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曜經

西晉 竺法護譯8卷CBETA T0186大于一万字 13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普曜經卷第五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異學三部品第十四
「於是菩薩遊在山間,往至尼連水邊,樂於閑居心意寂然,慈念十方欲益天人。」
那时,菩萨在山间游走,来到了尼连河边,他喜欢安静的生活,内心平静,怀着慈爱之心,想要帮助天下所有的人。
佛告諸比丘:「菩薩遙見欝頭藍弗,為諸弟子所見奉敬,達知圖讖算術天地災變,為眾最師。菩薩心念:『今者此等自以己身,計知算術星宿災異,為眾人師,所見奉事。吾往其所,問其所行能知殊勝,爾乃降伏講有無法,一心脫門三昧正定超其所學;以權方便觀其本末,自覩此等所當行者,世俗定意,然後為說深奧之定,無為三昧乃歸大道。』於時菩薩思惟是已,往詣其所。問言:『賢者!所事何師?誰為說法而學此業?』欝頭藍弗答言:『吾無有師,自然達之。』又問:『今所達者,為何所獲?』答曰:『獲有想無想定。』菩薩報曰:『寧可從人得學是定乎?』答曰:『善哉!從志所樂。』
佛祖对众比丘说:“菩萨远远地看到欝头蓝弗,他被所有的弟子尊敬,他精通占星术和预测天地灾变,是众人的导师。菩萨心里想:“现在这些人用自己的身体,通过占星术和预测星宿灾异,成为众人的导师,被人们尊敬和侍奉。我要去找他,询问他的行为和他的超凡技能,然后我会用我的智慧和方法,超越他的学问;通过观察他的起源和结果,自我认识这些应该行走的人,确定他们的世俗意图,然后再向他们讲述深奥的定义,无为三昧才是通向大道的。”于是菩萨思考了一下,就去找他。问他:“贤者,你是跟谁学的?谁是你的导师,教你这个技术的?”欝头蓝弗回答说:“我没有导师,我是自然而然地懂得的。”又问:“你现在所懂的,是从哪里得到的?”他回答说:“我得到了有想无想定。”菩萨又问:“你能从人那里学到这个定义吗?”他回答说:“好的,随心所欲。”
「時菩薩起在於屏處結加趺坐。菩薩適坐,功福殊特聖慧無匹,宿世所行卓然有異,入諸定意一切正受;獨步無侶靡不通達,百千定意一切備矣,猶如照鏡而得自在,而無罣礙。於時菩薩從三昧起,重詣藍弗所,復問:『寧更有定踰無想乎?進至道耶?』答曰:『無也。』菩薩自念:『藍弗無信,獨吾有信;藍弗無精進、念、定意、智慧,獨吾有之。』
那时候,菩萨在一旁安静的地方盘腿坐下。菩萨刚坐下,他的功德和智慧特别出众,无人能比,他过去世的行为也特别出色,他能进入各种定境,全都是正面的体验;他独自行走,没有伴侣,但是他对所有事情都了如指掌,他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定境,就像照镜子一样自由自在,没有任何阻碍。那时候,菩萨从三昧中醒来,再次去找蓝弗,又问他:“还有没有比无想定更高的定境?这是通向道的途径吗?”蓝弗回答说:“没有。”菩萨自己想:“蓝弗没有信心,只有我有信心;蓝弗没有精进、念头、定境和智慧,只有我有。”
「思惟是已便捨之去,詣迦羅無提所,問之曰:『誰為師主?從何受法?』答曰:『無師,自然暢之。』又問:『暢之何所獲乎?』答曰:『獲無用虛空三昧。』於時菩薩三昧正受,最為殊特。即復說言:『此業善哉,我所歸趣仁亦趣此,俱共在斯,與是眾人而為眷屬。』菩薩答曰:『今此業者不至滅度,不離於欲,不達無為,不至寂然,無有沙門,不至正覺,非是泥洹。』
他思考后就放下了,去到迦羅无提的地方,问他:“谁是你的导师?你从哪里学到的法?”他回答说:“没有导师,这是自然而然的。”又问:“你从这个自然中得到了什么?”他回答说:“我得到了无用的虚空三昧。”那时,菩萨正在接受三昧,这是非常特殊的。然后他又说:“这个行为真好,我所追求的仁也追求这个,我们都在这里,和这些人一起成为亲属。”菩萨回答说:“现在这个行为者并没有达到灭度,没有离开欲望,没有达到无为,没有达到寂静,没有沙门,没有达到正觉,这不是涅槃。”
「於時菩薩與彼藍弗及此迦羅反覆相難,知之不及便捨之去。轉復前行見三梵志:一曰、憂為迦葉,次曰、那提迦葉,次曰、竭夷迦葉,兄弟三人有千弟子。菩薩過候,問:『何所事乎?』曰:『奉事水火及於日月,上至梵天。』菩薩答曰:『是不真正,水不常滿,火不久熱,日出則移,月滿則缺,梵天無常雖久必終,唯有無為無終無始能無窮極。』所論適竟,因捨之去,還歸本處。」
