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經
唐 玄奘譯1卷CBETA T0124少于一万字 11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緣起經一卷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如是我闻: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無量無數聲聞、菩薩、天人等俱。爾時,世尊告苾芻眾:「吾當為汝宣說緣起初差別義,汝應諦聽,極善思惟,吾今為汝分別解說。」
有一次,佛陀在室罗筏,居住在誓多林给孤独园,与无数的声闻、菩萨、天人等一同在场。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我将为你们宣说缘起的初步不同含义,你们应当认真聆听,深入思考,我现在将为你们详细解释。”
苾芻眾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比丘们回答说:“是的,我们愿意听,我们很高兴听到。”
佛言:「云何名緣起初?謂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起愁歎苦憂惱,是名為純大苦蘊集,如是名為緣起初義。
佛陀说:「什么是緣起的初步呢?就是说,因为这里有,所以那里有;因为这里生,所以那里生。具体来说,就是无明导致行为,行为导致意识,意识导致名色,名色导致六處,六處导致触觉,触觉导致感受,感受导致爱,爱导致取,取导致有,有导致生,生导致老死,由此引起忧愁、叹息、痛苦、忧虑和烦恼,这就是所谓的纯粹大苦的集合,这就是緣起的初步意义。」
「云何名為緣起差別?謂無明緣行者,云何無明?謂於前際無知,於後際無知,於前後際無知;於內無知,於外無知,於內外無知;於業無知,於異熟無知,於業異熟無知;於佛無知,於法無知,於僧無知;於苦無知,於集無知,於滅無知,於道無知;於因無知,於果無知,於因已生諸法無知;於善無知,於不善無知;於有罪無知,於無罪無知;於應修習無知,於不應修習無知;於下劣無知;於上妙無知;於黑無知,於白無知;於有異分無知,於緣已生或六觸處,如實通達無知。如是於彼彼處如實無知,無見無現觀,愚癡無明黑闇,是謂無明。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謂身行、語行、意行,是名為行。
什么是所谓的缘起差别?所谓无明缘行,什么是无明?无明就是对过去、未来和过去未来的无知;对内在、外在和内外的无知;对行为、果报和行为果报的无知;对佛、法、僧的无知;对苦、集、灭、道的无知;对因、果和因已生的诸法的无知;对善、不善的无知;对有罪、无罪的无知;对应该修习、不应该修习的无知;对低劣、高妙的无知;对黑暗、光明的无知;对有别分、缘已生的六触处,不能如实通达的无知。在这些方面,没有真正的见识和现观,只有愚痴、无明和黑暗,这就是无明。什么是行?行有三种,即身行、语行、意行,这就是所谓的行。
「行緣識者,云何為識?謂六識身,一者眼識,二者耳識,三者鼻識,四者舌識,五者身識,六者意識,是名為識。
所谓“行緣識”,指的是什么识呢?就是指六識身,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这些合称为识。
「識緣名色者,云何為名?謂四無色蘊:一者受蘊,二者想蘊,三者行蘊,四者識蘊。云何為色?謂諸所有色,一切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此色前名總略為一,合名名色,是謂名色。
所谓“識緣名色”,其中“名”指的是什么呢?它指的是四无色蘊,即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而“色”又指的是什么呢?它指的是所有物质形态,包括四大元素以及由四大元素所构成的一切。这些色和前述的名合称为名色,这就是所谓的名色。
「名色緣六處者,云何六處?謂六內處:一眼內處,二耳內處,三鼻內處,四舌內處,五身內處,六意內處,是謂六處。
所谓“名色緣六處”,那么什么是六處呢?它指的是六內處,包括眼內處、耳內處、鼻內處、舌內處、身內處和意內處,这些合称为六處。
「六處緣觸者,云何為觸?謂六觸身:一者眼觸,二者耳觸,三者鼻觸,四者舌觸,五者身觸,六者意觸,是名為觸。
「六處緣觸者,指的是什么?是指六种感官与外界对象相互作用的状态:第一种是眼触,第二种是耳触,第三种是鼻触,第四种是舌触,第五种是身触,第六种是意触,这些统称为触。
「觸緣受者,云何為受?受有三種,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名為受。
「觸緣受者,指的是什么?受有三种,分别是愉悦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以及既非痛苦也非愉悦的感受,这些统称为受。
「受緣愛者,云何為愛?愛有三種,謂欲愛、色愛、無色愛,是名為愛。
「受緣愛者,指的是什么?爱有三种,分别是对五欲的贪恋、对色相的贪恋、以及对无色界的法的贪爱,这些统称为爱。
「愛緣取者,云何為取?謂四取:一者欲取,二者見取,三者戒禁取,四者我語取,是名為取。
爱缘取,指的是什么取呢?就是四种取:第一种是欲取,第二种是见取,第三种是戒禁取,第四种是我语取,这些被称为取。
「取緣有者,云何為有?有有三種,謂欲有、色有、無色有,是名為有。
取缘有,指的是什么有呢?有分为三种,即欲有、色有、无色有,这些被称为有。
「有緣生者,云何為生?謂彼彼有情,於彼彼有情類,諸生等生趣,起出現蘊,得界、得處、得諸蘊,生起、命根出現,是名為生。
「生緣老死者,云何為老?謂髮衰變,皮膚緩皺,衰熟損壞,身脊傴曲黑黶間身,喘息奔急,形貌僂前,憑據策杖,惛昧羸劣,損減衰退,諸根耄熟,功用破壞,諸行朽故,其形腐敗,是名為老。云何為死?謂彼彼有情,從彼彼有情類,終盡壞沒,捨壽捨煖,命根謝滅,棄捨諸蘊,死時運盡,是名為死。此死前老總略為一,合名老死,如是名為緣起差別義。
「苾芻!我已為汝等說所標緣起初差別義。」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聲聞、菩薩、天人等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得未曾有,信受奉行。
緣起經一卷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