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義經

後漢 安世高譯1卷CBETA T0098少于一万字 42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佛說普法義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我听到这样的事: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賢者舍利弗,請比丘聽說法,上頭亦善,中央亦善,要亦善,善解分別具淨除,聽賢者行,名具法行,當為聽,善心諦念。比丘應如賢者言,從賢者舍利弗聽。
曾经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贤者舍利弗请比丘们来听他讲法,他的开头讲得很好,中间讲得也很好,结尾也讲得很好,他善于解析,清晰明了,听他讲法的人,他们的行为都符合佛法,应该认真听,用善良的心去谨记。比丘们应该按照舍利弗的话去做,从他那里听取教诲。
賢者舍利弗,便說十二時聚會,能致賢者道。「何等為十二?一為自能教身,二為亦能教餘,三為隨人中,四為隨賢者中,五為根足,六為不隨世間業,七為見賢者喜,八為佛亦有,九為亦說法,十為已說法能受,十一為能聽外受,十二為如得能依方施。是為賢者十二時聚會。為得賢者道,從是行。
尊贤的舍利弗,他讲述了十二种聚会的方式,这些方式能引导人们走向智者之道。这十二种方式是什么呢?第一,能够自我教导;第二,也能教导他人;第三,能够适应人群中的环境;第四,能够适应智者的环境;第五,具备坚实的基础;第六,不随世俗的业务走;第七,看到智者就会感到喜悦;第八,佛陀也有这样的特质;第九,也能够讲述佛法;第十,能够接受已经讲述的佛法;第十一,能够接受外界的教导;第十二,能够根据得到的东西施舍给他人。这就是智者的十二种聚会方式。为了走上智者之道,就要从这些方式中实践。
「若經欲說異人者,當為是二十品說。何等為二十?一為善說,二為多說,三為前後說,四為次第說,五為歡喜說,六為可說,七為解意說,八為除慚說,九當為莫訶失說,十為調說,十一為應說,十二為莫散說,十三為法說,十四為隨眾說,十五為等意說,十六為助護意說,十七為莫窮名聞故說,十八為莫利事故說,十九為莫從說自現,二十莫從說調餘。若賢者比丘,欲為餘人說,當為是二十品說。」
如果你想向别人传达经文,应该按照以下二十种方式来讲述。这二十种方式是什么呢?第一,要善于表达;第二,要多加讲解;第三,要按照前后顺序讲述;第四,要按照逻辑顺序讲述;第五,要让听者感到愉快;第六,要讲述合适的内容;第七,要讲述能解释意义的内容;第八,要讲述能消除羞愧的内容;第九,不要讲述会让人失望的内容;第十,要讲述能调和的内容;第十一,要讲述应该讲述的内容;第十二,不要讲述会让人分心的内容;第十三,要讲述有关佛法的内容;第十四,要随大众的需求讲述;第十五,要讲述能达到共识的内容;第十六,要讲述能帮助保护意义的内容;第十七,不要因为追求名声而讲述;第十八,不要因为追求利益而讲述;第十九,不要只讲述自己的见解;第二十,不要只讲述能调和其他的内容。如果你是一个贤明的比丘,想要向别人传达经文,就应该按照这二十种方式来讲述。
舍利弗復謂比丘:「欲聞法者,當有十六業。何等為十六?一當為有時可聞,二當為多聞,三當為向耳聽,四當為事,五當為莫平訶,六當為莫訶失,七當為莫求長短,八當為法恭敬,九當為說法者恭敬,十當為莫易法,十一亦莫易說法者,十二亦莫自易身,十三一向心,十四莫餘意,十五正持心,十六覺一切念可聞法正。
