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1卷CBETA T0177少于一万字 27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佛說大意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我听到这样的话: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在一起。
佛告諸比丘:「昔有國名歡樂無憂,王號曰廣慈哀。國有居士名摩訶檀,妻名栴陀,生一子姿容端正世間少雙,墮地便語,便誓願言:『我當布施天下,救濟人民。其有孤獨貧窮者,我當給護令得安隱。』父母因名為大意,見其有異姿不與人同,恐是天龍鬼神,欲行卜問。大意知之便報言:『我自是人,非天、龍、鬼、神也。但念天下人民窮厄者,欲護視之耳。』說此意,便止不復語。至年十七,乃報父母言:『我欲布施,勤苦人令得安隱。』
佛祖对众僧说:“从前有一个国家叫做欢乐无忧,国王的名字叫做广慈哀。在这个国家里有一个居士,名叫摩訶檀,他的妻子叫做栴陀,他们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长得非常好看,世间少有人能与他相比。他一出生就会说话,他立誓说:“我要慷慨施舍,帮助人民。对于那些孤独和贫穷的人,我要给予他们帮助,让他们得到安宁。”他的父母因此给他取名为大意。他们看到他与众不同,担心他是天龙或者鬼神,想要占卜一下。大意知道后就告诉他们:“我是人,不是天、龙、鬼、神。我只是想帮助那些生活困苦的人。”说完这些,他就不再说话。直到他十七岁的时候,他告诉父母:“我想要施舍,帮助那些生活困苦的人得到安宁。”
「父母念言:『子初生時,已有是願。』便告子言:『吾財無數,自恣意所施與,不相禁制也。』大意報言:『父母財物雖多,猶不足我用,唯當入海採七寶,以給施天下人民耳。』數言如是,父母即聽使行。
父母对孩子说:“你刚出生的时候,就有了这个愿望。”然后他们告诉孩子:“我们有无数的财富,你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我们不会限制你。”孩子回答说:“尽管父母的财富很多,但还是不够我使用,我应该去海里采集七宝,以此来施舍给全世界的人民。”孩子这样说了好几次,父母就同意让他去做。
「大意便作禮,辭行入海,道經他國。國中有婆羅門財富無量,見大意光顏端正,甚悅樂之,告言:『我相敬重,今有小女欲以相上,願留止此。』大意報言:『我辭家入海欲採七寶,未敢相許,且須來還。』於是遂進採得七寶,即遣人持寶還其本國,轉復到海際求索異物。忽見一大樹高八十由延、廣亦八十由延,大意便上樹,遙見一銀城,宮闕、殿舍皆是白銀,天女侍側妓樂自然。有一毒蛇繞城三匝,見大意便舉頭視之,大意自念言:『人為毒所害者,皆由無善意故耳。』便坐,思須自思惟定意,須臾頃,蛇即低頭睡臥。
大意便向他们鞠躬告别,然后离开,进入海洋,途经其他国家。在一个国家里,有一个婆罗门人,他的财富无法估量。他看到大意的面容光彩照人,非常喜欢他,于是对他说:“我非常尊重你,我有一个小女儿,我想把她嫁给你,希望你能留下来。”大意回答说:“我离开家,进入海洋是为了寻找七种宝石,我还不能答应你,我需要回去。”然后,他继续前行,找到了七种宝石,然后派人把宝石带回他的家乡,然后又回到海边寻找其他的东西。突然,他看到一棵大树,高达八十由延,宽也是八十由延。大意爬上了树,远远地看到一个银色的城市,宫殿和房屋都是白银制成的,有天女在旁边侍候,乐器自然地演奏着。有一条毒蛇围绕着城市转了三圈,看到大意就抬起头看他。大意自言自语:“人被毒蛇伤害,都是因为没有善意。”然后他坐下来,开始冥想,过了一会儿,那条蛇就低下头睡着了。
