒。”佛陀在树下静坐,这时候天帝释又来听经,他的光芒比四大天王还要明亮。迦叶看到光芒更大了,心里想这个沙门是不是又在烧火。第二天他又去问佛陀:“是不是有火事?”佛陀回答:“不是,昨天是天帝释来听经,你看到的是他的光芒。”后来梵天也来听经,他的光芒比天帝释还要明亮。迦叶看到光芒更亮了,第二天他又去问佛陀:“我想是不是有火事?”佛陀回答:“不是,昨晚是梵天来听经,你看到的是他的光芒。”
「迦葉五百弟子人事三火,合事千五百三火。明旦然之,火了不然,怪而白師。師言:『是大沙門所為也。』即行問佛:『我所事火,今然不然。』佛言:『欲使然乎?』曰:『願欲使然。』佛言:『當然!』火即然矣!火然之後,迦葉欲滅之不可得滅。五百弟子共助滅之而不能滅。念言:『是復沙門所為。』即往問曰:『火既然矣,今不可滅。』佛言:『欲使滅不?』答言:『願欲得滅。』佛言:『當滅!』應時即滅。迦葉白佛:『願仁留意不須遠行,我自給飲食。』還勅家內供設餚饌,曰:『以時至請佛。』佛言:『便去,今隨後往。』
迦叶和他的五百个弟子都在供奉三火,总共就是一千五百个火。明天早上他们想要点燃这些火,但是火却怎么也点不着,他们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去问他们的师父。师父说:“这是大沙门做的。”于是他们就去问佛:“我们想要点燃的火,现在怎么也点不着。”佛问:“你们想要点燃它吗?”他们回答:“我们希望能点燃它。”佛说:“那就点燃吧!”火就立刻被点燃了。火被点燃之后,迦叶想要熄灭它,但是却怎么也熄灭不了。五百个弟子一起帮忙熄灭,但是也无法熄灭。他们想:“这又是大沙门做的。”于是他们又去问佛:“火已经被点燃了,现在却无法熄灭。”佛问:“你们想要熄灭它吗?”他们回答:“我们希望能熄灭它。”佛说:“那就熄灭吧!”火就立刻熄灭了。迦叶对佛说:“希望您能留下,不要走得太远,我会自己提供食物和饮料。”然后他回家,吩咐家人准备食物,说:“等到时候我会去请佛。”佛说:“好的,我现在就跟你们走。”
「迦葉適去,佛以神足上忉利天,取晝度果;神足至東弗于逮界上數千萬里,取閻逼果;南至閻浮提界上,取呵勒果;西至拘耶尼界上,取阿摩勒果;北至欝單越地,取自然粳米。各滿鉢還,每先迦葉歸坐其床上。迦葉白曰:『從何道來?』佛言:『卿每去後,吾至四域及上忉利天,取此果米香美可食,卿可食之也。』
迦叶刚离开,佛用神通力飞到忉利天,采摘了晝度果;又飞到东方的弗于逮界,采摘了閻逼果;南飞到閻浮提界,采摘了呵蠡勒果;西飞到拘耶尼界,采摘了阿摩勒果;北飞到欝单越地,采摘了自然生长的粳米。佛将这些果实和米饭装满钵,每次迦叶回来时,佛都已经坐在床上等他。迦叶问佛从哪里来,佛回答说他去了四个方向和忉利天,采摘了这些美味的果实和米饭,让迦叶可以吃。
「佛明日自到迦葉家受飯而還;於屏處食已,念欲澡漱。帝釋知佛意,即下以手指地,水出成池,令佛用之。迦葉向暮仿佯村中,見水怪之:『何緣有此?』佛言:『吾朝食已意欲澡漱,帝釋指地令出此水,汝當名此為指地池。』佛還樹下,道見棄弊衣欲取浣之。帝釋知意,即到頗那山上,取成治四方好石,上佛浣衣。佛欲曬衣,帝釋復行取六方石,來給曬衣。迦葉見於池側有兩好石,問佛:『云何而得此石?』佛言:『吾欲浣衣曬之,帝釋奉上使吾用之,是以然矣。』佛後入指地池澡浴竟,欲上無所攀;池上迦和之樹,自然屈枝就佛,佛牽得出。迦葉見樹屈下垂條,怪而問佛。佛言:『吾入池浴,出無所持,是以樹神為我屈之。』
第二天,佛亲自去迦叶家里接受供养后返回;在屏风后用餐完毕,佛想要洗漱。帝释天知道佛的意图,便用手指点地,地面上立即涌出水成了一个池塘,供佛使用。迦叶傍晚时分在村中散步,看到这个池塘感到惊奇,问佛这水是怎么来的。佛解释说他早上吃过饭后想洗漱,帝释天便指地让水涌出,让他命名这个池塘为“指地池”。佛回到树下,看到一些破旧的衣服想要洗涤。帝释天了解佛的意图,立刻到波那山上取来四方的优质石头,供佛洗衣。佛想要晒衣服,帝释天又取来六方的石头,供佛晒衣。迦叶在池边看到这些优质的石头,询问佛是如何得到的。佛回答说他想洗晒衣服,帝释天便供应了这些石头。佛在“指地池”洗浴完毕后,想要上岸但无法攀援;池边的迦和树自然弯曲枝条到佛那里,佛便抓住树枝出了水。迦叶看到树枝下垂,感到奇怪,问佛原因。佛解释说他洗澡后无法上岸,因此树神帮助他弯曲枝条。
