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法印經

宋 施護譯1卷CBETA T0104少于一千字 7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佛說法印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臣施護奉 詔譯
爾時,佛在舍衛國,與苾芻眾俱。是時,佛告苾芻眾言:「汝等當知,有聖法印,我今為汝分別演說。汝等應起清淨知見,諦聽諦受,如善作意,記念思惟。」時,諸苾芻即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為宣說,我等樂聞。」
那时,佛陀在舍卫国,与比丘们在一起。当时,佛陀对比丘们说:“你们应当知道,有圣法印,我现在为你们详细解释。你们应该培养清净的知见,认真聆听,真诚接受,如同善于思考,记住并深思。”那时,所有比丘对佛陀说:“太好了!世尊!请为我们宣说,我们非常乐意听闻。”
佛言:「苾芻!空性無所有,無妄想,無所生,無所滅,離諸知見。何以故?空性無處所,無色相,非有想,本無所生,非知見所及,離諸有著。由離著故,攝一切法,住平等見,是真實見。苾芻當知,空性如是,諸法亦然,是名法印。
佛陀说:“比丘们!空性是无所有,无妄想,无所生,无所灭,超越了所有的知识与见解。为什么呢?因为空性没有固定的地方,没有形态,不是有想,本质上无所生,不是知识与见解所能触及的,它远离了所有的执着。由于它远离了执着,它包含了一切法,安住在平等的视角,这是真实的见解。比丘们应当知道,空性是这样,所有法也是如此,这被称为法印。”
「復次,諸苾芻!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脫門,是諸佛根本法,為諸佛眼,是即諸佛所歸趣故。是故汝等,諦聽諦受,記念思惟,如實觀察。
“再者,比丘们!这个法印,即是三解脱门,是所有佛陀的根本法,是佛陀的眼睛,是所有佛陀所归向的。因此,你们应当认真聆听,真诚接受,铭记在心,深思熟虑,如实地观察。”
「復次,苾芻!若有修行者,當往林間,或居樹下諸寂靜處,如實觀察,色是苦,是空,是無常,當生厭離,住平等見。如是觀察受、想、行、識,是苦、是空、是無常,當生厭離,住平等見。諸苾芻!諸蘊本空,由心所生,心法滅已,諸蘊無作。如是了知,即正解脫,正解脫已,離諸知見,是名空解脫門。
“再者,比丘们!如果有人修行,应当前往森林中,或者居住在树下等所有寂静的地方,如实地观察,色即是苦,是空,是无常,应当产生厌倦和远离,安住在平等的视角。同样地观察感受、想象、行为、意识,它们是苦、是空、是无常,应当产生厌倦和远离,安住在平等的视角。所有的比丘!所有聚集的本质是空,由心所生,当心法消失后,所有聚集无作。如是了知,即是正解脱,正解脱之后,远离所有知识与见解,这被称为空解脱门。”
「復次,住三摩地,觀諸色境,皆悉滅盡,離諸有想,如是聲、香、味、觸、法,亦皆滅盡離諸有想,如是觀察名為無想解脫門。入是解脫門已,即得知見清淨。由是清淨故,即貪瞋癡皆悉滅盡。彼滅盡已,住平等見。住是見者,即離我見及我所見,即了諸見,無所生起,無所依止。
再次,当一个人处于深度的冥想状态,观察所有物质现象,都会发现它们完全消失,超越了所有存在的想法。同样地,声音、香气、味道、触感和法则也都完全消失,超越了所有存在的想法。通过这样的观察,被称为无想解脱之门。进入这个解脱之门后,就能获得清晰的认知。由于这种清晰的认知,贪欲、愤怒和愚痴都将完全消除。当这些消除后,就达到了平等的观点。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将超越自我观点和对自我的执着,将理解所有观点,不再有任何产生,也不再有任何依赖。
「復次,離我見已,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何以故?由因緣故,而生諸識,即彼因緣,及所生識,皆悉無常,以無常故,識不可得。識蘊既空,無所造作,是名無作解脫門。入是解脫門已,知法究竟,於法無著,證法寂滅。」
再次,当一个人超越了自我观点后,就不再有看、听、感觉和知识。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意识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而这些因缘和所生的意识都是无常的,由于无常,意识无法被把握。意识的集合是空的,没有造作,这被称为无作解脱之门。进入这个解脱之门后,就能完全理解法则,对法则不再执着,证实了法则的寂灭。
佛告諸苾芻:「如是名為聖法印,即是三解脫門。汝諸苾芻,若修學者,即得知見清淨。」
佛陀告诉众比丘:「这就是所谓的圣法印,也就是三解脱门。你们这些比丘,如果修学这些教义,就能获得清净的知见。」
時,諸苾芻,聞是法已,皆大歡喜,頂禮信受。
那时,众比丘听闻这些教法后,都非常欢喜,恭敬地顶礼并信受奉行。
佛說法印經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