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法門經

陳 真諦譯1卷CBETA T0097少于一万字 50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廣義法門經一卷(出中阿含經一品)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如是我聞:
我是这样听说的:
一時,淨命舍利弗住舍衛國祇陀樹林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是時,淨命舍利弗語:「諸比丘!」諸比丘言:「大德舍利弗!」舍利弗言:「長老!我今為長老說法,初善、中善、後善,義善語善,純一無雜,圓滿清淨。今為汝等顯示梵行,謂廣義法門。是故汝等今當諦聽,一心恭敬,善思念之。此廣義法門——長老!——有十二種,離難隨順道時,能起方便,為證得聖法。
一时,净命舍利弗住在舍卫国的祇陀树林的给孤独园,和很多大比丘一起。那时,净命舍利弗对比丘们说:“比丘们!”比丘们回答:“大德舍利弗!”舍利弗说:“长老们!我现在要为长老们讲法,从头到尾都是好的,意义好、言辞好,纯粹不杂,完整清净。现在我要为你们展示梵行,也就是广义的法门。所以你们现在应该仔细听,全心恭敬,好好思考。这个广义的法门——长老们!——有十二种,能在困难的道路上找到方便的方法,以证得圣法。
何等十二?一、自勝得,二、他勝得,三、生人道,四、生聖地,五、性得利根,六、得成正見,七、善作資業,八、善處生信,九、值佛出世,十、佛正轉法輪,十一、正法在世未滅,十二、依佛教,於正法中如理修行。長老!是十二種離難隨順道時,能起方便,為證得聖法。長老!能說比丘若欲為他說於正法,與法及義相應,此語應說。謂恭敬,次第相攝相應,生他歡喜及以欲樂,滿足正勤,不損惱他,所說如理,相應無雜,隨順聽眾,此言應說。有慈悲心,有利益心,有隨樂心,不著利養,恭敬讚歎,若正說法陰時,不得自讚自高,不得毀呰他人。
这十二种是什么呢?一是自己胜得,二是帮助他人胜得,三是生于人道,四是生于圣地,五是天性聪明,六是形成正确的见解,七是善于做有益的事业,八是善于处世并获得信任,九是遇到佛出世,十是佛正转法轮,十一是正法在世未灭,十二是依照佛教,在正法中按理修行。长老们!这十二种能在困难的道路上找到方便的方法,以证得圣法。长老们!能说的比丘如果想为他人讲述正法,应该与法和义相应,这种话应该说。应该恭敬,按顺序相互关联,使他人感到高兴和愉悦,满足正当的努力,不伤害他人,所说的话合理,相应无杂,顺应听众,这种话应该说。要有慈悲心,有利他心,有随喜心,不执着于利益,恭敬赞扬,如果正当讲法时,不应自我赞扬或自高,也不应贬低他人。
「長老!若人欲聽正法,具十六相,乃可聽受。何等十六?一、隨時聽,二、恭敬,三、欲樂,四、無執著,五、如聞隨行,六、不為破難,七、於法起尊重心,八、於說者起尊重心,九、不輕撥正法,十、不輕撥說者,十一、不輕己身,十二、一心不散,十三、欲求解心,十四、一心諦聽,十五、依理正思,十六、憶持前後而聽正法。
长老!如果一个人想要聆听正法,他需要具备十六种特质才能够接受。这十六种特质包括:随时聆听、恭敬、愿意学习、不执着、按照所听即行、不为难题所困扰、对法有尊重之心、对讲法者有尊重之心、不轻视正法、不轻视讲法者、不轻视自己、专心一致、有求知欲、专心听讲、依据逻辑思考、记住法的前后内容来聆听正法。
