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聖法印經

西晉 竺法護譯1卷CBETA T0103少于一千字 7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佛說聖法印經(天竺名阿遮曇摩文圖)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諸比丘:「聽!」諸比丘:「唯諾受教。」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佛陀告诉众比丘:“听!”众比丘回答:“是的,我们愿意接受教诲。”
佛言:「當為汝說聖法印,所應威儀,現清淨行。諦聽,善思念之。」
佛陀说:“我将为你们讲述圣法印,以及应当遵守的威仪和展现清净行为的方式。请仔细聆听,好好思考。”
佛言:「比丘!假使有人,說不求空,不用無想,欲使興發至不自大禪定之業,未之有也。設使有人,慕樂空法,志在無想,興發至要,消除自大憍慢之心,禪定之業此可致矣,輒如道願,普有所見。所以者何?慕樂於空,欲得無想,無慢自大見,於慧業皆可致矣。何謂比丘聖法印者?其聖法印,所可更習,至清淨見。假使比丘,處於閑居,若坐樹下空閑之處,解色無常,見色本無,已解無常,解至空無,皆為怳惚,無我、無欲心則休息,自然清淨而得解脫,是名曰空,尚未得捨憍慢自大,禪定清淨所見業也。
佛陀说:“比丘们!如果有人宣称不追求空性,不使用无想的修行,却想要达到不自大的禅定之业,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如果有人向往空法,立志于无想,努力达到关键点,消除自大和憍慢的心态,那么禅定之业是可以达到的,就像道愿一样,普遍有所见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向往空性,希望达到无想,没有慢和自大的看法,在慧业上都可以实现。什么是比丘的圣法印呢?圣法印是可以通过进一步的修习,达到清净见解的。如果比丘处于闲居之地,或者坐在树下的空旷地方,理解到色相的无常,看到色相的本无,已经理解了无常,进而理解到空无,这些都是虚幻的,无我、无欲心就会得到休息,自然而然地清净并得到解脱,这被称为空,但还没有舍弃憍慢和自大,禅定清净所见到的业。”
雖爾得致柔順之定,即時輒見除諸色想、聲想、香想,以故謂言至於無想,故曰無欲,尚未得消自大憍慢,至於禪定清淨見也。其心續存柔順之定,彼則見除所有貪婬瞋恚愚癡,是故名曰無欲之定,尚未得除自大憍慢,至於禪定清淨見也。心自念言:『吾我起滅,從何所興?』思惟解知:『其吾我者,所因習味分別諸識,皆從因緣而致此業,從是因緣致有神識。』復自念言:『此諸因緣,為有常乎為無常耶?』復自念言:『因緣所合致神識者,此皆無常,無有根本。此神識者,依猗無常而有妄想,故有緣起十二因也,皆歸於盡、無常、苦、空、毀壞、別離、離欲、滅盡。』曉了是者,乃知無本,得至降伏,消一切起,得入道行,是乃逮致除於自大無慢放逸,禪定之業,現清淨行。是則名曰由聖法印,清淨之業,從始至終,究竟本末。
即使你达到了柔和顺从的定境,立刻就能消除对色、声、香的执着,因此可以说达到了无想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无欲。但这样还没有消除自大和傲慢,还没有达到禅定的清净境界。如果心持续保持柔和顺从的定境,就能消除所有的贪欲、愤怒、愚痴,这就是所谓的无欲之定,但这样还没有消除自大和傲慢,还没有达到禅定的清净境界。心自问:“我的存在,从何而来?”通过思考和理解,明白:“我的存在,是由于习惯性的分别和各种意识,都是由于因缘而产生这样的业力,由于这样的因缘而产生了神识。”又自问:“这些因缘,是恒常的还是无常的?”又自问:“因缘所合而产生的神识,这些都是无常的,没有根本。这个神识,依赖于无常而产生妄想,因此有十二因缘的产生,最终都归于消亡、无常、苦、空、毁坏、别离、无欲、灭尽。”明白了这些,就知道没有根本,能够降伏一切,消除一切执着,进入道行,这就是消除自大、傲慢、放逸,达到禅定的境界,显现清净的行为。这就是通过圣法印,达到清净的境界,从始至终,究竟本末。
佛說如是。諸比丘聞莫不歡喜,作禮而去。
佛陀这样说。众比丘们听了无不心生欢喜,恭敬地行礼后离去。
佛說聖法印經
元康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月支菩薩沙門曇法護,於酒泉演出此經,弟子竺法首筆受,令此深法普流十方大乘常光。
元康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月支国的菩萨沙门曇法護,在酒泉地区宣讲了这部经文,弟子竺法首负责记录,希望这深奥的法门能够广泛传播到十方世界,让大乘佛法的光明永远照耀。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