那时候,菩萨和蓝弗以及迦羅互相争论,发现他们的知识有限,就放弃了他们,继续前行。他遇到了三个梵志,一个叫做憂为迦叶,一个叫做那提迦叶,还有一个叫做竭夷迦叶,他们是兄弟,有一千个弟子。菩萨过去问他们:“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我们在供奉水火和日月,直到梵天。”菩萨回答说:“这不是真正的,水不会永远满,火不会长时间热,太阳会移动,月亮会缺,梵天也是无常的,虽然存在很久但终究会结束,只有无为、无终、无始才能无穷无尽。”他们的争论结束后,菩萨放弃了他们,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佛告比丘:「於時菩薩心自念言:『今吾處在五濁之世,值下劣眾外學熾盛,各墮異見九十六俓六十二疑,貪身愛命蔽塞愚冥,染慕情欲懷傷害心,不受訓誨不向清淨,志慕飲食愛戀土地,常行非義不志微妙,不樂慧施愛財貪嫉,志不存此道品之義,不在無礙馳騁情態,住於十惡不離自大,不救眾厄放逸不定,難可開化。
佛陀对比丘说:“那时候,菩萨心里想:‘现在我生活在五浊恶世,遇到的是低劣的众生和盛行的外道学说。他们陷入了九十六种邪见和六十二种疑惑,贪恋肉体和生命,愚昧无知,迷恋情欲,心怀伤害。他们不接受教诲,不追求清净,只想着吃喝和对土地的爱恋,常做不义之事,不追求精微妙理,不乐于智慧的给予,贪财嫉妒,不理解这道的真义,不在无碍自由的状态中行事,沉溺于十恶,无法自拔,不救助众生于困境,放纵不定,难以被开化。’
殺害恣意飲酒無節,唯慕樂之;或事水火日月梵天;或事山神社神虛空天神,海水泉池樹木之神;或服果蓏,入山服食,或一日一食,二日三日或至七日一食;或日一揣,二日三日七日一揣;或十五日乃至一月一食,淨修梵行四禪四等,上仙梵天不逝生死;或有裸形,或服鹿皮;或事鬼神羅剎阿須倫神,不免惡趣,不能成道,謂之自達不可軌則,無以開化世俗眾邪異學。今我寧可示現清行,以用攝取外學之等,顯正真業使捨迷惑,所當應行,欲界色界不從彼教,來入佛道。』
‘他们任意杀害生命,无节制地饮酒,只追求享乐;有的崇拜水、火、日、月、梵天;有的崇拜山神、社神、虚空天神、海水、泉池、树木的神;有的吃果实、草药,隐居山中食用野物,有的一天吃一顿,两天三天或至七天吃一顿;有的一天摄取一次食物,两天三天七天摄取一次;有的十五天甚至一个月吃一顿,虽然修行四禅四无量心,但仍然不能超脱生死;有的裸体,有的穿鹿皮;有的崇拜鬼神、罗刹、阿修罗,不能摆脱恶趣,不能成就正道,自认为已达到了不可规范的境界,无法用来开化世俗众生的邪异学说。现在,我宁可展示清净的行为,以此吸引那些外道之人,显示正确的行为,使他们放弃迷惑,做应该做的事,不跟随他们的教义,而是进入佛道。’”
六年勤苦行品第十五
佛告比丘:「於時菩薩作是思惟,六年之中示大勤苦精進之行。以何等故名勤苦行?是事難及人所不逮,是故名曰勤苦行矣。眾生之中,若天世人不能修行、成辦此業,唯有究竟一生補處菩薩,乃能行之,故曰難辦。斯勤苦行,因是現行四禪之法,數出入息令解其意,無想不念無所悕望,在所至奉心無所猗,不貪是四,其像本末宿世所學,無學緣覺菩薩所行,是則名曰周遍虛空。無作非作靡所不作,彼則名曰普護一切,以等如空行禪定事,是亦名曰去無所至。
佛对比丘说:“那时候,菩萨这样想,我在这六年里展示了极度的勤奋和辛苦的修行。为什么叫做勤苦行呢?因为这件事很难,一般人做不到,所以叫做勤苦行。在所有的生命中,无论是天上的人还是世间的人,都不能修行、完成这个事业,只有最后一世的菩萨才能做到,所以说这是难办的。这种勤苦行,是因为实行四禅的法门,多次进出呼吸以理解其意义,没有思想、没有记忆、没有任何期望,无论在哪里都能保持心无所依,不贪恋这四个禅定。这是他们从过去世中学来的,是无学菩萨和缘觉菩萨的行为,这就叫做周遍虚空。无所不做,无所不能,这就叫做普护一切,以等如空的行禅定事,这也叫做去无所至。”
「於時菩薩欲現世間開化外學,若干品業訓誨諸天示其罪福。外學異術,計死斷絕神無所生;或言有常云何罪福。為分別說功德之報,現身口心當行清淨,日服一麻一米,六年之中,修立難及勤苦之行,宿命不債。
当时菩萨想要在世间显现,开化那些外行学派,教导他们各种品级的业务,向众天展示他们的罪与福。外行学派的异术认为死后灵魂消失,无处安生;或者认为灵魂永恒,怎么会有罪与福。菩萨为了区分这些,讲述了行善的功德报应,要求身体、言语、心灵都要保持清净,每天只吃一麻一米,持续六年时间,进行极其艰难和勤奋的修行,以此来还清前世的债务。
菩薩六年之中結加趺坐,威儀禮節未曾進退,常存露精亦無覆蓋,不避風雨,不障頭首塵土之患,不起左右行大小便,亦無涕[涅-日+乖],不屈申俯仰,亦不傾側,身不倚臥,或興雲大雨電雷霹靂,春秋冬夏菩薩默坐,值此眾難未曾舉手以自障蔽,諸根不亂不生恐怖;丘聚村落男女大小,牧馬牛羊擔薪負草,過邊興塵不相念之,不以為患,無所污難。