「時摩竭國王及諸臣庶,以節會持禮貺詣迦葉相樂七日。迦葉念:『佛聖達踰我,眾人見之,必當捨我普往事之,使其不現快耶。』佛知其念,即隱不現。眾人還已,迦葉念曰:『我有節會餘食甚多,得大沙門飯之快耶。』佛即知之,至迦葉所。迦葉驚喜:『來何一快?何以不現?』佛言:『用念卿故。』曰:『何以念我?』佛言:『前卿意念:「是大沙門道德巍巍相好紫金,萬民見者必當捨我共奉事之。」是以不現。今卿相念,故復來耳。』
那时候,摩竭国的国王和所有的臣民,为了庆祝节日,带着礼物去找迦叶玩了七天。迦叶想:“佛的圣洁超过我,如果所有人看到他,肯定会离开我,全都去侍奉他,这会让他不高兴吗?”佛知道了他的想法,就隐藏起来不出现。所有的人都回去了,迦叶又想:“我这里有很多节日剩下的食物,如果能请大沙门来吃饭,那该多快乐啊。”佛知道了他的想法,就来到了迦叶的地方。迦叶非常惊喜:“你来了多快乐啊?为什么之前不出现?”佛说:“是因为你的想法。”迦叶问:“你是怎么知道我的想法的?”佛说:“之前你在想:‘这位大沙门的道德威严,外表好看,身穿紫金色的衣服,如果所有人看到他,肯定会离开我,全都去侍奉他。’所以我才没有出现。现在你又在想我,所以我又来了。”
「時迦葉五百弟子適俱破薪,各一舉斧皆不得下,懅而白師。師言:『復大沙門所為。』即往問佛:『我諸弟子向共破薪,斧皆舉而不下。』佛言:『當下!』應聲得下。既下之後,斧皆著薪而不可舉,復行問佛。佛言:『可去!自當舉耳。』即舉得用。
那时候,迦叶和他的五百个弟子正在砍柴,每个人都举起了斧头,但是都无法砍下去,他们感到困惑,于是向师傅求教。师傅说:“这是大沙门的作为。”于是他们去问佛:“我们所有的弟子都在砍柴,但是斧头都举起来却无法砍下去。”佛说:“现在可以砍下去了!”他们听到声音后,斧头就砍下去了。但是砍下去之后,斧头都卡在了柴火里,无法抬起来,他们又去问佛。佛说:“可以离开了!斧头自然就能抬起来。”于是他们就能抬起斧头了。
「時尼連禪水長流激疾,佛以神通斷水令住,使水壤起高出人頭,令底揚塵佛行其中。迦葉見之,畏佛為水所漂,即與弟子俱乘船索佛。見水隔斷,中央揚塵佛行其中,迦葉呼言:『大道人乃尚在耶?』佛言:『然!在耳。』又問佛:『欲上船不?』佛言:『大善!』佛念:『今當現道令子心伏。』即從水中貫船底入,無有穿迹。如是變化凡十八焉。迦葉復念:『是大沙門神即神矣,然不如我已得羅漢也。』佛語迦葉:『汝非羅漢,不知道證,胡為強顏不知為耻,虛妄自稱我有道德。』於是迦葉心驚毛竪,慚愧無顏自知無道,即稽首言:『今大道人,實妙神聖乃知我意,願得從大道人稟受經戒作沙門耶?』佛言:『且還報汝弟子共和益善,卿是耆舊國內所敬,今敬學道可獨知乎?』
那时候,尼连禅河的水流湍急,佛陀用神通力量让水流停止,使河水的沙土升高超过人头,然后在沙土上行走,沙土飞扬,佛陀在其中行走。迦叶看到这一幕,担心佛陀会被水流冲走,于是和弟子们一起乘船去找佛陀。他看到水流被切断,中间是飞扬的沙土,佛陀在其中行走,迦叶大声问道:“大道人还在吗?”佛陀回答:“是的,我还在。”迦叶又问佛陀:“需要上船吗?”佛陀回答:“好的。”佛陀心想:“现在我应该显现道理,让他心服。”于是从水中穿过船底进入,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样的变化一共发生了十八次。迦叶心想:“这个大沙门的神通力量真是神奇,但他还不如我已经成就的罗汉。”佛陀对迦叶说:“你并不是罗汉,你不知道道的证实,你为什么要强颜欢笑,不知道羞耻,虚假地自称我有道德。”听到这些,迦叶心中惊恐,毛发竖立,感到羞愧,知道自己没有道理,于是他向佛陀鞠躬说:“现在的大道人,真的很神奇,你知道我的想法,我希望能从大道人那里接受经戒,成为沙门。”佛陀回答:“你先回去告诉你的弟子们,共同做好事,你是国内受人尊敬的长者,现在你想学道,你能独自知道吗?”