舍利弗对比丘们说:“想要听法的人,应该有十六种行为。什么是这十六种行为呢?第一,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去听法;第二,应该多听法;第三,应该用心倾听;第四,应该实践所听到的法;第五,不应该轻易贬低所听到的法;第六,不应该因为贬低而失去法;第七,不应该对法的长短有所追求;第八,应该对法持有敬意;第九,应该对讲法的人持有敬意;第十,不应该轻易改变法;第十一,也不应该轻易改变讲法的人;第十二,也不应该轻易改变自己的身体;第十三,应该一心一意;第十四,不应该有其他杂念;第十五,应该正念持心;第十六,应该觉知所有可以听到的法。”
「若賢者欲得聞法,當為案是十六行可聞法。何等為十六?一為時時可聞法,二為可多聞法,三為耳聽可聞法,四為事可聞法,五為不得訶可聞法,六為莫求短可聞法,七為敬法可聞法,八為敬說經者可聞法,九為莫易法可聞法,十為莫易說法者可聞法,十一為莫易自身可聞法,十二為一向心可聞法,十三為莫有餘意可聞法,十四為正橫意可聞法,十五為一切一意可聞法,十六為念定意可聞法。
如果有智者想要听闻佛法,应该遵循以下十六种方式来听闻。这十六种方式是什么呢?第一,随时随地都可以听闻佛法;第二,可以多次听闻佛法;第三,用心倾听佛法;第四,用实际行动去听闻佛法;第五,不应该因为被批评而不听闻佛法;第六,不应该只寻求简短的佛法;第七,要尊重佛法;第八,要尊重讲解佛经的人;第九,不应该轻易改变佛法;第十,不应该轻易改变讲解佛法的人;第十一,不应该轻易改变自己的信仰;第十二,要全心全意听闻佛法;第十三,听闻佛法时不应有其他杂念;第十四,要以正确的态度听闻佛法;第十五,要全心全意地听闻所有的佛法;第十六,要专心致志地听闻佛法。
「若賢者欲得聞法,當為案是十六比可聞法。已聞法如上說,便生信可意,從是致到無為。已聞如是法,便生賢者愛無所欲,最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便生喜意愛,為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便捨惡著意為定意,為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得捨疑見復明,為最將至無為。已聞如是法,便見陰無所有,便見陰空,便見陰輕,以見便意解、便意淨、便意止、便意解脫,如是為從是致無為。已聞法如是,一切世間行見空,不復往住,便愛盡離滅,便可無為意轉意止得解脫,為從是致無為。已聞法如是,意欲行相從行獨坐斷妄,得第一願,為從是致無為。
如果有智者想要听法,应当按照这十六个比喻来听法。听了法之后如前所述,便会生起信心和喜悦,从而达到无为的境界。听了这样的法,智者会生起对无欲的爱,最终达到无为。听了这样的法,会生起喜悦和爱,为了达到无为。听了这样的法,会放弃恶念和执着,心定向无为。听了这样的法,会放弃疑惑并恢复明智,最终达到无为。听了这样的法,会看到五蕴(色、受、想、行、识)是空的,是轻的,通过这种看法,心会变得解脱、清净、静止,从而达到无为。听了这样的法,会看到所有世间的行为和见解都是空的,不再执着于任何事物,爱会消失,心会转向静止并得到解脱,从而达到无为。听了这样的法,如果有意向行动,就会独自坐定,断除虚妄,达到最初的愿望,从而达到无为。
已聞如是法,為淨眼見四諦,為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為滿行,為從是致無為。已聞如是法,賢者道弟子為不惱說者,亦從聞得樂,亦不犯教法,亦隨安隱,自所求欲滿便,為是十法,所從行致。何等為十?一為若善知識,二為若善戒,三為若善同學,四為若知受意,五為若受教,六為若問,七為若聞經,八為若聚說經,九為若驚怖因緣得驚怖,十為己羞驚怖本觀是時本觀。便斷一切惡法,能斷從本觀已能却是法,便定意得自在,皆從本觀故,如是諦從本已捨道弟子。