菩萨在六年时间里一直保持结跏趺坐的姿势,始终保持庄严的仪态,从未改变。他不避风雨,也不用东西遮盖身体,不躲避头和脸上的尘土。他不会起身行走,也不会去大小便,没有流泪或流鼻涕,不会弯腰或仰头,也不会侧身,身体不依靠任何东西躺卧。无论是春夏秋冬,无论是否有雷电和暴雨,菩萨都静静地坐着,面对所有困难也不会用手遮挡,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不恐惧。即使是过往的村民、放牧的人或者搬运柴草的人引起的尘土,他也不以为意,不觉得困扰,保持清净无染。
「彼時菩薩,眾人怪之羨之所行,取其草木投著耳中,耳不痛痒,著之鼻中鼻亦不,亦不棄去。諸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目自覩見菩薩功勳道德巍巍,來往其邊供養奉事,稽首菩薩。
当时,人们对菩萨的行为感到奇怪和羡慕。他们把草木放在菩萨的耳朵里,但菩萨的耳朵不会感到痛或痒,放在鼻子里也不会打喷嚏,也不会把它们扔掉。包括天神、龙神、阿修罗、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等,都亲眼见到菩萨的功德和道德,来来往往地在他周围供养和服务,对菩萨表示敬意。
「爾時菩薩定坐六年,現勤苦行,教授開化十二載天人,立之三乘,以是之故,坐六年耳。於是頌曰:
「菩薩前出家, 其功勳真正;
厥心常寂然, 顯是愍眾生。
在五濁之世, 由下劣俗故;
生此閻浮提, 於世現罪福。
邪學業熾盛, 諸見六十二;
故立此精進, 逼困身畢罪。
浴池諸泉源, 日月眾光明;
樹木巖石山, 厭鬼地神禮。
自然行精進, 建立難及行;
修成勤苦業, 為眾示現此。
身力如金剛, 禪思不可動;
用若干義故, 亦復現緣覺。
若諸天人民, 異學亂見喜;
亦化此等故, 示勤苦之行。
而結加趺坐, 在地無坐具;
日進一麻米, 示現而服此。
示出息不出, 亦無還報息;
六年甚堅強, 禪思不缺漏。
無念無不念, 不念所可行;
心猶如虛空, 禪思不傾動。
不覆蓋身上, 亦無所障蔽;
不移動如山, 禪思不增減。
不避其風雨, 亦不障頭首;
不失威儀節, 禪思無進退。
村落諸男女, 牧牛馬猪羊;
擔薪及負草, 行邊興塵土。
不淨坋其身, 若干品諸難;
無念不迷惑, 禪思無進退。
身肉為消盡, 唯有皮骨存;
腹背表裏現, 猶如箜篌形。
諸所造天行, 須倫龍沓和;
目覩總功勳, 皆其咸供養。
五體禮受教, 令疾得成就;
使我得致是, 如心懷愍哀。
欲降外異學, 闇蔽眾邪業;
因是現罪福, 其身坐口言:
『是佛道難得, 髠頭何有道?』
行無央數劫, 六年畢其罪。
以是化天人, 其數十二載;
是故人中尊, 坐禪不進退。」
佛告諸比丘:「菩薩修勤苦行竟六年已,心自念言:『雖有神通聖明慧力,今吾以是羸瘦之體,往詣佛樹,將無後世邊地諸國有譏者乎?謂餓得道。吾身寧可服柔軟食,平復其體使有勢力,然後乃往至其樹下,能成佛道。』時有丘聚名曰修舍慢加,有長者女,日日飲食八百梵志,見知菩薩造勤修行,常願奉供。大聖菩薩,即夜往樹下坐。時長者女,始出嫁時,有願生男子者,必當與作甘美餚饍,祠山樹神。
時長者女,生得一男心中歡喜,[((土/口)*殳)/牛]千頭牛展轉相飲,取其淳乳用作乳糜,欲祠樹神;即便遣婢先往掃除。婢見佛坐,不識何神,還啟大家掃除已竟,樹下有神端正殊好,非世所見。
「時女聞喜欲取糜往,糜跳出釜高一丈餘不可得取,女甚怪之。時八百梵志中師見之謂女:『今此乳糜非凡夫所應服者,唯臨成佛,服食此飯乃消化耳。』天於虛空而出聲曰:『今日女欲興立大祠,有大菩薩在於精思勤修苦行,已從坐起,汝本有願當先飯之。食之充滿,爾乃逮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便說此意勿違本願。』時長者女聞天神言,即取乳糜盛滿金鉢,手執賓乾與八百梵志,俱往尼連水邊。」
佛言比丘:「菩薩知之,即以神通慧力,還江水邊,忽然而度,隨其習俗示現入水而自洗浴。時八萬天子各按樹枝供養菩薩,菩薩牽枝出在岸邊,其身輕便清淨無垢。菩薩適住,時兜術天子號離垢光,尋取天衣袈裟僧迦梨,化沙門形奉上菩薩,於時菩薩即取著之,靜然而住。時尼連江水中龍妻從地化出,以微妙床貢進菩薩,菩薩即坐。時修舍慢加村落長者女與諸梵志,奉美乳糜詣菩薩所,稽首足下右遶三匝,以賓乾水灌菩薩手,以美乳糜進奉上之。
菩薩愍哀女故輙受食之,氣力得充心無所戀,持金鉢投之江水,具足千龍即攝取之而供養鉢,於時奉床龍妻得之,用立神寺勤心供養。諸天百千億載,悉取香水和泥起寺,其欲供養菩薩鉢者,各現宮殿咸共奉事。於時村落長者女等,佛與髮爪得之起塔供養。」佛言比丘:「菩薩適服此乳糜以成福願,身遂充滿容色光光,踰於日月。
「『時世尊精思, 勤心自念言:
「身神通慧力, 往詣樹王下;
成一切智慧, 以逮諸通慧。
便行普愍哀, 最後救眾生;
我寧可服食, 令身得充滿。
往到樹王下, 成聖一切智;
不以少薄福, 得致天人安。
不得成明眼, 還身力甘露;
至說宿功德, 決斯安隱祠。」