「大意欲入城,守門者便入白王言:『外有賢者欲見於王。』王身自出迎之歡喜而言:『唯願仁者,留住此一時三月,得展供養。』答言:『我欲行採寶,不宜久留。』王報言:『我不視國事,唯願留住。』大意便止留。王即供設衣服、飲食、妓樂、床臥之具,乃歷九十日竟,大意辭王欲去,王便取珍琦七寶欲以送之,大意言:『我不多用是七寶,聞王有一明月珠,意欲求之。』王言:『我不惜是珠,但恐道路艱嶮難,以自隨耳。』大意言:『夫福之將,人不畏艱嶮。』王言:『此珠有二十里中寶隨之,便以貢於仁者,在意所欲;若後得道,願為弟子得給供養,踰於今日也。』大意便受珠,歡喜而去。
大意想要进城,看门的人就去向国王报告说:“外面有一位贤者想要见您。”国王亲自出来迎接他,高兴地说:“我希望你能在这里停留三个月,让我有机会好好款待你。”大意回答说:“我要去寻找宝藏,不能停留太久。”国王回答说:“我可以暂时不管国家事务,只希望你能留下来。”于是大意就留下来了。国王为他提供衣服、食物、娱乐和睡觉的设备,这样持续了九十天。大意告别国王要离开,国王就拿出珍贵的七宝想要送给他,大意说:“我并不需要这七宝,我听说你有一颗明月珠,我想要它。”国王说:“我并不吝啬这颗珠子,只是担心路途艰难,你可以随身携带。”大意说:“对于寻找幸福的人来说,不会畏惧艰难。”国王说:“这颗珠子有二十里的范围内的宝物会随之而来,我愿意把它献给你,你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如果你以后得道,我愿意成为你的弟子,供养你,比现在还要多。”大意接过珠子,高兴地离开了。
「於是,大意轉前行見一金城。宮闕、殿舍皆是黃金,七寶之樹自然音樂,天女、侍從轉倍於前;亦有毒蛇繞城六匝,見大意便舉頭視之,復坐定意,蛇復低頭而臥。大意欲入城,守門者即入白王,王即出迎與相見,請前語言:『願留一時三月,展於供養。』大意便止留,王即待遇,施設飲食、衣服、天女、眾妓以娛樂之。乃歷六十日辭王欲去,王守請使留,其意不樂止,遂辭王而去。王復取珍琦七寶以送之,大意不肯受,告言:『我不樂眾寶,聞王有一明月珠,願以相惠。』王言:『不敢愛之,但恐道遠且嶮難,以自隨耳。』報言:『夫福之所,將何有難嶮?』王即報言:『此珠有四十里中珍寶追之,便以貢上仁者,願後得道為弟子,神足無比,得展供養過於今日。』便歡喜受珠而去。
那时,大意前行,看到一座金色的城市。宫殿、房屋都是黄金制成的,七宝之树自然发出音乐,天女和侍从的数量比之前更多;还有毒蛇围绕城市六圈,看到大意就抬头看他,然后安静下来,蛇也低下头躺下。大意想进城,守门的人就去告诉王,王立刻出来迎接他,邀请他进来说话:“愿你留下一段时间,大约三个月,接受我们的供养。”大意就留下来,王立刻待他如宾,提供食物、衣服、天女、众妓来娱乐他。大意在那里待了六十天,告别王要离开,王的守卫请求他留下,但他不愿意留下,于是告别王离开。王又拿出珍贵的七宝送给他,但大意不愿意接受,他说:“我不喜欢这些宝物,我听说你有一颗明月珠,希望你能赠给我。”王说:“我不敢珍爱它,只是担心路途遥远且艰难,带着它以便随身携带。”大意回答:“福气之所在,哪里会有困难?”王立刻回答:“这颗珠子有四十里的珍宝追随它,愿意献给善良的人,希望你以后得道成为我的弟子,你的神通无比,得到的供养会超过今天。”大意高兴地接受了珠子然后离开。
「於是,大意轉前行,復見一水精城。宮闕、殿舍、皆是水精,七寶之樹自然音樂,天女侍從轉倍於前;亦有一毒蛇繞城九匝,見大意即復舉頭視之。大意即復坐,深自思惟入定,蛇即復低頭睡臥。大意欲進時,守門者入白王,王即出迎,請前語言:『願留一時三月。』大意即留。王復盡意供養,施設飲食、衣服、妓樂以娛樂之,乃歷四十日,即復辭王去。王便取珍琦七寶欲以送之,大意不受,報言:『我不用是眾寶,聞王有一明月珠,願以相惠。』王便報言:『此珠有六十里中寶追之,便以上仁者,若後得道,願為弟子智慧無比,當復供養,過於今日。』便受珠歡喜而去。