佛聖弟子,若能如此,恭敬諦聽,信根生長,於正法中,心得澄淨;以此為先,則於涅槃,生歡喜心,及求得心;以此為先,則於涅槃,生喜樂心,離於愛著;以此為先,則於涅槃,滅除惑障,得一定心;以此為先,則於涅槃,捨離疑惑,生正直見;以此為先,則於涅槃,起迴向心,為修觀行,為熾然修,為應隨道法,為滅助道障法,為得安住心,為得第一義;以此為先,於一切行法寂滅,證得真空,愛滅離欲,於無生涅槃,得入成住信樂之心;以此為先,則於涅槃及陰無常,得入成住信樂之心;以此為先,則於涅槃及四聖諦,法眼清淨,為生慧眼;以此為先,則於涅槃,而得解脫;以此為先,則於涅槃解脫知見,皆得圓滿。長老!由能如此如理一心,諦聽正法,諸聖弟子,則不損惱;能說法者,已能了別正說言味,即是依法供養大師,證得己利及以涅槃。
佛的圣弟子,如果能够做到这些,恭敬地聆听,信念就会增长,在正法中心灵将得到净化;以此为基础,他们对涅槃将会产生欢喜之心和追求之心;以此为基础,他们在涅槃中将会感到喜悦,远离贪爱;以此为基础,他们将会消除迷惑,获得坚定的心;以此为基础,他们将会摆脱疑惑,形成正确的见解;以此为基础,他们将会产生回向心,为了修行观法、为了热心修行、为了遵循道法、为了消除道路上的障碍、为了获得安稳的心、为了达到最高的真理;以此为基础,他们在所有行为中寂灭,证得真空,消除爱欲,在无生涅槃中获得坚定的信念和喜悦;以此为基础,他们在涅槃和无常中获得坚定的信念和喜悦;以此为基础,他们在涅槃和四圣谛中将会拥有清澈的法眼,从而获得智慧之眼;以此为基础,他们将在涅槃中获得解脱;以此为基础,他们在涅槃中的解脱知见将会完全实现。长老!通过这样合理而专心地聆听正法,所有的圣弟子将不会受到困扰;能够讲法的人,已经能够明确法的真正含义,这就是依法供养大师,证得自身的利益以及涅槃。
「是聽法人,有十種法生起,能成熟般若。何等為十?一、親近善友,二、能淨持戒,三、心欲求解,四、樂受善教,五、樂供養說者,六、依時難問,七、諦聽正法,八、恒修正法,九、於可厭惡恒生厭心,十、已起厭心,如理能起四種正勤。何等名為依理正勤?謂於善法,心無懈怠;恒練治心,淨諸惡法;若心未得定,令得自在;若心未通達,令得了達。如此則名依理正勤。
听法的人,有十种行为可以帮助他们成熟他们的般若智慧。这十种行为是什么呢?第一,接近善良的朋友;第二,能够严格遵守戒律;第三,心中渴望理解真理;第四,乐于接受善良的教导;第五,乐于供养讲述佛法的人;第六,适时提出困难的问题;第七,认真听取正确的佛法;第八,持续修行正确的佛法;第九,对可厌恶的事物持续产生厌恶之心;第十,已经产生厌恶之心的人,能够按照正确的方式产生四种正勤。那么,什么是按照正确的方式产生的四种正勤呢?就是对善良的法,心中不懈怠;持续修炼自己的心,清除所有的恶法;如果心还没有得到定,就让它得到自在;如果心还没有通达,就让它得到了解。这样就叫做按照正确的方式产生的四种正勤。
「長老!若聖弟子自如此,依於道理而起正勤,有十種相應法修行。何等為十?一、不淨想,二、無常想,三、於無常觀於苦想,四、於苦法中觀無我想,五、厭惡食想,六、於一切世間無安樂想,七、生光明想,八、觀離欲想,九、觀滅離想,十、觀死想。
长老,如果圣弟子能够这样做,根据道理去发起正念,那么他就有十种相应的修行方法。这十种是什么呢?一是思考不纯洁,二是思考无常,三是在无常中观察苦难,四是在苦难中观察无我,五是厌恶食物,六是对所有世间事物都没有安乐的想法,七是产生光明的想法,八是观察离欲的想法,九是观察灭除离欲的想法,十是思考死亡。