其心思如是, 天聞告村落:
「金鉢盛乳糜, 往詣江水邊;
奉上心踊躍, 逮得道甘露。」
所行百千劫, 諸根悉寂定;
諸天龍神往, 大聖至水岸。
適施度無極, 入水自洗浴;
以洗除心垢, 愍傷於世俗。
億千天歡喜, 各齎華[打-丁+鳥]香;
世寂適入水, 人中上洗浴。
念知是菩薩, 建立行無垢;
仁賢適洗浴, 百千天奉事。
其身無垢穢, 天子奉袈裟;
身即著衣服, 著衣服已竟。
龍妻尋歡喜, 奉之好床座;
寂定意便坐, 為世之道眼。
修舍女奉食, 金鉢盛乳糜;
稽首禮足下, 大通即服之。
服此得充滿, 投鉢著水中;
諸天奉真誠, 來供養於佛。
如來適飯竟, 乳糜極甘美;
其身氣力充, 行詣佛樹下。
適到佛樹下, 行身不動搖;
強如帝釋步, 建立菩薩行。』
「於是菩薩飯食已充,愍念十方救濟危厄,欲坐樹下現成佛道度脫眾生。十方諸佛,咸示威變,顯其瑞應,五百化鳥自然來現,往詣其所遶菩薩身,暢悲哀音,歎其宿世所行無量積累功德,為一切故,欲化五趣故現五百,令去五陰,消除五蓋,拔五道行,逮五神通,化去五五二十五事,所處甚難,存處道場,住無所住,本無定慧。於是頌曰:
「『從無數劫來, 積德行六度;
四等心四恩, 護三界之將。
大慈無蓋哀, 欲脫癡聾盲;
今當成大道, 具三十二相。
隨俗而現身, 說苦空非常;
使了悉本無, 入佛三寶藏。
俗人罪所蓋, 十二因緣障;
不達無上真, 生死沈沒亡。
若解一切空, 不犯五陰行;
陰衰已消滅, 心淨如法王。
至真無上慧, 莫能限度量;
光明踰日月, 所濟無有疆。
須彌尚可稱, 虛空可度量;
不及大智慧, 大聖無極行。』
「歎此頌時,無數天神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也。」
佛告諸比丘:「菩薩江水邊洗已飯食乳糜,知氣力充,往詣佛樹;佛樹王下修如法行,皆無所動堅住如山,不諂蔽行,不逼短氣造立清淨,不動搖行而不相掁,以不強項性不卒暴,所行高下自然平等;演光明王晃晃灼灼,至真善行消垢下意;法過去佛清淨正行,至師子床不壞性行;斷眾惡趣思念永安,棄魔力勢令不堪任;度眾邪行受正法業,滅冥樹塵生死之本;使無部黨,釋梵四王行無所處;一心勇猛恐伏怨難,所遊獨步達一切智,心意無雙斷終始滋,捨欲諸貪使滅四難,無為無畏度於彼岸;如是行者,菩薩德行功勳皆成。
詣江水邊至佛樹下,欲行天人化其道路,弘廣無際,又斯道路左右七寶欄楯,悉令嚴正,高四丈二,上有交露行諸臺閣,亦眾寶成天蓋幢幡,處處珓飾,七寶樹木高大妙好,諸寶樹間琦珍為繩;交絡諸樹兩兩樹間,有一浴池,池底金沙中生青蓮芙蓉莖華。其樹四邊寶為欄楯,明月瑠璃雜廁其間,鳧鴈鴛鴦遊戲其中,八千玉女香汁灑地掃道令淨,二萬玉女垂諸寶瓔,散諸天華。其樹間地七寶合成,八萬玉女各持供養,名香木蜜諸雜琦異,執金香瓶著寶垛上;一一垛上有五千玉女,鼓天之樂。
佛言:「如是,比丘!菩薩欲詣佛樹下時,嚴治道路巍巍如是。至江水邊,諸志大乘亦入此路。其夜菩薩當成佛時,千梵天王告梵天眾:『其福功德顯燿清淨,皆修道跡,慈悲喜護禪定神通,從千劫來奉行大道,今詣佛樹,吾等當共往供養之,所修令吉以能歸命,無有恐懼,終無所畏,無八難患,生天上人間十方佛前。』在梵天宮,梵天聞之,六年苦行今詣佛樹,皆共善心當懷悅豫,供養菩薩大千世界之法主也。天帝釋梵、日月天王,詣江水邊皆往奉迎;在億載佛國,皆心念之,今詣佛樹下,當降伏魔,無能見頂,上至梵天,亦無能覩。今尊身相甚妙,莊嚴其身三十有二,言辭柔和清淨無垢,音聲雅妙過踰梵天,今坐樹下當共供養。其忍辱力,釋梵知之忽然安隱,悉斷一切塵勞結縛,若有聞者,致甘露跡成緣覺業;若逮佛道,普世界眾生皆來供養。
佛告比丘:「有一梵天名曰三千建立,覩此三千大千佛國,平等如掌悉令照明,化於此地生軟青草,在其左右猶如天衣,如是草比遍大千佛國,而於眾生無所妨害,莊嚴此國。東方釋梵及四天王,諸菩薩眾不可稱計,諸佛國土諸菩薩眾,皆來供養。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諸佛國土無央數眾,釋梵四王莊嚴供具,皆來貢上。一一佛土若干莊嚴,鐵圍、大鐵圍一切諸山,是諸佛國忽然不現,悉不知處,唯覩一切諸菩薩身普周佛土,諸天子等又有十六人侍從菩薩。
其名曰:轉進菩薩,無進菩薩,施與菩薩,愛敬菩薩,勇力菩薩,髮猛菩薩,善住菩薩,總持菩薩,照曜菩薩,華鬘菩薩,法英菩薩,吉恐菩薩,不害眼菩薩,大淨菩薩,淨嚴菩薩,戒淨菩薩,眷屬圍遶,是諸天子等,悉不退轉逮得法忍,供養菩薩莊嚴道場,平治其地三千二百里,周匝圍遶有好七重欄楯,七重行樹,七重交露縵縵,七重寶樓,皆悉紫金諸雜挍飾。若干種品諸寶蓮華自然化生,燒眾名香;上虛空中立一寶蓋,覆於十方諸佛國土,生諸寶樹,諸天人民,其樹華果悉現道場;其十方界水陸眾華,悉現道場。十方佛國菩薩道場,所可莊嚴不可限量。功德聖慧清淨之業,亦現道場。佛樹如是,諸天子等眷屬圍遶,莊嚴佛樹極令清淨。一切諸天龍鬼神乾沓和,所可莊嚴宮殿室宅,若干品妙悉遙目覩,咸共歎曰:『善哉,善哉!功德福報應不可思議。』