「迦葉受教,告諸弟子:『汝曹知不?我自所見意方信解,當除鬚髮被服法衣,受佛禁戒而作沙門。汝等意欲何趣?』諸弟子曰:『我等所知皆大師恩,師所尊信必不虛妄,願皆隨從得作沙門。』於是師徒脫衣裘褐及水瓶革屣,諸事火具悉棄水中,俱共詣佛稽首白言:『今我五百人皆有信意,願欲離家剃除鬚髮作沙門。』佛言:『善哉!諸沙門來。』迦葉五百人鬚髮自墮皆成沙門。
迦叶接受了教诲,然后对他的弟子们说:“你们知道吗?我已经深信不疑我所理解的这个观念,我将剃去头发,穿上僧袍,接受佛的戒律,成为一个僧人。你们想要走向何处?”弟子们回答说:“我们所知道的都是大师的恩惠,大师所信仰的一定不会是虚假的,我们愿意跟随你,也成为僧人。”于是,师徒们脱下了他们的衣服和皮靴,把所有的火具都扔进了水里,一起去见佛,跪下来说:“现在我们五百人都有了信仰,希望能够离家,剃去头发,成为僧人。”佛说:“很好!欢迎你们来成为僧人。”迦叶和他的五百个弟子的头发自然脱落,他们都成为了僧人。
「優為迦葉有二弟,次名那提,幼曰竭夷,二人各有二百五十弟子,舊舍水邊。見諸梵志衣被什物、事火之具隨水下流,二弟驚愕,恐兄五百人為惡人所害大水所漂,即合五百弟子逆流而上。見兄師徒皆作沙門,怪問大兄:『年百二十智慧高遠,國王吏民皆共宗事,我意以兄為是羅漢,今反捨梵志業學沙門法,佛豈獨大其道勝乎?』迦葉答言:『佛道最尊,其法無量,我雖世尊未有得道,神智如佛其法清淨,我見慈心度人無極,以三事教化:一者、道定神足變化自然,二者、智慧知人本意,三者、應病授藥。』二弟各顧語弟子:『汝欲何趣?』
优婆塞迦叶有两个弟弟,次弟叫那提,最小的叫竭夷,两人各有二百五十个弟子,原本住在水边。他们看到一些梵志的衣物和用来做火事的工具随水流下来,两个弟弟非常惊讶和害怕,担心他们的哥哥和五百个弟子可能被坏人伤害或被大水冲走,于是就带着五百个弟子逆流而上寻找。当他们找到哥哥和他的弟子时,发现他们都成了沙门(出家人),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便问大哥:“你年纪已经一百二十岁,智慧深远,国王和百姓都非常尊敬你,我原以为你已经是罗汉了,现在为什么反而放弃梵志的生活,转而学习沙门的法门?难道佛的道理真的比其他的都要伟大吗?”迦叶回答说:“佛的道理是最尊贵的,他的法门是无量的,虽然我被世人尊敬,但我还没有真正得道。佛的智慧和清净的法门,以及他慈悲为怀,救度众生无边,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教化众生:一是通过道力和神通自然变化,二是通过智慧了解人的本意,三是根据病症给予治疗。”听了这些,两个弟弟转头对自己的弟子说:“你们想追求什么?”
五百人俱同聲言:『願如大師。』即皆稽首求作沙門。佛言:『比丘來!』二弟及五百弟子,鬚髮自墮袈裟著身,即隨佛後成為沙門。佛便有千沙門,俱到波羅奈夷縣叢樹下坐,諸弟子皆故梵志。佛為弟子現神變化:一者、飛行,二者、說經,三者、教誡。諸弟子見佛威神變化,莫不歡喜,悉皆羅漢。
佛至摩竭國品第二十六
「爾時世尊,在波羅奈說經已竟,與千羅漢優為迦葉兄弟三人等,悉舊辮髮,神通已達,生死已斷,行出三界,欲至摩竭流布道訓開化愚冥。時摩竭國瓶沙王,聞釋種王子身有奇相三十有二、八十種好,巨身丈六體紫金色,棄國捐王行作沙門,得自然佛,號名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講宣道義上中下善,義達微妙所演具足,淨修梵行戒禁具足,定成、慧成、解成、度知見成;成就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三達,諸天釋梵皆奉事焉,莫不蒙濟。
「時瓶沙王聞之,欣然大悅:『吾本共要得佛相度。』勅諸大臣長者梵志國中吏民,嚴治道路散華燒香,持諸幢蓋,王乘羽寶之車,大臣百官前後導從,千乘萬騎,長者梵志萬二千人欲出城迎。忽大風起閉其城門,王怪所以:『今行迎佛,當有吉喜快善瑞應。』時城門神。即謂王言:『快無不利,王往前世與八萬四千王,治寺起塔,誓於來世一時見佛諮受道教。今有一人閉在刑獄,違其本誓故城門閉;當放大赦,獄中人出,同時見佛諮受訓誨,城門乃開。』王聞乃達,速勅諸方,大赦境土獄囚得出,一時往迎。