于是,大意继续前行,又看到一个由水精制成的城市。宫殿、房舍都是由水精制成的,七宝之树自然发出音乐,天女的数量比之前更多;还有一条毒蛇缠绕城市九圈,看到大意就抬头看他。大意就坐下,深入思考并进入定位,蛇就低下头睡觉。大意想要进去时,门卫去告诉了国王,国王立刻出来迎接他,并请他留下来,说:“愿你能留下来三个月。”大意就留下来了。国王尽心尽力地供养他,提供食物、衣服、娱乐,四十天过去了,大意就告别国王离开。国王想要用珍贵的七宝送他,但大意不接受,他说:“我不需要这些宝物,我听说你有一颗明月珠,希望你能送给我。”国王回答说:“这颗珠子有六十里的宝物追求它,如果你以后得道,希望你能成为我的弟子,你的智慧无比,我会更加供养你,超过今天。”于是,大意接受了珠子,高兴地离开了。
「於是,大意轉前行,復見一琉璃城。宮闕、殿舍皆是琉璃,七寶之樹自然音樂,天女侍從轉倍於前;亦見一毒蛇繞城十二匝,見大意便舉頭視之,大意即復坐,深思惟入定,蛇復低頭睡臥。大意欲進,時守門者入白王,王出迎,請前乞留一時三月,大意即留。王身自供養飲食、衣服、妓樂以娛樂之,乃歷二十日辭王欲去。王即取珍琦七寶以送之,大意不受其珍寶,言:『我聞王有一明月珠,願以相惠。』王報言:『此珠有八十里中珍寶追之,便以上於仁者,願後得道時,我為弟子淨意供養,過於今日,令長得智慧。』大意便受珠,歡喜而去。
于是,大意继续前行,又看到了一个琉璃城。城中的宫殿、房舍都是琉璃制成的,七宝之树自然发出音乐,天女侍从的数量比之前更多;他也看到一条毒蛇围绕着城市绕了十二圈,看到大意就抬起头来看他,大意便坐下,深思并进入定中,蛇也低下头睡觉了。大意想要进去,这时候守门的人去告诉了王,王出来迎接他,请求他在这里停留三个月,大意便答应了。王亲自供应他的食物、衣服、娱乐,他在那里待了二十天后告别王要离开。王便拿出珍贵的七宝想要送给他,但大意并没有接受,他说:“我听说王有一颗明月珠,希望你能赠给我。”王回答说:“这颗珠子有八十里的珍宝追求它,我愿意把它赠给你,希望你以后得道时,我能成为你的弟子,用纯洁的心供养你,比今天更好,让你长久得到智慧。”大意接过珠子,高兴地离开了。
「大意念言:『吾本來求寶,今已如志,當從是還。』便尋故道欲還本國,經歷大海,海中諸神王因共議言:『我海中雖多眾珍名寶,無有如此輩珠。』便勅使海神要奪其珠。神便化作人,與大意相見,問言:『聞卿得琦異之物,寧可借視之乎?』大意舒手示其四珠,海神便搖其手,使珠墮水中。大意念言:『王與我言時,但道此珠難保。我幸已得之,今為此子所奪,非趣也。』即謂海神言:『我自勤苦,經涉嶮岨得此珠來,汝反奪我今不相還,我當抒盡海水耳。』海神知之,問言:『卿志何高乃爾?海深三百三十六萬由延,其廣無涯,奈何竭之。
大意念说:“我本来来寻找宝藏,现在已经如愿以偿,应该返回原处。”于是他便寻找原来的路想要回到自己的国家,途中经过大海。海中的各位神王讨论说:“我们海中虽然有很多稀世之宝,但没有像这样的珍珠。”于是他们命令海神去夺取这些珍珠。海神变成人类的形态,与大意念见面,问他:“听说你得到了一些非常珍贵的东西,可以借我看看吗?”大意念展示了他的四颗珍珠,海神突然摇晃他的手,让珍珠掉入水中。大意念想:“当初王对我说,这些珍珠难以保全。我幸运地得到了它们,现在却被这个人夺走,这真是不幸。”他对海神说:“我自己辛苦劳累,经过险阻才得到这些珍珠,你现在却夺走不还,我就要把海水全部抽干。”海神听后,问他:“你的志向何其高大?海的深度有三十三万六千里,宽度无边无际,你怎么能把它抽干呢?”