「彼佛樹神有四天俱嚴治道樹,一、名足跡,二、名邊豆,三、名善意,四、名布精,莊嚴佛樹供養菩薩。其樹根莖枝節諸葉華實,皆悉茂盛圍遶佛樹,廣長極妙高八十里,巍巍無量欄楯樹木,交露眾帳亦各七重,七寶合成周匝圍繞,猶如忉利晝度之樹,若有見者而無厭極。三千國土,國土堅彊猶如金剛不可毀壞,自然現彼菩薩坐樹當成佛道。」
佛言比丘:「是菩薩身演大光明,普塞惡趣,滅除八難,病者得愈,恐怖得安,繫縛得解,聾盲瘖痾皆悉解脫,貧者大富,塵勞熱者悉彼療治,飢渴飽滿,懷姙得產,老耄強健;當爾之時,悉無欲縛,無婬怒癡,不想患厭,無有諍訟。當爾之時,一切眾生相視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皆懷慈心。於是頌曰:
「『其至無擇界, 現於地獄中;
諸有苦惱者, 咸得入安隱。
畜生自然和, 各各相愛念;
皆共懷慈心, 逮得無所畏。
至於餓鬼處, 諸飢渴窮厄;
皆獲得食飲, 因菩薩威神。
八難皆閉塞, 消滅諸惡趣;
眾生悉安隱, 快樂如天上。
諸有聾盲者, 眾根不具足;
應時悉視聽, 其身皆備悉。
婬怒癡塵勞, 眾生被熱惱;
諸塵得休息, 皆悉念正真。
貧者得財富, 皆得生天上;
病者悉除愈, 繫縛得解脫。
無厭及瞋恚, 無有諍訟者;
爾時咸相敬, 皆共起慈心。
如父母一子, 展轉相愛念;
眾生等如是, 相愛如父子。
時菩薩光明, 普照曜佛土;
猶如江河沙, 普遍四方界。
不礙諸鐵圍, 通過諸黑山;
一切諸佛國, 悉現如一土。
見羅列諸寶, 平正如手掌;
莊嚴諸佛土, 以供養菩薩。
十六諸天子, 圍遶佛道樹;
莊嚴其道場, 三千二百里。
諸所可莊嚴, 不思議億國;
菩薩威神故, 皆現彼佛樹。
諸天龍鬼神, 真陀摩休勒;
各各起宮殿, 遙望悉見之。
以見此清淨, 諸天人欣喜;
善哉福之報, 所作今悉見。
眾口意所行, 所可修平等;
諸利義悉吉, 心所願輙得。
如宿世所行, 所願悉具足;
諸所罪福報, 所獲亦如是。
莊嚴殊道場, 四天子交飾;
猶如晝度樹, 佛昇忉利天。
因緣不自在, 悉說諸功勳;
菩薩清淨業, 如本所作行。』」
迦林龍品第十六
佛告比丘:「菩薩身光照迦林龍王宮,龍蒙佛光身心悅豫,消諸塵勞,普獲安隱,面目欣怡。爾時龍王見斯光明,目即得開,與眷屬前而讚歎曰:『我已曾見拘留秦佛,從來久遠,亦見拘那含牟尼佛并及迦葉,光明所照。覩諸法王光明無垢,必當有佛,相好愍哀慧明興世,故照我宮,金色光光不妄晃昱,明踰日月火焰明珠所不能逮,天帝梵光自然遠邊,阿須倫明亦不能及;宮殿常冥今忽大明,覺了離垢身得安隱,心懷踊躍體無眾患,無熱清涼,無數億劫精進不疑。詣道樹下,善哉!共取華香衣服寶瓔珞琦珍,名香搗香箜篌樂器,當往供養,執有功勳。』
「龍后聞之,歡喜悅豫出觀四方,遙見菩薩如須彌山,威光莊嚴,百千億天而圍繞之,釋梵奉敬心中踊躍,見其塗路。時龍后喜詣度世所,投身作禮叉手前住。於是大悅,供養華香眾雜名香鼓樂,而嗟歎曰:『功勳真正,見尊善哉,如月盛滿,化眾度世,覩前至聖所見瑞應,今見亦然等無差別。今必降魔逮得滅度,猶賈脫難,宿曾布施如所願得,逮致忍辱,所求精進,樂於禪思,然智慧燈,本所行願今悉具足,必成最勝。猶如有樹華實茂盛,致佛滅度,如千泉源汲水無盡。』其心歡悅,普悉興雲而雨遍至虛空:『今必成道,體紫金色光周遍佛土,一切惡趣悉致弘要。其三千國諸豪尊位,令三世醫必當詣佛,燿於天下猶安明山不可傾動,如明智人覩四大海尚可枯竭,詣樹王下無能蔽障不成佛道。』
佛告比丘:「於是菩薩心自念言:『諸過去佛,為在何坐得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正覺乎?』復更念言:『過去諸佛坐於草蓐成最正覺。』虛空之中無數百千天,覩菩薩心即時報言:『如大聖意,過去如是,皆坐草蓐成最正覺。』」
佛語比丘:「於時菩薩見路右邊,有一人名曰吉祥,刈生青草柔軟滑澤,整齊不亂好若天衣。時菩薩見,即便越道詣吉祥所,以慈和心與共談語,而謂之言:『敷演善教而勸助之,言辭溫雅無有麁獷,其心安和而無惡意,除婬怒癡演哀鸞音,釋梵八聲甚深難及,如師子吼猶若雷震。十方佛國眾生蒙化,皆得安隱。有所講說,百千法音無能制止,以一法音普入諸聲,皆相安和至於解脫。普悅眾會,一切諸佛所說應時與慈仁語。吾欲得草,吉祥與我!今日欲得,當伏邪力成無上覺。無數劫來所施調意,棄捨諸想奉行禁戒,今應獲之。
忍辱精進智慧功力,聲名智力禪定神通,脫門道力今當獲之。』於是吉祥,聞導師說清和之辭,歡喜踊躍,身和意悅奉柔軟草,興大功祚度於無極:『吾成甘露,吉祥施座當得佛道。用施草故,吾無數億劫修勤苦行,奉若干業,智慧功德善權方便,心意堅強然後得佛,必成正覺如我今也。若至道場當教餘人,果得所願,知吾得佛分別甘露,當來聽法逮最賢聖。』適施草座地則大動。天在虛空皆共叉手合掌歎曰:『今日降魔及官屬力,乃逮甘露無上正真。』