已听到这样的法,是为了清净地看见四圣谛,为了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无为。已听到这样的法,是为了完善修行,为了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无为。已听到这样的法,贤者和道弟子因为不被烦恼所扰,也从中得到快乐,不违背教法,也能随遇而安,自己所追求的欲望得到满足,这是因为遵循了十种法则而达到的。这十种法则是什么呢?第一是遇到善知识,第二是持守善戒,第三是与善同学,第四是理解受教的意义,第五是接受教导,第六是提问,第七是听闻经文,第八是集体讨论经文,第九是因了解恐怖的因缘而感到恐怖,第十是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和恐怖。通过这些观点,便能断除一切恶法,从而定下心来,达到自在,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些基本的观点。如此,道弟子依据这些基本的观点而放弃了迷途。
「便可行十思想。何等為十?一為念不淨思想,二為非常思想,三為以非常為苦思想,四為以苦為非身思想,五為穢食思想,六為一切天下不欲樂思想,七為念死思想,八為不明思想,九為却意思想,十為滅思想。
你可以进行十种思考。这十种是什么呢?第一种是思考不纯洁的事物,第二种是思考非常态的事物,第三种是把非常态看作是痛苦,第四种是把痛苦看作是非自我,第五种是思考污秽的食物,第六种是思考所有世界上不想要的快乐,第七种是思考死亡,第八种是思考不明了的事物,第九种是反思,第十种是思考消灭。
「念不淨思想,賢者!為隨十四邪法。何等為十四?一為本聚共居失意,二為本聚見貪,三為疾欲,四為不淨思想不知義行,五為不能得觀不淨,六為行惡業人共從事,七為不識是者,八為不事,九為不問,十為不守根,十一為食不知足,十二為上夜後夜不墮行,十三為不能獨坐思想,十四為如有不能得觀非常思想。
"如果你有不纯洁的想法,贤者,那就是你在遵循十四种邪法。这十四种是什么呢?第一,是因为与不良的人群共处而失去了初衷;第二,是因为看到别人的财富而产生贪念;第三,是对欲望的病态追求;第四,是对不纯洁的想法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行为;第五,是无法理解和观察不纯洁的事物;第六,是与做坏事的人一起行动;第七,是对正确的事物没有认识;第八,是不去做应该做的事情;第九,是对需要了解的事情不去询问;第十,是不保护自己的道德根基;第十一,是对食物没有满足感;第十二,是在深夜之后还不去休息;第十三,是无法独自静坐思考;第十四,是对非常思想无法理解和观察。"
「賢者!為隨世間欲非常苦思想者,為隨六惡法。何等為六?一為不足,二為不精進,三為不信,四為欲,五為不欲閑處坐,六為不得如有觀苦非身思想者。見身雜穢食思想者,為味愛不行著;一切天下不欲樂思想者,以世間萬物貪欲可行為耶;死思想,為隨命離行明思想。賢者!為隨十一邪,何等為十一?一為疑,二為不念,三為麁身,四為睡瞑,五為過精進,六為離精進,七為妄喜,八為怖,九為非一思想,十為無有計,十一為熟觀色。却思想者為欲令離道,滅思想者,若意在法令離道。是所,賢者!令離道,未壞欲壞,為三法多。何等為三?一為欲,二為斷,三為坐行。
贤者啊!那些随着世间欲望而产生痛苦思考的人,他们是在遵循六种恶法。这六种是什么呢?第一是不满足,第二是不努力,第三是不信任,第四是欲望,第五是不愿意安静地坐着,第六是不能像有观察痛苦的人那样思考。看到身体的污秽和食物,他们会因为贪爱而无法自拔;对于所有世界的不愿意的快乐,他们会因为世间万物的贪欲而行事。对于死亡的思考,他们会随着生命的离去而有明智的思考。 贤者啊!他们也在遵循十一种邪法,这十一种是什么呢?第一是疑惑,第二是不专心,第三是粗糙的身体,第四是睡眠,第五是过度的努力,第六是离开努力,第七是妄自欢喜,第八是恐惧,第九是思想不集中,第十是没有计划,第十一是过度关注外表。他们的思考是为了让自己离开正道,他们的消除思考,如果意识在法上,也是为了让自己离开正道。这些都是让人离开正道的,未破坏的欲望会被破坏,这是由于三种法的影响。这三种是什么呢?第一是欲望,第二是断绝,第三是行走和坐着。