「時佛入國,有大社樹名曰遮越,佛與比丘共坐樹下。王遙見佛與比丘眾,如星中月,猶如日出天下大明靡不照曜;亦如帝釋梵王聖帝處於本宮,如樹華茂晃若金山,威神特顯光明巍巍超絕無侶。王心踊躍下車步進,去五威儀,除蓋履扇冠幘刀仗,前稽首佛足,自稱其號:『我是國王瓶沙身也,久服聖尊飢虛積時。』如是至三。佛告王曰:『實如來言,是王瓶沙也,諸佛天神皆護王身。』王曰:『蒙祐。』退坐一面,群臣百官稽首遷坐一面,前者作禮,中者低頭,後者叉手。皆却坐訖,王及臣民覩優為迦葉,在山學仙耆舊來久,怪之佛邊,心自念言:『佛是優為師耶?優為是佛師乎?』
「『云何卿優為? 本可所事神;
祠祀歸水火, 日月眾梵天。
事來為幾何? 夙夜精進學;
心中不懈廢, 寧盡致神仙。』
「於時迦葉以偈報佛:
「『自念祠祀來, 已歷八十年;
奉風水火神, 日月諸山川。
夙夜不懈廢, 心中無他念;
至竟無所獲, 值佛乃安寧。』
「王及群臣國中萬民,爾乃別知優為迦葉是佛弟子。佛告優為迦葉:『汝起。』迦葉即起,長跪叉手佛前。佛言:『現汝羅漢神通。』輙受佛教踊在虛空,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還雨其身而身不濕;身下出火,火無所傷;飛行虛空猶如飛鳥,七現七沒行於水上,猶如履地。不礙牆壁須彌山地,若如入水。從東方來,沒佛前地忽現西方;西來沒佛前,忽然現南;南沒北現,北沒南現。變化已訖,還在佛前長跪叉手,而白佛言:『我是佛弟子,佛是我師。』王及臣民爾乃重明優為迦葉是佛弟子。
「佛告王曰:『天下有眼未必色故也,觀色無常;痛痒想行識亦復無常。無常苦空非身之義,非我非彼,未有好道如樂色者。明士達之,色如聚沫,痛痒如泡,思想如芭蕉,行亦如夢,識喻如幻,三界如化,一切無常不可久保。』佛告王曰:『造宮殿來為幾何年?』王白佛言:『七百餘年。』『為更幾王?』王曰:『更二十餘王。』佛問王曰:『悉識諸王不?』王曰:『不識!唯知吾父耳。』佛言:『現地有常,人物一切皆歸無常,天地雖現常不可久,三界無怙唯道可恃,絕禍於未萠,殖福於未然。滅盡五陰眾患之難,如消炬火,積德日進如月之初。』
「佛言王:『猶如母人懷子在胎,相祿各異,或豪貴貧賤、智明愚冥、盲聾瘖瘂,父母豈知?子生長後,乃別禍福,非二親過。是其宿殃所作善惡,非父母咎也。身行惡業,口宣麁言,心念毒惡,誹謗賢聖,壽終身散魂神墮惡地獄之中;身口心善,不犯十惡,修行十德,壽終生天。十方佛前,若在人間,豪貴富樂其命永長。』
「佛言:『雖有是禍福言辭,未必純一。所以者何?皆從緣起,緣合則生,緣散則滅。從無明緣則有行,從其行緣則有識,從其識緣則有名色,從名色緣則有六入,從六入緣則有所更,從所更緣則有痛痒,從痛痒緣則有恩愛,從恩愛緣則有所受,從所受緣則有所有,從所有緣則有生矣,從所生緣則有老病死憂悲苦惱大毒患合。以除無明、行、識、名色、六入、更、痛、愛、受、有、生、老病死憂愁苦惱大毒患,滅眾罪,毒患自然消滅,乃至無為無窮之業,無三界神。十二緣起之根株,坦然無迹猶如虛空,無心意識無所存立,與大道同分別本無,逮得法忍獨步無雙,度脫十方眾生蒙恩。』
「佛說此經時,八萬四千諸天世人,萬二千遠塵離垢諸法眼生,無央數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時瓶沙王得法眼淨,心中欣然前受五戒,大臣百官國民皆前歸命亦受五戒。受五戒時,人馬車乘咸悉寂然不暢音聲。王前白佛:『吾國多事欲退比更親奉。』佛言:『善哉!勞屈大王群臣民庶。』王稽首禮,遶佛三匝,重禮而去;群臣百官人民次禮而還。大臣賀王:『前時諸王悉不見佛,今獨王見,宿福祿厚故乃爾耳。』王益欣踊,亦賀諸臣:『卿等本德值是世尊。』王還宮中,勅夫人婇女大小及國吏民,歲三月六齋守禁法施戒博聞。王適歸宮,時天帝釋將八萬天,散華佛上歸命作禮而去,言:『南無佛!』尋皆悉度得法眼淨。
「時摩竭國有一長者,名迦陵,見佛入國,天人所奉而無精舍:『我有好竹園欲用上佛。』往詣佛所稽首足下,前白佛言:『佛愍一切如視愛子,棄轉輪王不慕世榮,今無精舍,有一竹園去城不遠,願以奉佛可作精舍。』佛受呪願,佛及聖眾遊處其中,是故名曰迦陵竹園。
化舍利弗目連品第二十七
「佛未入摩竭國時,國民豐富饒美飲食,作樂倡伎常歡不廢,夙夜遊戲。佛適入國,羅閱祇城晝夜寂寞,誦聲濟濟,齊戒讀經,捨世俗樂如棄糞除,唯佛是尊,聽經行法不捨三寶。佛有沙門名曰安陛,遣行宣法開化未聞,五濁之世人心荒迷不達至真,入城分衛,衣服整齊威儀禮節,不失常法行步安詳,因是使人見之心悅。時舍利弗,本字優波替,而遙見之心中欣然。自心念言:『我學來久,未曾覩此沙門,衣服禮節安詳齊整,不失儀節。試往問之,所奉何道?吾常意疑當有異聞,殊妙之道未必齊此。』往問比丘:『所事何道?誰為師主?願聞其志?』
「『吾師三界尊, 有三十二相;
等不存有無, 度眾十二門。
我年既幼稚, 學根近薄尠;
豈能宣至真, 如來無極業。
一切諸法本, 從緣悉本無;