佛語比丘:「往詣樹時,諸天化作八萬佛樹師子之座,心自念言:『當令菩薩坐此嚴淨成最正覺。』又諸佛樹華果茂盛,或淳香樹高四十里,或有佛樹七寶珓成高八千里,或四千里,或高百千由旬,一切佛樹具足八萬;若干天衣而布其上,或布蓮華若干種品,以為床座。菩薩座上,有三昧名曰淨燿定意正受,適以是定三昧正受,一切佛樹皆菩薩坐,相好嚴身;一一天子,念知菩薩坐我座上不在餘座。淨燿定意威神之故,地獄、餓鬼、畜生皆得休息,諸天人民、五道所生眾生之類,皆自目覩菩薩大士坐我佛樹下,不見在餘也。其下劣眾大薄福者,見於菩薩身坐草蓐,詣菩薩所右遶七匝。
「爾時菩薩則坐自然師子之座,力勢堅固猛過龍象,豪尊自在無能及者。名稱普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福祚妙達,能降魔怨故,現坐於草蓐。其身直坐心意正定。有德之人,時見菩薩坐師子床,如月盛滿照於十方。菩薩自誓:『使吾身壞肌骨枯腐其身碎盡,不成佛道終不起也。從無央數億姟載劫,勤為苦行今乃得之,終不迴還。』」
佛語比丘:「爾時菩薩坐佛樹下,有大光明號班宣道場,放斯光明普照十方無限佛界,遍虛空際照諸佛土。爾時東方離垢世界,無垢光如來佛國,有一菩薩名燿嚴光,光往勸照,與無央數菩薩眷屬往詣道場,適詣佛樹。南西北方四隅上下十方佛國,盡虛空界所有佛土,皆見菩薩坐一道場樹下,咸悉覩焉如近相見。五道眾生展轉相視,皆見菩薩如觀手指。云何大聖微妙如是?彼諸菩薩見其面像,說是偈曰:
「『無塵勞瑕疵, 拔除眾垢濁;
身光照十方, 超越諸威曜。
其福慧定意, 積累無數劫;
彼最勝能仁, 普遍一切方。』
「於時南方寶焰如來佛國,最淨世界,菩薩名現寶積蓋,光往勸照,與無央數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往詣佛樹供養菩薩;執一寶蓋皆覆道場,釋梵四王展轉相謂:『獲嚴淨蓋為供養誰?』時寶蓋中出是偈言:
「『百千那術載, 以施無等倫;
常懷弘慈心, 此有殊特相。
鈎璅演光明, 今至佛道場;
力勢難可及, 故來供養此。』
「於時西方思夷像佛土,華嚴神通如來世界,菩薩名無著光明,其光勸照,與無央數諸菩薩俱往詣道場,寶交露帳;十方天、龍、鬼神、健沓和,展轉相謂:『此嚴淨光為從何來?』寶交露帳,說此偈曰:
「『寶車及寶衣, 高上至三界;
寶稱樂寶眼, 被鎧而精進。
今當得佛道, 眾菩薩皆至;
致此寶交露, 供養彼最勝。』
「於時北方日轉世界,蔽日月光如來佛土,菩薩名淨王,光往勸照,與無央數,諸菩薩俱往詣道場;十方世界所有德淨,皆現高座,時菩薩眾皆說此言:『誰今致此若茲嚴淨?』其普嚴淨,演是偈言:
「『其身清淨者, 無數功德慧;
所行口清淨, 彼宣斯法目。
斯心常清淨, 久發慈悲心;
今至樹王下, 供養釋尊人。』
「於時東南方德王世界,德明王如來佛土,菩薩名德音光明,其光勸照,與無央數諸菩薩俱,往詣道場供養菩薩;持交露臺中有高座。其交露臺,演此偈言:
「『其功勳德普, 須倫鬼休勒;
彼德王福稱, 以奉上道場。』
「於時西南方樂成世界,寶林如來佛土,菩薩名寶光明,其光勸照,與無央數諸菩薩俱,來詣道場供養菩薩;致無量寶交露之臺,中有高座。其交露臺,演此偈言:
「『彼善意恭敬, 施無數珍寶;
講堂及軒窓, 捨身及車乘。
嚴交露華蓋, 微妙好園觀;
惠頭及手足, 由是坐道場。』
「於時西北方雨氏世界,雨香王如來佛土,菩薩名積雷雨音光明,其光勸照,與無央數諸菩薩俱,來詣道場供養菩薩;致眾香交露臺,中有高座,雨眾名香散高座上。其雨香音,演此偈言:
「『雨法遍三界, 具解脫光明;
雨離欲甘露, 至滅度無為。
消一切眾塵, 悉斷結縛毒;
禪思神足力, 造三品華香。』
「於時東北方樂帛交露世界,寶蓋起光如來佛土,菩薩名嚴帛帳光明,其光勸照,與無央數諸菩薩俱,來詣道場供養菩薩;其交露帳以寶為地,化作菩薩相好嚴淨,是諸菩薩各各執持天華香,卑身低頭說此偈言:
「『瞻大眾恭敬, 嗟歎億載佛;
所說如梵天, 稽首詣道場。』
「於是下方普明世界,普現如來佛土,菩薩名寶藏光明,其光勸照,與無央數諸菩薩俱,來詣道場供養菩薩;焰光高座紫金蓮華自然現矣,彼蓮華上化有天像,則以右手執寶瓔珞垂繒幡綵,卑身低頭說此偈言:
「『其身恒恭敬, 常禮佛弟子;
禮佛捨自大, 吾禮德功勳。』
「於是上方虛空世界,無限眼王如來佛土,菩薩名虛空藏光明,其光勸照,與無央數諸菩薩俱,來詣道場供養菩薩;十方佛土如虛空界,合集諸華名香搗香,衣服華蓋幢幡,金銀眾寶,象馬車乘,樹葉花實,男女大小,揵沓和、真陀羅、天、龍、鬼神、釋梵四王時放大雨,使諸眾生想歡喜悅,其有恐懼令無畏難。於是頌曰:
「『好談如菩薩, 奉愍傷得道;
莊嚴淨應度, 德踰大威神。
或上雨虛空, 垂百千寶瓔;
或上香寶鬘, 現垂軒華香。
或地師子吼, 演空無相願;
或空揚大聲, 古未見此華。
或在空上界, 現己千億寶;
遍空故吉祥, 歎菩薩福祐。
應時放光明, 覆蔽魔宮殿;
或現寶幢英, 最福詣佛樹。
明珠停虛空, 光曜月善月;
或心化須曼, 雨道場佛樹。
或頭面稽首, 天子念造敬;
或可如須彌, 虛空手散華。
或至四方澤, 燒諸好名香;
手執持寶杖, 遙覩見菩薩。
或現寂梵像, 澹泊寂然住;
毛出柔軟香, 等慈悲喜護。
或如天帝釋, 億載天圍繞;
往詣佛道場, 叉手散明珠。
或至四方域, 揵沓鬼真陀;
雨光果須曼, 此諸神歎勇。
或受持華香, 樹葉華香散;
佛子現半身, 卑已散華香。
或受分陀利, 青蓮若干華;
住相三十二, 歎尊無所著。
身大如須彌, 在虛空自投;
幢幡及華香, 見三千佛國。
目覩天地燒, 悉見諸合散;
念入法門行, 聞天不與欲。
或暢真陀音, 顏色妙具足;
莊嚴如玉女, 觀天人無厭。
身如剛無壞, 心行棄自大;
或來口說義, 浴身光去垢。
或寶場寶掌, 辦百千幢蓋;
雨寶華名香, 眾生苦立安。
出地大寶藏, 毛說億載經;
辯才令意覺, 解眾生迷惑。
持無畏如山, 化亂第一安;
十方億載國, 今日覺甘露。』」
佛告比丘:「菩薩嚴淨如是比像,國土自然,去來今佛諸佛國土,菩薩道場所作嚴淨,皆以普現交露臺閣。菩薩如是坐此高座,其斯欲界諸天之中,計魔波旬最為豪尊,今吾應義當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當感致魔令到於斯,緣斯降伏。因斯攝化諸欲界天子,具足得本,及魔界天,見師子吼降伏一切,成最正覺,爾乃發起三界眾生。」
召魔品第十七
佛告比丘:「於時菩薩有光明,名消魔宮場,演斯光明普照三千佛國,靡不周遍,曜魔宮殿皆使覆蔽。從其光明使魔波旬聞此像教,大清淨士從無數劫,積功累德棄國捐王,愍哀正真欲成甘露。在佛樹下,己身已度當度餘人,己越三界當脫他人,己身已安當安一切,己身寂滅滅度他人,處在閑居護諸惡趣令無有餘,為天世人一切師父。神通已達,永離諸惡趣令無有餘,為天世人一切師父。神通已達永獲大安,以甘露安安於一切。當空汝界加縛卿頸使無勢力,失眾眷屬,心中隔塞不知何計。當興法雨,潤澤一切。」
佛語比丘:「時魔波旬聞是頌教,臥寐夢中見三十二變:一、見宮殿闇冥不明;二、見宮殿污泥不淨;三、見宮殿毀壞破散而生荊棘;四、見恐怖衣毛為竪馳逸散走;五、見迷惑失道入於邪徑荊棘瓦石;六、見其後園所生樹木無有華實;七、見池水枯竭無諸蓮華;八、見鳧鴈鴛鴦孔雀哀鸞百鳥禽獸皆無羽翼;九、見其大鼓箜篌樂器破壞斷絕棄捐在地;十、見捨所愛敬妻子眷屬別異處寐;十一、自見己身床上墮地破傷頭面;十二、見諸魔子威神力強,皆來稽首歸命菩薩;十三、見魔四女迷失時節化為老母;十四、自觀己身衣體污泥垢塵;十五、自見牆壁軒窓臺閣門戶傾危;十六、自見軍眾鬼神、閱叉、厭鬼、揵沓和、天龍眷屬,一切手脚,其身及頭皆墮在地;十七、見欲界諸天、天帝釋、焰天、兜術天、無憍樂、化自在天,各自捨去不從其教;十八、見魔宮殿所居止眾裹覆頭首;十九、見大自在今不由已;二十、自見眷屬不為歸伏;二十一、見頭冠幘珠璣瓔珞火自然燒;二十二、見魔宮殿自然震動;二十三、見諸樹木而截墮地;二十四、見諸可意業都不復現;二十五、見其水決沒壞宮殿;二十六、見河水崩頹灌民居舍;二十七、見一切天王皆來歸命菩薩瞻其顏色;二十八、見身床臥自然出外;二十九、見其餘眷屬而捨遠去歸於菩薩;三十、見吉祥釜竈皆悉毀壞;三十一、見諸梵王諸魔官屬宣傳不吉;三十二、覩見十方一切眾生歸命菩薩而從受教。
佛告比丘:「魔於夢中見是諸變,時從夢起心中恐怖,衣毛為竪,召會大臣及諸兵眾,為告說此夢中所見。魔有智臣,名師子安,王問此大臣及諸會者:『我於夢中,聞於空中自然出聲,釋家生子身相眾好,六年之中修勤苦行,詣佛樹下當成正覺。從夢覺已心自念言:「今此菩薩度無央數億載人民,必空我界令無有餘,當禁制之。有德如是,輙成佛道,名曰法王普往歸之。以何方便斷其徑路令不成就?」以大兵眾而往伏之。』於是頌曰:
「『以將大兵眾, 共行害除之;
便就其樹下, 危殺此沙門。
將四部之兵, 其欲愛敬我;
與我共戰鬪, 急速往遣之。
緣覺及羅漢, 遍滿於天下;
滅除我眾兵, 使無有力勢。
如是當成佛, 天地之法王;
部黨甚熾盛, 為佛無斷絕。』
「於是魔子導師,為魔波旬說此偈言:
「『大人面何變, 顏色不如常;
如忉利天人, 其身不和調。
今何所見聞, 疾告今欲知;
常觀正本末, 療治其疾患。
聞天人所言, 臥寐見惡夢;
若皆眾中說, 聞者自投身。』