「不淨思想,賢者!為行十四法多。何等為十四?一為本聚不共居,二為止意,三為不見本聚,四為自守,五為不疾欲,六為淨思想不想隨,七為淨思想不觀,八為世間行人不欲共,九為不欲受世間行,十為自守根,十一為食知足,十二為上夜後夜行不睡瞑,十三為厭欲獨坐,十四為如有觀不淨想行多作。賢者!從是行為斷愛欲。
不纯洁的思想,贤者,会导致行为上的多种问题。这里有十四种情况:第一,不与原本的群体共处;第二,停止思考;第三,不见原本的群体;第四,自我保护;第五,不急迫地追求欲望;第六,保持纯洁的思想,不随意想象;第七,保持纯洁的思想,不进行观察;第八,不愿与世俗的行人共事;第九,不愿接受世俗的行为;第十,保护自己的感官;第十一,吃东西时知足;第十二,夜晚行走不睡觉;第十三,厌倦欲望,独自坐着;第十四,如同有观察不纯洁的想法一样行事。贤者,通过这些行为可以断除爱欲。
非常想行多作為,從是斷愛欲;非常苦想,已習已行已多作為,從是斷瞢瞢;苦非身想,已習已行已多作為,從是所見身斷;穢食想,已習已行已多作為,從是斷愛;所世間不樂想,已習已行已多作為,從是斷世間;端正死想,已習已行已多作意,著壽從是斷;明想,已習已行已多作,從是致見。却想,已習已行已多作,從是斷愛;滅想,已習已行已多作,從邪得離。如是諦受,賢者!道弟子。
非常想要行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断除爱欲;非常痛苦的想法,已经习惯并行动了很多,通过这可以断除迷惑;苦恼并非身体上的想法,已经习惯并行动了很多,通过这可以看清并断除对身体的执着;不洁的食物的想法,已经习惯并行动了很多,通过这可以断除对食物的爱;对世间不快乐的想法,已经习惯并行动了很多,通过这可以断除对世间的执着;端正对死亡的想法,已经习惯并行动了很多,通过这可以断除对长寿的执着;明智的想法,已经习惯并行动了很多,通过这可以达到更高的智慧;退却的想法,已经习惯并行动了很多,通过这可以断除爱欲;灭绝的想法,已经习惯并行动了很多,通过这可以远离邪恶。贤者,这是道弟子的接受和实践。
「賢者!道弟子為有二十法,令不得隨道。何等為二十?一為不行道共居,二為不問,三為所行不知所應,四為瞢瞢,五為惡行,六為貪意,七為多事,八為寡精進,九為相壞自歸,十為形,十一為求矜,十二為顛倒,十三為失意,十四為貪,十五為不善群共居,十六為不守根門,十七為飯食不知足,十八為上夜後夜不應行,十九為不喜思惟獨坐,二十為如有不觀。是二十事,賢者!令離道。未斷欲斷者,有十一法為多,何等為十一?一為欲,二為得,三為見便,四為有瞻,五無有費,六為勝,七為得法相,八為隨,九為問,十為獨自守,十一為如有觀。如是正已合。
「賢者!道弟子為二十法多。何等為二十?一為行道共居,二為問,三為所行知所應,四為不瞢瞢,五為互行,六為不在貪,七為少事,八為不捨精進,九為無有橫,十為不隨形,十一為不求矜,十二為不顛倒,十三為守意,十四為不貪,十五為善群共居,十六為守根門,十七為飯食知足,十八為上夜後夜能行,十九為喜思惟獨坐,二十為如有觀。
「若已是,賢者!當復二十二時處,已作沙門行道者為疾是處當為觀。