「長老!有十四法,能違能障此不淨想。何等十四?一、共女人一處住,二、失念心觀視女人,三、恒起放逸,四、生重欲心,五、數習淨想,六、不數習不淨想,七、恒共作務人聚集而住,八、隨彼所行,九、不樂聽正法,十、不問正法,十一、不能守護六種根門,十二、食不節量,十三、獨住空處不得安心,十四、不能如實觀察。
长老,有十四种行为,能够违背和阻碍这种不纯洁的想法。这十四种行为是什么呢?第一,和女人同住一处;第二,心不在焉地观看女人;第三,常常放纵自己;第四,产生强烈的欲望;第五,经常练习纯洁的想法;第六,不经常练习不纯洁的想法;第七,常常和工作的人聚在一起;第八,随着他人的行为而行动;第九,不喜欢听正法;第十,不询问正法;第十一,不能保护六种感官门;第十二,饮食无节制;第十三,独自一人在空旷的地方无法安心;第十四,不能如实观察事物。
「二、無常想者,謂愛著行法為障。
第二,对于无常的思考,就是指对于行为和法则的过度依赖和执着会成为障碍。
「三、於無常苦想者,有六法為障。何等為六?一、懈怠,二、懶惰,三、恒樂住息,四、放逸,五、不能隨行,六、不能如實觀察。
对于那些对无常和痛苦有所思考的人,有六种行为会成为他们的障碍。这六种行为是什么呢?第一,懈怠;第二,懒惰;第三,总是寻求安逸和享乐;第四,放纵自我;第五,不能适应环境;第六,不能真实地观察和理解事物。
「四、於苦無我想者,我見為障。
对于那些对痛苦有无我的想法的人,我认为这是一个障碍。
「五、厭惡食想者,貪味為障。
对于那些厌恶食物的想法,贪恋美味是个障碍。
「六、於一切世間無安樂想者,於世間希愛欲為障。
对于所有世间没有安乐想法的人,他们对世间的希望和欲望会成为他们的障碍。
「七、生光明想者,有十一法為障。何等十一?一、疑惑,二、不能思量,三、身麁重,四、睡弱,五、正精勤大過,六、正精勤下劣,七、心濁,八、心驚,九、生種種想,十、多言說,十一、於色起最極瞻視。
「八、觀離欲想者,有欲為障。
「九、觀滅離想者,隨法執相為障。
「十、觀死想者,愛壽為障。
「如此等障,未曾伏滅,為滅此障,有三種法,最多恩德。何等為三?一、樂修,二、滅離,三、多住前二。
「長老!有十四法,於不淨觀,最多恩德:一、不共女人一處住,二、不失念心觀視女人,三、恒不放逸,四、不生重欲心,五、數習不淨想,六、不數習淨想,七、不共作務人住,八、不隨其所行,九、樂聽正法,十、樂聞正法,十一、守護六根門,十二、節量食,十三、獨處心得安住,十四、能如實觀察。
「長老!一、不淨想者,若事修習,則能滅除欲塵愛欲。二、無常想者,若事修習,能滅一切行法愛著。三、於無常觀苦想者,若事修習,能除懈怠及懶墮心。四、於苦法中,觀無我想者,若事修習,能除我見。五、厭惡食想者,若事修習,能滅貪味。六、於一切世間無安樂想者,若事修習,能滅世間希有愛欲。七、生光明想者,若事修習,則能生長智慧及見。八、觀離欲想者,若事修習,能除有欲。九、觀滅離想者,若事修習,能滅一切有為法攝。十、觀死想者,若事修習,能除壽命貪愛。
「長老!若聖弟子,如此如理正修正勤,有二十法是勤修障。何等二十?一、與不修觀人共住,二、不樂聽聞,三、不得隨順教,四、自成聾瘂,五、有多求欲,六、多事,七、不如法立資生,八、捨荷負善法,九、值八種難,十、隨流散動,十一、高慢,十二、不受善教,十三、失念,十四、放逸,十五、不住正土,十六、不守根門,十七、不節量食,十八、初夜、後夜不覺悟修行,十九、獨住空處不得安心,二十、不能如實觀察。
