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放牛經
後秦 鳩摩羅什譯1卷CBETA T0123少于一万字 21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佛說放牛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聞如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諸比丘:「有十一法,放牛兒不知放牛便宜,不曉養牛。何等十一?一者放牛兒不知色,二者不知相,三者不知摩刷,四者不知護瘡,五者不知作烟,六者不知擇道行,七者不知愛牛,八者不知何道渡水,九者不知逐好水草,十者[(殼-一)/牛] 牛不遺殘,十一者不知分別養可用不可用。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佛陀告诉众比丘:“有十一种法门,放牛人如果不了解这些法门,就不懂得如何放养牛只。这些法门是什么呢?第一,放牛人不懂得识别牛的色泽;第二,不懂得识别牛的体态;第三,不懂得给牛摩刷;第四,不懂得护理牛的伤口;第五,不懂得为牛生火取暖;第六,不懂得选择道路行走;第七,不懂得爱护牛只;第八,不懂得选择过河的道路;第九,不懂得引导牛只到好的水草地;第十,不懂得剔除牛群中的弱者;第十一,不懂得分辨哪些牛只适合饲养,哪些不适合。
如是十一事,放牛兒不曉養護其牛者,牛終不滋息,日日有減。比丘!不知行十一事,如放牛兒者,終不成沙門,此法中終不種法律根栽,無有葉枝覆蔭;不行十一事強為沙門者,死墮三惡道。何等比丘十一行?比丘不知色,不知相,應摩刷不知摩刷,應護瘡不知護瘡,應作烟不知作烟,不知擇道行,不知愛牛,不知何道渡水,不知食處,不知敬長老。
这十一种法门,如果放牛人不了解,就无法妥善养护牛群,牛只会日渐减少。比丘们!如果不了解这十一种法门,就像不懂得放牛的人一样,终究不能成为真正的沙门。在佛法中,他们终究无法种下戒律的根基,也就没有枝叶来遮荫。如果不了解这十一种法门,却强行成为沙门,死后将会堕入三恶道。那么,比丘们应该了解哪十一种行为呢?比丘们应该了解识别色泽,了解识别体态,应当摩刷时却不知道摩刷,应当护理伤口却不知道护理,应当生火取暖却不知道如何做,不知道选择道路行走,不知道爱护牛只,不知道选择过河的道路,不知道食物的来源,不知道尊敬长老。
「比丘!云何不知色?比丘!不知四大,不知四大所造色,比丘!如是不知。比丘!云何不知相?比丘!不知癡因緣相、不知黠因緣相。云何不知癡因緣相?比丘!不知黑緣,不知白緣,不知黑白緣。云何不知黠相?不知黑緣,不知白緣,不知白黑緣。比丘!如是不知相。比丘!云何應摩刷而不摩刷?比丘!設欲心發便樂著,不捨、不忘、不斷絕,起愚癡貪慳及餘惡心,盡懷不吐捨。如是,比丘!應摩刷而不摩刷也。比丘!云何應護瘡而不護瘡?比丘!見色起想、聞聲愛著,思想形體不知為惡,不護眼根、耳、鼻、舌、身、心,盡馳外塵而不能護。
比丘们,什么是不了解色呢?比丘们,不了解四大,不了解由四大构成的物质,比丘们,这就是不了解。比丘们,什么是不了解相呢?比丘们,不了解因緣相中的愚昧状态,不了解因緣相中的明智状态。什么是不了解愚昧的因緣相?比丘们,不了解导致愚昧的因素,不了解导致明智的因素,不了解导致愚昧和明智的因素。什么是不了解明智的相?不了解导致愚昧的因素,不了解导致明智的因素,不了解导致明智和愚昧的因素。比丘们,这就是不了解相。比丘们,什么是应该摩刷而不摩刷呢?比丘们,如果贪欲心生起,就会沉溺于其中,不放弃、不忘记、不彻底断绝,产生愚昧、贪婪、吝啬以及其他恶念,全都保留不释放。比丘们,这就是应该摩刷而不摩刷。比丘们,什么是应该保护瘡而不保护呢?比丘们,看到色相就产生想法,听到声音就产生执着,对思想和形体不了解其恶,不保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全都追逐外在的尘境而不能自护。