何等為二十二?一為已受不端正,二為已為異業,三為我命依他人,四為至命盡當為求衣飯食病瘦藥臥具,五為至命欲已覆,六為至命人間身欲樂,已作沙門為疾觀是;七為莫為我身傷壞,八為能得獨樂空中,九為不隨罪受食,十為莫為我身失戒,十一為莫為我、同道為我論議;十二為令我道應四德課中,得令我命盡時,設同道者有問,令我得說,莫令我即時暫欲行道者當觀是;十三為令我得觀陰非常,十四為令我得觀陰無所有,十五為令我得觀陰不重為意還依止脫,行道者急觀是;十六為令我世間行空、不著、愛盡、離、滅、無為,為意觀,喜受止、得脫,已離形疾時處當為觀;十七為生者從生未得度,十八為老從老未得度,十九為病從病未得度,二十為法當死從死法未得度避形急當觀是;二十一為一切我愛,共會當別離、或亡或人取去或死、不得久住,已避形當為急時處分別觀;二十二為各自從行得、各自從行本、各自從行受苦、各自作善惡,從所行受,已避形當為急時處觀。以是二十二行,已習已行已多作,為滿沙門,亦行者所思。
「已沙門所行者思滿,便能滿七思。何等為七?一為常行不止得入,二為不轉,三為不爭,四為直念,五為不起憍慢意,六為但在世間求衣食,七為止意得自在。是為,賢者!所意心識從長無有數日夜,為色聲香味細滑,為在世間不能得制故,已能制得止,便入甘露種。
「已當為是,賢者!二十種行,未得道者,當為恐意。
何等為二十種?一者無有入空,二為不學死,三為投渚,四為信畏方,五為不知不畏方,六為不知道,七為不得定意,八為後世苦,九為賢者難得會,十為開世間門世間人無有異,十一為未作橋梁令得中避獄,十二為未解惡處,十三為普疑無有數,十四為未得作世間要,十五為不癡時死,十六為甲不能為乙故作,十七為不作者亦不應作,十八為不作亦無有吉凶,十九為已作不得忘,二十為但自行有、但自行隨、但自行本、但自行歸也已。若人自行善惡在所有,但當為受行,器世間人,當從是恐意。
「已從是二十因緣,意惡復惡、恐復恐、却離復却離,為有二十種行意疾止。何等為二十?一為念意想意便疾止,二為意中知意疾止,三為意已一意疾止,四為正想知意疾止,五為正止想意疾止,六為從正起想意疾止,七為攝想意疾止,八為助想意疾止,九為守想意疾止,十為行四意止意疾止,十一為四斷意意疾止,十二為四神足意疾止,十三為離不可行意疾止,十四為當近行處意疾止,十五為當有依從學意疾止,十六為當諷誦亦有解意疾止,十七為當有悲傷意意疾止,十八為當有多道喜意疾止,十九為當識事意疾止,二十為當行是意疾止。如是正使,賢者!道弟子,為當有十一橫,當識是。何等為十一?一為聚會,二為多食,三為多事,四為多說,五為多睡瞑,六為喜部行,七為樂共居,八為助樂身,九為輕,十為貪婬,十一為不善郡縣。居是,賢者!所橫未斷,當為斷已。
「當復學十互。何等為十?一為定意互,二為定止互,三為定起互,四為止互,五為制互,六為護互,七為本互,八為護橫互,九為方便互,十為入互。如是入互者,道弟子為有十三德,何等為十三?一為已念如來便得喜信故生喜,二為法亦爾,三為學者亦爾,四為自持戒亦爾,五為他人持戒亦爾,六為自身得亦爾,七為他人得亦爾,八為自身施亦爾,九為他人施亦爾,十為道多除苦,十一為世間多說經令得思,十二為從無有數行惡還,十三為從無有數善法行令入生喜,已信能有喜種。如是喜,道弟子當依四法行,令五法滿。何等為四法依?一為法依,二為欲依,三為更進依,四為獨坐依莫餘欲著。
「何等為五法滿為道用?一者為喜,二者為愛,三者為依,四者為樂,五者為定。
「如是喜行者,道弟子為能得滅八瘡。何等為八?一為欲瘡,二為瞋恚瘡,三為愚瘡,四為憍慢瘡,五為愛瘡,六為癡瘡,七為利恭敬名聞瘡,八為疑不了了瘡。行者已為是,八瘡能沒能滅,便為得度世。」
「不學十法。何等為十?一為不學直見,二為直治,三為直聲,四為直行,五為直有,六為直方便,七為直念,八為直定,九為直度,十為直
以是十不學法,從是因緣,得直相逢,便捨五種直,六種隨一守四猗,不少諦已捨厄,不著求止,身行止、聲行止、心行止,意慮度,最度無有餘,已行足名為最。賢者!是所賢者,後意心識,從遠來不作不聚不復會便盡,是要斷苦。
「上頭所說,賢者聽說法,上亦善中亦善要亦善,有利有入,最具淨并淨說要道,名為具利法因緣是。所上頭說,為是故說。」
賢者舍利弗說如是。比丘至心受,如是念所說。
佛說普法義經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