若能及本源, 乃名曰沙門。
志根一道業, 虛寂無所為;
遊神安靜寞, 修善與冥期。』
「安陛沙門答曰:『吾所事師,從無數劫奉行六度無極之法,四等四恩行無蓋哀,奉無極慈欲度一切,積功累德不可稱載。一生補處在兜術天,降神現存,寄迦維羅衛國夫人之胎。如日現水,生行七步,天地大動,瑞三十二,稱己聖者,三界皆苦,吾當度之。釋梵四天王咸來啟受,九龍浴身,其德無量,粗舉其要,非吾螢燭所歎能得究悉,亦非心口之所言思,是吾大師天人之尊。』於是頌曰:
「『吾師天中天, 三界無極尊;
相好身丈六, 神通猶虛空。
化訓去五陰, 拔斷十二根;
不貪天世位, 心開淨法門。』
「時舍利弗欣然大悅,如冥覩明,口言:『善哉!昔來抱疑,又吾好學,八歲從師,至年十六靡不周綜,行遍天下十六大國,自謂已達,今乃聞異無上正真,得吾本願。今佛所在?』答曰:『在迦陵竹園。』將諸弟子往詣佛所。稽首足下問訊至尊:『身墮愚冥迷惑歷載,不得諮受,今乃奉聖無極大道,願聽出家得為比丘受成就戒。』佛言:『善哉!』呼:『比丘來!』頭髮自墮袈裟著身,佛為說經分別諸法,十二根本坦然意達,漏盡意解得無著果。前白佛言:『吾有同學,俗字拘律,今名目連,少小相順,要有至真以相開示。今已蒙濟,彼沒塵垢未得拔出,承尊聖旨往開示之。』佛言:『善哉!宜知是時,勿得稽留。』
「時舍利弗稽首佛足,辭出入城求目揵連。遙見目連與諸弟子遊行城裏街曲里巷,舍利弗趣之。目連覩見體改服變不與常同,問之所以:『被服變改,有何異見?』答曰:『學人無常唯從大明,吾學積年不值大聖,今乃遇之無上大道,欣慶無量故來相求,同其道味累劫無窮。』目連答曰:『是非小事,善共思惟。』舍利弗曰:『無須重言,吾厭從事不復欲聞,假喻言之,人有珍妙施,有得大寶如意明珠及獲寶英,復欲反求帛祠為珠,非身所欲。』目連答曰:『仁智勝我,常兄事卿,必不相誤,便當同志將吾受訓,稽首至尊。』
「時舍利弗與目揵連俱,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叉手白佛:『違曠侍省沈沒塵垢,今乃奉覲,願為沙門啟受法律。』佛言:『善哉!』即除澡瓶鹿衣杖具。佛呼:『比丘來!』頭髮自墮袈裟著身,為說正諦漏盡意解,所作已辦成無著果。佛言:『此二人等往古世時,誓供養我,待吾道成侍衛左右,今乃相值。』本有千弟子,得舍利弗、目連二百五十人,合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一時所度。
「時王遙聞子得佛道已來六年,王念佛已心中悲喜,飢虛欲覩。有一梵志名優陀耶,聰明智慧,本侍菩薩常得其意。王告憂陀:『往請迎佛。問訊:「別闊以來十有二年,夙夜愁慼不捨其心,思一相見如復更生。」』優陀耶受教,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具以王意白佛。憂陀耶見佛,諸天釋梵歸禮一切受命,前白佛言:『願得出家以為沙門。』佛言:『呼比丘來!』頭髮自墮便成沙門,得羅漢道。佛時所度,其餘前後得道不可稱計。佛自念曰:『本與父王要得佛道爾乃還國,當度父母,今正應還。設若還國無所感動,於事不宜所化甚尠,先遣神足弟子比丘優陀耶往,顯示神足知佛欲往,乃解道尊咸共渴仰,發起道心所度乃多。』
優陀耶品第二十八
「爾時世尊告優陀耶:『佛本出家與父母誓,若得佛道還度父母。今已得佛道德已成,必當還國不違本誓。汝以神足經行虛空現其神變,乃知吾身已成大道,弟子尚爾,況佛威德巍巍無量,爾乃信受。』優陀受教,神足飛行經遊虛空,往到本國迦維羅衛。城上虛空現無數變,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水不濕身,火無所傷,七現七沒,從東沒地出於西方,西沒東出,南沒北出,北沒南出,行空如鳥,沒地如水,履水如地。王及臣民莫不欣喜,乃知道尊。於是頌曰:
「『佛從本所行, 生死無數變;
常愍蜎蜚類, 懃苦無量劫。
時坐佛樹下, 還致本宿願;
歡喜當聽說, 難得數見聞。
適成佛道時, 輙降魔官屬;
即壞生死本, 消愛欲無餘。
佛念本生地, 意欲見親族;
今聽王頭檀, 所說甚可悲。
比丘名優陀, 姿性能悅人;
佛遣使令行, 孚致消息來。
還入父王國, 以入宣佛意;
今王太子顧, 意欲還至宮。
優陀聞佛教, 即聽受奉行;
因時於佛前, 變化隨地形。
其身忽不見, 神足來入城;
乃至大王殿, 父王所坐前。
比丘優陀耶, 進現悅頭檀;
變化若干品, 踊出父王殿。
淨譬如蓮華, 泥土塵不生;
父王見恐怖, 即問斯何靈。
「將無是神祇, 地出何怪爾;
此形姓為誰? 本從何得來?