如是,比丘!應護瘡而不護瘡。云何,比丘!應作烟而不作烟?比丘!所學聞不知為人說。如是,比丘!應起烟而不起烟。云何,比丘!不知擇道行?比丘!不入直道行,行於非道。云何行非道?比丘!入婬女里及酒會博戲處。如是,比丘!為不知行道。云何比丘不知愛?比丘!講說法寶時,不至心愛樂聽。如是,比丘!為不知愛。云何,比丘!不知渡水?比丘!不知四諦。何等四諦?比丘!不知苦諦、苦習諦、苦盡諦、苦盡道諦。如是,比丘!為不知渡水。云何,比丘!不知食處?比丘!不知四意止。
比丘们,应当保护瘡而不去保护瘡。比丘们,应当制造烟而不制造烟。比丘们,你们所学的法,听闻了却不知道向他人讲述。比丘们,应当升起烟而不升起烟。比丘们,不知道选择正道而行。比丘们,不进入直道而行,却行走在非道上。如何行走在非道上呢?比丘们,进入淫女之室,参与酒会和赌博游戏。比丘们,这就是不知道如何行走正道。比丘们,如何不知道爱呢?在讲解佛法时,不以至诚之心去爱乐听闻。比丘们,这就是不知道如何去爱。比丘们,如何不知道渡水呢?比丘们,不知道四圣谛。哪四圣谛呢?比丘们,不知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比丘们,这就是不知道如何渡水。比丘们,如何不知道食物呢?比丘们,不知道四念处。
何等四意止?比丘!不知內觀身、外觀身、內外觀身,不知內觀痛、外觀痛、內外觀痛,不知內觀意、外觀意、內外觀意,不知內觀法、外觀法、內外觀法。如是,比丘!為不知食處。云何,比丘!不知食不盡?比丘!設為國王長者清信士女請食,設種種餚饌至心進上,比丘不知齊限,食已有餘復欲持歸。如是,比丘!為不知食不盡。云何,比丘!不知敬長老?比丘!恭敬供養之云何不知?設有長老比丘,久習道德學問廣博,小比丘不至心禮敬,見之不起不為避坐,輕慢調戲不以善心待。如是,比丘!不知敬長老。其有比丘,不知行十一法,於吾法中不應為沙門,不種法律根栽,無枝葉覆蔭皆自朽壞,不如還為白衣。若強為沙門者必入三惡道。
什么是四意止?比丘们!不了解内观身体、外观身体、内外观身体,不了解内观感受、外观感受、内外观感受,不了解内观意识、外观意识、内外观意识,不了解内观法、外观法、内外观法。如此,比丘们!就是不了解食物的来源。比丘们!如果不了解食物的来源,会怎样呢?如果国王、长者、清信士女邀请你进食,即使他们以至诚之心献上各种美味佳肴,比丘如果不知道节制,吃饱之后还想带走剩余的食物。如此,比丘们!就是不了解食物的节制。比丘们!如果不了解如何尊敬长老,会怎样呢?如果有长老比丘,他们长期修行,道德学问广博,而年轻的比丘不以至诚之心尊敬他们,见到他们不起身,不让座,轻慢戏弄,不用善心对待。如此,比丘们!就是不了解如何尊敬长老。如果有比丘不了解并实践这十一种法门,在佛法中就不适合做沙门,不种下法律的根基,没有枝叶的庇护,自己就会腐朽败坏,不如回归俗世。如果强行做沙门,必定会堕入三恶道。
「比丘!知放牛兒十一行養護,其能使滋息。云何十一?此放牛兒為:知色,知相,摩刷,護瘡,起烟,擇道,渡水,愛牛,逐水草,[(殼-一)/牛] 知遺殘齊限多少,分別牛好惡,養視可用者。如是放牛者,便能養護增益其牛。」
比丘们!如果放牛人能够了解并实践十一种放牧和养护的方法,那么他就能够使牛群繁衍生息。这十一种方法是什么呢?放牛人应该做到:识别牛的外貌,了解牛的习性,为牛摩刷以去除寄生虫,照顾牛的伤口,点燃信号烟,选择适宜的道路,引导牛群过河,爱护牛群,追随水草,知道牛群剩余的饲料量,分辨牛的优劣,以及养育那些有用的牛。如果放牛人能够这样去做,他就能够养护并增加牛群的数量。