「長老!如此二十種障未曾伏滅,此障有十一法於伏滅此障有多恩德。何等十一?一、信樂修行,二、觀修功德,三、能行難行,四、能制伏自心,五、心無退墮,六、了達正法實相,七、不輕己身,八、樂聽無厭,九、問難決疑,十、獨處空閑心得安住,十一、能如實觀察。
「長老!諸聖弟子,若能如此修習正勤,有二十法最多恩德。何等二十?一、與修觀人共住,二、樂聽聞正法,三、得隨順教,四、自不聾瘂,五、無多求欲,六、無多事,七、如法立資生,八、不捨荷負善法,九、不遭八難,十、不隨流散動,十一、心無高憍,十二、能受善教,十三、不失正念,十四、心無放逸,十五、住在正土,十六、能守護根門,十七、能節量食,十八、初夜、後夜恒覺悟修行,十九、獨處空閑心得安住,二十、如實觀察。
「長老!有二十二處,出家之人,應數數觀察。
何等二十二?一、自念我今色形醜陋,已捨在家可愛等相,此第一事,出家之人,應數觀察;二、自念我今已著壞好色衣;三、自念我身裝飾異於世間;四、自念我資生繫屬四輩;五、自念我今依他恒時應須求覔資生,謂衣服、飲食、臥具、治病藥具;六、自念我今盡形壽,於人間欲塵已受禁制;七、自念我今盡形壽,於人間遊戲喜樂等事,永受遮制;八、自念我今依戒,為當呵責自身為當得不?九、自念我同行善友,為當於法然中不呵責我耶?十、自念我今將持此身,為當得不被傷害不?十一、自念我今受用國土飲食,得不空果不?十二、自念我今獨處空閑,得安心住不?十三、自念我今何所得,此日夜得過度?十四、自念我今於一切行寂滅處,證得空處及愛滅處,離欲滅無生涅槃,得入成住信樂之心;十五、自念我今於陰無常相陰無所有相,於陰虛相,於陰無實相,於陰壞相,得入成住信樂之心;十六、自念我今於四沙門果中,為當已證得隨一沙門果,由此證得,臨命終時,聰明同行善友來責問時,我以無疑畏心,生喜樂心,應當記自所得,若自記時為如理不;十七、自念我今未離生法,於未來世未度,隨處託生;十八、自念我今未離老相;十九、自念我今未離病災;二十、自念我今未離死災,未度死法;二十一、自念我今與一切所愛念樂惜別離各處,不相應不相聚、不相知,決定應有;二十二、自念我今屬業,受業控制,由業為因,以業為依,我所作業若善若惡,隨自有業決定受報。
如此等處,出家之人,應數數觀察。若出家人數數觀察二十二處,於沙門名,則得圓滿;若沙門名,得圓滿已,於七種相,則得圓滿。何等為七?一、恒修不息相,二、得恒教他,不疲厭相,三、得無貪著相,四、得無瞋恚相,五、得正念相,六、得無增上慢相,七、得一切資生。為成就此故能得定,如此七相,皆得圓滿。
「長老!此心意識,長時於色遊戲,聲、香、味、觸,亦復如是。色、聲、香、味、觸之所生長如此之心,由不正思惟,於甘露界,不可安立。
「長老!有二十相,凡夫之人,以此諸相,數數應須怖厭自心。
何等二十?一、我今空虛,無有勝德;二、我今應當死,無制伏死;三、我今當墮最底下;四、我今應行有怖難方;五、我今不識無怖畏方;六、我今不了光等直路;七、我今不得離散定心;八、我當來受生苦不可忍;九、善緣聚集不可恒得;十、能殺害者,恒隨逐我;十一、六道對我無有遮蔽;十二、我今未得解脫四趣;十三、我今未離無量見類;十四、我今未作堤塘,為遮未來無間業流;十五、我今未作,無始生死相續後際;十六、若不故心造諸善業,終不成作;十七、無有他人為他造業;十八、若不造作則無安吉;十九、若已作業,此業無不必有果報;二十、我今無知無明所覆,必有死災。以是義故,凡夫之人,以此諸相,數數應須厭怖自心。