願以開吾意, 令心疑結解;
從生至於今, 未曾覩是變。」
「太子本棄國, 求道度眾生;
恭懃無數劫, 於今乃得成。
今王莫恐畏, 且寬意悅豫;
我以壞眾惡, 為王太子使。」
王聞太子問, 淚下如雨星;
「十二年已來, 乃承悉達聲。
今從吉祥至, 思寤如更生;
太子捨國位, 成道號何名?」
「出國坐六年, 精進現成佛;
號曰天中天, 三界尊第一。」
「本時在我國, 為作眾寶殿;
刻鏤諸妙飾, 於今室何如?」
優陀耶答曰: 「佛之真正微;
常坐於樹下, 諸天來歸趣。」
「吾子在宮時, 茵蓐布綩綖;
皆以錦繡成, 柔軟有光澤。」
「龍妻奉寶床, 天帝貢袈裟;
不以好衣喜, 其心無增損。」
「在國好美食, 甘膳滋其味;
今所服食者, 安身何等類?」
「執鉢行分衛, 福眾無麤細;
呪願布施家, 世世令安隱。」
「悉達寐臥時, 不敢妄呼覺;
鼓琴發歌音, 爾乃令寤起。」
「如來三昧定, 夙夜無眠覺;
釋梵來勸助, 皆現稽首受。」
「在家雜香浴, 若干種眾馨;
香香遍室中, 今用何所香?」
「八解三脫門, 洗浴除心垢;
其心淨如空, 普安無惱憂。」
「悉達在家時, 擣若干雜香;
香熏其衣服, 清淨無垢障。」
「戒定慧解度, 以為道德香;
熏于八難處, 世世度十方。」
「四品好床座, 以若干寶成;
重疊布眾具, 以臥起其上。」
「四禪為床座, 意定無憒亂;
清淨如蓮花, 不著淤泥水。」
「在宮無數兵, 諸臣而宿衛;
左右常擁護, 目不見惡穢。」
「諸弟子眾俱, 千二百五十;
菩薩無央數, 皆來稽首習。」
「本在家未出, 有四品好車;
象馬牛羊步, 遊行觀四方。」
「五通為驂駕, 徹視洞聽飛;
覩本見眾心, 遊觀度生死。」
「子出行往返, 幢旄羽鵰飾;
前後諸導從, 各執諸兵仗。」
「四等慈悲護, 恩慧仁愛慶;
普覆眾厄難, 以嚴飾眾生。」
「出時雜伎樂, 椎鍾及鳴鼓;
觀者悉填路, 前後不相容。」
「樹下波羅奈, 椎鳴不死鼓;
拘鄰等得道, 八萬四千天。
九十六道伏, 其音聞三千;
眾生莫不悅, 啟受心皆明。」
「所領何國土? 人民為多少?