譬如日終不墮地,大風不可攬束;日尚可使墮地,風尚可攬束,大海水終不可抒令竭也。』大意笑答之,言:『我自念前後受身生死壞積其骨,過於須彌山,其血流,五河四海未足以喻。吾尚欲斷是生死之根本,但此小海何足不抒?』復說言:『我憶念昔,供養諸佛,誓願言:「令我志行勇於道決所向無難。」當移須彌山、竭大海水,終不退意。』便一其心,以器抒海水。精誠之感達於第一四天,王來下,助大意抒水,三分已抒其二。於是海中諸神王皆大振怖,共議言:『今不還其珠者,非小故也,水盡泥出,子便壞我宮室。』海神便出眾寶以與大意,大意不取,告言:『不用是輩,但欲得我珠耳,促還我珠,終不相置也。』海神知其意感,便出珠還之。
比喻说,就像太阳永远不会落到地上,大风也无法被束缚;即使太阳可以让它落地,风可以被束缚,大海的水也永远无法被完全抽干。大意笑着回答说:“我自己想想,我前后经历的生死轮回,积累的骨头比须弥山还要多,流出的血,五河四海都不足以比拟。我还想要断除生死的根本,这小小的海又算得了什么?”然后他又说:“我记得以前,我供养过许多佛,发誓说:‘让我在道路上的决心和勇气超过一切困难。’即使是移动须弥山、抽干大海,我也绝不退缩。”于是他下定决心,用器具开始抽取海水。他的真诚感动了第一重天的天王,天王下来帮助大意抽水,已经抽去了三分之二。这时,海中的各位神王都非常震惊,他们商议说:“现在不还珠子,不是小事,水一旦抽干,泥土暴露,我们的宫殿就会被毁。”海神于是拿出许多宝贝给大意,但大意不接受,他说:“我不需要这些东西,我只要我的珠子,快把珠子还给我,我不会就此罢休。”海神知道他的决心,于是把珠子还给了他。
「大意得珠,過取婆羅門女,還其本國恣意大布施。自是之後,境界無復飢寒窮乏者,四方士民皆去其舊土襁負歸仁。如是布施歷載,恩逮蜎飛,蚑行蠕動靡不受潤。其後壽終,上為帝釋,或下為飛行皇帝。積累功德,自致成佛三界特尊,皆由宿行,非自然也。」
他得到了一颗大珠宝,过去娶了婆罗门的女儿,然后回到自己的国家,慷慨地进行大规模的布施。从那时起,他的国家再也没有饥饿、寒冷和贫穷的人,四方的人们都离开他们的老家,背井离乡来到这个仁慈的国家。他如此慷慨的布施,恩泽普及到飞虫爬行的动物,没有一个不受其恩惠。后来他寿终,或者升为天帝,或者下世为飞行皇帝。积累的功德,最终使他成为佛,成为三界中的特殊尊者,这都是由他过去的行为造成的,不是自然而然的。
佛告諸比丘:「大意者,我身是;時居士摩訶檀者,今現悅頭檀是;時母栴陀者,今現夫人摩耶是;時歡樂無憂國王者,即摩訶迦葉是;時婆羅門女者,俱夷是;時女父者,彌勒是;時銀城中王者,阿難是也;時金城中王者,目犍蘭是;時水精城中王者,舍利弗是也;時琉璃城中王者,比丘須陀是也;時第四天王助大意抒海水者,即優陀是也;時奪其珠者,即調達是也;時四城門守者,即須[颱-台+犮]、般特、蘇曷披、拘留是;時繞四城毒蛇者,即是共殺酸陀利四臣是也。
佛陀对众比丘说:“大意者,就是我自己;那时的居士摩诃檀,现在是悦头檀;那时的母栴陀,现在是夫人摩耶;那时的欢乐无忧国王,现在是摩诃迦叶;那时的婆罗门女,现在是俱夷;那时的女父,现在是弥勒;那时在银城的王,现在是阿难;那时在金城的王,现在是目犍连;那时在水精城的王,现在是舍利弗;那时在琉璃城的王,现在是比丘须陀;那时帮助第四天王抒解海水的,现在是优陀;那时夺取珠宝的,现在是调达;那时守护四城门的,现在是须[颱-台+犮]、般特、蘇曷披、拘留;那时环绕四城的毒蛇,现在是共杀酸陀利的四臣。”
阿難整衣服作,禮白佛言:「是時,大意以何功德,乃致是四寶城,處處得供養?及獲四明月珠?眾寶隨之。」
佛言:「乃昔惟衛佛世,大意嘗以四寶為佛起塔,供養三尊、持齋七日。是時,有五百人同時共起寺,或懸繒然燈者、或燒香散花者、或供養比丘僧者、或誦經講道者,今皆來會此。」
阿難及四輩弟子,聞經歡喜,前為佛作禮。
佛說大意經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