佛於是頌曰:
佛陀于是用偈颂来表达这个教诲:
「放牛兒審諦, 牛主有福德,
放牛的孩子深入思考,牛的主人拥有福德,
六頭牛六年, 成六十不減。
六头牛经过六年,数量达到六十头,没有减少。
放牛兒聰明, 知分別諸相,
放牛的孩子聪明,能够识别各种事物的形相,
如此放牛兒, 先世佛所譽。
这样的放牛孩子,前世被佛陀所称赞。
「如是十一法,比丘當行,便能於是法中種法律根栽,枝葉茂盛覆蔭大地,不復朽壞。何等十一?比丘知色、知相、知摩刷、知覆瘡、知時作烟、知行道、知愛、知渡水、知食處、知不盡、知敬長老舊學耆艾恭敬供養。云何比丘知色?比丘!知四大造起色,如是,比丘!為知色。云何比丘知相?比丘!別癡別黠。云何癡?非所思而思、非所行而行、非所說而說,是為癡。云何為黠?思可思、行可行、說可說,是為黠。能別癡黠,是為知相。云何比丘應摩刷知摩刷?比丘!設生欲心能制遠避如吐惡見,設起瞋恚慳貪及餘諸惡,能制遠避如吐惡見。
就像这样,有十一种法门,比丘应当修习,这样便能在佛法中种下根基,使其枝叶茂盛,覆盖大地,不再衰败。是哪十一种呢?比丘应当知晓色、知晓相、知晓摩刷、知晓覆疮、知晓时作烟、知晓行道、知晓爱、知晓渡水、知晓食处、知晓不尽、知晓敬重长老、旧学耆艾、恭敬供养。怎样是比丘知晓色?比丘,知晓由四大元素构成色身,这样,比丘,就是知晓色。怎样是比丘知晓相?比丘,能够区分愚痴与智慧。什么是愚痴?不应当思考的却去思考、不应当做的却去做、不应当说的却去说,这就是愚痴。什么是智慧?应当思考的就去思考、应当做的就去执行、应当说的就去说,这就是智慧。能够区分愚痴与智慧,就是知晓相。比丘应当如何知晓摩刷?比丘,如果心中生起贪欲,应当制止并远离,就像吐出恶见一样。如果心中生起愤怒、贪婪和其他各种恶念,也应当制止并远离,就像吐出恶见一样。
如是,比丘!應刷知刷。云何比丘應護瘡而護?比丘!眼見色不分別好惡、守護眼根不著外色、遠捨諸惡護於眼根,耳聽聲、鼻嗅香、舌嗜味、身貪細滑意多念,制不令著,護此諸根不染外塵如吐惡見。如是,比丘!為知護瘡。云何比丘時時放烟?比丘!如所學所聞所知,以是廣說,如是比丘為知放烟。云何比丘知行道?比丘行審諦八道,知不可行處,婬里、酒家、博戲處,終不妄入,如是比丘為知行道。云何比丘知愛?比丘!見說法寶時,至心聽受踊躍愛樂,如是比丘名為知愛。云何比丘知渡水處?比丘!知四諦。云何四諦?苦諦、苦習諦、苦盡諦、苦盡道諦。
如是比丘為知渡水。云何比丘知食處?比丘!知四意止。云何四意止?比丘!觀內身、觀外身、觀內外身,觀內痛、觀外痛、觀內外痛,觀內意觀、外意觀、內外意,觀內法、觀外法、觀內外法,如是比丘為知食處。云何比丘知食不盡?比丘!若國王長者清信士女,以信樂心請於比丘,供養飲食種種餚饌,加敬進勸,比丘知節供身則止,思惟佛語:『施者雖豐,當自知限,不為盡受。』如是比丘知食不盡。云何比丘知敬長老舊學耆艾恭敬供養?比丘!當親近是輩禮敬供養,出入迎逆見來避坐,任力進上,勿以懈慢。如是比丘知,敬長老。比丘!能行是十一事者,於此法中種法律根栽枝葉滋茂,多所覆蔭清淨無垢。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有信精進學, 受食知節限,
恭敬於長老, 是行佛稱譽。
如此十一法, 比丘學是者,
晝夜定心意, 六年得羅漢。」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受行。
佛說放牛經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