所化有幾人? 悉為歸伏不?」
「領三千大界, 訓化諸群生;
十方不可稱, 莫不蒙濟度。」
「在國思正法, 助吾治萬民;
動順禮節訓, 莫不承教聞。」
「佛解空本無, 捨于四顛倒;
靡不歸伏者, 神靜無為業。
佛與世無讐, 博無不備達;
汝言何不返, 一切皆自歸。
正天下滿人, 一人頭若干;
一頭若干舌, 舌解無數義。
合集恒沙人, 嗟歎佛功德;
恒沙劫不暢, 況我螢燭明。」』
「王聞益悲喜歎曰:『善哉!善哉!阿夷言不妄說。佛當來不?何日當至乎?』優陀報曰:『却七日到。』王大踊躍,即勅群臣國中萬民:『吾往迎佛。』導從威儀法轉輪王,平治道路掃除令淨,香汁灑地懸繒幡綵,竪其幢蓋周遍國內,其所修治光飾盡宜,千乘萬騎出四十里,往奉迎佛稽首歸命。優陀耶前報王曰:『本受佛教奉命見王,宣其意故,今還宣命,說王意旨,飢虛無量,欲見至尊稽首受法,并化萬民咸蒙福慶。』王曰:『宜知是時,勿復稽留。』
「爾時優陀耶還來詣佛所,稽首足下以申王意。世尊及諸弟子,自期七日當還本國。王及臣民莫不欣悅,別來積年夙夜相念,飲食不甘,寢不能寐,飢虛日久計日度時;須世尊到已竟七日。於時大聖告諸弟子:『明日當發至迦維羅衛見於父王,皆嚴整衣服携持應鉢。』梵釋四王聞佛還國,皆來侍送,天雨香汁散華燒香,竪諸幢蓋,四王諸天皆在前導,梵天侍右,帝釋侍左,諸比丘眾皆隨佛後;諸天龍神華香伎樂,追於上侍。
佛適進路先現瑞應,三千國土六反震動,百歲枯樹皆生華實,諸枯竭溪自然泉出。王見此瑞知佛已來,即勅諸釋種大臣百官,皆行詣佛散華燒香,竪諸幢幡鼓眾伎樂,悉出迎佛。王遙見佛在於大眾,如星中月,如日初出照於暘朝,如樹華茂芬葩熾盛,巨身丈六相好嚴身,晃如金山。王覩悲喜,前稽首足下:『離別彌時今乃相見。』大臣百官皆稽首禮。
「即還入城,足蹈門閫地為大動,天雨眾華樂器皆鳴,盲者得視,聾者得聽,拘躄得行,病者得愈,瘂者得言,狂者得正,僂者得申,若被毒者為毒不行,百鳥禽獸相和悲鳴,婦女珠環相掁作聲。當爾之時,見此變化莫不歡喜,室寶藏者自然發出,中滿珍琦,懷異心者皆共和同,等心叉手自歸命佛。諸畜生類蒙其光潤,皆得生天;懷妊母人蒙斯光明,苦痛微薄皆得在產,端正姝好,消婬怒癡無復塵勞,展轉相視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子如身;地獄休息,餓鬼飽滿,尋光來至歸命世尊,皆發道意。
王見佛巨身丈六相好光明體紫金色,諸根寂定如星中月,晃如金山,天帝梵王四王所奉;覩諸梵志,久在山中曝露身形,日炙風飄身體黑瘦,在佛邊侍,猶如黑象在紫金山不能發起。顯佛大德令一切悅,便勅國中諸豪族釋,端正姝好顏貌殊異,選五百人出為沙門,侍佛左右,猶如鳳凰在須彌山,亦如摩尼著水精器。
「時佛弟難陀亦作沙門,來下鬚髮。時難陀有典監,作剃頭師,前白佛言:『人身難得,佛世難值,明時叵遇,今我丈夫及諸尊者識道至高不可限量,不慕世榮捨棄尊位,行作沙門。今我小節下劣靡逮,何所貪樂不出為道乎?唯佛愍哀濟救三塗,沒溺塵埃拔為沙門。』佛言:『善哉!』佛時便呼:『比丘來!』頭髮則墮袈裟在身,即成沙門。禮諸沙門因隨次坐,難陀在後作次第禮,到此沙門則住不禮,心自念:『是我家僕,不能為禮。』佛知告難陀:『佛法大通舉學前後,不在尊卑,猶如大海悉受萬川四流不避污泥,執心如地,四大俱等。
地水火風內外無異,其神空淨,所著為名,宜棄自大,以法自將,乃應先聖無極道訓。』時難陀見佛教誨切至,事不得止,解了本無棄捐自大,下意作禮。天地大動,眾會咸歎:『善哉!為道等心,除自貢高而下卑心,感於天地為之大動。』從是制法先學為長後學為小,法之常宜各無所限,無所諍訟。
「時佛入宮坐於殿上,王及臣民日日供養百種甘饌,佛說經法所度無量。俱夷携羅云來,稽首佛足瞻對問訊:『久違侍覲曠廢供養。』時王眷屬皆懷沈疑,太子捐國十有二年,何從懷妊生子羅云?佛語父王:『告諸群寮:「俱夷守節貞潔清淨,無瑕疵也。」設王不信,今當現證。』於時世尊化諸眾僧皆使如佛,相好光明等無差異。於時羅云厥年七歲,俱夷即以指印信環與羅云言:『是汝父者以此與焉。』羅云應時直前詣佛,以印信環而授世尊。王及群臣咸皆欣踊,稱言:『善哉!所見無量,真佛子也。』
佛語父王及諸臣曰:『從今已後無復懷疑,此吾之正子,緣吾化生,勿咎俱夷也。』王得道證,俱夷受戒淨修梵行,宮人大小咸受戒法,月六齋歲三齋,奉持不懈。國內清寧風雨以節,時不越敘五穀登賤,民安其所,萬邦黎庶咸來慶賀,道德滋茂如月之初。
歎佛品第二十九