「若凡夫人,以此二十相,厭惡怖畏,遮制自心,復於二十種法,速得依住。何等二十?一、正思修心相心疾得住,二、思心次第相,三、思一心住相,四、入三摩提相,五、出三摩提相,六、得抑下心相,七、得拔起心相,八、得捨置心相,九、得遠離不應行處,十、得正事行處,十一、正受正教,十二、多習厭惡相,十三、多習喜樂相,十四、能得法門勝智,十五、正依止師尊,十六、正修善行心疾得住,十七、正修阿那波那念,十八、正修不淨觀,十九、正修四念處,二十、正修四聖諦觀,於此實相中心疾依住。
「長老!諸聖弟子,若能如理修習正勤,復應知有十一種障礙法為難。何等十一?一、數數集眾,二、愛重飲食,三、恒喜起造作,四、恒喜言說,五、恒喜眠臥,六、恒喜雜話,七、恒喜不獨離,八、愛惜己身,九、心恒散動,十、心恒放逸不樂修行,十一、住非土處。
「長老!此十一種,名障礙法,未曾伏滅,為滅除故,有十勝智,決應修學。何等為十?一、三摩提勝智,二、住定勝智,三、出定勝智,四、抑下勝智,五、拔起勝智,六、捨置勝智,七、善進勝智,八、善退勝智,九、方便勝智,十、引攝勝智。
「長老!諸聖弟子,若能得此十種勝智,復有十三喜樂依止法,依內生起。何等十三?一、若有信心人正思大師,爾時喜樂,即依內起,是名第一有信心人喜樂依止;二、正思正法,三、正思惟僧,四、正思惟自他清淨戒,五、正思惟自他捨施善法,六、正思惟自他修道所證得法,爾時依內,即生喜樂;七、應作是念:『世尊為我,滅眾苦法!』依此正念,爾時依內,即生喜樂;八、應作是念:『世尊為我,生長眾多安樂利益法!』九、應作是念:『世尊為我,遮制斷隔無量有礙惡法!』十、復作是念:『世尊為我,生長無量助道善法!』有信心人,由此四念,爾時於即生喜樂。
「長老!諸聖弟子,若能數得十三喜樂,依止四法,復有五法,至修圓滿。何等為依止四法?一、信樂,二、精進,三、獨處空閑心得安住,四、於修及滅心無厭極。何等五法至修圓滿?一、心安,二、心喜,二、心猗,四、心樂,五、心定。長老!如此五法生長圓滿故,復有八刺,即離滅壞。何等為八?一、欲刺,二、瞋刺,三、癡刺,四、慢刺,五、愛刺,六、見刺,七、無明刺,八、疑刺。由此八刺,離滅壞故,諸聖弟子,則得十種無學聖法。
何等為十?一、無學正見,二、無學正覺,三、無學正言,四、無學正業,五、無學正命,六、無學正精進,七、無學正念,八、無學正定,九、無學正解脫,十、無學正解脫知見。長老!諸聖弟子由能證得十無學法,恒得相應,無有退失。是聖弟子,五分所離,六分應相,一法守護,得四依止,捨一諦偏執,出過尋覓,無濁思惟,寂靜身行,善解脫心,善解脫慧,獨住清淨,所作已辦,如此則說名勝丈夫。
「長老!是最後心意識,非色、聲等所資生長,緣無所有,是時託後受生,悉皆永斷,是名苦永後際。由此說義故,所以說名廣義法門。
「長老!我已為汝等說法,謂初善、中善、後善,義善語善,純一無雜,圓滿清淨。已為汝等,顯示梵行,所謂廣義法門。我先許說如此等言,即今已說。」
時淨命舍利弗,說此經已。時,聰慧同行,無量徒眾,未證真義今得證,未得沙門道果今皆已得,歡喜踊躍,信受奉行。大德舍利弗,如此正說。
廣義法門經一卷
此經出《中阿含》一品。
陳天嘉四年歲次癸未十一月十日,於廣州制旨寺,請真諦三藏闍梨為譯。
  • 分卷