「魔子導師自詣啟父:『我會大眾雖宣音聲,令無所勝,使無非惡,眾庶心生,或有所生,或無所生,如是服響自於樹下,今現瑞應則為吉祥,不見輕慢也。我察必安具眾吉祥,善與少事令罪不生。我見寂然所可導御,不起幻術,不以吾我,行成吉祥正真導師。』導師復言:『若有威力而不成力,自然羸弱有生勇士慈行得勝。假使螢火滿三千界,有一毫明,必能普照十方天下,其心懷穢妄道習惑,輕於明智彼病難治,無能動移億佛不療。』」
佛告比丘:「於是波旬不用導師之言,即召千子——其五百子導師之等,信樂道德歸於菩薩,住菩薩右;其五百子隨魔教者住菩薩左——時魔波旬告諸子言:『汝等一心共立建謀,以何力勢勝菩薩乎?』其右面子名導師者,答父波旬而說偈言:
「『令諸子諍豈為好, 自任訟理欲斷根;
小蟲欲與師子戰, 勇如是行豈勝佛。』
「其左面子,名曰惡目,以偈報答:
「『適覩我身力便傷, 如樹墮地拔根枝;
於今沙門察我住, 以得視息復欲喘。』
「其右面子,名曰軟音,以偈報曰:
「『欲興恐懼消大海, 所行顛倒求安和;
斯觀菩薩之面像, 吾不謂父為奇訝。』
「其左面子,名曰不淨,以偈答曰:
「『自見一己欲得勝, 卿作沙門默然退;
見我兵眾無數千, 皆共猛勇害汝形。』
「其右面子,名曰善意,而說偈言:
「『象大鉤鎖所有力, 勇執金剛密健人;
建得忍力藏柔軟, 使諸剛強永無力。』
「其左面子,名曰強威,重說偈言:
「『雖菩薩身光消病, 我入於彼悉破壞;
受持善根如劫燒, 我身當害於菩薩。』
「其右面魔子,名曰善因,以偈報曰:
「『山尚可動空可墮, 其大海水尚可盡;
虛空盡可行在地, 不得甘露不捨樹。』
「其左面魔子,名曰所入變,復以偈答曰:
「『日月光明猶可蔽, 魔宮殿住能隱水;
豈取一渧盡江海, 將兵迴還勿雷吼。』
「其右面魔子,名曰德悅,復以偈報曰:
「『日月可滅明, 鐵圍可不淨;
菩薩之清淨, 己一無能當。』
「其左面魔子,名曰求便,即時頌偈答曰:
「『無兵無黨名純淑, 其面妙好無鎧仗;
未見無兵欲戰鬪, 如我今日必相害。』
「其右面子,名曰德嚴,以偈報曰:
「『不可從己而獨言, 心懷忍力精進強;
行三脫門智慧財, 德力為兵相降伏。』
「其左面魔子,名曰不還,以偈答曰:
「『當還害之如燒草, 正使吉呪不免箭;
呪以成者破山還, 不令太子住不馳。』
「其右面子,名曰法樂,以偈報曰:
「『虛空可盡令有形, 其眾生界可一同;
柔軟風冷尚可獲, 菩薩樹下不可移。』
「其左面子,名曰澹怕,以偈答曰:
「『我父境界供自然, 眾人所欲皆有之;
皆當破壞害其命, 就樹下危乃捨去。』
「其右面子,名曰一切吉,以偈報曰:
「『假使三千滿中物, 皆成為毒不能傷;
婬怒癡毒大恐難, 皆欲加聖終不能。』
「其左面魔子,名曰樂貪,以偈答曰:
「『百千玉女自莊嚴, 鼓於無數伎樂音;
受喜數受樂欲好, 從是致安諸所慕。』
「右面魔子,名曰法行,以偈報曰:
「『以法所樂而自娛, 慕敬禪定好甘露;
度脫眾生受以慈, 誰復有心樂於欲。』
「左面魔子,名曰好跂,以偈答曰:
「『月行虛空有所至, 除去闇冥故清明;
我等今日得沙門, 毀滅所行諸覺業。』
「其右面子,名曰師子吼,以偈報曰:
「『無數野狐而鳴呼, 不如一勇師子吼;
百獸聞音懷恐懼, 戰慄驚怛奔四方。
今者卿等亦如是, 不聞人尊頒宣法,
自強廣遠妄所說, 聞聖師子吼降伏。』
「其左面子,名曰念惡,以偈答曰:
「『今來眾會無數變, 云何觀此諸頭首?
愚人覩是不捨走, 言降伏之乃訛言。』
「取要言之,一切魔子,清白部,又黑冥部,各各說偈。於時有一將軍,名曰賢天,為魔波旬說此偈言:
「『是君之所知, 釋四王真陀;
阿須倫迦留, 叉十稽首禮。
何況所不惑, 梵天及光音;
淨居諸天子, 普亦自歸命。
今所生諸子, 從尊受教令;
斯等敬菩薩, 至此皆稽首。
今斯魔軍眾, 三千二百里;
恭恪悅意觀, 心中懷踊躍。
覩之面和悅, 百千天雨華;
無數神供養, 諸天下賓王。
諸魔眾所作, 憒亂鼓不鳴;
能還者為智, 必不得其勝。
佛樹為吉祥, 鳧鴈呰孔雀;
不畏而悲鳴, 不勝不如還。
魔眾所住處, 雨墨及塵土;
道場雨眾華, 唯聽願迴還。
魔眾所住處, 溝坑布[金*疾]鏫;
道場于香熏, 智覩當還逝。
前所夢見瑞, 目覩何不還;
為欲奈之何, 處所已破壞。
其濫衍化人, 瞋於凡大仙;
精進極歎頌, 雨雷不生草。
精進仙人還, 應儀能合偶;
不害眾生故, 頭首得自在。
天王不聞乎, 身相光遠照;
出國無所異, 成佛降塵勞。
其身如是淨, 仙人奉敬之;
當往詣至尊, 莫不啟受教。
眉間白毫毛, 若演其光明;
覆蔽億國土, 蓋魔宮不現。
無能見其頂, 極察不能覩;
無能堪任觀, 成就正真覺。
猶須彌鐵圍, 日月天帝梵;
土地諸道場, 樹木山稽首。
福力有智力, 聖力精進力;
忍力禪思力, 魔力消無力。
猶如坏為器, 必當疾毀壞;
師子比禽獸, 螢火比日月。
求比無等倫, 師子虺同耶;
比察於菩薩, 不見有等類。』
普曜經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