於是世尊告神妙天、大神妙天、歡豫天、加歡天、旃檀天、大悅天、寂然天、寂律天,如是等類淨居天子伴黨八人:「佛以大會轉於法輪,為一切故救濟十方,勿令廢斷,開眾生意經布天下,乃報佛恩。」於時世尊復告大神妙天子:「今此經典名《普曜大方等典》,諸菩薩力所可娛樂,遍諸佛世界悉令咸聞,經所入處靡不晃昱,佛自口宣,當速受之持諷誦讀,是佛法目普令流布。若菩薩學聞是經法,其心堅強,精進奉行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學。若有眾生樂微妙者,住大乘法心念無疑,降魔羅網,悉諷誦已必獲大聖,諸外異學不得其便,勸助學微成大德本至於大乘。
「若有賢人設聞說是《普曜經典》,叉手自歸,即捨八事懈怠之本,成八功勳。何謂為八:一、得端正好色。二、得力勢強盛。三、得眷屬滋茂。四、逮得辯才無量。五、學疾得出家。六、所行清淨。七、得三昧定。八、得智慧明無所不照。是為八功德。
「若有人為法師布座諷誦是經,當得八座福。何謂為八:一、得長者座。二、得轉輪王座。三、得天帝座。四、得自在天座。五、得大梵天座。六、得菩薩座。七、得如來座。八、得轉法輪度脫一切座。是為八座。
「若有法師班宣是法,設有讚歎善哉者,當得八清淨行。何謂為八:一曰、言行相應無所違失。二曰、口言至誠而無虛妄。三曰、在於眾會真諦無欺。四曰、所言人信不捨遠之。五曰、所言柔軟初無麤獷。六曰、其聲悲和猶如哀鸞。七曰、身心隨時音聲如梵,會中人聞莫不咨受。八曰、音響如佛可眾生心。是為八。
「若有書是《普曜經典》,著於竹帛,不恡惜經心不懷妬,眾人嗟歎三十四行,名德流布;若得學是經典,得八大藏。何謂為八:一、得意藏,未曾忘捨。二曰、所得心藏,無所不解分別經法。三、得往來藏,普解一切諸佛經法。四、得總持藏,一切所聞皆能識念。五曰、得辯才藏,為諸眾生班宣經典皆歡喜受。六曰、得法藏,將護正法。七曰、得隨意法藏,未曾斷絕三寶法教。八曰、得奉行法藏,則輙逮得無所從生之忍。是為八大法藏。
「若有受持是《普曜經典》諷誦受持,得具八業。何謂為八:一曰、施業,無慳妬心。二曰、戒業,具足諸願。三曰、聞業,合集智慧至阿惟顏。四曰、寂業,懃於一切定意正受。五曰、見業,悉能具覩三達之智。六曰、福業,具於相好訓誨佛國。七曰、慧業,為眾說法應病授藥。八曰、大哀業,為於十方殖眾德本而無懈惓。
「受持是《普曜法》,心自念言:『使一切眾生皆逮是法。』以是德本復得八大福。何謂為八:一曰、轉輪聖王成大福德,覩見無極建立篤信。二曰、得作四天王。三曰、得作帝釋。四曰、得作炎天王。五曰、得作兜術天子。六曰、得作無憍樂天。七曰、得作化自在天。八曰、得作如來,斷諸不善法具足諸善本。是為八。
「若有受此《普曜經》者,若至心聽耳貫係意,得八清淨心。何謂為八:一曰、常行慈心消除瞋恚。二曰、常行愍哀除眾患害。三曰、常行喜悅除諸不樂。四曰、常行於護除諸結著。五曰、修四禪行在於欲界而得自在。六曰、行四無色定而得由己。七曰、得五神通遊諸佛土,除諸罣礙眾蓋之患。八曰、逮得勇伏定意獨步三界。是為八。」
囑累品第三十
爾時世尊告賢者大迦葉、賢者阿難、彌勒菩薩:「我從無數劫遵習是法,乃成無上正真之道。囑累汝等,以手相付,受持諷誦廣為人說。」於時世尊欲使此法普悉周布十方,說是偈言:
「佛目所覩眾生類, 皆得羅漢如身子;
若有供養億千劫, 乃復前進如恒沙。
加復供養辟支佛, 若有一日奉斯經;
計此功德超過彼, 其阿羅漢不足立。
一切眾生成緣覺, 若有供養億千劫;
飲食衣服床臥具, [打-丁+鳥]香雜香及名華。
若有一心叉十指, 等心自歸一如來;
口自發言南無佛, 是功德福為最上。
一切眾生皆成佛, 若有百劫供養者;
衣被飲食床臥具, [打-丁+鳥]香雜香及名華。
若有正法欲傾危, 棄捐其身自投命;
若有一日常晝夜, 護是法者必超彼。
若有奉事十方佛, 及於緣覺諸聲聞;
若有堅固此道心, 受斯要典諸法王。
一切經卷是道諦, 若諸如來如恒沙;
供養奉事諸如來, 若有手得是經卷。
其大辯才無等倫, 分別一句至億劫;
智慧正義無有損, 若以是經為人說。
諸導師慧無邊底, 計無有人與等者;
猶如江海不可盡, 聞是法者等若茲。」
佛告賢者迦葉、阿難、彌勒,重相囑累:「受之持之,諷誦學之,令普流布,示其同學及十方人,皆令蒙濟。使不斷絕,展轉相教,展轉相成,使不稽留。三寶不斷,乃報佛恩。」
佛說如是,大神妙天子及淨居天子,彌勒菩薩、賢劫菩薩,及大迦葉,諸大弟子,天、龍、鬼神、揵沓和、阿須倫,聞佛所說,莫不歡喜奉行。
普曜經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